達照法師:永嘉禪法 第三章 呵斥五種欲

第三章 呵斥五種

    初步學習止觀禪修的人,首先需要一個好的環境,比如衣食俱足、閑居靜處等等,否則就很難進入止觀禪定什麼叫止觀簡單地說,止就是停止心念向外的攀緣追求,觀就是心念停止以後,觀察心的本來狀態;從止到觀,趣入正定正受的過程就是禪修。但是如果認為外境不理想沒辦法修行,盡管追求的是一種安靜的、有利於修行環境,但過於執著外境,心念仍是沒有止,仍是被外物充斥,那就與禪修的宗旨相違背,止不了念就觀不到心,更談不到禪定用了凡夫心念基本都起源於內心的各種慾望,所以禪修除了要具五緣之外,我們還要呵斥內心五種貪欲,以消除內心的向外攀緣

    捫心自問,我們在這個世界生活了這么多年,是不是都在以各種享受為目標,一直在不停地追求外緣?凡是看到了、聽到了、聞到了、嘗到了、摸到了、甚至想到的好東西,我們就會心動念地去追求,去獲得?當然是這樣的,因為這就是凡夫的認識層面生活狀態,好東西誰不想擁有?想去擁有就產生了慾望,我們的心呢,就被慾望牽制住了,就象大象鼻子被鐵鉤鉤住了一樣。不知大家見過馴象沒有?馴象員拿兩個鐵鉤,鉤住大象兩個鼻孔,這邊鉤鉤那邊鉤鉤,威猛的大象就只能隨著鐵鉤轉,聽話就給它甜頭嘗嘗,香蕉樹葉等等,好像吃得很開心,但總也吃不飽;不聽話就給它點顏色看看,什麼都沒有,讓大象痛苦,最後就只能乖乖地服從鐵鉤的支配,完全失去自由

    鐵鉤就如同我們渴望擁有的財富名聲、地位等等慾望,我們這顆心就被這些慾望之鉤給鉤住了。從小到大,眼睛要好看的,耳朵要好聽的,鼻子要好聞的,舌頭要好嘗的,身體要好感觸的,心情舒服的,一直對外在物質條件拚命追逐,其實慾望是滿足不了的,永遠沒有厭足是慾望的特點,你想滿足它恰好就是被它牽制住了,從此你的一生就是慾望的奴隸。我們每一個人本來都擁有的極為自由幸福生命狀態,就這樣被自己剝奪了。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數學公式來比喻慾望+滿足感=1,1就代表我們人生百分之百完美生活狀態,一般人的生命狀態是有定數的,古大德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俗話也說:「是你的別人搶不走,不是你的求也求不到」,都是一個意思。其實每個人生命定數都是百分之百,可我們是否能非常滿足、自由地感受到這個百分百,就要看慾望也就是對外界的貪求這個參數我們能不能很好地控制了,滿足感和對外界的貪求是成反比的,因為內心對外界的貪求,使生命自由和豐富受到限制、甚至會完全消失,滿足感也可以稱為自由感,一個生命自由就越滿足,這點我們都有體會。

    按這個公式來看,如果我們的慾望是百分之百,自由力量就會削弱到零;要求降低到百分之五十,生命自由就增加百分之五十;慾望降低到零,生命將會呈現絕對的自由,絕對的滿足。

    打個比方說,如果丈夫妻子要求是百分之百,那天下有一個好妻子妻子做到百分之九十九他還不滿意,還會痛苦,這何苦來哉?如果丈夫妻子的要求只有60分,那好妻子就多了,快樂幸福丈夫也就多了。如果丈夫妻子沒有要求,那無論妻子丈夫做了什麼,丈夫都能體會到有妻子幸福都能很滿足、很高興。

    那麼大家想一想,當我們對外界——同事朋友親屬家庭財富、地位、名譽等等都沒有任何要求時,這個時候我們是什麼心態清涼寧靜、滿足、喜悅感恩,不可能有負面狀態這就是閑,就是對外界的要求降低到零、完全享受自由生命狀態。那這是不是很消極呢?在只懂得去追求慾望的人看來,或許是很消極的,因為他不懂得體會生命本身的自由完美,但我們卻能完整地體會到生命層次的內涵,能完全把握和豐富心靈的感受,因此這是一種極其充實、智慧、客觀的處世態度,這種心靈的滿足無法用物質來衡量、來表述、來炫耀,卻能讓我們的生命充滿自由、平穩和力量

    所以智者大師告訴我們要呵五欲,也就是說,如果生命想獲得自由,就必須認識到過分的貪求對我身心所造成的傷害,呵斥它,不讓心靈再被它牽制,進而放下對外界的一切慾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有多少就用多少,不攀比、不希求,變「天地萬物為我所有」至「為我所用」,生命完全自然、無所求無所住,這就是禪修的目的

    慾望是無止境的,我們無法滿足它,卻能用智慧很好地調控它。我們現在剛開始修行禪定還沒有學會調控它的能力就先去了解它、呵責它、放下它。佛經告訴我們,慾望是根植於色身而產生的需求,比如財色名食睡,本身沒有什麼錯誤,都是一個生活所必需的,但凡夫錯就錯在一定會對這些需求貪心四起,搶奪佔有,唯恐不足,因此造種種惡業,所以佛陀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其實只有把貪得的心放下,我們才能真正地體會到慾望滿足的快樂

    佛陀告訴我們,人的五種慾望來自於身體六種感覺器官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在佛教里稱為六根。六根分別與六種外境色、聲、香、味、觸、法相對,這稱為六塵。六根對六塵就會產生六種認識,眼對色產生眼識、耳對聲產生聲識、鼻對香產生鼻識、舌對味產生舌識、身對觸產生觸識、意對法就產生意識,這里的法是指各種思想概念

    前五根與前五塵相對時,只有合併意根才能產生一系列分別認識,如果不合併意根,五根與五塵相對就產生不了任何認識,意根可以單獨對法塵產生進行分析、演繹、推理和總結,產生思想慾望願望等等。意根可以理解為就是我們的大腦,當然佛經里還有更深層的解釋,我們暫時不講。學過生理的人都知道,大腦就是產生意識器官,有語言中樞、視覺中樞、聽覺中樞等等,如果這些中樞被破壞了,根塵相對時就沒有任何認識或感覺生起來。

    六根與六塵相對產生六識,本來是人身非常完美功能,是生命妙用,可惜因為凡夫有無明,貪嗔痴潛伏在意根里,六識生起來的時候,貪欲就隨之而起。本來清凈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就變成了污濁色慾、聲欲、香欲、味欲和觸欲了。眼睛就盯著喜歡的色塵,看也看不夠;耳朵就去追逐好聽的聲塵,聽也聽不厭……意根就起心動念地產生各種意識,想辦法去佔有,這樣一來,本來清凈的六根、六塵和六識就糾結在了一起形成六結。慾望將六根與六塵拴得緊緊的,六個結解也解不開這就叫根塵勾結,得不到就難過,得到了又怕失去,還會產生新的慾望,又開始不滿足,結果每天生活痛苦中,把大好生命全都束縛住了。我們就從主人成了奴隸,只能聽六結的使喚,被慾望逼得四處哀求、追逐,感覺很累,又解脫不了,於是人生非常黑暗、忙碌、痛苦

    訶五欲就是要呵斥對外境的慾望和要求,只有把這些慾望都清零了,六根、六塵、六識清凈了,生命才能回歸本來面目,才能進入禪定,因此智者大師告訴我們,五欲會妨礙禪定,一定要予以呵斥。

    所言訶欲者,謂五欲也。凡欲坐禪修習止觀,必須訶責。五欲者,是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若能深知過罪,即不親近是名訶欲。

    五欲能令凡夫貪著不舍,毫無厭足,世間的殺盜淫妄也多因此而起,對我們產生的負面影響太多了!使我心意煩亂,無法安心修行止觀,所以必須呵責它,只要能不受五欲的影響,就能顯現自心功德

    一訶色慾者,所謂男女形貌端嚴,修目長眉朱唇素齒,及世間寶物青黃赤白紅紫縹綠,種種妙色能令愚人見則生愛作諸惡業。如頻婆娑羅王,以色慾故身入敵國,在淫女阿梵波羅房中,優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等種種過罪。

    第一是要呵斥色慾色慾是指眼根對色塵而起的貪欲,對好看的人、物而起的貪著,也就是我們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切,哪怕產生一個好的感覺你去追求它,戀戀不捨,心就會被它所困了。比如貪愛男女之色,包括長相、氣質等;還有貪愛世間美麗的東西,翡翠、衣物、色彩等等。對這些美色貪欲都容易使我們造作惡業智者大師用了佛經裡面的幾個故事告訴我們貪色之過

    頻婆娑羅王在沒有當國王之前,認識了一個很漂亮女孩阿梵波羅,後來阿梵波羅到敵國去作了妓女,頻婆娑羅成了國王後,因為非常懷念她,竟把國家扔下不管,微服跑到敵國去找這個女孩,結果差點送命。

    另外一個故事是說有五百仙人虛空飛過時,看到優填王的一班漂亮的宮女在跳舞,貪心一動,可能是想再看清楚些,五百仙人就都飛下去了國王不允許外人觀看宮女跳舞的,就全把他們抓起來了,本來仙人是可以飛的,可是一動貪念就失去了神通,想飛也飛不起來,結果手足都被優填王砍掉了。因為貪色的緣故,五通仙人也慘遭禍報。所以有一個偈頌說:

二八佳人體似酥,

腰間仗劍斬凡夫

雖然不見人頭落,

暗裡催魂骨髓枯。

    所謂英雄難過美人關,現實生活中因貪圖女色造作的罪業就更不用說了,很多離婚、家庭不和、甚至犯罪,都是源自對色法的貪著。

    從禪修的角度來說,只要對眼睛所見東西動心,就進不了禪定,因此訶色慾要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呵斥對美好外境的貪心,因為貪心一起,心已隨境所轉,心動則不能入禪定

    第二,呵斥對難看外境的厭煩心,難看的色相也會欺騙人。比如坑坑窪窪的路面,地上到處都是痰,或者我們討厭的人等等,都會讓我們惡心、厭煩,這也偏離了明明白白禪定狀態,真禪定的人,只是很清楚事相的好壞美醜,心卻不隨它轉,非常安閑

    第三,呵斥迷迷糊糊的狀態,比如面對不好也不壞的外境,心念不動了,卻糊裡糊塗睡著了,沒有去清清楚楚地觀心,這樣也入不了禪定。所以呵色慾,就是一切色相清清楚楚卻不再執著眼睛不隨外物轉,心念不受干擾,這樣才叫止觀禪定

    二訶聲欲者,所謂箜篌箏笛,絲竹金石音樂之聲,及男女歌詠贊誦等聲,能令凡夫聞即染著起諸惡業。如五百仙人雪山住,聞甄陀羅女歌聲,即失禪定心醉狂亂。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聲過罪。

    聲欲是對聲音的一種執著,箜篌箏笛,絲竹金石這些樂器音聲非常美妙,世間的一些男女藝人的聲音也非常好聽,這些聲音使我們心起貪念,造諸惡業,所以如果心清凈美好聲音也會給我們災難。比如甄陀羅女是八部護法神里的樂神,聲音極其美妙,過去有五百個仙人在雪山裡住,聽到甄陀羅女的歌聲後,這五百仙人全部動心了,心醉狂亂,禪定就沒有了,那肯定無法在雪山修行了,沒吃沒喝的,那麼寒冷,沒有禪定誰能受得了呢?所以在禪定中,對聲音產生執著,肯定會有大問題。

    和訶色慾一樣,在正修止觀的時候,訶聲欲也要放棄所有的聲音,包括喜歡聲音討厭聲音,普通的聲音,不能對聲音心動念,把聲音之相完全消除掉,那就耳根清凈,入流亡所,這就是觀音菩薩聞聞自性耳根圓通法門聲音進入耳朵叫入流,耳朵是能聽,聲音是所聽,對聲音沒有慾望,才能對聲音了了分明的同時把聲音這個「所」忘記掉、消除掉,只保持能聽的這個,這叫入流忘所,於此咬定,久而久之,自性現前,就是反聞聞自性。所以只有放棄聲欲,任何聲音都不干擾我們了,才能安然入定。

    三訶香欲者,所謂男女身香,世間飲食馨香及一切熏香等,愚人不了香相,聞即愛著開結使門。如一比丘蓮華池邊,聞華香氣心生愛樂,池神即大訶責:何故偷我香氣?以著香故令諸結使卧者皆起。如是等種種因緣,知香過罪。

    呵香欲是指對鼻根所能聞到的味道都不要貪著,如果我們對味道慾望和要求就要進行呵斥,鼻根和一切味道不再勾結,不受干擾,就是鼻根清凈

    比如一般凡夫貪著的男女身香,飲食、各種花香、熏香等等,聞到這種香,鼻根就總想再聞,聞也聞不夠,這就是鼻根和香味勾結了,就不清凈了。以前有個比丘蓮花池邊打坐,聞到花香後,就定不住了,還想再去聞聞,結果被池神譴責說,你為何偷盜我的香?佛經里講,有種鬼叫尋香有情,貪香氣,鬼聞香就象我們人吃飯一樣,寺廟里放焰口做佛事時,師父念咒一加持,水就變作香水海,非常香,所以尋香有情就跑過來聞香,可以解鬼道的飢餓之苦也能種下善根

    如果我們被香味所轉,也就跟鬼差不多了,所以我們要訶香欲,訶香欲不是把香扔掉或者弄成臭的,對臭產生討厭也不行,要呵斥的是內心的貪嗔痴。不能對香生貪心,對臭生嗔心,對不香不臭的生糊裡糊塗愚痴心,在任何香氣面前,要清清楚楚,但心不隨它轉,沒有貪嗔痴。佛典裡面有一句話:「譬如蜂採花,但取其味去,不壞色與香」。蜂蜜採花時,把花香味道取走,但不破壞花的顏色和香氣。修行人對一切萬法,也要蜜蜂採花一樣,只攝取有利於身心健康東西,不要生起貪嗔痴的念頭就不會危害我們的身心健康

    四訶味欲者,所謂苦酸甘辛鹹淡等,種種飲食餚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業。如一沙彌染著酪味,命終之後生在酪中受其蟲身。如是等種種因緣,知味過罪。

    訶味欲。味欲是針對我們的舌根而言的,酸甜苦辣咸等等各種滋味也就是口腹之慾,能令凡夫心起貪念,遭受惡報,比如佛經里的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小沙彌因為非常喜歡乳酪味道來生就變作了乳酪中的蟲子這就是貪味的惡報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問題都出在舌頭上。味欲,實際上就是舌根對口味產生的貪著。凡夫往往執著口腹之慾,比如肉類食品,說的好聽是營養豐富,說的不好聽就是殘忍,天上飛的,水裡游的,陸上走的,地里爬的,都想弄來嘗嘗,結果殺生很多,惡報也很頻繁。甚至有的人,對坐禪時的口齒清涼、甜潤的感覺也很貪著,總希望口水能再多一點,能再甜一點,只要對味道產生貪心錯了清凈舌根就是要放下對一切味道執著,否則就會干擾禪定

    五訶觸欲者,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諸好觸,愚人無智為之沉沒起障道業。如一角仙,因觸欲故遂失神通,為淫女騎頸。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觸過罪。

    第五訶觸欲。觸是身體對外界的感觸,比如我們買衣服時,用手摸摸布料,就有滑澀、粗細、軟硬的感觸,以此來分辨布料的好壞,這個手感就是觸;異性身體接觸時的感覺,也是觸,因為感觸起自身根,能周遍全身,所以凡夫很容易對感觸非常貪著。觸欲生起來後,就會痛苦無盡,比如有一角仙,就因為受觸欲的誘惑而失去神通,所以我們也要呵斥觸欲。

    佛陀早就告訴我們,六根六塵是虛妄不實的,凡夫迷惑,不解真理實相,不了解萬法畢竟空的道理才會對它生起貪婪的慾望我們現在想修學禪定,對生命進行深層次的探索,雖然暫時擺脫不了五欲的糾纏和煩惱,但首先要相信、要明白這五欲是煩惱的罪魁禍首,所以首先要呵斥它們,不讓五欲成為修行障礙

    從上面的講述我們應該明確,呵斥五欲不是否定根塵識,而是要有一種捨棄的心態不受影響的心態也就是六根和六塵相對時,既不否定根,也不否定塵,但不讓慾望起來,保持六根的清凈不受六塵的干擾,打開根塵糾纏的這個「結」,甚至讓根塵脫落,也就是眼根與色塵脫離,耳根與聲塵脫離,鼻根與香塵脫離,舌根與味塵脫離,身根與觸塵脫離,所有對生命以外的要求全都停下來,就是徹底把五欲放下了,內心世界完全清靜,這是一種智慧的、積極的、沒有副作用心態,如果能做到這里,不但禪定三昧受用無窮,開悟見性是指日可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