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歡喜!很高興看見大家來到東林念佛堂,參加這二十四小時的八關齋戒和精進念佛。相信大家都知道東林念佛堂以念佛為主,而念佛可分為「持名念佛」,即是稱念諸佛的名號;「觀想念佛」,我們腦裡面想著阿彌陀佛;「觀相念佛」,也是用腦來觀想諸佛的相好庄嚴;還有「實相念佛」;但「實相無相」,我們應該從何下手呢?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們通過對十八界的了解,知道宇宙世間的一切都是緣生無性的,都是緣起緣滅,這就是諸法的實相,但這個實相是無相的,我們如何能夠把握呢?這是相當困難的,普通人很難做得到。所以最為直捷簡單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不過我們在八關齋戒法會中,首先要了解八關齋戒的意義。受戒之後,我們除了念佛之外,還要念三藏十二部、念僧;僧即三寶之一的出家眾;接著就是念戒,因為大家受了八關齋戒就要念戒,不但只要念,而且要思維戒的意義;要知道,我們受戒已經不容易了,守戒就更加困難;守戒就是不要犯錯、不要犯戒,所謂「受戒容易,守戒難」,我們受戒就必須要念戒。佛教裡面有五戒、八戒、菩薩戒、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八十條戒;戒是如此的多。我們要看看自己能受持多少、守得好不好。這就是念戒。
念戒完了,就是念天;為什麼要念天呢?《大智度論》中說:每逢六齋日時,有眾多惡鬼神於此六日伺機害人,奪取性命,或使人得疾病,乃至凶惡衰敗之事,讓人不得安穩吉祥。所以在過去久遠劫時就有聖人曾慈悲教示眾生:在這六天當中,受持過午不食之齋法,並修善作福,就可以避除凶衰厄難。在當時只有持齋,而未有受持八條凈戒。所謂「齋」就是在過正午之後,不再進食一切食物;至釋迦牟尼佛時代,佛才教示諸弟子:大眾當於一日一夜中,受持八條凈戒,且應同過去諸佛一樣,過午不食,仗此清凈持戒的功德,將來能證涅槃,得出世的果報。
因此,八關戒齋,原是俗人在每月的六齋日受持的。六齋日即是農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以及月底的最後兩日。為什麼要選這六天為齋日呢?據《四天王經》所說:「諸天齋日,伺人善惡,須彌山上即第二天,天帝名因,福德巍巍,典主四天,四天神王,即因四鎮王也,各理一方。常以月八日遣使者下,案行天下,伺察帝王臣民、龍、鬼、蜎飛、蚑行、蠕動之類,心念、口言、身行善惡;十四日遣太子下;十五日四王自下;二十三日使者復下;二十九日太子復下;三十日四王復自下。」
大家都知道佛教里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一般老百姓為了生活平安,都祈求風調雨順,可是我們現在的天災人禍實在太多了,所以我們起碼要守六齋日;因為正如上面所說的,在這在六齋日中,天上的天神會下凡來視察人間,如果世上醜惡的人多,他就會降罪給我們;如果世上善人多,他就會賜福。所以這么多的災難是怎樣得來的呢?全是因為人心善惡所感召的,如果要消災解難,就要把人佛的心念轉變,如果世間上每個人都能向善方面多做一些,這樣天災就會越來越少。比如說,現在的旱災、地震、火山爆發,還有種種的瘟疫,天災多到不得了,為什麼?其實就是人心不善所引致。這是共業,不是一個人的業,是大家的共業;但這些大災難卻很少在香港發生,可見香港人最有善心;香港人都很喜歡學佛、布施;哪裡有天災人禍,都願意出錢出力。就好像大家一樣,都是善男子、善女人,肯來寺院修行;念佛一天也好,受戒一天也好,都有無量的功德。正如《觀無量壽佛經》中,第「十五觀」雲:「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花上,蓮花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花乃敷。花即敷已,開目合掌,贊嘆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
我們持戒如果能做到威儀無缺,這就是持戒清凈。就好像大家在這里念佛、打坐,這些都是行、住、坐、卧四威儀;我們出家人要威儀具足,所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家來寺廟受戒,也要學習威儀具足,而且要一心念佛,以此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極樂凈土;我們要懇切的求;不求是無法與諸佛菩薩的願力相應的;我們一心求生西方凈土,命終的時候就可以見到阿彌陀佛與及他的眷屬: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凈大海眾菩薩,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來迎接我們。那個時候,我們就會聽到空中有聲音呼喚我們,贊嘆我們:善男子!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沒有女人的,去到西方極樂世界全部都是男人,沒有女人、沒有眷屬;如果一有眷屬的話,就會有恩有愛,就會有家庭;有了家庭,就會有利益關係;家庭與家庭之間有利益,人與人之間有利益;國家與國家之間有利益、種族與種族之間有利益;社團與社團之間有利益;所以很難和諧。因此,在西方極樂世界裡頭,統一都是男人,都是善男子,都是善良的人。
我們要做善男子,就要隨順三世諸佛教導;「隨順」即是聽教、聽話;聽誰的話?聽過去諸佛、現在諸佛、還有未來諸佛的話。因為所有的佛都希望大家變成善男子、善女人。所以我們經常說,一個人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這是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善男子的第一步。跟著怎樣呢?做一個賢人、做一個聖人、做一個羅漢、做一個菩薩,直至最後成佛。如果一個人連善男子都做不到,就無法學佛了。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學佛就要所有的惡都不作,所有的善都去做。而且還要自凈其意;佛教裡面說身、口、意三業,這三業非常的重要;如果大家在僧團裡面,身和就可以同住;語和就能無諍;意和就能同悅;大家身、口、意都很歡喜;這就是佛教里的「六和敬」。今天大家都很歡喜;為什麼歡喜?因為大家都來到東林念佛堂,念一天的佛、持一天的戒,將來一同求生西方凈土;現在就是儲備資糧;身、口、意都清清凈凈,這就是「和」,這就是善男子。我們現在不要說「六和」了,就連「三和」也做不到,那就不是善男子。
今天大家來受八關齋戒,就是善男子善女人;所有諸佛都是如此,通過念佛求生西方凈土。但是大家要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分為「九品」;而受持一畫夜八關齋戒的好處是什麼呢?就是往生的時候,可以坐在蓮花上面,蓮花就會合起來,經過七天的時間,蓮花就會打開,行者開目合掌,贊嘆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的時間,成阿羅漢。但羅漢有四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不是一果。大家要知道這是中品往生,所見的不是佛,而是化佛;其實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這是中品中生,只能見到化佛。所以大家來受八關齋戒,如果戒清凈的話,就可以「中品中生」;其實「中品中生」已經不差了。天台宗的智者大師曾對人說,自己本來應該「上品上生」的,後來卻是「「中品中生」;為什麼變成「中品中生」?就是因為自己要領眾;領眾就要調眾;調眾就會有人我是非,因此本來可以「上品上生」,卻變成「中品中生」。試想,我們現在受一天的八關齋戒,就可以念佛、求佛,將來就可以「中品中生」;不要少看這二十四小時,其中實有很大的功德。
所以我每一次看見大家來參加八關齋戒內心都很歡喜,因為希望大家都能夠有所得著;香港人時常都會問:「有沒有什麼著數呢?」現在受一天的八關齋戒,將來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並且得到「中品中生」,這就是最大的著數。當然我們佛教不只說「中品中生」;大家知不知道佛教所說的往生有幾品呢?知不知道啊!是「三輩九品」;我們說,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其實道理很簡單,大家可以衡量一下自己的修行,將來到底可以去到那一品,所謂「九品蓮花為父母,不退菩薩為伴侶」,這是佛教的四句偈──我們種什麼因,就會得什麼果,好像大家今天來受戒,將來受戒的果就會成熟;今天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因,將來就變成果;要知道我們在極樂世界中每一個人都有一朶蓮花,念佛念得越多,蓮花就會越開越大;如果不念的話,蓮花就會越來越細,甚至會枯萎。
所以,我們要明白,念佛並不是為別人念,並不是為法師念,而是為我們自己念,因為所有的功德,將來都會迴向西方極樂國土;所謂自己的業自己了,別人的業,不用我們去了,因此我們要做影響眾,要產生好的影響,不要產生壞的影響;做影響眾就是行菩薩道,菩薩道所講求的,就是自利利他;我們要知道,利他就是利己,幫別人其實就是幫自己,這就是菩薩道的精神;而菩薩道的實踐,就是透過幫助別人來成就自己、來圓滿自己。比如說,你肯做義工,別人贊嘆你;你肯布施,別人贊嘆你;在利益別人的同時,自然能得到大眾的信任,如果你想得到大眾的贊嘆,你就要布施;布施有多種,所謂財施、法施、無畏施;布施的時候,要放下自我,要以利益他人為目的。
對於一般人來說,最困難的可能是布施,因為自己都不是很充足、很富裕,又那有能力施捨給別人呢?所以很多時候就會不捨得,要布施談何容易呢?這是需要培養的。佛陀教導我們,布施的時候,最好能做到三輪體空:沒有布施的人、沒有布施之物、更沒有布施的對象,這就是「無相布施」。平常一般人所做的都是「有相布施」;布施的時候希望別人看到、知道,比如捐了一萬元,名字都要寫上去,這隻是福德,而不是功德,所以《六祖壇經》里說「自性是功,平等是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這才是真正的功德。我們平時所做的只是福德,而不是功德;不過福德已經不錯了,如果不肯做的話,就連福德也沒有。所以我鼓勵大家不只要做福德,而且要進一步做功德;我們為善要做到無相,這就是真正的功德。
因此作為一個佛弟子,我們要從第一步的福德開始,這樣的話,福德慢慢越積越多就會成為功德;我們常常說:「功德無量!」這個功德就是隨喜功德。就像我們念佛堂,有時打佛七、有時持一天的齋,如果大家沒有時間來,但是可以隨喜、贊嘆,又或者鼓勵其它人來參加,所謂「隨喜贊嘆皆功德」,能來參與當然是最好的、最有功德的,這自然是功德無量;但是如果不能來的話,都是有功德的,只是功德較少、較有限。所以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要多做功德;做功德可以累積德本,因為我們持戒、修行、念佛,這些福德將來都會成為人天果報,比如說,今生持守五戒,將來就可投生再做人;修十善將來就可以生天;當然能修禪定就更好,禪定境界修得高,將來就可以生天。所以大家要明白「功德無量」的意義。要多修善、多做功德。
我們繼續說「九品」,現在先說「上品上生」,為大家介紹一下,要不然大家都不是很明白將來自己可以往生到那一品;雖然現在很努力念佛,卻不知道自己將來到底往生何處。一般來說,我們最起碼要求中品中生,下品下生就不要去。不過有些人卻認為只要能往生就已經很好了,這種想法實際是小看了自己,為什麼我們發心不可以大一點呢?為什麼我們不要求往生更高的品位呢?大家知道品位高有什麼好處啊?就是成佛的時間快,也就是說,在西方極樂世界裡的時間比較短,而且其中的好處是有進無退,只會進步,不會退步。但是在娑婆世界就不一樣了,今天來到念佛堂,聽到法師鼓勵我們,我們就很開心,發願要精進念佛,但一出了念佛堂的門口,「阿彌陀佛」四個字都忘記得一乾二淨了!所以人的心理影響很重要,比如說,現在有法師領導大家念佛,大家很精進、很歡喜、很贊嘆;大家就跟這里結下很好的善緣,但是如果緣結得不好的話,可能就生不起歡喜心,就不想念下去;所以,這個緣確實是非常的重要;因此,我們要跟善男子、善女人結緣,還有我們身邊的親人,甚至是朋友都非常的重要。
記得以前有一位母親,是個非常虔誠的佛教徒,她跑來跟我說;她說:「法師呀!我不能來念佛了。」我問她:「你這么誠懇,為什麼不能來念佛呢?」她說:「我的女兒不準我來念佛了。」我說:「為什麼呢?」她說:「我的女兒信了基督教;基督教相信將來可以永生到天堂去。女兒對我說,媽媽我很愛你,但是將來去到天堂見不到你怎麼辦呢?」這個媽媽亦不很清楚,於是便到寺院來問我。於是我便為她解說極樂世界有九品,要具備什麼資格才能去到,然後再講二十八重天: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層一層的慢慢向她解釋。我跟她說,如果將來她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去到那裡,想去天堂的話,其實是很容易的,但是到那時候,可能就不想去天堂了,因為天堂雖然快樂,但是不能永久,天福享盡的時候,就會出現五衰的現象,而且天福享盡之後,可能會再落到人間,可能墮落到地獄,可能墮落到餓鬼道、畜生道,這都是沒有把握的,將來自己都作不了主。有些人禪定修得好,可能會去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這個時候,他會以為自己證果了。可是再認真地看清楚,原來不是的,就以為諸佛在欺騙自己,如此的一念,當下就墮落到地獄去。所以大家要知道,學佛真的不容易。
聽完我上述的一番說話後,媽媽很歡喜,於是便回家告訴女兒;女兒感到半信半疑,心中仍有許多疑惑;媽媽沒有辦法,唯有把她帶到寺院來,請我為她們再詳細解釋,最後女兒真的明白了,佛教的義理才是究竟的,因而感到很歡喜,說以後要跟媽媽一起來寺院念佛。所以,我剛才說了,我們學佛要先感染自己的親人、眷屬,但這要講緣份,要隨緣,不能勉強,要慢慢來。比如說,不要因為自己要吃齋、要念佛而弄得家庭不和睦,這樣的話,你自己不開心,家裡的人也不開心,甚至連親戚、朋友也不開心,這是不對的、不正確的。我們學佛要做到皆大歡喜才對,所以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
大家今天來到寺院學佛、念佛,都是多生多世的緣,這個緣今天成熟了,大家才會聚會在一起;試看香港近八百萬的人口,拜佛的人卻實在不多,其實學佛有很多很多的好處,可惜很多人都不知道,為什麼呢?佛教講無常,但這個「無常」,是不容易體會的,通常一個人到了四十多歲以後,才會慢慢體驗到;因為十多歲的時候,往往對人生充滿了理想與憧憬,總是計劃著將來如何成家立業、名成利就,人生滿是夢想,又怎會有無常的感覺呢?但是隨著年齡及時間的變化,到了四、五十歲之後,開始感覺到人生並不是那麼理想,中間有許多的挫折與起伏,慢慢就會體會到佛教所講的確是有道理,於是便開始信佛、學佛。
還有大家來到寺院,可能看見一般來說都是女眾較多,差不多九十幾個%都是女眾。所以說,末法時期,女人精進;由於女眾的煩惱較多,就會到佛教里來尋求解決的方式,所以我們可以看見佛堂里大部份都是女眾。但是相對男眾而言,女眾比較能真誠念佛、真心念佛,因為通常來到寺院念佛的女性,都是在家裡沒事做,很無聊、很悶,可能是兒女長大了沒有話題可傾談,又或者是媳婦對自己不好,甚至是自己的丈夫有外遇,所以來到寺院找朋友訴苦;說的都是丈夫如何如何的不好,又或者是家庭里種種的問題,所以煩惱非常非常之多。但是,我們學佛之人千萬不要將煩惱帶到寺院來,不要將煩惱帶給別人,要自己想辦法去解決,這樣才是好的佛弟子,大家要做到這樣。
還有,學佛要學得家庭和樂,家庭開心,因為佛教不但追求將來的快樂,當下也要快樂,如果學佛學得很不開心,只是為厭倦做人、不想做人,而求生西方凈土,這樣的話,就是消極、就是逃避,但其實佛教一點也不消極,一點也不逃避,反而是更加的積極、更加的進取,因為菩薩道的精神在於幫助別人,幫助眾生,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是沒有條件的;同體是同為人類,同樣生存在這個世界,所以就應該互相關心、關懷。這就是菩薩道,所以大家要明白這一點。
我們修行學佛,要怎樣才能得到「上品上生」?《觀無量壽經》中是這樣說的:「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贊嘆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授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經文里說了,「上品上生」要如何才能達到呢?就是在生前亦即在世的時候,要發一種至誠念佛,求生凈土的心,我們不妨試問一下自己,自己的心夠不夠懇切至誠呢?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很多人都不想死,感覺五欲的享受很快樂,從來沒有想到死的問題,這樣的話,又怎能生起至誠懇切念佛的心呢?當然是生不起了。阿彌陀佛教我們要用至誠懇切的心,至心信樂,內心很歡喜地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除了至誠懇切的心外,其次還要有深心與及迴向發願心;迴向不但自己離苦得樂,而且是身邊所有有緣的人、無緣的人都普皆迴向,希望他們都能夠離苦得樂,這就是迴向發願心。佛教裡面講「信、願、行」為凈土三資糧;發願,是很重要的;發願就不是隨隨便便的修、隨隨便便的學,要一生了辦,一生了結,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凈土,這就是懇切至誠的心。
接著是「上品中生」。經文繼續說:「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遶,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贊嘆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台,成大蓮華,經宿則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台,禮佛合掌,贊嘆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授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經中又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要勤修「三福」。三福的第一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條是勸人修世間之福,亦即是人天福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不僅是俗世中人應當具備的基本品格,更是修學佛法,修行凈土法門的人所應當具有的。所以我們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此外,還要慈心不殺;不殺,就是不殺生,如果大家來到寺廟里念佛,回到家裡卻殺豬、殺牛、食海鮮,這樣就不是慈心;要做到慈心的話,非但不殺,而且還要積極地放生、茹素;古人說:「一日持齋,天下殺生無我份。」所以我們戒殺之餘,還要放生,而放生要做到隨緣隨分;許多時候,我們租一艘大船出海放生,這是表法,其實我們提倡的是「念佛放生」;放生之前為被放的生靈做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完了才放牠們出去,因為皈依就是消業,放生就是救命,使牠們免受宰割之苦,比如說,這條魚今晚本來要被宰殺,成為別人腹中之物,如今有人救牠一命,你說牠開不開心呢?
還有,為什麼我們要愛護一切眾生呢?就是因為一切眾生將來都可能成佛;所以我們今天放生,就等於放了未來的佛。以前有一位常不輕菩薩,他見人就拜,就是因為他認為所有的人都是未來佛,所以不敢輕視他們。不要以為這是一隻小鳥、一假螞蟻而已,他們都是未來的佛。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那我們應不應該起恭敬心呢?當然應該生起恭敬心了。這是佛弟子的本份。
跟著還要怎樣呢?「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要「上品上生」就要守具足戒,如果你沒有受具足戒,那就沒有辦法了。即使具足眾戒之後,仍然不夠,而且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大乘」即是大乘方等經典,如《華嚴經》要讀、《金剛經》也要讀,許多經典都要讀。勸進行者,就是說不但自己發心行持,還要勸導其它人來行持。
除了勤修三福之外,跟著還要怎樣呢?修行六念;六念即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而且還要迴向,願生彼國;自己要真誠發願求生西方凈土。這些就是「上品上生」的資格,我們衡量一下自己,能不能達到「上品上生」的條件呢?做不到的話,就唯有求其次了,即是「上品中生」;「上品中生」,亦要常時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而且要善解意趣,不但明白這些經的內容,而且要明白其中的大義。也就是說,我們讀經要了解其中的「第一義」;佛教講「如實觀」,「如實」,就是真實,就是內心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才能明白經里的義趣,但是「第一義」確實不容易了解,因為我們的心太浮躁了,由於外在有太多、太多的誘惑;有太多太多的煩惱,這些煩惱,可能不只是自己的,還有周遭的人、事、物的,比如看電視有看電視的煩惱,上網有上網的煩惱,社會中充滿著種種的煩惱,但是我們學佛之後,內心就會不驚不動,慢慢的、功夫深了,就能如如不動。
接著還要「不謗大乘」,就是不要誹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生西方凈土。這樣的話,命終之後,就會「上品中生」。
如果覺得不容易的話,到了「中品上生」就簡單得多了。經文里說:「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齊,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遶,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贊嘆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贊嘆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受持五戒、持八戒齋」;大家是不是五戒弟子?受了五戒有沒有呀?現在八戒都受了,怎會未受五戒?所謂「五戒」,即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而八關齋戒特彆強調不淫慾,不但不淫,而且最好連慾念都不生起,與五戒有些不同。還有就是「修行諸戒」,我們受了戒之後要勤加修行,所謂「受戒容易守戒難」,我們受戒以後要真能做得到,如果做不到的話,又怎可以說是受戒?做不到的話,就不算是受戒。還要不造「五逆」;所謂「五逆」,即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與此同時,還要「無眾過患」,沒有種種的過失,「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這樣就是「中品上生」,只要受持五戒、八戒都有機會;「中品」是對一般的居士說的;而「上品」則是對法師說的。我們佛教有「內護」、「外護」;「內護」就是出家眾,而「外護」就是善信居士。
如果「中品中生」,又是怎麼樣?經文是這樣說的:「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齊;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法,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贊嘆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無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我們一天一夜,即24小時,持八關齋戒;一天一夜,持沙彌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並且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將來就可以獲得「中品中生」了。
那「中品下生」又是怎麼樣呢?經文里說:「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
就是說,我們要孝養父母;大家想一想,其實我們孝養父母應不應該啊!絕對是應該的。孝養父母也可以得到「中品下生」。所以我們在家佛弟子要孝養父母。跟著怎麼樣呢?要「行世仁慈」,比如說,我們看到一個乞丐來乞討,我們非但不肯施捨給他,而且還趕他走,這就不是行慈。還有,如果有善信來捐獻建廟,無論金錢多與少,最重要的是心意,正如「貧女點燈」的故事,奉獻不在乎多少,只在乎誠心。但我們不只是奉獻佛教,而是對所有的眾生都要行慈啊!
如果我們對待眾生,是用殺的、宰的,這是不是行慈啊?當然不是了!我們不但在行為上行慈、嘴巴里行慈,而且還要在心裡面、意念上行慈。這些就是善行,這些都是我們往生西方凈土的資糧,還有怎樣啊!由於我們多行善事,所以就能於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為我們講解極樂世界的好處;可是,如果我沒有種善緣,臨終之時沒有遇到善知識,生前亦沒有孝養父母,而自己更沒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信心,這樣的話是去不了極樂世界的,因此,臨終助念就有很大的好處;助念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即使還未學佛,如果有人幫他助念一樣可以「中品下生」;我們自己可以對照一下,依著來修行。我們都知道,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時曾經發了四十八個願望,他已經成佛了。大家懂不懂四十八願的內容是什麼呢?懂!大家有沒有讀過《無量壽經》?讀過沒有?讀過!西方寺每個月都有一次《無量壽經》念誦法會,為什麼呢?因為經中所說的,就是法藏比丘如何發了四十八個願望。我們在東林也可以讀誦這部經典,如果專心一意地持誦,將來就會得到「中品下生」。
接著「下品上生」,是怎麼樣啊?經文是這樣說的:「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就是說,一個人一生之中做了種種的惡業,也就是做了很多、很多的壞事,而好事卻做得很少,幸好他並沒有誹謗大乘方等經典,這樣愚痴的人,做了種種的惡業,而且無有慚愧,本來應該墮落地獄,可是他臨終之時,遇到了善知識,為他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什麼是大乘十二部呢?比如說《華嚴經》、《妙法蓮花經》、《楞嚴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等十二部的名字;如果他生前曾聽過這些經名,但不懂得去修,當他臨命終的時候,聽到善知識為他講說,以此因緣,就可以消千劫過去世極重的惡業,可見這個經名多麼重要啊!還有教他合掌叉手,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由於稱佛名號的緣故,消除了五十億劫生死的重罪。這個時候他便往生了,這是「下品上生」。
「下品中生」又是怎麼樣啊?經文這樣說:「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祗物,盜現前僧物,不凈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庄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於六劫,蓮華乃敷。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就是說,一個人生前毀犯了五戒、八戒、具足戒;你們會不會犯啊?肯受戒本來就已經不錯了,但很多人受了戒又破戒,口裡說不殺生,回到家裡便殺生;口裡說不妄語,可是出口都是大話;說不飲酒,又飲酒;說不淫慾,出去便亂搞男女關係。或者是受了具足戒,仍然去偷三寶物、僧祗物,盜現前僧物,比如說,偷取這個飲水的杯,以為只是小事,沒有什麼關係,可知道後果是多麼的嚴重。還有呢!不凈說法;本來說法是好的,但如果是亂說一番,或說不正法,這就是不清凈;口裡面說大乘,心裡面卻是另外一套,表裡不一,連基本的僧格都沒有。還有呢!無有慚愧,不感覺到慚愧;其實很多人都無有慚愧,做了錯事,不肯承認,不感到有過咎,還說「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是非顛倒,黑白混淆,甚至委過於他人,這是多麼的可憐啊!其實做了錯事不要緊,所謂「人非聖賢,誰能無過?」最緊要的是懂得反省、懺悔;長跪佛前,誠心懺悔說:「阿彌陀佛!我錯了,我懺悔啊!我錯了!我今認錯,我願意改過!」
我相信大家六、七歲,甚至是十多歲的時候,都可能曾經偷過別人的東西;比如說,看見一件對象,哇!很好看啊!於是便想占為己有,隨手便偷了。小朋友因年少不懂事,只想擁有,不知道做這就叫做「偷」,這就是犯罪;當他真正知道這是錯的、不正確的時候,他就會說:「我懺悔!我改過!我以前過去世,做過很多很多錯事,我全部都真心的懺悔。」這個臨命終的人,死後原本應該墮落到地獄去,而地獄的火是燒得很厲害的,很可怕的,但這個時候,卻遇到了善知識,為他稱贊阿彌陀佛,並說阿彌陀佛十種功德,光明神力不可思議,並且贊嘆戒、定、慧,教他要勤修戒、定、慧,以消滅貪、瞋、痴三毒。
要知道,「戒」可以制我們的五根,制我們的眼不可以亂望;戒我們的耳朵不可以去亂聽;戒我們的鼻不可以去亂嗅,戒我們的舌不可以亂吃東西;戒我們的身體不可以貪細滑;現在大家來受戒,就是要戒自己的心,令自己的心定下來。試想,一個人犯了重大的惡業,本來是應該墮落到地獄去的,可是幸好他仍有求生西方凈土的善緣,這個時候就能遇到善知識,為他贊嘆、解說阿彌陀佛的功德,聽到這些說話後,就可以幫他消除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令地獄之火化為清涼,而且還有化佛來接引他,命終的時候就可以得到往生。
接著說「下品下生」,經文里說:「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就是說,一個人生前做了種種的不善業,也就是「五逆十惡」,什麼叫做「十惡」啊?大家知不知道呢?「十善」反過來即是「十惡」,即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兩舌、惡口、貪、瞋、痴,這就是「十惡」;但是,我們想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要造種種的善業,即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也就是所謂的「心三、口四、意三」,這就是「十善」,大家要清楚明白。一個人如果生前常行「十惡」,到臨命終的時候,若能遇到善知識,種種安慰,為他說法,教他念佛,具足十念,稱念阿彌陀佛、無量壽佛;這個「十念」就是一口氣地念,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佛之聲不停、不竭。一心專念實在是非常的重要,因為只要是一心一意,念念都可以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命終以後就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下品下生」。
以上跟大家說完了「九品往生」,相信大家都是善男子、善女人,大家都不想「下品」,至少都要「中品」以上,是不是呀?既然這樣的話,大家要怎樣?就是要多念佛、多行善業、多做種種的功德,以此作為往生凈土的資糧,將來我們就可以在西方極樂世界裡見面;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追求了生脫死,將來不再輪迴,這就是我們的終極歸宿。好了,我們大家一起來念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