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千處祈求千處應 苦海常作渡人舟──寬運法師觀音菩薩聖誕開示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寬運法師觀音菩薩聖誕開示

(一)觀音菩薩.不可思議

有史以來觀音信仰一直流傳,菩薩靈感應事跡亦多不勝數,很多人認為是迷信及神化,包括不少出家人及佛弟子都不全都認同觀音信仰事實,其理由是「沒有科學根據」。

其實,無常世事,千變萬化,科學亦不能預測所有事實,否則不會有那麼多災難。就以今次日本因地震引發的核危機便是很好證明,未發生此事之前,如果有人預言核能將會造成災難,相信很多人說是「杞人憂天」;未發明視像電話之前,如果有人說以後可以通過大氣電波,能與你相隔萬里的親友面對面交談或開會,會被罵為「白痴」或「神經病」。如果所有科學家都信佛所說他們的研究可以事半功倍。

今天是觀音菩薩生日,現在就根據煮雲法師編著的《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講講南海普陀山觀世音菩薩道場緣起,及一些菩薩顯應之事

(二)普陀山緣起

相傳普陀山以前是一座蛇山,山上有一大蛇王與牠的子孫在那裡,蛇王把山頭當是牠的私家產業,不許任何外人入住。有一天,觀音菩薩化作一老比丘,向蛇王借山開道場,度化娑婆迷昧的眾生。蛇王認為此山是我開的,此樹是我栽的,是我將來萬代子孫的根據地,不能隨便讓人侵入,於是堅決拒絕。菩薩見蛇王蠻不講理,亦很不客氣的說:「山河大地大眾所有,你憑甚麼本事獨占而拒絕外借呢?」蛇王說:「我能現出原形,圍繞此山三匝。」菩薩笑說:「若你真能現形圍繞三轉的話,我就不向你借山,但如果不能,你就要答應借山給我。」蛇王說:「我幾乎天天都在繞山三匝,怎麼會不能呢?如果我的身體真不能圍繞此山三匝的話,我就借山給你道場吧!」菩薩說:「好的,一言為定,不可失信啊!」蛇王挺起胸脯地說:「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完便搖身一變,現出千年怪蟒的原形,粗大的蛇身慢慢在蠕動,觀音菩薩亦運用神通,把這山慢慢地放大,蛇王拚命地圍圍圍,菩薩輕易地放放放。蛇王奇怪,怎麼平時很容易圍繞的,為甚麼今時卻老是繞不完的呢?最後,筋疲力盡,不得不投降放棄,對菩薩說:「今天真倒霉,不知為甚麼一轉都圍不上。願賭服輸,山是可以借給你,但你也該顯點神通給我看看,使我心情願。」菩薩笑說:「那很容易,只要我手一指,這個地下的一塊石頭馬上能夠現出紫竹林來。」說完用手一指,忽然地上的那塊白石就現出無數的紫竹來,成為以後普陀山竹林的出典。當地居民亦因此把紫竹林印在小石上,經加工打磨後,做成紀念品供遊客購買作為紀念。

話再說回來,蛇王領教過菩薩神通後,雖然很佩服,但想到全家將流離失所,仍是心有不甘,便問菩薩甚麼時候歸還。菩薩說:「那一天全山聽不到我的弟子木魚聲音,或者千步沙前的海潮音聲不響了,那時我便把山歸還給你。」

現在的普陀山,已發展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更是四大菩薩叢林之首,有八十餘家院庵,一百六十多個茅蓬,每天木魚音聲不絕。而千步沙的「海潮拜浪」不因為風向而浪轉,無論吹甚麼風,千步沙的潮水依然是一波一波的向前撲,似乎在朝拜觀世音菩薩。而千步沙這裡的潮音,聲若雷轟,又似萬馬奔騰,響遍全山,住在附近的更是震耳欲聾。《普門品》中說:「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觀世音凈聖,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學佛最難是信,因此,大家對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護眾生的心,要深信不疑

(三)揭開普陀山普濟寺「不開山門」之秘密

煮雲法師在《普陀山傳奇異聞錄》中揭開一件普陀山普濟寺內鮮為人知的秘密那就是該寺的前寺山門為甚麼永不打開的呢?為了此事,老法師作了大搜查,數次翻閱《普陀山志》,問過普陀山上大小寺院的當家及知客,都無人能提供具體答案。最後,只有一個住寺的老人對他說:「這山門要當今天子皇帝萬歲,御駕親臨本寺,方才可以山門迎接聖駕,平時甚麼人來也不許開的。」這種語焉不詳的答案,煮法師迫得在神話傳說里找出原因

(四)觀音漫遊天台

話說南海普陀山觀音大士有一天登上佛頂山,遙見天台山國清寺風景幽美,很多頭陀在那裡川流不息地往還,菩薩立即想到該處走一遭。心才起念,步即起飛,跨過「觀音跳」抵達天台山(按「觀音跳」在紫竹林那邊,現仍留有菩薩跳過的足跡,印在石上,傳說觀音菩薩是由此跳過海而抵達天台山的)。菩薩來到天台山,看見如茵綠草,如畫風景,真是不奕樂乎!又見國清寺的羅漢,三五成群的聚在門外,東張西望,在找尋來山進香的大心檀信,希望與大眾結緣。這時的觀音菩薩化身居士,混在人叢中,不料卻被那些羅漢團團圍住,要向他化緣菩薩以佛眼觀見他都是證果的阿羅漢,知道是一家人,但羅漢不在禪定之中,不知他是觀世音菩薩,倒是方丈和尚道德高尚,另具慧眼,知悉這不速之客定是大菩薩降臨,於是連忙出來招呼,請問是那座名山的大菩薩觀音菩薩亦不隱諱身份,說:「我是南海普陀山觀世音,今天特來貴山一賞名山勝境。」那些羅漢聽說觀音菩薩來了,高興得不得了,忙著請大菩薩住下來,接受供養,成為後來俗人說的:「羅漢觀音,客少主人多。」(


(五)菩薩造橋.羅漢建塔

觀音菩薩天台山國清寺住了幾天,接受羅漢們的供養後,想為在此地作點貢獻,才不枉此行,於是提議在天台山建一座寶塔。有羅漢馬上提出沒有寶塔不要緊,最急切的是本山少了一座貫通東西的交通橋,好讓香客往來毋須繞大圈。觀音菩薩為了滿足羅漢及自己之願,於是說:「造塔是供養佛的,眾生見了禮拜旋繞,有莫大功德;橋雖重要,可是塔也不能少。現在我們分頭工作,你們五百羅漢共同造塔,我一人來替你們造一座橋,好嗎?」羅漢連聲叫好。菩薩再說:「我們不妨來一次競賽,限定在一夜之間,把寶塔和大橋造好,看誰先把任務完成。」此時,神通具足阿羅漢非常雀躍,認為是大顯身手的好機會,於是都歡喜答應。

(六)觀音戲弄.寶塔通天

協議達成後,彼此心中各自盤算。菩薩心想,要建築一座高大寶塔,耗用的材料不少,他們那裡來那麼多的磚頭木材呢?而阿羅漢這邊亦在疑惑,千丈岩這地方,既高且闊,想造一大橋,任你有通天本領,亦不可能於一夜間完成,在彼此輕視的時候,觀音菩薩在夜裡暗中偷窺阿羅漢們,運用神通在忙於搬磚運石,不多久,寶塔差不多建到頂了,菩薩才猛然發覺,現在已差不多四更了,自己造橋的工作仍未開始,再不動手就要輸給阿羅漢了。於是菩薩亦大顯神通,兩腳踏住千丈岩的兩岸,雙手拉著兩邊山頭,往中間一合,說也奇怪,山上石頭麵粉一樣柔軟兩個山頭隨即合成一起,轉眼間變成歷史上千古有名的天台山「石樑橋」。菩薩再去看阿羅漢們,寶塔的頂還沒有蓋上去,於是菩薩生起跟他們開玩笑的念頭,學雄雞喔喔地叫起來,羅漢們聽到金雞三唱,是五更時候了,為了保存信用,雖然未完工,大家都停了手,這座寶塔便成為歷史上有名的五百羅漢一夜建成的「通天塔」。因此有人說:「羅漢功德沒有菩薩圓滿,所以寶塔不能完工。」

(七)天台風俗.民屋無煙囪

說到這裡,補充一下羅漢一夜間從那裡要來那麼多的造塔材料呢?

第二天清早,天台山附近城市裡的民居,無論大屋小屋,屋上的煙囪都不翼而飛,經地方官調查結果,天台山國清寺忽然多了一座高大的「通天塔」,大家涌去看時,發覺寶塔的磚頭很不整齊,磚頭的大小與顏色都不一樣,煞是奇觀。這時大家明白家裡的煙囪無故失蹤,是因為阿羅漢們用來建造寶塔大眾非但不瞋怒,而且非常之高興能參與建塔功德,對國清寺羅漢神通力,更加敬重,亦不在屋上重建煙囪。以此因緣天台山附近城市的民屋,沒有煙囪的風俗,流傳至今。

(八)羅漢報復.普陀化緣

五百羅漢因為所造的寶塔,功虧一簣而成為千古遺憾!後來知道是觀音菩薩暗中開的玩笑,於是非常懊惱,心懷報復!大眾經過商議,決定以牙還牙,於二月十九觀音誕日,齊到普陀山鬧他一個天翻地覆,以泄心頭之憤。

五百位大阿羅漢化身為窮和尚,來到普陀山掛單,他們衣服破爛不整,毫無威儀,甚至有些化成五體不全的瞎眼啞口跛足的瘋顛丑相,在普陀山上到處向人化緣,看見香客就把破海青兜起來向香客要錢,然後聲稱:「南無彌陀佛,結結緣」,目的是要破壞觀音道場的整齊庄嚴清凈美觀。


(九)五百羅漢.飯五千人

觀音誕這天,有大齋主來到普陀山供千僧齋,五百羅漢亦來過堂應供,他們互相協議,今天過堂,把肚子放下來大吃一頓,總要叫他齋堂的飯不夠吃,也教觀音菩薩失失面子,倒倒架子,也算報復他一下。羅漢們在齋堂念過供養咒後,就似餓虎星下凡似的,狼吞虎咽大吃特吃,三碗不夠,五碗不飽,七碗八碗仍然不肯休,不消三五分鐘,把齋堂的飯吃得一乾二凈,結果五百人吃了千人的飯還是不肯罷休,弄得大眾不得不知如何是好,下不了台,他們還是在齋堂鬧著要飯吃,同時還說出好多不堪入耳的話來:「甚麼四海聞名的普陀山,連我們這幾個和尚來吃飯都不夠吃,還稱甚麼大菩薩道場呢?不把飯給我們吃飽,我們不走!」他們七言八語的鬧成一堆,最後還是糾察師父說好說歹,請他們暫時出去,今天已經臨時煮了好幾大鍋的飯拿來,還是不夠你們吃,現在時間也不早了,明天打齋一定給你們吃飽。羅漢們才悻悻然說:「好,明天飯再不夠我們吃,我們就老實不客氣的把你們的千僧大鍋打掉。」說罷恨恨而去


(十)觀音當飯頭.羅漢吃不下

被這五百羅漢一弄,全寺的僧眾一籌莫展,紛紛議論:「這些和尚不知那裡來的,他們真是羅漢肚子,吃得這樣多,如果這樣下去,我們普陀山被他們吃窮了。明天打齋,他們又要來吃,不知需要多少米才夠他們,不夠還要鬧,飯頭師現在辭職,不敢燒飯了,怎麼辦?」 

這時,忽然有一和尚來說:「我願當飯頭,不怕他們有多少羅漢大肚皮來吃,我都教他們吃不下。」第二天,這班餓虎似的窮羅漢,又在齋堂里打起沖鋒來,可是他不知道菩薩已有了準備,這裡的飯菜源源而來,無有缺少,吃得他們「大腹便便」的不能再吃了,飯桶的飯仍然未曾見少。糾察師這時膽子也大起來,提高嗓子大聲說道:「請大家發心吃,開了一個飯店,決不怕大肚子,你們昨天沒有吃飽的,今天盡量的吃,不怕你有多大的肚皮,我們的飯菜,你們是沒有本領吃得完的!」五百羅漢這時也知道觀世音菩薩神通廣大,明知斗不過菩薩的,因此也就不聲不響地走了


(十一)寺前門從此關閉

羅漢們走後,菩薩吩咐把山門關起來,不許他們再來取鬧,羅漢看見菩薩山門關起來,不準他們進來就說:「好!我看你山門關到甚麼時候,你那一天山門開下來,我們就來要飯吃!」這就是前寺大門永久不開原因

(十二)普陀滲陳飯的源頭

羅漢走後,飯頭師也不見了,大家才知道這一位飯頭師是觀音菩薩現身,才能把這些羅漢送走,同時亦害怕這些羅漢再來開玩笑,因此,就把菩薩燒的這一鍋飯,及羅漢們吃不了的陳飯,留下來滲進第二次的新飯中。果然,不論臨時添多少人都夠吃,從無粥少僧多之慮。就這樣,這新新相陳的習慣,一直留傳千百年,直到現在,還是如此,這就是普濟寺滲陳飯的原因

------------------------

(一)菩薩譽滿普陀.歷朝皇帝賜奉

普陀山上,觀音菩薩感應的事跡很多,觸動歷代皇帝不是聖駕親臨,就是御賜敕奉。因此,普陀山很多有道德和尚都得帝王的恩澤,御賜紫衣龍袍,直到現在,普陀山內仍珍藏著不少歷代帝王的聖旨和御賜的寶物。 

(二)樹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兒

然,樹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兒。因為普陀山名氣太多和尚亦很多,其中難免龍蛇混雜,良莠不齊,不少行為不端的和尚以傳說中的羅漢普陀為鑒,故意衣衫襤褸,不具威儀地在大街小巷向香客化小緣。當然,我們是凡夫肉眼不清楚誰是羅漢

(三)真假羅漢.莫能分辯

例如濟顛和尚,相傳是南宋高僧道濟,出生時國清寺羅漢堂內第十七尊羅漢(降龍羅漢)突然倒下,於是人們便以濟公羅漢投胎。濟祖一生充滿傳奇,出家後先投國清寺,後依靈隱寺受具足戒,常穿著襤褸,貌似瘋顛,嗜好酒肉,不喜誦經參禪。民間常流傳其形像為披戴破帽、破鞋、破扇,穿垢衲衣之顛僧。實際之濟祖卻是學問淵博,深懂醫術,濟世扶危,治癒不少奇難雜症,活人無數之高僧,更常在市井化緣,修復破寺。其實,穿著破爛是表無欲無求;與頑童在市井斯混表與世無爭;瘋顛是借嘻笑為怒罵;救死扶弱,拯危濟困,是普度緣人,是真正的大阿羅漢

(四)乾隆皇帝.三下江南

傳說乾隆王三下江南,便衣私訪民間時,亦曾順道到普陀山三次。

人說乾隆皇帝佛教徒,其實他不見得是真正的佛教徒,有很多名山道場皆被他破壞了風水。他每到一處地方,都美其名賜一御碑,立一御碑亭,結果這一塊好地方風水就被他破壞了。這不但是佛門人說,就是世俗人也這樣在談論此事。

普陀山的前寺,過去前面的地方沒有御碑亭,海里的潮水漲時,東西兩邊海水的波浪,能夠涌到前寺山門外,連接起來。後來,經過乾隆皇帝的御碑鎮壓以後,就漸漸的水退地現,現在東邊退至千步沙,西邊退至西方船,同時山上也很少有德高道隆的祖師出現。大家都知道雍正皇帝是一個大徹大悟佛教徒,據說在乾隆兒時,有國師進宮,雍正皇帝都命乾隆國師頂禮下拜,而乾隆他是千乘之尊的皇太子,為甚麼要向一個窮和尚下跪行大禮?但逼於父皇嚴命,真是敢怒而不敢言,那時他就這樣想,如果我將來權柄在手時,一定對這些壞和尚不客氣。後來登上皇位後,卻不極力破壞佛法是因為他的國母皇太後是一個忠誠佛教徒,他不敢違背母後慈意,故對佛教沒有太大的打壓而已。以下是他三游普陀山的經過。

(五)初訪普陀.印象極壞

因為是私訪,所以普陀山並無人知道乾隆皇帝要駕臨,就像平日一樣,街上的和尚坐滿山門外,或坐路邊石上,或坐樹下談笑,很沒威儀,看見人就向人化緣,化到幾個錢便聚在一起賭錢,甚至有些在抽煙,聽到打板就齊集齋堂應供吃飯,飯後依舊坐在外面談天說地。這些情景給不太敬仰佛法乾隆皇帝看見,心裡很不舒服。想起上祖順治皇帝說出羨慕出家人的話,「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時,很不服氣。乾隆心想,怎麼這些懶和尚,不務正業,終日游閑,無所侍事,還在賭錢抽煙。我在宮中常聽母後說普陀山和尚是如何如何的有道德,有威儀,那知道原來是這麼壞的,回宮一定奏明母後,發兵來捉拿他們。

(六)母後相勸.尊敬三寶

乾隆回宮後,一五一十的向母後報告實情,並且說要派兵去殺這些壞和尚,毀滅普陀山。國母見他對佛教起了如此的反感,就很慈祥的勸他說:「皇兒呀!你的父王祖父以及我,都是忠實的佛教徒,你不能因為看見幾個不俱僧相的和尚就想名山毀滅,那是千萬動不得的。再說,你知道那些壞和尚是甚麼人嗎?也許他們是菩薩化現,試試你的心理也未可知。總之,你要聽為娘一句話,佛功德是不可量的,你不看僧面看佛面啊!」

(七)再訪普陀.孰不可忍

乾隆第二次再下江南,又想起普陀山的壞和尚來,想再去看看,是否依然一樣。皇帝來到普陀,那些和尚好像跟他不去似的,一見他來,一齊把他圍起來要錢,錢拿到手便吆五喝六起來,吃煙吃酒,你拉他拖的到處吵鬧,一點出家人的樣子都沒有,而且不只一處,整個普陀山都有這些壞和尚在走動。乾隆問他們為甚麼如此時,他們說是海外家風羅漢境界,你管不了他。

微服的皇帝不禁勃然大怒,真是此可忍孰不可忍,立誓說:「哼!我管不了你?我回去就發兵來殺你們的頭,看我能不能管你們!」這些和尚吃得醉醺醺的,並不管他說甚麼,竟然鼓掌大笑而去

(八)母後再勸.不看僧面看佛面

乾隆回宮後,怒氣未遏,母親見他神情不好,溫柔細問。皇帝說:「母後,別說了,那些壞和尚簡直把我的肚皮氣破,他們甚麼壞習慣都有無所忌憚,說是海外家風羅漢境界,我管不了他們。我就要發兵去殺他一個痛快,一個不留,看我管得了管不了。」他的母親等他發完脾氣後,還是好言相勸,別為一點小事動瞋心起殺念,他說他們是羅漢境界,恐怕他們是真羅漢變化的,可能是他們在試試你的心,務望皇兒看在為娘面上,不要造此殺罪。皇太後最後仍是那句話:「皇兒呀!佛功德不可量啊!你不看僧面看佛面呀!」

(九)三下江南.帶兵清剿

乾隆三下江南,這次帶了兵船駐在海里,聽候調動。乾隆心想,如這班壞和尚仍如此惡作劇,不改前非的話,我再不回去稟奏母後,隨時帶兵清剿,殺他一個不留,方泄我心頭之恨。皇帝一步一步來到山門外邊,看見這班和尚非但不改,並且變本加厲,竟然在大殿外賭起錢來,同時還有其他男女混雜其中,更不知道皇帝站在旁邊看他們賭錢。

(十)參與賭博.皇帝輸光

這時,皇帝心中氣極,心想我就來和你賭,要你們都輸光,沒錢再賭。乾隆伸手掏了一把銀圓押上去,馬上就被他們吃去了。一連數把都是輸的,最後的孤注一擲也是被和尚吃光了,輸得身邊一文錢都沒有了,氣極把頭上戴的帽子脫下來押上去,也被旁邊一個和尚贏了去,和尚拿著贏來的帽子,就往自己頭上一戴,乾隆氣得又把身上披的一件很華貴的袍子脫下來,押上去賭,結果又被正中推庄的一個像尼姑女人贏了去,並往身上一披,並且問他還有甚麼值錢的東西拿出來賭嗎?

此時的乾隆皇帝,真的氣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心想這些壞和尚不殺還了得,於是就命同來的便衣隊,暗中看住他們,不放一個逃走,並把大殿四周的門窗守住,以防他們從任何一門逃走。自己則立即趕到碼頭,把帶來的御林軍,在前寺圍困起來,準備捉拿賭錢的這班和尚

(十一)菩薩顯靈.皇帝嚇怕

乾隆帶著軍隊,回到山門前時,仍見這些和尚在說說笑笑的走進大殿,但當皇帝率領軍隊跑進大殿人時,卻連一個影子都沒有,不知他們跑到那裡去了,找來找去,都找不出一個人來。最後,有人看見皇帝帽子,戴在一尊很庄嚴觀音菩薩頭上,再細看,皇帝名貴的袍衣又披在菩薩身上。這時,皇帝楞住了,心在想,難道剛才賭錢的壞和尚,真是觀音菩薩化現的嗎?這時,萬歲爺被嚇得魂不附體,立即跪下向菩薩磕頭不止,並說:「弟子肉眼凡夫,不知菩薩示現,心起惡念,死罪死罪,從此我再也不隨便輕視僧人了,千祈菩薩大慈,勿降災禍於我。」祝罷回京。

(十二)別作末法獅子

乾隆回京後,把經過向母後如實逐一報告,並表示後悔,這時國母對他說:「我早就對你說過,你不聽為娘的話。不過,我最後吩咐你,今後看見僧人行為不端,衣帽不整,你要動怒時,就記住為娘的這句話,佛功德不可量啊,不看僧面看佛面呀!」

時近末法,剃髮穿僧衣,干壞事,壞佛法的「獅子蟲」當然是很可怕,但有些少數在家居士,亦以專談比丘過咎為能事,兩者同是「獅子蟲」。各位大德居士(其實如此者不是居士)當以此一故事為誡,更要記住皇太後的兩句話:『皇兒呀!佛功德不可量啊,你不看僧面看佛面呀!』

觀音菩薩早知後山上有一獅子蟲出來敗壞山名,所以預先示現,以警當時的帝王,同時也在說:「你們不能因為看見少數的壞和尚,就瞧不起佛教。」此公案的最大的目,還是要大家「不看僧面看佛面」!

------------------------


(一) 觀音菩薩千手千眼的因緣

觀音菩薩住在補陀落伽山時,說出他在很久之前,得「千光王靜住如來」授他大悲咒,菩薩發了利樂一切眾生的大願,即由初地超第八地,實時身生千手千眼。菩薩千手千眼後,再向佛發誓說:「世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若不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於現生中,一切所求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陀羅尼也。」這句誓言也就成為《大悲法懺》的中心誓願,誦此神咒能得十五種善生,不受五種惡死。由此可知觀世音菩薩修持大悲神咒》而成就及得千手千眼的。千手菩薩大悲願力,縱有無眾生同一時間祈求,菩薩都能施援手濟度厄難;千眼表菩薩有無智慧,能夠同時觀見眾生的祈求,而作出濟度,千手千眼是菩薩悲智雙運的表徵。

因此,無論有多少人在同一時間誠心祈求菩薩菩薩都會以千眼看見,千耳聽見,伸出千手去援助的,所以說千處祈求千處現,菩薩無處不在。

(二)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何況住在普陀山的不是一般神仙,而是古佛再來的大菩薩.因此,浙江普陀山人傑地靈,高僧輩出,更蜚聲國際。

歷代有不少皇帝,御駕親臨普陀亦不少,有的是游幸名山,欣賞海上風光,有的是專程前來,朝山拜佛,為太後娘娘還願。因此,普陀自開山以來,也不知曾有多少當今皇帝王公大臣來山進香,朝拜觀世音菩薩

過去,皇帝出門,不像現在總統出巡這樣隨便,因此當萬歲駕臨普陀山時,也不像現在的總統普陀這樣方便。過去皇帝聖駕親臨,真是不得了的大事,全山清潔運動不消說,就是預備鋪張接駕的排場,也不知要煞費多少人的苦心,深恐惹歡迎不誠,招待不恭之罪

(三) 皇帝御駕親臨.方丈大亂方寸

有一次,也不知是那一位皇帝萬歲,御駕親臨到普陀山地方官在多天前就派人通知普陀山普濟寺的方丈和尚要他把全山整理清潔,全寺張燈結綵,歡迎聖駕光臨。

寺內的大和尚接到通知以後,真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萬歲爺親自來山進香,使民眾佛教增加信心,為名山增光彩;懼的是自己沒有學問,深山裡的和尚,不但沒見過皇帝,就是地方的縣府也很少見過,如果對皇帝禮貌稍有不周,就有冒犯聖駕之罪名,為了此事,方丈方寸大亂,大傷腦筋

(四) 桃僵李代.以假亂真

萬歲皇帝未來之前,普濟寺方丈開了一次高層會議,一方面籌劃萬歲來山布置歡迎的場面,另一方面就是大和尚不敢出面接駕。可是一國之主的皇帝來了,一寺之主的方丈和尚,怎麼可以不出來接駕呢?可是這位大和尚,是一位老修行平時在寺內,對信眾們講開示講得很好,然而,一見到大庭廣眾,與大人物接談時,他就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和尚雖然是方外之人,可是一國之君來了,不能不以禮相見的。見面時一定要有問必答。在專制的君主時代,如果對主上講話有一言之差,重則名山變色,輕則有慢君之罪。由於事件關係到全山僧眾的安全,一定要推選一位能言善辯,識膽過人的和尚來,代替方丈和尚見駕。開會的結果,大家公推客堂里的書記代表方丈和尚接駕。

這位書記師是中年出家,想當初也是政壇上一位風雲人物,不但見多識廣,而且博學多才,不但威儀嚴肅,而且貌相庄嚴。因此這位書記師便被推選為最佳代表人選。

(五)應對如流.萬歲攝受

皇帝的龍船從沈家門開進普陀時,書記師已率領了全山首領執事,老早在碼頭等候,恭迎聖駕上岸.隨駕而來的文武大臣,都與這位假方丈行合十禮,沿途道傍,香花結綵,歡迎聖駕蒞臨的場面,相當偉大,鞭炮之聲,不絕於耳。

皇帝看見這位方丈和尚威儀齊整,道貌岸然,相與言談,佛典掌故,應答如流,真所謂「有問必答,言必中肯」,萬歲爺不禁龍顏大悅,認為這樣的和尚,才不負名山方丈,於是,傳下聖旨,御賜大和尚紫衣龍袍,並樂助齋糧若干擔,全寺打齋供眾結緣,皇帝拜佛還願後,便擺駕回京。(


(六)御賜紫衣.歸還方丈

皇帝走後,躲在寺內的真方丈和尚,這時才敢出來,同時也才放下心中的一塊石頭,他恐怕書記師有了差錯,露出馬腳來,那就罪過不小了,現在書記師不但不辱使命,並且還得到皇上稱許,御賜紫衣龍袍,真是無上光榮!

書記師送駕走後,回來親自將皇帝御賜的紫衣龍袍,雙手捧進方丈室,獻給大和尚和尚一見書記進來,很客的讓坐說:「今天如果不是你幫我的忙,我真沒辦法應付這一場面。你不為我解了圍,也替名山爭光不少,這是皇帝御賜給你寶物,你收下來留作紀念吧!」書記師說:「和尚我在常住吃飯,替常住效力,是應該的,請和尚千萬不要客氣,紫衣龍袍,是皇帝賜給方丈和尚的,我非方丈,故不敢領受,還是和尚收起來,方為合理,將來可以永鎮名山,以作紀念。」

(七)天子崔護重來.假方丈逼於和盤托出

過了一段時間,這位皇帝不知為甚麼事,又再駕臨南海拜佛進香,當然還是請這位書記師出來代表方丈,前往碼頭接駕,照理紫衣龍袍,是皇帝親贈的,皇帝來的時候,要把紫衣龍袍穿起來接駕,以表恭敬,不然就是看不起萬歲,犯輕慢的罪。可是這位書記師,他不是真方丈和尚,當然不敢穿紫衣龍袍。

皇帝來到前寺坐下,看見這位假方丈沒有穿他賜的紫衣龍袍接駕,因此便問他為甚麼不穿我賜的紫衣龍袍來接我呢?書記師這時不能不說真話了,於是戰戰兢兢地說:「請我主仁王賜罪,我不是本寺的方丈和尚萬歲的紫衣龍袍,是賜給方丈和尚的,我不方丈,所以不敢穿。」萬歲一聽,大為驚奇的說:「你不方丈你是何人?你的方丈,為甚麼不來見我?」書記師說:「請萬歲不要責怪,本寺方丈,是一位老修行,他一生苦修,只有領眾梵修,從來沒有下山與官場人往來。同時,他講話的口音,皇上恐聽不清楚,恐怕冒犯了萬歲,因此教我代表出來接駕,還求皇上赦罪。」皇上說:「你既不是本寺方丈你是何人?」「啟奏萬歲我是本寺客堂里的書記師。」

(八)皇帝愛才.再賜紫衣龍袍

萬歲不但不生氣,反而很歡喜地說:「你是一位書記師,有如此豐富的學識,周到的禮節,不是方丈,不穿我御賜的衣物,並把衣物送歸方丈,不仗勢越權。你不但是一位能言善辯的外交僧,而且也是一位忠厚正道的好和尚,我破例額外再賜你書記師一套紫衣龍袍,等我下次來山,你穿我的紫衣龍袍來接我。」

(九)皇恩浩盪.職事蒙光

按照叢林規矩,請職事是先請書記,而後升堂主,書記師的職位,就等同軍營的准尉官一樣,是一個起碼官。當了書記之後,然後再升堂主及後堂,這樣一層一層的升上去。但普陀山的前寺與眾不同,請職事先請堂主,由堂主升書記,同時全寺只有一書記位,沒有兩個書記不像其它叢林,有數十個甚至一百多個掛書記號的執事。這樣特別的家風,只有普陀前寺才有,很可能就是因為前寺書記師曾獲得皇帝賞賜紫衣龍袍的緣故吧!因此說,皇恩浩盪,職位也蒙光!


普陀山不守戒律清規和尚故事,其實是反面教材。我們應該相信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根本不會戲弄羅漢做一個無頂塔;羅漢是斷惑之人亦不會因此而報復。此兩宗公案只是示警,比丘要自律,不犯威儀,免招詬病,被人喚作獅子蟲;而比丘有過失,居士亦不應言僧過,不作末世滅法人。

菩薩因為大悲心,修得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眾生同悲仰,願一切眾生得離災難安樂自在,故常以十四種無畏施給眾生。若眾生急難時,至心呼喚菩薩名,即能獲得菩薩救援。當眾生遇到苦惱、火難、水難、羅剎惡鬼難、刀兵刑罰難、鬼祟難、枷鎖囚禁難、劫賊難、貪毒害、瞋毒害、痴毒害等,或想得兒子、或想得女兒、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觀世音菩薩實時觀他的音聲,一切所求皆得如願。

觀音菩薩因為大願力,得金剛三昧妙力,作三十二種化身(注),遇有眾生應以甚麼身得度,便現甚麼身而為說法,令他成就

南北朝的梁武帝,建寺七百餘,供僧無數,從印度高僧來譯經,首創《梁皇寶懺》及《水陸法會》,對佛教的種種貢獻,都是因為受了寶志公的影響。相傳寶志公是觀世音菩薩化身國師輔助梁武帝,令他成就,並為我佛教奠下穩固基石,創造源遠悠長的佛教傳承。

志公和尚是南朝時代僧人,俗姓朱,陝西南鄭人,亦有說是江蘇句容人,更有說是南京人,世人稱他為寶志公。志公少年時,在道林寺僧儉座下出家,修習禪定,在劉宋太始時,忽然居無定所,飲食無時,頭發常長至數寸,赤腳手執錫杖,亦與人賦詩,猶如讖記。讖記亦稱懸記,是佛預言未來的話,志公和尚的預言非常准確,因此很多人向他請問罪福吉凶都很靈驗。因為這樣,齊武帝以他惑眾為理由,把志公囚在獄中,卻見志公每天在鬧市出現,再往獄中檢視時,又見志公仍然在獄中。齊武帝於是把他迎入華林園供養,並禁止他出入,而志公和尚依然神遊參訪各處寺院,直至梁武帝建國後,才被解禁釋放,讓他住在後堂,並奉為國師。梁武帝每天與國師談論佛法,遇事必向國師請教,群臣對國師更是奉若神明。志公在天監十三年十二月示寂,世壽九十六歲,皇帝敕葬在鍾山獨龍阜,在墓側建立開善寺,謚號廣濟大師,後來歷代皇帝都有追贈,世人更相信他是觀世音菩薩化身。由此而知,我們身邊觀世音菩薩很多,只是大家沒注意而已。

菩薩與我們這娑婆世間眾生特別有緣,故時常現身,或以神通變化,或捨身救人,感得觀音菩薩靈應,而現身作證的人非常多,有顯感顯應的,顯感冥應的,冥感冥應,冥感顯應等種種。

我們身邊的人有很多都是觀世音菩薩化現的,例如我們父母師長同事等,都是觀音菩薩化身幫助我們,成就我們,是故應好好恭敬對待他們,如同恭敬觀世音菩薩

註釋:

據《首楞嚴經》卷六載,其示現之相及應化因緣為:

(一)佛身應,若見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時,則於彼前應現佛身,而為說法

(二)菩薩應,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妙現圓,則於彼前應現菩薩身,而為說法

(三)緣覺應,已斷十二因緣者,緣斷勝性,勝妙現圓,即於彼前應現緣覺身,而為說法

(四)聲聞應,得四諦空者,修道入滅,勝性現圓,則於彼前應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五)梵王應,若諸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身清凈,則應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六)帝釋應,若諸眾生欲為天王,統領諸天,則應現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彼成就

(七)自在天應,欲界第五天,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即於彼前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八)大自在天應,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則現此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九) 天大將軍應,若諸眾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即現此身而為說法

(十)四天王應,若諸眾生愛統世界、保護眾生,即於彼前現此身,而為說法

(十一)四天王太子應,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則於彼前現此身,而為說法

(十二)人王應,若諸眾生,樂為人王,菩薩即於彼前,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十三)長者應,若諸眾生愛為族長,受人尊重,即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十四)居士應,若諸眾生愛談名言清凈自居,即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十五)宰官應,若諸眾生愛治國土、管理邦邑,即應現此身,而為說法令彼成就

(十六)婆羅門應,若諸眾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則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十七)比丘應,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即於彼前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十八)比丘尼應,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即於彼前,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十九)優婆塞應,若有男子樂持五戒,即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二十)優婆夷應,若有女人五戒自居,即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廿一)女主應,女主即皇後王後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即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廿二)童男應,若有眾生不壞男根,即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廿三)童女應,若有處女愛樂處身,即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廿四)天應,若有諸天樂出天倫,則應現天身,而為說法

(廿五)龍應,若有諸龍樂出龍倫,即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廿六)夜叉應,若有夜叉樂度本倫,即現此身,而為說法

(廿七)乾闥婆應,若有乾闥婆樂脫其倫,即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廿八)阿修羅應,若阿修羅樂脫其倫,即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廿九)緊那羅應,若緊那羅,樂脫其倫,即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卅)摩呼羅伽應,若摩呼羅伽,樂脫其倫,即應現此身,而為說法

(卅一)人應,若諸眾生愛樂人身,修人之行,即現人身而為說法

(卅二)非人應,非人即鬼畜之類。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則於彼前應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彼解脫

菩薩在原文中為「獨覺」,夜叉在原文中為「葯叉」。此三十二應系菩薩三昧聞薰、聞修、無作之妙力所得自在成就。與《法華經·普門品》所說之三十三身大同小異。

(全文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