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慈懷濟世 悲憫蒼生──緬懷一代高僧妙湛老和尚

寬運法師於廈門南普陀寺紀念妙湛老和尚百年誕辰大法會現場

慈懷濟世.悲憫蒼生

──緬懷一代高僧妙湛老和尚

妙湛老和尚一生精勤為國、為教、為眾生,堪稱當代中國佛教傑出的教育家、慈善家。他對中國佛教所作出的貢獻將永志史冊,並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僧伽向他效法、學習。藉此「妙湛老和尚誕辰百年紀念」之際,為了緬懷這位無私、無我,獻身佛教高僧筆者試從他一生在復興寺廟、弘法利生、慈善教育、普施濟眾等事業之主要貢獻,略作闡述,以資追思及紀念。


妙湛老和尚一生之偉大貢獻

妙湛老和尚,生於1910年11月,俗名褚永康,遼寧丹東人。1939年於鳳城雙泉寺依進修老和尚剃度出家,同年10月於北京拈花寺受具足戒。1940年到青島山寺佛學院深造,1942年到揚州高旻寺親近來果禪師,深受來果法師器重。1957年輾轉弘化至廈門南普陀寺,三學並進,建樹頗多。文革期間堅守寺院梵行高潔,處變不驚,寺院建築、文物賴以保存。直至1995年示寂,時年86歲,僧臘56夏。

妙老的一生是光芒四溢的。他具有殷殷愛國情懷和濟世悲願,教內外凡有困難的人找他,他都盡力給予幫助。他一生有兩大心願,一是佛教教育,二是辦慈善事業。恆以維護國利益,服務人民為職志。他的慈心善行修持、學養,對中國佛教,乃至世界佛教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其主要貢獻,可概括為以下五方面:

一、刻苦躬親.修復名山道場

妙老一生刻苦勤奮,身體力行,修廟安僧,矢志重興道場,自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貫徹落實,全國各大名山古剎逐步得到重建和開放。自1980年開始,妙老積極維護佛教的合法權益,維修寺院。在廈門市政府和市宗教事務局的關心支持下,廈門的佛教寺院逐步得到恢復和重建,如普光寺、鴻山寺、虎溪岩寺、萬石蓮寺、天界寺等道場,特別是南普陀寺,經過15載艱辛,面貌一新,雄偉壯觀,遠遠超過從前的規模,為廈門特區建設和佛教事業出了積極的貢獻。與此同時,而且還為鼓山湧泉寺、武夷山永樂禪寺、寧德支提寺、西安凈業寺等修復重建都作了很大的努力。特別是在1993年為支提寺集資30多萬元人民幣,興建支提山公路,全長6公里,使閩東人民盼望已久的夙願得以實現。

二、興辦僧伽教育.培育人才

妙老早年就讀於師范學校,後從事教育工作,曾任丹東市第一小學校長。日寇侵華時,東北被偽滿政權統治,因其名教育界,且富愛國情操,與抗日救國會有關而遭逮捕,備受折磨。1938年,他於獄中經難友指點,默持觀音聖號,未幾獲釋,因而深感持名之益,遂決志學佛

為紹隆佛種、續佛慧命,妙老一方面努力維修寺院,一方面積極培養佛教接班人。1981年春,復興了由弘一律師和瑞今法師創辦的「佛教養正院」。最令人敬佩的是妙老每天親自帶頭和學僧一起出坡勞動,實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而在「文革」期間,他每天早晨一個人掃地,從東山門一直掃到西山門,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過,被政府評為勞動模範。妙老的一言一行,使學僧養成了愛學習、愛勞動的好習慣,並為他們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

妙老對僧伽教育極為重視,不僅於1984至85年間復修了閩南佛學院,而且還為中國佛學院、福建佛學院、武昌佛學院、嶺東佛學院、依蘭尼眾佛學院、泉州佛學苑等,在經濟、師資以及學員等方面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廣納學子達數百人。

他在《僧教育的新構思》中說:「佛學院必須由過去單一培養教理知識的僧才,轉變為培養多層次多專業知識的僧才,才能適應當前我國佛教的實際需要。」由此可見,妙老有著遠大的眼光、超人的智慧,繼承了弘一律師太虛法師的辦學道路,重視學修並重、悲智雙運,為適應當前社會佛教事業需求,大力培養弘法人才他對僧伽教育之復興,使佛教教育有了中興氣象,培養出數以千計的急需僧才,使慧炬有繼,為中國佛教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貢獻了巨大力量。在晚年還多方奔走,為倡建「中國佛教大學」而大聲疾呼。

三、學修並重.興建禪堂

妙老特別重視修行,嚴持毗尼,出家前曾駐錫揚州高旻寺,跟隨來果禪師參禪數年,領悟到心地法門之重要。當他於1957年到南普陀寺時,每天仍堅持參禪打坐。當時南普陀寺沒有禪堂,他遂發願將來興建一座禪堂供養出家修行用功。由於時節因緣關係,未有如願以償。閩院復辦後,他常對學僧說:「出家人光學教理是不夠的,必須到禪堂用功,把所學東西進行消化,才能受用,否則只是畫餅充飢。」所以興建禪堂成了妙老的一大心願。

普陀禪堂自1991年春天開始動工奠基,經過三年的建造,於1993年春落成。妙老在禪堂開示中強調:「禪堂寺院最重要的一個修行地方佛學院的學僧應白天學教,晚上坐禪,如此才可以使戒定慧並進。單單學一點文字般若是不夠的,一定要坐禪。要想成佛作祖,必須住禪堂古人禪堂開悟為期,不悟不出禪堂。」妙老繼承了高旻寺來果禪師的宗風,勉勵後學多住禪堂,學修並進。他自己每天早晨三點鍾就起來打坐或讀誦《金剛經》、《普門品》、《普賢菩薩行願品》等,而且對學僧們嚴格管教,令學僧肅然起敬。

四、愛國愛教.聯誼海外

妙老一生熱愛國家、熱愛社會出家前曾受社會高等教育,曾擔任過遼寧丹東市第一小學校長。當時,正值日寇侵華,許多愛國人士都被逮捕,妙老也是其中之一,受盡種種痛苦折磨。因此,他每當給學僧上愛國教育課時,就會告訴大家:「只有祖國富強、國家興盛,人民才不會受欺辱。作為新時代的僧青年,要發揚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象歷代愛國高僧那樣,維護國利益,擁護黨的領導。」妙老平常待人熱忱,和藹慈祥,無論何方客人都是一視同仁。

他在建寺、安僧、度眾的同時,還做好海內外聯誼工作。他曾經多次應邀到香港新加坡美國泰國國家和地區弘法,如1994年參加中國佛協訪問團護送佛牙舍利泰國巡禮等;並先後接待了澳大利亞、加拿大、南斯拉夫、希臘和英、美、日、德、意等國家領導人及社會知名人士。在出訪和接待的同時,協助政府宣傳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介紹祖國改革開放後佛教發展情況

妙老恆以振興大教為己任,為法奔忙,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經常到香港去訪問,筆者記憶猶新的是,一九九零年的十月十日,他率訪問團前往香港訪問,當時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大長老,還有我恩師──永惺長老,他們一起來暢談佛教教育、建寺安僧以及籌辦佛教大學的種種理念。是晚,老人家就住在我菩提學會,與家師徹夜暢談。隨後數天,他們訪問團也參觀了香港的各大道場,鼓勵香港的僧青年愛國愛教,因為那個時候,香港很多年青僧人都是從福建過來的,妙老感到特別關心。如今,當年老人家苦心裁培的學僧,個個都已學業有成、道業精進,成為優秀的佛教接班人,才能卓越,弘化一方。

五、創辦慈善基金.造福無量眾生

妙老時常教導學僧們要學菩薩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慈悲精神;所謂「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老人家還經常說:「現在世界上還有許多吃不飽、穿不暖的窮苦人,我們佛教徒多做一些社會慈善福利事業。」正是在這種理念的驅動下,在海內外信眾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下,1994年11月,他創辦了國內第一所佛教慈善機構──「南普陀慈善事業基金會」,開啟了國內佛教慈善事業的先河。

慈悲濟世,利樂眾生」,是妙老終身矢志不移的為人准則;力行彌勒的大慈、觀音大悲普賢的大行、地藏的大願,是他畢生信受奉持的志業。將自已奉獻給眾生,願大家早日成佛,更是他老人家的菩薩心行。在老人家的率領下,本著「愛國愛教、慈悲濟世」的宗旨,廣集大眾力量善心,以出世的無私精神,做入世的利生事業,在賑災救災、扶危濟困、救死扶傷、助學助教放生護生、印經結緣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他經常親自慰問廈門社會福利院、孤兒院、養老院、聾啞學校,甚至冒著傾盆大雨送款到市民政局捐獻給災區人民。種種善行,多不勝數,福建省宗教局曾頒發了一塊「愛國愛教見真情,賑災捐贈掬至誠」的銅匾以資表彰與鼓勵。

妙老一生省吃省用、惜福修福,對生活從不計較。他到了83歲高齡的時候,外出遠門也不帶侍者,把節省下來的路費都用來做慈善事業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尋聲救苦,深入世間,普施甘露

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不休不息,恆無疲倦。

結語

總之,妙老的悲願,利益了無數苦難之人。他一生以「任勞任怨、委屈求全」八個字為人生的座右銘,從未計較長短得失,只有無盡之付出。他常常說:「只要大家獻上一份愛心,這個世界就會變成更加美好的家園。」他雖已逾古稀高齡,還念念不忘他人的痛苦,在臨終之際留下「勿忘世上苦人多」的遺訓。他的人格品質道德修養、待人處世的態度慈悲為懷的精神,永遠值得後人學習。佛教常說「利生為事業,弘法是家務」,我們應該繼承他老人家的遺志,慈悲喜舍,利樂有情,通過慈善事業之發展,解救眾生苦難,從而達致社會和諧,人民安樂。如此,才是佛教慈濟精神的真正實踐與體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