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出世解脫之善因 八關齋戒 十七

出世解脫之善因

──八關齋戒(十七)之不飲酒(三)

不花鬘庄嚴其身及歌舞觀聽戒(一)

佛告王說:「大王,你當知道,若末利夫人年少時,如我沒敕令她受戒法,修智慧,她便沒有今天之德,更不能度你,這是誰的功呢?大王,譬如家有一子,父母都望子成龍,故此在子幼年時,便把他送進學堂,交給學校老師教導,學習文藝書疏,人望禮儀,而學堂是有規矩的,例如呵嘖杖罰,禁節飲食,不得睡眠,出入行來,不失節度,違犯者隨罪輕重,計而行罰。學童因怕杖棒,於是專心學習,至年長大時,成為高才博聞的人,再將自己所知所學,轉教他人。末利夫人奉齋持戒,亦是一樣。大王,如富樓那,未歸依佛前,因妒嫉心而割斷恩愛,辭別父母,舍離妻子,入山修苦行,並立誓要諷誦九十六種經論,否則便不回家見父母,如是二十年中,一切通達,回還王舍城時,頭戴炬火,以銅鍱縛在腹上,在陌上而行,自行自唱『我是一切智人』。當他來我這裡時,我為他說偈曰:『若多少有聞,自大以憍人,是如盲執燭,照彼不自明。』那時富樓那,聞我偈後,霍然心悟,解舍頭上火炬,系腹銅鍱,五體投地,慚愧悔過。富樓那皆由多聞而得智慧,根利之故,聞我說法即斷三界漏,得羅漢道。又譬如調伏大象,調象師手拿著鉤,大象便隨鉤而轉。大王當知,初學佛法,都由禁制攝五情根開始,然後才能通達無所罣礙,得無礙智。無礙智是具足辯才。富樓那具足辯才是從謙勤苦學中得來的。所以我說,解悟智慧由七德才來,第一信才,二精進才,三戒才,四慚愧才,五聞才,六舍才,七定慧才,是為七才。末利夫人具此七才,皆因少年時慎身口意,一心專念,修習智慧而來。」

由此可知,戒為學佛之初階,五戒諸佛之母。

開遮持犯

佛陀制戒雖嚴,惟仍有開許之時故有「開遮」之說。「開」是許可的意思;「遮」是禁止之意。即於戒律中,有時是可以許可的,有時應該遮止。小乘戒之戒法較嚴,並無開許;大乘法則慈悲願行,與活用戒法之精神,時有開許,稱為「開遮持犯」,為大乘戒之特徵。如安住於凈戒律儀的菩薩,見盜賊欲殺害眾生,造無間業,不忍惡賊死後受大苦,於是以慈愍心,斷他的性命,此即開殺戒

東晉詞人陶淵明,高風亮節,以博學能文聞名,不甘為五斗米折腰而拳事鄉里小人,於是解職離縣,賦《歸去來辭》。晉、宋易代之後,又自以晉世宰輔之後屈身異代為恥,於是隱居於故里,與周續之、劉遺民等隱避,號稱潯陽三隱。由是忘榮辱,耽樂於詩、酒、琴、書,遠離世緣,自號羲皇上人。與廬山慧遠大師交往,大師以其清逸而招請之,最後陶淵明因為「無酒」皺眉而去

酒,是世俗人逢喜事或大節日所不能缺少的,更是商場交際應酬的欣物,所謂三杯落肚,萬事有商量,談生意也特別容易,不好的是酒與肉是連體嬰,有酒無肉賓客不歡。飲酒妨害別人不大,但食肉則有殺生之嫌,所以酒肉還是最好斷除。

除酒以外,所有能令人神智昏亂的軟性毒品都列入「飲酒戒」之內。

八關齋戒-不花鬘庄嚴其身及歌舞觀聽戒

八戒中,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是終身受持五戒,再加不花鬘庄嚴其身及歌舞戲、不坐卧高廣大床及不非時食三戒,共成八戒。

《薩婆多論》雲:「八個是戒,第九是齋,齋戒合數故有九也。」《薩婆多論》則認為不花鬘熏香庄嚴其身,不觀歌舞,不坐卧高廣大床是八戒,再加最後的不非時食一齋合共是九戒。但傳統以不花鬘熏身及不觀歌舞合為一戒,故成為八戒。

制戒因緣

四分律〕卷十四雲,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時,因當時羅閱城中舉行人民節會,大眾聚集一齊,表演伎樂歌舞,難陀與跋難陀聯袂往觀看。難陀與跋難陀兩位釋迦族的王子,氣宇軒昂,顏貌端正,他們的出現引來很多目光的注視,大家不看看著他們二人。有一人說,光看沒用,何不以食物供養然後再看。那時,眾人給他們送上飲食。難陀跋難陀食畢再看伎,直至傍晚才返耆闍崛山。諸比丘見他日暮才回,便詢問詳情,二人亦不諱言,把看戲及接受食物的經過說出來。迦留陀夷亦於當晚雷電交加時入羅閱城乞食,把一懷妊婦女誤以為鬼而嚇至墮胎,城中議論紛芸,毀謗四起,於是世尊召集眾比丘,呵斥難陀跋難陀不應往觀伎,此乃非威儀、非沙門法、非凈行、非隨順行,實不應為。復呵責迦留陀夷不應非時乞食,並結戒觀伎者突吉羅。

佛世時,有六比丘常聚集成黨,滋事犯眾,遭人非議,成為佛陀當時制戒的因緣之一。六比丘是難陀、跋難陀、迦留陀夷、闡那(車匿)、阿說迦(馬師)、弗那跋(滿宿),他們以馬師及滿宿為上首。而難陀與跋難陀二兄弟是釋姓的王子二人均善解陰陽歷算,善於說法議論,但因多欲及多行不義,佛陀因難陀而制定單墮法,又因跋難陀制定舍墮法。六群比丘中,迦留陀夷、闡那二人得入無餘涅槃,難途、跋難陀二人生天上,馬宿、滿宿二人則生於龍中。提婆達多破僧之時,六群比丘皆為其伴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