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二零一零年七月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講的題目是「如何認識佛法」。
現時香港的寺廟有多少間呢?大家知道嗎?大小廟宇約有四百七十多間,其中比較大的寺廟像寶蓮寺、西方寺、觀宗寺、志蓮凈院等等,都是比較大的道場。其實香港還有很多老道場,像哪一些?像屯門的青山寺,大家知道吧?還有很多寺廟,如元朗廈村的靈渡寺及錦田的凌雲寺,都是比較有歷史的寺廟。
香港佛教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南北朝;南北朝的時候,佛教就已經傳到香港。但是香港人真正開始了解佛教的是在一九四九年左右,大陸解放,一批國內的高僧大德南下,雲集香港;香港才慢慢有了佛教。像早期的寶蓮寺,還有寶林寺,與及後來的志蓮凈苑、觀宗寺、西方寺、妙法寺等道場,對香港佛教發展之初都有過不少的貢獻。尤其是荃灣的東普陀寺也曾經是孕育佛教的一個搖籃;當時的茂峰老和尚也非常的慈悲。到後來弘法精舍的興建,與東林念佛堂的創辦,這些都是早期香港佛教發展的見證。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東林念佛堂?可能很多人都沒有去過。它是定西老和尚創辦的,還有從東北來的很多法師像聖懷法師、凈真法師,還有我家師永惺長老,在念佛堂里艱辛努力了很多年,將念佛堂經營為一個刻苦清修的凈土宗道場,成為香港佛教的一間模範寺廟。什麼是模範?就是典範。早年念佛堂的出家眾都修過午不食,就是過了中午就不再進食,非常刻苦,而且長年念佛、拜懺、誦戒,道風清凈,影響全港道場,成了為香港佛教的標誌,也就是模範,即其他寺廟的榜樣。
後來屯門藍地的妙法寺,在洗塵老和尚的領導下,亦漸具規模。大家有沒有去過妙法寺呢?洗塵老和尚非常的慈悲,他創辦僧伽學會並舉辦夏令營,其實當時的夏令營是短期出家;大家來到妙法寺的人要怎麼樣呢?就和我們出家眾一樣,可以學習做七天的沙彌,把頭發剃掉,體驗出家人的生活。這個短期出家,對香港佛教的影響其實也是很大的,影響很多人信佛學佛。香港是很有福報的,由於解放的關係,國內很多的大德高僧都南下到香港,同心合力興辦佛教事業;一九四五年「香港佛教聯合會」正式成立,推舉筏可大和尚為會長。其宗旨即是肩負戰後重建香港的使命,團結香港佛教僧俗男女,聯合佛教四眾,弘揚佛法,同修佛道,上弘佛法,下濟眾生,以社會弘法方式及教育弘化方式,為香港佛教發展開拓新方向。直至目前為止,香港佛教仍以佛聯會為中心,各大小寺廟、道場不斷的努力,共同推廣此份弘法利生的事業。
二、如何認識佛法
大家都知道,佛教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由釋迦佛所創立的;佛陀成道後,首先度的是從前追隨他出家的五位侍從,即五比丘,之後弟子不斷增多,逐漸形成了僧團。由是開始,弘法布教,廣度眾生。原始佛教發展至今日,有大乘、小乘;大乘佛教指的就是我們中國包括有香港、台灣、韓國、日本、越南等地的漢傳佛教。而小乘佛教指的是斯里蘭卡、泰國、寮國、雲南等地的小乘佛教,亦即是南傳佛教。雖然大、小乘在修行方式上有些不一樣,但都是佛教。所以,我常常說,小乘的圓滿就是大乘的實現,因為我們佛教的終極目標就是要成佛的,其間必須經過一個漫長的歷程;要經過一個怎樣的歷程?也就是菩薩道五十二個階位的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圓滿通過這五十二個階位才能最終成佛。由於小乘佛教所修的是自我解脫的法門,所以我們稱之為自了漢;其實我們人呀,先要自了,才能了他,也就是先自利了才能利他,如果你不能自利充盈,如何能去弘法利生呢?更何況是了生脫死呢?所以一個人弘法利生之前,首先做到的就是自利充盈,這自利充盈就是剛才所說的小乘的實現,所以如果沒有小乘,根本就談不上大乘。有的時候,我們都會說大乘行小乘,其實所謂說大乘亦只是說說而已。所以今天大家來參加夏令營,希望從中體驗佛教、了解佛教,當然就要了解大、小乘之別,還要了解佛法中的「三寶」。
2.上求下化.自利利他
要了解佛教首先要了解「佛」;佛是一個覺悟的人,他是人,不是神,只是他已經徹底覺悟了,有大智慧,能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福圓滿、慧也圓滿,亦即是福慧具足。我們現在是福不圓滿、慧也不圓滿,因此,如果我們要學佛的話,就要福慧雙修。成佛是我們的終極追求,但如何才能成佛呢?那就要修行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錯誤,認識自我,了解自我,超級自我,最後成佛。這個指的是佛,往下是菩薩。
佛教把宇宙分為十法界。菩薩是什麼?是上求下化的,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菩薩是有大悲心的人,所謂「一切從大悲心開始」。
記得我第一次去妙法寺參加短期出家的時候,見到誰呀?見到洗塵老和尚,他為我們戒子們開示,拍拍胸脯就說了:「誰是菩薩?」他說:「我就是菩薩!」到現還感染著我。這個菩薩代表了一種擔當,正如剛才說了,上求下化,因為我們要知道幫人家就是幫自己;人家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為什麼這么說?因為在八地以上的菩薩,他到了不退轉位的時候,就徹底了悟其實幫人家就是幫自己,自度就是度他,度他就是度己;由於菩薩真正能做到自利利他,所以能達到不退轉的地步,那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呢?就是因為在學佛的路途上,我們通常是進一步退兩步;好像現在很多人,一說到佛教就覺得很落後,就覺得很古老、很迷信,所以心裡頭就有一種障礙,不敢跟人家說:我信佛、學佛。你們敢說堂堂正正地說嗎?其實我認為大家不要有障礙,為什麼呢?我找了一些資料來詳細說明。
不知道大家對西方的尼采認不認識?大家很多都是大學生、高中生,前兩天放榜你們的成績好不好?有沒有中六中七放榜的?你們有沒有讀西方哲學史?你們對尼采個人知道不知道?知道,很好。這個尼采他是個西方的哲學家,他怎麼說?他說:「佛教是歷史上唯一能真正實證的宗教。」就是說,佛教是能實證的。比如說上帝,我們能不能做上帝呀?我們不能。而這個佛我們能不能做?我們能做。還有,大家可以看到,我們中國有四大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還有觀音菩薩。其中觀音菩薩和文殊普賢菩薩,他們都是有頭發的,都是居士身;這個居士身,你們能不能做?都能做。就是說,佛能做,菩薩你們一樣能做。當然了,地藏菩薩你們暫時不能做,只有我們法師或者將來你們把頭發剃掉才能做。這就說明了,其實佛和菩薩離我們並不遙遠。除了佛菩薩之外,還有「羅漢」,我們都知道,羅漢可分為「四果羅漢」。雖然他是自了漢,但是他已經斷除了見思惑、塵沙惑等等種種的煩惱,所以才能證得羅漢;這個羅漢我們都可以做,緣覺也可以做,為什麼我們都能做到?因為他們所修的都是十二因緣,這個十二因緣就是生命的秘方,透過十二因緣的了悟,就能破除無明,見到生命的本來面目。
我們的生命是怎樣來的?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的關係,都靠十二因緣來解釋。將來有機會可以給大家詳情解釋;如果我們對十二因緣有了徹底的認識,就能解開生命的疑惑。修十二因緣的就是緣覺,此外還要修苦、集、滅、道。因為我們人生有很多的苦,但是現在大家年紀輕,當然沒有什麼體會呀。可能很多人會以為做學生的時候,不知道苦,其實讀書也是很辛苦的,可是對人生沒有深刻的體會;為什麼沒有?因為佛教說的苦有很多種,有生、老、病、死,還有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等八苦交煎,此外,還有無量諸苦。小的時候大家都在忙碌,忙碌什麼?忙讀書,忙著為將來的出路、將來的前途打算,希望將來出人頭地、事業有成,並且要組織家庭,置業買樓等等,很多很多的理想,他沒有時間考慮太多的東西,因為經歷很有限。
所以很多佛教徒年齡都比較大,就是因為他們從人生里頭慢慢的體會到人生是苦的、是無常的。佛教也是這樣,當你感受到苦了、知道苦了,就會去找苦生起的原因,再去找滅苦的方法,然後依著這個方法去行。也就是通過修道來斷除這個苦。這就是佛教四聖諦「苦、集、滅、道」的意義。修四聖諦所證的是什麼境界?是羅漢的境界。剛才說了,佛教里頭分為十法界;佛、菩薩、聲聞和緣覺,這指的是「四聖」。
此外,還有「六凡」;六凡即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我們是人,佛教里說怎麼做人呢?其實我們修五戒就可以做人,大家知道「五戒」是什麼嗎?可能很多在佛教學校讀書的同學都知道,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個五戒其實是一個做人的基本要求,所以五戒具足的話,就是一個完整的人。因此,佛教教我們首先要皈依三寶;皈依佛、法、僧三寶。跟著就是受五戒、八戒;八戒即是「八關齋戒」,接著就是出家眾的沙彌的十戒,還有比丘的二百五十條戒,女眾的三百八十條比丘尼戒。剛才已經說了,人是從五戒開始;五戒守得好,將來就可以做人;如果加上修福修慧,福慧圓滿了就是佛,如果修「四攝六度」,將來就是菩薩;修苦、集、滅、道,將來就是羅漢;如果修十二因緣,並且明白其中的道理,那就是緣覺。
既然修五戒將來可以做人,那修十善呢?我們都知道,佛教有「十善」,十善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業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意念上就是不貪、不嗔、不痴。也就是身、口、意三業清凈,那你將來就會生到天界。我們都知道天界有二十八重天,欲界、色界、無色界,層層往上升。但是你必須要修禪定,這個禪定也不是那麼容易修的,他和禪宗的禪有些不一樣,所謂「四禪八定」;四禪即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修的最好,就能去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但是天界並不圓滿。而六道也是不圓滿的,唯有佛才是最圓滿的。不過如果能去到天界已經比人間好的多了。反過來說,我們的嗔恨心很重,像阿修羅一樣,佛說三十七助道品,他偏說三十八助道品;這個阿修羅就指的是嗔恨心。
好像我們很多人亦很容易妒忌,也有阿修羅的屬性;你的成績好,我的成績不好,就產生妒忌;你長的好看,我長的不好看,也產生妒忌;你高我矮,我矮你高,都會產生一種妒忌心,因為自私是人的天性,你看我們從小一出生,就開始覺得:媽媽是我的,有的時候更以為這個世界是我的,佛教其實就是教導我們破除這種我見、我執,然後再進一步,破除法執、空執,都要一點點的,漸次的,破除這種種的煩惱。因為人的習性就是執著,阿修羅的個性就是非常的固執,這個阿修羅經常在天上與帝釋天主和天眾們打架,有的時候爭美女,有的時候爭美食,就在那裡經常打架,也就是不斷在斗爭,阿修羅就是斗爭型的人,老是喜歡跟人家斗爭。如果我們像阿修羅一樣過分投入到這種斗爭里去,就會影響到自己的今生,也會影響來生,這指的是阿修羅的轉世。另外,還有什麼?還有就是畜牲、餓鬼和地獄,這三惡道就是修十惡的結果。所以說,十善可以生天,十惡就會生到地獄去;中品的十惡轉生為餓鬼,下品的十惡就轉生為畜生。佛教規劃了整個的十法界。
那佛教解決了什麼問題呢?他解決了兩大問題。一個解決了人的問題。做人剛才說了,都有生、老、病、死,怎樣才能不生、才能不死呢?其實如果沒有生,就沒有死,有生自然就是有死;超越生死就是涅槃的境界;涅槃的境界是我們生命的理想家園,常、樂、我、凈,不生不滅,它符合人類的追求。所以說,佛教所主張的就是解決生死問題的方法,追求就是了生脫死的途徑,剛才講的是人生觀,另外還給你一個宇宙觀。它說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法;什麼是無常法?宇宙萬物都是離不開成、住、壞、空;這個成、住、壞、空就好像什麼?就好像春、夏、秋、冬一樣,都是周而復始。佛教說的是因緣法,怎麼個因緣法?在《雜阿含經》卷二中記載:有一婆羅門向佛論道。佛對婆羅門說:「我論因說因。」婆羅門白佛言:「雲何論因,雲何說因?」佛告婆羅門:「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這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法,好像我們今天大家聚在一起,都是一個因緣,所謂緣起緣滅;緣起我們有一念想辦一個夏令營,大家來到我們西方寺,過了三天以後,這個緣就散了,就沒有了。如果大家的緣很深,下一次再來,我們的緣就可以繼續,續我們今天這個緣。所以說這個都是因緣;人是因緣,這個宇宙也是因緣;怎麼樣的因緣?剛才說了,即是成、住、壞、空;為什麼說成、住、壞、空呢?我們都知道,現在這個世界是無常的,是不永恆的,可能大家香港人沒這種體會,如果你去到東北;東北遼寧省的朝陽市,那裡有很多化石,很多龍的化石,還有很多魚骨的化石、鳥的化石──就在那一剎那的時候,就是宇宙在變遷,可能以前是一個海洋,一剎那間,整個都常埋地下,變成了化石。多少億年前,地球曾發生這種變遷。所以佛教說,一切都是無常的,都沒有永久的。
好像你們的青春可不可以常駐啊?青春不能常駐,沒有辦法。宇宙是如此,人生還是如此,都是無常法。這個無常法剛才說是因緣法,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成、住、壞、空,這種說法,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理解,以下為大家以佛家的觀點略為解釋。
這個「成」就好像宇宙初期,這個宇宙初期的時候是怎麼樣的呢?當時是沒有人居住的,在宇宙「成」立時是沒有人的,到「住」的時候才有人,到「壞」、「空」的時候一樣亦沒有人。那個時候會出現大三災,小三災;小三災的時候,就會出現三種劫,也就是飢饉劫、瘟疫劫、刀兵劫,這三個劫。這個時候,很多的人都會毀滅。當然,還有大三災;大三災就是風災、火災、雨霖;火災時,色界初禪天以下全部燒成灰燼;水災有下霖,引起大雨,令二禪天以下世界全部被浸沒;風災由風相擊而起,第三禪天以下世界全部被風吹飄散。四禪天以下都會燒毀,整個的宇宙就毀掉了。
6.如實觀察.如實知見
所以說,這個宇宙就是在這樣成、住、壞、空的過程中,所以今天佛教就是告訴我們,人有生、老、病、死,宇宙就是成、住、壞、空。佛在世的時候,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可是佛卻說他自己並沒有說過一法;如果我們說佛說法了,那就是謗佛了。佛只是把這個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訴我們。佛說法是應時應機的,後人如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提出「判教」的主張,將佛陀一代時教,歸納為「五時八教」。五時即是:第一華嚴時,乃佛陀成道最初三七日間說《華嚴經》的時期,如日照高山之時。第二鹿苑時,是指佛陀說《華嚴經》後之十二年間,於十六大國說小乘《四阿含經》的時期,如日照幽谷之時。第三方等時,指鹿苑時之後八年間說《維摩》、《思益》、《勝鬘》等大乘經典的時期,如日照平地之時(食時)。第四般若時,指方等時之後二十二年間,說諸《般若經》的時期,故依經名而立名,如日照禺中之時(巳時)。第五法華涅槃時,指為使受教者的能力進至最高境界,證入佛知見的時期,大約是佛陀在最後八年間說法《華經》,與入涅槃之前一日一夜說《涅槃經》的時期,如日輪當午之時。此時所說的教法,純系圓滿之圓教,即會通前四時的淺方便教,並彰顯真實之開顯圓。「八教」即是化儀四教──佛陀教化眾生所用的形式與儀則,與「化法四教」──佛陀教化眾生所採用的教法內容。由此可見佛教義理系統之完整與圓融。
也許有人會說,我不信佛,可是你不信佛,你一樣要生、老、病、死,宇宙一樣要成、住、壞、空;世間萬物一樣要生、住、異、滅。就好像我們這個樓房,八十年後、一百年以後,就會毀滅。人是如此,萬事萬物都是如此。所以說,一切都是無常法。但雖然是無常法,我們總不能在這裡天天的幻想,怎麼幻想啊。《中阿含經.箭喻經》里頭,有一個曼童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他追隨佛陀出家,但是出家之後,每天在那裡空想,怎麼空想呢?常常獨坐靜處思維:這個世間是有常的?是無常的?世間是有邊?是無邊?等等超經驗的問題。他問題太多了,找不到答案,於是就去請教佛陀,他問佛的時候,又提出了很多問題:到底這個世界是有,還是沒有的呢?世界是有盡頭,還是沒有盡頭的呢?是否身體死以後,生命亦會消滅啊?就是很多很多的問題。
我不知道你們來的時候是否也帶著很多問題呢?有沒有問題啊?沒有問題嗎?你們都很厲害。其實你們應該帶一點問題來問,來這裡找答案。這個曼童子,就是有很多的想法,他就問釋迦佛,佛就一一給他解答了。
當然在問之前,他對佛陀說,如果佛陀不給他解答,他就還俗回家。好像你們在這裡頭,想問問題,可以問我,我的普通話你們可能聽不懂;你們可以問問衍空法師。其實大家都是一樣,都帶著很多很多的問題。曼童子去問佛陀;佛陀就給他解答了?經文里是怎樣說的呢?「世尊以如實觀察,如實知見一切諸法。」佛所說的一切都是如實的,真實不虛的,不是假的,如果是假的話,又怎能說是如實呢?所以佛教有「如實觀」。
當時佛陀就跟曼童子講了,並舉了一個例子說明,他說,就好像有一個人,身被毒箭所傷,而就在受傷的時候,身受很重的苦;箭射到身上當然是很痛苦,特別是以前的時候,射箭都是毒箭,因為以前沒有槍炮啊,大家都是彎弓射大雕,都是拉弓射箭。就是說,這個人受了箭傷以後,很痛苦,他身邊的親人啊,就給他找醫生,給他療這個箭傷,可是他不讓人家拔箭,反而一直追問;他怎麼問的呢?他問,射箭的人是個什麼人呢?誰向我射箭了呢?他姓甚名誰啊?他叫什麼名字啊?他傷我這個箭是長的、是短的呢?是粗的、是細的呢?是黑的、是白的呢?是不黑不白的呢?是用牛筋啊,或者是用璋鹿的筋造的箭呢?這個箭的羽毛,是鵝毛呢?是雞毛呢?是鶴毛呢?但是在他老是問問題的時候,就已經毒發身亡了。
所以說佛教說的是「如實觀」啊,它解決我們現實的問題。好像很多人都說了,前人也說了,說什麼啊?他說啊,其實這個人,人生雖然漫長,緊要處就只有幾步,特別是人年輕的時候;但我們不能在這頭空想,五十歲做什麼,六十歲做什麼,七十歲做什麼......單是想是沒有用的,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人生緊要處就只有幾處,特別是我們年輕的時候;這個年輕的時候,是長知識,長見識,學知識的時候,我們做什都應該腳踏實地。這個佛教也是腳踏實地,說的都是如實,不是如虛。
大家以前可能都聽過,朱熹是宋朝一個大理學家,他曾經寫過一首詩:「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不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偶成》)「少年易老學難成」啊,就是說,少年很容易老,但是學問很難成就。這一寸光陰不可輕啊,我們都說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啊。「不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不知不覺春天已經來到了,就好像做夢一樣,階前的梧桐葉啊,已經告訴你,轉眼間,秋天已經來到了。就是說,人生是很短暫的,勉勵我們要珍惜易逝的年華,把握年青的光陰,好好用功求學。
其他佛教對生命的看法是無始無終的,我們一步一步的修行,直至最後成佛。當然現在我們沒有神通啊,我們不知道自己前世怎麼樣;我們亦沒有宿命通,我們不知道過去,但是我們可以知道現在,好像大家為什麼會來到寺廟?為什麼想要了解佛教呢?因為佛教是教人管好自己的生命的一個學問。世俗的人,很喜歡管理財富,管理金錢,管理種種種種的;天天為自己的將來計劃,但是很少人給自己的生命做一個計劃,所以,我認為佛教就是教我們如何把自己的生命管好,如何變得有意義。怎麼有意義呢?正如前面所說的,人生有八種的苦,我們怎麼樣才能滅苦,怎麼樣才會有一個好的未來;佛教講的是三世因果;在座可能很多人都是讀科學的;電視劇里經常說,生命沒有「take two」,就只有一次;生命有沒有來世,我們不知道;這是個大課題,佛教真實的告訴我們,生命是循環不息的,是有今生來世的,只是我們這一期的生命,活到百年而已。所以我們應該怎麼樣呢?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青春,剛才說了,「少年易老學難成」,那應該怎麼樣去珍惜呢?一方面我們要多學知識,另一方面我們要了解生命的意義、要了解宇宙的真相。唯有了解以後,我們人生才能應付這個挑戰,因為未來的人生是充滿很多挑戰的,大家準備好了沒有呀?
可能很多人都看過釋迦佛的「八相成道」,當時身為悉達多太子的釋迦佛,他經過東、南、西、北四門,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感悟人生的無常,於是立志要出家,他跟他父親凈飯王說:「我能不能不死?能不能不老啊?能不能不病啊?能不能不死啊?能不能不別離啊?」這些都是釋迦佛想到的問題。剛才說,人生有愛別離,人生都有老,人生都有解決不了的苦。好像讀書有讀書的苦,佛陀也經過讀書求學的階段;你們每一次的考試,壓力都是很大的,還有家長的壓力,社會的壓力,你看得到6a、5a了,他們很歡喜;可是得不到a的人、考不上名牌大學的人卻很失望;一個是自己失望,一個家長失望。很多時候,讀書就好像為家長讀,為別人讀,這人生里為什麼呢?就是充滿這么多的競爭與矛盾。這是一個五濁的惡世,所以在這個五濁惡世里頭,要懂得把握自己,給自己的生命找到一個良方,找到一個生命的鑰匙。這一點非常非常的重要。剛才都說了,不要是老在這裡頭幻想啊,不要幻想,我們應該怎麼樣啊?我們應該腳踏實地的做人。
當然在佛教里頭,在凈土宗里頭,教我們要修「三福」,首先要懂得孝順父母、第二要尊重師長。因為父母是生我們、養我們的人,師長是給我們解惑授業的人,是我們的知識的來源,我們生命力的來源,所以我們要尊敬他們、事奉他們。
8.當勤精進.慎勿放逸
不過,依佛教所說,生命是從哪裡來的呢?佛教說生命是從光音天來的。光音天子最先來到這個人世間,經過一個漫長的時間進化,由於種種的貪念,生起了從二根到五根,可是我們現在不能復原了,因為在光音天是以念為食的,「念」就是說用念頭一想就有,但是我們現在不可以,我們要煮來吃。我們的生命就是如此,我們現在沒辦法復原。前面已經說過,我們唯有修十善才能回到天上,還有要加上禪定的功夫。我們現在貪、瞋、痴、慢、痴煩惱熾盛,不能復原了;不能復原,那我們就應該怎麼樣呢?就應該多認識一點生命,解決死亡的問題。我們怎麼面對「有生就有死」的定律呢?怎麼面對將來的死亡呢?
在《佛說婆羅門避難經》卷一裡面,有一個公案;這個公案怎麼說呢?它說有四個婆羅門的人,他們是四兄弟;他們非常的精進,得到了五種的神通;這五種神通是什麼呢?就是他心通、宿命通,還有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這五種的神通,他們有了神通以後,非常的修行,結果都成了仙;成了仙以後,都很怕死,都不想不死,都想找一個不死的秘方。這個老大潛入大海里,以為到海底里頭去就可以不死,當然他用神通一下子就潛到海里去了,可是最終會不會死啊?最終仍然會死。老二把自己怎麼樣?用他的神通升到天上以為就可以不死,可是當他升到空中的時候,他還是死了。另外老三怎麼樣啊?他以為躲在山裡頭就可以不死,他跑到山裡去躲藏;躲到山上以後怎麼樣啊?最終仍然難免一死。那老四怎麼樣呢?他鑽到地下去,我們說挖地三尺,走到地下去了,他會不會死啊?結果還是死了。所以這個時候,釋迦世尊以天眼看見四位仙人的下場,就說了一首偈語,這個偈語怎麼說的啊?他說:「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死。」就是你在空中也好,海里也好,地下也好,山裡也好,沒有一個人可以不受死,最終都是要死的。
既然我們都知道有生就有死,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啊。這是符合辯證法的,今天開始的時候跟大家都說了,西方的哲學家尼采說過,這個宗教、佛教都是可以引證的,也就是說,它是真實不虛的。其實很多人啊,都讚歎過佛教、推崇過佛教。西方有個羅素大師也是哲學家,他說:「我覺得不論是智慧和人格,佛陀都遠遠超越其他宗教的創始人。」就是他給我們找到了解決生死的良方;生死的問題,他已經解決了。那解決了以後,既然知道有生就必有死,所以我們便要把握生命、珍惜生命。經上說:「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就是今天過了,我們的生命就少一天,好像什麼呢?「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就好像少水的魚,那有什麼值得我們歡樂的呢?所以我們應該怎麼樣啊?「當勤精進,如救頭燃,慎勿放逸。」就是要精進用功,不要讓自己放逸。
說到這裡,我想跟大家講一個笑話;什麼笑話呢?以前有一個慢性子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喜歡慢條斯理的,從來不知道什麼叫著急。冬天裡的一天,天上下著大雪,天氣很冷;他和朋友一起圍著火爐烤火取暖,眼看著朋友的衣角被爐子里的火星點著了,他卻慢吞吞地說:「有件事情,我已經看見了,想告訴你,但怕你著急;不說吧,又怕你損失太大。你認為我到底是該說,還是不說呢?」
朋友問:「到底是什麼事呢?你繞了半天還沒有說出來。」那人尋思了一會,才一字一板地說:「是這樣的,我看見你的衣服上有一股青煙,仔細一看,原來是你的衣角燒著了。」
朋友急忙跳起來,脫下自己的衣服把火撲滅,但衣服上已經燒焦了一大塊。朋友忍不住埋怨說:「你既然早發現了,為什麼不早說?那人仍然是慢條斯理地說:「說你是個急性子,真是一點都沒說錯!」
佛教里頭講的是如救頭燃啊,就是說,這火燒到你的頭發上了,那你急不急呢?那就應該急了。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現在的年輕人讀書、上網,意念太多太多,沒有時間去想,或者說,沒有好好地去想,那今天大家來到寺廟里頭,就應該好好地思考一下。其實每一個人在一年之中,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每一個人都應該怎麼樣呢?都應該抽出七天的時間,做什麼呢?閉關反省;反省自己,反省生命;生命是需要反省的,是需要提升的;只有在反省的過程中才會認識生命,找到方向。我相信只有佛教才能幫助你們;你們明白了,自然就會找到座標,找到解決的方法,才能說是真正認識了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