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正行」與「五雜行」
善導大師是蓮宗的祖師,他將往生凈土的修行方式作了一個分判,分為「五正行」和「五雜行」。「五正行」指五種純正之行即:(一)讀誦正行、(二)觀察正行、(三)禮拜正行、(四)稱名正行、(五)贊嘆供養正行。此五種行乃專依凈土三部經而行阿彌陀佛及凈土之事,故稱正行。反之,行余佛余菩薩等事,稱為「雜行」。正行即是以念佛為正業,其他的修持為輔業,即一生以念佛為主,但是除念佛以外的其他修行方法,比如說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等等,都對正業有幫助。但是如果以雜修為主,雖然也兼念佛,由於沒有專修的法門,修行就會雜亂。所以一般來說,都鼓勵修行人要一門深入,否則的話,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有會困難。我們經常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專心專註地把念頭放在一個地方,就沒有不成就的。所以我們要專一、要心不旁騖,念佛就只管念佛,修禪就只管修禪;當然能禪凈雙修、顯密雙修就更理想了,不過這需要大智慧、大根器的人才能成功;否則的話,不如一門深入,一個佛號念到底,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便能往生極樂。
有人慾往生無量清凈佛國,雖然不能舍妻子斷愛欲出家作沙門,但常信受佛語,誦經念佛,持戒布施,供養沙門,作佛寺、起佛塔、燒香、散花、燃燈,但是布施行善之後,心裡卻很懊悔,很捨不得,有時心裡會起疑惑,我布施給別人,將來會不會得到福報呢?有些時候也不太相信極樂世界的存在,也懷疑自己能否生到彼國去。雖然如此,他仍然念佛不斷,雖然是暫信暫不信,意志非常的猶豫,不過仍繼續行善,到了臨命終的時候,無量清凈佛作化佛形象,讓他目見,於是他心中歡喜踴躍,後悔自己生前沒有多作善行。不過,雖然仍能往生無量清凈佛國,但卻不能前至清凈無量佛所。就好像我們去大陸旅行,雖已進入國內,去到北京,但卻見不到國家元首;得不到國家元首接見一樣。由於不能至佛所,就得不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清凈大海眾菩薩的開示。不過也能看見佛國界邊的自然七寶城市,心生大歡喜,便道止其城中,其城縱廣有兩千里之大,中間有七寶舍宅、七寶浴池、池中還有自然的華香,浴池上亦有七寶行樹,皆出五音聲;飯食的時候,也能自然得到百味之飲食,在城中也非常的快樂,好像第二忉利天子一樣。可是進入此城之後,不能出去,無法進出自如,也見不到佛,聞經也很困難,亦不知道佛國中有很多菩薩、很多阿羅漢的相;要留在此地五百歲,才能到阿彌陀佛的佛所聽經,然後慢慢地智慧才得到開朗。這就像很多人去到忉利天;忉利天宮有內院和外院之分;外院是天人的境界,裡面有很多的飲食、美女;所有的天人都長得非常的美麗,聲音也都是天籟之聲,眾天人均在縱慾行樂,但卻完全不知道彌勒菩薩在內院裡面修行,祂們完全沉迷於欲樂之中。上面說到,中輩往生行人,要在七寶城中五百歲之後,智慧才能慢慢開朗。試想一念的疑惑,將來便要到佛國邊城裡待五百年,所以我們念佛不要起疑惑,要信願具足,才能與阿彌陀佛相感應。
經中也敘述了下輩往生的情況。如果一個人疑情未了,他就會生到邊地疑城,雖然五百歲之中也很享受,且有很多的歡樂,過了五百歲以後也能再修信願;但是試想一想,我們何必要到邊地疑城去再修信願呢?我們一開始就應該修信願,將來就一定能往生凈土,並了達實相凈土是何等的庄嚴,否則的話,在極樂世界下品之中,大部份都是佛菩薩應機的化土,都是阿彌陀佛的變化所作;這種疑城就好像在胎宮裡面差不多;可知道,我們都在母親的胎宮里受生,在十月懷胎之中的時候,我們什麼也不知道,情況就像生於佛國疑城,無法見佛乃至聽經聞法,全憑自力、自修,全靠自己的力量入道。其實我們修行,一是憑自力,一是憑阿彌陀佛的攝受力;因此,只要我們有信心,將來便容易成就。至於下品下生,一般都是五逆十惡的眾生,生前不修善業,死後本應墮落地獄,要經過多劫的受苦,才能出離,但如果能得到善知識為其助念,便可以帶業往生。好像前幾天我們一個蓮友過世,這里的居士非常的發心,幫他助念;這個臨終的關懷,非常的重要,佛教對之亦非常的重視。因為凡夫臨終的時候,會產生種種的疑惑,如果有助念的力量幫助,只要他有信心,願意求生極樂世界,這種助緣就會幫助他消除很多的煩惱、疑慮,往生的品位自然就會增加。所以,臨終助念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增加臨終者的信心,讓臨命終者相信,一念到十念,都可以往生凈土;念念之中也能除滅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於命終以後,一定能見到大如日輪的金蓮花;在臨終之際,如果行人於一念間,得此助緣,便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過此時蓮花還不會開,要在極樂世界住滿十二大劫,蓮花才會開,便能聽到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等慈悲的音聲,說諸法實相及諸滅罪法;行人便心生歡喜,發無上菩提之心;到這個時候,才會不疑惑,一念到十念,都能增加他的品位。
「疑」乃障道之根本
所以說,疑是障道的根本。經上亦說,如果我們懷疑阿彌陀佛的白毫宛轉,猶如五須彌,到底是有是無,是大是小呢?這樣一疑惑,蓮花就會不開,要到五百歲後才開;在這五百歲之中,若能自我懺悔不再孤疑,蓮花才會開。當然鈍根的要五百歲,如果是利根的,有些要二百歲,有些要一百歲就能開。當然極樂世界最殊勝之處,是好像證得無生法忍一樣,永遠不退轉;只會永遠向前,不會退後。不會像娑婆世界的人,心猿意馬,容易反覆退心。
以前我跟大家講過一個公案,說「911」的時候,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大樓,已經給恐怖份子炸毀了。當時有一個婦女,早就知道自己的丈夫有外遇,當時聽到大樓被炸毀的消息,心想丈夫千萬不要在大樓里,即使他有外遇,只要他不死,還是會原諒他的。所以她連忙打電話,可是接電話的卻是他的秘書;秘書將電話轉給他,他接了電話說:「我現在忙著開會,有什麼事回家再說吧!」婦人心中猛然清醒過來,大樓都已經炸毀了,還開什麼會呢?他根本就不是在開會,而是跟秘書鬼混!這么一想,無明火起,立即決定跟丈夫離婚。我們想一想,人就是這樣的反覆無常,災禍發生時的一刻,心想只要丈夫不死,無論怎樣都可以原諒他,但是當發現丈夫對自己徹底不忠的時候,立即便決定離婚。所以說,我們最信不過的其實是自己,我們的心很容易起心動念,反覆無常。極樂世界的好處就是永不退轉,只會進,不會退。凡夫就不一樣了,今天聽經聞法,精進的念佛,明天回到南昌去,就會把我所說的話,全部忘記了。所以這就是眾生的通病。
何謂「五蓋三疑」?
諸經論中亦常提到「五蓋三疑」,什麼是「五蓋」呢?就是:
(一)貪欲蓋,執著貪愛五欲之境,無有厭足,而蓋覆心性。(二)瞋恚蓋,於違情之境上懷忿怒,亦能蓋覆心性。(三)惛眠蓋,又作睡眠蓋。惛沈與睡眠,皆使心性無法積極活動。(四)掉舉惡作蓋,又作掉戲蓋、掉悔蓋。心的躁動(掉),或憂惱已作之事(悔),皆能蓋覆心性。(五)疑蓋,於法猶豫而無決斷,因而蓋覆心性。
其實,所有的煩惱皆有「蓋」的意義, 而五蓋之中復有「三疑」:
(一)疑自,懷疑自己,對自己信不過;懷疑自己諸根闇鈍、罪垢深重,遂自疑非是受道之器,禪定終不能發。所以我們應該相信自己有宿世的善根,不要輕蔑自己,不要妄自菲薄,要深信,不要疑惑。(二)疑師,對老師有懷疑;懷疑受道之師威儀相貌皆不具足,不能當自己的老師;若作此疑慢,禪定便不能生。除滅的方法是想像我們每人都有一個臭皮囊,但這個臭皮囊裡面所裝的是黃金,要取得黃金一定要將臭皮囊捨棄,師雖或不清凈,但由於佛不能隨便示現,師便代表佛來說法。如是一想,就沒有疑惑了。(三)疑法,懷疑法到底正不正確,因為我們很多人對法的了解不夠,對出離的法門還產生種種的疑惑;但法是真實的,所以我們不要疑惑,疑惑就難以成就;好像一個病人,他疑自己、疑醫生、疑葯,最終這個病就不能痊癒,所以我們不要疑惑,要相信佛、法和僧,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成就。
慈照宗主的「臨終三疑」中說:「念佛人,臨終有三疑不生凈土,一者疑我生來作業極重,修行日淺,恐不得生;二者疑我欠人債務,或有願未了,及貪瞋痴愛未了,恐不得生;三者疑我雖念彌陀,臨命終時,恐佛不來迎接。有此三疑,因疑成障,失其正念,不得往生,故念佛之人,切要諦信,佛經明指,勿生疑心。經雲: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上至一心不亂,下至十念成功。」我們都能生到極樂世界,只是品位高低之別,而且要知道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彈指之間便能到達,極樂世界並不是離我們非常的遙遠,只要心念與佛相應,一念之間便能往生彼國。我們要具備這樣的心情。
上述跟大家講了這么多,目的其實就只有一個,就是希望大家對凈土生起信心;佛教里講信、願、行;有信、有願、再有行,將來必定能證。我現在的行就是念佛,本來開示在念佛來講,都是「打閑叉」;什麼叫「打閑叉」呢?「打閑叉」就是對我們的一心不亂,產生障礙。不過由於是佛七,唯有用開示來增加大家的信心,其實念佛就是念佛,念佛就是這么簡單,就是要念到一心不亂。當然念佛有很多種,有觀想念佛、觀相念佛、實相念佛,我們現在是持名念佛;持名就是一個念頭念到底,或是念六字洪名,或是念四字:「阿彌陀佛」是四字,「南無阿彌陀佛」是六字,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只要我們懇切至誠,就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朵蓮花開在極樂世界之中,我們念佛的聲音越大、越誠懇,極樂世界的蓮花就會盛開;相反地,我們念佛的聲音越小、越不用力,蓮花就會枯萎;就看我們如何念、如何助行、如何累積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和功德。
臨終四關
上面說過,凈土宗教化重點之一是「臨終關懷」,在這個關懷裡面,有所謂的「臨終四關」,因為人有生就必有死,到臨終的時候,自然會有一些難關及障礙;在慈照宗主的「凈土十門」中告誡我們:「凡夫雖有信心念佛,緣為宿業障重合墮地獄,乘佛力故,於床枕間將輕換重;若也因病苦故,悔悟身心當生凈土也。無智之人不了此事,卻言,我今念佛又有病苦,反謗彌陀。因此一念惡心徑入地獄。此是一關也。」佛教所講的是多生多世的修行,由於我們宿世做了很多惡行或不善行,所以今生雖然念佛不斷,卻百病纏身;又或者今生雖然念佛求生西方凈土,但是因為過去的業非常的重,即使有念佛的功德,亦無法完全抵消,只能是「重罪輕判」,就是說,本來我們應該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九品或較高的品位,但卻因宿世的業力,使我們的品位變成下三品或中三品。這個時候,很多人因為沒有智慧,便會誹謗佛、誹謗法;此一念謗佛、謗法的惡心,就會墮落到地獄去,所以我們首先不要謗佛,這是我們臨終必須緊記的第一關。
「二者雖則持戒念佛,緣為口談凈土意戀娑婆,不求出世善根,為愛家緣長旺,以致臨終,遭病怕死貪生,信受童兒呼神喚鬼,燒錢化馬殺戮眾生,緣此心邪無佛攝護,因茲流浪墮落三塗。是二關也。」很多人雖然持戒也能念佛,但卻口談凈土,意戀娑婆,還不想離開人間,留戀五濁惡世,不求出世的善根,為了愛家的關係,或臨終的時候得到病痛,卻怕死貪生,求神求鬼,燒錢化馬,殺戮眾生以求福,這些都是種種的邪行,佛是不攝受的,因此就容易墮落三塗。所以我們不要「口談凈土意戀娑婆」,我們之所以不想離開人世,就是因為覺得這個世界實在太好了,所以臨終生病的時候,就會求神拜佛,呼神喚鬼,希望在世間多留一些時日。我們真正念佛的人,不應該有這種想法。這樣佛是不會攝受的。試想我們殺生,用其他動物的生命來求福,又怎會有福可言呢?
「三者或因服葯須用酒腥,或被親情遞相逼勸,此人無決定信喪失善根,臨終追赴王前任王判斷。是為第三關也。」很多人都有眷屬,生病之後,家人便會用酒肉勸他說是葯,逼他服用,由於沒有其他的辦法或是自己控制不了,此時他的善根、他的信念便容易失去。所以,病苦就是臨終的第三關。極樂世界之所以能夠成就,需要很多福德因緣的配合;眷屬及其他人對自己的臨終關懷,都非常的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臨終的時候,自己的信念不要失去;如果在這個時候,失去了信念,那就沒有辦法了,唯有到閻王前面接受判罪。
「四者臨終之際思惟活業,系綴資財愛戀眷屬,心放不下失卻正念,故於家舍墮鬼趣中,已為禍崇,或為慳犬,或作蛇身守護家庭宛如在日。是為四關也。」第四關是到了臨終的時候,還想著生前所做的事情,眷戀家財、家屬,念念不忘,總是無法放下,又捨不得走,此時便容易失去正念,死後便會墮到鬼趣之間,有時,化作慳犬或蛇身來守護自己的家人。所以我們念佛人,不應到死的時候仍捨不得;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因為我們是有情的眾生,總是難舍難離,所以我們要盡量的放下。我們經常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到了臨終之際,就是父母、妻子、兒女等至親的人亦不能代受,自己的業必須自己了,所以我們要生起專註的念頭,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自凈其意、要一心皈命,要把三種疑除袪,如此的話,往生彼國就絕對沒有問題了。以前倓虛大師曾經說過:「放下、自在、安樂。」放不下就不自在、不安樂,所以我們念佛人要盡量的放下,如果放不下的話,我們的煩惱就會更多。
七天的時間,轉眼就過去了。經上說,若於七日中能念到一心不亂,自然便能往生極樂。不過,如果大家覺得自己的心還是很雜亂、很不專一的話,我們十一月准備辦一次精進佛七,讓大家來繼續念佛;如果十一月還不夠,十二月我們還有佛七法會;明年、後年,我相信會越來越多人參加,因為我們西方寺就是以西方極樂世界為志趣,如果大家覺得有緣便多來念佛;西方寺所有的法師、居士和員工,都非常樂意成就大家念佛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