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慧法師:念佛與調五事

念佛與調五事
 
九九二年十二月八日講於北京廣濟寺
 
凈慧

  各位居士心來這里參加佛七,因緣殊勝。我本人對各位的精進心、勇猛心、向道心感到非常敬佩。不少居士希望我能經常給大家講講佛法,但由於教務工作比較忙,所以各位這種願望沒有能夠及時滿足,很抱歉。今天已經是佛七第四天了。前幾天,明哲法師等已經給各位開示了很多,而且有許多人經常在這里參加佛事活動,經常聽各位法師講法。我今天僅就念佛與修定應注意的問題,根據佛祖的言教,同各位談一點體會。
  我們這次舉行的是念佛七,嚴格地說,念佛也是禪定的一種。大家每天念的迴向文中就有「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的話。念佛的人都希望得念佛三昧三昧就是正定念佛三昧也就是念佛正定(或禪定)。念佛如果不能念到一心不亂念佛就不容易有受用;能夠念到一心不亂那就是定相出現。沒有定,要想念到一心不亂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禪定念佛是一碼事。各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不要把念佛和修禪定打成兩橛。從佛教修行、修定的根本意義上來講,念佛禪定是密不可分的。另外,從我們念佛儀式念佛七的儀式來看,也是念佛禪定相結合的,如我們每支香除了稱佛名號,還要「止靜」。止靜實際上就是默念佛號,默念佛號也是禪定的一種。所以從這兩方面來看,念佛禪定不是兩件事,而是一件事。希望各位從思想上、道理上明白這個意義,把這一點弄明白了,我們在修凈土法門時,就不僅僅是追求一天要念多少名號,而更重要的是要使自己的散漫心、妄想心得到調治,得到止息,得到息滅,這才是我們修行念佛目的妄想心不除,塵勞念不除,要想得到一心不亂要想在當下得到受用,要想在臨命終時往生極樂世界,那也是不可能的。為了使念佛達到除妄想、得禪定目的,就要講究修行方法,講究打坐方法,講究調身、調息、調心的方法,還要講究調飲食、調睡眠方法。只有使這些方面都能夠協調起來,都能夠與道相應,我們的修行才能順利、快速地得到受用。這幾方面就是天台宗《小止觀》里講的「調五事」方法。把這五件事調整妥當了修行就有條件修行就容易進步。懂得這些方法,不僅在打佛七時有用,自己平常修行、在家裡打坐也同樣有用。
  所謂調五事,第一,調飲食食物本來就是我們滋養身體修行進道的一種資糧。我們利用得當,就能夠成為我們的助道因緣;利用不得當,吸收過量或不足,都對身體有影響,對修行沒有好處,甚至會引生百病,所謂病從口入嘛。調食要注意四個方面,一、飲食不要過量,只能七成飽或八成飽。因為吃得太飽了,打坐念佛就會胸悶氣脹,心不容易靜下來念頭不容易把住,身體就不安穩。二、也不要吃的太少。我們平時一頓能吃二兩、三兩,修定時只吃一兩,那也不行。因為肚子餓了,身體支持不住了,營養不夠,同樣無法修定。如果我們飢腸轆轆,妄想紛飛,怎麼能修定呢?沒法修定,沒法得到念佛三昧、得一心不亂。這兩條結合起來就是不飢不飽、適可而止,即適中。佛教主中道,只有安住中道才是修行正道。三、不吃穢濁之物,如魚、肉、蔥、韭、蒜及喝酒、抽煙等。這些食物都與修定、念佛不相應。油膩太多,心沉不下來。蔥、韭、蒜刺激性大,氣味很重,自己聞著都感到難受。這種氣味對我們的眼根、鼻根有刺激,不容易入靜。四、不吃不宜之物。即不吃對自己健康有損、或者與自己的飲食習慣不協調的食物如有人不能吃辣椒,猛然吃了許多辣椒,那對修定肯定是不利的。吃了不宜之物,容易滋生種種疾病。所以修行念佛打坐不管是在家裡是在寺院里,調食是第一件要事,飲食調好了身心舒暢,進道有方,才是修行的前提。
  第二,調睡眠佛教不管修哪一法門,都講究精進不懈。六波羅蜜當中,精進非常地重要。不精進布施沒法修,持戒沒法修,忍辱禪定智慧都不可能持之以恆地去修持。修學佛法,不管是哪個法門都不懈怠,不能貪睡眠。所以寺院里規定每天早上四點半或五點起床,諸方大叢林都是三點鐘起床,晚上九點鐘才睡眠睡眠按時按量,既能夠在時間上為修行提供保證,又能在精神上保持清醒。當然,不貪是一個方面,但過分地疲勞身體,不睡眠也不行。因為我們的身體畢竟是脆弱的,還是要愛護它、愛惜它,使之成為我修行、做事業、為眾生貢獻的一種工具,一種方便。我們要愛護這個身體,借假修真,我們要保證每天有一定時間的休息、睡眠睡眠時間多少要根據每個人年齡健康狀況工作環境來確定。一般地說,老年人有六、七個小時睡眠就夠了,青年人要保證八小時睡眠。假使睡眠時間太少,我們坐在那裡就容易昏沉,修定、念佛都不會有真正效果睡眠過少,神志不清意志不明,要想凈念相繼也是辦不到的。睡眠調好了是我們修行基礎。從上述兩條來看,修行是以物質生活基礎的,我們修行的人學佛的人不應當輕視忽略物質生活的重要性。
  第三,調身。調身一是指我們修禪定打坐時如何來調身,二是指我們平時打坐的時候應該注意一些什麼問題。打坐位子、坐的墊子非常重要。打坐用的墊子一般要與跏跌坐的長度、寬度相等,或略寬一點。坐在那裡四平八穩,才能真正起到調整身心作用坐墊柔軟,臀部要有一個小墊子,使臀部略高於兩腿。坐下來以後要盤腿,盤腿的要求是先把右腳收回來,然後將左腳壓在右腳上,以腳背與大腿齊平為標准這叫做單盤或單跏趺。一般上了年紀的人能單盤就不錯了年輕人應要求高一點,都應練雙盤。盤腿對修行、入定、得念佛三昧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切諸佛成道都是跏趺坐相,跏趺坐相就是定相。盤腿是入定相,所以一定要鍛練。不要以為光念佛就行了,盤不盤腿並不重要,不能這樣看這個問題。如果要真的修行的話,就要下決心練盤腿子。腿盤好了,手要結禪定印。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兩拇指相對,放在腿上,與自己的腹部靠緊。兩拇指一定要相對,這樣才能夠從各方面來加強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的精力能夠集中,意念能夠集中,這對於念佛、修定是一種上緣。手放好了,頭、頸、脊骨正起來。所謂正,並不是要把身子故意挺得很直,但也不能彎腰曲背。挺得太直了,容易傷氣;彎腰曲背又容易憋氣,氣出不來,氣不順。一定要端身正坐,不偏不倚,不俯不仰,這是調身一個要領。要而言之,不寬不急是身調相。
  第四,調息。調息就是調呼吸。不管念佛還是修其它法門,調息是基本功。只有把息調好了才是修定的開始,得念佛三昧才有希望。息有四種相狀,一是風相。我們平常呼吸聲音很大,這不是息,而是風。二是喘相。喘相即是不通順,快一下,慢一下。三是氣相,即呼吸很粗。這三種都不是修定的正常息相。修定的正常息相應把心住在息上,使息出入綿綿,若存若亡。既沒有聲音也不結滯,非常通順。如果我們把息停留在風的階段,那我們的心就容易散漫,所以說「守風則散」。如果我們把息停留在喘的階段,則不通順,「守喘則結」。如果把息停留在氣的階段,不但呼吸粗重,而且容易疲勞,「守氣則勞」。不管是散也好,結也好,勞也好,都不是修定的正常息相,只有把息調整到不澀不滑,出入綿綿,若有若無,若存若亡的階段,才能保持這種息相,我們就容易得定,所以說「守息即定」。大家一定要記住息的這幾種相狀:所謂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即定。守就是保持。
  怎樣把念佛與調息結合起來呢?我們在念佛時,聲音不高不低、不急不緩、聲聲入耳、念念印心,念與息同步、息與念相融,使念佛之念與呼吸處於一種非常協調的狀態。呼一口氣,吸一口氣,叫做一息。比如說,我們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出氣時念「阿彌」,吸氣念「陀佛」,這是一種方法。如果使用這種方法感到自己的呼吸非常急,念佛就很吃力,這就是因為呼吸停留在風相和氣相上。呼吸調到了息相的時候,若存若亡,那就可以隨呼吸時默念佛號了。息相穩定了,純熟了,只要有佛號這個意念存在就行了,不一定非要念出佛號。息相穩定,凈念相續不斷,念到而無念,無念而念,就是禪定現前,念佛三昧成熟。這種方法在我打坐可以用平常走路、做事、睡覺時都可以用
  有時候我們對自己的呼吸很難把握,心容易散亂。默念佛號與呼吸保持同步,是攝心的一種方法。但有時默念佛號,因為四個字(阿彌陀佛)或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很難呼吸協調,很難與息協調,利用數息來攝心也是一種方法。就是以一呼一吸為一個單位,從一數到十,然後再從一開始。每呼一次或每吸一次,數一個數字。數息也是很有效的修定方法天台宗的《六妙門》首先就是講「數息門」。這種方法同樣能夠止息妄想、深入禪定
  第五,調心。我們講調身也好,調息也好,最終目的是要調心,把我們的心調到一個不沉不浮、意念清明狀態,這才是我們念佛修定所需要的心理狀態。調心有三個階段一是入,二是住,三是出。「入」就是我們把前面這些問題都注意到了以後,就要使我們的意念或心進入禪定狀態這就是入。進入禪定狀態要注意兩點,一不能昏沉,二不能掉舉。所謂昏沉,就是當我們進入禪定狀態以後,我們的意念不清明,或者是姿勢不對,如低頭曲頸,閉目彎腰,這樣就精神不振,意念不清。掉舉就是妄想多。如果感到昏沉就把意念提一下,注意自己的鼻端,眼睛睜一睜,馬上就能清醒了。對治掉舉的辦法是把意念移到丹田,注意息相,提起佛號,不要讓妄念插入,使凈念安住在禪定狀態中。安住同時就是進入,兩者不可截然分開。在安住禪定狀態時,要保持意念清明。我平時強調修行要達到「輕安明凈」,「輕」是身體健康,「安」是心地安祥,「明」是不昏沉,「凈」是不掉舉。怎樣從禪定狀態中出來呢?當我們修完一坐,或者一個小時,或者四十分鐘,我們在禪定中非常安定,非常舒服,非常有效果時,要出靜就要注意先把意念從息相中引出來,開口放氣,想自己的濁氣從百脈隨意而散,微微搖動身體,擦熱雙手,撫摩兩眼,慢慢睜開雙眼,放下兩腿。放腿時也要按摩一下,待身熱稍歇,方可隨意出定。出定時一定要緩緩使身心放鬆,使自己的意念安定狀態中走出來,這樣就不會因為出入禪定狀態的不得法而引起身心不安。
  今天講的這些內容不但對大家打佛七用得著,平常自己在家裡修行用得著。各位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把智者大師的《小止觀》從頭到尾反覆看幾遍,對我修行是非常有幫助的。
  最後,祝願各位在這精進佛七中都能獲得不同程度利益,為平常修行打下良好基礎,為成就佛道種下金剛種子
  謝謝各位!
  (白衣弟子林明珂根據錄音整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