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方法師:解脫之道講記 a18 佛陀的思想

「〔佛陀思想〕:   對於「苦」的看法,佛不以「無快樂」為苦,也不以肉體物質為苦因,佛認為「苦」的原因,在於我們精神的主觀,並不在客觀的事物上。「苦」是由於某些條件形成的現象,並非實在的東西。」

印度所有外道思想歸納成三種觀念――修定、苦行、享樂。

佛陀不以為沒有快樂是苦,也否認物質肉體痛苦煩惱原因。他認為痛苦的產生是我們心靈意識對一切物質(包括自己身心)的分別貪愛執取所致,由於錯誤觀念導致了精神上主觀的錯誤分別,才產生了執著愛染貪取佔有。當不能達到這個慾望時就產生痛苦,所以這一痛苦反倒是由於我們精神的主觀而引起,並不是在客觀的事物上。

在《雜阿含經》里,外道佛陀苦樂從哪裡來的?是不是本來就有或是真實存在於什麼地方的?佛陀回答說「苦樂緣起」,是緣起條件組合的。由某些因緣條件才產生苦或樂,所以並不是永遠存在或本來就存在的東西,這就叫緣起。比如說當你看到某一件物品或人,符合你的慾望想像習性,就認為很棒,然後又得到了,就很滿足覺得很快樂這就是有這些條件組合,才使你感到滿足而產生樂的感覺;如果你想要的得不到,就會瞋恨而產生苦的感覺或者是你得到了很愛的東西還想永遠保留,但忽然間又失去了,於是就產生了痛苦。所以苦樂感覺是由於種種條件因緣而造成的,不是本來就存在的,也不是誰給你的,或是從哪裡忽然間產生的,也不是永恆的存在。佛法不會把苦樂當作是永遠存在或本來就有的,這是重點所在――苦樂緣起,並非實在的東西

「所謂條件即是我們主觀上一種期待或要求的心理狀態。苦的發生,有「外緣」和「內因」,「外緣」是老、病、死、怨憎會、恩愛別、所欲不得、無常人生必然現象;」

人生最大的苦就是生老病死對於生,我們沒有很深刻的感覺,但人人面對的最大的苦確實是老病死。也許有的還很年輕身體健康,還不至於感覺那麼深刻。但是如果到我們這個年紀以上的慢慢就體會到了,眼睛開始看不太清楚了,牙齒掉了,走路不方便了,渾身酸痛,那還只是剛開始的訊息而已。等到醫生宣布:噢,剩下三個月了。苦啊!不知道怎麼辦了!這是每個人一定要面對的,誰都逃不掉。

「怨憎會」也是一個苦,討厭的人偏偏每天要看著他;「愛別離」更苦,最喜歡的愛人、父母子女親戚好友,卻偏偏要生離死別。因為人是無常的么,一定會跟親人離別的,而且越親越愛的人,到離別時更是不得了的苦!還有「所欲不得」苦,就是你所想要的卻得不到,這是很普遍的現象

最大的苦就是無常,無法固定在圓滿幸福狀態,因為一切無常變化故,人人都逃脫不了無常法則眾生喜歡的就是這個肉體把它叫作「我」或「我的」,所謂「我」就是常恆不變主宰之意,可是事實上不可能讓它不老不病不死,每一個人都一定要死的。無常宇宙本來如此的真理法則,我們都活在無常法則中,誰也逃不掉!前面雖說有七種苦,其實最大的原因就是「無常」二字。

「「內因」是潛伏在人的心底,以享樂主義為本的不老、不病、不死、怨憎不會恩愛不別、所欲可得和常恆不變等「慾望」。」

    只要內心潛伏著永恆不變生存並保持快樂幸福的那種希望,那就非苦不可了!因為一切法無常,不可能保持恆常。所以只要你想永恆存在、永遠保有,那就必定要苦!有一天,你一定會失去的,這就是內在最根本的苦因。其實這裡已經談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永恆存在的意欲。宗教說天國是永生的,道家煉法要長生不老,佛教也有說到往生到那一個地方去是無量壽(等於是永生),而且永遠沒有煩惱人人都非常幸福快樂自在。為什麼大家都喜歡這個?如果天國不是永生的,誰要去?如果極樂世界不是永恆的,誰願去?我們都要求那個永恆的,到底是為什麼?其實在我內心,不管有意無意都潛伏著這個觀念――我見我執這叫俱生我執。這個我見我執生下就有的,不但人類有,連貓狗甚至蚊子都有佛法一句話就講透了,生死輪迴的根本就是這個我執,如果沒有永恆生存的意欲(我執),哪裡會有一切的斗爭和佔有?從哪裡產生造業的因緣

佛法完全否定這個東西――我、永恆存在的靈魂、不變的主宰本體這是事實真相,是宇宙真理法則。然而眾生不明白本來如是的真理,卻每天修練想到某個地方去安住,死後到那裡長生不滅佛陀悟道告訴我們,那個慾望就是我我見,是生死的根本!

印度六師外道婆羅門教或其它宗教思想都在建立一個靈魂上,投射到外面就是大梵天主宰上帝。其實那是人們求不到內在的永恆,於是投射到外面就變成上帝了。在這裡得不到永恆的安住,那就希望死後去一個永恆的地方基督教上帝創造萬物,其實是人創造了上帝。人們不能滿足內在永恆存在的意欲,於是就投射到外面,想像有一上帝。現在西方人說上帝已死,我感到奇怪:上帝從來就沒有存在過,怎麼還會死?這裡點出了重點,外在因緣還不是直接引起痛苦條件,最直接的內因條件是潛伏在人們心底,以為可以不老不病不死永恆存在的慾望,這就叫我執我見才是我們生死的根本。

「換言之,苦不是客觀的實在,而是主觀上的觀念罷了。」

都說「痛苦」二字,把「痛」和「苦」連在一起,其實,痛也可以不苦的,那些變態的被虐待狂,雖然痛卻不苦;還有家裡可愛的幼童與你玩,打你一巴掌,你雖痛也不苦呀,還說好可愛。世間還有把「痛」與「快」連在一起的――痛快。

苦不是客觀的存在,雖然人生是苦,但知道了苦的內涵,明白了身心作用,能悟到法的實相,馬上就可以超越出來,就是在這裡超越解脫的。阿羅漢體會實相後,身苦心不苦,身體有病甚至癌症身體功能感覺到痛,但心靈卻不苦,那是阿羅漢的大解脫。很多人不了解,以為阿羅漢或佛等聖者,不會生病,不會痛,那是錯誤觀念身體五蘊功能感覺還是一樣的,只是聖者心靈超越了束縛,他知道苦的內涵和原因條件,明白苦的心靈作用後就超越出來了,雖然痛卻不苦。

如果苦是客觀的存在,誰都不能避免也不能超越了。因為它是緣起條件組合,只要變更調整那些條件就可以超越苦,這是絕對可以辦到的,否則佛法所說解脫離苦得樂不是唱高調嗎?學佛法確實有其內容和實踐體驗的方法,的確可以超越生死的苦迫,自有其內涵。也絕對不是拜一拜求一求就可以得到的。

「苦的根源,在於「無明」和「愛」。」

這就緣起的最主要的兩個重點。對一切法執著產生愛染是產生痛苦因緣。追溯愛染的根本原因就是無明無明用現代語來說就是無知,對宇宙真理身心的苦、生死輪迴的實相的不了解。由於無明無知產生顛倒執著才會產生愛染,錯誤觀念成了人們錯誤的行為。

「「無明」是對人生現實,缺乏正確的認識,一種盲目的意志。」

    比如不了解我們身體功能以及觀念形成的原因,不明白形成痛苦煩惱原因,如何能超越?為什麼有人幸福有人痛苦?為什麼有人解脫有人卻依然生死輪迴差別就在於明與無明:「明」是對真理的清楚探討和相應;無明就是不清真理(尤其是我們的身心功能),憑自己主觀意念社會風俗習慣,帶來的就是傳統觀念,每天都在拚鬥,為的是愛取有。所以最重要的是先要明白我們身心五蘊功能

「「愛」是觀念上的一種期待和欲求,求什麼呢?求常恆的滿足,永久想支配一切的一種慾望。」愛的背後,已預期有「不變的實體」或「常一主宰的我」了。如沒有此預期,就沒有「愛」的發生也就沒有「苦 」了。」
    愛是觀念上的一種期待與欲求。求常恆的滿足,是一種永遠想支配一切的慾望期待,希望控制支配一切而不希望失去。這裡就點出一個重點:愛的背後已經預期有不變的實體或常一主宰的我了。我們欲求佔有並希望永恆存在,在這樣的愛染後面就是希望有一永恆不變實體能控制主宰那就是「我」的本質(「我」的意思就是主宰)。在社會上我們即使不能當總統,在公司董事長也是主宰,在社會上實在沒機會,回到家裡做老大或對兒子也是主宰,反正任何場合找個機會主宰,再不行對自己養的動物也要主宰世俗人類要離開這個主宰欲真是很不容易啊!我們只要時時刻刻反觀一下,就知道自己一直落在主宰觀念中,都認為我比你強,比你高,我要主宰控制你,你要聽我的,如果你不聽我的,我就生氣。其實這個主宰就是我我見。我們很少了佛法所講的緣起法的內容,不知道緣起的一切萬法都是平等的,是相依相緣的存在。

當我們與明相應,體悟了真相,那個我執就消失了。就明白萬法(包括人)都是緣起的,一切人事物之間都是相依相緣的存在,絕對不可能單獨存在的,是互動關係而不是獨自高高在上不依靠別人。譬如農民種稻,工人製造車子做衣服等,每一個行業合起來,大家才能共享互助和樂。如果人人都是高高在上的大企業家,沒有清道夫城市垃圾誰來處理?所以清道夫很重要,他們和我們是平等的。現在的廁所都是抽水馬桶,過去是挑肥的,還要去作肥料,我們在小時候看到挑肥的來了都會捂著鼻子跑到旁邊去。懂緣起,就知道任何一個職業都是平等的,社會國家不能缺少某一種人,如果每一個人都當總統,那就不像國家了;每一個都當董事長誰來做職員?每一個都當老師,誰做學生?每一個人都是出家人天下成何體統!

當我們了解一切都是相依相緣的緣起條件組合時,自他間就沒有隔閡,就不會有優越感主宰欲了,對一切法就懂得尊重,唯有彼此尊重和合,人間才有真正的極樂幸福可言。相反,如果是自我永恆存在的主宰欲(即我見我執),帶來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痛苦,整個人類的斗爭煩惱都是主宰而來。聽說人類自有歷史以來只有兩百多天沒有戰爭的,國與國、人與人之間都在爭斗,因為各個都有「我」, 都想主宰。所以只有真正體悟明白宇宙真理法則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可言。現在表面上看來物質非常豐富,科學非常進步發達,但是人們的精神有沒有真正解脫一點?物質生活確實改善多了,但是誰因為這樣而幸福解脫呢?現在的人孩童時代就開始自殺了,很苦啊!以前我們讀小學時沒有競爭,放學回來,書包一丟就打陀螺、玩紙牌等游戲,童年的生活是很幸福的。可是現在幼兒園回來還要補習,笑死人了!小學開始就在摧殘幼苗,很慘!雖然吃穿住條件很好,但是有沒有幸福?所以談解脫不是只有注重外在物質,真正的解脫是認清真相、了解真理,只有懂得緣起法,懂得真理法則,才能超越苦。也就是說,體悟真理超越虛妄我執才能解脫痛苦這就體現出佛法的重要性了。一般人以為佛法是搞迷信崇拜信仰,其實佛法研究的就是人生真正的真理哲學生命哲學智能哲學。唯有了解這些真理實相的人才有機會超越痛苦煩惱生死的束縛,這裡一點迷信都沒有。

我們從上課到現在一都在迷信,破除外道思想,外道都在搞「祈求、開運、持咒消災」。而真正的佛法是探討我們的身心五蘊,了解萬法緣起的運作原理,眾生生死輪迴痛苦煩惱的真正原因。然後如何去轉化原因,使得每一個人都能超越生死煩惱痛苦佛法最終目的要我解脫,不是迷信崇拜。但是社會上普遍大眾由於沒有親自研究佛法的法義,所以無法明白佛法的真正意義,一般看到的只是求啊、拜啦、寺廟法會等這些現象這是佛法的外殼。對於佛法真正的本質卻理解甚少,誤解很多。講一句實在話,不學佛才是可憐得很,因為痛苦永無出期,永遠不能解脫。不管你錢財、地位、家庭如何圓滿,但總會有老病死的一天,那時就苦不堪言了。學佛法,得正見,在自己的身心真正體驗到生命真相後,對生死就無懼了,超越了一切的痛苦煩惱,活著幸福自在,死時毫無恐懼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佛教有一部份的思想,是將當時印度學說,加以改良,重新組織而成的,如:1、人生是「苦」的   2、應求「解脫」   3、肯定四大說  4、業是生死因   5、以「禪」為主要的修行方法

那末,佛陀獨創的教義是什麼?略說三種:   1、無常觀(否認實體常住)    2、修行上的中道主義(離苦、樂二極端)   3、慈悲思想的廣大。」

佛法中有些專門術語是原來印度思想界常用的,佛陀加以改良了。如:第一、人生是苦。這本來是印度普遍的思想,所以佛法也以苦集滅道的苦為根本。第二 、應求解脫佛法也講解脫痛苦,集是苦的原因,所以找到苦的原因,而使苦滅、集滅就是「道」(方法),這是佛法解脫內容,與外道有著根本的差別。第三、肯定四大說。萬事萬物都是四大所造,佛法把四大也含融了進來。第四、業是生死因。佛教也加以採納,只是業的內容有所不同。第五、以禪為主要的修行方法佛陀也是入四禪出來後思惟開悟的,所以也重視禪修的方便。

上面這五種含攝了印度原有的思想,但佛法卻有著自己的特質,佛陀獨創的教義

一是無常觀。即否認實體常住,否定有一個永恆的靈魂(我),否定不變主體的存在。佛法不認為有一永恆不變東西,所以說無常,其實無常的深義就是常不可得

第二是修行上的中道主義,離苦樂二方面的極端。印度外道思想歸納起來有修定主義、極端的苦行以及享樂主義,快樂是一邊,苦行是一邊。而佛法是離開極端二邊的中道主義,與外道不一樣。

三是慈悲思想的擴大。後來產生的大乘佛法,以菩薩道為主的思想就是慈悲思想最恰當的表現。耆那教也嚴禁殺生,重視德行,但我們佛教大乘佛法慈悲心的思想展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大乘強調關懷十方盡未來際一切有情眾生慈悲心就更寬廣了,大家要明白這些同異之處

六師無常觀是現象上的厭世觀,而最終要回歸本體界。但佛陀說「無常」,不止是現象上,而是本體也沒有固定常住實體或第一因。」

    六師也講無常,他們誤認為一切的毀滅是斷滅,所以是現象上的厭世觀,而終究要回歸本體界的。但佛陀所說無常,不止是現象生滅變化,本體也沒有固定常住實體或第一因,所以上帝可得本體可得,第一因不可得,即自性可得

外道認為現象無常的,但是有一本體是常的,死了回到本體去。佛法不但認為器世間身心都是無常的,而且一切現象根本沒有形而上的本體(第一因),這就是最大不同的地方

「換言之,沒有固定的靈魂,或不變的我可得佛陀無我論,是緣起中道的實相論,是與一切外道不共的。」
    所以佛法不是一元論或多元論,不是本體論,也不是唯心論或唯物論,而是中道緣起論,這個一定要明白。後面所講的緣起理論就是佛法真正的中心特質,所以先釐清佛法外道思想的不共後,才能深入佛法緣起論。了解佛法的特色,才能剷除神教的觀念,剷除有我主宰實體觀念佛法的特質是無常無我中道緣起論,一定要明白!

「耆那的不殺生,是形式的機械主義。佛教不殺生,是站在甚深慈悲觀念,而行為是采重點的方式,並不像耆那教之不可走路、不可吃水吃米的頑固態度不殺生的根本精神是在慈悲,並不在行動的頑固化和形式苦行。乃至於斷除吾人的生命佛教教化在家人態度,是站在世間即是佛法的顯現,這由大乘慈悲思想而來。對在家人是比較寬容的,故能弘化於外土。耆那的在家人,實行十二義務,每一階段,漸加嚴肅,到最後階段,與比丘一樣,能過著數個月的禁慾生活。耆那在家出家的宗教義務、本質上是一樣的,僧俗密切結合,這也是耆那教能防止內部本質變化的原因,但耆那教很難向外弘化。」

佛陀印度人,為什麼他創覺的佛法能弘化到世界各地,變成全世界宗教,幾乎每個地方都能發揚?原因在於佛法能適應融和每個地域性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因為人人都需要慈悲寬容中道思想佛教對在家人不出家人那樣要求嚴格的戒律,所以能適合人間。但耆那教對在家人最後階段修行也要求嚴守出家人戒律。耆那教在家出家的宗教義務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僧俗密切的結合,這也是耆那教能防止內部本質變化的原因,但耆那教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管到哪個區域都一樣,所以很難向外弘化。

修行上的中道,也是佛教最重要的特質。佛陀認為:我們應採取適當的食物,來保持身體,才能達到修行目的身心是一體的,不是二元的,應身心安然,才能修「禪」。(佛陀禪定方法內容也有創新)。」

佛陀六年中一味修苦行,最後身體弱到在河裡洗澡後都爬不上岸,這樣的身體怎能悟道?所以佛陀放棄苦行後接受了牧羊女的羊乳供養,恢復了體力,才能在菩提樹下進入正思惟,體會到緣起法而悟道。我們的生活修行都需要恰到好處食物營養,但是如果每天講究注重滋味營養,那就變成執著了。所以佛法的是中道,恰到好處,離開二邊的極端,這就佛陀重視的緣起中道法。

佛陀反對苦行苦行消耗身體,養成消極、厭世,以致身心衰弱,而無力量消除煩惱,無法解脫佛陀修行方法,是保養身體、舍離苦行,同時也反對五官的享樂,以免精神墮落,而由身心調和的中道精神,修習禪定、內觀,以期解脫的實現。所以佛陀的法悅,是身心一如的中道境界,」

佛陀為什麼有這樣的體會?因為這是他親身的經歷,他原本是王子,享受了王宮的一切快樂,也修過六年苦行,最後體會到這一切都不是解脫的正因。所以,放下苦樂兩邊的極端,體會到中道緣起法,徹悟身心一如的中道境界

「而此境界,是充滿活力的現實人生境界,不是傷感、消極的。佛教是以無執力量為本,而教化現實人生宗教,絕不是脫離現實人生的神秘教。」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一般人對佛教都有誤解,把外道和神教的一些現象觀念行為錯認為是佛教這是極大的誤解了真正的佛教。真正的佛教是以無執力量為本,所謂「無執力量是指對一切法的真相明白後,不再執著了,以這樣的力量為根本去教化現實人間佛教不是脫離現實人間產生神秘境界宗教很多人誤解信佛都會消極,其實無奈的人才消極佛法能讓我們了解生命真相,開啟智能,這樣的人怎會消極我執深重的人,一定是無奈的,不積極的極端就是消極。而真正體會真理實相的人我執消失了,沒有我慢和有所得的心,沒有畏懼和得失他是慈悲所得心來關懷眾生,那完全是一種積極的人生,以充滿活力的慈悲關懷著眾生,又如何消極只會更積極去利益眾生啊!所以菩薩道的精神是「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為什麼?無我故!了解緣起法,體悟無我,知道生命是息息的相依相緣,眾生的苦就是我的苦,他怎麼還會消極?體會法性的人開了我執,離開了愛染與自私的心,不再是消極的人生。他的生命由此而活了起來,充滿了對眾生積極的關懷,無私的奉獻給眾生,無怨無悔的走菩薩道,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很多人佛法不了解,以為學佛者就是人間事情(包括愛情等)失意了,生意失敗了,走投無路才去出家的,這太冤枉了吧?無上的解脫道竟然被冠以「消極和無奈」!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解

拿我個人來說,那時很年輕,在人間也是做事業的,而且生意做得相當好,但是我的願望是學法,對法無限的嚮往。在修行過程中,對法體驗到某一個程度時,了解了生命的終極意義,就毅然出了家。因為剩下來的生命是要貢獻眾生的,哪裡還求個人的慾望?所以大家對佛教不要誤解了,真正的佛法是非常偉大的!菩薩道的精神也不是一般人能了解的!

「不苦不樂的中道主義,在雜阿含經中,「不松不緊的彈琴」之說法,即指這個。吾人修行,也是如此,太緊了(苦行),身心疲勞;太鬆了(享樂),也無從精進六師修行方法,不是苦行,便是享樂,不是常見,就是斷見,這些均被佛陀所放棄。」

阿那律尊者天眼第一,剛開始修行時很困難,上不了路,因此有點灰心,想還俗。佛陀問他:你在世俗有什麼特殊的才能?他說會彈琴。佛陀就用琴來開示他:「琴的弦如果太緊會怎樣」?回答: 「太緊聲音很尖銳不好聽,而且琴弦也容易斷」。佛陀問:「弦太松會怎樣」?回答:「聲音不成調」。佛陀又問:「如果不緊不松恰到好處呢」?回答:「這時候琴聲會非常美妙」。佛陀就用「不松不緊的彈琴」道理開示中道精神修行也是一樣,如果太苦了,身心疲憊,不可能進入一種非常愉悅的禪定境界;如果太鬆懈了,在五欲中習性太深,也不可能進入身心平衡愉悅的禪定狀態,所以修行也要恰到好處,調節身心,使它保持不緊不松的中道狀態

學習到這裡,大家已稍稍能明白佛法外道的不同處了。但是佛法流傳了兩千多年,外道思想又多少融進了佛法中。大家看到社會上的普遍現象,一般都會反感,覺得很不好。其實那些不是真正的佛法,而是復活了的外道精神。所以我們上課的目的就是要先抉擇什麼是真正淳樸的佛法,什麼是混進佛法中的外道邪見。這樣不僅不會誤解佛法還能釐清抉擇佛法的正知見,有正確修行用功方法以達到解脫目標這是關鍵

如果不上課,大家看到社會上的亂象和佛教的很多表面現象就會很失望而不學佛法了,甚至會批評佛教。但是釐清了這些觀念後,至少可以建立擇法眼,知道佛法正見並不是人們所想像的那樣,就不會將某些方便的適應現象當作究竟的佛法了。如果你真的想解脫就不會騙自己,一定會探求真正佛法解脫內容,會很用心的去抉擇。然後才知道該學什麼法,在生活中怎樣應用體會。

佛法不是讓我們厭離世間,而是在現實人間中,在我們的職業家庭責任中,就在這個當下來應用佛法的理論和修行方法,在生活中去體驗,在我們的責任應有的規范當下,同樣能解脫悟道,這才是佛法偉大的地方佛法絕對不要求人人出家到深山去苦行,真正的佛法是入世的。也就是有一發心的人他自己用了很多的心血、無限精進而體會到法性後,產生了大悲心,願意回饋眾生他會入世來跟大家結緣,指導大家怎麼用功修行,讓每一個有緣人都有機會體會到真理實相。所以並不是人人都要出家的,修行不等於出家出家要有因緣,沒有特殊的因緣,即便想要出家還出不了家呢!

佛法平等在於不管男女老幼貧富,不管身體健康衰弱,也不職業如何,只要真心願意學這個法,能在生命中去體證實驗,每個人可得到共同的答案――悟入緣起性空的無我這就是真正的解脫受用。所以不管任何身分因緣條件人人都可以修行這是平等的。

佛法三寶中的「法」是何義?法就是必然性。比如兩個原子與一個氧原子結合必然產生水(h2o),這與相信與否沒關係,只要做實驗,出來的結果必然就是水。法也是一樣,我們用方法看清苦的原因,轉化了觀念和行為,就不再有痛苦煩惱了,同時對生死原因也無惑了,當生就能解脫。而且可以像阿羅漢一樣自己肯定證明——『此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這裡有原理,有方法,有印證的內涵,所以你同樣可以一一體會自證有否解脫佛法是如此無私而珍貴,人人平等學佛不一定要出家出家人是發心用全部的生命投入學法,有所受用後願意貢獻眾生,所以現出家相來跟大家結緣,那是慈悲菩薩行。如果你們學法證果了,尤其證到四果阿羅漢以上,那是一定會出家的。所謂「出家」有兩個方向:離開家庭無生境界去(死後);另外就是還沒有死以前現出家相弘法利生。

所以首先要明白,學佛不是特殊的人才能學,而是人人機會平等的。也許大家會受到一些觀念的影響:「人家是佛菩薩再來的,我們是眾生怎麼可能?」不要妄自菲薄哦,你們哪一個不是再來的?有的女眾說師父啊,我們女人業重,少修了五百世我說:「你怎麼知道你這一生不是第五百世?」依據我對法的了解,男女平等的。大乘佛法講一切眾生含靈都是平等的,人類男女難道會不平等嗎?女眾們不要擔心,你們這一都是第五百世都有機會解脫。如果法是不平等的,我們還要學它幹什麼?如果只有特殊的人物才能學法,才能被加持收為弟子,這哪裡還有一佛法慈悲?越是智能不開的人,我們更要鼓勵才對,一個「勤」字能補拙么!佛法也說:「初發心即至佛地」,就怕你不發心,只要菩提心初發那一刻就準備要成就了,那是最重要的開始。

我一定要講這些,因為很多人傳統觀念的影響而沒有信心,說什麼:「業不重不生娑婆,我們的業重到像須彌山那麼大不能盡。我們生生世世業力太重了,一片漆黑看不到光明,怎麼靠自力?只有等佛的願力慈悲來救拔,其它沒有辦法。」這樣的說法首先就否定了我們能解脫成就的可能性,那還有救嗎?還有機會嗎?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那一念心發出來,就開始邁向解脫之路。如果連那一念自信心都沒有,怎麼走解脫成佛的路?那是永遠沒機會了!其實不管你過去業力多重都沒有關係,只要現在開始發菩提就有救了,人人學人解脫我不是故意和別人唱反調,這裡是有根據的。看《雜阿含經》中的記載,佛陀身邊跟隨他學法的人都見法證初果,這是最起碼的成就很多人(包括外道)來見佛問法,第一次見面就證初果,親近佛陀許多人都證了阿羅漢。現在為什麼沒有?難道現在真的都是鈍根嗎?其實不然,過去修行人跋山涉水千里求明師,參一個善知識要走兩年的時間,問了幾句話回來同樣又要兩年。現在我們聽法非常便當電視、上課、cd、vcd等各種方式,甚至在家裡不出也可學佛,猶如把法師請在家裡一樣,有問題還可以隨時打電話詢問。過去如果三十年會成就,依我們現在這樣的條件來講,三年應該可以成就了。過去到哪裡看經典?到哪裡去聽法?但現在只要你要佛法免費贈送到家,這樣的條件應該容易開悟才是哦。講這些是希望大家不要灰心,不要聽那些灰色的理論,而喪失了自己的自信心!我們要發菩提心,每一個發心的當下就已經開始邁向解脫了,只是根據自己的用功度決定時間早晚而已。肯定地告知諸位:佛法是人人學,人人解脫的!否則我們就不要信了,信他幹什麼?學習佛法,每一個人解脫機會都是平等的。只要精進用功,一定很快成就;如果一曝十寒,那就誰也你沒辦法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