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項 無明〕
一、無明的含義
即無知、不明,不是什麼都不知,反而是充滿錯誤的知,是與正智相反的知。為生死流轉的根本。」
我們不僅不知道真理法則,反而自以為是,錯誤認知一大堆才產生問題。每一個人的知見觀念隨著過去的影響和經驗在成長,幾乎都堅持己見:「我的思惟模式是正確的,我所體會的看到的才是對的」,所以人與人都在斗爭而不能和平相處。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沒有與正知正智相應,反而都是錯誤的知見,這是生死流轉的根本。因為這樣產生執著愛染造業,才會生死流轉。
「從不知來說,是:不知善惡,不知因果,不知業報,不知凡聖(不知有佛、法、僧),不知事理(不知苦、集、滅、道)。從無明的所知來說,便是「無常計常,無樂計樂,不凈計凈,非我計我」。」
從不知這個角度來看:不知人間有善有惡;不知人間是不離因果法則的;不知製造了錯誤的因緣還會有業報;不知世俗的凡夫是輪回生死的,而聖者是超越而解脫的;不知因為有佛法僧三寶的存在,才有佛法,才可以解脫;不知人間的事理,不知苦以及集起的原因,也不知消滅苦的方法。這是無知的部分,對真理法則即事事物物實相的不了解。
從無明的所知來看:無常計常。佛法講一切法(包括身心)都在無常地遷流變化。眾生不了解這個真相,卻自以為是地計常,執著身體以為是常,知道身體會壞,又執著裡面有一個靈魂是永恆不變的,這就是常見。
無樂計樂。從無常的法則來看,人間沒有一件事是真正快樂的。我們得到的只是暫時的滿足或是感官上剎那間的快樂而已。往往對這種快樂會產生執著,所以就怕失去,想永久保有。但人間是無常的遷流變化的,沒有一法可以永恆不變,因此你一定會痛苦。表面上好象是快樂,反而是痛苦煩惱的因。事實上人間沒有真正的樂,但是我們在苦中作樂,以為那個是樂。我們不了解真相而向外執取攀緣,用外在的條件來安定我們的心,執著名利恩愛情慾。但在無常法則下,這種執著只會帶來更大的痛苦。即使一切都被你追求到了,然而面對死亡時,帶又帶不走,放又放不下,豈不更苦!
不凈計凈。無常的生死法帶來的唯有雜染苦迫,哪裡有清凈?但是眾生卻誤以為是清凈的。
非我計我。我們的身心是緣起條件的組合,沒有永恆不變的靈魂、自性、我、主宰,但無明的凡夫卻執著有「我」。
佛法講的是「無常、苦、無我」,人間不是「常樂我凈」,唯有涅槃解脫時才名為常樂我凈。而外道及眾生並沒有體證到涅槃,卻執著世俗萬法是常樂我凈的,真是大顛倒、大執著、大無明啊!
「無明中最根本的,即不能理解緣起的法性──無常、無我、寂滅性。從不知無常說,即常見,斷見;從不知無我說,即我見,我所見;從不知寂滅說,即有見,無見;總之,不是對於真實事理的迷惑,就是對於真實事理的倒見。」
不知無常產生的就是常見與斷見:不知道遷流不息變化的無常法則是一切法的真理實相,那就會執著在常見里,以為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或主宰的上帝。常見的相反觀念就是斷見,譬如唯物論者認為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常見或斷見是兩邊(邊見),它是不知無常而產生的結果。佛法是離常斷、有無的中道。既不會認為一切是實有,也不會落入什麼都沒有的斷見。萬法是緣起的,緣起的就是「非有非無」。這個非有非無一般人很難了解,眾生的觀念不是實有就是實無。只有依法體證寂滅性、悟入涅槃無生才不會執著常斷、有無。我們在中觀的課上講到緣起的「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這八不的中道緣起就是離開實有的生滅有無兩邊,自然就不會落入斷、常見和有、無見。
眾生的思維模式往往是兩邊的常見和斷見,因不知無常故;又因不知道無我,就會產生我見我所見,堅持「我」的看法,堅持有一個實在的我。明明知道這個身心會壞,不可能是永恆不變的「我」,但由於自性見的執著,身心變成是「我的」。外道的「即蘊我」,意思是這個身心就是我;「離蘊我」,意思是離開身心有一個「我」,身心變成「我的」,即我使用的工具。現在普遍的觀念:這個身心是假的,只是「我」用的工具,像房舍一樣,住進來後,哪一天壞了就走了,到另外一個新房子去住;還有的比喻死了就象脫下舊衣服,重新投生就象換件新衣服,裡面的那個「我」是不變的,只是外表的身心象換衣服一樣換來換去。這些是什麼觀念?注意聽,就是把身體當我所,是「我的」,而「我」是超越這個身心以外的一個實在的本體,這個身心是「我所」用的工具。不管是「我」還是「我所」,都屬於我見,注意聽!如果不知道沒有永恆不變的主宰性單一性,不了解這個叫無我,一定會落入我和我所見。不是把身心當作我,認為身心裏面就是我,就是把身心當作我使用的工具,離身心以外還有一個我。其實這個「我」是幻想的產物,也是外道擬想的產物。迷茫的眾生在身心內部找不到一個永恆不變的我,不能安心,於是就投射到外面,擬想外面有一個大我、主宰、上帝、神我、本體,這就是身心內里的我執投射到外面,就變成上帝了。基督教徒說上帝創造人類,其實是人類創造了上帝。人類的我執我見產生形而上實在本體的妄執――上帝。
從不知寂滅說,即是有見和無見。什麼叫寂滅?寂滅性是一切法的本來,叫作法性。凡是「有」的必歸於「滅」,生的必歸於死,這個「從無到有,有而還滅」的現象不是有一個主宰在控制,而是法的必然性就是如此的。注意聽!這裡很重要:寂滅的「滅」與從有生到壞的「滅」在意義上有何不同?「生滅」的滅與「法性本自寂滅」的滅哪裡不同?要明白:不是「有」的消滅叫寂滅,而是本來就是寂滅,只是恢複本來而已。這個要用心探討!我們能不能在生滅的現象中去體會到本來寂滅的法性?這裡很重要!能不能解脫都在這裡,能不能悟道都在這裡!我點出重點,大家要明白!眾生看到的現象都是實在的生生滅滅,但是聖弟子們看到的是不生不滅的寂滅法性,從哪裡去看?就在生生滅滅的現象中體證到不生不滅的寂滅法性,這一點很重要。明白了這個,就不會在生滅的現象外求一個不生不滅,而就在生滅的萬法中去體證本自不生不滅的寂滅法性。注意聽!很重要!
「般若經說:「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愚夫不知,名為無明」。」
般若經在佛法中是很重要的,能開發般若空慧。「諸法無所有」,是說一切法不是真實的――非實,它只是如幻的緣起而已。「無所有,如是有」,是說就在無所有(即法性空寂)中如是「有」(緣起)。「如是無所有」,是說一切法在空寂的法性中因緣起而產生現象,由於緣起故,現象界必然要回歸原來的寂滅法性―――即無所有。本來的「諸法無所有」,因緣起而「如是有」,回歸法性空寂的「如是無所有」。但是愚痴的凡夫不了解這個內容和真相,每每把看到聽到接觸到的一切認為是實在的,所以才叫無明。而聖弟子與明相應,了解寂滅法性,明白緣起產生的萬法最後必歸於滅,這就是體證實相的般若智能。
「一切法本無自性,是從緣而現為如此的。這樣的從緣而有,其實是無所有──空的真相;如不能了達,就是無明。」
這段話就是前面所說的:「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一切法本來無自性,本來空寂,就是「諸法無所有」;是從因緣而產生這些現象的,就是「如是有」;從因緣條件而組合成的萬法,本來就空無自性,而且必歸於滅,即「如是無所有」。眾生不能了達萬法的真相,所以叫無明眾生,尤其不知緣起的生死流轉的真相是最主要的無明。
「眾生在見聞覺知中,直覺的感到一一法是確實如此,是實有的,不知是緣有的,更不知性空。這種直覺的實在感,就是眾生的生死根源──無明。」
這裡寫得實在夠清楚了。我們不了解真相,透過身心的見聞覺知功能,把看到、聽到、感覺、認識的一切,總是直覺的以為是實在的,不知道是緣起假合的幻有而已,更不知道一切法寂滅法性的性空。這是無明眾生無知中的一種直覺的實在感,這種「實在感」就是眾生生死的根源。注意聽,這裡很重要!為什麼會造業?為什麼國與國、人與人、企業與企業、父子、朋友間都在爭奪?因為實在感!總覺得實在的,不爭就無法生存。如果知道萬法的真相是緣起寂滅性空的幻相,還會造業爭奪而致生死輪回嗎?
我常比喻,佛陀出家前是王子,擁有人間的一切,照理是最幸福的人,為什麼還要放棄人人為之羨慕的享受而去出家?為什麼悟道後四十九年仍然過著日中一食托缽乞食的日子?如果這些人間的貪取佔有能使人安穩解脫幸福,他還要放下本來就有的一切嗎?眾生的這些爭斗佔有帶來的只是貪瞋痴煩惱以及意識的執取,「此蘊滅已,余蘊相續」,生死輪回的根本就在這個實在感。這種我執我見的佔有執取,叫有取識,有取識就是生死輪回執取的力量,要注意。
導師這裡一語就道破了:這種直覺的實在感就是眾生生死的根源――無明。如果真的明白了這個法的根本,真想解脫自在,我們還會製造痛苦煩惱生死根源的條件嗎?難道我們這些出家人都是笨蛋,不會享受人間的福報?我們放棄了人間的佔有,所為何事?世俗很多人誤解我們是事業失敗、感情受挫、走投無路才出家的,真是這樣嗎?佛教是講慈悲的,會攝受收容或啟發幫助社會上那些苦惱受挫的人,讓他們有出家解脫的因緣。但不能把佛家的慈悲誤會成所有出家人都是無奈而出家的。佛陀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放下了王子擁有的享受,佛陀身邊跟隨出家的也有很多是王子皇親國戚,絕對不是因為人間的失意而出家,他們都是以探討真相究竟解脫為最終目的。
還有從大乘佛法來講是為了慈悲關懷眾生的慈悲心出發,不忍眾生苦,自己受用了還要利益無限的眾生。學習了緣起法,了解生死的根源,在家精進修行,先得法住智。逐漸身心體證超越,得到真正的安住受用輕安,就不再被人間的慾望束縛了,知道人間的慾望是微不足取的,解脫樂才是超越人間慾望的幸福快樂(對這種樂也會不貪取執著)。眾生都以為自己在控制人間的一切,而不知道自己被人間的一切所束縛:有名的人被名束縛,有利的人被利束縛,有恩愛的人被恩愛束縛,還洋洋得意多圓滿,而不知道就死在這裡!所以在家人學到法,一樣可以解脫超越的。解脫的那天來臨時,你就不會執著原先佔有的一切,明白這些都是如幻無常的。此刻你絕對不忍眾生苦,因為你也在生死輪回中深知其苦迫性,不忍眾生跟我一樣。自己有所體會,希望眾生也能體會受用。那時無我無私的悲心才能真正流露,才能關懷眾生,希望眾生也能解脫,他會弘揚正法作獅子吼。一個不再被萬法束縛的人,就是真出家,出了煩惱貪瞋痴慾望束縛的家(不是家庭的小家)。其實出家後進入的大道場有的幾千幾百人,如果從「家」的觀念來看,那是更大了。自己如果沒有法的體證,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在這個大家庭里煩惱更多,這個家更不容易。所以在家就要得法受用,自然放下了對人間的佔有和慾望,那就可以天下處處家,哪裡都能安住了。說真的,證到阿羅漢不出家也難,不出這個「家」,也會離開這個世間去涅槃。這個重點大家明白就好,千萬不要誤解為出家人都是無奈的。
以人類來說,自我的認識,含有非常錯誤的見解。有情念念生滅,自少到老,卻常是直覺自己是沒有變化的。就是感覺到有變化,也似乎只是形式的,而非內在的。有情輾轉相依,卻常直覺自己是獨存的,與自然社會無關。」
為什麼會有我見?我們從少到老總是覺得這個「我」是實在的、不變的,即使感覺到有變化,也只是覺得外表的形式在變化,內在的那個「我」的感覺是不變的。有情與一切法都是相依相緣的存在,但我們個己的感覺都認為自己是超越於萬法之外而單獨存在的,與外面的自然社會沒有關係。現在社會上已開始重視環保了,因為逐漸明白自然環境與眾生的生命是息息相關的,人們的各種事業也是相依相緣,沒有一法超越緣起之外,這就是緣起的真相。但我們往往會產生錯覺,認為自己內在具有獨立存在性。這種自覺單獨存在的觀念就是我見。佛法的緣起論說,一切法都是相依相緣的,沒有獨存性。破了我見的人知道緣起法性的奧妙,一切的人、事、自然萬物間都是相依相緣的關係,污染了環境,大自然會反撲,受報的還是我們自己,深受其害啊!我們忽視了人與萬法相依相緣的關係,現代科學化學的進步給大自然造成的影響是嚴重的,連大氣層(臭氧層)都破了個洞。了解緣起法,就不會認為有一個單獨存在(自體的獨存)。
「有情為和合相續的假我,卻常直覺自己是實在的。由此,即會產生各式各樣的我見。這些都是因為無明而產生的妄見。」
什麼叫「假我」?是因緣條件的組合而有了這個身心,因為緣起故,所以一直在變化,沒有一刻不變。所謂「真我」是永恆不變之義,所以剎那生滅變化的東西如何是「我」?只能稱為和合相續的「假我」。然而眾生由於無明故,不了解緣起的真相,總認為是實在的「我」,由此而產生各式各樣的妄執我見。
「所以,解脫生死的真慧,必須在反觀自身,從離我見,離我所見中去完成!」
這就講到解脫的根本,什麼叫「離我,離我所」?眾生因無明、我見而貪取造作業障,要解脫生死,一定要破除無明開發真正的智能。而這個智能是在反觀自身的身心活動中去觀察了解,發覺原來身心的實相是無我無自性的,才能離開我執的束縛而真正解脫,所以叫離我、離我所(我的),這就是修行的完成。
導師講法都講到重點。現在的修行人不知道反觀自身,每天在心外求佛,其實要使自己真正超越自我而解脫,一定要認識自己。眾生一天到晚都在說「我我我」,為這個「我」造了很多的業,致使無盡的煩惱痛苦乃至生死輪回。到底什麼是「我」?從來就沒有認識過。那個「我」其實只是無明凡夫思惟模式的慣性而已,哪裡有什麼真正的我?我們每天的行住坐卧難道是誰在操縱主宰?有否發現這些身心功能的作用和造作痛苦煩惱的原因?很多修行人每天只是想辦法達到外在的理想,從來沒有理解過事實的真相。所以,修行的關鍵是要先了解自己,反觀自身,在身心功能中發現真相,明白裡面沒有一個實在的「我」,這樣才能離我見和我所見,即離開貪愛爭奪的動力和慾望。這就是修行真正的下手處,明白這個重點,才不會往外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