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方法師:解脫之道講記 b25 滅諦 三 解脫的重點

「三、解脫的重點    

解脫,從體悟真性而來。體悟,是要離妄執,離一切分別的。在修行趣證的過程中,合理的分別是必要的。但在臨近悟入的階段,善的與合理的分別,都須離卻才行。」

我們每個人因為有貪瞋痴煩惱造業不斷,所以才要求解脫,而真正的解脫是體悟到實性、真性,即《般若心經》講的諸法空相(實相),體悟到諸法的實相才能解脫。所以真正的體悟是離開一切的妄執及戲論分別,不再啟用世俗情染的分別意識,我們的妄念貪愛就會止息。每個修行人,不管你學的是哪個法門也不管體悟到多深的奧義都不在於所學理論之高,法門殊勝,唯一重要的是自我勘驗有沒有真實的受用?有否將所學的理論真正融入你的身心,達到離一切妄執及戲論分別,止息貪瞋痴煩惱?聽到這里,有人也許會為難:要我們現在就離一切的戲論分別,怎麼可能?其實這是有過程的:剛開始的聞法階段是由知識的開導,慢慢熏習了解,對法瞭然於胸;然後還要分別、思惟、抉擇以達消化。當你對這些法瞭然於胸,再透過生活中的體驗和消化後,逐漸與你的身心打成一片,妄執自然會歇而與真性相應。所以,這里所說不分別是體證真理實相時,一切妄執止息了,分別心也就不起,而不是一開始就什麼都不分別。有些人指責別人有分別心,其實證入法性時才是不分別的,體證後回到人間現實來,還是有分別的,只是這個分別不夾雜情感的染著及個人的貪愛習性,是與法(空、明)相應的分別——善分別諸法義,於第一義不動

這里有一個重點:在臨近悟入的階段,確實連善的這一也要舍。即使理論多高超美妙,也要捨棄,這樣才能真正契入法性空寂的實相。經歷了聞思修過程,水到渠成時要起分別也難,因為習性妄執自然就會歇下來。如果沒有前面的熏習思惟抉擇及體證,不可能一下子就不分別,所謂的不執著不分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很多修行人誤解為要悟道一定不能分別,所以大部分重於禪定,把意識作用止息下來,四禪時脈都幾乎停止了,呼吸停止,意識不起當然不分別。但如果沒有慧解脫,這樣的不分別猶如石頭壓草,定力一消失,內在的煩惱仍舊起落。所以這里講的進入無分別的體證,不是把意識壓抑下來,而是體會到無常無我,一切法緣起如幻,了解真相後,執著心不再起,慾望自然就歇下來,攀緣停止了。那是事實真相了解後,狂亂染著的心就會止息。這是由於對法的一份明白,不是把意識停止下來不動。所以真正的修行是透過「聞思修」的聞法過程,釐清錯誤觀念,建立正確知見正確知見導正身心行為,執著煩惱顛倒自然就歇了。這是消除內在錯誤動亂條件自然的止息,故叫水到渠成,不是用壓抑強制的,大家要明白。因此不要刻意的不分別,刻意的不分別還是屬於壓抑,是要從內在去清理錯誤觀念思惟模式,這才是重點。

「經上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就象渡河的船,是從此岸到達彼岸的工具,上岸後無需把船背著走了,所以,連法的工具都要舍,何況非法?明白了,就不執著在我們學的法了。我在這里說法也是善巧,把祖師大德或佛菩薩的心要與大家分享,藉助這樣的法來洗清我們的顛倒執著。法就像拐杖一樣,身體健康了,就無需拄著拐杖走路了。修行也是如此,因緣成熟,斷除了習性,要悟入實相前,外在的所有條件都必須捨棄。

「佛見,法見,涅槃見,都是「順道法愛生」,對於無生的悟入是有礙的。」

我們贊嘆景仰佛陀是由於他創覺並宣說了宇宙真理法則,我們才有因緣解脫。除此而外,我們還具足了對法的尊重及嚮往涅槃幸福自在解脫觀念。但這一切到臨近開悟的時刻都要捨棄,才能真正體悟本來的寂滅空性。當我們還有佛見、法見、涅槃見時,就叫道法愛。盡管不是世俗染著的愛,而是與道相應的愛,但還是屬於愛。世間金子雖然很貴重,放在眼睛裡就受不了。佛、法、涅槃尊貴就像金子,但放在眼睛也會不舒服。所以最後真正要契入法性時必然連這些順道法都要舍,不能執著

古人所以要「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又說:「欲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禪宗說:「佛來佛斬 魔來魔斬」,以一般的思惟來說,魔來斬是對的(讓我們墮落、障礙善根懈怠退墮愛染的都是魔)。然而為何要斬佛?我們要超越負面的魔,但如果執著正面的,執著的本身就變成負面了。沒有偉大的佛、法,我們就無法解脫。但注意哦,一執著就變成了障礙。法的目的是在破除眾生執著而已,如果由此而產生執著,那如何解脫?「佛來佛斬」意思是善的這一也不執著。明白了就善用它,千萬不能執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自在解脫

眾生煩惱是由無知無明我執我見所產生的執著。明白了真相,知道煩惱非實,是由無明無知而幻現的,也是緣生緣滅性空的,那就不執著,當下就超越離開了煩惱自然就歇,無需還要去煩惱。所以並不需刻意除煩惱,跟煩惱打仗都會增一層煩惱,再起「除煩惱煩惱」。「欲除煩惱重增病」,沒有深入體證煩惱真相而去煩惱打仗,就象加重了病一樣,怎麼除得了!想除煩惱本身就是一個執著,因為不明白煩惱真相而要與煩惱打仗,等於又多了一層煩惱,哪裡除得了?我曾說:修行如果沒有找到根源,不了解真相,不知道煩惱多少,住在哪裡,如何修?煩惱是真的還是虛幻的?真實即是不變的,如何去得掉?如果是虛幻的,即生即滅,必歸於滅的,還用得你去除嗎?

「趣向真如亦是邪」:有煩惱才要趣向真如煩惱非實,哪裡還有相對的真如可得真如是與煩惱相對的,它們相依相緣,沒有煩惱就沒有真如。之所以要趣向真如是由於本身在煩惱,認為有一個實在的真如可得,那還是邪見——從煩惱引生的邪見。真正學法及解脫的重點都在這里,很重要很重要

「原來,我們所認識的一切,都只是抽象的.幻相的,不是事物本性。為了要表達我們的意境,故用語言文字。所寫的和所說的更只是假設的符號,並不能表示事物自身。所以,要真實體悟一切法本性,非遠離心緣相、離語言相、離文字相不可。」
    意念分別透過語言寫在紙上變成文字,其實都是我們心裡意象的一種表達,是心的心相。這里的根本問題在於我們意念的分別很抽象,與事物本來的真相不一致。譬如「好漂亮」三個字,一百個人說的含意都不同。三歲小孩二十歲成人、藝術家、宗教家體悟的境界等各自所說的,雖然都是漂亮,但意境不一樣,因為語言是假設的符號,是抽象的,不是事實的本質。我們所見聞覺知的一切,憑自己的意象分別都覺得好實在。如果告訴諸位,每一個人當下所看所聽的都是幻相,沒人會相信。然而事實就是如此:幻就是沒有永恆不變性,一切都剎那剎那的變化,故非實。但是沒有見法前,我們所見聞覺知的都是那麼的實在而永恆不變。本身在幻象而不知幻,在抽象中以為實在,這樣的分別意識怎能體會到真相?所以要與真理實相相應,一定要超越我們原來執著的心緣相,不管是語言文字還是心緣相,都是過去虛幻非實的顛倒執著,一定要先離開這個,否則照原來的思惟模式必然見不到真相

「中論說:「心行既息,語言亦滅」。因此,法性不但是離名言的,離分別的,離相的,而且惟是自覺,不由他悟的。」

心靈的分別作用止息時,一切的語言也停止了,所以語言思惟模式與心靈作用是相依相緣的。而真正一切法的法性是離名言,離分別,離相的,這些只有自己才能體會——惟證方知。如果你的心已止息,不再戲論分別了,就能體會到法性空寂本來面目

說到這里我順便點一下:過去講的如實觀照,一直提醒的重點是——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斷、不下結論,這六不原則目的就是要跳脫我們一般過去的思惟模式。每一個人的起心動念是根據我們過去的觀念認知,是過去一套運作的思惟方法。用這一知見方法,如何能見法見實相?那是慣性的分別心,以為一切法是實在的自性見,怎能體悟真相?所以深觀時一定要超越我們固有的思惟模式,才有機會見法,為的是開了舊有的慣性。這其間首先最主要的是「聞思」:上課建立的正見慢慢融於我們的心靈錯誤知見就會轉化,這是最好的辦法。所以修如實觀照方法的前提是必須先建立緣起正見,吐棄過去的思惟模式。久已熏習的正見觀念在你的心中會產生作用,在如實觀照的六不原則作用下,正見自然會相應,你會明白真相

「惟是自覺,不由他悟」,這句話很重要。一個學佛的人如果不自覺功夫,不自我反省修正,只想依賴他力是無法解脫的,一定要明白!學佛要學的是宇宙真理法則,你與法相而不再顛倒執著,那也只是恢複本來而已。宇宙真理法則不是誰的專利產物,它是普遍存在而必然如此的。佛發覺了這樣的真理,我們只要依據他發覺的方法同樣可以發覺。因為真理法則的存在是盡虛空遍及一切法界的,每一法的當下都是真理法則,法就在一切時空萬事萬物中,只是我們的無知,故法法現前而看不到真理實相。這些真理法則絕對不是個人能私相授受的,而是隨手拈來都是,只是你不了解而已。所以透過知見的熏習及自己的反省觀察,每一個人都能發覺這樣的真相,你的生命與任何一法的接觸中都是發覺真相條件因緣。只要透過正確觀念引導,就在各自的生命中而體證。那就不是由人來代替你覺悟的,即使有善知識菩薩也只是助緣而已。他指出了方向,開導並修正我們的錯誤觀念,教我們正確的理論和方法,只要照這樣的方法去實踐,同樣可以體會真理法則就像學校教物理的,知道公式後到實驗室去,把需要的材料配合起來,就可得正確答案真理法則也是這樣,佛陀所親證的真理法則是任何時空都普遍存在的,只是眾生無明不知覺而已。這樣的法必須由你自已來體會,透過你自己的反省體會當下才能體證,哪裡能靠別人!所以,惟是自覺不由他悟,這話最懇切明智而實在了!不會誤導眾生迷信崇拜依靠他力,大家要明白!

法是本來如此的宇宙真理,不是我給你什麼。我從導師先賢、佛菩薩那裡看到這樣的真理,去實驗後也得到某部分的證明和受用,於是我也很願意與大家分享,只是這樣而已。你們和我一樣,聽到了正確的理論及方法,只要在自己的生命中、生活中,在面對事事物物的身心動態中,一一去觀察證明確實是如此的。我們的貪愛染著確實是由無明無知所致,觀念修正了,我們的身心就不再落入幻相隨外境轉了,執著顛倒自然歇了下來。那時你們同樣可以體證到法性空寂,體證到本自清凈不生不滅。從這個角度來看,佛法的是這樣的實在,沒有任何專利特權,法法平等,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機會佛法講人人皆有佛性,不是本來有一個同樣的清凈佛性在我身心裡面,而是站在法性的立場來談的:法法平等眾生平等,人人皆有覺性,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真正的佛法是無上珍貴而偉大的,沒有虛偽造作的神話及個人的神權特權,確實是法法平等的,絕對不是神權式的恐嚇:「你聽我的,我就給你庇佑;不聽我的,我就懲罰你。」佛法的偉大就在這里。

語言文字、及我們的認識,都是相對的──佛法稱之為「二」。如有與無,動與靜,說此,就必有非此的彼。這都落於相對的境界,相對便不是無二的真性。」

這幾句話就點出了重點:人間所有的思惟模式都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是相對的兩邊——有無、好壞、喜歡厭惡……,這種相對的觀念稱為二,這就不是無二的真性。真正的法性實相是不二的,沒有相對的分別。其實眾生痛苦煩惱原因就在於都落在兩邊:「我喜歡清凈,不喜歡煩惱。」清凈煩惱本來就是相對的觀念,當說喜歡清凈時,就是覺得這個人間很苦,表明有煩惱,所以想要超越,超越與苦就是相對的。如果一個人能真正超越了相對的這種幻相,能明白不二即沒有相對差別,找到平衡,那就不執著於這邊或那邊,要厭這邊或取那邊。我們都覺得很煩惱(即有事),於是便求無事。好比本來沒事的,硬去惹是生非,被人告上法庭,這下想方設法求無事。說起來我們在煩惱中極力要求沒事,但真正沒事又受不得了。世俗的人善惡兩邊習慣了,一旦「沒事」受不了。其實每一個人生出來本來沒事,然後造業一大堆煩死了,最後求沒事求解脫,從生到死就在這一套——本來沒事去惹事,然後再求沒事,到死的那一天還在「有事、沒事」之間。如果有事沒事的兩邊都歇了,那就安穩了。我們講解脫涅槃,其實就在講「沒事」而已。為什麼會有事?因為落在相對的兩邊觀念里了,重點就在這里。

「我們生活在抽象、相對的世界,對事對理,都意解為實在性的,則一切的我執、法執、貪等煩惱,即由此而起。」

我們每天在身心喜怒哀樂中以為是真實的,皆由不了解真相無明我見所導致,故被它所束縛。每天希望得到快樂滿足,而不知起心動念的當下是虛幻的,你所要執取的對象也是虛幻而非實的。最虛幻的就是「我」的感覺——對物質美色所產生的感受。但我們往往直覺到感受是那麼實在,然後起了喜歡就想佔有(樂受的貪);不喜歡的就起瞋恨(苦受的瞋);沒有明顯的喜歡及不喜歡感覺(不苦不樂受的痴),結果一切起心動念的造作都與貪瞋痴相應。如果明白外境的一切萬法是虛幻不實變化無常的,沒有一那是常住不變的,哪會再執著它的實在性!正因為我們沒有感覺它是虛幻剎那生滅不住的真相,以為是永恆不變實在的,所以我們才會想佔有。

而我們情緒的「受」其實也是起起落落剎那生滅不住的。但我們總覺得好實在,覺得快樂痛苦都是實在的。久遠以來,我們被這個「受」欺騙得太苦了!皆由實在感的自性見即我執我見而致。沒有這樣的實在感,哪裡還會有「我」的觀念?這里都點出重點,實在感就是自性見,學佛要破的就是這個自性見。佛陀教我們觀察外在的一切條件及當下身心作用就會發覺它都是無常剎那變化不住,沒有一那是真的。只要透視這一點,你就不會被外境及自己的心意識迷惑,而超越出來。那時你也許會笑:我們好笨喔,被騙了這么久!眾生很容易自己騙自己。最常見的是希望三餐都有符合自己口味好吃的飯菜。有在大飯店吃一餐要三萬塊,也有吃滿漢全席要一百萬的。每天早上起來就在考慮這天吃什麼,去哪裡的餐廳品嘗特殊口味。我用一個證明你們會笑死的:每天早上起床拉出來的是不是都一樣?這就真相。如果發覺了這個真相,貪愛口味還有什麼意義執著味道的滿足,而不知道製作出來的實相是不敢看不敢聞的。再說,當時你在吃那幾萬塊大餐而感覺很好吃,那種感覺是實在不變的嗎?現在你還記得那個味道嗎?如果味道是實在不變的,它應該還在。而事實真相味道剎那就過去了,任你再怎樣想都想不起來了,這樣虛幻味道值得我們去染著嗎?我們是不是在騙自己?有一次,一位小孩聽到外面有人沿街叫賣爆米花,他說很好吃,讓我給他買。我就啟發他:你現在開始想(真正看),如果想得出那個味道我就買;如果想不出來,那就不是真好吃,你在騙我,我就不買。他說我想來了味道好啊我說:那不用買了,你已經在吃了(眾人笑)。雖然這是故事,但我們與這位小孩一樣,落在執著虛幻的感受而不知。

我們時刻在追求曾擁有的美好東西,還要重演。其實,如果你到一個風景優美地方,第一天會感覺山明水秀好漂亮第二天再去一趟,那種漂亮感覺就不如第一次了,連續去幾十次,你一定不再想去了。如果漂亮是實在的就不會變啊!為何同樣的地方,同樣的人會有不同的感覺這就是感受的虛幻性啊!盡管滿漢全席味道很好,但連續吃三百六十五天厭都厭死了!色聲香味觸法接觸都讓我們感覺這么實在,其實這樣的感覺是多麼虛幻。我們活在虛幻中不自知,因而不能接受虛幻非實的真相感覺一切都是這么實在。為了得到這個虛幻感覺,一生都在打拚造業。而在無常法則下,每一法都必歸於滅!我們所得到的一定會失去,由於執著愛染其永恆不變痛苦更甚。所以無論如何都無法滿足自己的慾望虛幻非實不能滿足,無常變化不能永恆保有也不能滿足。一生就被這些虛幻假相所欺騙,執著造業而痛苦無邊。這一切都緣於一個原因——不知道它的虛幻性,以為是實在的。所以實在性的實有感產生了我執法執,貪愛煩惱都從這里引起。

「所以如實的體悟,須從勘破這種錯覺的實在性下手,須將一切虛妄分別的意解徹底脫落不可!」

這一句話很重要從哪裡解脫?我們執著的是自己的身心及所接觸的色聲香味觸法。用如實觀照好好觀察體悟,看破那種實在性的錯覺,真的看清楚了,哪裡還會執著?譬如冰塊拿在手上涼涼的,含在口裡涼涼的,但一下子就融化了,這就看出冰塊本身的虛幻性。一般人不會把冰塊當做永恆實在的,知道抱著它一定會融化。其實萬法都一樣,即使最寶貝的父母孩子眷屬名利財物,哪一法是永遠不變的?越是與自己關係親密的人死了更苦,因染著越深,帶來的痛苦必然越深。這一切如果是實在的,我們執取它還情有可原,但偏偏沒有一法是實在的,我們卻一直以為是實在的,這種染著真愚痴!所以重要的是要從這里去勘破自性見實有感的錯覺,將一切虛妄分別的意解徹底脫落不可!不要再被意念虛妄分別的錯覺而欺騙了。

「徹底掀翻,達到了「一切法不生般若生」,真覺現前,這才不落抽象的相對界,脫落名言而實現了超越主觀客觀的覺證,這才是如實的現證一切法真性。」
   當我們勘破這些錯覺而不執著時,原本妄執的起心動就會歇下來,慾望會再起。分別意識不再擾動而逐漸止息時,你的身心自然會寧定。那是隨著幻覺錯覺的清洗而不再有內在擾動的條件自然就靜定。這種狀態與修禪定的定不一樣,要注意,是消失了內在擾動顛倒執著條件,於是便自然回到本來不動地方。有這種體驗的人都知道,只要在某一種身心寧靜狀態中,當這些意念不再擾動而自然寧靜地進入這種定境時,「嗄……」 一下子就會體悟到「一切法不生般若生」,真正進入寂滅法性的體驗,有的叫身心脫落。也就是說一切法不現而真覺現前,在真覺清凈的法性中的那一種覺照,當下是靈靈明明、清清凈凈的。那時才真正不落抽象的相對界,不會再世俗相對的觀念里起心動念了,所有的名相都脫落,沒有主觀與客觀的分別,只是混融一味的平等。這才是如實現證一切法的真性,才真正體會到法性空寂的實相。導師將這些境界揭示得何其清楚明白!難道僅僅是學術可以研究出來的嗎?只有親身體的人能說出來!要明白,真正的境界不是嘴上功夫,沒有如實的身心體驗是無法超越人間相對的觀念的,必然會在是非善惡得失、好壞間永無止境地糾纏煩苦。

修行過程是從法的聽聞到如實觀照到親證法性,這都要親身下功夫去實踐體驗的,絕對無法依靠他人。現在所講的佛菩薩給我們的這些法,都要靠自己去親證的。有一重點別忽視:只要依據正見去如實體驗,是人人可體證的。因為這些法的內容是如實的,這一點我可以跟大家保證!如果自認沒辦法而不用心那是自己的事。只要好好用心去體會,我可以肯定,確實是人人學,人人可受用的!佛法的偉大就在這里,不像一般的神教,信他就得救;不信下地獄佛法特重自己把握因緣,一切不是由誰來審判主宰,完全操之於自己。這就佛法平等偉大,大家要珍惜,要下功夫啊!如果懈怠得過且過,那會永遠在生死輪迴痛苦煩惱,害的還是你自己用心學法超越而解脫,也是你自己的幸福而已。

生活在相對境界的我們,對無二無別的平等性,想像不到,也說不明白;就是真實體驗了的,在那自覺的當下,也是沒有一可說可表的。」

所謂「見性、見法、見如實真相」等名詞,是用來解釋讓大家大概明白而已,其實在沒有親身體證前,怎麼說都說不明白,任你怎麼想像也是徒然。常有人問涅槃到底是什麼?我回復:如果我解釋得能讓你聽懂,那就簡單了,這一堂課下來,全部都是菩薩了。講的只是理論方法目標方向這是一定要親證——唯證方知的,這種平等法性在還沒有親證前,實在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清楚。語言有其局限性,不可能直接透徹到法的本性禪宗說,一落語言就是第二、三頭,而不是第一義了。真正體證到實相法性時,當下的身心狀態不是語言可以表達的。但平等法性確實是人人可親證的,這一點才最重要

眾生從來不曾正覺過,為無始來的虛妄熏習所熏染,造成內心的分化、矛盾佛法要我們息除虛妄分別,離卻妄執,就是要脫落層積的虛妄熏習,掃盡離析對立心態,而實現內心的一味平等不離此相對的一切,也不滯著於一切。」

凡愚眾生從來沒有開悟見法過,無始以來習性的累積就像層層深厚的塵垢,難以透出。如今學佛法的目的就是要透脫出這種虛妄,掃盡塵垢的積壓,去體現本來一味平等的法性。在哪裡去體會?不離此相對的一切,也不執著於一切。就在人間相對的一切法中的當下去觀察,明白其真相不再執著而超越出來,其實都在這里了,這一很重要。很多修行者以為是人間的萬法使我痛苦煩惱,所以要避開它,到一個清凈地方去。其實真正的修行不是這樣,我們之所以在這里會染著顛倒煩惱是因為沒有明白身心當下與萬法的關係,沒有理解萬法的真相。所以必須就在我們痛苦煩惱顛倒執著地方,去面對它,觀察清楚,深透其真正的本質內涵而超越它。這不是逃避能解決問題的,必須在一切相對法的當下,才能面對、體認、超越而不再染著境界,重點就在這里,

「證見時,沒有能知與所知對立心境,故說:「無有如外智,無有智外如」。」
    如,就是如如法性;智,就是智能。法性即智能智能即法性,那時是不二的,當下契證的就是如如法性,體證就是空性的智能(般若空慧)。不是離開如如法有一個空慧,也不是離開智能有一個如如法性,法性智能本就是不二,這才是真正的體證。

「在不可說中而施設說明,只可說平等不二,故稱為「入不二法門」,或「入一真法界」。」

真正體證的當下確實無法用言語表達,過後為了讓大家有一個道跡可循,所以不妨用形容詞來解釋——平等不二、入不二法門、入一真法界佛陀體證的涅槃也是無法言說,但是如果什麼都不說,我們就難以解脫了。所以佛陀就用種種譬喻形容來讓我們體會,或是告訴你某一種方法,依據這個方法也可以體證得到。佛陀說法很善巧,在不可說中而說。有人說:真正第一義是根本無法可說的。但是如果大家都可說,那我們如何學佛陀的覺悟佛陀的善巧就是在可說中用比喻方法使我也能體會實踐證明得到。

不二門就是超越了人間的相對性即寂滅法性。一真法界與不二是同一個內涵,也沒有相對的言語可說,只是如如法空寂而已。

「由此,解脫必需證悟,而悟入的重點在於離分別。」

我們說老太婆喋喋不休,其實每一位都是啊,內心一直在喋喋不休。不信請稍微注意一下自己的心念,看看它是否在嘮叨不停(即思維的想)?每天想東想西,其實就是那個嘮叨得要命的人在,很麻煩這就是分別心的造作熏習,在意識中已經很習慣了,一剎那都無法安住的。所以很多人在禪觀或禪修時就會發覺:平常有什麼妄念,為什麼一打坐妄念就特別多?其實平常就多得不得了,只是沒有發覺。當你靜下來才發覺裡面怎麼有一個在嘮嘮叨叨?我們意念中每一剎那幾乎都是在嘮嘮叨叨的。那就意念的分別心已經熏習攀緣很久了,一下子歇下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眾生真可憐,一定要攀著外在的一些條件工作事業家庭責任等,心才能安。盡管抱怨忙死了死了,其實內心喜歡。真正沒事幹,哪一個能堅持呆三天而不苦?不信試試看,三天坐在那邊沒事幹就受不了。為什麼?慣性故。慣性就是攀緣心,有所攀緣有所執著,心裡反而覺得很充實。真正沒事了,心沒有所攀,手放哪裡都不知道:昨天本來好好的,今天不知怎麼了,這也不對,那也不對,連手都不知道該放哪兒?很多人退休沒多久就翹翹了,覺得沒有作用了,什麼病都發作出來了。心在執著時被壓著,什麼事都覺得很充實,一沒事問題來了。所以不要覺得「無分別」三個字簡單,要悟入無分別法性,你作夢都夢不到是怎麼回事。因攀緣慣了,要離分別談何容易!要契入法性談何容易!恰恰是要突破我們的慣性。來上課的人都有智能,一聽緣起就懂,在觀念上知道無我虛幻不實。然而那個染著力的慣性為什麼還在?所以修行兩個要突破的:一是觀念上先修正突破,破除補特伽羅的我見;接下來要突破的是心意識中很深很深的習慣性的染著,即薩迦耶我見。單單觀念的明白不夠,還要深觀,深入到習性行為中,一層一層去觀察而突破,這個真的要下功夫。兩步的理論基礎都是一樣的,都要從體會緣起自性的根本上,才能突破觀念習性上的執著,只是用功觀照的深度不同而已,基礎理論都是緣起法。

這是除了般若以外,什麼也不能實現的。」

這一句話最重要般若就是空慧,即證空性的智能。用智能透徹體證空理空法,才能突破分別染著的慣性。空慧要從哪裡建立?從緣起正見來建立,深刻體證緣起正見就開發了般若的空慧,這是其它什麼也不能實現的。導師的話非常懇切!如果建立的知見不是真正的緣起正見,即使修禪定來壓抑或守戒等,但要突破內心深處實有感的自性是非困難的。注意這是重點:先聽聞的法就要建立緣起正見,唯有緣起正見才能體證般若空慧,破一切的我執法執。現在哪一宗哪一派都認為自己是正見,不見得。唯一的正見就是緣起,「正見緣起緣起正見」,要象背誦偈子一樣地背熟。

佛教中,有一通俗的──返本還源思想。以為我們的心識,本來是清凈光明的,沒有一毫雜染;因客塵煩惱的蒙蔽,所以迷真而流轉生死。本來如此;我們現在的心體,也還是如此。如能離卻妄染,本來清凈自心便會顯露出來。」
  「通俗」是指為讓眾生容易接受而說的方便的觀念。「返本還源」的思想,是說我們本來是清凈的,後來被煩惱遮蔽了,一念無明起三細,生死流轉不停。盡管這樣,現在的心體也還是清凈的,如能離卻妄染,把這些煩惱撥開,本來清凈自心便會顯露出來,又重見天日,回到本來清凈地方。一般學佛大部分都在這個傳統觀念中:我本來是佛,本來是清凈的,像太陽光一樣被烏雲遮蓋了,只要把雲撥開就可重見天日,這叫返本還源

「所謂「本來如此」,是說明他的超越時空性,並非落在時間觀念中,想像為從前就是如此。」

我們都把「本來如此」的「本來」兩字誤解成過去時間源頭地方導師在撥正我們錯誤觀念:這個「本來」不是時空中的過去,不是以前有一個本來的「佛性清凈心」。真正的本來是超越時空的當下一切法(身心也是萬法之一),一切法本來清凈。這個本來不是過去以前,而是一切法的當下本來就是清凈的(無生無滅故)。如果你發現它本來清凈真相,當下就可離開顛倒執著而體證本來。不是說以前有一清凈東西,因為無明而一直污染至今。如果這樣說,就會產生一個問題:我們有一個本來清凈佛性,後來顛倒污染了而變成眾生。通過修行又回來本來清凈地方成佛了。請問:本來是清凈的,由於顛倒煩惱而成眾生;現在修回到清凈地方會不會又來一個無明顛倒?如果回答說「不會」,那前面為什麼會?前面是本來清凈圓滿的,為什麼一念無明變成眾生顛倒?現在又修到原來的地方會不會再像從前一樣又來一次無明顛倒?這樣的修行理論和方法如何能使我安心?可見,這個理論是有矛盾的。如果說從前有一個本來不生不滅佛性東西,這樣就會落入外道自性見。所以「本來」是超越時空的,是生命或一切法的當下。如果不能了解這一點,修行依據的理論不同,法門便不同,導致最後的體證結果也會不一樣。

「決非先有清凈後有塵染,故不可說為「從真起妄,返本歸真」。徹底的說起來,不但不是先真而後妄,在現實中,反而是由妄想,才能正覺。」

這里導師在撥亂反正,很果斷地闡明一些極其重要的觀念:決非先有清凈後有塵染。如果「清凈」會被污染還叫清凈嗎?那個「清凈」本身就有問題了。「從真起妄」,真可以變妄還叫真嗎?所以從真起妄,返本歸真的說都不符合道理。那個觀念不正確的,只是先用這個方法,讓眾生容易聽懂而信仰,所以是通俗的方便說,不是究竟義。本來是清凈的,後來顛倒成眾生;現在回到清凈去,將來難保不顛倒,這樣還要修它幹什麼?其實真正說來,非但不是先真後妄,從現實去觀察,恰恰是因為妄想才能產生正覺:「看」透妄想虛幻非實,當下就可回到從未起妄想地方(妄想不生不滅空寂性)。所以「本來清凈」或「本來虛妄都是落於兩邊的錯誤見解。以佛法緣起正見來看,緣起而故「說真說妄」,真與妄的實性不可得,只是緣起法相對的兩邊而已。下面還有一重點:

「如低級眾生也有分別影像,可是不明不利。人的意識力特強為善為惡,妄想也特別多。他可能墮得極重,也可能生得最高。」

其它動物(如蚯蚓等)的意識沒有人類這樣明利,人類明利的思惟邏輯分別理性,其它動物不具備的。其實人就是因這一才有機會解脫六道中只有人道可以解脫天界都在享福享受,忘記了修行最好的因緣人類。人的意識力特彆強,妄想分別特別多,容易為善修行而提升得非常高;但也容易為惡,那就會墮得非常重。

人類有此虛妄分別,有了別的意識才會知道自己的認識錯誤;知道抽象概念,並非事物本來面目這是一般眾生不易做到的。」

正因為意識能分別善惡好壞,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也會發現意念的分別都不真相,這樣才能覺悟。而人類以外的眾生就不易做到。

「由於人類虛妄分別,發展到高度(憶念勝),才能積極修證,達到超越能所,不落分別的境地。」

憶念勝就是有邏輯思維能力,有理性的分別能力人類靠憶念勝而一直提升,最後才能超越能所相對而不落分別。所以意識分別不全部是壞事,染著了當然就墮落;但如果用意識分別安住於正念正行中,就可以提升超越自己而成佛做祖。

「如不解這一點,要遠離分別,容易趨於定門,而不知修觀慧引發證智的法門。」

很多人以為修行一定要修禪定不起分別。如果不起分別,不用理性智能,如何能抉擇發覺真相?如何超越自己?導師在前面曾提醒重點:臨近趣證法性時要放下一切的分別,但是前行一定要善分別(聞思修)。聞法後還要思惟消化,明白了才能用正確觀念方法去體證,最後才證入所謂的無分別法性。善分別後才進入無分別,不是一開始就什麼都不分別,這是過程。如果不清楚理論方向究竟與否,誤解修行就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又如何?石頭桌子都是一心不亂的。「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這才是真正的智能妙用。契入法性空寂體證時確實是不分別,體證以後的起用就是後得智,可以妙用無窮,因為已經與法相應,與智能相應,善用一切法來利益一切眾生這是站在法性上的一種分別,是妙智能,不是人間的什麼都不分別。

這就講到解脫的重點了:雖然這里講的是解脫者的境界,但如果不了解自己所學的理論基礎修行就很盲目。乃至體證時也不知道對錯,也分不清定境與幻境,定境都不一定能開發智能,何況是幻境?所以這些法的熏習聞思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在講修行,可是有幾個人能真正受用的?問題出在哪裡?沒有建立正確知見方法也不對,「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因不正果則歪,怎能成就佛陀時代解脫聖者那麼多,現在為何沒有?現在不再講解脫啦,都在等救度往生,除此而外還有什麼法門?為何變成這樣?要探討清楚這些法,這可不是一個信仰就可以全解決的,大家要明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