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無相(無想)解脫門〕
如能了達五蘊本空,就得解脫。但如果觀五蘊本空,而觀慧中還存有空想(空的意象),就應進修無想解脫門。」
當體證到空無自性時,還執著在這個空上,以為有一個實在的空相或空性,這叫空的意象(空想)。那就要進一步再去破這個執著:
這就比較辛苦,必須要有基本禪定的功夫,如果心還沒有進入那種不取著安住的定境,要去觀察是不容易的。所以,要進入無相(無想)解脫門,要進一步與定相應,才能止觀雙運而進一步深入。外面有境界是相,然而對空的體證認為是實在的,也是一種相,屬於心靈上的空相,一般人比較疏忽,不了解。尤其是修禪定功夫的,包括進入光明清凈中,那個光明也是一種心靈的相。所以要真正體會無相或無想,確實要再進一步才能了解。這里講的止觀雙運,先讓心安住下來,把心緣在一個所緣地方,讓它專心,散亂心慢慢就止息了,這是止(修定)。在止的過程中,心逐漸安住,起觀就比較明顯,所以修行離不開止觀雙運。
不過有一個問題,一般人都認為戒定慧是一種次第:止是修定,定了以後,以定心來觀照開發智能。然而,還有另外的一種觀念:八正道第一以正見為導,菩薩的六度也是以般若為導,為什麼要以正見般若為導而不說正定禪定為導?一般人認為定中才能開發智能,到底是先定還是先慧?其實定慧應該是相依相緣的,真正的慧不是狂慧,必然與定相應;而真正的定才能啟發智能。所以,我的看法是確以慧為導。比如說現在聽法熏習過程中,開發的是聞思修的聞慧,對這個法慢慢了解,心攀緣就少了;在進入正思惟時,理解力很強而能透徹這個法時,心就更安定了。所以八正道第一是正見,接著是正思惟,正思惟相應,明白了,我們的身口意造作逐漸就與正見相應,起心動念就越來越如法,與明(正見)相應了,身心擾動顛倒的條件就慢慢減少了,最後才產生正定。這個正定從哪裡來?是從正見到正思惟,再到身口意的調整,內心擾動的條件逐漸沒有了,心自然就沉澱下來安住了。這個過程是由首要的正見到正思惟,到身口意的正業、正命、正念而慢慢產生正定。這里講的正定不是用什麼方法修得使心靈不動的那個定,而是由上述的過程導致擾動顛倒執取的條件沒有了,心自然就安住了,所以正慧是由正見而啟發的。這是我個人的一種看法。六度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是以般若為導的,所以導師就講般若是最前的,也是最後的。最開始就需要般若的慧,最後完成的還是般若的慧。
我不是認為修定不好,而是說不一定非要用四禪八定的定,因為正定應該是與正見相應的。經過正思惟、正業、正命、正念而產生內在不擾動的條件,這樣產生的安住安定才是正定。一般人認為我們的心會攀緣執著,那就修定,讓心離開外面的攀緣和執著,這樣能使心暫時安住。但不能根本解決,猶如石頭壓草一樣,只是使自己的意念暫時不起。但是出定後依然如故,因為內在的條件沒有改變。所以必須與般若正見相應的定才是真正的禪定即正定。因此我個人很重視正見的建立,沒有正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智能,用石頭壓草的禪定並不能啟發智能。所有的外道四禪八定功夫都很好,為何不能開悟解脫?我個人的看法是:真正的定是由智能正知見而建立,反倒不是四禪八定來建立的。
「我們的一切知見,不離六根、六境、六識。六根所取的境相(六境),是色、聲、香、味、觸、法;而現起的境相,就是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
透過我們的六個門戶(六根)與外在的六塵(境相)接觸,也就是起想(相和想是相通的)。比如我們現在意想起某一件事,那個相就在心上浮現,其實由想就會「看」到相樣,有想就有相,沒有想就沒有相,注意聽,要明白想與相的關係。
「現在如實觀色等一切境相,如三災起一樣,一切歸於滅盡。一切境相滅盡,那觀心中的一切法(有)想,也就不起。法想所攝的空想,也不再現起,那就入無想解脫門。」
風火水等災難會毀滅一切,甚或宇宙的毀滅,從這里體會到外在一切的緣起如幻性。我們在心中起境想是由於執著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實在性。如果知道一切色等相都像起了三災一樣,最後都要滅盡的,心中就不會執著那個相的實在了。看看靈骨塔裡面靈骨的瓮子,那不都是滅相嗎?如實去觀察每一個人,最後一定會死了變成骨灰,這是事實,沒有一法不歸於滅!從這個角度來看,看到外面的境界也只是暫時如幻的緣起而已,還會當做它是實在永恆不變的嗎?一切都歸於滅盡。同樣,我們心中執著的一切外相,也是必歸於滅的,當實在感的執著不現前時,你想的心也就不起了。
明白了相與想的關係,如果認為一切法空,但還有空的意念在,這個意念就是想(想就是相),執著在空相(空想)還是不徹底的,就要修無想或者無相解脫門。
「一切想不起,所以知見清凈——不起虛妄知見,而得清凈的法眼。」
了達一切法的實相叫法眼。明白一切法無自性空,而且連空想空相都不執著,空亦復空,就能體會無相(無想)。順帶提一個重點:如果今天修的不是無相解脫門,就會執著在有一個境界:我身心清凈,非常光明,看到什麼世界很漂亮。其實那還是心相(心有想),注意聽!所以無相是不執著一切的相,包括空相都不執著,這才能解脫。如果修禪定覺得身體很喜樂舒服快樂,那還是有相,有想就不會斷,不能解脫。所以對一切的境界都絕對不能執著。各位注意,我們在修行的過程,尤其是修禪定念佛,念到一心的,會產生很多的感應——所謂現象境界。如果還執著在這里,以為修得有德行有境界了,那根本就沒有破相(想)。到一切相不起,一切法不著,那才是真正的清凈。大家要注意:不要被一些境界現象感應所迷惑,執著在那裡以為境界很高,那還是執著在相上。
「內心的貪瞋痴,是依六塵境相而起。得了無想解脫,貪瞋痴也就無所依而滅盡。這樣,外離六塵想,所以不起我所見;內離三毒,故不起我見。我見我所見不起,一切執見也就無所依而不起了。這就到了截斷生死根本━我見我所見,到大解脫的境地。」
這就是正確的因緣。我們被外在的六塵境相所迷惑而染著,所以會貪瞋痴造業。既然貪瞋痴是依外在的六塵境界而起,現在證入無想(無相),依境相而起的貪瞋痴就無所依止而滅盡。這樣外離六塵想(相),不起我所見(身心執著外面境相是我所見);又內離貪瞋痴三毒,不起我見。我見我所見都不起,一切的執見也就無所依而不起了。
佛法講的破我和我所,「我」見是內在的貪瞋痴三毒,「我所」是外在的境相。內外的執著都無所依止了,就截斷了生死根本——我見我所見,到大解脫的境地。從無相解脫門更深一層了解《雜阿含經》講的一定要體證無我無我所才能解脫涅槃。「我見」是從我們內在的身心起的執著,返觀身心的內在而體會無常、苦、無我,就可以不起貪瞋痴我見;同時,外在的境相也體證到它的非實,所以也不執著了。內無實在的「我」,外無實在的「我所」——無我無我所,這樣就破除了生死的根本,才能真正大解脫。但真正要體會無我是很不容易的,只要「我」還有一點點存在,我所就破除不了。注意!有我,才有我所;沒有我,哪來的我所(我的)?外面的一切境界——「我的」國家社會、家庭財產、妻子兒女等,因為有了我才引生我的,根本還在我。破了我見,我的(我所見)就不存在了,所以真正的解脫是在破除我與我所,其中最主要還是在我見的破除,我執破了就不再執著有我所,因為我所是由我而引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