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方法師:解脫之道講記 b22 三解脫門 三 無願(無作)解脫門

「三、〔無願(無作)解脫門〕  

如深入無想解脫門,就可以一了百了。如有雖離一切境相,離我我所見,而於觀心還有所著的,即內在的自我愛(生死根源之最深處),沒有凈盡。所謂「余(我)慢未盡」,還有生存的微細愛染,那就須再入無作解脫門。」

很重要!用觀照的心體會到無我,知道我不可得,外面的一切法相可得,然而對這個能觀之心還稍稍有所執著:「因為觀照才知道無我我所,這個能觀的心是什麼」?表明還有自體愛,只是在意識中比較深沉微細而已,所謂我慢(余慢)未盡。這裡所說的「慢」, 就是感到自己一個人能體會到無我而很歡喜自在也不執著外面的境界,但還有「我已經有這個境界了」,執著在能觀的心的作用上。真正解脫的人是不會執著自己有境界的,就像金剛經》講,阿羅漢如果認為自己是阿羅漢就不是阿羅漢這是很重要觀念。即使體會無我我所,但對能觀之心有一執著,即余慢未盡,還有一點點的影子存在,那個我執就不可能徹底清除,這是生存的微細愛染,那就還要進一步修無願(無作)解脫門。

「故經說:「離我見已,即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不再起一切妄識。為什麼妄識不盡呢?因執妄識為自我而有愛染;有愛染,就有思願,有造作,而生死不得解脫。」

《阿含經》講,我們五取蘊的形成是「本行所作,本所思願。」要注意「思願」!思願就是我們的意志作用。比如我們剛開始學習時,有一個願力——希望解脫成佛,有潛在的思願其實還是落在「有」。

「應如實觀察:這些妄識都是依因托緣而生起的。能生的因緣都是無常的;所生的妄識,當然也是無常的,還有什麼可愛著的呢!這樣的返觀妄識,如石火電光,生滅不住,即生即滅。」

這就回到因緣生法——緣起觀念來了緣起是最主要的理念。萬法皆緣起,即使一點點妄識也是因緣所生,依因托緣而有。只要是因緣而有的,不管是能生、所生的,本身都是無常自性的,這是最直接而透徹的。《阿含經》里也看到,一次一次的觀察深入,最後還是轉到體證無常。即使有了境界,仍舊要觀察境界無常而破除實有感。只要是緣起的就必無自性,無自性就非實,只是如幻的緣起而已。《雜阿含經》也講過:「無常因,無常緣,所生之法雲何有常?」上一次我直接點這個重點:我們的身心因緣所生,身是無常因,心也是無常因,身心和合的五蘊當然不是常。既然這個身心因緣所生無常法,它所產生的意識觀念或所謂的境界體會能是常的嗎?無常無常所生身心身心產生的感覺境界包括妄念顛倒執著同樣是無常的。從緣起的角度深入去看,沒有一法(包括任何一個心念)是常的,不管是善念、惡念都是無常,我們要執著在哪一個相哪一個念呢?因緣生法都是無常的,因無常,緣亦無常故。注意,我常用這個緣起觀念來破所謂的境界:通過修行,我們的執著慢慢減少了,稍稍打坐修定,常常身心見了,出現光明輕安舒適,或許多所謂的感應和特殊體驗,心清凈了,就會執著一個清凈境界。請問:這些境界難道是離開身心造作而有的嗎?身心既是無常無常緣所組合,它生起境界難道是常的實在的嗎?明白這個就可以破一切的執著境界很重要佛陀常用剝芭蕉的比喻來破除眾生執著:芭蕉看起來是實實在在的,但一層一層剝到最後是空的,它只是一片一片組合成像芭蕉的樣子。所以只要對任何一法有實在感,我執我見就有安立處,哪裡還能生死?注意,所謂的境界是破除貪瞋痴煩惱後產生的身心變化,不要執有實在的境界可得,那就不解脫涅槃的真正含義了。就如金剛經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雖然看得到,但非實如幻,剎那即生即滅。如果沒有徹底明白這個,還執著境界上,你所謂的「見法」是見什麼法?真正的見法,是見法性空寂,其實說「法性空寂」還只是形容詞,不是名詞,哪裡有一個實在的空寂可得執著虛空的人也不虛空真實含意。

「進而照見妄識,生無從來,滅無所去,契入不生不滅的境地。」

才是最貼切的形容。我們每天修行要斷妄念,要破妄念,請問怎麼個破法?怎麼個斷法?妄念如果是真的,你破得了,斷除得了嗎?妄念如果是虛幻的,還需要斷需要破嗎?這裡就點出來了——照見,即生命的體證,如如實實去體會到妄識生無從來,滅無所去。無所無所去就是不生不滅,就是法性本自空寂不生不滅。如果不能觀察自己的妄念顛倒執著真相,不能體會愛染貪欲貪瞋痴的無常緣起性,不明白其生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來去也是即生即滅如幻而已,怎麼斷貪瞋痴?每天在求啊拜啊懺悔啊:「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其實你看到貪瞋痴了嗎?你知道貪瞋痴的真相嗎?懺一懺就沒有了嗎?怎麼個懺悔法?不了解貪瞋痴的真相,不如實觀照身心的實相,只是求啊拜啊懺悔啊,那不過是空談而已,於事無補!聽說消災拜懺水陸法會,每年有一萬多壇,懺了幾十年,你們知道自己災難去了多少?消除了多少貪瞋痴?你們的災難業障總共到底有多少?一次消不盡,十次消得盡嗎?已經消除了多少,還剩下多少?沒人知道!但是各位:懂得緣起正見,懂得如實觀察,這一你就知道了。自己有沒有貪瞋痴?通過真正的修行,貪瞋痴是不是淡了、薄了?見法了,明白了真相,哪裡還會起貪瞋痴煩惱?返觀身心,就知道貪瞋痴的真相,萬法皆緣起,貪瞋痴亦復如此,無自性的非實的貪瞋痴三毒,只要時時刻刻「看」清它的真相就不再被它所轉。我們之所以會繼續相續執著是由無明故,不知身心的非實,也不無常因緣組合身心所起的貪染愛欲的如幻即生即滅性。建立了正見,再用如實觀察,就可以解決這些生命中的事啊!看得到每一個因緣,每一個起心動念,由於如實知而不相續,但是不如實知則一定會繼續相續

業在哪裡?有認為在物質裡面,把物質分析到最小的原素,識(業)就在這原素里;也有認為在心靈里。真的嗎?你們觀察得到嗎?如果觀察不到,也體會不到,憑什麼來消業?不知道業在哪裡,也不知道有多少,怎麼消?「我們怎麼有可能?佛菩薩才有大力嘛,來給我們消業。」自己消不了業,只有依賴佛菩薩,等救度到哪裡去,替你消業。難道真是這樣消業的嗎!

看到這三解脫門,我們的感觸很深:佛陀開示沒有離開我們的生命身心,沒有離開起心動念,沒有離開五蘊六處的功能,就在這裡觀察,這叫如實觀察如實觀(而不假想觀),就在我生命的當下去觀察自己內在的條件因緣天下有哪一個人能比你更了解自己?自己最了解自己,然而最了解自己的都不清楚自己的內在條件天下還有誰能救你?誰能替你解決你內在的困擾和執著?所以為什麼叫你如實觀察?你只有乖乖的把自己的身心觀察得透徹,了解它內在的原因痛苦煩惱是怎麼來的,什麼叫緣起?如何不痛苦煩惱?這都要你自己去了解,腳癢了,抹這個葯,它就不癢了。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痛苦煩惱嫉妒貪心瞋恨,如何消除?教你的這些法,只要在生命中去觀察,是不是真的緣起自性?善於應用,每一個人都能解脫貪瞋痴煩惱。如實觀照我們貪愛的原因,就知道執著一切法以為實在的而起貪愛,看清楚了就不執著了,貪愛就消失了,這都可以實驗的。

聽說有人生出來就有報通,他看見的人就像透過x光,全身都是白骨。上學時老師叫畫畫,他畫出來都是骨頭。老師奇怪這孩子怎麼每次都畫骨頭,他看的就是骨頭么,看不到身體表面的東西,一看就象x光透視。如果大家有這個功夫,我保證你不執著不貪愛,叫他愛都愛不起來,因為看到的都是臟兮兮的五臟六腑和骨頭,怎麼個愛法?修行到某一個禪定功夫,有了特殊的神秘經驗也可有很多這樣的看法,但修到這樣的功夫較難。不過,我可以給諸位提供一個去處——人人死後燒的那一罐骨灰這是大家都可以看得到的,也一定可以受用的,只是還沒到那個地步,你就不死心,非愛染佔有計較不可,非來拼個你死我活不可,這就很奇怪了!

這裡佛陀開示我們,你不要到那個地步就可看得出來,超越而解脫:一切法是不是如夢幻泡影?是不是無常剎那不住?很快就中年、老年、死亡,哪一個不是這樣?十八歲很漂亮,八十歲呢?看到六十歲就已經很慘了,不要講八十歲了,所以我們的眼睛不要只看十八歲。其實要觀照人間不是很簡單嗎?內而身心,外而一切萬法都是這樣。我們都喜歡十八歲,但水果為什麼要吃成熟而不吃剛長出來很漂亮的?成熟水果才是你所喜歡要的,然而我們自己卻都喜歡不喜歡死,奇怪!

「這樣的一切不可得,識也不可得;悟入妄識性空,則無所愛染,不再造作,名「無作解脫門」。到此,證知一切法畢竟清凈;於一切法無所著,而得大自在、大解脫;證入了「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的空性。」
    最後體證的就是諸法實相寂滅相(空性)。從這個三解脫就有一個很深的感觸:只要你用心去觀察體會,不管是從解脫門、無相解脫門或無願解脫門進去,每一門都能解脫。只是在解釋上深淺,變成有一個次第,其實每一個解脫都能解脫。三個解脫門都建立在無常觀、無我觀、緣起觀,這些都一樣,只是觀照的對象有所不同而已。從內在的身心去觀察無常無我,觀察外面的一切境界可以離相,其實相也是我們執著對象,相破了,內里的執著也不會依存。所以這也是相依相緣的,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破除我們的自性見和執著。所以每一個角度只要你深入,其實都可以解脫:從自身的觀照(空解脫門)、對萬法的觀照(無相解脫門)或對煩惱的觀照(無願解脫門)都能解脫。所謂「解脫」就是解脫貪瞋痴和煩惱。直接解決這個,那直接就從貪瞋痴煩惱去觀照也是一個所緣。能當下體會到貪瞋痴煩惱緣起如幻非實性,你也一樣可以解脫大乘所說的「煩惱菩提」,了解煩惱的實性是本自空寂就可以見到法的實性,一樣可以解脫。但有人誤解成:「煩惱菩提菩提煩惱。」這問題就大了!證了菩提還是煩惱?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可以藉煩惱因緣來證菩提是對的,但不能說菩提煩惱。如果說菩提煩惱,那完了!佛陀每天都在煩惱了?這樣的解釋是不對的。菩提清凈,相應的是不再煩惱,這樣才對。我看到很多文章確實寫:「煩惱菩提菩提煩惱,所以煩惱菩提不二,心佛眾生也三無差別。」這樣理解完全是錯會了,無差別是在講法性,而不是說眾生就是佛,佛就是眾生。」如果是這樣,佛還叫佛嗎?這樣解釋是不對的,不能這樣講!

「總說:依內容立名說:無自性以離見,名空;離相以息分別,名無相;離取著以息思願,名無願。」

龍樹菩薩的偈子說:「眾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由於無自性故,知道一切法皆緣起自性,就離開了實有感的我見這叫解脫門,空就是在講無自性;觀察外在的六塵知道虛幻非實,離開了實有相的分別執著就叫無相解脫門;觀察內在願心(即體證的心)的即生即滅,離開了思願的執著叫無願解脫門。

「依偏勝說:由無我而悟入,名空解脫門;由涅槃悟入,名無相解脫門;由無常悟入,名無願解脫門。」

體悟我不可得就是空解脫門;體會涅槃的一切法不生,皆緣起如幻非實,於是不執著一切相而契入涅槃,叫無相解脫門;由無常而悟入的就是無願解脫門。

「依淺至深說:悟五蘊本空,但還有空想者,為此而說無相解脫。雖達境無相,而心還有微細愛染故又說無願解脫。」

悟空性,但還執有空相,就要進一步破這個空相,於是再說無相解脫門;雖知境無相,但對觀照的心相還有微細執著,再進一步說無願解脫門。

「雖觀察的方便不同,而所觀的實相(空性)一樣,故每一門都可以直通解脫。所以說:「三解脫同緣實相」,三解脫門是平等一如的。」

這是重點,要明白。三解脫門體證的實相是一樣的,即體悟空性,三解脫同緣實相,三解脫門是平等一如的。一一解脫門都可悟入實相而解脫。如果不徹底,還有一執著,就繼續分成三解脫門的次第來給他解釋,或促使他進一步體證。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明白體證的都是實相空性,這一點不能不一樣。我們大乘佛法很少講無常無我大部分都談空。既然三解脫門都可以解脫,體證的空性也是一樣的,那麼大乘直接闡揚寂滅空性的一實相印還是與三解脫門的三法印是一樣的。不明白這個根本的人對空義的解釋不同,才產生了一些隔閡。這裡講的空性都是中觀思想在講的,如果依唯識及真常的空義就有不同的內容,會產生一些問題。所以大乘講空性的一實相印時最要注意的是要釐清大乘三系的不同解說,這是重點。大乘講的空性一實相印與三法印是一樣的,講大乘的空性應該每一個人都可以解脫。問題是大乘還有三個大的體系理論不同,所以修行困難在這裡。如依據中觀講的空性內容很容易體會;如用唯識及真常的如來思想去解釋就有所不同了,這是大家要注意的。大乘之所以會有諍論及互相矛盾,就是因為大乘的三個主要體系思想確實不一樣,於是產生了一些問題,這個附帶談一下。

接著講滅諦——解脫者的境界。也許有人會問:滅諦是解脫者的境界,我們還沒有解脫,如何講解脫者的境界?我們不妨先依據過去先賢大德的體證來了解一下,將來你要是有因緣體證了,就知道原來和過去所學的是一樣的,這樣就比較有證明而安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