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體方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各位大德好!

今天難得的機會,我們大家又共聚一堂互相來談論佛法。今天要研究的是《妙雲集》的《般若經講記》,前段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這個金剛經,尤其在我中國受到非常的重視。我想我們過去或多或少都聽過《金剛經》,也看過很多《金剛經》的註疏或者是講義。今天我們為什麼要以導師的《妙雲集》的《般若經講記》來作為講義教材呢?因為個人在過去也看了很多《金剛經》的註疏,正如導師在經裡面有談到說:《金剛經》其實是非常難了解的,而在過去的註疏裡面,真正能恰當的把握《金剛經》屬於《般若系統這一方面的,他說:「不多」。

我們都知道,《金剛經》是屬於《般若部》。大《般若經》有600卷,《金剛經不過是其中的一卷而已,但是它確是整個《般若經》中間最重要的精華部分,也就是整個《般若系統的精華所在。我們都知道,還有一個叫《般若心經》的,又是更濃縮更精華的地方。所以我們中國佛教對《金剛經》很重視,甚至於《金剛經》裡面的《般若心經》還作為我早晚的一個課誦本,其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

我們普遍在寺廟上常常可以看到一本叫《金剛經五十三注》,這個就是我們過去歷代大德的各家之言,把他們的精華重點搜集起來,以五十三家的內容把它集成一篇――《金剛經五十三注》,我相信你們看過的人都知道。現在有一個問題,我們今天如果從整個大乘佛法的一個角度來看《金剛經》時,就會發現一些問題:因為我大家都知道,《金剛經》的重點是在講什麼?在講「般若」!「般若」的內容是一個「空」字,一個空字是整個的涵蓋。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出在我大乘佛法有三個系統的理論是不同的,叫做大乘三系,這是導師的立場來判教分別的。

大乘佛法有三個主要系統,一個是中觀系的,一個是唯識系的,一個是真常系的。我們都知道三系的佛法,它都在講到空,都講緣起。但是要注意:三個系統的空義和緣起的深義是有差別的,是不一樣的。那麼,我們今天要展現的般若,就是空慧,它的重要性是在哪裡?如果用三家不同的體系的內容來解釋這個《金剛經》時,它的內容會有差別,是會有不同的,那麼這個嚴重性就非常大了

我們都知道:「般若」,我們叫空慧,它的作用是什麼?是破無明,斷愚痴啊!簡單地講,這個般若就是要讓我們無明而得證入解脫的一個最重要東西。那麼,如果這個般若內容是不同的話,是否產生不同的功效呢?因為這個關係到什麼?迷與悟以及聖與凡的關鍵點!如果這個般若正見正確的,那麼你可以無明,可以斷煩惱,貪瞋痴是可以止息的,可以解脫的。如果這個般若內容不是那麼正確,不是過之就是不及的話,而不是真正中道的話,它的功效就完全不一樣了。

那麼我們就知道,今天要了解這個般若的空義,如果沒有非常正確,很細膩的去抉擇的話,在我們一般人聽來,「都講空義么、都講般若么、都講緣起么、反正都一樣么」。大家就都變成打糊塗仗――名為圓融啊!其實是把所有的東西在一起,它名為圓融那是不對的。所以,今天如果對佛法的三系的內容沒有相當的清楚,沒有相當明白的話,要抉擇這個般若空義的正確性是相當困難的。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是為什麼我今天要拿《妙雲集》――導師的這個般若經講記來當為我們現在上課的教材,這個原因在這里

為什麼?因為導師的論著裡面,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一點,整個的佛法體系,整個的原始佛法到部派佛法,到初期大乘,到後期大乘中國的整個大乘思想導師都能夠一一而非常細膩地抉擇,尤其是大乘三系的細膩處,點點滴滴地都把它剖析得非常的清楚明白,讓你能夠很明析地看到所謂般若經的思想的真正精華所在哪一點?這個中間是沒有一點點含糊,不會過之,也不會不及。所以,由於這樣一個因緣,我們才選擇了導師的論著,拿來當為我們上課的教材,這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們上課的課程裡面,從內容的分析,我們慢慢可以體會得到,如果我們過去對大乘三系沒有相當深入研究的人,是很不容易理清這一點的,我們會覺得:「應該每一家都可以呀,我們要涵融啊,我們要圓融啊」。其實,當你明白大乘三系的分別,內容的細膩處你能分別清楚時,有一東西你是不能圓融的,就象黑暗光明是不能圓融的,是一樣的道理。甚至有的道理,它的理論基礎是相背的,但是我們分不清楚。所以抉擇不清,我們要解脫就難了,是這樣的重要關係,因此為什麼要如此注意這一點的原因在這里

我們上這個課的時候,把這個經文內容一步一步的把它討論下去時,談到重點心要處,一一地就可以襯托出來,那個時候我們就明白了:哦!導師見地導師的這個註疏啊,真的不是一般人那麼容易了解明白的。那時你們就可以看出來了,非常重要啊!

我們今天如果把般若系統的重點,在《金剛經把它搞清楚(甚至心經),導師註疏裡面涵蓋了整個佛法,他都把它融攝在裡面。所以雖然只有一本經,我們如果很好地去研究它,很用心地很細膩地去體會它,同樣地就在這一本經中,我們可以看到整個佛法的整體,可以看到整個佛法的真面目。所以表面看來,好象只是某某一部經而已,其實它涵蓋的層面很寬很廣,只要我用心,好好地去研究它,在這一經裡面,我們同樣地可以悟道,可以解脫的,這個不是戲論哦!這個是講真話。所以我講這一些話的原因是希望大家珍惜,這樣的因緣難得,既然來上課,那麼就要真正地用心,把心投入,點點滴滴都要思維都要去觀察,都要慢慢地去體驗,也許就在這因緣中,我們會得到很大的利益

我們現在來看看經文。翻開《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

這是導師民國三十一年春天講於四川法王學院的,離開現在已經五十幾年了,導師那時候年輕就能講這樣的內容,你們慢慢體會就知道。我們開始講《懸論》。懸論就是在經文前面先談一些重點。

金剛經,在中國佛教界,流行極為普遍。如三論、天台、賢首、唯識各宗,都有註疏。尤以唐宋來盛極一時的禪宗,與本經結有深厚的因緣。傳說:參禮黃梅的六祖慧能,就是聽了本經「應無所而生其心」而開悟的。六祖以前,禪宗以《楞伽》印心,此後《金剛經》即代替了《楞伽》。】

這里只是告訴我們,《金剛經》在中國的重要,被重視的程度。最直接的,看過六祖壇經的人都知道,六祖的悟道因緣就是聽了金剛經》裡面「應無所而生其心」而開悟的。那麼,我們都知道禪宗在達磨祖師中國的時候,他傳的是楞伽經》,以《楞伽經》印心的。但是到六祖以後呢?就是以《金剛經》來印心的。可見這個《金剛經》影響禪宗之深。也就是從這個地方看出《金剛經》在中國的重要!

宋代出家人的考試有《金剛經》一科,可見它的弘通之盛!本經的弘通,也有它的特殊因緣中國佛教的特點:一重實行。如台、賢、禪、凈各宗,都注意行持,尤重於從定發慧的體悟。二好簡易。國人的習性好簡,卷帙浩繁的經論,是極難普遍流通的。本經既重般若的悟證,卷帙又不多,恰合中國人的口味,所以能特別的盛行起來!】

我們中國人,看那個麥當勞那麼的流行就知道,一進去馬上就可以吃的,這樣比較快,就是好簡易。我們中國人尤其重實踐,所以說天台、賢首,或者禪宗凈土各宗都重在行持,都重從定發慧。那麼我們都知道,一般人尤其是中國佛教都重這一點,大部分都修禪定。比如講,凈土宗就要念到一心一亂,這個一心不亂,也是在禪定,那麼,禪宗打坐就更免談了,都是從定入手,以為從定就可以開發智慧,所以這個傾向在我中國是很普遍的,都是希望從定中而發慧,這是兩個重點。

【本經的文義次第,是極為難解的。「修多羅次第所顯」如不明全經的文義次第,即不能理解一經的宗趣。無著說「金剛難壞句義聚,一切聖人不能入」。世親說「法門句義及次第,世間不解離明慧」。】

這個金剛經我們大部分人都讀誦過。那我們會發覺一點,它好象是一小段一小段的,感覺好象每一段沒有關聯,好象很難理解,然後前面問一次,後面又問一次,好象又是重複,而且問的跟答的又好象差不多,那很多人覺得是不是重複了,是不是寫經或是抄經有錯誤了,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其實問題在哪裡?因為它的次第,你要是看不出來,非常難了解金剛經為什麼這樣的編排。所以,我們對整體內容這個次第,如果不清楚的話,要理解整個經文內容真正的文趣,就很難把握了,所以無著說:「金剛難壞句義聚,一切聖人不能入。」也就是說金剛經非常難了解它的意義啊!包括聖人要了解它都很難,要進入都很難。世親說(世親無著是兄弟):「法門句義及次第,世間不解離明慧。」同樣的道理,這個文句非常難了解,它的次第非常難了解,如果我們世間人不能了解的話,那麼要開智慧,就沒有辦法啦!

經文義次第的艱深,實為印度學者所公認!所以我國本經的註疏雖多,大抵流於泛論空談少有能發見全經脈絡而把握得宗要的!關於這,我想多少提供一點意見。

這幾句話,是導師的評論,但是都是很實在的。我國本經註疏雖多, 大抵流於泛論空談,導師談到這一點是內心很深的體會說,這個不是隨便講的!我們要評論前面的人,當然不是隨便就去批評別人,這個有它的道理將來研究進去,你們就明白了。「關於這個,我想多少提供一點意見」。導師他還蠻客氣的,其實導師見地非常的明確,不然他不敢下這樣的評論!那麼,這里的重點只是告訴我們:《金剛經》一般沒有真正明眼人來講、來點, 很難了解,次第非常艱深。那麼,它的次第過程都不清楚,你要了解它的內容更難。那麼你要體會受用那就更加免談了。可見要知道這個《金剛經》不容易啊!

般若的定義

一 釋經題

再看「釋經題」。一般講經都是從經題開始解釋,先解釋「金剛」二字。

【一、金剛:本經名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試為分離而綜合的解說。(先把它分開,然後再把它綜合起來解釋)。「金剛為世間寶物,即金剛石之類」。(就象我們現在鑽石一樣,我們講金剛鑽)。「世間的金剛,屬於炭質的化合物,有三種特點:第一、堅常:堅是堅固,即不易破壞;常是不變,即不易轉化。第二、明凈。明是透明的,能反映各種色彩而閃爍地放光;凈,是純潔的,即使落在污穢的地方,也還是那樣的清潔不染。第三、快利:它的力用極強,能破壞一切固體物,而鐵石等卻不能摧壞它】

這個是說世間的,一般的以寶物來講,就象我們講鑽石、金剛鑽之類的。它有特點,很硬,能割玻璃,一般的東西要去破壞它很難。它又非常明凈,不容易被污染,就是把它丟到很污穢的地方拿起來還是清凈的,它不會受污染。它的力用很強,能夠割玻璃和破壞一切比較硬的東西,這個是從人間性的寶物來談,金剛是這樣子。但是它後面又講:

【然金剛實有二類:如(一)金剛寶,如菩薩寶冠所庄嚴的。(二)世間金剛石之類。」(這有二種,一種是世間的寶;一種是庄嚴菩薩戴的帽子(冠)上面)。 「世間的金剛雖不易破壞,其實還是可以壞的。《智論》說,把金剛放在龜殼上,用羊角去錘擊,即可以破碎】

其實金剛鑽不能被破壞的話,我們現在那個鑽石怎麼去磨它呢?一個鑽石還要磨幾十個角,它才會放光才會漂亮。如果它真是不能壞,應該是連磨都磨不動吧?當然是可以壞的。

【唯有菩薩庄嚴的金剛寶,才真的能壞一切而不為一切所壞】

重要的是在人間這個鑽石金剛很堅硬之類的,它只是代表而已,表示它很明利,很堅強,還有破壞一切的力量,它只是一種代表而已。而菩薩的金剛寶(智慧)才能破煩惱而不煩惱所壞。

【二、般若般若,華言慧。從前,須菩提般若會上,曾提出四個問題——何者般若,何名般若般若何用,般若屬誰。今天隨順龍樹論而略為解說:】

其實今天要講的重點就在這兩個字上面,在這一段裡面,已經把我們本經最重要的問題與內容提示出來。其實在講經名時,就已經把所有的內容重點都講完了。所以在釋經題時,其實已經把這個經的內容都呈現出來了,所以經題的地方講解的內容,你聽懂了,整個經你就明白了,後面再繼續講經文是在分析它更細膩的地方而已,重點就在經題上。

般若,我們中國表面的翻譯就是「智慧」,但是這個智慧並不是一般的智慧。下面他要分析,什麼是般若?所以須菩提般若會上問佛陀四個問題: (一)何者般若?即什麼是般若; (二)何名般若?為什麼這個名字般若; (三)般若何用?就是般若有什麼作用功用? (四)般若又屬於誰?這四個問題就是依這樣的次序來解釋它。

【(一)、何者般若佛說般若到底是什麼?依佛所說內容而論,略有三種: (1)實相般若:《智論》說:「般若者,即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如經中說的「菩薩應安住般若波羅密」,即指實相而言。 (2)觀照般若:觀照,即觀察的智慧,《智論》說:「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密。」 (3)文字般若。如經中說:「般若當於何求?當於須菩提所說中求」,此即指章句經卷說的。

(1) 實相般若:實相即諸法如實相,不可以『有』、『無』等去敘述它,也不可以『彼此』、『大小』等去想像他的。實相是離一切相——語言相、文字相、心緣相,而無可取著的 】

這個實相,也就是一切法的如實相。我們凡夫心態,在看一切法,跟一切法接觸時,最普遍的一個直接反應就是這里所講的「有啦、無啦」,不然就是「大小啦、好壞啦」,「喜歡喜歡那」,直接就會有這樣的反應出來。導師在這里說:如果是諸法的實相,是沒有辦法用「有、無啦、大、小啦、彼、此啦,好、壞」這樣去想像的。如果是落於這樣的想像那就根本不可能了解諸法的實相,他說真正的實相是離一切相。 「離」的意思是不執著、不粘著、不取的意思,包括語言相、文字相、心緣相。什麼是語言相?語言聲音,我們在說話時表達我們心意語言,那我們就會落在語言的相狀中;什麼是文字相?其實文字還是語言(語言文字的顯,文字語言的隱)我們也會文字上取著。什麼叫心緣相?我們心靈起的作用,我們在跟外境觸的時候,才能真正明白。

【《智論》說:『般若大火聚,四邊不可觸』 古德說:「說似一物即不中」】

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形容般若象一個大火球一樣,什麼東西碰到火球都會燒壞,那是不能碰的。所以在它的四邊不能去碰觸的,這個都是形容。這個古德,是表示禪宗的禪師說:如果你說般若是一個什麼,你能表達出一個什麼,那就已經不對了:說似一物即不中。

【都指示這超越戲論而唯證相應的實相。凡夫所知所見不為自性的戲論所亂,一切是錯誤的】

也就是我們凡夫的起心動念,我們的思維模式,都是攀緣取相的,不是說有,就是說大,說小,說好,說壞,喜歡喜歡在這樣的一個觀念中,這個叫做戲論。我們的思維模式產生的這種觀念就是戲論。他說一定要超越這樣的一個戲論,唯有這樣相應的時候,才能了解證入,這個叫實相。那麼什麼叫自性的戲論?一切法執著它有不變性、獨存性、實在性,這個就叫自性執著有這樣的一個自性觀念就叫自性見。我們眾生凡夫所有的知見,幾乎都是被這樣的自性見的戲論所亂,就是在談這個,所以一切是錯誤的。我們過去,只要上過緣起的,都了解緣起的就是無自性

那麼自性是什麼?我們都知道,自性就是本來有的、獨存的、無因就可以生的,單一條件可以存在的,是永恆不變的、常住的,這個叫自性。我們眾生總是在這樣的一個自性觀念中,所以稱為戲論,它是不正確的,它是顛倒的,我們就是被這樣的一個自性觀念混亂。所以我們的所知所見都是錯誤的,也就是說,我們沒有辦法看到實相,如果我們在這樣一個觀念中,在這樣一個自性見的思維模式中,我們的所知所見就不能了解實相而難免要落入戲論,被它所惑亂而無法看到實相。

【這種虛誑妄取相,不但不見如實空相,也不能如實了達如幻的行相】

如果我們不了解、不明白自性的妄取相和自性顛倒見的話,那麼,不但不能了解所謂如實的空相(也就是空性),也根本不了解一切法的如幻行相。一切法是緣起的,不是什麼都沒有,但是這些緣起它是如幻的緣起空相,我們不了解它是如幻哦!當作是實有的、實在的啊!所以只要你這個戲論沒有破,這個妄取相你就不能破;妄取相不能離,如實相就不懂,不能發現實相,不能發覺實相,當然也就以為萬法是真實,是實在的,就會在那邊執取了,所以如幻的行相你也不能了達。

【從見中道成佛的圓證實相說:從畢竟寂滅中,徹見一切法的體、用、因、果,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如《法華經》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從一個已經見了中道,悟了真相,已經成佛,已經圓證了實相的人,這個角度來看的話,那麼他在一切法的畢竟空寂中,會徹見一切法的體用、因果,而離開一切的執著,離開一切的執著相,這樣子的了達一切法。一切法我們去分析它,是不離開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的。如果我們今天沒有辦法體證中道實相,那麼,同樣的就沒有辦法看清、了解一切法的性、相、體、力、因緣果報本末、究竟。如果你今天能夠究竟諸法實相,那麼,一切法它的所謂性、相、體、力、因緣果報本末、究竟你就很清楚。所以能清楚這些的只有佛啦!「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我們凡夫由於不了解究竟的實相是什麼,所以也不了解諸法的性,不了解諸法的相,諸法的體,諸法的力用,諸法所產生的因緣果報。什麼是本末、究竟,我們都搞不清楚。成佛才能了解諸法實相,所以如果能夠了解一切法的實相的話,這些內容我們也就能明白了,可見了諸法的實相多重要了

我們今天在談般若,就是要帶入這個觀念,就是要引導我們怎樣開發真正的智慧而去明白諸法實相,而解脫我們現在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帶進去,千萬不要以為這個只有佛與佛才知道的,我們哪裡有辦法?其實不是哦!當你明白、覺悟了,可以解脫的!法本來就是樣子的,因為今天沒有智慧,沒有般若,所以我們才沒有看到諸法實相,才不能悟入空相哪!我們今天上課要幹什麼?我們今天聽法要幹什麼?就在要開發我們真正的般若空慧啊!我們也才能悟入諸法實相而能得解脫啊!所以今天我們在研究這個的目的在這里。真的能嗎?剛開始還不知道。把這個課上完,我相信大家的心境會不同,體會會有所不同。

【所以,空寂緣起相,無不是如實的。但這是非凡愚的亂相、亂識所得,必須離戲論的虛誑妄取相,那就非『空無所得』不可】

如果你悟到諸法實相時,都明白知道了它的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這時,你就知道空寂緣起相,其實都是如實相啊!空寂相就講它的寂滅,緣起是在講它的法相表面,那麼空性與緣起其實都是如實的,它不是兩個。但是,這個觀念內容,不是一般凡愚的亂相,亂識所得,它必須離戲論的虛誑妄取相,那就非空無所得不可。這里的空無所得就是講我們對法了解後而不執取了,不是什麼都沒有。是了解明白了一切法的實相,那我們就不落在戲論里而誑亂的妄取了,就不會執取,認為有所得這就叫「空無所得」,只有這樣你才體會得到。

【所以經論所說的實相,每每側重於如實的空性、無性。要見性相、空有無礙的如實相,請先透此『都無所得』一關——迷悟的關鍵所在。】

一般的經論在談論實相時,比較側重於空性或者是無性,也就是說,每每偏重一邊。我們所認為的世界萬法萬相,那是虛誑的、顛倒的、假的、虛幻的;離開了這個顛倒,悟入什麼是實相、實性、無性,看起來好象是兩邊,好象偏重於空性、無性這一方面的問題。但是要見性相無礙、空有無礙的如實相,一定要先透過「都無所得」這一關,這是迷與悟的關鍵。如果這一關透不過,你說你會入聖嗎?你說你會轉凡成聖嗎?你會解脫嗎?那都不可能的!

我剛剛講時就談到般若的開發,真正地開發般若空慧時的作用是什麼?是悟入實相啊!是解脫啊!所以它是迷與悟的一個關鍵所在啊!這個般若空慧沒有真正地開發出來,你就不能悟入實相,你還凡夫一個!我們平常講的明心見性的「性」就是講如實相,那麼你要悟入這個空有無礙的如實相,不是偏離一邊空性的話,第一關透出都無所得。我們眾生總是一定要有所取、有所得:「我要好的,不要壞的;我要善的,不要惡的;我要清凈的,不要污穢的;我要高的,不要低的……」我們總是要一邊,就象猴子在爬樹一樣,這一隻手抓住樹,如果那一邊沒有再抓的,這一邊是不會放的,總是要有抓住的一邊。你知道嗎?我們的習性也是這樣子在我們的觀念裡面、思維模式裡面,非抓住一個什麼不可!是不是這樣的感覺修行也要抓住個什麼吧?修行要把握個什麼吧?有一個什麼可以依靠吧?我們每一個人差不多都會有這樣的一個傾向。那麼,要透過這個「都無所得」談何容易啊?!我們為什麼有那麼多煩惱痛苦啊?我們對死為什麼是那麼恐懼呀?因為我都在所得中么!所以第一關是要先透過這個「都無所得」,這是迷與悟的關鍵。現在是剛開始,只是點到重點,至於它的內容,慢慢地談下去我們會更清楚。

【實相――約理性邊說,是空還是有?《中論》說:「空則不可說,非空不可說,共不共叵說,但以假名說。」實相非凡常的思想世俗語言可表達,這如何說是是有,更因此而諍論?然而實相非離一切而別有實體,所以不應文字而說實相。同時,不假籍言說,更無法引導眾生離執而契入。所以『不壞假名說法性』,即不妨以『有』、『空』去表示他。】

我們都會講,實相就是空,實相是屬於空的。但很多人在爭論實相是空還是有?這是一個麻煩地方。談論到實相,我們都會它是「不可說,不可說」的。沒辦法世俗思想了解它、思維它;也沒有辦法語言來表達它的真正內容,所以它是不可思議的。既然是語言思想都不可及,那麼我們說它是空,還是有,有沒有意義?那都沒有意義了么!何況因為這樣而起的爭論,那就是大戲論了。

但是,如果今天不靠語文或文字來表達,就象我們今天在說法一樣,不借這個教材文字相,那我們如何能了達什麼是般若?什麼是實相?那這樣是不是很矛盾事情?所以實相雖然不可說,但也不是離開一切的萬法,而另外有一個實相的本體,所以不應該離開文字而說實相。如果離開萬法來表達的話,那我們就沒有辦法去了解實相了,實相雖然不是一切萬法,但是也不能離開萬法而去了解它。既然是這樣,我們又如何能離開文字語言呢?從這里就明白了,我們只是假借這個語言而已唷!不假借語言就不能引導大家去離開我們的執著而去趣入實相,所以不壞假名說法性。

什麼叫不壞假名世間所有的語言名詞的這個語言相或者名言相,雖然是世俗假名,但我們要借用它,不能破壞它的假名而去說法性。所以大家說有的,我也不妨用有來說;大家說空的,我也用空來表達。只有用大家共認的名言文字來溝通時,你才知道我要讓大家了的是什麼?這就象用我的手指指著月亮目的是要你看月亮。但是如果沒有用我的手指,你們看的方向就不對了,現在,我用手指一指,你順著這個指的方向去看,你就會看到月亮了,而這個就叫不壞假名說法性。所以不妨也說空、說有,那麼這個說空、說有就只是假名哦!注意聽!既然是不壞假名說空、說有,這個空有隻是假名而已,知道這個意思嗎?而不是實有「空」,實有「有」,注意聽!是假名有的名言相。所以不要聽我說「空」,你就認為我有一個空;我說「有」,你們就認為我有一個有。我只是不壞假名的應用說空、說有而已,這樣知道嗎?不是實有一個空,不是實有一個有,只是大家都認為有的,我也講說有;大家說空的,我也說空,讓你們明白我有所指,僅是這樣而已。

自性見是眾生生死根本。

【《中論》說:「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在中論裡面,中觀論裡面,這個有這樣一句話:一切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末句,或譯『諸法之實相』。眾生的不能徹悟實相,病根在執有我法的自性;所以見色聞聲時,總以為色聲的本質是這樣的,確實是這樣的,自己是這樣的。由於這一根本的執見,即為生死根本。】

簡單地講,講佛法時一切可以說是它是實的,也可以說它非實,亦可以說實非實的,亦可以非實非非實的。它只是隨順世俗眾生的明白而假說、比喻說而已,這樣講就是佛法。「是名諸佛法」,也就是說諸法的實相。諸法真正的真相呢?不能說它是實的,不能說它是非實的,也不是說亦是實亦是非實,都不是這樣子。一定要離開這樣的一個觀念時,才能了解諸法的實相。這里很重要

眾生的不能徹悟實相,病根在執有我法的自性。所以見色聞聲時,總以為聲色的本質是這樣的,確實是這樣的,自己是這樣的。由於這一根本的執見,即為生死根本。這里太重要了!我們一定要把這個重點講清楚,這個牽涉到我們要講的自性見的問題,很重要!所以,大家只要把握了幾個重點,那麼,要研究法,研究《金剛經》,研究整體的佛法都不難!那麼,這個地方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就是自性見的問題。 自性見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它是眾生生死的根本。

什麼叫自性見?就是覺得一切萬法都有它的實在性、不變性、永恆性,它是實在的、不變的、永恆的,簡單講就是「實有」的這個觀念。這個分兩個方面來講:一個是對我肉體來講;一個是對萬法來講。

我們每一個人,從生出來到現在,不管我們活多久,我們是不是很直覺到「活了這么多年」?在這過程中,是不是總是直覺這個生命是實在的?直覺讓人感覺到這個身體是實在的?所以是不是先把這個肉體當作「我」?我們現在講話說:「我要到哪裡去?我種花,我的房子,我去辦一件事情,我的兒子……」,那麼這個出發點是從哪裡講的?從這個肉體關係來講的,對不對?所以我們建立這個「我」,總是覺得它是實在的,我們會老會變,但是總覺得它還是有一期安定性,總是希望它不變,雖然明明在變哦!我們也覺得希望它不變,對不對?不然你們每天化妝幹什麼?希望她保持青春永駐,希望他不變,是不是?這個都是實有感哦!注意聽哦!實在感哦!希望它永恆不變,不是希望啊,其實內心是肯定啦,如果知道是希望,那知道只是希望,不是哦!是我們有意無意地就是那種實有感!在我內心中很深地存在。你看孩子生出來,他還不會講話吃東西他就執著了。那種需不需要教?不需要的,他自然地就拿出俱生與來的這種實在感、實有感。

如果是肉體上的那種執著,經過一段時間,我們看到我們的祖先、先人會死掉,看到很多東西會壞掉,江山也是一代換一代,慢慢地會覺得這個是不可能永恆的。但我們必然覺得裡面應該有一個永恆的,認為有一靈魂不生不滅的。這個肉體是假的,但是有一個東西是真的,它不會壞的,它是永恆的――永生:基督教講永生,道家講長生。只有佛教無生哦!其它都是要生,要永恆的存在。這一生如果不滿意的,我們就希望來生滿意一點。那麼來人間都不可能滿意的呀,我們就希望要到某一個地方去,那裡是永恆的,那裡沒有人間所有的痛苦和骯臟,而且時間是無限的。我們有沒有這樣的想法或者是我們死後,到上帝那裡去,到老母那裡去,到梵天去,我們希望什麼?誰去?那個永遠不會壞的、不會失掉的,永遠存在的,當這個肉體可得,就推論到裡面總有那個吧!那麼擴大到大而無外,就變成的本體上帝了,你們知道這個是什麼?就是自性見!叫私!有「我」(日語中,我就是「私」)私就來了,這個東西是永恆的,是不變的,是獨存的,它不需要什麼因緣上帝創造萬物,那上帝誰創造呢?沒有誰創造,上帝是本來就有的。「本來有的」是什麼意思?就是它不需要原因而有的,本來就有的,所以它就是無因生啊!有這樣一個東西,它叫上帝

那麼,我們從內在而擴大的話,那總有一東西來產生我們這些萬法吧!一般地把這個叫作本體論:上帝老母啦、道、本體無極,這個合起來就叫自性。因為自性東西不需要原因而有的,它本來有的,永遠存在的,不變的,這個也是外道講的「我」。這里很重要啊!我們今天談這個主題,一定要先明白這個東西。我們為什麼落入恐懼?為什麼會顛倒?為什麼會執取?我們都不知道什麼原因,我們不明白什麼叫「我」,什麼叫自性見。導師在這里指出(當然後面還有好多內容)這一個重點:我們眾生真正生死的根源就是自性見啊!這一點為什麼這么重要?我們想想看,不管任何一個宗教,除了佛教以外(包括佛教裡面的某一些學者,也同樣有這個觀念)都沒有離開這個自性見的觀念

當時佛陀時代婆羅門教認為一切人是從梵天來的,所以他們死後目的,就是回到大梵天去。他們還有一種階級的觀念種姓觀念:他們婆羅門是大梵天的頭來投生的;剎帝利就是武士國王階級的,是從腋下來生的;商人是從肝臍的地方來生的;首陀羅是所謂的奴隸階級,就是最下面來生的,他們叫一生族,他們死了就不能回到那裡去了他們的種族觀念是這樣子。我們有一故事說:佛陀母親要生產時,他們印度有一個習俗,女人生產要回娘家,所以佛陀母親走到某某地方,手就攀著什麼樹枝一下生了佛陀。其實這個故事,不要把它當真啊,這個原因在哪裡?因為他是剎帝利,你知道這個意思嗎?他是屬於國王武士階級的。在種性中第一是婆羅門再來就是剎帝利,所以剎帝利是從這里(腋下)生的,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是從這里生的,這個是神話在講的。真的以為佛陀不能從產道出來呀,這個不清凈啊,所以從這里生的,而把他解釋得很完美。其實不是的,只是符合當時婆羅門四種種性說的一種理論來談而已,一點都不奇怪呀。但是我們現在把它牽強附會,講得神龍活現的,是不是?其實不是這樣的,所以我們就知道所有的外道他已經先建立在一自性見上,一個我見上。一開始就是這樣子,所以基督教說:創造萬物的是上。你問他,上帝是誰創造的?他說上帝是本來就有的。那本來就有的,就是無因生么!然後上帝來生萬法,我們大家講什麼「無生有」――從無來生有,那「無」,就是一切法的「本體」。很多的宗教也說,萬法絕對是由一個什麼東西(本體)來產生的,所以,還原、歸原的觀念是從里來的。

注意聽哦!我們的佛法與世不共、與外道不共的唯一特點就在這里佛法不承認有一本體,不承認有一上帝佛法說「緣起」,唯緣能起。「緣」就是因緣,「起」就是聚的意思。一切因緣條件聚合時就會產生這樣一個現象,所以一切萬法只是緣起;當因緣條件變化時,一切法(現象)就滅了。所以,起,也是有因緣;滅,也是有因緣因緣條件聚時,萬法就產生了因緣條件變動時,萬法就消滅了。所以一切法皆由緣起,包括一切法的生、轉、流動都是緣起;當一切法的變動、變壞也是緣起。所以佛法裡面講的一切法為「緣起」。所以佛陀時代外道婆羅門和種種外道來問他:「你說什麼法」?佛陀只有回答簡單:「我說因論因,我說緣起」,就是這么簡單佛陀在否定什麼?否定無因生。他說,一切法會產生是因為有它的因緣條件。所以破除本體論,破除無因生,也破尊佑論。尊佑論就是以為一切法是上帝創造的,是大梵天創造的,我們自己作不得主,只是被創造的物體而已。這個觀點是完全被佛陀否認的!

所以我們了解緣起,就明白佛法外道不同點就在這里。它不會給你一個上帝,它不會給你一個創造主,把我們的一切乃至慧命交代給一個不可知的所謂上帝來操縱,那是不可能的。佛法說,緣起是說因論因,一切法一定有它的條件因緣,一切法沒有無因生,沒有這樣的東西。那麼,我們可以論證了:天下萬物萬法,哪一法是沒有原因而有的?哪一法不是從緣起的?沒有啊!「一切法從緣起若有超越緣起的,我說就是如幻如化」。佛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就要注意了,既然從緣起,我們就要否定上帝的控制,也否定了宿命論――你過去如何,所以你現在必然如何如何。其實不見得一定的。緣起就是不定么,他是隨著因緣在變化而組合的。如果說過去的一切是一定的,那我們今天生為眾生,是否永遠是眾生?我們哪裡能解脫?我們哪裡能夠成佛?如果一切法本來就一定的,宿命論一樣,或者是誰來控制你,誰來操縱你的,那你修行有沒有用?還要修行嗎?所以注意聽哦!以前的婆羅門不叫修行哦,他們要唱頌、讚美,讚美上祖,也就是讚美所有梵天、主,然後火供、禮拜殺了很多的生命來祭拜,他們就是這樣:我供養你、讚美你、跟隨你、一切獻給你,然後取悅於他。上帝也是一樣啊!然後這個主歡喜了:哎,你很乖、你很聽話,回到我這里來你這個不乖的,不聽話,不能回來!那我們變成只是個被創造物,我們隨著他的喜悅喜悅,隨著他生氣我們就該死,那我請問你,我們這樣修行有沒有用?所以佛陀就否定了。他說:沒有這樣的東西,一切只有因緣聚合。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有一次,一個國王來問佛陀他說:我聽婆羅門外道的宗師講,應該要怎麼樣來供養,來拜,來修行,才能回到梵天去。婆羅門死後絕對回去的,首陀羅(奴隸)死了就沒有了。他這樣講對不對?佛陀很有智慧,就回答他說你是一國之王,那我現在教你你在治理你的國家,如果婆羅門犯了十惡你怎麼辦?國王說,我還是要照法律制裁呀,該判刑的判刑,該關的要關嘛,該斬的就斬,因為這是法律佛陀又問:如果一個剎帝利,或者是陀羅犯罪呢?國王答言:一樣啊!看他的罪行,該關的就關,該斬的就斬,該判刑的就判刑。佛陀說:好。那如果做得很好,他有功勞,你怎麼辦?國王說:該獎勵的,我會給他獎勵,不管是婆羅門或者是陀羅都是一樣的。佛陀就問他:「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是取決於他的行為而不是他身份婆羅門犯罪不能說沒罪吧,不能說首陀羅就該死吧。」國王說:「對呀,這是平等的。」佛陀就問他了:如果婆羅門十惡的話,他死了是不是跟首陀羅一樣?國王說:對呀。如果婆羅門十惡的話,我聽他們的上師講,他死了是要下地獄的。佛陀又問他:如果首陀羅十善呢?國王說:首陀羅十善的話,應該也是可以修天的福報啊!佛陀就問他:既然是這樣子,那麼是取決於他的所作所為,他的業呢?還是取決他的身份國王說:對呀,這個應該取決於他的業,而不是取決於他們身份佛陀是這樣回答國王的。國王聽了歡喜,他以後就成為正信的佛教徒了。

那麼你們就知道了跟我們其它的信仰條件有沒有關係?應該取決於我們的行為。當我們身心十善未來果報當然是受天報。如果我們行十惡,當然只受三惡報了,這個不管是什麼身份都是平等的,一樣的。當佛陀開示這個時就知道了,我們的命運取決於誰?取決於我們自己的行為與心靈的造作。那這樣和我們信仰有沒有什麼關係?這樣大家知道:不是某一個主宰來控制我,某一個人歡喜給我來一個加持、灌頂,我就功力三十年。一切取決於我們自己心靈思維與造作的行為,取決於善惡自作自受誰能奈你何?所以知道哦,我們修行先要開發這個正知見,不要落入自性見中。當佛陀這樣一點一滴地開示時,他不人去盲目地信仰,所以破尊佑論。

由於了解實在的、不變的、永恆的、無因生的、本體這一都是可得的,就是要破我們這個我見(這個自性就是我見)。其實,不管是大乘佛法或是小乘佛法,沒有一宗派說不破我見解脫的。那問題就在這里:什麼是我見?什麼是生死根本?我們都搞不懂。我們要破貪瞋痴,但是請問:貪、嗔、痴的原因是什麼?不了解它真正根本的原因,我們下手就很辛苦哦!比如說我會起心動念,所以,我一直覺的反應就是:「讓它不要起心動念」。我今天看到了人、事、物,我會起貪心,想貪取佔有;或者是我看到不高興,起了瞋恨不滿(這個貪與瞋就是情緒的二個極端),我們都知道在造業。都說:師父,我聽了法,我都知道,我要念佛拜佛修行,但是就是沒有辦法,還是會起啊。所以最後要怎樣讓它心念不起?很多人就用修定使我們的意識心靈不要活動,不要讓它動,不要分別,就象石頭壓草一樣。

我請問你:我們一個人活著能定多久?我們都不工作了,不要看到外面了,也不要跟人接觸了,就算你入了禪定也有出來的時候吧,有沒有一定永定的,一定永定就死了么!那一定還要出來,那還是要跟萬物接觸啊,那時候接觸有沒有定?那完了,那隻有做死人,做桌子啦!只要是做人總要動,總要接觸,總要起心動念。要注意呀,問題在這里呀!所以,大家搞不清楚真正的生死根本是什麼?一般人修行,連這個最基礎的都沒有用心去搞清楚。真的,我們注意想一想哦!大家都是佛教徒,在信仰佛教都在修行,要斷生死,要斷煩惱,要離貪瞋痴,我請問你,你怎麼離?有沒有真正明白這一點:生死的根本是什麼?如果根本就不清楚你又如何了生死此心不動也不能了生死,修禪定也不能了生死,那要怎麼辦?因為你沒有找到根本!這個重點提出來,第一個提出來:自性見是我們的生死根本哦,注意聽啊!這個是重點!

第一個重點就指出來了:所以我們要談自性見是什麼?我們先去明白它是什麼?它在我身心裡面的觀念在哪裡?產生我們的思維模式是什麼?我們都要把它搞清楚。很多人都說,淫慾生死根本,所以斷了淫慾解脫了。那我請問你,性無能的人不是就解脫了?注意聽哦!這個都很重要哦!所以一定要明白:真正的生死根本就是自性見,就是我執我見。注意聽哦!這個是什麼東西?這個在我身心裡面的展現是什麼?存在的現象是什麼?我們一定要去體會,去明白哦!那麼好,我們今天講緣起,從緣起來破這一執著,如何觀察、悟入我們內在的五蘊身心真的根本沒有這個東西?如何去發覺它?這個才是真正的下手處!注意聽哦!這個是根源處哦!

我常常講:我們修行就象棵樹,這個樹的樹葉很多,代表我們的煩惱、貪瞋痴一大堆,如果我們去對治,一個樹葉一個樹葉把它清洗,去把它對治,請問你:我們對治得完嗎?就算那個葉子被你摘下來了,它還會生,因為樹的根沒有斷。就是說,我們生死自性見根源如果沒有斷的話,任你修定、持戒、行善,那隻是些表面文章,因為它的根本就是站在自性見上來弘法、修法就象那個樹的根很深有千尺萬尺,你上面樹葉怎麼把它斬, 怎麼把它抹殺,甚至把樹砍倒了,它還是照發不誤,你們知道嗎?注意聽哦!我們今天所有修行的人, 為什麼知道那麼多道理做不到?即使認為自己修得很好, 為什麼還是不能解脫原因在哪裡?注意聽!根本從來沒有發覺真正的生死根源處是什麼?連這個還搞不清

談到這里時,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開場白講到大乘三系:大家都在說空,說緣起,但是注意聽!裡面的見解就相差太多了!大家有沒有聽說過「自性緣起」?嗯,百分之九十九都在自性緣起觀念裡面。我現在告訴你;自性的非緣起緣起的就無自性。你們了解嗎?自性緣起觀念與根本法義剛好是顛倒的,注意聽!如果是自性的,就是實在的、不變的、永恆的、無因的,就是本來就有的,懂嗎?它不是緣起的,注意聽哦!緣起的是一定要條件組合才能起,注意聽哦!它不是本來的,不是不變的,不是無因生的,所以緣起的就無自性,就是無實性,無不變性,無永恆性,這樣知道吧?緣起就是講無自性啊!一切法都沒有真正不變的自性,所以叫緣起,注意聽哦!自性的就已經非緣起了,為什麼?因為「自性」就是――它本來就有的,自己就有的,自己本來就是這樣的,是永恆的,那還要緣起幹什麼?不需要其它條件而助成了么!這樣知道意思嗎――本來就有的。所以自性就非緣起緣起就無自性。但是,現在偏偏都在談「自性緣起」,請問:自性又如何緣起?因為緣起就非自性啊!注意聽啊!如何來一個自性緣起

所以,不要以為佛法的是緣起,每一宗每一派都在緣起,每一宗每一派都在談空。但是我告訴你,要好好地抉擇!由於這樣的內容,由於對自性見地差別這么大,甚至剛好相反,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學了很多法,自以為很圓融、很圓滿,反而不成就、不能解脫的問題所在!因為大家都在自性見上。在自性見上修行,那永遠只是眾生的虛誑妄取相而已,哪裡能見到如實的空相?注意聽哦!就是這么簡單而已,這是一個重要的關鍵點!所以今天為什麼回過頭來要告訴你,導師的這個論著中對這些內容抉擇的是非常清晰明白的,使你一點點顛倒糊塗都沒有。從大乘三系中抉擇出每一系的內容以後,你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而抉擇清楚什麼是真正的生死根本,然後你要下手就很簡單了。

我們不能解脫是有原因的:因為沒有找到根源,沒有找到正確方法。所以,我們又如何能解脫?我談到這里時是很用心的,你們不要等閑視之啊!將來你們把這個法搞透了,就會知道這一點是生死、迷悟、凡聖的關鍵點哦!注意聽,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這里再三的強調,希望你們注意這一點,原因在這里。要抉擇出大乘佛法裡面的這一很難導師一句就把這個重點襯托出來了。但我們現在只是簡單的提到緣起將來會繼續地、一再地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相,不同的身心感受來講,慢慢地讓你們明白,來襯托這個緣起的重要!明白這個自性見的顛倒為什麼這么嚴重?明白我們生死不能解脫原因我們現在不要說修行能夠當生解脫,連「解脫」二字都不敢講了,都在往生,等救度啦!真的很慘哪!佛法的特質沒有了,佛法的特色沒有了,佛法的偉大被抹殺了,注意聽哦!

佛法確實是非常偉大的,了解佛法的根本,了解佛法的真正內容,我可以肯定告訴你們:你們在座的每一個人沒有比當時佛陀弟子――周俐槃陀伽還不聰明的(沒有證到阿羅漢以前)。周俐陀伽都能阿羅漢,那麼就知道佛法的偉大和奧妙了,確實是這樣子哦!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解脫?甚至連解脫都不敢講?難道是佛法變了嗎?佛法轉移了嗎?佛法的偉大真的消失了嗎?它的功用沒有了嗎?那大概是佛法在弘法中、傳承中,不是醫生出了問題,就是開的葯方出了問題,對不對?如果是原來的葯方,那麼,怎麼會沒有原來的功效呢?所以我肯定告訴你們:只要真正把握住佛法正見,把握到真正的佛法本質,每一個人都解脫,不必等來生!我講這句話是負責任的啊!如果我騙你們,你們可以告我的啊(大眾的笑聲)!

【由於這一根本的執見,即為生死根本。所以,經中所說的實相,處處說非有,說自性可得。】

好,這里就談到了。「非有」,就是否定實有,「處處說非有」,就是處處否定一切法是實有自性的:這個「非」字,是否定詞;「有」,就是我們的常見。非有,就是否定實有的常見,處處都在否定我們常的、實有的觀念,而說自性可得什麼叫自性?剛剛講過了:永恆的、不變的、本來有的、無因生的。這種自性是絕對不可得的,根本就沒有這個東西!所以,佛陀就說無常無我,一下子都把這些否定掉了

【本經也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金剛經最出名的就是幾句話而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凡所有相,就是我看得到的一切法(包括我們的心緣相,雖然心緣相是看不到的,但是心緣相還是相),也就色心二法所展現的一切相,皆是虛妄虛妄的意思就是不實性:不是實有的,不是永恆的,不是不變的。若見諸相非相,如果能夠明白的看清楚一切並沒有真實相(「非相」,就是否定它的實有相),如果能夠了解一切相的非實,離開了自性見,那就是見如來。這時才叫見如來,見如來就是見佛了。那麼見佛有沒有看到什麼相?只是看到一切法的非實相,知道嗎?看到一切法的虛誑非實,破了自性有的觀念,實實在在明白一切法的非實,就是見到如來了。這個如來是什麼?就是實相的意思啦!

【高揚此實相無相的教說,尊為「不二解脫之門」。即是說:實相非空非有,而在「寄言離執」的教意說,實相是順於「空」的;但不要忘卻「為可度眾生說是畢竟空」】

金剛經》所高揚的,就是提起來談的最重要的一個重點,即要了解實相無相啊!明白真正的實相而不是以為外表的虛誑相為真實,這樣的教說把它尊為「不二解脫之門」,就是沒有第二條路了。其實真正的解脫之門,就是要了般若的實相。要了般若實相,就是要了般若空慧,要了般若空慧,一定要了緣起,就是這樣相關聯的。這個重點在這里先提一下,將來再談論充實的內容

從這里,我們知道了所謂的實相,既不是在執著實有的一個「空」,也不是實有的「有」,今天講這個空、有,真正的只是為了讓大家離開實有、實空的執著,所以叫「寄言離執」。以這樣一個教義來說,這個實相就是順於空的。也就是說,順於空的教義是比較能明白了解的。為什麼?空就是講無實性,空就是講緣起,既然空是講緣起無實性,所以實相用空來表達是比較恰當的,所以叫做順於空的。但是不要忘記哦!不要以為真的有一個空的實性的東西,說空是為了可度眾生,為一些因緣已經成熟的可以解脫眾生,為了利益這些眾生而說的。所以畢竟空還是方便假名言說,注意聽哦!即是說:空是順於實相的,還是為了救度眾生的方便而說的,這樣明白嗎?千萬不要把畢竟空、實相空掛在口上,以為是一個實有的東西,那又落在自性見啦!眾生病根在於執著實有、自性見,那就只有用空來破,讓他明白非有非實,如果執於空,請問:再用什麼來破?所以注意聽哦!空,只是讓你知道它無自性非實,重要在明白這一點,而不是真的又一個空的東西可以得!還是藉名言的假說而已。如果不這樣說就無法讓眾生明白而解脫。這是為了要度眾生而不得已的方便假名說,所以說「畢竟空」,不要以為有一真實的畢竟空,不要又落入另一個陷阱去了

【有人說:實相是客觀真理,非佛作亦非餘人作,是般若所證的。有人說:實相為超越能所的——絕對的主觀真心,即心自性。】

有這樣一套理論說:所謂的實相是客觀的真理,不是我們主觀的東西,它只是一個理則,比如說,宇宙中有一種客觀存在的真理,它具有一種必然性,不是佛來創造的,也不是其它任何人創造的,它是法爾如是,本來就這樣的。也就是說它是只有在般若的空慧下證入時才能明白的內涵。另外一種觀念說,實相是要超越能所的,它是絕對的主觀真心,即心自性,這是從唯心的角度來看的:世界哪裡有一個能和所呢?當超越了相對的能所時,就有一個絕對的真心的存在——心的自性,就是說,心本來就有這樣的一個功能,心的本來,「真心」就是這樣的功能。這兩個觀念的角度是完全不一樣的,請注意聽!如果我們對三系的內容(中觀唯識,真常)不清楚,就不知道它在談什麼。後面這個理念就是真常唯心繫的學說,注意聽哦!從唯心角度他會認為是這樣的:超越了能所相對的心時有一個絕對的心,這個絕對的心就是心的自性,這個就是真常系(真常心)的思想。現在,很多學禪的人都是進入這個觀念裡面去了:我們這個心是虛妄分別顛倒的,離開相對的虛妄時就有一真心顯現,也就是說,在虛妄心以外還有一真心。但是,導師依據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指出:

【依智論說:『觀是一邊,緣是一邊,離此二邊說中道』。離此客觀的真理與絕待的真心,才能與實相相應。實相,在論理的說明上,是般若所證的,所以每被想像為「所」邊。同時,在定慧修持上,即心離執而契入,所以每被倒執為「能」邊。其實,不落能所,更有什麼「所證」與「真心可說!】

龍樹菩薩的意思是說,要離開客觀的真理和絕待的真心才能與實相相應。也就是說:把實相當成客觀的真理或絕待的真心,就等於落入了二邊。而真正要悟入實相,這二邊都是要超越的,執著它是客觀的真理或是絕待的真心,其實都是眾生執二邊的一個現象都不中道,既然不是中道就不能悟入實相。故從《大智度論》的角度來看,能觀的是一邊,緣(所)是一邊,離此二邊說中道。只有離開客觀的真理與絕待的真心,超越能所時,才能真正和實相相應。這是從現有的一些宗派法義里提出來作比較,讓我們明白。有時,我們學某一宗派某一個體系的理論時,就以為:哇!這個很圓滿很好,其實自己陷在其中落在一也不清楚,因為沒有比較故。

實相在理論的說明上是般若所證的,所以每每被想像為「所」邊,同時在定慧修持上,即心離執而契入,每每倒執為「能」邊。其實不落能所,更有什麼「所證」與「真心可說!這個地方很重要!我們在理論上認為:從般若的空慧中能夠證入的那個叫實相(就是你所體會的東西),這樣就變成是般若「所」證的一邊;而般若是我們的智能智能就變成了「能」夠證入的一邊,就是所謂「絕待的真心」了。為什麼能證入?從修持上而證入——我證入了,能證入的「這個」就變成了能邊。所以注意聽哦!我們很容易把所體會的或者是剛才所說的理論認定是這樣的,然後把實相體會成不是能邊就是所邊。其實只要在能所相對中,都不中道也不是實相,這一很重要哦!過去有很多人來跟我這個問題我在說法的「這個」,你在聽法的「這個」就是啊。他們以為:我「能」聽,我「能」覺,我為什麼「能」看?為什麼「能」聽?為什麼「能」動?就表示裡面有一個「能」么。很多人誤解了:我們的自性眼睛能看,在耳朵能聽,在腳能行。這樣就是把能有用功能的「能」,當作所謂的本體自性啦!就與上面所說的是同樣的一個觀念。我們有沒有這個感覺?所以很多人參禪,最後說悟了,悟到了什麼?他說當下就是,這個能知,能覺的,能行的就是,不然我為什麼能懂?他所謂的「悟」,就是落在「能」邊了。注意聽!這樣的「能」邊,那是連悟入實相的門都沒有摸到啊!還不如那個落入「所」證入、「所」契入的「所」邊的觀念的,那個還比較有見地。如果以為能知能覺的,能善分別的「這個」就是的話,那就完了!這個跟凡夫外道有什麼不同,促連實相的門邊兒都沒有摸到!所以我們要小心,不要唱高調:「我已經懂了,已經會了,能知能覺的『這個』就是,當下就是了,所以活在當下」,那會死路一條的!所以注意啊!落於能邊,落於所邊,其實都不對,實相是不落能所的,既然不落能所,那還有什麼能證的真心可說,還有什麼所證的真理可說?如果你還有「能、所」而說是悟入實相了,那會笑話於天下的。所以對這個法的抉擇不了解通達,沒有深的體驗,那就不要談什麼證入實相。現在整個社會在談「實時開悟,當下開悟」,很厲害啊!但我不知道他悟的是什麼?那是耽誤的「誤」啦!這個真的很危險!整個的社會都在吃快餐館哪!麥當勞吃慣了,都求快速。上面所說的是屬於契入實相的部分,所以叫做實相般若

關於上課,我有一點希望,從我個人的感覺來說,希望大家珍惜這個因緣!因為這個因緣非常殊勝,不是我講殊勝,是真的殊勝導師的論著一般人泛泛的看過,很多人都不認為有什麼,因為了解他不容易,了解導師不容易,導師真正的內容深度,要了解真的是不容易的。所以很多人這一套書放了十年八年,根本看不懂。我看到很多人電視上弘法,坦白講,講得實在是慘不忍睹!所以要了導師的是不容易,但我今天很慎重地告訴各位:我們要珍惜這個因緣,這一本般若經講紀》研讀完時,我相信,即使我們不能當生當下馬上大解脫,但是,至少摸著了門路,找到了一個非常正確入門方向,一定可以有這樣的作用!非常重要哦!這個不是戲論,是很真誠的。告訴各位:我不需要妄語,我不需要自吹,這是事實真相!大家要有信心要學就得真心地學,學了以後不要放過去了。回去以後,希望你們還要多拿出來看看,講過的地方回味幾遍,還沒有講的,先把它研究一下,用一點心去投入,思惟一下,然後,上課時一點就通,就會體驗得到。如果你連一點基礎都沒有,也不用心,可有可無的,今天聽一聽很好,回去就忘記了,這樣的話,想受用就不容易啊!如果我們真的為解脫,為真正的身心受用,那我希望大家要真正的用心,上課時要准時,不要遲到,遲到你耽誤很多人,也影響別人。這一部經講完時,我們至少會得到真正的正見。不要以為建立「正見很容易哦!現在每一宗派都說自己講的是正知正見我現在可以肯定告訴你:當這一部經講完後,我們差不多可以建立起真正的正知正見了這是真正的打基礎,不管將來要證到阿羅漢或者是菩薩成佛,這個正見基礎。這個基礎沒有打好,上面要建樓是不可能的,一定會倒的!所以不要談得很高很玄,今天談的這些是最基礎的,最根本的,佛法的根本特色就在這一點,只有真正把握這一的人才是真正的正見正信的佛教徒你就不會迷糊了,不會隨著外道轉了,不會隨著邪見而顛倒,不會被人家一講就胡塗了。至少我們可以把這個正見建立得非常的堅固穩定,至少你不會再胡塗,偏了,猶豫了:「這個講得對,那個講得也對,而兩個實際又有矛盾,到底誰對呢?」 當你建立起這個正見以後,你有正知正見時,你看一切的佛法就會很清楚: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不對,什麼是究竟,什麼是方便,就不會隨波逐流了。這一點非常重要!

所以,希望大家珍惜這個因緣,注意聽哦!不管我們的教育程度,現在的環境經濟基礎職業或者是身體的衰弱等,一切都沒有關係。只要珍惜它,每一個人解脫悟道因緣是一樣平等的。關鍵在於你現在能不能發正確的心投入而深入研究、去用心、去實踐、去觀察,有沒有把這一件事當作我們生死大事來辦,是在這地方勝負!注意聽哦!當你這樣明白而去投入,去研究的話,上完這個課時,大家就可以具足見了。不要輕視哦,具足正見其實是非常不簡單的!我很少看到現在所謂的佛教徒具足正知正見。不要以為「正見」這兩個字這么簡單,我講這些話都是很慎重的。真的希望大家發心,真正地為你自己的生死大事而努力,不要耽誤自己!

上一課講到實相般若,可能有一些人沒有趕得上,所以再把這個重點講得更清楚一點。實相是我們修行要探討體會,要解脫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要體會實相必須要智能,而這個智能又不是一般的智能,是能了解體悟實相的智能才名為般若也就是說,能體會實相的般若才是真正的般若。上次談到的一個重點說到能夠有這樣的智能,才能真正得解脫,所以這就是凡聖迷悟的關鍵。這個般若對了解實相是這樣的重要!所以,具備了解實相的般若,才能真正地解脫。其實一切的重點都是為了這個!如果你沒有真正的般若去了解實相,那根本不可能真正地解脫!因此,我們就明白它的重要性了。導師說:要了解這個,非要悟入「都無所得」不可。如何才能悟入真正的「都無所得」呢?就是要根據正見正見才是悟入實相的真正的般若。注意,這里又提到一個重點。導師又說:我們真正的生死根本是「自性見」(我執我見)。要了解這個「我」不可得,唯有依據緣起正見,如果不能體會佛法緣起正見就不可能真正地悟入「都無所得」而破除我們所謂的自性見,那麼也就不明般若也就不能悟入實相。這樣,把這個重點大概的提一下,就知道自性見的破除才是我們修行目的,重點就在這里

如果沒有緣起正見是不可能破自性見的,為了讓大家更加明白緣起正見的重要,因此講《金剛經》時,講到般若」二字,就講到「實相」二字,這一部經所有的重點精華都在這里了,所以這個地方非常重要哦!我們先明白這一點。講佛法,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把重點完全地提示出來,後面的經文其實只是在解釋這個重點的內容而已。後面的經文一段一段地,找出很多的角度,很多的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