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方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般若波羅蜜心經講記
—體方法師 講解

目 次

前 言

懸 論

一 釋經題

一、波羅蜜

二、般若波羅蜜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般若

三、般若波羅蜜心經

二 釋譯題

正 釋

甲一 標宗

甲二 顯義

乙一 正為利根示常道

丙一 法說般若

丁一 修般若

戊一 廣觀蘊空

己一 融相即性觀──加行

己二 泯相證性觀──正證

戊二 略觀處界等空

戊三 結顯空義

丁二 得般若

戊一 涅槃果──三乘共果

戊二 菩提果──如來不共果

丙二 喻贊般若

乙二 曲為鈍根說方便


般若波羅蜜心經講記

——體方法師 講解(2003年2月~11月於台北市)

(取材自印順導師妙雲集○1-《般若經講記》)



前 言

般若經》是中國佛教最重視的經典之一。《大般若經》共有六百卷,其精華就是《金剛經》,如再濃縮就是《心經》。《心經》雖然只有短短的兩百多字,但是它的涵義卻非常深奧。大乘佛法的特質其實就是以《般若經》的空義來代表,以一個「空」字涵蓋整個佛法的特質。但是要注意的是大乘佛法中,不同的思想體系對於空義的解釋和體認卻有所不同。譬如:

中觀系:畢竟空(空亦復空,空性也沒有實性)

唯識系:圓成實不空(空性不空,空性是實有的)

真常系:如來真心不空

這里大家就要注意了!要學大乘佛法,對大乘佛法這三個不同體系的空義,要怎麼樣拿捏才恰到好處?要如何抉擇才能真正把握佛法的真義和佛陀的本懷?過去很多祖師大德對《金剛經》和《心經》都做了註疏,但是其內涵往往有很大的不同。原因是各自站在不同的思想體系,對於空義的解釋自然就有所不同。對於空義解釋的不同,修行觀照或禪修的方法就不同;心法不同,導致的結果也必然不同。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如果對佛法沒有深入了解,當發現這些問題時,難免產生這些疑問:同樣的經典,為什麼各家的解釋會有所不同?到底我們要遵循哪一個?

我們上課為什麼要以印順導師的論著作為教材?就是因為印順導師是一位非常難得的大善知識,他把流傳兩千五百年來的佛法,從原始佛法到部派佛法,以致把大乘佛法這一演變過程,分為三大系統;也把流傳到中國大乘佛法的八大宗派思想源流、衍化,一一的加以抉擇、釐清。導師之所以有這樣的能力來抉擇,就是因為他發起廣大的願心,終其一生將生命融入佛法的探究,才能把兩千五百年佛法抉擇得一清二楚。

印順導師是比較同情中觀系的,所以他對般若經》的解釋就是以《般若經》的思想來解釋。為什麼這樣講?因為《般若經》的思想有其思想體系的根本法則

譬如說:真常系的經典,就必須用真常系的思想去解釋,才能看到真常系的原貌;如果是唯識系的經典,就必須用唯識系的思想來解釋,才能看到唯識系的原貌。如果用真常的思想來解釋唯識,或用中觀思想來解釋唯識,或者用唯識思想來解釋真常,都不能展現經義的原貌。所以要了解《般若經》的真正思想,就要用般若思想來解釋它,才不會偏離《般若經》的本義。這點很重要!所以我們用導師的論著作為講義,才能真正襯托出《般若經》的思想,也才能得到所謂的真正「正見」。那麼我們用功和體證的方法與結果才不會偏離,這里很重要!大家要了解!

理論明白了,進而還要實踐、修證。所謂的禪修、禪觀、觀照就是要契入空性的體證。那麼最重要的是:觀照要從哪裡下手?要從哪裡去觀察?就是從觀照的所緣境下手。《金剛經》所闡揚的就是廣觀萬法,觀察外在山河大地宇宙萬法,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一切法空。學過《金剛經》的就會明白:小自微塵,大至山河大地,從法、人、事、物,任何一法都是自性緣起空。就是在讓我們從一一法中去了解、去觀察它的體性空寂的、無自性的,每一法都在展現它的空義。

《雜阿含經》中講到:我們如果修禪觀,「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如果從「空」下手,還不能知見清凈的話,就從「無相」下手;「無相」還不能體證而知見清凈的話,就從「無願」下手;那麼如果從「空、無相、無願」都還不能知見清凈的話,最後就要回到身心來,從無常無我無我無我所去觀察,就能解脫清凈也就是從外面的廣觀萬法,如果還不能清凈,就要回到自己的心來觀察,五蘊、六處是不是無常?是不是無我?是不是無我無我所?最後才能把那個「我執」完全的清凈。由上可知,《般若心經》和《金剛經》的差別:《金剛經》是廣觀萬法,《心經》是近取諸身。

從我們內在的五蘊去觀察,只要觀照到「五蘊皆空」,就「度一切苦厄」。雖然《般若心經》只有短短的兩百多字,其實最重要的就是直接契入我們的身心眾生的顛倒執著,一般都怪外境的一切在引誘你,而不知道內在的問題沒有解決,你怪外面的有效嗎?真正的原因在我們的身心,所以最後必須回到原點——自己的心來,看到我們內在顛倒執著的真正根源在哪裡?《般若心經》最主要的就是讓我們明白自己內在執著顛倒的地方,要從哪裡去觀察它?什麼叫空?怎樣照見?才能達到真正的究竟解脫。從這里就能明白:《金剛經》有《金剛經》的涵義,《心經》有《心經》的重點。由此,我們就明白《心經》更重要了!現在都把《心經》納入早晚課,也可見對《心經》的重視。我們就藉這個機會,來研討《心經》。希望大家能有所體會,能夠有個入處。

般若波羅蜜心經》,開始第一部分是「懸論」,第二部分才是正釋—講經文意義。「懸論」就是把《般若心經》的重點先提示出來。對《般若心經》的重點明白了,到研究經文時,就能比較容易體會它的意義了。

懸 論

一 釋經題

一、波羅蜜多:佛法有他的目的,和達到此目的方法,我們要想了解他,可以用本經的「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即經題的「波羅蜜多」來說明。佛法就是要對這現實世間苦難,予以徹底的解決。

波羅蜜多的意思,和我們學佛的目的是相呼應的。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學佛目的、終極意義是什麼?我們人人都希望解脫,因為我人生有種種的苦。活著就已經很苦了,那麼生生死死不斷更是大苦!所以佛法的目的是為了要解脫、滅苦!那麼要達到這一目的要有正確方法,當這個方法得到了,也達到目的了,就是「波羅蜜多」。所以,佛法就是要對這現實世間苦難,予以徹底的解決。

波羅蜜多是梵音,譯成中文可有兩個意思:一、凡是做到了圓滿成就的時候,印度人都稱做波羅蜜多。就是「事業成辦」的意思。二、凡作一事,從開始向目標前進到完成,中間所經的過程方法印度人也稱做波羅蜜多,這就是中文「度」(到彼岸)的意思。其實這只是同一語詞的兩種——動、靜解釋。

波羅蜜多的解釋有兩方面,譬如渡過這一條河的方法,叫波羅蜜多;其間的過程也叫波羅蜜多;圓滿成就彼岸、究竟解脫也叫波羅蜜多。

佛法目的,在使人生苦痛得到解決,達到超脫苦痛的境地。能解除這人生苦痛方法(動的),名之曰波羅蜜多;依照佛法中的方法做到苦痛的解除(靜的),也名為波羅蜜多。

按照佛法來說,能解除人生苦痛方法以及達到超脫苦痛的境地(即到達彼岸究竟解脫),都叫波羅蜜多。

這樣,現在就把波羅蜜多」,局限在解除苦痛意義上。但苦痛是什麼?從何而來?「度一切苦厄」的方法又如何?

所謂的修行彼岸,其實就是滅苦,這是我們學佛的根本的目的在這里先把他襯托出來。苦有多方面,歸納起來,人生有八苦,當然生死輪迴的不斷是最大的苦。那麼佛法的主要的目的是究竟解脫也就生死解脫這就是我們學佛修行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究竟解脫、究竟離苦?這里首先襯托出三個主題:1、苦是什麼? 2、苦從哪裡來?3、用什麼方法可以消滅它?《般若心經》主要就是要解決這三個問題。

是一種感受;苦痛,有他的原因,知道苦痛原因以後,才能用適當的方法來防治他消滅他。

講到這里,一般人也許感到很簡單,以為這個沒什麼,誰都知道。其實我告訴各位,這個最簡單目的卻往往被我們忽視了。佛法重要的理論是建立在因與果的必然性上——因緣果報;因和果之間一定有它的必然性,這才叫因果!如果因和果之間沒有必然性,就不能成為因果也就是說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苦,如果沒有真正了解產生生死苦的根本原因,或者沒有找到正確原因,那麼你用的方法會不會正確?我們是否曾思考過這個問題?不要以為這個問題簡單,卻都被我們忽視了。

譬如說社會中普遍的現象都在拜拜,其它宗教也很多,我們是否明白自己拜拜的目的是什麼?求菩薩、求佛、求神明,求信仰的主要目的無非是希望他能夠庇佑我們。請問,我們的災難痛苦煩惱是因為沒有他的庇佑而有的嗎?如果不是,這樣的因果正確嗎?初一、十五,三牲、香火拿去點一點、拜一拜能解決我們什麼問題?這個和生死解脫的因有關係嗎?如果我們生死的苦是因為我們沒有拜,那麼我們拜拜可以解決。仔細想一想,我們的生死、我們的苦是因為沒有拜而來的嗎?我們的苦和拜之間有因果的必然性嗎?用這樣的方法能解決我們的苦難嗎?這么簡單道理,卻往往被我們忽視了。

醫生的最明白了,一個患者來,診察他的身體狀況,知道他病在何處,才能對症下葯。如果正確病因沒有找到,你下什麼葯,病都不會好,這是簡單的原理。但是我們都沒有了解什麼才是正確而必然的因果關係而非因計因。如果根本不是他的真正原因,你要用它來消除這個因,那是永遠不能解決的。這是很重要觀念,大家一定要明白。我們在那邊跪、在那邊拜、在那邊求,真的就能滅苦嗎?得到的只是暫時的安慰,但是病根不能剷除,因為沒有這樣的功能啊!這看起來很簡單道理,其實意義深遠。

所以,一個真正要用修行的人一定要用智慧抉擇,不是一個虔誠、敬愛、信仰就能解決的。一定要了解我們生死真正的原因是什麼?才有下手處!那麼我們現在要了解苦是怎麼來的。

從引發苦受的自體說,可大分為「身苦」與「心苦」。身苦是因生理的變化所引生的不適意受,如餓了、冷了、疲勞辛苦了……,這都是身體上的苦受。心苦是精神所感受的苦受,如:憎、怒、哀、懼等。身苦是大體同樣的,如餓了覺得難過,你、我、他都是一樣的。心苦就不然了,如人觀月,有的人覺得月光皎潔深生愉快,有的人因望月而思親念舊,心懷悲楚。觀劇、觀花、飲酒等一切,都有同樣的情形

苦受的感覺一方面是身體的部分,另一方面是心靈的部分,所以說身苦和心苦。身體的老、病、死的苦痛就不說了心靈感受的苦就比較深重,不論是外境的刺激還是內在思想產生的影響,都會引起苦受。你討厭一個人,討厭一些東西討厭一些現象,會帶來心裡很不舒服,忿怒、瞋恨也是非常的難受,悲傷的時候也很苦,再來就是恐懼,我們往往都忽視了內在的恐懼感,包括每一個人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就是日常生活中處處保護自己、小小心心的怕受傷害、計較爭論,其實都是來自恐懼感,因為比較細膩,所以我們很少發現這個問題

我們知道身體的苦受多是外來的,而心靈的苦受是由思想的問題衍生的。相較之下,內在的問題更重要。身苦,大致上每一個人的感受都差不多。譬如:餓了大家都一樣餓、冷了大家都一樣冷,那個感覺大家都一樣;外面有危險,大家都一樣的感受到危機戰爭來了,我們也共同的面臨威脅。但是心靈產生的苦痛就不同了,同樣的外境,在不同的人心靈上產生的作用是有很大差別那是因我們內在的條件不一樣。

如果一個人在戀愛的時候,看到月亮一定感到:哇!好美的月亮!充滿詩情畫意;如果一個人家裡親人亡故,看到月亮就會感到好凄涼啊!好孤獨啊!可見,隨著我們內在因緣條件的不同,面對同樣的境界,還是有不同的心靈感受。這些心靈的反應,一點明大家就明白了。

在同一境界,因主觀心緒的差別,可以引生不同的感受,這就和身受不同了!

這里我們可以體會到一個重點:譬如,我們都在同一個城市,生存的環境和所處的地理位置都差不多,我們對這些外在環境的感受也都差不多,但是每個人生活是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每個人各自的境遇和條件是有差別的,最主要的差別不在於他一定多富有,不在於他家環境一定很好,而在於個人的觀念—主觀意識。比如,住在高樓大廈里很富有的人,如果他心存不滿、慾望很強慾望得不到滿足,也不快樂。如果是小康家庭,他了解緣起法、對人生有體驗,雖然日子得很平淡,但是他心裡非常的安逸自在,不一定覺得苦。這就是內心觀念知見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心裡作用。這里我們就要注意了!我們為什麼會苦?這與我們的觀念有直接的關係觀念正確的人,任何因緣,任何條件,他都能安然自在,所以他才能清凈解脫。如果知見錯誤慾望強,永遠不能滿足,再多的財富、再好的環境也不會感到快樂,還是一樣的苦。由此,大家就明白知見的重要性。

其實我們學法,真正的解脫解脫什麼?身苦的苦受是不能避免的,譬如:你被打到了、傷到了一定會痛,那麼證到菩薩和阿羅漢就不痛了嗎?神經麻痹了嗎?不可能的。疼痛感覺神經作用,是身體自然功能,除非神經系統壞了,不然是不會不痛的。所以身苦的部分大家的感受是一樣的,但是心苦的部分就有不同。

羅漢解脫是身苦心不苦,在《雜阿含經》中很多證阿羅漢的聖弟子臨終時,也有重病,有的也很痛,也很苦。但是阿羅漢的不苦在於身苦心不苦。所以解脫的重點其實是在觀念引起的心靈的部分。這樣我們就可以把握修行的重點:真正能解脫的不是身體,反而是心靈的部分。由此可知,觀念知見建立的重要性。

《雜阿含經》中記載:有一位比丘毒蛇咬了,雖然就要面對死亡,但是他臉色都不變,甚至旁邊的人問他:「我看到你的臉色都沒變,你怎麼說你毒蛇咬了就要死了呢」?因為他佛陀開示而有身心的體證,他就講出他的體會:色如果是「我」,我的臉色就會變,如果受想行識是「我」,我的臉色就會變。五蘊本空,根本沒有「我」,「我」根本不存在,為什麼要變?講完了就坐著走了,臉色還是不變。他面對死亡是那樣的自在,可見對法的體證到什麼程度!不會因為被毒蛇咬後,不中毒、不會死那是不可能的,身體還是會產生正常的功能作用,但是心靈已經超越解脫這就是身受和心受的不同。

實在說來,身心二受是互相影響的,如生理變化所引生的饑渴等苦──身苦,可以引生心理上的煩憂,因之弱者自絕生路,強者鋌而走險,這是極常見的事。反之,心理上的痛苦也可以引發身苦,如因情緒不佳而久卧床榻等。

身體會影響心靈心靈也會影響身體,一般人不能把二者分開。譬如肚子餓了就會產生苦受;外面的環境很冷或者很危險,也會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如果久病身體不好心靈也會受到影響,身心是互相影響的。意志比較薄弱的人遇到挫折,沒有堅定信心力量就會走上絕路;心性比較強的人遇到利害關係時,就會鋌而走險。這也是由心靈的、意志的、觀念的影響而產生不同的結果。

身苦,由於人為的努力,還易於解決;但同樣的環境,因人的身世不同,知識不同,情緒不同,意志不同,感生的心苦也各各不同,這就難得解決了。

很多人來師父訴苦,每一個人訴的苦都不一樣,因為他們的觀念不一樣,他們面對的境界也不一樣。但是一樣的是,都怪外在環境給他的不公平,他的遭遇是那麼不幸。當師父用法來告訴他們:「外在條件你不能改變它,但是你內在的知見是可以改變的。」但是不了解法的人就會說:「師父你不了解我,你沒有遇到我的環境如果你遇到了你就知道了。」每一個人的反應都會這樣講,其實師父怎麼會不知道?每一個人受的苦同樣是苦啊!雖然觸的因緣不同,苦的受是一樣的。這個苦受,如果懂法的人就可以把它解決。但是,不是要你改變天下或改變世界!要改變外在一切所有的因緣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辦法就是要改變自己內在的觀念,可見「知見」的問題多重要啊!

一般人總是想改變別人來適應自己,那是不可能的。但是當你內在得法時、了解法的實相時,外面任何條件都不能引動你,那才是根本!這很重要

世間一般的學術,對此心苦簡直是沒法解除的,只有學習佛法才可以得到解除。

現在什麼樣的書都有,有勵志文選、有教導你怎麼運動身體健康、怎樣充實自己的事業成就等等,這些都著重在滿足人間需求。但是能不能解除我們真正的根本之苦?不可能的!那些都在解決外在的問題,「只有學習佛法才可以得到解除」,這是導師很肯定的!為什麼?因為佛法的是心病,是心靈的問題,不只是外在的問題。如果只是外在的問題,就讓我們來看佛陀:他生為王子王宮生活他不用愁吃、不用愁穿,金錢、權利、美女、孩子一切都有,但是這些能解決他生死的苦嗎?他內心生死解脫的渴望能解決嗎?他最後為什麼要放棄一切擁有?反而放棄了才解決了他的問題!

反之,我們一般人在解決的是什麼?都只想到解決外在的問題,而不是要解決我們內在真正的問題。你照他的方法,即使得到了財富財富是永恆的嗎?你得到了健康,活到一百二十歲,還是要面臨死亡的。即使一切都圓滿,能永恆嗎?這些能解決你生老病死的問題嗎?所以,一般世間知識不可能解決心靈的苦,唯有佛法才能解決我們內在真正的問題。因為你見法以後,人間痛苦煩惱自然就淡化了、消失了,不但活著的時候得現法樂,對未來生死也沒恐懼了,這才是真正徹底的解決的方法

雖然佛法不是偏於心的,但可以知道佛法的重心所在。

一句話有很深的涵義!雖然我們的身心是相依相緣,相互影響的,但是心靈居主導地位。這不是說偏於心靈而放棄了身體,而是二者不能偏廢。此處,主要凸顯心靈的重要性。這里告訴我佛法不會偏於心靈這一部分。因為佛法的是緣起論,緣起是什麼?身、心是相依相緣的,離開身體心靈會有作用;離開心靈肉體就會變成死屍也沒作用。所以,我們的生命身心相依相緣的作用而產生的功能性。如果偏於心靈就會走向唯心的一邊;偏於物質就會走向唯物的一邊,就佛法來講這都是兩邊,都是極端。所以佛法緣起就是講中道,不偏於兩邊,相依相緣而不相礙,這才是中道所真正要闡揚的理念

導師指出這一句是有深義的:佛法不是偏於心的,但是我們要知道,佛法的重心在心靈導師怕我們執著心靈上,走上唯心之路就會執著有一永恆不變真心,走向自性的那一條路去。這里是重點!我們一定要小心!

從引發苦痛環境說:有的痛苦是因物質需求不得滿足而引生的(我與物),有的是人與人的關係而引生的(我與他),有的是與自家身心俱來的(我與身心)。此與身心俱來的痛苦,雖很多,然最主要的有「生」、「老」、「病」、「死」的四種

我和外在環境物質關係我和人相處產生的關係我和自己身心而引生的關係,這三方面都會引起我們的苦,這是重點!

我們從出生的那一剎那開始,就要和「生、老、病、死」相處了,每一秒鍾都在邁向「老、病、死」。生出來就有,所以叫「與身俱來」的。

生與死,一般人不易感到是苦;在苦痛發生之前,盡管感不到,可是生理心理的必然變化,這些痛苦終究是會到來的。

一般來說,尤其是年輕都不會感到死亡的威脅,甚至七、八十歲的人也沒感覺到。現在有很多企業家,到了七、八十歲了,精神很好還在擴大事業,在國內國外到處投資、發展,他們還沒感覺到死亡的陰影在靠近,仍然雄心壯志,大概預備活到兩百歲樣子,死亡好像距離他們很遠。那麼再看現在的年輕人,他們眼睛一睜開在搞什麼?你們會搖頭,他們真的感受到生死的苦嗎?沒有啊!這就是我們眾生還沒發現、面對問題以前,普遍都是這樣子的,在佛法來講就是一種「痴」的現象。所以導師告訴我們:雖然現在苦還沒發生、雖然還沒有感受到,但是因果有它的必然性,生的一定會老、一定會病、一定會死那是必然要來的,不論你感受得到還是感受不到,是一定要面臨的,這個就是因果的必然性。

人的差別在這里,有的人年輕碰觸到某個因緣,內在的善根就發露了,他就想要探究生命意義到底是什麼?我每天只要吃、喝、玩、樂嗎?我只是在求名恩愛嗎?那麼我面對死亡的時候又如何?人是不是一定會死有的人就會考慮到這個問題。愈早發現的人就會愈早去探討,想要去解決這個問題佛陀出家時間,有說在二十五歲,有說二十九歲。他放棄的是王位,是人間一切的享樂,一切的慾望他都放下,就是因為他想到了這個問題。那麼有善根智慧的人就會未雨綢繆,為必然要來事情提早准備,到時候才不會手忙腳亂,也才能解決我們內心真正的疑惑和不安。但是,善根比較淺的,不但自己想不到這個問題,即使你想告訴他,想幫助他,想引發他都非常的困難我們現在在座聽課的有幾個年輕人?很少啊!他們面對整個社會的形態,內心都充滿了好奇和挑戰,充滿了願望理想有一句話說:青年人都是英雄」,不相信命運。但是這些「英雄」在社會上歷練、碰觸一、二十年以後,每一個都會反省了。因為經歷過了,都感受到了人生的無奈與苦楚。其實,我們哪一個人的人生,體驗不到苦呢?到了四十歲以後,大部分不但會相信命運也會探討命運,因為身心的碰觸,感受到了那份無奈。

人不能脫離社會而自存,必然地要與一切人發生關係,由於關係的好壞淺深不同,所引生的痛苦也就兩樣。

人只要活著,第一要接觸社會,不可能離開這個社會而獨存。我們與國家社會、人群乃至於一切事物都是相依相緣,不可能獨存的。所以一定會產生人與人關係人與事的關係人與物的關係。那麼人與人之間的因緣關係不同:有深有淺、有好有壞,由此而產生的痛苦也就不同。

如最親愛的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一旦生離死別,心理就會深生懊喪、苦痛佛法中名此為「恩愛別離苦」。

所以我們一般人都沒有發現這個問題譬如說我現在家庭很好夫妻關係很好孩子都很乖、很聽話,家庭環境很不錯,一切都圓滿每個人都活到一百歲,福祿壽都有了。但是請問你:總有一個要先走吧!家裡所有的親人總不可能同時死亡吧!那就註定會有愛別離苦!如果不是很親密的人、有很深關係的人,他發生的種種變化你不在意的。就是因為你身邊的人、親愛的人關係深厚的人,一旦發生變化,你就會人間不幸中感到人生真的很苦!感情很好、很恩愛有一天一定要離開,豈不是更苦!說到人生,哪一個人不苦?

根據統計,全世界一天大概要死三十萬人你怎麼不哭、不苦?因為和你沒關係。如果家裡被盜你就苦了,何況是我們的財富名利恩愛親情,這些一定會變化、一定會離去、一定會死的,怎麼辦?注意!佛法講的苦並不是一點快樂都沒有,而是說快樂還是要變化、分離,最後的結果還是苦!愈親的、愈是我們執著的、愈深愛的,一旦面對生離死別的時候,會更苦。那你說有什麼不分離?什麼會不變化、什麼到最後會不滅不愛、不親還沒事,一親、一愛,到最後變化的時候會更苦,你說人間哪一個不苦?年輕的時候沒有感覺到,如果遇到自己的父母長輩親人面臨死亡的時候,你知道內心有多苦嗎?那種感受,哪一個人不會面對?所以,人從生出來,只要活著,就會感受到苦,因為無常故!無常真理法則,是法法都如此的,我們的身心也不離此無常法則,所以必定要苦。

所以佛法講的苦不是一點快樂都沒有,而是說無常故,畢竟要苦。這個地方大家要明白!你暫時慾望的滿足、暫時精神外在的寄託,有一天一定會變的!最後還是要離開的,那個苦更甚!所以,「無常故苦」是佛法講的根本。

有些人是自己所討厭的,不願與他見面的,可是「冤家路狹」,偏偏要與之相會,這名為「怨憎會遇苦」。此因社會關係而引生的愛別離、怨憎會苦,是常見的事,稍加回思,就可以知道。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喜歡的偏偏要分離,不喜歡的偏偏每天要見面,這也是一種苦。年輕的時候,我們都在追尋理想,還要尋找理想的另一半。就好古時候城堡一樣,總想盡辦法攻佔這個城堡。可是攻進去的人,不要多久都想辦法再攻出來,因為理想中的白馬王子和白雪公主很快就幻滅了。這時候要攻出來可就難了;喜歡的偏偏不能在一起,在一起的偏偏都不如意,想逃避卻又逃不了,這就是「怨憎會遇苦」。據說現在離婚率在40%以上,這個問題可能比較容易解決,因為還有很多選擇的機會。但是問題不只是出現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的子女長輩親友很多都處在這樣的情況,「怨憎會」苦是很普遍的現象

還有,人生在世上,衣、食、住、行是生活所必需,有一不備,必竭力以求之。求之不已,久而不得,事與願違,於是懊惱縈心,佛法名此為「求不得苦」。也有想丟而丟不了的,也可以攝在此中。

「求不得苦」更普遍,俗話說「人生如意事十有八、九。」十件事只有一、二件比較如意,而八、九件事大概都是如意的。所求不得,已經很苦了,何況得到的,還要失去,更苦;不得,放得下還沒事,如果得了,保護不了又失去了,更難過。在無常法則下,有什麼可以保持不失不變的?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求不得的苦是普遍的現象

求不到當然苦,有的得到以後感覺如意的時候,想丟都丟不掉的。很多人大概都有這種體會!譬如說,娶個太太或者嫁個丈夫,本來以為很理想,可是日子久了,發現對方有很多缺點後,於是就要離婚、想逃掉,偏偏對方不答應,要丟都丟不掉,也含攝在求不得苦裡面。

我們的觀念也是一樣,它是我們最大的問題!你是發現某某人、或許是我們的長輩、或是朋友:「那個人腦筋,很糟糕,叫他怎麼樣他都不聽,他每一次都在他那個觀念裡面」。而我們是否也都執著在某一個觀念里,想丟都丟不掉,怎麼講都沒辦法。這也是苦的原因啊!如果我們執著在某一個觀念、某一種見地,即使是錯的卻以為是對的,顛倒執著的也以為是正確的。佛陀告訴我們,那個知見就是苦的因。可是我們每天還在那裡顛倒、愛染、執著而不自知。這個顛倒錯誤知見丟不掉就是最大的苦因。

像上所說諸苦,可大分三類︰一、因身心變化所引生的苦痛──生、老、病、死;二、因社會關係發生苦痛──愛別離、怨憎會;三、因自然界──衣食等欲求不得所引生的苦痛

體會、了解一下這三類的苦,我們是不是每天都在這樣的因緣中。現在,台灣經濟較十幾年前好很多,雖然貧富差距很大,但是基本的生活過得去物質上基本都無缺,問題是我們的慾望不能滿足,因此還是苦。至於人際關係,說實在的,我們今天如果不學佛很難交到善友。從一般的社會中來看,家家戶戶、親朋好友之間,有幾個是真的知音的。人事上沒有紛爭、沒有怨懟、沒有不滿、處處都很好、很圓滿能有幾人?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是這樣的難以圓滿和諧,所帶來的苦惱更多。我們沒有一天可以孤立於社會而生存,沒有辦法避免與人相處。但是請問:我們之間所營造的關係,到底是和諧的?還是相對的?我們都要去探討和了解,怎麼才能不苦。

其次,像天災、地變等自然災害,這也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今年,台灣天災特別多,颱風一個接一個,像這次颱風,風不大,可是雨卻下得很大,全省都淹水了,如果雨再下個不停,土石流可能又要發生了這是天災的部分,你看大家苦不苦!汽車泡水了、商店浸水了、物品都壞了,損失滿大的,交通也都破壞了,這些帶來我們生活的很多不便,也都是苦啊!

所以不管是從自己身心面對的老病死,還是外在環境人事關係等等帶來的都是苦。相信一個人活在人間,只要去注意、去反省,一定體會得到這些苦。我們今天學佛修行的根本原因,就是要解決現實人生的這些苦。那有沒有辦法真正學到「法」?真正悟到「法」?真的在人事關係中就沒有苦了嗎?真的面對外在條件就不苦了嗎?真的面對身心生死都不會苦了嗎?可以告訴各位,只有佛法才能夠解決這些問題、超越一切苦,這就是佛法偉大、可貴之處!《般若心經》就是在講這些根本問題。怎麼樣「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是剛剛講的三方面的一切的苦厄都能度,都能彼岸都能超越的意思,可見《心經》的重要!

世間學術宗教、技巧,莫不是為解除人生痛苦而產生的。然而努力的結果,至多能解除自然界的威脅和少部分的因社會關係發生痛苦。這因為自然界是無生的,多依必然的法則而變化的,只要人能發見他的變化法則就可以控制他、利用他。

現代科技的發達,讓我們可以了解氣象的變化、地層的變化,也可以探討自然界中種種物質之間產生的因果關係。因此,了解這種必然關係,我們就知道怎樣的去預防他、控制他、利用他,也就可以預防很多的自然災害,預防很多人為造作的疏失所帶來的痛苦。但是,這屬於外在條件物質部分,最多也只是達到部分的對治,而不能根本的解除,甚至有時還會帶來很大的負作用。根本的問題在哪裡?就是我內心的問題。

社會關係就難多了,如發生同一事件,以同一的處理法,但每因群眾的心境與處理者之間的關係不同,得到完全不同的結果。

每一個人遇到同一件事情,用同樣的方法去處理,結果是否一樣?不一定。因為面對的人和處理的對象跟你因緣關係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如果你們和師父之間發生一些問題,你們來找師父溝通,就很容易解決。但是,如果遇到一個很霸道、不講的人,你用同樣的辦法,不一定能解決。如果世人都能講理,問題就都能解決,法院的生意就不會那麼好。現在的問題為什麼都不能解決?因為我認為我對,你認為你對,我們都不會從同一個角度來看。所以,人世間種種的因緣關係不同,產生的結果也不一樣,那麼處理問題就很困難。現在所有的事業中,法院的生意可能最好,它有永遠辦不完的案件。可是我們做生意,有時候還會不好,法院卻不會沒有生意。可見人間的人事關係的復雜性和衝突性有多大!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人事關係這個大問題,給我們帶來的苦惱非常多。

這還不是最難解除的,最難的那要算個人身心上的痛苦了。照說,自家身心的事,應該易於處理,實則是最難的。

按照常理,我們自己身心的事,應該是最容易處理的。別人我們不容易去影響他,不容易叫他來符合、認同我們,那麼我們自己身心的事應該比較容易處理吧?這句話就很奧妙了,改變天下來符合我們,不容易;改變每一個人來同意我們也不容易,那我們自己了解自己,改變自己應該很容易吧?其實這是最難的了!如果我們自己要調整自己都不容易,你說最接近的、你能控制的、自己在使用的、與自己息息相關的都不容易改變,也不容易處理,卻說你能處理好外在事情這是一個很大的諷刺!

人對自己究竟是什麼?心理是怎樣活動的?實在不易認識,不易知道。

就像我是誰」?找不到我是誰,我不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裡來?不知道!到哪裡去?不知道!為什麼從小會變得年輕、會老、會死?不知道!最奧妙的就是,我們每天在活著,每天都在心靈的活動中,人事物的一切都展現在身心的活動中。但是,你是根據什麼活動的?不知道!你是根據什麼思惟的?不知道!有沒有人了解我們內在有著像計算機程序似的思惟模式是怎麼建立的?我們的活動,我們的行為,不是從我們的思想觀念來的嗎?那麼這個觀念根據什麼在運作的?裡面有沒有一套軟體?如果沒有的話,我們的觀念會忽然發生嗎?這一套軟體程序有沒有人去發現?沒有!如果這個程序功能我們都不知道,我們的行為是不是在無知無明愚痴狀態中?那麼無明狀態中的行為會不會自在會不會不造業?會不會不起煩惱?問題就在這里!這里不就在點出我們愚痴地方嗎!

《阿含經》說:「眾生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系,長夜輪迴生死,不知苦際。」什麼叫無明蓋?不了解真相。那麼真相是什麼?我們的知見是怎麼建立的?我們的行為舉動是從哪裡來的?根據什麼?對自己的身心活動都不了解,這就是最大的無明。要你知道天下萬物你說很難,那麼自己的身心自己在用,為什麼對於自己可以觀察、可以體會的身心卻不能了解?為什麼處處要爭,處處要斗,處處要佔有?為什麼會引起這樣的佔有慾,我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們為什麼會痛苦痛苦原因是什麼?不知道!好像都不符合我!我們卻從來沒有去探討產生痛苦的真正內在原因

導師在這把我無明的重點指了出來:自己究竟是什麼,我們了解嗎?什麼是我?心靈是根據什麼來活動的?思惟模式是怎麼建立的?不知道。這個就叫無明。也因為無明,我們的行為必定是跟無明相應的,所以帶來的是貪、瞋、痴煩惱;貪瞋痴煩惱就是生死相續動力世間學問學術科學研究有在探討這些嗎?只有佛法才談這個啊!佛法告訴我們什麼是無明,貪愛、造業是由哪裡來的,我們才能知道它的根源。所以,「苦」不是沒有原因的。不了解我們到底是什麼心靈的活動怎麼來的?思惟模式是根據什麼?哪裡錯了?這就叫無明。把這些都搞清楚了、都明白了,就是「明」。既然都明白了,我們裡面錯誤條件就沒有了,還會有錯誤的行為嗎?還會造業嗎?不會啦!

注意!這里又指出一個重點,就是要我們明白修行從哪裡修?什麼才是真正修行的重點?我們犯了錯,都在貪瞋痴煩惱中造業,就像社會上犯罪的人,抓去關上幾十年,甚至於無期徒刑,這幾十年中甚至到死,他雖然失去了自由,不能再犯罪,但是他是否因為這樣就解脫了?他有沒有因為這樣而改變惡行心態他是不是就沒事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一個人一出生就在一環境清凈、很優美、沒有混雜的地方房子裡面什麼物質都准備得很好衣食無憂,一切讓他感到生活自在安穩不受人間的污染,然後活到一百歲直到老死,他會不會因此而解脫?不會的!他還是在無明中。

那麼,什麼叫解脫?因為我們在無明狀態中所造作的一切行為,帶來的都是與貪瞋痴煩惱相應的。生死不斷是由於貪瞋痴煩惱產生的業力所牽引,而不能止息。一個人生出來,他過去生種種因緣並沒有消失,只是這一生沒有因緣讓他接觸外境,在那種環境因緣下,他就沒有機會聽聞到法,也不知道什麼是正見,更沒有與空相應的智慧。即使在人間沒有任何因緣去造業,直到死的時候,他的知見是在無明中,他並沒有真正的改變。所以注意!修行要在哪裡修?在沒事的地方怎麼修?好比剛剛講的,一個孩子,如果給他一個就像極樂世界一樣的環境,在那個環境中怎麼修?這個觀念很重要,為什麼佛經六道人身難得?天道沒有痛苦、沒有煩惱,只有享樂,所以天道沒辦法修行;惡道每天都在惡報里很苦,就像地獄里的苦惱眾生,更沒有辦法修行。為什麼只有人才修行?因為人智慧、有理性、可以思考,可以在很多的善、惡因緣中磨練體會;可以有機會遇到善知識聽聞佛法;可以在苦樂參半的因緣中反省探討,看清真相無明破了,才能真正解決生死的根本問題。所以,真正的修行要在哪裡?在人道!離開人道修行是很困難的,這一點正是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

人說等我老了,環境好一點,身體在一點,我再來修。沒事了還要修什麼行?修行在我們的苦惱中,如何藉助這樣的因緣去觀照,從根源處找出產生煩惱真正的原因才有機會消除煩惱。這相當重要。

連自己都不認識還能談得到控制自己,改造自己嗎?因此,想控制自己,解放自己,非認識自己不可。

如果連自己身心條件因緣不清楚,怎麼能控制、改造自己?如果自己都沒有辦法了解、控制、改造、提升自己,你又如何去改變外在條件外在人事?當老病死到來,又如何面對?所以先要認識自己呀!這里講「想控制自己,解放自己,非認識自己不可」,這就是重點。所以,《心經》是「近取諸身」,就是自身,就是要回到生命中來,回到身心的當下來觀察自己、了解自己,這就是修行的下手處。

佛法雖無往而不在,但主要的在教人怎樣覺悟自己,改造自己以得痛苦的解除。

可是,一般的信仰就不這樣子,我們認為外在有一個偉大、法力無邊的佛、菩薩,只要虔誠敬愛、恭敬禮拜,好像我們就能救了。如果是這樣的觀念那就是不了解佛法的真義和目的了。佛法揭示的是事實真相,每一個人都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的就是沒有自性的、沒有他力的主宰。不是誰來控制、誰來造作你的。佛法第一要破的就是這種依賴感和迷信,而要讓我們發現真相。什麼是真相?由於我們的無知,產生錯誤的行為而帶來痛苦煩惱;所以,只要我們反省自己,看清楚我們造業的動力根源是什麼?當我們把那個根本的原因改變時,一切現象就能改善了。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解脫的,過去的一切大德菩薩也是這樣解脫的。我們每一個人解脫機會都是平等的,因為我們和佛菩薩一樣都是人,都有五蘊、六處、有思想、有觀察的能力、有理性思惟,所具備的條件都是一樣的。我們犯的過錯也不無明和貪愛,和一切眾生生命輪迴動力是一樣的。所以只要我們能反觀自己,探討真正的原因在哪裡,只要把那個原因調正了,所有的問題就解決了。所以十二緣起無明破了就不會有行,行破了就不會有後面的相續生死輪迴就斷了。所以修行兩個重點:第一是無明,第二是離貪愛。那麼要達到這個目的,首先要從哪裡下手?反觀自己身心的造作、心靈的動態,這些都要清楚。導師在這里講的好像都很淺顯:「想控制自己,解放自己,非認識自己不可」。問題是我們幾個人懂得認識自己的方法?又如何深入到我們潛在很深很深的意識去了解自己,不容易啊!所以只有佛法的這個「法」,才能一步一步引導我們進去,去體會到最深的內涵。也就是說引導我們怎麼去觀照,怎麼用功,怎麼修行才能夠真的深入我們內心的深處,去發覺他的真相。所以學習佛法第一步就是上課聽法,奠定理論基礎。如果連這些理論都不懂信心從哪裡來?沒有信心又怎麼會依照修行方法去實踐呢?所以,首先要明白這些理論,就要從聞思修的第一步「聞」——聽法下手。

這就是答案佛法的目的是讓我們究竟解脫的,那麼要解脫就得覺悟自己,改造自己,剷除一切無明、顛倒、執著的根源,我們就能解除痛苦

如我們不求自我身心的合理控制與改造,那麼因自然界而引起的苦痛,我們也沒辦法去控制,反而增多痛苦

如果一個人的內心真的像佛陀一樣得法他就解脫了。佛陀悟道後四十九年弘法利生,也遭遇很多的逆境,但是他不會再煩惱痛苦了。佛陀成佛了,世界是否因此而變得圓滿了?是否所有外在的問題都解決了?是否所有的人都沒有問題了?不可能的!從《阿含經》中可以看到,佛陀年老時還遭遇很多逆境,包括提婆達多的背叛及祖國的被滅,都是很大的逆境。並不是成佛了,一切都圓滿了,千萬不要這樣想。但有一事情是肯定的,那就佛陀即使遇到多麼大的逆境他還安然自在他不痛苦煩惱,不會再引起種種的障礙,這才是真正的解脫也就是說如果你真的解脫了,人世間外在條件不管怎樣的變化,以世俗來看是很不利、很不好,有很大障礙,但是對他來說還是自在的,這才是解脫

所以,我們首先要糾正一些錯誤觀念,不要被傳統的民俗信仰或神話誤導了,以為學佛會有感應,沒有災難,求得自在,沒有痛苦、沒有煩惱,一切事情都順利,這樣都不佛法佛法告訴我人間都是無常的,怎麼會一成不變呢?怎麼會永遠沒事呢?一切都會變壞,一切都必歸於滅,這才是佛法真理!明白了這個真理法則,我們就不會求不老、不病、不死了。生滅無常,不可能一切都如意圓滿的。真正的圓滿內心自在解脫,外在一條件已經不能影響你了,這樣才叫圓滿,才叫究竟。所以,一個真正得法的人,面對外在的人、事、物的種種障礙也不再受其影響。

佛法社會也只能在人類充分覺悟,提高人格,發展德性社會才能完成徹底的更高度的和平自由

這就是說,不是一個人的成就就可以改變整個社會大乘佛法的是菩薩道。所謂的菩薩道,就是要無私寬廣地為廣大的眾生設想,然後慢慢引導所有眾生都能了解真理法則。然後每一個人都能凈化,每一個人都能菩提心,那麼共願共行的人就會越來越多社會才有和諧的希望。不是我解脫了,天下太平了。所以,我們如果真的要讓社會達到極樂世界標准,不是一個解脫就能完成的,需要大家都菩提心,以悲心來利濟更廣大的群眾,讓每一個人都得法,讓每一個人都能改善身心,這個社會才能真正的凈化。為什麼我們大乘佛法要講行菩薩道?因為這才是佛陀真正的本願本懷,希望「一切眾生皆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也就要讓一切眾生都能解脫這就是菩薩道緣苦眾生動力

從合理的社會──平等自由中,控制與利用自然界,才能真得其用。

如果人人都自私自利,那麼自然資源就會被誤用,自然生態也會受到破壞,就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那麼大家都會深受其害,這就是共業。所以只有佛法普遍的宣流,大家都能夠體會佛法平等性,互相尊重,愛別人,也愛自己,那時社會才能互相的、普遍的善用自然資源與環境,這樣才能發揮它的真正效用。如果還有自私心理和個人的利害關係,不管別人,不管社會,那麼帶來的災害勢必更嚴重。

否則,像現代的科學對於近代人類不能不說厥功甚偉,然因沒有善於運用,利器殺人的副作用,就隨之生起,甚至引起世界文明被毀滅的危險。

所以,如果還沒有體會到平等法性,無論是社會物質怎樣的開發或是科技如何發達,還是用在私慾上、佔有上、鬥爭上,那麼這樣的發達帶來的是什麼?過去農業社會人們的生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除了面對老病死,沒有太大危機感。可是現代社會人們面臨的危機不一樣,武器那麼多,大家外出都沒有安全感,家家戶戶要做鐵門窗,可想而知,我們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狀態中!

就如近代原子彈的發明。本來原子能是可以善用的,如果原子用在能量的使用上,當然可以利益眾生。但是現在作為原子彈、核彈、中子彈的殺人武器,一顆下去,真的全人類都會毀滅。所以,科技的發達,如果不善用,副作用更大,帶來的災害和威脅更大

所以,人不能從解除自己身心上的煩惱矛盾下手,任何控制自然、人群的辦法,是不會收到預期效果的。

不只是物質上的佔有,還有人性中的權力慾望,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為什麼過去主政者到某一個程度以後,後面的人就會起來革命,起來革命的人最後有了權力以後,主政的結果與過去統治者的結果相差不多,因為權力使人腐化。所以,那些革命都只是治標,只有佛法是治本的。從每一個人的生命、身心中去改造、提升,凈化自己的人格德行,這才是根本。

現代的所謂教育,教出來很多有才能的人,但這些才能都傾向於功利,還是自私的,沒有離開人類互相競爭本能在這種弱肉強食的競爭中,人類怎麼能達到真正的和平共處?如果教育是功利性的,沒有佛法的熏陶,自私的本質不能去掉,所以產生的問題根本不能真正的解決。以前,學校還有佛學社,可是現在,學校不成立佛學社了。其實佛法本來是一種教育,要普遍的教育大家如何解脫、如何破我執,從根本上解決現實人間存在的問題。但是我們現在的教育甚至會排斥佛法這就本末顛倒。所以每一個人如果沒有真正解除內在煩惱的因,外在功利會帶來更大煩惱

因此,我們要「度一切苦厄」,應首先對自己予以改造。唯有這樣,才能合理的根本的解除人世間苦痛

注意!「根本解除」,這是根源!就如醫生治病,有治標,有治本,社會的凈化和政治的改革也一樣,有治標、治本的方法。但是真正能治本的,都不離對佛法的體證,如果離開了佛法的體證,幾乎是沒有辦法的。不是一切宗教都能解決問題佛法的奧妙與一般宗教是不同的。譬如:西方的宗教還會引起宗教戰爭,而佛法絕對反對戰爭佛法的是無諍、無生這是根本不同的地方。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所有的宗教都一樣。佛法的是眾生平等人與人之間是互相尊重的,而且是相依相緣的,人與事、人與物、人與人之間都有很深切的互動關係,因此才產生整個社會的動態萬象。沒有誰重要,誰不重要,「平等」就是佛法講的法性。但是神權就不同了,神權要控制萬物:必須聽我的,不聽我的,就會下地獄我就懲罰你;聽我、信我的,就升天堂、得永生,所以神權還是極權的,佛法才是平等民權的。所以真正要解脫,要根本解除煩惱是從自我的改造做起,不是信仰神權來庇佑你,這一點一定要明白!

佛法解除苦痛方法是如何呢?原則的說,可分二種︰一、充實自己︰增加反抗的力量,使苦痛在自己身心中沖淡,不生劇烈的反應。如力量小的擔不起重物,感到苦難;而在鍛煉有素精強力壯者,則可把著便行,行所無事

學佛修行,理論明白了,目標知道了再來就要探討改造自己和邁向解脫方法。從苦的立場來說,我們都感到很苦,那麼苦是從哪裡來的?

第一,面對外境,感到自己身心難以承擔所引起的苦,那麼就要先充實自己,增強身心承受的力量。譬如身體很弱時,一百斤的東西擔不起來,要你擔起時,你就會感到很苦、很難如果你經過運動的鍛煉,慢慢的調整自己的身體體力就漸漸增強,那時就能輕鬆的挑起一百斤的擔子而不會感得很苦了,因為你還有餘力嘛!這一部分是講先充實自己,增強承擔力。

我們不管是待人、接物、處事時,人家一句話有時候就會讓自己苦很久,但是慢慢的了解法、熏習、實踐,就知道自己該如何去承擔,去面對。這樣慢慢會覺得過去很苦惱的事,現在慢慢減少了,不會隨境而轉。可見,充實自己,是充實自己的知見心靈智慧的部分。這是一個過程,需要慢慢的長養、充實。這種承擔力,不像運動,肌肉發達就好,而是智慧力量。以前,為什麼別人一句你就受不了?現在即使有一萬句不如意的話,心也不會動,因為心裡的充實,擴大了自身的承擔力。

二、消滅苦痛的根源︰知其原因,將致苦的原因對治了,苦果自然不生

第二,是消滅苦痛的根源,這是最根本的。前面是治標,這個是治本。要尋找原因,為什麼遇到這個事,我會那麼痛苦?而別人卻不會痛苦?為什麼他那麼痛苦,而我卻不會?要看清楚那個苦的原因是什麼,找到原因,只要你把那個原因改善了、對治了,即使再發生那些事,你也不會苦了,因為產生苦果原因沒有了。佛法就有這樣的功能佛法的偉大也就在這里。

再講一個重點,注意!人間萬事萬相千差萬別,不管事相上差別有多大,但是痛苦煩惱原因有一個。所以我常常譬喻:一棵大樹有很多樹葉你要怎樣一片樹葉、一片樹葉地去治療它?其實最主要的還是根,根的問題解決了,枝葉就沒有問題了。所以我們的煩惱雖然像樹葉那麼多,但是它的根本只有一個,可是我們有沒有辦法找到這一根本?

台語有句話說:「一理通,萬理徹」,意思是法法都是同一個根源,煩惱也有同樣的根源。關鍵是我們有沒有辦法找到那個根源的地方,如果找到了,根源一解決,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

注意!修行的心要就在這里!煩惱有千萬種,你要對治千萬種嗎?不需要!只要解決根本的問題,千萬種的煩惱同時消失,這就是重點。但是現在許多修行的人因為不懂這個重點,都在枝末上用功,對治好多好多的煩惱,今天要對治貪心明天要對治瞋恨心、後天要對治什麼慾望、什麼愛染……,每一件事一一的去對治,你對治得完嗎?因緣所生法,只要因緣一觸動,隨時產生新的因緣,你對治得完嗎?但是如果內在的根本問題解決了,外面再多的因緣來時內心還是如如不動。注意!學法如果沒有親近真正的善知識,他本身都沒有體驗到最重要的根本,他怎麼能指導你?只有在對治,對治得完嗎?不然就是無奈地寄託於等待救度,其它沒有什麼辦法了。

這里只是點出重點,待《心經講完,你們就明白那一點是什麼?在什麼地方?怎樣運用了

我們知道,佛法所討論的「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是著重在自我身心的改善與解放的。因為度苦、除苦的境界不同,所以產生了大乘小乘。」

這里有一個重點,因為現在佛教中,由於個人信仰理念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接觸的因緣不同,那麼大小乘觀念彼此有些對立。從這里我們或許會問:既然佛法讓我們解脫痛苦解脫煩惱,那為什麼還會分成大乘小乘導師是先讓我們明白這個原因將來才不會懷疑今天所學大乘佛法。如果對自己學的法沒有正見信心,是絕對不可能有成就的。所以,現在先把這些矛盾地方釐清了,弄明白了,將來就不會有障礙了。因此,導師指出一個重點,由於「境界的不同,所以產生了大乘小乘」。境界是個人體證的內涵深度,下面的解釋,就是讓我們知道重點所在。

側重否定的功夫,希求自己的苦痛解脫而達到自在,這被稱為小乘

所謂小乘是說修行目的只是解決自己的問題,對於一切外在的、內在的,重點方式是在否定。譬如說,我們會執著、會貪愛,只要否定它,慢慢的就能夠體證法性而超越出來。它側重個人內在問題的解決,所以稱為小乘

大乘也是希求度苦除苦的,但他更是肯定的,側重於離苦當下的大解脫自由;又由推己及人了知一切眾生苦痛與我無異,於是企圖解除一切眾生苦痛以完成自己的這就是大乘

其實不管大乘小乘,共同的地方都一樣要解脫痛苦、了脫生死。不同的是小乘是為了離苦、滅苦,重視的是自己的解脫,通過修行調整,把自己提升達到解脫為止,認為這樣就了了,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但是,大乘在自己解除了痛苦煩惱解脫自由以後,他更肯定:既然我已經離苦了,我當下已經解脫、已經自由了,就會善用這樣的解脫自由,更加關懷利益一切眾生。因為眾生我一樣的苦,現在我解脫了,也希望眾生我一樣的解脫自在,不是我自己解脫就好。譬如剛剛講的,一個人成就了,這個社會會改變嗎?不可能,唯有普遍的大眾痛苦都解除了,人間才有真正的自由平等才有真正清凈自在環境大乘關懷的是體性的,不只是關心自我的個體,個人不是一個團體、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一分子而已。

如果從有情來講,個體更是微小的。所以大乘解脫者會關懷到整體有情的問題,不是自己解決就好有情都同樣的需要解除痛苦。但是他可以利用這樣解脫自在因緣,去關懷更多的眾生,希望所有的眾生圓滿,更深徹地廣觀萬法,達到真正的自在無礙。也就是說,從利他中更能完成自我的超越。譬如說,我們個人解脫了,一切很淡薄,貪欲少了也不會跟人家爭鬥了,已經超越出來了,因此會厭離社會和人群,不會和社會大眾打成一片,這個叫小乘

但是大乘不同,我既然已經解脫自由了,還怕到社會中去嗎?還需要厭離萬法嗎?如果我回到社會中來,還怕別人影響我,那你有沒有解脫?一個真正解脫的人回到人間萬法來,是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的,這才是解脫。所以他會善用因緣,善用剩下的價值來廣利人間的眾生。心量大,才會有體性的關懷,所以我們說「大」是大在行願的不同,不是悟的法有不同。悟的法一樣,解脫的法也是一樣。但是心量不同,慈悲心不同,這個就是大小乘的不同處。

人生正覺中去解除苦痛,大小乘並無不同。這本不是絕對對立的,如釋迦牟尼佛因見到眾生的相殘相害,見到眾生的生、老、病、死苦而推知自己,又由自己推知他人,知道都是苦痛里討生活;於是就確定了解脫自他苦痛的大志,走上出家成道說法的路。

佛陀修道的因緣是因為看到眾生自相殘殺及無法迴避的生老病死的苦迫,從中體會到自己終究也必然會面對的,因此出家修行佛陀悟道解脫後,又推己及人,想到:我從眾生的苦迫中反省到自己要面對的問題,現在自己的問題解決了,也想到眾生的問題還沒有解決,他並沒有因為自己成道了,過得自在就好,而是深入社會和民間,利用托缽因緣來跟眾生接觸,並為眾生說法走到哪裡說到哪裡,踫到什麼樣的因緣就說什麼樣的法。就這樣弘法四十九年,到他八十歲要入涅槃時,還度了一百二十歲的須跋陀羅,這位弟子佛陀最後的指導也證了阿羅漢

佛陀成道度五比丘到入涅槃,都沒有終止過對人間眾生的關懷,這是慈悲的展現。哪裡是自己解脫了,就歸隱山林不與人間萬法接觸。如果修行是為了自了,那是小乘。那麼今天的大乘,大在哪裡?就在於關懷眾生的悲心大、願力大,而不是法上的解脫有什麼不同,這一點要明白!

後代的大小乘,不過從其偏重於為己及為人而加以分別罷了!

此處的重點是讓我們明白大小乘差別在哪裡。小乘只為自己,解決自己的事,自我超越;大乘為他,不是只顧自己,知道還有更多的眾生我是一體的、一樣的,所以大乘佛法講行菩薩道。行菩薩道是要緣苦眾生。緣苦眾生是什麼意思?緣就是觸緣的對象,我們的所觀境就是緣—所緣境。小乘的觀法所緣境都不自己的身心大乘的觀法所緣境是緣苦眾生,不一樣的!所以觀念不同,下手處和修行方法就不同。由於知道眾生苦,所以發願希望這些眾生都能解脫,由於這樣無私的願力,我執更容易清凈更能從利他中去完成自我的超越。所以菩薩的悲行不求急證,不是自己先悟道解脫了,而是從世俗菩提心開始,關懷眾生利益眾生,從利他中去淡薄自己的執著。如果菩薩真正的能行六度萬行,我執自然淡薄!

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活在貪欲里,要佔有、爭取、鬥爭。今天如果以慈悲心來關懷眾生,我們的那些佔有、鬥爭就不發生,甚至能把我們的所有拿來布施眾生,那樣貪欲更為淡薄了。所以,菩薩道是具體的從利他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修行智慧開發中,慢慢去淡化我執我見是從行中去實踐、去完成的。不是小乘的自己克忍,然後自己超越就好觀念的不同,方法也不同。如果一個人自己認為自己不與外面的萬法接觸而感到很清凈了,但問題是你為什麼還會厭世?如果人間真的已經不能影響你了,你到人間來又何妨。如果還怕外在事物環境污染你,就證明你根本沒有解脫

佛陀在弘法的過程中,有的國王非常的贊嘆和護持,願意把國家分一半讓他來統治,佛陀都不要。如果需要,佛陀就根本不用出家,他本來就是王子,就是未來國王,然而這些就是他所放棄的。還有很多名利的考驗,都不能夠動搖佛陀。所以佛陀弘法四十九年和弟子一樣的過日子,每天吃一餐飯。如果沒有人請去供養,還得照常托缽,利用托缽因緣眾生接觸,然後為他說法。如果有人不了解、不贊嘆、不信仰,甚至於不供養,更甚者諷刺打擊相待,佛陀還是慈悲為他開示。當他們聽懂了,感動了,要供養了,佛陀是不接受的。為什麼?法不是用來交換的,不是為了得到供養說法那是不凈這就是佛陀的悲心。佛法的無私,從佛陀的身行中完全透徹地展現出來。

現在很多人不了解,以為佛陀沒有講菩薩道、沒有說大乘法。他們認為,佛陀親口說的才算是。難道佛陀的行為就不是嗎?佛陀法利生四十九年,所展現的不是菩薩道嗎?只有言語才是,身行就不是嗎?其實,語言還可以造假,身行是騙不了人的,四十九年的言行一致,那才是佛的德行。所以我們要知道,大乘菩薩道根據的是什麼?就是源於佛陀眾生的關懷和慈悲佛陀慈悲的身行,就是大乘的根源!如果明白了這層道理大乘就不會說小乘不究竟,小乘也不會說大乘佛說,那麼大小乘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