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方法師:如實觀照法要

如實觀照法要

——節選自《雜阿含經講記》

體方法師 (著)

按:《如實觀照法要》,是根據體方法師《雜阿含經講記》視頻文字版,經整理、加工、篩選、歸納、編輯而成。在編輯過程中,宗強力爭把師父三十多年的學法心得——躍然紙上,彰顯師父立足根本佛法、攝取印順導師擇法智慧,結合現代禪修理論與方法,將如實觀照法門的奧妙與殊勝處展示出來,利益更多的有緣眾生。但因水平有限、根性粗劣,尚難盡如人意。好在這只是個初稿,願與各位善知識及有緣師兄的學習交流中,完善並充實它。為未來際的眾生,做佛弟子所應做的應行的一切!

宗強編校於二零一一年春節

奉天康平家中

世尊正法律,現法見,離熾燃,不待時節,緣自覺知。

——《雜阿含經》

諸佛世尊皆在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

——《增一阿含經》等見品

比丘精勤,正智不傾動,於彼一切受,黠慧能悉知,能知諸受已,現法盡諸漏,依慧而命終,涅磐不墮數。

——《雜阿含經》

如實觀照心要:不迎、不拒、不取、不舍

不下判斷,不做結論。

——體方法師

 

佛法的偉大與超勝,就在於「現法見、離熾燃、不待時、緣自覺」。而如實觀照就是實現此方便大用的入手處和切入點。

佛法中『現法見』的部份,我非常重視。我們禪修的時候,所用的『如實觀照』,為什麼都很重視當下的『覺知』,重點也是在把握這個。我希望大家能夠注意到這個重點!這對於我們用功修行的人有很大的助益!不然我們往往把修行、見法當做是未來的事,都很困難

《雜阿含經》第二七七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說現法,說滅熾然,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世尊!雲何為現法,乃至緣自覺」?」(224-1)

這段經文非常重要, 從正念正智到如實觀照的這個過程,大家要深思!富樓那尊者去請法, 問佛陀世尊:你所說的現法見, 說不待時節、緣自覺知, 當下就能滅熾燃。佛陀講的這個法,『說即此見, 說緣自覺』。佛法功能和受用就在於這個『見』跟『自覺』,這是兩個重點,所以富留那請求佛陀開示、解釋。這個偈子很重要, 我們都會把他寫成警語貼在牆上。「世尊正法律,現法見,離熾燃,不待時節,緣自覺知」,這個偈子,大家要記得!

「佛告富留那:「善哉富留那!能作此問。富留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如果我們在觀察的時候, 當我們根塵觸眼見色的時候, 我們要覺知到。我眼睛看到外面的色, 我起了那一種貪心貪欲、貪著, 它起來了,我看到了, 我要如實的知道。這個『知道』是什麼意思?就是發現! 當我的眼根同外面的色塵觸了,產生了心靈作用, 不管什麼感受或貪瞋痴煩惱都好。這個『貪』只是一個代表, 也就是六根觸六塵, 起了心理作用, 你要發現,起貪欲, 你要知道它起貪欲,這個叫『覺知』,叫做『發現』,這個地方非常非常重要!!

「富留那!若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者,是名現見法。」現法見就是在我生命當下的功能中, 去看到、去發現法的功效性, 這個叫「現法見」。離開我們身心當下, 叫不叫「現法見」?我們活著, 根塵觸時時刻刻在發生作用, 起了貪,你要覺知——我起了貪,這個覺知就叫「現法見」。這個地方聽起來好像有人不太理解,明白這個有什麼意義?我們今天之所以叫無明眾生,就是不了解自己,不了解我們身心運作的功能五蘊功能你不理解, 六根功能你不理解, 六根觸六塵產生的作用你也不理解, 這個叫無明。對自已的身心內涵、功能作用, 產生的幻象都不知道, 在這里顛倒執著原因也沒發現, 這個叫無明。而覺知就是要讓你發覺內在的真相,眾生生死的因, 貪瞋痴煩惱的因要去發現;只有發現,才能知道裡面有什麼問題, 才能有針對性的去解決它。但是我們現在修行, 是不是這樣用功?還是在看別人的問題, 然後是是非一大堆, 這跟我自己的修行有關嗎?修行絕不是在這個地方修行是在向內發現問題:我們對生命功能作用無知, 尤其是負面功能無知, 所以你一直墮在那個習性中不知道, 那你永遠只有輪迴生死的份兒。『現法見』大家知道了, 修行不能離開「現法見」,離開「現法見」,就會修行變成理想的、推理的、形而上的、自以為是的個人知見。 那個不叫現法見, 那是脫離身心世間法的想當然,同我們的解脫無關。

如實觀跟假想觀哪裡不同?如實觀就是現法見, 現法見的叫如實觀。如實觀就是在生命的當下, 去觀察它叫如實觀。如果我們今天不是依生命的當下來觀察, 是用我們的意識——想一個圖樣, 想一個對象;然後把心放在那邊, 把那個想像東西把它看得越來越清楚, 這個是什麼?這個叫假想觀。不是現法見的,不叫如實觀!這個觀的方法不同, 帶來後面的功能是完全不一樣的。假想觀就是使你的心安住於一點, 這個叫修止修定;如實觀是在發覺生命諸法真相, 它可以悟道、可以解脫假想觀帶來的只是定跟止的功能, 不能發覺真相。所以導師就強調說:如實觀才能見法悟道, 假想觀只有修定修止的功能很多人不理解:師父你好像不重視禪定我不是不重視禪定, 是眾生執著禪定我才告訴你, 禪定只是助緣, 不是不要而是要善用它。有的人把四禪當四果, 這問題更大了;由於禪定引生的神通執著了, 就自以為是了;其實有沒見法, 我執有沒有破,生死根有沒有斷,我們每個人自己最清楚!

雲何滅熾然?」你在現法見的當下, 不必等待什麼特殊因緣,當下就能『滅熾燃』。就是我內心煩惱, 像火在燒嘛,它當下就止息, 這個叫滅熾燃。

雲何不待時?」什麼是不等待時節因緣呢。「雲何正向?」雲何是邁向解脫這一部分。「雲何即此見?」就是當下的這個見, 現法見的這個『見』。「雲何自覺?」當下就能覺悟,當下就能夠覺知, 覺知就能產生功能作用

「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我有內眼識色貪,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是名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前面是發現它起貪瞋痴, 起貪你發現了。後面另一個 『起』是什麼?『滅』是什麼?前面發現的是『起』, 後面發現的是『滅』!當我們眼見色,覺知到我們眼根觸到色塵, 而不貪欲的時候, 這個『不起貪欲也要如實知』, 注意聽喔!這個地方非常重要!一個是當我起了貪瞋痴煩惱, 我發現——噢起了;當我沒有貪瞋痴煩惱,我知道自己沒有貪瞋痴煩惱,這兩種現象都要覺知!所以眼見色不起貪欲如實知, 當下就沒有貪瞋痴,就是滅熾燃嘛!「不待時」, 不需要等待什麼特殊的時節, 當下就發現, 當下就滅熾燃!所以一切都緣自於這樣的一個見地這樣一個覺知。

《雜阿含經》(卷二0)這樣說:『世尊法律,離諸熱惱,非時,通達,即於現法,緣自覺悟』。玄奘於《法蘊足論》(卷二)譯為:『佛正法善說,現見,無熱,應時,引導,近觀,智者內證』。「這可以略為解說:佛的正法,是善巧宣說,說得恰如其分的——善說。佛的正法,能在現生中悟見,而不是非要等到來生的——現見。八正道煩惱不相應,是清涼安隱的——無熱。應時,或譯不時,佛法不受時間的限制,什麼時候都可以契入的。八正道有引向通達能力——引導;能隨順於如實知見——近觀。是佛及佛弟子自覺自證的,稱為智者內證。所以,『法』不是別的,是從聖道的修習中,現見緣起與寂滅而得自覺自證。」(《佛法概論》印順導師)

我們學佛尤其是現在的一些觀念,幾乎很少有『現見法』的這一觀念大部都是死後要到哪裡去,未來才來成就。但是從上面這一經的講法:『世尊法律』,世尊所開導的這些法要,都是於當下隨時隨刻、任何一個因緣都有讓你『見法、離諸熾然』,就是離一切的惱熱,當下可以清涼、可以止息的。『不待時節』,就是不必等什麼特殊的因緣時刻,每個當下都是因緣。我們要體會的就是這樣的『法』,世尊所開導的『法』,是沒有離開我們生命當下可以覺知的,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我們如果接受一個觀念,認為我們的生命誰來操控的,要等誰來救我們,如果接受這種觀念的話,那我們還有機會嗎?

但是佛陀開示的法不是這樣子,他為什麼要我們從身心去觀察?『現見』,在那裡現見?就在我生命的當下。怎樣去觀察我們生命作用五蘊、六處它有什麼功能?我們在哪裡顛倒?什麼因緣讓我們顛倒執著?什麼因緣使我痛苦煩惱?這些都是在我生命的當下可以觀察到的。所以佛陀開示的『法』,都沒有離開『現見法』的這個因緣。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今天我們能夠把握這個根本,在我們的生活中,每一個因緣的當下,時時刻刻是不是都有堪破自已的機會?這樣你才有因緣才有機會!如果只是等待,等未來、等救度,那我們什麼時候機會呢?不要把生命寄託於未來要把握活著的每一個當下,要記得!我們今天見的法要見什麼『法』?能讓我們當下解脫的法!就是『聖道的修習』,講緣起法,講八正道,這個都是我們當下能體會的,能實踐的。緣起法一定要用心去體會,然後在生命中的觀照很快就會相應,所有問題真的都能解決。

受,是如實觀照的重點,五蘊六處是有身心緣起和合,我們所有的感知與覺受,都是由六根緣境而生起,我們積習生死痛苦不斷就是因為被「受」所騙。

我們活在人間,最喜歡的是什麼?最不喜歡的是什麼?我們喜歡就會執著、貪愛,不喜歡的起瞋恨?就受苦了。這些都是六根觸六塵,產生的受。所以苦受你就討厭,樂受你就喜歡,我們是不是都是在這樣的一個「受」裡面?我們每天在追求什麼?追求我們喜歡的。我們為什麼會生氣煩惱?因為產生了不喜歡、產生了痛苦的「受」。這個「受」是怎麼引起的?根、塵、觸產生「受」,隨著「受」的喜歡不喜歡,我們的情緒每天在這里轉,貪欲在這里起,痛苦煩惱在這里起,是不是這樣子?如果知道「眼、眼觸因緣所生苦受、樂受」也是空,它是變易的,它不是永恆的。如果明白這個是不是很重要!苦受是永恆的嗎?樂受是永恆的嗎?是恆常不變易的嗎?不是!是空,是剎那生滅,是如幻的存在。但是請問:我們為什麼受它影向?我們生生世世、做牛做馬、造業無邊,其實就被這個『受』給騙了!

不相信的話我們現在可以實驗,你們現在當下就想想看,你們最快樂的、過去生命經驗過最喜歡、最快樂的,現在想一想:在不在?過去所經驗痛苦的、最煩惱的,現在也當下找一找看看——在不在?如果喜歡的一直在,那你每天可以品味了,是不是?如果我今天吃一個味道很喜歡我現在一想:味道來了,那你就不用去買了你現在就可以吃了,可能嗎?但是我們為什麼對過去的一點不如意的事兒、生氣的事兒,會恨人一輩子呢?他是一直存在的嗎?我們搞不清楚?我們只是覺得存在,所以一直恨一個人,一直生氣,一直討厭一個人,是不是?我們被這個『受』騙了。而這個『受』事實它會起,這沒有錯。但它不是永恆的,它也剎那變易的。但是我們是不是覺得它一直是存在的。如果那個喜歡、那個快樂、那個美味,都是一直存在的,那我們只要試一次永遠就用不完了,你說對不對?為什麼今天要、明天要、後天還要?那表示它已經不在你才要嘛,你還再來一次嘛!

我這里只是點出重點!這個『受』,我們被這個『受』騙得生生世世做牛做馬都不知道。這個地方只是要點醒我們:「六觸」它不是永恆的,不是常而不變的,這些『法』都是『法空』。為什麼呢?『此性自爾』。這個『此性自爾』我們沒有發現,你如果發現它「本來就是」這樣,這個「本來就是」如果能體會的話,還要不要身外去找要去體會這樣的『法』,它本來就是樣子。那如果本來就是樣子,是不是當下、每一個剎那都能夠去體會?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觸到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產生的『受』,不管是苦受、樂受喔,當下都能體會哦!它不是永恆的,它不是不變的,我們是不是可以馬上體會?如果你體會到了,它真的不是永恆的,現在要找也找不到要用也用不起來,如果當下能體會,是不是能體會到「此性自爾」?這個要不要外求?這個不用外求。『此性自爾』,是每個人都能當下體會的。比如說:我很煩惱,我很痛苦,每天鬱郁不樂,那我現在去觀察它,怎麼找也找不到,就表示它沒有一直存在嘛。過去某個因緣觸動讓我生氣不高興有過這樣的因緣,沒有錯,但是我們以為它一直存在,其實當你真的去尋找它,怎麼找也找不到,這表示它也不是永恆的存在,它早就消失了,它只是我們的記憶中的一些影像,如幻的存在而已,其實事實就不存在了。那麼我們就知道它不是永恆的,它不是不變的,它不是常住的。為什麼這樣?因為緣起法——法爾如是。沒有一法能常住,沒有一法是永遠不動的,痛苦煩惱也是一樣哦!它也不可能永恆的。

如實知、如實觀照、四念處與正智正念的統一與同一,語別而義同,法源同味。如實觀照,就是舍離對三受實有感的執著,以無分別的空無我慧,見法、入法、知法,趣見法性。

(《雜阿含經》57經)「……比丘!雲何為正念?謂比丘內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外身身觀念處……。內外身身觀念處……。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法觀念處,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是名比丘正憶念。」正憶念就是正念的意思,就是說你該把念頭安住在什麼地方,這個叫正憶念。這里講的就是四念處的身、受、心、法。比如說:身:內身、外身、內外身;受:內受、外受、內外受,就是在談這個。身、受、心、法,其實就是在觀察我們五蘊功能,從色法到受、想、行、識如何去觀察它。那麼如何觀察呢?佛陀一直開示無常無我。一切法都是無常的,無常因緣所生的所有感受——心法,也必然是無常的。隨著正念、正憶念安住在正見上,不離開對四念處的觀察,安住於無常無我正念中。即使面對老病死,也還是不離開對身心正見相應的觀察。它的非實如幻、無我無常,這個叫正念——正憶念。面對死亡是這樣子,面對老病死是這樣子,請問:面對我人間萬事萬法觸對產生的種種因緣,是不是也要樣子?我們今天沒有正念正智,所以產生很多的煩惱啊,很多的是非恩怨。慢慢理解了就會知道如實觀照的重要,活著不離觀照,活著不離覺知,就是要談這個。

(《雜阿含經》57經)「雲何正智?」(前面是正念,那什麼是正智呢?)「謂比丘若來、若去,正知而住;」(什麼叫「正知而住?」) 「瞻視、觀察,屈申、俯仰,執持衣缽,行、住、坐、卧,眠、覺,乃至五十、六十(時?),依語默正智行。」這是不是如實觀照?這個地方就是如實觀照的奧妙、重點要把握的就是在這里!!瞻視:我們眼睛對外看一切的時候,我們在觀察一切法的時候;伸屈、俯仰——這是身體動作;持衣缽的時候;行、住、坐、卧,包括你要睡眠,你覺了,醒過來了,一切語默動靜都要「正智行」,都要覺知於觀察之中。這個就是我在講的「如實觀照」。任何一個因緣:行、住、坐、卧、明、覺,這個過程不離我們的正智覺知!

比丘!是名正智。如是比丘正念、正智住者,能起樂受,有因緣非無因緣。」如果是這樣,你就不會起苦受了,不會落入痛苦煩惱的那個深淵裡面去了恐懼啦、種種無明產生的作用就不會來了。會起樂受,身心自在、會清靜、會很喜樂。但是這些喜樂是有因緣的。

雲何因緣?謂緣於身,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樂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身及樂受,觀察無常,觀察生滅,觀察離欲,觀察滅盡,觀察舍。彼觀察身及樂受無常,乃至舍已,若於身及樂受,貪欲使者永不復使。」我們今天起了樂受也不執著!為什麼?因為要去思惟:這個身體本來就是無常、有為的,種種因緣生起的;這個樂受也一樣,它也因緣生起的,還是無常的、還是有為的、還是會滅盡的。所以連這個樂受你也要明白的觀察它,樂受會起也會滅,它不是永遠的。觀察滅了,原來可以離欲,可以明白,也可看得到。我們一般來講:喜受、樂受就會起貪、起執著,但是這里如果連樂受起的這一種感受,都能夠知道它的無常,觀察它的生滅,「及至舍已……貪欲永不復使。

如何觀察它的生滅?樂受你去看樂受,去觀察那個喜歡的的感覺,它會不會止息?會不會滅?那滅後呢?發現執著,還可以離欲。這個就是進一步。所以觀察身及樂受的無常,真的明白,你能夠舍、放下、不再執著;「若於身及樂受」,過去在身體方面產生樂受、產生了貪欲,被它束縳,被它指使的這些慣性,馬上就永不復使。不會再被它束縳了。過去我們被貪瞋痴、煩惱束縳的,當下就不再受它束縳了。

「如是正念、正智生苦受,因緣非不因緣。」前面是在講樂受,這一段在講苦受。前面的樂受是因緣生,是生滅法,觀生滅也能知道、能止、能離欲。現在談的是什麼——是苦受,三受都要講,前面是講樂受。

「雲何為因緣?如是緣身,作是思惟: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苦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前面講樂受都一樣是有因緣生,那苦受呢,苦受還是身的因緣生起的,一樣是無常有為。

所以,「身及苦受,」同樣可以觀察它的無常,乃至舍,跟觀樂受是一樣的。樂,感受起來會不會生滅?會生滅,會滅,滅了就止息、能離欲。那苦呢?苦去觀察它的無常它會生起苦受,但是你去觀察苦受的時候,苦受當下是不是止息?這個也會滅。苦也不是永恆的,因為它是因緣生法,根塵觸產生的苦,這個苦還是因緣生,是無常的,當下也能止息,你就不再被這個苦而迷惑。「於此及苦受,瞋恚所使永不復使。」過去我們苦一起就瞋恚心來了,不高興的心哪、瞋恚心哪,種種障礙來了;現在明白了:過去被這個苦受所支配的、指使的、束縳的,當下也止息不會再來了。「永不復使」,不會再受它來指使了。

「如是正念、正智生不苦不樂受。」前面一個是苦受,一個是樂受,這里所講的「不苦不樂受」,也是「因緣非不因緣,」不苦不樂也是因緣

雲何因緣?謂身因緣。」還是從這個身體引起的,苦受也是身體引起的,樂受也是,不苦不樂都一樣。所以要「作是思惟,(跟前面的思惟都一樣)我此身無常,有為,心因緣生;彼不苦不樂受,亦無常,有為,心因緣生。」我們在無記的中間會永遠無記嗎?不可能。你又會生起念頭,這個念頭又會消滅,所以不苦不樂也不是永恆的。這個不苦不樂是屬於無記的部分,不是涅磐,不是寂靜涅磐的部分。所以了解了:這個也是無常、也是有為,心因緣生。

「彼身及不苦不樂受,觀察無常乃至舍,(一樣觀察它是心的因緣變化的)若所有身及不苦不樂受,無明所使永不復使。」這個不苦不樂我們講無記嘛,所以它是無明相應的,當無明消失的時候,你就不再受這個不苦不樂的無明所指使。所以我們講貪瞋痴,不苦不樂就是痴。因為跟無明相應的痴,所以叫不苦不樂、叫無記;這不是涅磐的不苦不樂,不是談這個。

多聞弟子如是觀者,於色厭離,於受、想、行、識厭離;厭離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那麼各位:如果我們貪瞋痴能夠止息、永不復起,貪瞋痴都止息了,永不復起,這是什麼?就是涅磐這個時候自然就能夠達到解脫解脫知見就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所以我們自己在觀察自己,我們自己貪瞋痴的習性有沒有真正的止息?還是壓著?還是真的歷境,種種的歷境驗心都沒有問題,自己可以體會。為什麼後來都講自證、自記、自說——因為自己最明白。我們今天沒有那個境界也沒有那個真實的、證入的果相,沒有!然而我們自以為是,是不是要耽誤自己?所以我們不能耽誤自己,自己還有沒有貪瞋痴的余習,自己都知道,沒有辦法瞞自己。我們還沒有完全真正達到法的受用,我們千萬不要得少為足!即使有絲毫的疑惑,絲毫的未覺,我們都要想辦法突破,想辦法精進,想辦法去把這個問題解決。千萬不要以為只要安住在這里,就總有一天會完成!要注意那是不可能的!要讓問題發掘出來,我們才不會停在那個地方自以為是。這些經文你一經一經去體會,佛陀到底開示我們什麼?要我們體會的是什麼?要我們真正解決的問題是什麼?都很清楚的襯托出來。所以我才語重心長的講:要「悟佛所悟,行佛所行」,不然我們會被很多方便耽誤了。所以要建立佛法正見,才能展現佛法的方便跟無礙。我們不否定佛法流傳中的奧妙和方便,但是根本正見不建立,這樣的方便會出問題、佛法會滅。印度佛教為什麼會滅?我們佛法的發源地——偉大的祖師菩薩都在印度,今天為什麼佛教印度滅了?要深思啊!就像導師講的:立足於根本佛教之純朴,這「立足」兩個字是什麼?如果不把握佛教與世不共與外道不共的立足點,佛法會流變,方便會產生很多弊端,我們要記得!

我們學佛修行要把握「正念正智以待時」?尤其是居士,要面對的問題很多,如果沒有這些根本正見的內涵,你如何正念正智以待時?你沒辦法正念正智以待時,只有求啦、拜託啦,讓我到哪裡去或誰來度我,不是變成這樣子嗎?如果我們真的把正見建立了,把基礎打好了,即使面對死亡,沒有證果你都不怕。為什麼?因為你知道什麼叫正念正智以待時,現在善,未來也善,不會有問題。這一生即使沒有證果也不怕,為什麼?因為因緣正,未來必正,你都不用耽心。有什麼好擔憂的呢,還需要乞求到哪裡去嗎?慢慢去體會法的重要性!你的感觸會越來越深。

「樂覺所覺時,莫能知樂覺,貪欲使所使,不見於出離。」(《雜阿含經》262經)我們起了樂受,你都沒有覺知到樂,你在樂受中,這個樂覺起來的時候,你都沒有辦法看到或覺知到,你就會被貪欲所指使,會落入貪欲中,隨著慣性而走。但是如果你能有所覺知,這個『覺知』像太陽光在照一樣,就不會落入貪欲的指使。所以這個「覺」字要注意!起了樂覺你要發現

「苦受所覺時,莫能知苦受,瞋恚使所使,不見出離道。」《雜阿含經》262經)瞋恚心起來,你有沒有發現瞋恚的內涵、瞋恚心的狀態,如果不能離開、不能發現你即落入苦受了。也「不見出離道」了。苦受、樂受如果我們沒有覺知,就會起樂、貪、苦,瞋!如果在覺知中如實知樂、如實在知苦,這種樂與苦還會不會相續

「不苦不樂受,等正覺所說,彼亦不能知,終不度彼岸」。如果連不苦不樂的無記你也不能發現,落在境界中還以為自己很清凈那是沒有辦法解脫而到達彼岸的。我現在沒有痛苦也沒煩惱,很輕安自在——以為這個就是了,其實這個更嚴重!為什麼?禪定就有這個問題

我們今天之所以不能解脫、不能出離,就是一個不覺,沒有發現內在的條件、問題。

「若比丘精勤,正智不傾動,於彼一切受,黠慧能悉知。(注意聽喔!)能知諸受已,現法盡諸漏,(這個地方太重要了!)依慧而命終,涅磐不墮數」。(《雜阿含經》262經)我希望各位好好體會這個偈語,甚至可以把它寫成對聯,放在我們時刻可以觀察的地方,作為你的座佑銘,因為這個偈語太重要了!!體會到這里,你們就知道師父為什麼講如實觀照、如實知?你們要去體會!如果沒有建立前面的緣起正見,如實觀照的作用功能就無法顯現,如果有緣起正見正見建立的非常穩固,在如實觀照中當下就能產生作用!如實觀照不是我亂說的!在《雜阿含經》中自有法源,導師在論著中也有闡述,我自己更是集三十多年的修學經驗,將佛陀這個最根本、最直接、最如實的法要提出來,讓大家好好的體會。這個偈語要好好用心。為什麼佛法中一些根本問題我們沒有把握,一些問題得不到解決,這就是最根本地方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六處緣觸會產生這三種作用,根據不同的功能我們把它分為『受、想、行、識』,其實這些都是心法都是心靈作用我現在告訴各位的是:我們每天都處在這功能左右的受用中,但是我們很少去理解它,尤其是這個「受」!我們眾生解脫或者是造業無邊,都是在這個地方引發的,我們只是平常不注意,比如說:我們起了「合意的」,你感到很喜樂,這個喜樂就引起我們的貪欲,染著的貪欲是在這個地方起的;如果「不合意」你就會產生瞋恨,或者是痛苦煩惱來了。所以這個地方最重要的臨界點,一般人都會忽視,以為這個很平常,但就是因為平常,我們才沒有發現它細緻、微妙地方。所以表面上大家都知道五蘊,我告訴你:很少有人真正知道。因為真正知道你就解脫!這不是戲論!所以我們不管是貪愛的『業』,瞋恨的『業』,都是由『受』引起的反應。所以我們在禪修的時候,這個『受』——受蘊是重點,我們講如實觀照你們就知道,為什麼要重視這個感受,也就是說:我們的身心行為任何一個活動,一定都透過『受』才能引起,這是關鍵點,把『受』的作用搞明白了,時時刻刻觀察這個『受』,你就可以明白真相

如實觀照的心要,就在於一個「看」字,看心念的遷動變化,「看」六根緣境的觸覺、受覺,在緣起的流轉與還滅中,去體會和發現諸法的「寂滅法性」。

(《雜阿含經》卷一110)「輸屢那!當知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於一切色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什麼是真正的『如實知』?從五蘊的色、受、想、行、識,去觀察它,不管是過去、現在、未來,內在的、外在的,粗的感受、細的感受,好的感受、壞的感受,過去的、現在的,都一一的去觀察它,是不是我?知道五蘊從色到受、想、行、識,沒有一法可以找到永恆不變的我,也不我所,如果能體會到這個才叫『如實知』哦!真實的體會到:五蘊非我、非我所!真正的理解了,這個才叫『如實知』哦!是確定的,是真實體驗的,不再疑惑了。

「輸屢那!聖弟子於色生厭,離欲,解脫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因為這樣子,你對這個五蘊哪,就不會再執取啦,所以生厭,厭就是不執著,離欲,不再貪愛;離欲,不再貪愛,自然就不會受他束縛嘛,所以就解脫嘛,對萬法、對身心解脫不受束縛啦!那還有生、老、病死的、憂悲苦惱的問題嗎?所以後面:

「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識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名如實知。」就是對五蘊,如實的去觀察它,它沒有永恆性,沒有不變性,也不是單一的,這個怎麼可能是我!不是我也不我所五蘊都一樣哦,色是如此,受、想、行、識也是如此!而且我們最容易體會的就是『受』,要記得,根、塵、觸一定產生『受』,法法見觸啊都是受。所以我一直強調這個『受』啊,是最容易體會它的無常,最容易體會它的非實如幻。注意哦,這個地方真的很重要!只要如實的體會到:它真的是剎那生滅的,沒有辦法永恆,沒有辦法不變的,這無常很容易體會的,這個『受』字記得哦!耳朵聞到聲音,嘴巴嘗到味道身體觸到感受,眼睛看到美色,都一樣哦,都會起感受,但是這個感受,慢慢去體會它,尤其記得:當你貪欲起來,你要去看那個貪欲,它停留多久?美妙的聲音起來,你喜愛,喜愛多久?瞋恨心起來的時候,看那個瞋恨心能停留多久?這個就是法要!!!那個『看』,就是我講的如實觀照,很重要!一看之下當下止息,當下就不見啦,注意聽哦,你要發現它,剛剛那種情緒,剛剛那種貪愛,那種執著,為什麼一看之下,找也找不到?如果是實在的它不會變,它會當下不見,這個是一個很重要能體會無常地方!!當你能堪破這個『受』,它的無常非實,你很就會體會到:原來剛剛那種執取,那一種一切的實有感,你馬上就能發現它。我們就是在這里被騙,而產生執著的,一生做牛做馬,貪、瞋、痴、煩惱造業無邊,都被這個『受』騙的,很重要哦!我一再一再的提哦,大概講了上百次了!但是還是要講,還是要講,因為真正體會到的人不多,你們今天雖然聽我常常講,都會說:師父每一次講都一樣嘛,好像都沒有變嘛,好像只會講這個嘛,但是當你們都體會到了,我就不講啦。我還會講,是因為很多人根本還沒有體會,不知道這最重要!等你們都解脫受用啦,我就不講啦。

為什麼要覺知?師父在講的如實觀照為什麼要用一個『看』字?『看』字就是找、就是尋覓。為什麼這個『看』跟想像的『想』,它的功能是兩回事?我們所有的痛苦煩惱,都是由根、塵、觸所帶來的,根塵二和合生觸,三和合生『識』,俱生受、想、思。也就是說,在根塵觸的當下,受、想、思同時就來了。『受』就引起『想』,『想』發動為『行』(思),所以慣性、習性來了。但如果我們有緣起正見,在『看』、在覺知、在觀察的當下,它所產生的功能一樣不一樣?完全不一樣。所以為什麼『如實觀照』用一個『看』字?三藏十二部學那麼久,當我看到《雜阿含經》中「現法見、離熾燃,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我體會的是對的,原來我的體會是有根據的,是正確的。所以我們「如實觀照」,首先叫你: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斷、不做結論,只是一個「看」!在正觀的時候只有用這個方法,你才能發覺真相。這不是在修定喔,不是在打仗喔,不是在煩惱打仗喔,都不是;不對治,不修定,只是在了解真相!所以我們的禪觀方法跟人家不一樣就在這里它是直接契入法性。我利用這個因緣講這個重點,因為我發現我現在越來越無常無常你們知道嗎?我以講話從來不咳嗽的,我講話一個鍾頭可以不需要喝一口水的,現在會咳嗽,咳到讓你不出話來。我就知道:無常!再不講,再沒有多幾個人了解,這個『法』就很少有人能理解了。其實修行真的不難,要得正見正見有了,觀察的方法正確修行真的不難。不管是出家在家都可以學,而且人人學、人人受用,佛法的偉大確實是如此。不過我講到這里不知道大家體會了幾分,會不會用?什麼時候用?回去用?明天用?後天用?不是哦!當下不會用明天就不會用會用的當下就會用,以後就會用!所以我常常講:今天的苦惱、無明還在下一秒鍾還會有,同樣的因緣還會來,痛苦煩惱就不會止息,未來一樣,死後也一樣。當下如果能明白解決,下一秒鍾沒有問題,未來沒問題,死後也沒問題。修行要在什麼時候修?在什麼地方修?我一直強調:修行不能等待未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白了,『現法見,離熾燃,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

出家到今天學了一個好法,就是我講的如實觀照:「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然的話,隨著慣性因緣你就死了我不騙你。所以這個『如實觀照』要常常用,在生活就可以避免很多煩惱

我們的生命也是一樣,從六根的眼來代表,我們的眼睛觸到外面的境界:『識』就產生了!其實這里佛陀就講,『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只是『不實而生,生已盡滅』,這個在講什麼?在講法的實相、真相!但是我們從來沒有發現這個問題,所以我們在禪修的時候,為什麼要『獨一靜處,專精思惟,向內觀照』?就是在發現這個真相如果你們哪一天,真正能觀察到,從五蘊的色、受、想、行、識,或者是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功能中,你確實能體會到這個現象,『生無來處,滅無去處,不實而生,生已盡滅』,你看到這個實相,是果真如此的時候,你就知道:一切法雖然看起來是存在的,其實它是剎那生滅的,沒有一那是安住的。

所以,我們真正在用功、觀照的時候,當你的心寧靜微細,進入很深細的狀態之後,我們的意念身心的一切活動,不管是物體的波動你都能感受得到,心靈的波動你都可以感受得到,你會看到什麼?就是無常生滅生滅生滅生滅,就是這樣子剎那不住、剎那不住、剎那不住,看起來好像一直是這樣,其實它是流動的相續相,不停的生滅生滅……剎那不住,這個叫法性自爾。

為什麼是「法性自爾」?我們做個實驗:現在大家當下觀察,不要用想,而是去看、去找,看我們生命裡面有沒有貪、瞋、痴、煩惱?不是用想的喔,往內找,貪、瞋、痴、煩惱住在哪裡?什麼樣子?找找看,有沒有?真的要試喔,不要用想,因為這很重要喔!有沒有看到的、找到的,有沒有?有沒有看到貪、瞋、痴、煩惱?真正的看到,不是想的哦!如果沒有看到、沒有找到,那表示這些都不真實的存在?那我現在問各位:我們過去都有貪、瞋、痴、煩惱大家都這樣想,沒有一個不是這樣想的。我們眾生都活在貪、瞋、痴煩惱裡面哦!是不是我們的觀念都在這里?那現在為什麼找不到?如果有為什麼找不到?如果找不到貪、瞋、痴、煩惱,當下有沒有貪、瞋、痴、煩惱?這樣你們至少會發現一個問題,沒有貪、瞋、痴、煩惱原來是這樣子(當下的身心狀態的一種體會)!因為這個你從來沒有發現過。而沒有貪、瞋、痴、煩惱的這種狀態,叫做『此性自爾』。那我請問各位:要活在『此性自爾』,沒有貪、瞋、痴、煩惱容易不容易?有人說不容易,到底是容易不容易?很容易哦!但是你要發現清楚。沒有貪、瞋、痴、煩惱的『法性自爾』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態?這個很重要哦!因為我們有史以來,大家都活在貪、瞋、痴、煩惱裡面,所以很煩惱!從來不知道沒有貪、瞋、痴、煩惱是怎麼樣子我現在告訴各位:這個是『法性自爾』。現在都體會到了吧!那你們要活在這樣的狀態下比較容易,還是活在貪、瞋、痴煩惱中比較容易?自已要去體會。如果這個地方是『法性自爾』,是不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在這個地方安住?如果真的明白了,你還去貪、瞋、痴、煩惱是你們自己的事,對不對?要去受苦,要去貪瞋痴,要去造業是不是你們自己的事?如果是這樣子,還要到那邊去,是不是笨蛋?是不是無明愚痴

(《雜阿含經》312經)「若眼已見色,而失於正念,則於所見色,而取愛念相。取愛樂相者,心則常系著,起於種種愛,無量色集生。貪欲、恚、害覺,令其心退減,長養於眾苦,永離於涅槃。」若我們今天見到外面的色啦,離開了正念,失去了正念的時候,就是在沒有正知正念正覺之下,所以在那一種失去正念的當下,看到色就會起愛念執著,貪、瞋、痴煩惱都是從這里起來的,使我們的心就退墮啦,很重要啊!

如果在一無知、失念中我們會隨著境轉,起貪、瞋、痴煩惱;如果在覺知中、在明覺中,任何外境它也不隨轉。原來在我們的生命裡面,內在就有這樣的功能性。我們從來不了解,由於不了解,所以叫『無明』!我們沒有這樣的理解,也沒有這樣的體驗,不知道有這樣的功能,所以我們都落在流轉、顛倒、執著的一邊,這就叫——緣起的流轉。這就是一切萬法生生滅滅、輪迴不止的原因什麼叫緣起的還滅?就是看到它實相的一邊。原來我在這里墮落,在這里起染著,在這里生死不斷,就從這里去發覺真相、發覺實相!生命中的實相,生命中的功能,一一都明白以後,你就知道,哦!怎麼樣把燈打開,燈打開就沒有黑暗

沒有開燈,隨著黑暗而轉啊!那煩惱貪、瞋、痴就來了。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哦!為什麼隨著正念跟失去正念差別這么大?這是一個關鍵點!我們學佛都很辛苦,尋尋覓覓用了很多很多的方法,付出了無數的心血代價,但是為什麼不受用?因為沒有找到根本,沒有找到正確的因。我們佛法不離因果的,有正因才有正果;邪因不可能有正果,所以我們就明白啦,今天學法沒有找到真正的因,你再怎麼樣的虔誠、敬愛、禮拜、祈求,跟你正確解脫的因有關係嗎?我們要智慧,不是要迷信!要正見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

無我」是佛教的立教之本,如實觀照要以「無我」為前提。要通達五蘊六處緣起無我事實真相,「我」只是因緣和合的一法,並無真實自性可言。

(《雜阿含經》第471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痴無聞凡夫,於四大色身,生厭,離欲,背舍,但非識。所以者何?四大色身現有增、減,有取、有舍;若心、若意、若識,彼愚痴無聞凡夫,不能於識生厭,離欲,背舍,長夜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131-2-1)佛陀開示,就是告訴我們:我們一般的凡夫對於這個四大的色身,還能夠知道它的無常性,會厭、會離、會離欲,但不是識,也就是說五蘊的這個色的部分,我們知道它無常,能厭離它、不執著還可以,但意識的識卻不能「生厭,離欲,背舍」。

「所以者何?」因為我們四大的色身,會有增減它會變化,會有取捨,但是心意識我們卻不能理,以為它是我,所以有得有失,就說它是或者是我所,把意識的識當作我、當作我所這一點我們學大乘佛法的更要注意了,我們知道這個色身會壞,但是總是把心意識的識,當作是我,或者認為它就靈魂,或叫真我、或叫永恆不變的我,都有這樣的一個看法。我們就要更小心了!所以佛陀就點出來啦!我們眾生容易執著的,知道這個色身會壞,但是總是把我們的心意識當作是實在的,就把它當作我啦!其實五蘊都是無常我對不對?所以這個識,也不能認為是實在的我,這一經點出了我們眾生執著地方

愚痴無聞凡夫,寧於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於識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 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復少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不停,種種轉變,異生異滅。譬如彌猴游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復如是,種種變易,異生異滅。」這就點出重點,我們寧可在這個色身起執著,因為這個色身,還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安住,你去執著它情有可原;但心、意、識是剎那剎那都在變化,像彌猴在樹林間攀爬一樣,這一隻手放開,另一隻就會去抓別的枝葉,不然它就會掉下來嘛,所以『取一放一, 放一取一,』這個心靈是沒有一剎那安住的,放下一個馬上又執取另外一個,也就是說心靈意識的那一種執取,是剎那剎那、異生異滅的。你反而去執取它是常!佛陀就點出重點。

多聞弟子,於諸緣起思惟觀察,」我們要從「緣起法」去思維、去觀察,一切法都是緣起的,包括心、意、識,跟這個身體作用,也是緣起的。

「所謂樂觸緣生樂受,樂受覺時如實知樂受覺,彼樂觸滅,樂因緣生樂受亦滅,止、清涼、息、沒。」(131-2-10)觀察的重點:就是在「觸」產生「受」這個地方。比如說我有一種因緣,可以讓我們觸的時候產生樂受,所以有『樂觸因緣生起樂受』,當你產生樂受的這種感覺你要如實的去覺知這種樂受生起的內涵,樂受的因緣讓我們起樂受,樂受起的這種狀態內心這一狀態你要明白的覺知它的樣子;那麼這個樂受觸消失的時候,我們感受的這個樂受,也會跟著消失。後面這句話很重要:止、清涼、息、沒!我們產生樂受的因緣起來的時候,樂觸因緣生樂受的內在的狀態我們要明白。最重要的是:當這個因緣消失的時候,這個樂受也消失了、寂滅了、不存在了。但是後面為什麼是止、清涼、息、沒?我們從來沒有發現過我們內在的這個功能,我們沒有發現過,所以才糊裡糊塗的隨著因緣觸、隨著因緣受。所以我們不了解它真正的運作模式。有樂觸的因緣起樂受,因緣起來它會起,但是因緣它就滅,那請問:這個因緣能維持多久?我們從來沒有發現過!比如說一個快樂的感受生起的時候,它是什麼因緣讓它生起你有沒有發現,然後維持多久它會消失,消失是什麼個樣子?你們有沒有發現?為什麼後面是止、清涼、息、沒?如果它是止、清涼、息、沒。這里還有沒有因觸而生起的樂受或苦受?為什麼因緣它會生起因緣消失它馬上就息滅?然後是止、清涼、息、沒。要如實知!這種內涵現象都要清清楚楚的明白它!其實這個地方就是我一直在講的如實觀照的重點,你們慢慢去體會!其實這個就是重點!

修行其實不難,我們只是要去發現它,因為大部都是在這個狀態,只有觸動因緣的時候才會起,但是起它停留多久呢?我們沒發現而巳!如果你發現:如實觀照的一照之下,連要起都很難的時候,你就知道原來我隨時都可以在止、清涼、息、沒這種狀態。不要輕視啊!!有這樣體會的人,一生受用不盡哪!!

(《雜阿含經》474經)「多聞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解脫我說彼於苦得解脫。」這是佛陀告訴我們的,這樣的觀察,這樣觀察的人,你觀察色,觀察受、想、行、識都一樣,都能夠當下解脫!這個不是亂講的!這個是佛陀講的!我講的也許人家不信,但是各位:這個是佛陀講的,只要能於色、受、想、行、識當下明白當下解脫!那麼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一樣可以解脫!所以這樣的人就是於苦得解脫,就是滅苦!

基礎打好了,多體會!那麼這個觀照法,這里講的觀照(如是觀者),是不是時時刻刻都可以觀?觸集、受集,這個觸集跟受集哪裡產生?是在靜止不動中嗎?還是六根觸六塵、隨時都會觸集跟受集?是在有觸集、受集的地方可以發現呢、還是在沒有觸集沒有受集的地方可以發現呢?上一次我講過:是在水的流動中發現它的無常呢?還是水在不動你可以發現它的無常?觸產生受是在什麼時候發生?不管這個觸的因緣是喜、是苦、是樂、是憂、是悲都可以,這就是觀察的地方!!

如果今天沒有緣起正見你在觀什麼?外道他在觀察一個不生不滅的我或者是大我,有人在觀察他要悟什麼?悟自性,要找自性,請問:你何年何月何日能找到自性?如果找到的話,那問題就大了!那個我執就很大破不了是不是?今天如果不是先建立緣起正見,觀察緣起的順逆二觀,在生命中、在五蘊六處中,你如何去發現緣起的流轉與緣起的還滅?所以很多人不理解,師父你講的『如實觀照』,傻傻的看、傻傻的看要幹什麼?我教你傻傻的看嗎?我只是叫你不要落入慣性的、自以為是的思維模式去看而巳,所以叫你不要迎、拒,取、舍,如實的觀察,去發現緣起順逆二觀的實相。

學習緣起法的目的在於樹立緣起正見得法住智。先有法住智,後面才有機會涅磐;法住智如果不建立,你能不能得涅磐?只有禪定、只有神通可以得渡嗎?真正的解脫在於正見!法住智要明白,然後加上法住智的觀察。法住智的觀察就是在我們身心中去觀察:裡面環環相扣十二緣起的流轉還滅,都是生命中的事,都是我們內在時時刻刻在發生的事!我們要在什麼地方觀察?在靜止中能看到它的流轉嗎?在禪定中能觀察嗎?慧解脫阿羅漢不一定有四禪八定,但他們是依慧而解脫的,是依緣起正見、正思惟解脫的!不一定非要禪定不可!俱解脫跟慧解脫差別就是慧解脫沒有深定,沒有四禪八定的深定。禪定做為助緣是可以的,因為我們太散亂了,有時候要觀察也觀察不好,不深入,有一點起碼的定力,我們就比較容易進入寧靜的觀察,這樣的定有沒有助緣?有,所以真正的禪定一定要用的話,只能是『七依定』,不能到第八『非想非非想定』,非想非非想定,等於沒有辦法起慧觀。包括佛陀他入四禪,出禪後,以禪定的餘力,在寧靜中來觀察,他只是用禪定的餘力,寧靜的身心中來觀察,還是要觀察!不是定就解決了,不是定就伏而不起了,所以主要是解決我們內在問題,借用定力生起慧觀。實際上,未到地定就可以使我散亂心能夠凝聚,用這個凝聚的定力來觀察就足夠了,未到地定就可以觀照,初禪出來也可以觀照,二禪三禪四禪出來都可以觀照。但不要把定中的輕安喜樂,不起煩惱,不起貪欲以為那個就是了,不要以為定中的境界就是解脫了,不是!所以一定要記得!專精思維要離於我見才能不起諸漏,不起種種的執著、貪愛、煩惱,那個時候才叫心善解脫,才叫涅槃。所以各位:如果我們真的要為自己的生死大事,盡未來際的慧命,不想在三界中的流轉,下不下功夫自己的事,你一天不解脫三界之業沒有辦法超越,你必然要受它的束縛,誰也無奈、誰也辦法

正觀五蘊六根,通達無我,亦非我所。如實知、如實見「觸滅則受滅」,受滅則煩惱染愛亦滅。

(《雜阿含經》100經)「……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名苦滅道跡。」(100-2-5)這個『觸滅則受滅』,我們很多人就認為:是不是就不要觸?我們六根可不可以不觸六塵?從生命功能作用來說,你只要活著,不要說眼睛看到外面,你即使睡醒的那一剎那意識就開始思惟了,很多意念就起來了。那個『意』跟『法』,也會觸、也會產生受。這里的『觸滅即受滅』,不是叫你不要觸——六根不要觸六塵!重點就是在無明相應的觸』,產生的就是『愛、取、有』。如果是『與明相應的觸』,後面就不貪、不取、不染著、不會造業、不會愛取有。這里的『滅』是由於『與明相應』,所以那個執著貪愛就不會現起!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不是說我們六根不要觸六塵,如果是這樣瞎子聾子是不是就沒事?他不會觸嘛,不會觸就沒事;意識昏迷的植物人,是不是沒觸就沒事?不會的,因為意識是在無知無明狀態!所以一定要知道,我們今天研究法,了解了因果的必然性,緣起真實義,我們去觀萬法:原來我們不了解十二緣起道理,不了解『苦、集、滅、道』的道理,不知道因果的必然性,不知道緣起的奧妙,我們因為不了解叫『無明』,從來沒有了解過,從來沒有體會過,所以叫『無明』。我們現在透過正確知見,透過佛法的熏習,透過如理的思惟消化,又在法隨法行的實踐中印證——明白了解了,那個『無明』就破了你就知道——原來如比!所以我們的思惟,經過這樣的正見熏習、慢慢消化、又體證到、真的明白印證,那一分明白了解叫『明』!根、塵、觸後面的『受』就不會起『愛、取、有』。所以這里的『觸滅』,絕對不是叫你不要觸,不要六根觸六塵,那是外道修法。修禪定意念不動就沒事,那意念一動你又回來啦,沒有辦法解決根本的問題。所以你要知道:修行第一要有正見,破除無明,與明相應!我們根、塵、觸,產生的功能作用,只要念念與正見相應,念念與緣起法相應,念念與明相應——那就般若。只要念念與般若相應,念念與空性相應,這樣的念、這樣的觸有何咎呢?所以問題就是在『明與無明』,這個『觸』是重點!所以不是不要觸,所以這里的『觸滅』不是叫你不要觸,『觸』可不可以『滅』,不可能!你活著,你身體感覺,有感覺就有『觸』,那個『觸』怎麼『滅』?這個『滅』的意思不是叫你不要觸,是要『與明相應』的觸。我們因為沒有正知見不懂緣起,所以念念與無明相應,那麼『無明相應的觸』,就與我們的慣性相應,與我執相應,與我愛相應,所以才會 『愛、取、有』,這就是重點!

無我,是一切法的實相,無我不是修來的,是本來如此、一定如此、必然如此的。如實觀照就是幫助我們去發現「本來無我」這個實相。

怎麼樣去發覺「無我」的真相?還它個本來而已。為什麼我一直強調:有一很重要觀念:『無我』是一切法的真相,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的。由於我們眾生不理解,甚至有邪魔外道邪見障礙了我們的知見,我們隨它轉。所以在無明中起我執,造業無邊,痛苦無邊,生死無邊。今天由於佛陀發現,他的正覺,所以他告訴我們:真相就是『無我』!修行是在把這個『我』怎麼樣把它消除,怎麼樣把它破除,怎麼樣跟它打仗,都不是在講這個哦。是在發覺真相,什麼真相?『無我』就是真相!如何在我們的身心中、萬法的事事物物對待之中,去發覺它的真相——原來沒有一永恆不變的我!

我們今天會執著,會貪愛,會造業,都是把這個我當作實有。如果知道它是如幻的、非實的、沒有永恆性、沒有不變性,你還要愛染執著嗎?只是告訴你這個真相而已!!你如何去發覺真相?回到生命中來生命功能我們當下都能體會。五蘊功能、六處的功能,萬法根、塵、觸的過程就是我們執取愛染的地方,以為這里有一永恆不變的我,把這個五蘊當作我;或者離開五蘊有一個看不到的、卻是永恆存在的我;因為這樣的執著,你才會貪愛、執取,貪、瞋、痴、煩惱都從這里起的。所以注意哦,不是有把這個「有我」給修成「無我」,是本來就「無我」!我們就在這里起有見,起了執著。現在告訴你真相,你發覺真相以後,只是還它個本來而已。如果是這樣,修行是在發覺真相,不是在跟「我」打仗!如果「我」是實在的,你打的贏它嗎?我是實有的,煩惱、貪、瞋、痴是實在的,你永遠斷不了!「我執」是顛倒執著起的幻相,修行只是還它個本來!

了解真相以後,我們不再執取,不再貪愛,不再顛倒了。發覺真相就能解決一切。我比喻講:發覺真相就像燈打開,燈打開了原來就是光明,原來沒有黑暗,沒有煩惱,是發覺它的本來真相;如果把黑暗煩惱、貪、瞋、痴當為實在的,每天跟它打仗。我請問你:你什麼時候打得贏它?它是實在的,你怎麼打得贏它!所以我們每天都說:我沒有辦法,我怎麼樣它還是會來那是把它當為實在的!如實觀照告訴我們:只是在發覺實相,發覺生命真相,不是在對治,這樣知道意思吧?對治是什麼意思?貪、瞋、痴、煩惱是真的,去跟它打仗,跟敵人打仗,我沒有定、所以我要修定,而不知道不定、顛倒、執著是由無明無知產生的作用。你發覺真相,還它個本來,修什麼定?它本來就不顛倒,還要修定嗎?是顛倒才要修定。如實觀照為什麼不是在對治?為什麼不是在修定?因為它是在發覺真相,發覺什麼真相無常無我真相緣起如幻的真相!!不但是我們這個識身,外在一切境界,用『如是平等慧正觀』去觀察它:『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發覺這個真相、證明它果然如此,你的貪、瞋、痴、煩惱會再造作嗎?這個「無我」的主題是佛法最重要最重要的主題!

今天如果不是站在這個立場的話,那就會跟外道的神我,外道大我外道的一切主宰這個觀念相結合,就沒有辦法執著啦!因為他們都有我——上面的主宰外在主宰,我們說他是上帝也好,說他是梵天也好,說他是主宰者也好,其實是什麼?用我們佛法來講——就是我執我見、實有感的一種外在的投射!在這里執著實有、實在的我。但是這個身心會壞啊,那麼就以為這個是小我,外面有一大我,我們這個小我是從大我來的,那大我就本體,然後我死後再回到本體去……這是什麼觀念這就是大我』的觀念信仰上帝信仰主宰是一樣的。其實這些在佛法來講:都是我執的引申與外延,是我執外在的投射;佛法外道不共,與世不共的特質就在無我」,宇宙真理實相就是「無我」,因為無我才能緣起萬法,有我就永恆不變,不變怎麼能產生變化呢?怎能產生一切萬法的生生滅滅?這是不可能的事!如果能知道佛法的特質是「無我」,你也能體會無我你就不會迷信,搞崇拜,搞他力,把自己變成恙羊,任人家來主宰,來宰割,不會這樣子。在法性人人平等,只要你能悟道見法、你能修持、能體證無我、斷一切的執著、貪愛,你跟佛陀一樣可以解脫!!可以自在!!是人人平等,人人都能受用,人人都能解脫的,這里不是在等待救度、依賴,不是這樣子!「無我才是佛法最重要的特質!!要記得。

(《雜阿含經》100經)「雲何如實知見所作,乃至正涅槃?(要怎麼樣去如實知見呢,才能達到真正的涅槃呢?)如是比丘!眼非我,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觀察非我。(你要怎麼樣去知見?就是要如實觀照,怎麼樣去觀察它確實非我?它是無常的、它是變異的,怎麼可能是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名如實知見所作,乃至正涅磐。」如實觀照要把握根本,不離我們的身心五蘊、六處去觀察它的功能作用。受是不是無常的,是不是剎那變異的?如果是那就不可能是常,不可能常就不是「我」!另一個角度我們更可以理解:只要是因緣生法緣起因緣生法都是組合的,只要是組合的就沒有永遠不變的,因緣變、條件變——法必然會變。它不是單一的條件,它不是永恆存在的。觀察我們的身心,包括六根的功能、產生種種的感受、生起意識作用都好,你說哪一剎那是永恆不變的?那我們到底在執取什麼?為什麼認為那是『我』?所以要保護那個『我』,滿意那個『我』,順從那個『我』,然後每天在痛苦煩惱,造業無邊!所以我們由於不了解緣起執著在『自性』見和實有感,我執就這樣產生了!如果了解真相,法法無常、法法非我,『我』要怎麼安立?哪一個叫做「我」?從眼睛功能到耳、鼻、舌、身、意那一根是『我』?它是組合的,是因緣條件組合的,一個因緣變動整個就改變了,所以什麼東西是我?!我們一定要注意,我們在講無我、講我,一定先把那個『我』了解了。『我』在講什麼?『我』的意思是什麼?生滅都不是『我』,都沒有「我」,從緣起法來說,那一法不從生滅來?生滅生滅生滅這一組合,從內而身心、外而山河大地,一切萬法哪一法不從緣起?你們去體會,哪一法是『我』?只要是變易法沒有一法能安住,沒有一法可永恆,哪一法是『我』?所以執著內是『我』、外是『我』,山河大地是『我』、宇宙本體是『我』都是妄念佛法的特質,跟外道與世不共就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不把握,會把外道的法混進來的。我觀察山河大地,整個宇宙法界多寬廣啊,這個『我』多微小啊、微小還是『我』!那個寬廣浩大的,那個大還是『我』!觀察微小就沒事嗎?觀察微小還是執著『我』。只是謙虛一點,不那麼狂妄而已!但是還是『我』啊!佛法一定要體證『無我』!我執不破沒有一個能解脫自在的!只要有『我』就有我所』,有『我所就會自我保護、就會爭端,就想佔有,就希望永恆存在——你就非苦不可!為什麼?無常故!沒有一法是可以讓你永住的,一變動你就苦。什麼時候不變動?哪一剎那不變動?所以要知道,男眾穿得再帥也會老,女眾每天「莊嚴國土」還是會老。不要欺騙自己,暫時的,讓他滿足一點,其實在滿足那個『我』欲。明白『法爾如是』哪一法不變?從過去到現在哪一個能住?你再美,年輕一、二十都很美的啦,但是哪一個最後不變成老太婆你要留都留不住,這個才叫『緣起無常,法爾如是』!不是誰能造作的。既然不能造作,我們一直勉強把它留住可能嗎?徒勞辛苦!達不到目的,又苦的要命、煩惱的要命,那不是自討苦吃嗎!該如何就如何不是很自在嗎!它們本來就是法爾如是的,不是嗎?

「我無所住。如我有所住(有立足點),所住必是真實、常恆的。但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不實不恆的,所以欲求真實的我,是不可得的。它只是六根和合作用假名我,真實自體是不可得的。」(《性空學探源》印順導師)我們在禪觀,或者是向內觀照的時候,這是很重要觀念啟示!如果『我』有一個安住點,那個『我』才能成立!我們今天要找一個安住點,讓『我』能安住,能安住那裡不動,有沒有這樣的一個立足點?如果有這樣的立足點,那就可以它是真實的、是常恆的。問題是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的,沒有一法不從緣起,只要是因緣和合的,就非實嘛,就不實嘛,不能永恆嘛?那你在哪一法上可以安立『我』?五蘊也好,六處也好,外在一切山河大地,哪一個法都好,哪一法不從緣起?只要從緣起的,就是因緣和合,就是非實如幻,就是沒有自性的,它不可能是永恆、不變的。如果這樣,我們要在哪一法上安立『我』?身心外在,都找不到一個可以安立『我』的地方喔,所以『我』無所住,沒有一個安住『我』的地方。如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