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師: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

十二章 舉難勸修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佛舉出了「人有二十難」,這個「舉難勸修」,「舉難」就是把人有二十難都給舉出來,讓人知道這個娑婆世界的這些難處,也就是這些苦處。我們應該很好修行不受這個難,知道怎麼樣遇境,而且能轉境,在境中難修能修。

貧窮布施難」,有時候有的人說:「我現在太窮了,要是不窮我就布施。」實際上這都窮人的一種推辭之語。他本來就是不想布施他說「我將來富足了再布施」,這就貧窮人的一大特點。他不知道要盡心儘力去布施,他考慮些什麼呢?「我一布施給你了,我就沒了」。所以說,貧窮布施難。

這個事情我過去遇到過,那時候山西乞食的時候,還有在本溪乞食的時候都遇到過。在山西遇到一個有病的,去乞食,他說:「哎呀,我早晨就開始有病了,昨天有病,這兩天都沒吃飯。我都沒吃飯,哪有給你啊?」他有病不吃飯,說沒有飯給你他說自己貧窮,所以就不布施。為什麼貧窮?就因為他布施,不布施就不斷地貧窮。他越貧窮,越不想布施,本來福報因緣來了他就推到病那塊。當時我還這么想:「哎呀,他還沒吃飯,我是不是把我乞來的那點食物給他一半、給他一部分?」後來我一轉念:他只不過是推辭,那滿地都是核桃。他是有病不想吃,而他卻說他沒飯吃。所以說,人就是這樣慳吝

所謂「貧」,不光是物質貧,更主要的是善根貧。為什麼貧窮?因為他不種善根僧人上你那去乞食,你就是給一口東西就能獲無量的福報。就這些東西都不肯施,而且這都要到你的門前了,一口飯都不布施你說多難!他自己稱自己窮,窮的原因就是平時不願布施

過去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最貧窮的人夫妻倆就一條裙子。那時候印度男的也穿裙子,他倆就一條裙子,誰出門誰穿,人窮到這個程度。滿地都是布,但就是沒有他的份。最後實在貧窮到極點的時候,他倆想到了這么一點:「我們這么窮,就是因為生生世世布施,所以就變成今生這種貧窮。我們要想貧窮就得布施。怎麼去布施?分文沒有,就這么一條裙子,沒了裙子就不能出去乞食,要飯都要不著。咱倆窮得太難受了,實在是難以忍受,乾脆把它布施了,咱倆餓死就餓死吧,來生得一個富貴的命,可別這么受窮,受窮是真難受啊!」

正好趕上是迦葉尊者還是誰擱那乞食路過,他就把尊者叫住了,說:「我有一條裙子,你能不能替我供養佛?我聽說供養佛得的福報大了。」尊者知道他這種貧窮,說:「可以。」就把這唯一的一條裙子拿走了

佛正好在給一個國王講法尊者就過去了。禮佛後,對佛說:「我經過貧窮的一個家庭夫妻倆很窮,拿條裙子叫我供養佛。」佛馬上就把這裙子接過來了,說:「這可以,這可以。」你說那個裙子兩個人共同穿,得多埋汰、多臟啊,佛一點也沒有嫌棄,就接過來了

接過來以後,事情發生奇跡了。佛就說:「這人非常貧窮貧窮兩人就剩這一條裙子了,他發心委託尊者布施布施才能脫貧。」這國王不信,打發個大臣:「你去看看,到底怎麼回事?如果是真的,就幫他;要不是真的,欺騙佛,那就要處罰他。」後來去了一看,兩人什麼都沒有了,就那條裙子都布施了,和尊者說的一樣。最後,國王就在宮裡拿車往外東西給這兩人,這兩人轉眼之間就成為富裕的人了,就是一念供佛關係布施能舍貧,而人因為貧窮就不布施,所以他就永遠地貧窮貧窮代表了不布施,不布施才會貧窮

我們知道了貧窮布施難」,而且越在貧窮的時候,他越不敢布施,因為它涉及到自我利益。比如這一口飯,你說給他,自己不得挨餓啊?是不是?在本溪乞食也是那樣,本溪那個人告訴你:我這有病的人還沒飯吃,哪能給你?就是這樣。貧窮人就是這個原因,所以說貧窮布施難。

是有的人也不是這樣,我看很多家庭貧窮他也很大方地布施。實際上,別看他家貧窮,但是這個能布施的人,他心裡不貧窮。而且有很多人的布施無相布施,他那個財產放在別人那保管,放在「銀行」里,想取馬上就來。等他需要什麼,大家馬上就幫他。所以那個是表面貧,心不貧。

這是第一個貧窮布施難。而且我們往往都這樣,有時候誰跟你要東西(指念珠),我們就考慮:我就剩一個了。人家說:「你這念珠給我吧。」「給你我不沒了嗎?」這都貧窮布施難。就一個,他就不能給別人,所以他永遠就一個。如果他無條件給別人,雖然是沒有了,但他會獲得無量的「念珠」。所以我們得認識這個。

有的人生布施以後,那個「念珠」回不來了,「要是萬一回不來怎麼辦?」他求的就是事相上的東西。我們說貧窮布施難——布施能不貧窮,特別是我們的心裡不貧窮。真正的布施把我們的貪心除去,那才是真正的富裕。人再有東西,實際上也是貧窮,不布施也是貧窮

要想修道首先就得能夠布施這是六度萬行里的第一條,而且這個布施講得非常嚴。佛在《地藏經》里講了,應該如何布施國王如果看見乞食的來了都得下心,就是要有平等心,對別人要恭敬心,親手把布施東西送給貧窮乞食的人,而且還要含笑而說,滿臉都是笑模樣,非常客氣的把這個東西布施出去。佛說這樣能夠獲福。這個布施難,而且富有布施也難。還有一個,布施得好好做,這才行。如果不布施它就障道,因為他吝嗇,有我和法執,我執、法執都比較堅固,所以他就得貧窮報。

第二個,「豪貴學道難」。這是說人不經歷一番寒徹骨,他不知道學道好處。而且人往往在貪慾上下工夫,只要是有錢有勢,他以為這樣就可以滿足現狀了。你叫他出家學道他說:「那不是我學的,那都是誰學的呢?都是那些吃不上的人才肯去學道,像我這樣人用不著學道我有吃有喝的,幹嗎不去享受呢?」這豪貴人他就這樣,大部都是在家裡吃那點福報,用那點福報。而真正的福報他不去用,那就是道,他反而不見,光見到眼前這點小的利益,而丟了大的利益。所以很多有錢人,你叫他出家他說:那不行。

但也有個別,聽說有一個演員出家了出家以後蓋了一座寺院,但那寺院還收門票。雖然出家了,但還有很多習氣改不掉。也有個別好樣的,能真出家。但大部分有了錢財以後,你叫他出家那就難了。所以說,有錢有勢都障道,而且容易墮落。你看那有錢有勢的,有很多人來給捧場,特別是周圍的朋友,很少有幾個知心朋友勸你修道,大部都是你怎麼花錢享受,所以很容易墮落,何況修道?

第三個,「棄命必死難」。捨身為他的人太難了,特別是知道要捨命,要是不捨命還行,說:「我這幫助別人一下子,不捨命還可以,但是如果受傷捨命,這得考慮考慮。」比如說,有小孩掉井裡了、掉水坑裡了,但自己也不會游泳,怎麼辦?只好不救。所以說,知道自己會死,棄命去完成搭救別人的人少了

但是呢,也有個人就是這樣的。以前有位師父就這樣,看到一個小孩掉井裡了,他馬上就跳井裡把那小孩給托上來。等把小孩托上來了,他想到:哎呀,我也不會水啊!「撲通」就下去了。他救人會兒也沒想那個事,最後把人救了,這才想起自己不會游泳。這樣的人,他沒想到死,所以他能有勇氣。如果一個人知道一旦這么做肯定死,他能不能去做?這個特別難。有的人說:「我能,我知道會死,但是我也去做。」這個就不好說了,真要做到是很難的。

來果老和尚為了救父親父親得了一種重病,怎麼治也不好。最後,他晚上就到那個中堂,就是家裡祠堂里,拿個刀和磨石,就要去肝臟,他上去一刀就要割那胸膛,這一割沒割動,趕緊磨刀,重新割,「咣咣」。起先還沒割開口,後來把那口割開了肝臟就出來了,黑乎乎的,他就給割下一塊。你想一想,把那胸膛割開不說,還要把肝臟給弄出來割一塊,割一塊以後,又不緊不慌地用一個腰帶把那地方系住,給包住,收拾干凈了,就像沒事似的,拿自己的肝臟給他父親燉著吃了

父親吃完,這個病就好了好了以後,也不知道吃的是自己兒子的肝啊,告訴他:「你再給我做點。」還要再做一回,第二回就沒給做。後來他父親的病確實好了。我估計,他父親若沒好,他還能做。他就這種人,捨命必死也要去做你真割完,說不定真就死了。那個是有生的可能,也有死的可能,所以說,他這是難行能行。如果我們知道肯定得死——去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就很難做到。

過去的小說里,董存瑞炸碉堡,有那麼個故事,究竟是怎麼回事,咱不太清楚。雖然是打仗的事,但是他確實能夠捨命,估計還是環境給他造成的這種條件。但是釋迦牟尼佛的前生就不是這樣了,他看到老虎餓得連虎崽都喂不了了,這對母子倆眼看就要死亡的時候,他就跟他哥哥說:「我準備把自己餵給老虎。」他就竹子自己的腦袋給扎開了,一頭就攮在了老虎跟前。老虎連過來喝血的這個能力都沒有了,動都動不了了。他把自己的血送到老虎的嘴邊,那老虎就喝。老虎喝一點有一點勁、喝一點有一點勁,喝了佛的血、吃了佛的肉,最後恢復過來了就把小虎崽也救活了。棄命必死,必須以死才能救眾生,沒有幾個能做到的,只有佛菩薩能做到。我們應該向佛菩薩學習,像佛一樣,這樣才行

比如說持戒,有人說:如果不傷筋動骨,這行,我能持。這就算很不錯了。有人說我就是死,我也持。只是嘴上說,要真正叫你去死,而你也能持戒,那才叫真正持戒。所以說,捨命護戒的人就更少了

我們大家應該知道,作為一個佛教徒就要隨時舍掉生命,來護持佛法,護持佛的戒律,並不是說徒有其表,說:「將來我一旦想去捨命的時候,佛菩薩會保佑我,不會讓我死的。」都是抱有這種想法。在學戒時態度挺堅決,一旦聽說真正要以死去護戒,他可能是舍戒,他不舍那個身,是不是?大多都是這種心理。所以這都不能成佛道,必須得有那種捨命護戒的心,才能夠速速地成佛道

這個事情確實是比較難,而且我們在行持中,有時候就更加難。我們得點病了,「不行,我得治療、我得看、我得養,一旦死了我不能修道了怎麼辦?」所以說,知道要捨命,有時候就不肯往前努力去做了。這都是棄命必死難,怕自己丟了命,有這個就很難成就。如果我們能夠捨命去修,知道自己必死而且能努力去做,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地通過這一難。

第四個,「得睹佛經難」,就是得到和看到佛經最難,這句話說得好了。過去很多人在沒信佛之前都是外道的書,從來不知道佛講的是什麼,都認為是封建迷信,甚至送到眼皮底下他也不看。所以這種人很少有善根善根不多。當我們能夠看到佛經的時候——能看到、能摸到、能見到,這已經在「得」之內了。這時候你雖然是剛看一點,但在得到佛經的時候,實際上你已經躲過一難。看到佛經你就已經躲過一難。所以說,不能見到佛經本身就是難處。

就像那個北俱盧洲,人活一千歲,雖然壽命很長,但是他不信佛法、見不到佛法,沒有啥實際意義。你壽命再長,不見佛法有啥意義?是不是?佛講的,就是能得到半句偈子,他都可以捨去自己的命,那才是真正的意義。因為佛偈能使人解脫,能躲過一切災難,能讓人真正地成就,但是見不到的人就不容易成就

我們在沒有學佛之前,能看到的經書很少很少,我們現在不斷地看到各種經典,而且還出家,這個難已經在離開。我們有大善根,有大善根的人才能見到佛和經,所以這個非常好。但是更多的人為什麼看不到佛經?佛講的東西,他根本不信,因為他有難處,什麼難?就是障道,就是五逆十惡的罪業,所以叫難。因為有這個難,所以見佛不信、見經不聞這都很可怕的。

第五個,「生值佛世難」。值佛住世,在佛住世的時候,我們能夠見到佛、聽聞佛法,這個難。現在我都很修行,但是已經遠遠地離開了佛住世的年代。佛已經走了三千多年了,你說我們三千多年前幹嗎去了那時候見到佛不就早成就了嗎?沒成就原因,就因為不是生在佛前,就生在佛後,老是和佛的因緣不上去。佛住世的時候就沒我們,我們那時候也許在地獄受苦,要不在其它道里,就是見不到佛。所以說,值佛住世的時候最難,這個難是最難的。

現在有多少人不信佛,就是有佛法也不信,這本身就是難處。如果我們相信佛戒律,相信佛說法門,我們去努力做,就可以避免這一難。修行就是這樣,你如果不去真修,你就有這一難,不見佛。如果你真正地肯修、持戒,你這一難就免掉了,你這就是見佛。不光是三千年前能見,就是三千年後的今天,我們只要能做到,是照樣可以見佛的。因為什麼呢戒律就是佛,佛就是戒律。你嚴格持戒就等於見佛,不持戒就不能見佛。

講到這點,我順便給大家說一下。有人說持戒人天福報有個居士問我:「師父,有人講了,持戒人天福報,對還是不對?」我說:「持五戒人天福報,如果持菩薩戒得菩薩果報,持佛戒得佛戒福報。」

現在有的人就講了:「單純持戒不能成就如果你不念佛,單純持戒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的人這么講,到底對不對?這種講法不正確的,因為戒律就是佛,佛就是戒律。你持戒就等於在修佛,因為這個戒律佛說出來的,所以你就是在成佛這條路上走。我們如果能夠持戒修行,是能夠成佛道的。

說:「師父你有什麼證據?」《楞嚴經上講的優波離尊者,是二十圓通之一,嚴格持戒他就是以嚴持戒律、執身而得心通。見到心了,通達一切法,見到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事情,得到真正的心通。以執身而得圓通,就是嚴持戒律,「執」就是專門持戒,嚴格要求自己,最後得到心通。心通是什麼?證道了。二十圓通都是菩薩地位、大阿羅漢地位,真正開悟的人

你能持戒光得人天福報,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成佛嗎?這種說法根本不正確。我們大家可以看到,不信你看楞嚴經》,《楞嚴經》里講的二十圓通就有這一圓通,是不是?執身得成就。所以說,那種說法不正確。人天福報的是五戒人天福報那是基礎。持五戒的人都能人天福報,何況你持這么多戒,你說你能成佛嗎?

持戒就是佛住世。比如說不殺蟲子,不喝有蟲水的公案那位比丘最後渴死了,但他第一個見佛。見佛,就是花開見佛悟無生,就是開悟,是不是?他生天以後就見佛去了,因持戒而得到人天福報,馬上就去見佛。見佛就得到心開,這就成就了,是不是?就為了持那一條戒律,能夠捨命去持,他就得這么大福報。所以說,我們如果能夠嚴持戒律就等於佛住世,佛住世,那我們就躲過這個第五難。

好,今天就先講到這,明天再繼續講。

繼續講《遺教三經》里的《四十二章經》。咱們現在又增加了五個沙彌,但《四十二章經》的前面這部分已經講完了,沒聽著的怎麼辦呢?一個是大家看看原文,等到有錄音出來了,大家再聽一聽,就不再重復。

上回講到十二章,「舉難勸修」。「舉」就是列出來,「舉難」的目的主要是叫人修行。佛講了,人因為有這二十難,所以不能得道。因為這二十難正是我們修行障道的地方,如果我們克服這二十難,那我們就能速成佛道

原先講了「貧窮布施難」,人越窮他越不想布施,因為布施了自己就沒有了。你剩最後一口飯的時候,你怎麼布施,是不是?要是給他了,你得挨餓,甚至就得死,這個就非常難。這不光是今天了,頭兩天也是,每天我都省一口食物,要是有花生我就要省三粒花生,給一些小的眾生。今天吃一吃,吃到最後,一抬頭,花生沒了,全給吃了你說這不耽誤事嗎?最後怎麼辦,就把自己嘴裡嚼的那些吐出來,放在那裡了。放那裡,它也不夠三個花生粒,只夠一個花生粒,怎麼辦?又把那個瓜子嗑出來,先嗑倆給它,管它大小的,反正這份心思先盡到了。

是從嘴裡往外吐的時候,很可能就產生一種想法:算了,明天再說。這不行,我們一定得什麼呢?就是貧窮到沒有東西的時候,我們依然要努力布施,就哪怕咽到喉嚨眼,也得辦法把它摳出來,何況還在嘴裡,還沒咽下去呢!你得想辦法吐出來給它,要布施,我們就得這樣。特別是最後的一口東西,一定要能夠給,把它吐出來。這樣的話,我們不斷地克服「貧窮布施難」,越貧窮越能布施,我們就會得增上緣。這在以前都講過了

還有「豪貴學道難」,就是富貴、有地位,但他不學道,因為他認為世間很順利、很長久,他的榮華富貴永遠存在,生命也是很快樂,也用不著去為它擔心,所以他就不想學道

有一個「棄命必死難」,如果你為某個事情非要捨去自己的生命的時候,這個特別難。說我要捨命,只是嘴說,但是沒有一個是真正為了某個事情而捨命的,所以說「棄命必死難」。但是我們學佛人一定要有犧牲的精神你在修行佛法中,特別是在持戒上,你必須有一個什麼心呢?以死護戒的心。每條戒你都得生命來護持,你要是不用以死護戒的那個心來護持,你的戒持不到底。

你別看是微小的戒,比如說妄語妄語只是嘴上一動的事情,有時候我們想不妄語,你就得豁出生命。比如一個事情要成功或不成功,如果你撒句謊,這個事可能就辦成了你要是不撒謊,可能這個事就不能辦成。你能不能不妄語?寧可這個事不辦而不妄語?說:「我能,我寧可丟廟,沒房子住,我也認可。」你能做到這點就非常了不得。

高官厚祿控制不了你,另外還有個情感的問題。比如說,你父母有病了,得的是重病,當你父母問你的時候,「我得的是什麼病?」你能不能告訴他實話?要是告訴他實話,他可能就病上加病;你不告訴他實話,撒謊說:「你沒事。」就犯妄語。雖然你是在人面前,如果要是犯妄語,是方便妄語也好,什麼妄語也好,你就離佛十萬八千里——佛也就離開你了,離開你十萬八千里

說:「不能吧?我是為了父母好啊我為親人好啊我這是怕他幹嗎……」你千萬不要上那當。為什麼這么說呢?情只是一方面,但是你妄語的這個根子是重要的,你去掉情,剩下的就是妄語。情是暫時的、是一時的,你不妄語它是延長的,它會進入你種子識里,能涉及到你整個法身慧命的問題,涉及到你能不能夠見佛的問題。有的人說:「這哪行啊?我為別人的事可以方便撒謊。」你撒謊,離佛就遠。特別是棄命,這還沒讓你死呢,只是為了親人的一個情,你都放不下。有時候你那個情放下了,這個情又放不下

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呢?這一點正是我們容易犯的毛病,而且犯的時候還認為自己很正確,說:「我這是為了父母,可以方便。」實際上,你若使用這種暫時的方便,就失去了真正的大方便。如果你直說或者用一種「方便」的說,而不去妄語我說的這個「方便」不是指方便妄語的方便,是採取方法「方便」,或是不答,或是怎麼答,或者把它岔過去不談這個。只要你不妄語你就沒有離開佛。你想你要是沒離開佛,父母的病不就治好了嗎?就在被治之中。

你覺得:我為了叫母親放心,或者父親放心,或是我的親人放心,而說了這樣的話。是!表面上他可能得到一時的安慰,但是由你的心離佛遠了,你的父母反而失去了被治療的機會,因為只有佛才能治你的病。這叫什麼呢這叫棄本求末,舍掉根本的東西而求一個末的東西,舍掉了一個須彌山而求了一微塵人就很容易犯這種過失

作為一個人來講,你記住,永遠不要去妄語這是你最大的本錢,而且是轉一切境界的本錢。只有這個才是真方便。為什麼要給大家講這個問題?我們學佛第一個就不妄語妄語,佛馬上就離開。特別是在面前,說:「男女情我可以放下,這個父母情……」你也不妄語你可以打閑岔,岔過去,但是不能妄語只要你妄語的心一起來,你父母就失去了被救的機會,所以說,你想父母必須不妄語。大家一定要記住這一點這一點恐怕不見得有人給你講。你別覺得這是個小事成道成道在這上,你要是不知道這一關,就是個漏洞

所以說,棄命必死難。你為了親人感情、為了親人幸福,甚至親人生命,能舍掉自己、舍掉自己的一切來護持這個正念,它非常難。而且還有更重要的,比如你掉井裡了,這人來拉你,正好是個女人你要是被她拉一把,就可能得救,你要不被她拉,就被淹死。沒有什麼餘地,如果是平時,我們還有別的方法,沒有,就這一個,這時候你怎麼辦?明知她是個女人你是想得到生命,還是想守戒律?雖然碰一下女人不犯根本戒,這個時候你能不能寧可掉到井裡死了不去女人?有人說:「女人拉我了,把我拉出來以後,我再懺悔我以後再好好學。」我們可能都得犯這個毛病。所以說,叫你「棄命必死難」哪!很難做到,但是我們的佛門弟子能做到。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比丘走到半道中,就被強盜給抓住了,衣服都被收走了,一絲不掛的。這些強盜要把這些僧人殺掉,其中一個強盜就說:「不必殺他們,費那個事幹嗎?我告訴你個辦法,拿草把他們捆上,他們就不敢動彈,因為他們是持戒的。」因為持戒關係,所以沒有殺他們,而用草把他們給捆上了,在太陽底下曬著。

過去的印度人除了袍,裡面沒有衣服,沒有其它東西。他們全是光著身子,被草捆著,就擱那太陽底下。這時候國王正好走過那地方國王就問:「哎呀,諸比丘,你們怎麼像肥羊一樣在這捆著呢?你們在這幹嗎呢?怎麼都在這不動彈?」比丘說:「我們遇到強盜了,被人家用草給我們捆住了。」國王就說:「這一根草能捆住你嗎?你一掙斷就完事了,你在這等著,不被曬死,餓也得餓死。」這幾個比丘就答了:「佛所制戒,我們寧死不能犯。」佛所制戒,寧死都不犯!最後,那國王感動了,下命令,趕緊把他們那個草給解下來,給他們衣服穿,讓他們獲得自由

過去那出家人都是怎麼守戒的?佛制不允許毀草,不許踏草地,這個草就能把人給捆住。大家看看,過去這些比丘是怎樣來行持佛的戒律的?所以他們得道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以命來換戒的。這段故事什麼呢?「草系比丘」,就是草縛比丘的意思,因為他們這樣以死護戒而成為千古美談。這不光是一個人這樣,集體都這樣。

有一個不喝有蟲水的比丘,自己寧可渴死也不喝。過去都是生命來護持微小的戒,自己寧可死,也不去犯戒。這個「草系比丘」是沒死而不喝有蟲水的比丘確實是因為而死。他雖然是死了,但是生天了,最後馬上見佛,是不是?所以說,我們在修道中「棄命必死難」。

再一個,「得睹佛經難」,看佛經難。別說睹佛經了,我們生在這世界上,即使有寺廟,不信佛的時候連看都不看,根本就不知道佛經是什麼意思,連聽都聽不見,到處都在唱「阿彌陀佛」,也不知道。所以說,善根發現的時候,你得到佛經都難。

再一個,「生值佛世難」。能生在佛出世的時候,能在那時候聽佛的教化,這特別的難。過去在別的地方壽命長的長到什麼程度呢?最長的都是千歲有一千歲的、還有五百歲的、還有二百歲的、還有一百歲的。咱們現在屬於一百歲的那個範圍,這個範圍還能聽到佛經,如果是一千歲的人或是五千歲的人,有時候他都不知道有佛,他也不知道死,因為人壽命那麼長,好幾千歲,他哪來的死啊?

有個人的孩子死了他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就問國王,說:「我的孩子又不又不喝的,這怎麼回事?他怎麼不說話呢?」國王說:「你那孩子已經死了,你別抱著他,會發臭的。」他說不可能,他從來沒有聽說過死。過兩天,那小孩子發臭了,最後沒辦法,送給國王,「我知道了,這孩子確實能死,現在都臭了。」

最後,這國王沒辦法,就教育這國內的人。幹嗎呢?就是趕緊的修個大鼓,把這人皮給扒下來建鼓,就敲那人皮鼓。大家一聽,這鼓的動靜怎麼不一樣呢?怎麼這么難聽呢?後來知道這是人皮鼓。「哦!原來人有個死。」就那樣的國家,知道個死都難。我們現在這世界最好的,我們知道有生死存在,你必須學佛,要是不學佛生死就面臨了。像那個沒有佛法地方,不知道有佛的地方,那更難,那是八難之一。

所以說,我們知道有生死,本身是個事情。不要以為這個娑婆世界,人的壽命很短是壞事情,實際上是好事情。我們知道生死無常,我們能修行,不再追求,所以說,我們應該知道這個是好事情。我們生在這世界,雖然生命很短,但是我們能夠睹到佛經這是事情。如果我們能夠生在佛世,那就好了,很快就成道。但是那個難,我們不是生在佛前,就是生在佛後,遇到佛是很難的。

再一個,「忍色忍欲難」。見色不動心,有慾望沖動,這個難。上回給大家講了,為什麼要兩點鍾起床?就是要克服這個慾望的心。這個慾望心從無始劫來,它就是我輪迴的根本,你不克服它,永遠不會成佛道的,所以第一個下手的關鍵就在它。所以我們要兩點鍾起床,過了兩點,你三點、四點就可能欲漏。一個月你得有幾次欲漏,有的甚至幾天一漏,如果你一貪睡,再吃得過飽,很快就造成這種現象如果你兩點鍾能起來,吃得又少一些,而且晚上睡覺前都要懺悔、讀經,這個欲漏就很快克服了。時間久了,就可以克服這個欲漏,就可以證無漏的。雖然難,但我們也得走。

再一個,「見好不求難」。見到好的東西不要,而且能夠捨去。這個捨去並不是拋棄這個東西,是我們不動心念,也叫不求不動心叫不求。比如說我們吃飯,這一碗飯里有兩三種菜,你愛吃的菜正排在後面,你不愛吃的菜排在前面,你能不能次第去吃?有的不行,剛開始幾口還行,吃著吃著那筷子自覺自覺奔著好的去夾了。(編者註:「筷子這是世俗比喻大悲僧人過齋時用匙。)等扒拉出來的時候,你能不能又把它放回去?放到嘴裡,你能不能把它吐出來?說:「我要改正這個習氣,我吃錯了,我把它放下。」能不能?所以說,見好而不求,就是不動心,難!大部分人都容易犯這毛病

我們吃飯的時候為什麼要次第吃呢?就是讓你捨去那個有求之心。不光這個事,就是任何事情、好東西,我們不動心念。特別是飯菜的問題,不是說見好的我就不吃,專門吃壞的,並不是這個意思。有啥吃啥,要次第吃,給你什麼吃什麼,這比較如法。給壞的不起煩惱,給好的不做好的想,就永遠不求

不求,這個難啊!有時候你就得豁出命去。我上回跟大家講了,跟他們新剃度沙彌沒有講。比如說行腳的時候,遇到有病了,又感冒,頭又疼,肚子不好那是常事,一天上廁所肯定得好幾回,甚至晚上老出去,沒有十次八次,也差不多少,根本就沒有熱乎氣,睡個草垛想多呆一會兒也不行。腳疼,還拉肚子,最後還遇上個感冒,還頭疼,這可壞了。錢不用說,肯定是沒有,葯也沒有,這怎麼辦?

那時候想:去要吧,去化緣,跟人家藥店去要。到底應不應該?怎麼辦?那時候做種種的思惟,忍著吧,忍著。你雖然在那忍著,但腦子裡那個妄想不斷地出現,到底是應該去或不應該去?老是在那斗爭,就推理這到底應不應該。那時候不像你們,還有人給講,那時候給我講?是不是?那就倆人在那走,誰給你講?這些戒律人家沒說,那時候受戒也不太懂,都是自己在思惟東西,到底應該怎麼做那時候就等於自己往前闖的那種。

後來始終沒有順著自己的習性去做。在休息的時候,坐在一個大石頭上,性空師坐那頭,我坐這頭,低頭一看,這草地有十片葯——有兩個是半片的。我當還沒撿,還尋思:這誰扔的葯?葯和我有什麼關係?葯要是沒有字,我敢吃嗎?是不是?我就順便撿起來一看,真帶字——「安乃近」,退熱葯,就安乃近這種葯有字。哎呀!真是不可思議

後來我撿了九片,那兩塊半片的沒撿。我一看那藥片都是新放的,就悄悄拿起來了我以為性空不知道,性空也看到了。後來隔了兩年我才跟他這事,我尋思:說這也沒啥意思。他說:「我知道。」就是說你能不求,雖然是難,但這正是不難的地方

我們修道就因為「不求難」,所以才有不求,我們就要把難變成易。如果你要是真不求,就是容易。關鍵是人見好不求太難了,見好的就想要。看什麼都好,看個襪子也好、鞋也好、弄個筆也好,老想跟人家換過來,「這我得幾天,玩完了再給你。」所以說,見好不求難。

我們不行,不管好不好,我們必須得有一不求的心。如果你求的心念一死,它就有一個真求現前了。你不求,它反而是真求,你越是求反而越不得。就乞食也是,如果你抱著「趕緊給我飯吧」,你看給你不?他就罵你一頓,就刁難你。如果你保持一種心,給不給無所謂,但是我的心已經盡到了,我的責任盡到了,我寧可挨餓也不求。你抱這個心去乞食的時候,會很快、很順利的,而且給你的飯菜還非常好。你要是起心動念,外面馬上就反應。所以我們得知道,「見好不求難」這就是我們最大的一個弊病。如果不管好不好都不求,那正是我們修行應該做的功夫,也是最容易成就的時候。

【解】此第十二章,略舉二十難事以為勸誡也。順情則易,逆情則難。然能深發肯心,則雖難而易,其或但隨流俗,則雖易亦難。夫貧窮布施為難,故雖少許之施,得福甚多,不可不勉力也。然現見有貧而能施者,乃富人反不肯施,則慳鄙為何如耶。

「此第十二章,略舉二十難事以為勸誡也。順情則易,逆情則難。」你順著這個走,它好像挺容易,你逆著那個情就難。「然能深發肯心,則雖難而易」,剛才我講了,你看著是難,實際上難的是最容易的事情

「其或但隨流俗,則雖易亦難。」你如果順情去說,表面上容易,實際上是難。比如說,我剛才講了妄語和重病的關係。你若妄語看著是非常容易就把事情辦到了,實際上是最難的事情。你已經使你的親人去了治療的機會,也使你失去了成就機會看著是容易,實際上是難。

「夫貧窮布施為難,故雖少許之施,得福甚多,不可不勉力也。」就是布施不在多少,但關鍵是越貧窮你越能布施得福更多。你不可不勉力而行,你必須努力去做,這才行

「然現見有貧而能施者,乃富人反不肯施,則慳鄙為何如耶?」有貧窮的人能施,而富人不肯施。確實有一富人不肯布施,不光不肯布施給你,連自己他也不布施」,他也不吃、也不喝,就知道攢錢,攢到什麼程度呢?最後絕子絕孫誰也不給

佛經里講了,有那麼一個人,臨死時攢了許多金子,但沒兒女,最後交給國庫了。國王問佛,佛說:「這人永斷善根,墮落地獄,永遠不會再富了。」為什麼不再富了?因為他不肯布施,對自己也慳吝,由於貪心,所以他不會再富有了。只有布施才能夠富裕,因為他布施,所以就變為貧窮

為什麼他今世又得到富裕呢?因為在以前,可能是迦葉佛那個時間,他看到了一個辟支佛從那路過,他發心說:「我應該供養他一頓飯。」就供養了辟支佛一碗飯,辟支佛就吃了。辟支佛吃完,他又後悔:「我還不如給我僕人吃了還能幹點活。給他這禿頭幹嗎呀?」他起這種心念。他因為布施了辟支佛,所以就得到了富裕;因為他又起了後悔心,所以他不能受用。他的生活就像僕人一樣,有好的他不能吃,因為他吝嗇,所以不能享受。最後,他由於慳吝,沒有種下種子,這個地就沒有收成了,把善根全斷盡了,最後墮落地獄裡。所以說,富人反不肯施,這個事有。

【解】豪貴學道,例施可知。人所最重者身命,誠能棄命,則何事不可為者。然未聞保命畏死之人,果能長生不死,則亦何事貪惜耶?

「豪貴學道,例施可知。人所最重者身命,誠能棄命,則何事不可為者?」就是如果你能捨命,就沒有什麼事不可成功的。

「然未聞保命畏死之人果能長生不死」,沒聽說有吝惜生命反而不死的人,沒有那種人。越害怕,他到該死的時候也得死,命在那塊。

「則亦何事貪惜耶?」就是說,你用不著去貪惜。生命也是這樣,不該是你死的時候,你用不著去擔憂。你貪著,該你死你也跑不了。有很多人不就是因此而破戒嗎?為了保住生命身體有病了,「得了,破戒吧,把身體好了好修道。」他是那麼個意思。最後破了齋戒,病也治好了,身體也胖了,但壽命到了,就得死。壽命到了你就得死。你說你這何苦來的?如果你守了戒律不去做,你的壽命就可以延長,病也會因為壽命延長而逐漸好轉。他那是不開

【解】佛經難睹,今幸睹佛經而不研精殫思,則與不睹何異?佛世難值,今幸值佛世而不及時進修,則與不值何殊?

佛經難睹,今幸睹佛經而不研精殫思,則與不睹何異」,就是說我們睹佛經難。佛經那是多少劫中黑暗裡的明燈苦海里的航船。得到佛經,我們能得度,一句就得度了。如果我們得到佛經,但是不學,就和沒睹到佛經是一樣的。你不按照去做,也和沒看佛經是一樣的。所以說,應該珍惜,應該去做

「佛世難值,今幸值佛世而不及時進修,則與不值何殊」,就是說我們很難遇到佛在世的時候,而且就算遇到佛在世,但不進修,與佛不在的時候也是一樣的。現在雖然佛不在世,但是我們要是努力去修,和佛在世一樣。佛說「以戒為師」,嚴格持戒就等於佛在世一樣,就是這樣。雖然佛不在世,我們如果能夠嚴格地修持,敢去做,那我們和佛在世是一樣的。大家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

【解】色慾雖恆情所好,然或察其味少苦多,或觀其如幻如影,則亦何難忍制。若見好時,知其未必可求,則貪心自息。

色慾雖恆情所好,然或察其味少苦多」,就是說色慾雖恆情所好,見到色慾都想追求。你要是仔細地觀察,是沒有啥味道的,而且苦處最多。人現在都知道了,結了婚就等於進了監獄一樣,判了無期徒刑,和屎尿混一堆去了。一時的沖動,最後換來了永遠的痛苦。我們都是大丈夫,看明白這點事情了,所以大家都出家修行,這就是我們的聰明之處

「或觀其如幻如影」,就是說女人什麼呢有一比喻就像一個花瓶,雖然裝飾得很好、很庄嚴,但裡面裝的全是大糞。貪圖女人的人就是光看到花瓶外面的華麗,而不知道裡面全是一堆臭糞,還成天覺得挺好呢!她在騙你,聲音在騙你,色相在騙你,處處在騙你。所以說,人一定要遠離色慾,如果不能離開色慾,那將來就是墮落的因緣

「若見好時,知其未必可求,則貪心自息」,我們要知道,見到好,只要你說這東西好,如果再去求,那就是墮落了。如果見到好不求,我們的貪心就熄滅了。什麼最富貴?就是沒有貪心富貴,沒有貪心的人富貴了。

我們有求就是痛苦我以前給大家講過,我為什麼學佛呢?第一個原因,就是看到《宣化上人開示錄》里的一句話:寧死不求人。當時就把我震憾了,我說天下還有說出這種話的?我多少年就墮落痛苦中,就尋找這句話,找不著,不知道解脫,不知道怎麼辦了。求人吧,又不自己的本願,求人還非常痛苦給別人辦了很多事情,而你再求別人的時候,別人反而還不理你,另外我也不想求,但是不知道怎麼辦。那時候看到上人這句話以後,產生了一個極大的震憾,我說天下還有這么個人,能說出這樣的真理來。當時就感覺到了一種解脫,馬上就立誓了:寧死再不求人了。

好,以後再講,今天就講到這裡。

人有二十難,大家應該記住,一定要把十二章經中的這二十想法記住。因為這二十難正是我們的難處,我們的一切災難就因它而起。如果克服了這二十難,我們外面就沒有難境。我們外面為什麼有這么多難境呢?這么多不如意呢?就是心裡有了這二十難。有了二十難,外面就有種種的境界要起來,我們的心要是隨境被轉,境就來侵蝕我們的心。你想不被境侵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外面的境就是你心的變化,所以你的心必會隨著境轉。那時痛苦煩惱就不斷地生起使我感覺活得特別艱難,難得你連死都跑不掉,就這種程度,特別痛苦

剛才舉了這二十難,有「貧窮布施難」。以前講過了,這個布施特別難,不光是貧窮布施難,就是有布施也難。過去我很布施,所謂的布施也就是朋友之間的「布施」。所謂朋友之間的布施,無非是等價交換的意思,我給你了,你將來還得給我;或者你給我我再給你。它有一個來往,就是熟客之間,你跑也跑不掉,我今天給你明天就回來了,是不是?它是那種,不屬於布施類的,屬於交換。真正的布施就是你布施了,馬上就算了,這很難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不能布施,因為什麼呢?比如要飯的來了你想得挺好:將來要飯的來了,我給他點吃的,給點好的。等要飯的真來了的時候,你一摸兜、一摸到錢的時候,或拿著東西的時候,就放不下就不割捨了。那個心就特別的不割捨,很難布施。所以說,不光是貧窮布施難,有錢也布施難。

有一種人不肯布施,他可能認為:我不布施,沒什麼了不起的,我不福報就完事了。而且我不給他,以後他也不給我,就完事了。他以為這么想就可以了,就能解決問題了,布施有什麼了不得。實際上,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因果在裡面。布施能得,只有「施」才能「得」。就像糧食似的,比如說,一個人有十斤糧食,你利用這十斤糧食不斷地布施,它又不斷地增加,所以你能活命。如果你要是不布施,就等於坐吃山空,吃來吃去就這十斤糧食吃了就不會再有,因為你沒布施布施就等於下種子一樣,不布施你沒有收獲,最後就貧窮就得餓死。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人特別的吝嗇,臨死的時候沒有兒女,但他有許多黃金,最後沒人接收,全部收入國庫。這個國王就問佛,說:「這人為什麼有這么多黃金,但不能受用?」佛說這人過於吝嗇,不布施,包括對自己,他也不布施」,他吃糠咽菜,撿著吃也不肯花這筆錢。最後佛又說:「這個人將永斷善根,永遠地斷掉善根,墮入地獄,多少劫不能超生,永遠不會再富有。」因為富有的根子是由什麼來的呢?由布施來的。沒有布施他就沒有善根,所以永斷善根。不是布施布施的問題,關鍵是這個善根的問題,布施就是善根,是生長善根的一種方便。由於不肯布施就把善根給斷掉了

我們以為布施是個人的事情,是自己願意不願意的事情,實際上不是那麼回事,是你能不能增長善根事情。大家以前都輕視這個布施,以為這是你和我的關係,我高興就給你點,不高就不給你。實際上你不知道,這關係你是否要增長善根的問題,你要不想增長善根就不布施,最後善根慢慢地就斷掉了。一旦斷掉了善根,怎麼辦?就是墮落地獄裡。因為布施只是方便,它主要是培養我們的善根,而我們的善根在一情況下很難生起來的,特別是不學佛善根很難生起的。

過去我就有過這個體會。要飯的來了,要個一毛兩毛的,這可以給。你再找我多要,我就覺得你貪,就不給,這就是吝嗇。等到學佛以後,有一回看到一個女人,掛個牌子在那道邊站著,寫上:「各位救救我,我母親現在病在旅館里,不能走了,需要路費和治療費,誰能我一下,我來生做牛做馬來償還。」我一看到這種情況,心裡就受不了了,就好自己的父母在求我一樣,所以那時候就掏出十塊錢給她給她以後,覺得這十塊錢能解決啥問題呀?能解決買葯還是解決路費?還不行。最後又回來了,又掏了很多,趕緊給她。還得扭頭馬上走,幹嗎要走?一個是眼淚止不住了,另一個是什麼呢?也怕自己生起後悔心,但那時候不能生。

善根是靠什麼增長的呢?靠佛法來增長。因為你不斷地增長善根,才能學到佛法,它倆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不要把布施看成與佛法無關,或是我個人的行為。實際上,布施是得善根最好的一個方便,最方便快捷。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里就講了,第三條就是「廣修供養」。為什麼要廣修供養?就是要不斷地培養我們的善根要學布施,因為只有布施才能得。我們得的是什麼?得的是善根,因為善根能生出一切福報

我剛才講了這個例子,這個人由於不布施就得到了下地獄果報。為什麼他今生能得到這么大福報?佛就講了,在迦葉佛的時候,他有一天看到一個出家人,實際上這個出家人已經證到辟支佛果。這個和尚過來以後,他就發起心:我要布施一碗飯。於是拿一碗飯去布施這個老和尚,同時他又想:「我布施這一碗飯,將來我要發大財,我要黃金,得無量財寶。」當時就做這種想法

等這個和尚吃飯的時候,他又後悔了,他說:「哎呀,這飯怎麼給這禿頭吃呢,要是給我僕人吃該多好啊,這不是浪費嗎?」由於他布施辟支佛的功德,所以今生得到無量的財寶,多生多世用不完財寶。但是由於一念的後悔之心,說不如給他僕人,所以他的生活永遠像僕人一樣,雖然有財富,但是不能受用。所以說,布施一定要真誠。你以為你心動念想點什麼事,別人不知道,布施就完事了?那都有因果跟著,如影隨形,這是很厲害的。所以說,這個布施難。

為什麼今天要把這個講一講?因為我們大家在一生活,互相之間要幫助。實際上並不是幫助別人,是你在不斷地種植善根。說:「我才不幫你,你太笨了。你腳那麼埋汰,我才不幫你洗呢。襪子壞就壞唄,跟我關係我還想法把你的襪子給扔出去。」完了!你最後的結果,你自己想像一下就可以知道,以後你就不要想得助於別人。所以說,我們一定要布施

這個「施」有多種施,有財施、有法施。財施就是把財產布施給別人,誰缺什麼就給、就布施。同時還有法施,法施就更難了,特別是人在困難的時候,一定要給人講法讓人家心裡能夠得到安慰、得到平靜。如果道友之間哪個起了煩惱,我們應該互相勸解。幾句好話就像溫暖的太陽一樣;如果說幾句壞話那就像三九的寒流一樣,這確實傷人。

人說:「你看看,我犯了一個過失你說怎麼辦?」你說:「那完了,你這人就算拉倒了,你這人跑不了了。」這壞了,這人本來就夠傷心的,你這一句話,他甚至就不想活了。或者人家有病了,說:「你這人太壞了,所以你這病不能好。」完了!這就不是法布施了,這叫布施。惡布施得什麼果報呢?就像人往天上吐唾沫似的,最後還得落到自己身上你說得多狠,將來就有多狠的果報落在你的身上,甚至還要超過這倍數,這個就這么厲害。

我們一定要學會善布施、法布施,比如說人家有病,我們給予安慰,說:「你這病不要緊,這隻是一時的一點痛苦業報。你已經學佛了,而且各方面都很精進,一旦業報去了,那將來永遠得自在。有時候有病還好修道,你給大家做個榜樣,這非常好的,所以我們大家都向你學。」你看,這幾句話人心生起溫暖、生起信心。你以這種法布施將來在你困難的時候,就有無數的人、無數的菩薩來幫助你。所以法布施更重要,我們一定要進行法布施

有無畏施,當人困難的時候、恐懼的時候,他都挺身而出,絕不威脅人家,嚇唬人家。比如晚上,人家挺害怕的,你說:「你別害怕,我陪你。有我在你放心,有什麼事我來承擔。我在前面走,你別害怕。」這叫無畏施。有的人不是,一看別人害怕,就起心動念了,就更想嚇唬嚇唬他,「你這下完了,你這樣不能受戒,不能成佛,你這一生就那麼地了,你就混吧!」這樣的人就不無畏施。如果能給人無畏的,是行觀世音菩薩的願力。這個無畏施是觀世音菩薩四種功德的一種,是非了不起的。如果我們能夠給人無畏施,你本身就進入了觀世音菩薩那個位置。這個是「貧窮布施難」。

還有「豪貴學道難」,豪貴就是說富有,富有學道難,因為他有很好生活條件,所以他很難發心學道。所以我們修道就不能給大家很好條件,因為條件好了就會學道難。比如給你一個好地方、溫暖的地方,你可能睡覺;給你過度的吃的,你可能產生貪慾,所以說都不行。我們一定要遠離這些貪慾,遠離貪慾容易修道。

所以說,苦修是正確的,如果不苦修是不能成道的。宣化上人講了:翻遍大藏經,沒有一祖師是不經過苦修而成就的。現在有很多人就說:「用不著苦修,那是無益之苦。」實際上這種說法就是謗佛,因為佛說:若想成就都得從苦修開始。特別是初學佛的人,一定要給他講苦修,怎麼樣來苦修。苦修包括燃燈、燃臂、燃指供佛這都屬於苦修的一部分。這個都是菩薩行為,所以我們應該學。

還有「棄命必死難」,知道這樣做必定會死,但還能夠勇敢地去布施,這個難。人往往都是長命、想永遠地長壽而不知道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的,它不斷地生滅。不用說用佛法來看生命,就是世間也會很明了地看到。看到這個人不斷地衰老,周圍的鄰居不斷地死亡,或親屬不斷地故去……這本來就是個生滅法,而我們老執著在這裡,不肯放下自己的命。實際上,你不放棄的結果會怎麼樣呢?你照樣還是死,你跑不掉的,所以用不著在這上面下功夫

你想功夫,就要想怎樣利用好這一時間去修佛道,永遠不再要這種色身,而得到一種不生不滅的身,那才是我們那個本體,那才是真身你不在這個色身下功夫,色身永遠是個生滅法,沒有實際意義

你如果拚命地保護你的色身,同時你也會失去你的真身,保假會失真。你保住假的,真的就會去了。如果你能夠捨去假,那你就會得到真。為什麼舍假能得到真呢?因為真和假本來是一個,有假就失掉真的,有真就不會有假的。所以說,我們如果去掉假的,就會得到真的。如果你能一念放下,真的就會現前,一旦真的現前,假的也會變成真的。這並不是叫你馬上死去,而是一種轉化。這裡面還有妙有,這時候得到的真的雖沒離開假的,但是和這個假的可不一樣,這個稱為妙有。好,這個簡單講一點。

還有「得睹佛經難」,看到佛經最難。大家都有體會,在沒學佛之前,我們根本就不懂佛法,而且也不懂得佛理,現在回過頭來看看我們沒有學佛時候的那種愚痴,太可憐了!一旦得到佛經,我們的心裡就有了靠山了,就好像找到一個家,我們這個心才真正地放下。要是沒得到佛經,沒有看到佛經、沒聽到佛法的時候,我們的心只不過在世間不斷地漂泊,就算你家財萬貫也沒有用,那心老是不安定的,隨時都要失去。

包括現在的有錢人、有地位的人你看他今天這么樣,但他擔心明天能不能保證還是這么樣,他根本就沒有這種保證,誰都保證不了。他所依靠的勢力不能保證他,因為所有的勢力隨時都可以拋棄他;財產隨時都可能貶值,也不能保證他;還有各種的災難隨時要他的命。所以說,他根本就沒有任何保證,包括他需要的親人情感,隨時都會失去的。比如說女人可以改嫁,可以看上別人;孩子可能結婚,人家走了,另有新歡,就完事了;父母衰老了,病得不行了,可能離開你。

所以說,情感也是靠不住的,惟獨能靠得住的就是佛法,它永遠和你生存在一起,而且能讓你永遠脫離這些痛苦。惟獨佛是最珍貴的,是我們最大的靠山。我們想知道佛,就得佛經,有了佛經就有了一切。你看幾個字或一本書,你看它很簡單,但是要比我們現在這個色身的生命,不知要珍貴多少萬倍,你舍多少生命也不能換來佛經這種真理。我們應該生起這種心。

再一條就是「生值佛世難」,這個跟大家講過,生在佛在世時特別難。這有兩種佛在世,一個是佛住世的時候,我們沒有見到,不是生在佛前就是佛後,這是一個「值佛世難」。我們這個難,好在還有佛像、還有佛經、還有僧人,我們這還算不錯的。最難的就是北俱盧洲那些上千歲的人,五百歲千歲,或是兩千歲的人,這些人聽不到佛法也不知道生死。因為人壽命都非常長,根本就很難看到一個人死不死的問題,他不知道世間有個死,就知道人不斷地活著長大,更不會聽到佛法,所以這些人更難。

有一種佛在世。雖然現在佛不在世,但有佛的戒律在,有大乘經典在,和佛住世沒有什麼兩樣。所以我們這一難還是比較小,主要是北俱盧洲那些人比較多。這一難雖然是比較小,但有很多人由於善根的淺薄,他不信佛也不知道有佛法,你一說佛法他就說是迷信。包括我們以前也是這樣,沒信佛之前都是信佛當成一種宗教、一種迷信,根本就不相信,是不是?就像一個遊子永遠不知道他的父母、不知道他的家鄉在哪兒。所以說,這是非常可憐的!

再一個,「忍色忍欲難」。就是見色不動心,慾望起來能控制住,這個比較難,這已經成為人類最大的一個難處。我們現在已經走了第一步,遠離了女人又不斷地修行,忍住這個慾望,克服了種種慾望。雖然我們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我們也知道,這個色和欲確實是非常難斷的。因為有了色、有了欲,我們就墮落。

以前我跟你們中的大部分人講過這個慾望人身就是慾望的組成,人身也是慾望的一種果報。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慾望就會墮落人身,立為人,橫為畜生;如果是百分之三十的慾望心,這時候就升天,往上走;如果是百分之七十的慾望心,就墮落水族、水輪里,墮落水輪這一道,就不住在土輪里;如果有百分之九十的慾望心,這時候就墮落地獄。所以說,六道輪迴皆以慾望和色心來決定的。修道,你不斷這個,想成佛道是不可能的。

有的人說:「我在家修道也能成佛。」你在家,你這個慾望斷不了,你怎麼成佛?十方如來是因為沒有慾望而成佛,所以十方如來都是出家相。你有家,那個「家」是什麼?家是慾望的一種掩蓋,由非法變成合法的一種掩蓋。因為人不斷地貪慾,為了掩蓋這個貪慾、這個不好的行為,於是弄個名稱叫家,最後由非法變成合法。什麼叫「家」呢?就是慾望的變化。

人說:「我在家修道也能成。」他說在家修道也能成,在慾望也能修道,你說這不是可憐到極點了?是不是?那隻能在六道輪迴。家是不凈的,所以佛叫人遠離火宅,遠離家庭家庭就是火宅。貪戀家庭就等於貪戀慾望,這沒有什麼區別的。

「忍色忍欲難」,不貪色、不貪慾比較難。而且有些慾望色心,有時候自覺自覺生起來了。甚至沒有想,也沒有去看,它都會生起來。甚至一注意、一動念,甚至不動念,見一面,這個慾望心有時候就不斷地生起來了。說:「我沒有動心。」實際上,我們無始劫的習氣在那裡面,它必然要造成反應。說:「我沒動念,怎麼還有反應呢?」實際上,是我們心裡還有那種污垢在活動,還有這種慾望心在活動,只是我們沒有察覺到,以為它沒有動。但是境界來了,我們就要被轉。

為什麼能被轉?不是人家在轉我們,是我們的心裡有這個污垢在活動。比如說,外面有個人來了以後,我怎麼不敢看她?而且生起一種莫名其妙的想法,甚至有一不好想法。說:「這些人太煩人了,你怎麼上這來了?就怨你,若沒有你,我哪能這樣?」實際上這種說法並不究竟,因為這種心並不是她給你造成的,是你自己造成的。

因為什麼呢?因為平時你放鬆自己的禪定,放鬆自己對慾望的控制,而且平時心動念,老往那種因,種來種去你裡面就開始活動了。你還沒察覺出來,這一土地已經被你動彈了,所以它要生根發芽的;生根發芽了,最後就要結果了。

所以說,你必須要在平時功夫。比如說:不貪香牙膏、不貪香皂、不著香花鬘……這是沙彌十戒里的規定。不打扮自己,不每天照鏡子,不老脫襪子自己的腳、手,或對自己的皮膚愛惜……你如果這樣,這個慾望心就很難生起來。如果你一貪戀這些,雖然它還不是馬上形成一種女色或者慾望,但是它作為一個基礎,這些微塵作為基礎,一旦這些微塵積累過多的話,最後就會發生在色和欲上,就要起心動念了。所以說,我們心裡的慾望並不是外面造成的,是我們心裡有了污垢。

的說:「不是啊,你說的雖然很有道理,但是終歸是她來了發生的。」是不假,她之所以能來,我們能見到,都是你心裡污垢給造成的。這並不關她的事,是你的心裡有了污垢才促使她來,而她來了你就心動念。實際上,你就不看到她,也會心動念,因果已經成熟,難逃法網。

舉個最明顯的例子,比如釋迦族被滅掉的時候,這個刀兵劫現前了,整個釋迦族都被琉璃王給殺害了,血流成河。在釋迦族被滅掉之前,目犍連尊者用缽盛了五百人,用神通托到天上去了。舉到天上,那既沒有刀兵劫,也沒人殺他,風吹不著雨淋不著的,你說那樣還不好嗎?最後那也化為血水。佛說:「你也救不了。」

通過這個例子你就知道因果的厲害。所謂的刀槍火海,那隻是一種相,主要的不在那裡關鍵在於你的心裡是否有這種污垢。你要是沒有污垢,這種境界就不會現前,它也不讓你心動念;如果有了污垢,就算她不現前,一個狗現前,你都會心動念的,就這么厲害!甚至女人不現前,就是男人現前你也會起心動念;自己看到自己的腳、手,它也會起心動念,就那麼厲害!它並不是外界的關係

但是為什麼我們要遠離外界?就是因為我們自己有了心裡的污垢。這種外境是我們心裡污垢的一種變化,但我們要利用我們的能動性,要利用我們的善根,要遠離,不要造成下一次的原因。所以說,我們平時一定要注意這一關,要克服。平時一定要檢查自己的沙彌戒行是否清凈?是否戴手錶?那都不行。手錶不能戴,你只能是找個繩拴在身上

手錶也同樣會引起我們的起心動念,擼胳膊,第一眼不光看錶,還看那個胳膊。另外還覺得我富有,或是對時間產生時間相等等的。而且它不光是表,同時也是一種裝飾,給你一種慢心。現在這情況少了,現在的表幾塊錢一個,有的滿地扔,滿地是。我記得,那是幾年、七幾年的時候,誰要是有一塊表戴著那就了不得。我那是六八年的時候下鄉,我母親給我一塊表,那簡直是非常的了不得,那農村人羨慕死了,「你看他戴塊表。」那時候就那樣式的。

所以說,它能使人產生一種慢心,「我比你強。」這都不行!另外它也是污垢的一種表現,所以不能戴在手上。我們為了利用它,可以帶在身上。南傳佛教都是把表揣在身上他不在這裡。有時候南傳佛教也不用這東西,就看太陽。好像是笨,實際上人家最聰明了,一點兒雜念都不用在外面。我們表面上是得到方便,實際上已經把妄想用在別的地方了。就簡單舉個例子,就是說,我們對沙彌十戒一定要注意

另外,不要串門,不要串寮房,不要上別的屋去看。你就是要守住你的眼神、六根,不要滿哪看,這都是攝你的心。不要鼻子老動,「哎呀,這花真香!」完了!只要你為了香,就有一個臭在跟前,什麼臭?女色慾望是最臭的東西,你一貪戀花香,馬上就有那種東西現前。

過去我看過一本書,一個人寫的小說,亂編的。說有個女人專門給男人下一種葯,男人吃了這種葯以後,就專門對一個女人特別特別的好,你就是放個屁,他也認為是香的,怎麼也是好的,他對任何人都不放在心上了。後來這個人的葯被破解了,被破解的時候才發現,「哎呀,沒有比這更臟的女人了!」他也不知道他這一生拚命地追求她是為什麼。就是他當初以為那女人是個香,追求那個香,所以最後被騙了。

我們也是這樣,為什麼老是去不掉慾望心?就因為我們貪圖一個香味。香是什麼香?世間只要有一樣是香的,我們就有慾望心,有香就有慾望。那麼我們修道要不要香味呢?我們是無「香味觸法」,要斷掉一切香味。斷掉一切香味,那我們成為枯燥的人,是不是?你不知道,斷掉香味才會有真香。那是清凈香,永遠的香、永恆的香、不生不滅的香,你世間香根本無法比擬。所以說,我們丟掉寶貝,盡求那些垃圾就像蒼蠅似的,它硬說那穢臭是香,它硬說那廁所香,它以臭為香,我們就和它沒有什麼區別。

我們如果斷掉世間的一切香味,就會得到無上的菩提。無上的菩提才是真正的清凈,那真正的清凈才是真正的香。這種香味是從心裡生起來的,遍虛空、滿法界都是這種香味,它是永恆的,這才是真實的。我們有時候說「無眼耳鼻舌身意」就會變成一種枯燥、斷滅,那都是不正的說法,那絕對不會的。因為物極必反,而且失掉假的,真的就會現前。

剛才講了「忍色忍欲難」。我們現在兩點鍾起床,就是為了斷掉這個慾望,所以大家都能堅持兩點起床,本身就是在忍欲。有的人說:「師父兩點鍾就把我們叫起來了,叫我們去打坐,我們還困得叮噹亂響的(指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