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師: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上回講到第三十六章,「輾轉獲勝」。我們上回講到菩提心,這個菩提心不好發的。一旦發起來非常殊勝,非常好,而且我們就不容易退道了,這個外魔就侵不進來。你不菩提心,外魔隨時隨地都要進來的,你「家」關不嚴實不行。有了菩提心,一切魔都會轉化的。我們有了菩提心,會進一步地認識到無修無證,會達到這個目的。無修無證,這是了不起事情佛法不像世間法,沒完沒了佛法是可以修到究竟的,達到無修無證就是佛果了。修到佛果,我們就徹底地了脫生死。而世間法是永遠沒有期的,永遠在生死輪迴中。要想懂得佛法就得趕快修行

我們下面講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這個很關鍵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釋】這一章是說你信佛戒律,不論離佛多遠,也都是在佛的面前你不相信,不守持佛的戒律,就是常在佛的面前,也是不見佛,不聞法。這和六祖所說的話是一樣的。六祖說,你相信我,縱使離我十萬八千里,也和在我身邊是一樣的;你不相信我,雖然常在我身邊,也和離我十萬八千里是一樣的。這章經文也是這個意思。

「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佛說,佛的弟子雖然離我數千里外之遠。「憶念吾戒」:憶念就是不忘。但他常常不忘我戒律,能依戒修行,止持戒律。「必得道果」:一定會得道證果的。

這個問題佛講得很清楚。但有很多的人卻這么講,他說:「持佛戒只是人天小乘,持佛戒只能生天,不能成道。」還有這種說法,有的書確實這么講,這就佛說的不一樣。佛說「憶念吾戒」,就是憶念戒律不忘。「必得道果」,一定會得道證果的,佛不會妄語的,講得很清楚。

【釋】「在吾左右」:若在我身邊、左右。「雖常見吾」:雖然常常看見我。「不順吾戒」,不依照我所立的戒律修行。「終不得道」:你怎麼也不會得道的。

佛又進一步地肯定了:你不持我的戒,肯定不能得道。「終」就是根本上,就算他怎麼樣做也不會得道的。就算你能虛空中飛行,最後也是羅剎類。不持佛戒,你不可能得道,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有很多人就在這戒上老轉圈,老是和佛對著干,因為他們確實不懂得戒的殊勝功德

【釋】由這一經文看來,你能依教奉行,依照佛法修行,就是真正佛的弟子,就常見佛面,常隨佛學你要是不持戒律,對面也會錯過。

佛講得很清楚,這句話是:你若是真正的佛的弟子,必定會持佛戒的;你不持佛戒,絕不是佛的弟子那就是魔。

【釋】以前,波羅奈國有兩個比丘,想到舍衛國見佛,中間經過很遙遠的路,路上缺水,渴得沒有法子走路,眼看就要渴死了。這時候,在前面遇見一點水,裝在死人的頭骨里。一個比丘拿起這水就喝,可是另外一個比丘看見水裡有很多蟲子,既然水是在人的頭骨里,又有很多蟲,他就不喝了

另外一個比丘就問他:「你為什麼不喝這水,就要渴死啦!」

他說:「因為佛制的戒律水裡有蟲是不可以喝的,我寧可渴死,也不喝這有蟲的水,我要依照佛的戒律修行。」

另外那個比丘就說:「唉!你真愚痴,現在已經快渴死了,你喝了就可以見佛;不喝水,就會渴死,你怎麼這樣的固執。」

現在的人也是這樣的,批評持戒的人:「你怎麼這么樣的固執?」

【釋】雖然這么說他,他也不喝。另外那比丘就把水都喝了喝了水的比丘走路就很強健;沒有喝水的比丘果然渴死在半路上。因為他持戒律,死後就生到忉利天了,具足天人的福相,於是先去見佛聞法,當時就得法眼凈,證果了。喝水的那位比丘在第三天才到。

佛就問這位比丘說:「你從什麼地方來的,有幾位和你一起來的呢?你在路上都很平安嗎?」這時,這位比丘就向佛稟告來的經過。

那時候出家人是不敢跟佛撒謊的,因為當時有三百力士站在佛的周圍,你要是撒謊,馬上就拿鎚子把你的頭顱給打碎了,就那麼厲害的!看不見的天人就在那,那時候有道眼的人比較多,一般的人都能看見天人、凡聖同居的這種現象那時候也不敢跟佛撒謊,佛就故意問他。

【釋】這位比丘就向佛稟告來的經過,並說那位渴死的比丘沒有佛緣,不能見到佛,他的執著心太厲害了。佛聽了以後,就叫渴死的比丘出來和他見面,佛就說了:「他當天就生天了,得到了天人長壽。現在他又到這個法會說法,他已經證果了。你說愚痴,其實你自己才是真正的愚痴你不守佛戒律,雖然見到我的面,也等於沒見一樣。因為你心不真,沒有誠心,不持戒律。」

佛可能就把他趕出去了。這樣的人,不持佛的戒律,根本就不是佛的弟子

【釋】由這件事看來,不論你在不在佛的面前只要你依照佛的戒律修行那就是見佛;不依佛的戒律修行,就是在佛的身邊,也等於沒有見著一樣。

我們有時候別怕人說,說自己執著你想修行你想持戒,那肯定會有說你的,這是毫無疑問的。過去我剛信佛的時候,人家罵我是什麼?傻子精神不正常。在過去來講,沒有人敢罵我的,後來連年輕人都敢罵我。因為他我要公家東西我不給他我得持戒修行,不給他他說:「這個人已經精神病了,別理他!」他不知道我在後面都聽得清清楚楚的。他還是新來的,就敢說我。那要是在過去,我馬上就告訴他們主任,因為他主任是我好朋友,那主任馬上就得找他麻煩,是不是?但學佛就不能幹這事情了,另外,他想說兩句就說兩句吧。

後來有一次,我這是後來聽別人說的。有一次,有幾個大夫上一個飯店吃飯。吃飯的時候,他們又議論起我了,說:「這個人,你看現在變得……過去和大家一起那麼好,一起來往,有求必應的。現在學佛了,變得精神也不正常了,變得傻了、執著了,那簡直叫人沒法理解。」這個說者就以為:旁邊也沒有誰啊,自己隨便說,說著玩。

趕上這個飯店老闆信佛但也不認識我,一聽他們這么說,實在忍不住了,也不你是吃飯不吃飯的,他也豁出來了就把人家說了一頓,「你們這些人怎麼……」意思是說你也不懂,人家那叫修行,你們這是胡亂猜測,背後議論人家,把人家說成精神病,太不應該了。給人家好一頓說,這幾個吃飯的也沒理呀,沒想到叫飯店老闆說了,誰也不敢吱聲,就算拉倒了,這個事後來就慢慢傳出來了

是說你要持戒,雖然你不認識他,但也有人護持你。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在修行中,你想持好戒,不可能每個人都贊成你,特別是那些不持戒的,肯定要反對你的,要不理解的,得經過一段時間

持戒是我們的生命。我們怎樣來看待戒的問題?有幾句話大家都給記住:

(出《凈心誡觀法·釋名篇第一》)

【誡】心若清凈,令眾生界凈。眾生既凈,則佛土凈。始除煩惱,令戒清凈。戒既完具,定復清凈。以戒定凈,令智慧凈。智既凈已,顯自身源。

我們一定要「令戒清凈」,每條戒律要做得非常清凈,絲毫不犯,持一條戒律丟了一百條,不是那樣。凡是佛的戒律,我們都應該完全地把它受持好。完具,不是我們受完戒了就算完具戒了,而是你的行持得到位。你的戒如果持到位,那個定必然清凈

「以戒定凈」,戒定如果都清凈了。這個凈是很重要的。「令智慧凈」,這個智慧就會現前。那是一種真正的智慧,並不是我們生起了一種似是而非智慧,把假的當成真的,把一種幻境也當成真的。為什麼有的人在一境界里出不來了呢?因為他戒律清凈他還自己的貪欲想法在那裡面,所以生出的那個境界好像是一種境界,實際上很多都是虛幻的;產生的思想有很多都是屬於外道東西,不是佛法。必須是戒律清凈者,才會具有清凈定力

「以戒定凈,令智慧凈」,智慧真正清凈了。「凈已」,這個智慧就入佛知見了,所以說「顯自身源」,你這時候才知道你的智慧來源於心。否則的話,你還離心老遠了,你的想法來源於你自己的知見,它不是來源於心這是不一樣的,這個差距是挺大的。所以大家應該知道戒定慧三無漏學的關係

佛講持戒功德講得太多太多了,我們先看一看佛怎麼講的。佛在《涅槃經》上講持戒比丘威儀具足,護持正法,見壞法者,即能驅遣、訶責、糾治。當知是人,得福無量,不可稱計。

佛在《戒香經》上說:「佛告阿難,世有眾香」,世間上有很多的眾香。「惟隨風能聞,不能普聞」,有風才能聞,風吹不到跟前你聞不到。世間確實有各種的香,如檀香沉香等,它得隨風能聞,但是不能普聞,不能天下都能聞。「若持佛凈戒,行諸善法,如是戒香,遍聞十方」,這就不東西南北的問題了,是十方,上下、左右前後、東西南北,十方都能聞到。「咸皆稱讚,諸魔遠離」,就是說你要是持佛的戒律,就擁有這個真正的香,也是我們說的戒定真香。

過去有那麼一句話花香何用大風揚。花若真香就不用大風揚,不用去吹噓,是不是?你要是真正香,十方都會聞到的。你不用去宣傳自己:「我怎麼有修行呀,我怎麼去持戒……」都不用說。你真持戒,這個香自然地就遍滿了十方,十方如來菩薩沒有不稱讚的;你到任何地方去,人人都歡喜的。持戒就有這么大功德,這才是真正的香。

在《阿含經》里,佛講了持戒五種功德:「一者,諸有所求,輒得如願;二者,所有財產,增益無損;三者,所住之處,眾人敬愛」,所有人都尊敬你,喜歡你。「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你持戒修行,必然有好名聲和善名,到處的人都稱讚。

這個事我也遇著過,那回是上車站去還手套,去找那個司機。那裡有幫助乘客解決坐車問題的那些人,專門安排計程車的那些人在那,他看見我們去了以後,就主動跟我說話他說:「你們是哪兒的僧人?」說:「大悲寺的。」「哎呀,大悲寺可好了!聽說有一老和尚那真是什麼佛轉世……那才有修行呢!」跟我講了半天,講了好長時間,講得很高大、形象很高。

後來,旁邊的司機告訴他:「這就是那個師父。」他就一瞅,不吱聲了。在他心目中本來是挺高大的,這一看,卻是穿得埋埋汰汰的一個小老頭也不起眼,和他想像都不一樣。他一看,吹了半天,吹到人家門口去了,得了,拉倒吧,這就別提了,後來就走了

但是通過這個事情就了解到,這個計程車司機大悲寺還有一信心。雖然他誇大其詞,咱們沒有做得那麼好,但是人家對一個持戒的人,或是做了一點善事,他都非常誇大地去講,就好像自己做了那個事情一樣的。人都有一善心。通過他講,我都生起很大的慚愧,也不像他說的有那麼大本領,也不像他說的那麼庄嚴、那麼高大。

原先我就尋思:趕緊悄悄溜走得了,人家好不容易生起這么大信心。後來這一揭露,人家一看,完了,這個人和想像的不一樣,沒有那麼高大,說話也不行,相貌也不行,可能是泄氣了。不過,你剛持點戒,別人就給你這么大名譽,確實是感覺有愧。這正如《阿含經》講的:得好名聲,周聞天下

「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佛講了,當我們身體壞了的時候,必生天上這是必然的,你跑都跑不掉的,你想不生天上都不好使的。當然了,我們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就好了,因為你持戒原因,十方任你往來。特別是《楞嚴經》里講的:持戒,誦楞嚴咒,十方佛國任你去,你上哪個佛國都可以。所以說,持戒功德是說也說不盡的。

這里還有一篇,給大家念一下。這篇是《順正理論》,是菩薩作的,論都是菩薩作的。「諸天神眾不敢受持五戒禮拜」,諸天神眾不敢受持五戒者的禮拜,你持五戒,他都不敢受你禮拜。「國王大臣亦不敢求受具戒比丘禮」,就是國王大臣都不能受比丘的禮,他不敢。「蓋懼損功德壽命」,他怕減少自己的功德壽命你看那個持五戒和受具足戒的比丘天人都不受持五戒者的禮拜國王也不敢受具足比丘禮拜都得躲。為什麼呢?因為你禮拜,他承受不起啊,他的功德就會減少的,而且壽命也會短的。所以說,你這出家可不得了。

賓頭盧尊者出家前是優填王的大臣,由精勤苦行,王放其出家得阿羅漢果。優填王於是經常出城參禮他,寺去城二十里,有佞臣見賓頭盧尊者不起迎王,就懷著惡心勸諫國王,使得優填王要去尊者。賓頭盧尊者看到國王去了,於是就起來迎他走了七步,國王當時挺高興:「這尊者都能迎我七步。」問:「大德平時都是不起座的,今天怎麼起來迎接?」尊者答道:「你平時都是恭敬心來禮拜,所以不起來迎接。今天懷著惡心,我若不起來迎接,恐怕會被你殺掉。」優填王當下就明白過來,趕緊懺悔

優填王雖經懺悔而免墮地獄,但回去以後沒幾天就下台了。後來別人問佛:「這是什麼原因下台了?」佛就給他講了:「由於賓頭盧尊者迎他七步,少做七年國王。」僅七步,就少做七年國王。所以出家人就不迎在家人了,一迎他,反而對他不好

有些在家人很希望出家人恭敬他,你恭敬不點,他都非常高興的,但是他高興以後呢,後果不好。所以出家人是不能亂來的,對父母也不禮拜,因為你佛弟子了。「故大小乘戒為至寶貴」,大小乘戒是寶貝,最寶貴的,國王都承受不了的,人天都承受不了。所以說,非常了不起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凈印法門經》,佛告海意:「若菩薩雖生諸趣,無所希望,善護戒行,即能降蘊魔;若我見無依止,善護戒行,能降煩惱魔;若以凈戒,令諸眾生,出離老死,自護戒行,能降死魔;若起是念,我令一切毀禁眾生皆悉安住聖凈戒中,自護戒行,能降天魔。」這里說到戒律能降伏五蘊魔、煩惱魔、死魔、天魔戒律就能這樣。

同時《月燈三昧經》也講了,「若具足身戒,於一切法得無礙智。」你在戒律起來以後,你可以得無礙智。「若成就口戒,則得佛六十種無礙清凈美妙音聲不可思議。」「若具足意戒,得一切佛法,得一切神通心得不動解脫。」所以說戒律功德是很多的,要講起來就太多了。

同時,佛經有很多關於持戒典故,其中就有一部經叫《賢愚因緣經》,裡面講道:安陀國有一沙彌,奉其師命到供養主優婆塞家裡去催迎食供。就是施主原先答應供養食物,但到時間沒送去,他現在去催催。因為只有他和他師父倆,他就去了施主正好有事外出,只留一個女的看門,那女的見這個沙彌去了就生歡喜心,慾火熾盛,獻諸妖媚,強迫與沙彌成淫。

沙彌不能脫身,乃自念言:「我有何罪,遇此惡緣?我今寧捨身命,不可毀破三世諸佛所制禁戒,污佛法僧。」乘女閉門,就撿到了一把剃刀,合掌跪向拘屍那城佛涅槃處,自立誓願:我今不舍佛法僧,護持禁戒,舍此身命,願所往生出家學道,凈修梵行,盡漏成道。即刎頸死。

這個女人非要他做一些不凈事情,最後把他關起來了。他趁她不注意,撿了一把剃刀,就為了護持戒,跪向了佛涅槃那個方向發願不舍佛法僧,願生生世世出家修道,修梵行清凈行,要成無漏,最後自刎而死

後來國王得聞了以後,因為那時候死個出家人必須得報案,得罰款的,不許出家人死在你的家門口,你不飯吃都是不行的,國王有命令,所以他就得報告去了。這個長者平時供養僧人的,只是因為他女兒起了邪念發生這件事。最後國王親自去看,而且還去禮拜,贊其功德,最後做了一個檀香木的棺材,盛著這個沙彌屍體滿城游。同時又把這個女的也拴上了,也載著游,叫這個女的講講經過。這個女的為了報答這個沙彌的這種正氣,也毫不保留地把這個經過說出來了

最後,國王又讓那個女的打扮得漂亮一點,對大家說:「你看她漂不漂亮?就這樣的女人主動去找這個沙彌,他都不動心,這才是真正的清凈沙門。」大家非常贊嘆佛法。所以說,只有這些人的嚴格持戒佛法才會延續下來。

佛在《譬喻經》中講到:有大迦羅越子,端正聰慧,出家比丘,奉行戒法。「一日乞食」,有這么一天乞食。「至一大家」,這一家比較大。是「婦寡淫場」,都是婦女都是獨居的寡婦淫慾的場所,他不知道。「欲與比丘行淫」,因為看他長得聰明長得端正,非常漂亮,這個女人起了淫慾心,要與這個比丘行淫。「比丘不從」,說什麼也不幹。這個婦女生氣了,招呼這些底下的下人,把這個比丘給抬起來了,抬起來扔到火坑邊。這家人多,這女的也夠凶的,把他扔到火邊上,告訴他:「如果你不從,我就把你燒死,拿火烤你。」你說這個女人厲不厲害,惡毒無比。

「逼之使從。比丘言:且止,容我計較」,說:你別著急,你容我想一想,我想一想看看怎麼辦。這是緩兵之計。「即自念言:我入火中,為一死耳!」我要是入了火中,只能是一死。「若因持戒而死可得生天;如果破戒犯淫,死墮地獄,無有出期!」就是說我這一死只能是這一生,這樣的話,我來生還可以修道,因為這個持戒功德我還可以生天。如果犯了淫慾死後必下地獄生生世世是出不來的,這個可了不得。

他想到此,就一躍身,自己主動跳下火坑那大火燒得相當旺盛,進去了肯定得烤死,但他一下就躍身下去了。他跳進去以後,那火突然的變為水,這個比丘損傷也沒有,絲毫沒有燒著,因為他持戒的這種心就這么厲害。最後,那些婦女大生慚愧害怕,也害怕了,這時候沒辦法就把比丘給送出去了,再也不敢發這個淫慾心了。持戒功德就這么厲害。

在《大庄嚴論》里還有一典故,叫「草系比丘」。我們常聽到「草系比丘」這個詞句,但是大家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那時候「有數比丘曠野中行,為賊所掠,剝奪衣服」,就是被搶了。那時候印度不像現在,過去的人很窮,有件衣服那是很難的事,他一看出家人穿著衣服他就搶,把所有出家人衣服給剝下來了,有好幾個比丘。剝下來以後,他又怕這個比丘去追捕,當時就要殺。因為一旦報官,不就得把他們這些賊人抓起來嗎?那怎麼辦?不如把他殺了得了。

其中有一人說:「你別殺他們,佛法中規定:比丘之法,不傷生草。你用草把他給捆起來,他就不會去報案了,我們還省事。」由於這人這一句話就把這些比丘全都給捆起來了,把手都給捆在腰後;扒得什麼衣服也沒有了。印度夏天熱,就在那地上烤著。

後來,正好趕上國王坐著馬車走過那地方,一看:這怎麼回事啊?好幾個人在那躺著,都被捆著。國王就說:「你們怎麼地了?都在那捆著,一個個身體像個白羊似的。」他們都沒穿衣服就在太陽底下曬著,他說像白羊似的。說:「我看周圍也沒有什麼擋礙你們的,不就是一根草把你們的手捆住了嗎,你們起來就完事了嗎,這不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嗎?你們怎麼不起來呢,在那太陽底下曬著,這不慢慢曬死了嗎?」

比丘就講了,說:「我們不是不能起來,這草是很容易斷,我一使勁就斷了,那草還能捆住人嗎?但是佛的戒律在那塊,不允許出家人毀草的。」這條戒是對比丘而言的,不允許傷生草。國王聽完以後大受感動,親自下來給解開,解完了趕緊提供衣服。並且請這些比丘到他的國家,受他的皈依,他跟比丘受戒。我好像還在本書看到過,很多比丘就因為持戒而證果了。

還是《大庄嚴論》里的一個典故有個比丘持缽乞食,至珠師家,就是賣珠子、賣珠寶的家,在門外立著,要乞食。那時候,做珠子的這個人正給國王穿珠呢,一看出家人來了,就趕緊入室內為比丘取食。後來一隻鵝看見那個珠子,就給吞了。珠師取食回來給比丘,一看珠子沒有了,就懷疑比丘給盜了。比丘為了保護這只鵝,所以不敢說明。這個珠師就打比丘,把比丘給捆起來打,打得血都流出來了要他珠子交出來。

最後,鵝感動來舔他身上的血,來幫他、安慰他。鵝來舔他的血,表示對他的感謝唄:你看看,我吃了珠子,你為了保護我而被打,我來安慰你。這個賣珠子的就生氣了,拿東西就打,說:「你還敢安慰他,他偷我珠子你還敢來安慰他?」他就攆它,就把鵝給打死了。這個比丘說:「你不要打我了,我現在還你珠子。原先為什麼不說呢?恐傷鵝命啊!那鵝現在已經死了就可以告訴你了,那個珠子在鵝腹里呢!我要是提前說珠子在那裡你還不得傷鵝命嗎?為了保護這只鵝,不讓你傷它,所以我才沒說。」最後,這個珠商就向比丘自責、懺悔,並贊其戒德。就這么殊勝,為了護持一個眾生,都這樣持不殺生戒。

這部論里還有一典故。就是幾個比丘泛海,就是過海,坐海船。這個海船突然破了,這時候「有一位年少比丘捉一枚板」,就是搶到一個木板。在海里如果有一木板,他就可以浮在水面不死。這時候,他突然發現一個戒臘多的比丘,就要沉沒在海里,因為他年老力衰,也沒有板。後來,他想起佛戒中有言:「諸有利樂,應先上座。」上座,就是資歷比你老的、比你出家早的、有德的,這稱為上座。怎麼辦?他當時想:佛既然這么說,我應該遵照佛戒,不考慮自己生死的問題。

最後,他就把那個木板扔給那個老比丘了。老比丘得到這個木板,他就不會死了,浮到海岸。這個年少比丘往下沉,他沒有板能不沉嗎?他往海底沉。剛沉到一半的時候,海神就把救了。因為這個事情海神看得非常清楚,海神也知道他心裡怎麼想的、怎麼做的,都非常明白的。因為他持戒精誠,海神就把年少比丘接到岸上,並跪下稱讚,認他為師跟他受戒。這個確實是很殊勝的。

在《僧祇律》里還有一典故。佛在世時,有兩個比丘來見佛,在半路上,一個比丘病了,另一個比丘就捨棄他,先去見佛。一看他有病了,「得了,我先走吧!我先見佛,我得先完成任務,你看你耽誤我的路程了。」

「佛知而故問」,問他。這個比丘「具白前事」,就把這個事情講了。佛說:「此是惡事」,是不應該做的事情。「若有比丘心懷放逸,懈怠精進,不能執持諸根,馳騁六欲。雖近我所,為不見我,我不見彼。若有比丘,能執諸根,心不放逸,專念在道,雖去我遠,即為見我,我亦見彼。所以者何?隨順如來法身故,破壞諸惡故,離貪欲故,修寂靜故。汝等比丘出家梵行,汝不相看,誰當看者?汝還看病比丘去。」說:你不用來看我,你還是看病比丘去吧!後就把他攆走了

我們僧團也是這樣,僧人中誰有病都要互相照顧,要問候的。不管大小,小的問候老的,老的要關心小的。誰有病大家都要瞅一瞅、看一看的,要慰問的。要做到有難同當,有福同享。有的人一看這人有病了,「這真煩人,你看他這么多毛病,這不影響我修道嗎?吐得到處都是,吃飯也不好好吃,種種的毛病……」最後就厭棄他。實際上,你這種厭棄法是佛所不接受的。

佛說:你雖然見我身,但由於你這種放逸,不能真正見我。如果你諸根不放逸,而且能夠不嫌棄這個有病的人,能精心地照顧,你那才是正見我呢!雖然你去見佛,佛也會把你攆走的,還得趕你走。所以我們在持戒上一定要看這個問題,要持戒,看護病人是一種持戒病人也是福田

你不要以為:我們倆是一起剃度的,還住在我對面的床上,我成天都看著他在說話說話也挺沖的,腳也不洗,弄得埋埋汰汰的。他一旦病了,我跟你說那就福田了,那身份就變了,你可別輕視,你再有那種輕視心就不對了。平時有輕視心都是不對的,這時如果你再輕視,就更不對了。他那個身上福田了,我們得盡心盡力去照顧。

過去有一國師,就是悟達國師,腿上生人面瘡。他以前照顧過一個長癩的比丘,人家都嫌那個比丘埋汰、有味,就他伺候了很長時間。最後那個比丘在走的時候告訴他:「將來有事的時候你上哪去找我。」他後來得了人面瘡,沒法解救這個仇恨、這個病的時候,就想起那個比丘,於是到那去了。鬧了半天,那有病比丘尊者,就給他三昧水,一洗就好了。三昧水懺就是這么來的。

所以說,幫助人就是幫助自己,而且也是佛弟子必須做的。如果不這么做,不能照顧病人而捨去不管,實際上,這種行為是一種畜生行為,就是連畜生都不如。

有的動物還互相照顧呢,我曾經看見有個螞蟻傷了,它那個身體在一起了。其它螞蟻要救它回去,有的在前面拽著那個須子,有的在後面拽著腿,兩頭抻。它那腰都佝僂到一起了,可能是像咱們說的錯骨踝似的,它倒不一定是錯骨了,像錯筋了似的,它蜷在一起。那兩頭螞蟻就去抻,但沒抻過來。過一會一看,真死了,就拖,叼著就跑,它一點都不舍離。你看看,我們如果見到病人捨去不管,那是畜生行為。

有的人說:「師父你放心,我將來走路,要是看見病人的時候,我一定要管!」說走路碰上了你管,但是寺院里的病人在眼前你都不管,那個到以後出去管,這可能性就不大了。因為什麼呢?因為你有個障道因緣在那塊,想管,這個因緣讓你管,你想做件善事,不是那麼容易的。

我在過去就有過後悔事情,就是從台山回來的時候,晚上就遇到一個人躺在道邊,旁邊還有個住家,當時還挺黑。那時候想的第一念:去管;第二念突然想起個什麼事呢?「哎呀,他是喝酒了!一般只有喝醉酒的人躺在道邊。出家人和喝酒的人不接觸,不用管他,管他幹嗎?」最後就因為他喝酒,另外,離前面那小房很近,那家可以照顧他,那時候走了。當時覺得理由很充分,我還跟性空說:「先不用管他了,這個人已經喝酒了,旁邊還有一個小房,別管他了。」

這事後來想起就後悔,「萬一不是喝酒的呢,怎麼辦?萬一那家不管怎麼辦?真要死了怎麼辦?」這時想起這件事後悔閉關的時候那非常後悔,那真是腸子都悔青了。所以說,人不能做目的判斷,一定要認真去看一看,看到病人的時候,你一定要想法救,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有一典故,《蘇摩王經》中講道:「世尊往昔曾為大力毒龍,若諸眾生被其眼視或觸其口氣者,即死。」就是這個毒龍有多厲害呢?要是被它的眼睛瞅一眼或者它的氣碰到你,人就會死的,包括眾生也是這樣。這個龍王曾經受過一日齋戒,因求凈故,就深入森林去了。「疲懈而睡,龍睡時形狀如蛇」,就縮小了。「身有文章七寶雜色」,身上的顏色非常好。

最後有個獵人看到了,歡喜地說:「哎呀!這稀有難得之皮,獻給國王,以為服飾,必得重賞。」說我要是把這個皮扒下來給國王,那國王肯定給我東西。「便以杖按其頭,以刀剝其皮」,那龍能不醒嗎?那龍就醒了,龍說:「我的力量是可以傾覆大海,何況一個獵人,那太容易了。我的能力都能把這個國家掀個個,易如反掌,一個獵人小物,何能困我?」這是龍王想的。

「但我今天正好值持佛戒日,當從佛語,以戒為重,不計己身。」就別計較己身了,以戒為重。於是就自忍,也不敢睜開眼睛,一瞅他就得死啊,一噴氣他都得死,所以這個龍王連氣也不敢出。因憐憫這個獵人,「安心受剝,不生悔意」。這個皮就被剝掉了,赤身在地。最後,皮沒有了,又有很多小蟲來吃其肉。大炎熱天,再加上沙子、泥土滾進肉里,那得多疼啊,是不是?

那時候想:「我要是趣於水中,以自存活。」他想:我要跳進水裡,這些事就解決了,炎熱也解了,沙土也解決了。但是不敢碰,因為一到水裡,這些小蟲恐怕就得死了。最後又念言:「今我此身,以施諸蟲。為佛道故,今以肉施,以充其身。等以後成佛時,當以法施,以益其心。」如是誓已,身干命終。就是自己最後身壞命終,死了。就因為讓蟲子吃它的肉,喝它的血,最後死了死了以後,馬上就升到第二忉利天了。

爾時毒龍就是釋迦牟尼佛,爾時獵人是誰呢?是提婆達多與六師,這些人是專門和佛作對的。「彼諸小蟲」,這些小蟲是誰呢?就是佛在初轉*輪的時候,有八萬諸天得度者,就是那些個小蟲子,後來都成為天人了。「菩薩護戒不惜身命,決定不悔,其事如是,是名屍羅波羅蜜」,這是戒,佛過去持戒都是這么持的。

什麼是戒?這就是戒!都是舍自己生命來護持戒律,這才是戒。在自己生命受到危險的時候,利益現前的時候,他們都是這么護持戒律的,所以能不生天、能不得道嗎?這是必然的。有的因持齋戒或其它戒而捨身,最後都生天或證果,在《清凈道論》里講得很清楚。

今天因時間關係講到這。

※…………※…………※…………※…………※…………※

昨天講到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這就是佛講的真理,因為佛告訴我們大家要「以戒為師」。有的人認為佛是佛、戒是戒,他把佛和戒分開來,他不知道戒就是佛,佛就是戒。所以有人就說:「你持戒小乘,是人天福報,不能成道。」他把戒看成是人天戒,他沒有看成「戒是佛,佛是戒」,這些說法都是不正確的。

我們昨天講了,很多的佛弟子持戒修行中很順利地、很快地得道,這是什麼原因呢?就像我們種地一樣。種地,你得先把地平好,沒有地,一切善法是不能生出來的。沒有地,能長莊稼嗎?不可能長莊稼。我們學佛也是,你沒有戒,一切善法不生,不可能生出來。特別是我們學佛,第一條,我們先去掉我們心裡的惡念,去掉罪惡,然後你才能進一步的修行。所以說,這個持戒對我們來講就是特別特別的重要,作為佛門弟子持戒就像生命一樣。

我們昨天講了很多的前輩,他們在持戒修行中都給我們樹立了榜樣都是以死來換戒的,所以他們能夠把戒持得住,而且持得好。否則的話,別說是得道果,就是做一個佛門弟子都不配,連做人都不配。這個是我們反覆強調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大家昨天聽了後可能有點感觸。

這個戒是無上菩提之本你想菩提,就必須得持戒,不持戒想得道是不可能的。有的人說:「我就努力修行就好好地去坐禪、念佛我一樣能得道。」但是你的罪業沒有消除,你也沒懺悔,你也沒有戒。所以說,你想是一回事,要得道是不可能的。不持戒修行皆是魔業,不可能成佛的,這個是毫無疑問的。我們必須在心目中老老實實地打下這個基礎,是絲毫不能改變的原則,不管什麼條件,我們都不能改變這個原則在我困苦的時候、痛苦的時候,特別是涉及到我們生命的時候,也不能改變這個持戒原則

有的人就說:「哎呀,現在不好走了,不行了,你看看,往哪走都很費事。得了,還是摸錢吧!」這已經不是佛的弟子,你出家人要是摸錢了,有了這種行為就不是佛的弟子。你一時的摸錢,到了那地方,好像到那了,就像是剛才講的那個似的。你雖然是「快」了,但你心裡是墮落的。所以成就並不是你快來快去的「事情」,而是我們心裡的成就,這才是根本的東西。你如果不持戒,就算見到佛,佛說「你等於沒見著我」。雖然你在千里之外,如果按佛戒去做,都等於見佛。所以說,這是很重要的。

我們最容易犯的就是齋戒。有的人一看身體有病了,身體不好或是感覺到自己有點疲勞了,等等的事情,最後就破了齋戒。今天破點,明天破點;今天吃點水果明天就吃點粥,後天就吃點饅頭,最後一破再破。自己還找出理由:「別那麼執著。」這都是很危險的事情

這些人的心理狀態什麼呢?我曾經發現他們的這種心理狀態他們的那種怨恨心充滿了胸膛,沒有慈悲心,而全是一種怨恨怨恨這個世界怨恨有的人。雖然他怨恨自己,但他更怨恨別人,沒有他不怨恨的,最後怨恨到什麼程度呢?他也明知道這種做法必定會下地獄的,所以他說:「我要地獄了,我把他們也都給拉下地獄去!」這種邪見的人、這種破戒的人,他也不是不知道果報有個的人也知道這將來果報就是下地獄,但他那種嗔恨心和惡毒是非常厲害的。

所以我們對破戒之人要遠離。非常可怕!一旦破戒了,他就生出那個心,他要把所有人都拉進地獄這是罪上加罪的事情你看多厲害。持戒就不是那樣了,持戒人生出來一種慈悲,而且持戒以後,他覺得應該讓所有人都持戒、都成佛,而自己最後成佛他是那種心。這兩種心態根本就不一樣,所以持戒和不持戒,決然不是一個字的問題,而是天壤之別;不光是得道和不得道的問題了,一個是地獄,一個是天堂,差距是無法比擬的。我們既然選擇在修行條路上,大家就要付出努力,而且在持戒上一定要注意

我們接下來再繼續看一看,佛對持戒功德已經講了,那麼佛對破戒是怎麼講的。

佛在《薩婆多論》里講了,「何以訶戒經罪重,余經罪輕」,就是呵斥戒經這個罪重於呵斥余經,余經就是其它的經,就是對這個戒經非常重視,比其它經還要重視,為什麼?「以戒是佛法之平地,萬善由之生,一切佛弟子皆依而住,若無戒則無所依。又入佛法之初門,若無戒者,無由入泥洹城。又是佛法瓔珞庄嚴佛法,是故訶毀罪重。」

這個《薩婆多論》里講了,這個呵斥戒經重於其它的經。因為戒是佛法的平地,萬善由之生,一切佛弟子皆依之而住。沒有戒,我們就沒有依靠了,我們不知道往哪住,住在哪都不知道了,所以我們不可能去成佛了。沒有任何基礎去蓋大樓,那樓是蓋不成的,何況我們要去泥洹城呢?你沒有戒就不可能真正地入到佛的境界里去。戒為佛法瓔珞庄嚴,故毀者罪重,非常重。

佛在《五百問經》里也說了:「若經十夏不誦戒者,飲水、食飯、坐卧床席,日日犯盜。」你要是不誦佛戒的話,日日犯盜。心裡沒有戒了,所以你吃、住、行都在犯盜,天天犯盜,那可了不得。

《大集經》上,佛告諸比丘:「我若不持戒,當墮三惡道中,尚不下賤人身,況能成熟眾生?」告訴你,不持戒得墮三惡道中,就連下賤人身都不能得,還能去度眾生嗎?那是不可能的。

《福蓋正行所集經》上說:「持凈戒者,則有善法,離諸憂怖,得安隱樂,能越苦海,到於彼岸,善破四魔……心凈歡喜利益一切,教化天人,為作佛事。」「破戒之人無所堪任……如彼破車,不能運載。」就是說持戒的人能到彼岸還能很多人,教化天人和人,並能夠為他們作佛事。「破戒之人無所堪任」,沒有什麼用處,什麼用處都沒有,就像個破車似的,自己拖累自己,也不能運載別人。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里講:「入佛法海,信為根本;渡生死河,戒為船筏。若人出家,不護禁戒,貪著世樂,毀佛戒寶……如是比丘,不名出家。」雖然是穿著袈裟、剃頭,那隻是剃光頭的俗人,不能稱為出家人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里說,「佛告阿難,有人奉佛,從師受戒精進不厭,心常歡喜,善神擁護,所向增吉,後必得道,是諸人輩,真佛弟子。」就是說,從師受戒以後,精進不厭,最後心常歡喜,善神都會護持的。「所向增吉」,什麼事情吉祥,天天吉祥。「後必得道」,而且心裡非常清凈愉快。「是諸人輩」是真正的佛弟子

「若人事佛,不值明師,不信經教,違犯正律,不勤禮敬。」若有疾病了不念佛,「請乞邪神。鬼得其便,令之衰耗,所向不諧。現世罪人,非佛弟子,死入三塗。善惡諸事,由人心做。禍福由人,如影隨形。戒行之德,諸天所護。」有的人本來想學佛,但遇不到明師,又不信經教,「違犯正律」,違犯戒律,且不勤禮敬。一有疾病呢,他不去求佛、正行念佛,卻去請求邪神,搞巫醫神漢那些事情,去求這些東西。求這些東西就會使「鬼得其便,令之衰耗」。這個事情確實是一個大問題。

昨天還有人問,說:「師父你看我現在可能是有肝硬化,得了很多的重病,他們說有個大仙看病看得好了有幾個人都被看好了我是不是應該去看?」這已經是第二次問我了,第一次我不同意,第二次又問我同不同意。我說:「你去看,也許對病能起一點作用,他只不過是順著你的心理安慰你一下子,最後反而失去了你那個心,而且將來受苦是無窮的,後患無窮。雖然你暫時得到一點痛苦,但是你所做功德還在,這種痛苦只是幫著你消業,由重報轉輕報,這是一個消業的過程。我們應該用正信來認識這個問題。我若面對這個問題,寧可受苦我也不去找他。」他說:「師父,我明白了。」後來他說「我明白了」。

我說:「你可以找一些大夫,看看有什麼其它的治療方式這都是可以採取的,但是決不能跟這些邪人、巫醫神漢去接觸,他會毀你法身慧命的,使你不成佛。」後來他也發心出家他說:「我這有病就想起來得出家了。要不還尋思等一等,還想生意,看來我也能做了,我得想法出家,這生死無常啊!」

請這些邪神,鬼就會得其便,各種的惡鬼就得其便。他本來進不來,因為你正氣、有正念。雖然你身體是有點病,但是你有正念,鬼就不能來。如果你心裡一旦沒有正念了,鬼就乘得其便,就入你五臟六腑里,作威作福來指揮你,最後消耗你,使你的正氣一點也沒了,一點福報也沒了,都被它給用盡了。用盡了以後,一看你沒有啥用了,鬼就會離開,再也不理你了,因為你已經是徹底無用之人了,行屍走肉,這是很厲害的。

「所向不諧」,沒有一事情能辦得好的。而且破戒之人現世就是罪人,不是說以後是罪人。同時也「非佛弟子」,不是佛的弟子死了以後入三塗,到三惡道里去。「善惡諸事,由人心做;禍福由人,如影隨形」,什麼事情善惡是由我們心做的。罪福也是如影隨形,你做善事必然有福報,做惡事必然有惡報,跑是跑不掉的。所以說「戒行清凈諸天所護」。

以前不是講了嗎,昨天講了,那個年少比丘為了持佛戒,就把救命的板子讓給了上座他自己眼看沉到海底,要完了,他尋思:「這回我可得死了,死就死吧!不管怎麼地,我持佛戒了,心裡高興。」海神馬上就現前了,把他送到岸上,跪在他面前要受三皈依非要認他為師父不可。那個比丘說:「你不要我為師父你要認我師父為師父。」他師父是誰?就是釋迦牟尼佛。之後給他講了三皈依這都不可思議的!

過去,我有一回到蓋縣,那還是做居士的時候,去找道場。坐車的時候,有一個小客車,我還沒想上那個車,他就著我上了那個車。上了車以後,就把那個門關死了。那裡面有四個人,其中有三個男的、一個女的,這女的是一個年齡大的婦女,在那賣香煙這些東西。那三個是小夥子,就要跟我握手,說:「你看看,你發財了。」我一聽這話,就知道這不是好事我也不理他,也不跟他握手。後來,我坐到後面了,他就說:「哎呀,你怎麼不認識人了?」等等地,那些社會口氣來了

我也不理他,也不瞅他。他一看我不理他,就把那個衣服脫了,拿拳頭就打那個坐墊,打得呼呼直冒煙,就是威脅,挺有點幹嗎的。那幾個都圍成一圈,圍著我我也不理他,我就瞅著外面,門那塊。那時候心裡反而還挺鎮靜,因為什麼呢那時候持戒都是挺認真,所以心裡尋思:「就算是死,我也認了,但是你想我跟你們合夥是不可能的。」

過了一會,他看我沒有動靜,這時候就來軟的了,坐到我跟前摟著我。幹嗎呢?那個手就上兜里去掏錢去了。那小伙的胳膊比我強多了,那體格非常好。我特別反感,就把他那手輕輕地一扒拉,我的意思是「你別……」我就像扒拉一根麵條似的,就那麼輕柔的扒拉開了。我事後都覺得奇怪,因為我沒有勁,我哪來的力氣?是不是?不可能有力氣就像輕輕地碰一下子,他那手就開了

他當時可能愣了一下子,他說:「你看看,你給我買盒煙。」我也沒理他。他說:「這么得了,我求你,你給我買個冰棍得了。」求我買個冰棍。後來我一想:佛門弟子慈悲,不管他做什麼壞事,能達到這種地步,就滿足他一次。冰棍那時候是五毛錢一個,還沒零錢,就拿一塊錢給他買冰棍去了。他拿著冰棍打開那個車門,就像遇到什麼敵人似的,像後面有人攆他似的,這三個人一下就跑掉了,忙三火四地跑掉了。而賣煙卷的那個婦女把頭低得,一點都不敢抬。

就這么個危險的境界,被搶、被打都是有可能的,他找出任何理由都可以跟你打架,是不是?打你一頓或是搶你點錢財,或傷害你一點,那都很正常的,但是很容易就化解了,我當時還覺得挺奇怪。

後來我跟上體下清老和尚講了這個事。體清老和尚說:「他打不動你。」我當時還不太理解,現在理解了,就是多少理解點,那時候是因為嚴格持戒關係。你只要持戒,佛菩薩肯定護持你,多危險的事情都會逢凶化吉的。你看我這個人沒有啥力量那人體格比我強,他胳膊比我胳膊粗多了。

我就是講一下這個事情,所以說持戒才是我們的根本,你會所向無敵的。另外,持戒才是真正的神通本領。什麼是神通?你持戒就是神通,你用不著去想這個、想那個。你只要好好持戒那就是最大的神通,最大的神通就是持戒,這才是正事。

佛說分別經》里說:有三種人事佛,為魔弟子事佛、天人事佛、佛弟子事佛。有這三種人事佛,一個是魔弟子,就是穿著佛的袈裟,假裝是學佛的,這是弟子。還有一天人事佛,修人天福報的。還有一佛弟子事佛,真正地持佛戒的。「雖受佛戒,心樂邪業,不信正道,不知有罪福之報,假名事佛,常與邪俱,是名魔弟子事佛。受持五戒,至死不犯,信有罪福,常念正法,是名天人事佛。奉持五戒,廣學經戒,修習智慧,知三界苦,行於六度不為邪業,是名佛弟子事佛。」

有這三種人在學佛,一個是魔弟子,一個是天人,一個是佛弟子。所以我們反覆地強調說,你不能做這個魔弟子事佛,也不能做天人事佛,光修人天福報,我們要做佛弟子。這不一樣,我們一定要分清這個層次

《像法決疑經》里講:「夫出家之人為求解脫,先須離罪,以戒為首。若不依戒,眾善不生,如人無頭,諸根亦壞,名為死人。」《像法決疑經》里講,出家之人為了解脫,「先須離罪」,先要把你的罪業清除,這是第一關。因為你成道器嘛,先把你那器皿裡面的污垢要清理乾淨,所以首先要離罪。你想離罪,就要「以戒為首」,首先就是持戒的問題,我們要以戒為首。

若不依戒,眾善不生,如人無頭」,戒是我們的腦袋。如果你持戒,就是人沒有腦袋,沒有腦袋就是行屍走肉啊,是不是?什麼都不是。「諸根亦壞」,眼、耳、鼻、舌、身、意都壞了,都已經壞掉了。「名為死人」,就是一個死人,諸根都壞掉了,不就是死人嗎?所以說不持戒出家人,就是個死人,什麼都不是。

《遺日摩尼寶經》里說:「沙門雖多諷經,而不持戒,譬如摩尼珠墮於屎中。」雖然是出家了,而且還不斷地誦經,或是念咒也好,或是念佛也好,都一樣,而不持戒,就比如有一個很好的摩尼寶珠,最後墮於屎尿里去了。挺好的一個寶貝,本來你應該是放大光明的,最後你把自己扔到屎尿里去了。這個是應該清楚的。

《佛藏經》講了,「破戒比丘當於百千億萬劫數,割截身肉以償施主。若生畜生,身常負重。所以者何?如析一發為千億分,破戒比丘尚不能消一分供養,何況能消多種?」就是說你要是出家了不好修行,你都得償還其債的,將來畜生

還有《入楞伽經》,「食眾生肉者,即失一切信心,斷於信根。是故大慧菩薩為護眾生信心,一切諸肉悉不應食。何以故?世人食肉,多不信三寶,殺啖眾生,如惡羅剎,斷我*輪,滅絕聖種。一切不善,由食肉起,故佛弟子,乃至不應生食肉想,何況食啖。」《楞伽經》就講到佛的弟子不應該食肉的問題,我們對這個問題要有正念的。有的人說吃肉也可修行,佛在《楞伽經》講得很清楚:一切肉不可食,食肉有重罪,此屬於惡羅剎,斷佛*輪,滅絕聖種;一切不善,都是由食肉引起的,所以佛弟子不應該食肉的。

為什麼要把這些問題跟大家講呢?因為大家在學佛中,這些概念一定要深深地扎入你的種子識里去,絲毫不能改變,不管遇到什麼情況,我們都不能改變的。不管是誰,無論對方的名聲有多大,或是多麼有錢,或是有多大的地位,或是出家了,在外面的名聲有多大,甚至還如何如何。我們就是「以戒為師」,你說什麼也不好使

原先我剛來接管大悲寺的時候,這個寺院原先的住持,來的時候我們倆就約定好了他說:「這個寺院你管理,外面的事我替你跑。」他是一片好心,確實要把寺院交給咱,而且還要去幫我跑一些外面的事。他說:「外面的事情我能去做寺院的事你管。」他要和我合夥把這個寺院管理好,這是非常好的。

我說:「行,你把寺院清理清理。」那時候我在盤錦,還沒過來呢,順便就說道:「你看觀音殿那地方還搞抽簽,這個事不好,不能搞這些東西。」他說:「不對呀,這怎麼不能擱?那個非常有名的大師,著了很多書,他在家時也算命。」後來我說了那麼一句我說:「佛的戒律不允許。」他就不吱聲了。

有時候我們往往被這個名聲所騙,那是他在家的時候做的事情也不出家以後的事情,對不對?另外,名聲不能代表佛的戒律。後來我說「佛戒不允許」,他當時就理解了。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但是你必須掌握原則。不管是誰,多大名聲,就是堅持以戒為師。這樣的話,我們就能正念不為所轉。這個是很重要的。

《阿含經》說:犯戒有五種衰耗。我把這個寫一下,好的我們也要記,壞的我們也要知道。這個《阿含經》是很重要的。「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謂為五?一者,所願不遂」,所求不能滿願。「二者,設有所得,日當衰耗」,假如你有所得,當天就消耗掉了都不夠你消耗的。

「三者,身所至處,眾所不敬」,你到什麼地方,不管別人知不知道你,大家都煩你,破戒之人沒有人尊重。有時候那鬼神都在後面掃你的腳印,你走一步就掃你的腳印,那鬼神在後面罵你:「這是佛法中賊。」把你叫賊。你聽不見,但其它眾生都能聽見。你走到哪個地方大家都眼睛蒙上,都不看你,看到你簡直是連飯都吃不進去,比上廁所都臟。

「四者,醜名惡聲,流聞天下」。過去有句俗話: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那玩意才怪呢,那個破戒之人「醜名惡聲,流聞天下」,你想瞞都瞞不住,哪都知道這個事,人家都知道,哪都說。如果一個人出家的時候,鬼神就往天上報,一個接一個地報,說:「這太好了,又有一出家的了。」這個又告訴那個「又有一出家的了」,一直報到天上去。多一個出家的,那魔宮就少了一個魔子,多了一個佛弟子

如果你要是破戒了,也是那樣,那鬼神一個接一個地傳:「完了,又壞了一個。」滿哪傳。你雖然沒到那個地方,你覺得挺偏僻,那鬼神早就到了,早就傳過去了,所有眾生看著你都煩。所以說「醜名惡聲,流聞天下」,你想隱瞞都不好使。像秦檜似的,賣國,你說現在誰不知道秦檜賣國?都知道。而他兒子愛國,還是個愛國將軍,但是沒有幾個人知道。他怎麼愛國也抵不過他父親那種罪業,他父親的罪業太大了

「五者,身壞命終,當入地獄」,「當」就是必然的,很準確的,就像一個「響」似的,實實在在的。

我們應該非常清楚犯戒有這五種果報。這樣的話,我們才會有所警惕,我們心裡的正念才會起來。有時候你給他講善的,他不聽;你若講惡的,他還知道害怕一點。所以說,我們應該把持戒好處講出來,犯戒的壞處,我們也應該清楚。這樣的話,我們的心裡才會調平,才會治好

特別是「身所至處」。有的人尋思:「我在東北犯的戒,我上南方去。」你到南方,南方人也煩你。他說:「他們也不知道。」不知道,大家也煩你,就覺得你特別不實在,而且覺得你處處不能和人相處。而那個持戒的人就不一樣了,他到哪去,人人都歡喜

你看親舟他們出去,坐火車,居士給安排的是卧鋪,正好趕上什麼呢?那房間有女的。坐卧鋪就不能有女的,有女的就不坐了。一般人就將就唄,他不將就,就去退。在火車上坐卧鋪,你還能去挑這個嗎?但是作為佛門弟子,我寧可坐硬座也不和女人在一個小房間里,雖然是卧鋪,那也不去住,要遠離,他就去退票了。

剛開始,那個乘務員也不太同意,說:「你看,你們怎麼這么……」意思是多事。你要不退就拉倒,他們就准備找一個硬座坐下,就完事了,咱也不找這個麻煩了。後來,這個乘務員可能是主動和車長聯系了,就給找了一個沒人住的房間,特意把那個乘務員住的卧鋪還是什麼卧鋪,就給打開了,叫他們去了去了以後,說再安排幾個。但他們從開始住一直到最後,一個人也沒去,也沒安排,安安穩穩的,那屋就他們倆人,就住在那個卧鋪里。

這些不可思議事情都是持戒關係。你一持戒,人家可歡迎了,雖然剛開始面上要考驗幾句,說:「你看看,怎麼這么樣的……」意思是多事,但是後來生來了這種恭敬心,那是不可思議的!而且外面的境界也轉了,就是沒有人往裡安排,連個男眾也沒安排,這不可思議

原先我上大慶去看一位台灣法師,往回走的時候,本英師父給起的火車票,我沒想到又給買個了卧鋪,我尋思坐硬座就不錯了。上車時我還說:「哎呀!你怎麼買了卧鋪?」這要是趕上女的在那房間,這個卧鋪怎麼住啊?是不是?這多麻煩我想:還不如坐一個硬座,隨便一點。去了住在裡面,也是如此,那個屋裡始終也沒安排過女的,都很方便,人還不多。

所以說,你只要持戒修行,肯定是人天護持。如果破戒,你在事事上都不會順利的,你要求的事情也不可能實現,就算很普通的人都能得到的事情,你都得不到,那才怪呢。有的人想做點事情,怎麼也沒人幫,朋友也不幫,做任何事都是很難的。這個例子太多了,我就不講了,大家應該知道這種果報

大乘同性經》中,「佛言:楞伽王,若有眾生,於我法中得出家已,受於戒法,作諸毀犯。是痴人輩,多墮惡道。如治生人,在大海中船舶破壞,沒命於水。」佛告訴楞枷王,「若有眾生,於我法中,得出家已,受於戒法」,受戒了,應該按照佛戒去做。但是「作諸毀犯」,老犯戒,左犯右犯的。佛說這是「痴人輩」,愚痴人輩。「多墮惡道」,肯定要墮惡道里。「如治生人」,就像那個做生意的人大海里,本來是求寶的,但是船舶壞了。如果那個船在大海里壞了的話,你人還有命嗎?不可能的。「船舶破壞,沒命於水」,必然要被淹死的。這個是很厲害的。

尊者目連,佛弟子神通第一,洞見六道報應善惡不爽。據《餓鬼報應經》中說:「尊者大目犍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鬼甚多,受罪不同。見尊者目連,皆起敬心,來問因緣有一鬼問尊者言:我舉身潰爛,苦不堪忍,何罪所致?尊者答言:汝為人時,喜啖諸肉,殺害眾生,今受花報,果在地獄!」你別以為潰爛就完事了,這只是一個花報,你將來果報在哪呢?在地獄里。那還早呢,還有果報呢。

「一鬼常患頭痛,男根潰敗。問言:是何罪報?尊者言:汝為人時,於塔廟清凈之地而行邪淫,今受此報。」就是他老在清凈的塔廟之地邪淫,貪淫慾,最後頭老疼,男根還潰爛。

「一鬼常在不凈中,啖食穢物,臭惱纏身,問:因何所致?尊者曰:汝生為婆羅門不信佛法,嘗以穢食施持戒沙門,以是因緣,受此臭惱苦報。」就是他生為婆羅門不信佛法,等到出家人來乞食,他就給人不好食物吃,所以他就經常受這個臭的苦報。啖一些穢物,哪臭他吃哪,不是看著臭他覺得香,他是不吃不行,不吃就沒有東西,他就得吃,還得臭,還得苦惱。這就是對持戒沙門不敬關係

我們出家也是這樣,出家人持戒比丘道友都要互相尊重,它是一樣有果報的。你不要以為:「我們都是師兄弟,他持戒也不行,有些作為我還不上眼呢!」你瞧不起,你最後的結果,將來也會墮落這種的。因為啥呢?佛法是依法不依人,你可得加小心。

所以別人要持戒的時候,就同參道友也是一樣,互相是師兄弟,誰今天持戒,你都不能嘲笑人家。今天人做得挺好,這個事本來做得挺正的,你心裡也知道挺正,但是由和他開玩笑開慣了,或老是看他有毛病,瞧不起他,你好我也說你好。我跟你說佛法是依法不依人的,你見好不稱讚,還毀謗的話,將來就墮落到惡道里去。不允許你生半點邪念,這個是我們應該時常注意的事情地獄天上就在一念之間。

今天看見人持戒了,就算人家以前有種種的不好,現在有一善根,我們就得稱讚,今天你就不能以那種態度對待人家。人家做善事你必須得稱讚,隨喜贊嘆,得恭敬人家,不能不承認人家,你不能因為嫉妒心就不承認了,那就完了。或是看人家過去的錯誤,「哎,你看他一天沒做一件好事,就今天做點好事,還不知道目的是為了啥呢。」完了,這樣的人就不行。

看到人家做好事你要把它擴大。人家做一件好事,「哎呀,這人了不起,回心向善了,這人善根,原先我沒看出來,沒想到還真了不起。」你得做這種思惟,得擴大思惟,「太好了!」看到他一點優點,簡直就像看到他的整個都是優點似的,對他缺點我們反而看不見了你這思惟,這個心才是真善。

咱們都知道佛印和蘇東坡那個故事蘇東坡就順便說一句,說佛印像牛屎,佛印說他像尊佛。最後蘇東坡妹妹給了判決,說他哥哥心裡全是牛糞。我們也是這樣,看到別人做一點善事,你若不能把善事擴大,不能如實的把這個事情顯露出來,讓它在你心目中佔有一定的位置的話,你那心裡就充滿了嗔恨和嫉妒,那也是像牛屎一樣,先壞的是你的心

我們看到別人的優點的時候,一定要贊嘆。哪怕他掃地的時候,你都要歡喜心,就掃那麼一下地,就好像他掃了一天地似的,生歡喜心。他有善根啊,今天能夠掃明天也會掃的,是不是?你得生起那個大歡喜心。對過去有些不足的地方忽略不計了,過去的就過去了,現在有這個善根我就看這個了。你好像是吃了一虧,說:「你看看,把別人一點好事都當成這么大好事我這是不是有點太幹嗎,不正確?」不是,有時候一善,一燈確實能除千年暗。

我們的心要常常發現別人的善事,不要老發現別人的缺點,這個不好發現別人缺點的時候,容易壞我們的心;經常發現別人的善事,容易成就我們這個心,庄嚴我們這個心,所以我們應該常常這樣。說話說柔語、贊嘆語,不說人家別的,這樣的話,互相有個團結。說:「他有惡事,他有一些事做得不對。」這一會不對,說不定一會就改了。所以說,我們得常有這種心,不能對持戒人生邪見

也不能犯盜。《阿含經》上說,目犍連尊者告訴勒叉那比丘言:「我見一大眾生,其舌長廣,有利斧砍之。」那舌頭長出來,自然有個斧子在那砍著。「又見一眾生,有雙鐵輪在兩肋燃燒,痛哭悲切,號呼而行。」緊著叫喚而走。「比丘問佛,佛言:彼利斧砍舌者,昔於迦葉佛法中,出家沙彌,因盜食僧蜜。」

實際上他是盜蜜,那個蜜就是糖,可能是用什麼熬出的那個紅糖,硬的,要分給大家。他拿斧子砍,砍完了以後,看那斧子上粘有糖,他就舌頭去舔一舔。這舔完了之後,來生就得了個大身,長大舌頭,挺長挺長,又廣又大。長那麼大的舌頭幹嗎呢?讓斧子砍,那斧子自然就在空中砍他舌頭長出點就給你砍,都疼得了不得了。

所以說,眾生的物品你不能亂動。說:「這個東西扔也是扔了。」那也不行啊。粘在斧子上的石蜜,就舔一下,那都要受那果報你不能亂動的,不是什麼東西你都可以拿到你那塊去用的,都得加小心!只能用在常住東西,一張紙你都不隨便用的。

過去,我學佛以後,單位的那個包裝紙每天都得成箱地往外扔,都是好包裝紙,就是說明書的包裝紙,一口痰,我都不會拿那紙去包。它本來就要往外扔,但是在沒扔出這個院門之前,還屬於人家單位的,不能用,說什麼也不能用,就是擱地上踩我都不能去用,把它扔了我都不能去用。

那痰怎麼辦呢?實在沒地方我就咽進肚裡去,或是跑到衛生間里,從出門跑到衛生間,得跑挺遠的地方去吐一口痰,都不肯順手找張廢紙,把那痰吐那裡去。不行啊,它不是你的東西你不能用。何況我們出家了,更得公私分明。雖然常住是我們自己的,但是它有個公私之分,如果為自己,說什麼也不能動。

你說,那個蜜、那個糖粘在那斧子刃上,它不可能再刮下來,就那個,他去舔一舔,將來都要受那個果報。我們有時候弄點什麼東西,「啊,這挺好,我拿回去裝飾裝飾我那屋,或我那個床,或我那個什麼什麼東西……」那都不行的。你必須得請示常住,經過批准,否則一絲一毫、一針一線都不能動的,不能私自動的。大勢菩薩是說嘛,「我從無始劫來,沒有盜過一針一線。」無始劫到現在,都沒盜過一針一線哪,一線才多長的東西,一個針才多大?沒有盜過一針一線。我們持戒就得這樣持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