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梵名,或稱《雜華經》。中國華嚴宗即依據本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等妙義為宗旨。

《華嚴經》與生活禪

“撥塵見佛是本體意義上對佛性的追尋,它決定了存在論意義上的生命體證--在世出世。華嚴圓融,消除了一切對立,打通了眾生佛陀、俗界與佛界的隧道,呈顯出存在而超越的生命情調。《華嚴經》常以凈蓮不染形容澄明的悟心:‘雲何修習佛功德?猶如蓮花不著水。’‘最極清凈虛空,不染世法如蓮花。’‘善知識不染世法,譬如蓮華不著於水。’‘世法所不染,如蓮花在水。’受《華嚴經》等大乘經論的影響,蓮花不染塵的意象,成為禪詩喜用的意象。”【《禪宗思想淵源》第7章《〈華嚴經〉、華嚴宗與禪宗思想》,236~238頁。】

“與蓮花不染喻象相應的,是《華嚴經》標舉的在家出家生活方式:‘不染家屬,雖現在家,心無所著。’世俗之家染污心性,因此,菩薩在家,就要持守自性,在染離染。禪宗也主張在家出家修行方式。鳥窠禪師曾告誡弟子:‘汝當為在家菩薩,戒施俱修,如謝靈運之儔也。’據《廬山蓮社雜錄》,謝靈運想參加白蓮社,慧遠不允,靈運遂對生法師說:‘白蓮道人將謂我俗緣未盡,而不我在出家久矣。’故鳥窠引以為比。會昌法難中,朝廷強迫僧人還俗,智真作偈示眾:‘明月分形處處新,白衣寧墜解空人。誰言在俗妨修道,金粟曾為居士身。’ 千江有水千江月,純明清湛的心性,不論照映在什麼地方,都不改其澄明的質性。雖然披上了俗裝,並不會影響弘法的信仰。儘管身在俗世,也不妨礙修行悟道,因為金粟如來的前身,就曾作過維摩詰居士。正是基於這一思想,法難之後,宣宗中興佛教,智真仍然身著俗裝,直至圓寂。蘇軾《游諸佛舍,一日飲釅茶七盞,戲書勤師壁》:‘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真德秀《凈豁持缽求度為說偈言》:‘一真不昧人中佛,五戒俱全俗里僧。必待方袍與圓頂,維摩龐老又何曾?’對在家出家觀念,也有較為圓融看法。”【同上書,238~239頁。】吳言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