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梵名,或稱《雜華經》。中國華嚴宗即依據本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等妙義為宗旨。

《華嚴經》中所說的持戒

華嚴經》中所說持戒

  華嚴部中級班/釋霜鍾

  《華嚴經》,一乘圓融教義。攝盡諸法門修學之方法,無有遺余。

  今十地以十度來配述。在《十地品》第二,離垢地中明持戒。說菩薩持戒清凈無染,故名離垢。三學之中,戒最在初,故先來說之。十地漸進修學皆不離持戒,只因地主修的內容不同,故有主伴,重輕之異而已。

  現明離垢。言離垢者。慈氏雲。由極遠離犯戒垢故。謂性戒成就。非如初地思擇護戒。唯識亦雲。具凈屍羅。遠離微細毀犯煩惱垢故。十住毗婆娑。雖雲行十善道。離諸垢故。亦不異戒。瑜珈亦名增上戒住故。此地中斷邪行障,證最勝真如。皆約戒明。

  菩薩如何來行護戒?經文中說,大菩薩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當起十種深心。謂正直心。柔軟心。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純善心。不雜心。無願戀心。廣心。大心。十種心,皆是十地菩薩所修學的。言簡義深。欲得消息,非凡夫下手之處。企盼向賢思齊。為使諸仁者,了知菩薩持戒清凈,嚴禁。特引鈔中。鵝珠草系,盡命無違。之典故來說明。眾看便知。

  先說鵝珠。即《阿閩佛經》。大庄嚴論第十,廣有其緣。今當略示。謂有一比丘。至金師家。其師正為王家穿珠。由比丘著赤色衣。映珠似肉。有鵝吞之。金師失珠。傍更無人。決謂比丘,盜其寶珠。詢問言無,遂加拷楚。比丘了知珠為鵝吞。為惜鵝命。甘苦而默。歐擊血流。鵝來唼血。杖誤殺鵝。比丘見已,便言珠在。金師問言。何不早陳。受斯楚毒。比丘答言。我為持戒。惜鵝命故。默受斯苦。鵝若不死。設斷我命。我亦不言。金師白王。具陳上事。王加敬重。

  再說草系比丘。亦此論第三。有諸比丘。行於曠野。為賊剝掠衣服罄盡。群盜共議。恐報王知。咸欲殺之。中有一賊。語同伴言。不須殺之比丘之法。不傷草木。可以草系。必不馳告。群賊從之。既無衣服。風吹日炙。蚊蛭虻蠅之所唼食。夜聞惡獸惡鳥之聲。長老比丘。勸諸少年。而作是言。人命無常。要必當死。今莫毀戒。說偈勸之。中有偈雲。伊銖羅龍王。以其毀禁戒。傷盜於樹葉。命終墮龍中。諸佛悉不記。彼得出龍時。能堅持禁戒。斯事為甚難。時諸比丘。既聞偈已。自相勸誡。引昔作惡。為他殺害。喪身無數。今護聖戒。分舍微軀。至於明日。國王出獵。初疑禽獸。復謂尼干。及至詢問。具說護戒。王心歡喜。解縛稱贊。

  上來所引典故師父在課堂上時常有說。由此可知,戒律極為重要。二地菩薩持戒如此精微。以十心來護自戒行,得除諸障進修,尚未離戒。況其凡夫。現今外界,境風浩浩。犯戒緣多,不得不慎!欲求出離,三學並修。三業清凈,戒為根本。善護其意,當從菩薩學處,努力勤求。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