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經典,亦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壇經》。禪宗六祖慧能說,其弟子法海集錄。是禪宗的主要經典之一。

壇經中的在家修行箴言

壇經中的在家修行箴言

  釋忠明

  《六祖壇經》是中國佛教史上唯一的一部非佛所說卻被稱為“經”的著作。這決非偶然。自唐宋以來禪宗大部語錄,都可以從這里找到思想源流,並且它還是被稱為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作品。在佛學文化上的價值貢獻是與世俱認的。細瀏經文語言通暢優美文字深入淺出。很多的經句都可圈可點,足可成為每一個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的箴言和左右銘。在其中的疑問晶第三中,我發現有一文字是六祖專門對在家人開示的,甚可令人玩味。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吾與大眾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頌曰: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非賢。日用常用饒益成道非由錢施,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去?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持戒不論出家、在家,都應該嚴格守持,戒的定義在於防.非止惡,如能受持凈戒就不致於造罪。眾生為何造罪,從心不平來。如人吃眾生肉就是心不平等,就是人與人之間,因階級、種族不平等,才會以強凌弱,發生戰禍。如果能發起佛所指示的,“同體大慈,無緣大悲之心則一切人。皆是我們的父母師長兄弟姐妹、六親眷屬,那裡會生出殺害動機,所以說心平何勞持戒?不是不用持戒,因為心平就不會違犯戒律持戒是為了防非止惡,心若平等,視萬物一如,不起人我是非之執著自然不殺、不盜,不做損人利己之事,能處處勉勵自己心平,則自然戒在其中。“行直何須參禪”。學佛不但要持戒,而且也極重示修定,因為一個人平時總是妄想紛飛,如果能“盡責”,“中道”,承擔起自己;該做的責任義務,做你該做的,不做你不該做的,自然循規蹈矩,正直行為現前,就能收攝妄想雜念。一個能正確學佛,和運用佛法修行人,必定在社會中比未學佛活得更融洽,更瀟灑、自如.世間非常重示報恩,而佛法更是著重提倡報四恩,父母養育了我們,我們的一切皆從父母而來。為子女的,應該關心父母父母年老不應嫌棄,有病應侍奉他們湯藥。要知道“孝道”本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所以說“恩則孝養父母”。“義者”用現代語言所說即正義感,有正正當當的行為,例如任何財物不苟取,盡自己力量來幫助他人,凈土聖賢錄里記載有二位法師,乘船趕路,在大海中船沉遇難。船上人驚慌起來奮力爭奪救生圈,二位法師說,大難當前,應把生存留給別人,他們不要救生圈,遂遭大海吞沒,這種捨生取義高風亮節,永遠值得我們學習!讓是退讓,或是謙讓不論什麼有益的事,應先讓他人先去取。彼此就會和睦,與名與利都要謙讓,有這種美德就能成就事業,結好人緣,所以說“讓則尊卑和睦”。

  上述幾點做到了,有時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因為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一些“飛來橫禍”,或誤解,或委屈,或無奈。這就需要忍,“忍則眾惡無喧”,人說“忍”字心上一把刀,確實,忍很難,但佛教所說的“忍”是建立在智慧上面。強忍會很痛苦,真正的忍實際上是一種觀照,能化解痛苦。怎麼觀照呢,首先,一個學佛的人應當有很強因果觀念,知道禍福無非因果。還應明了,人並非天生就壞,都有佛性光明的一面,現在他把痛苦加在別人身上,實在是他降伏不了心中邪惡習氣惡習氣支配了他,他只是一個不能控制自己的可憐蟲,所以,我們應生憐憫心,這樣自然能化解怨恨心。投有這個忍,前面的心平、行直、恩、義、讓會顯得很無力

  然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歷生來的習氣我執、法執,往往令我們不由自主的生起貪、瞋、痴。這就需要常常自我批評,也即是懺悔。—常改過,不護短。一如六祖所說的“苦口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本來,修行是一種自我不斷修正,使生命品質不斷提高,升華的過程

  最後幾句,可說是一個在家修行者總的指導思想,即“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六祖指出,在家修行,當在日常修行生活中常以菩提心去指導身口意三業。恆在心地上下功夫。這是一個總的落基點。

  概括起來,祖師的在家修行要領是以大乘利人之心基礎在生活中堅持改過遷惡,且遵守心平、行直、恩、義、讓、忍作為平常生活的行為准繩,這些,不但對六祖當時的在家修行者有用,對現代生活中的在家修行者,亦復如是,有時更具實際意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