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錫永居士:《四法寶鬘》導讀 第二篇 釋正文 一

《四法寶鬘》導讀 第二篇 釋正文(一)

  《四法寶鬘》梵名dharmacatur-ratnamala

  藏名cho-zhi rinpochei trengwa

  龍青巴 造論

  談錫永 譯注

  皈敬述意

  【正文頂禮十方諸佛菩薩

  以無上百重信意,獻於如日諸佛前。

  諸佛法身自性,如晴空無際,合容萬法。

  諸佛色身壇城,有五決定。由佛行光輝,令諸佛子如蓮花開放。

  【注釋】諸佛法身自性即是法界,即如來藏,即真如,詳見後文。色身有二,一報身,二化身。此處指報身而言。

  五決定——一處決定:報身佛唯居色究竟天,不住余處。二法決定:唯說大乘法。三相決定:唯相好莊嚴,不變現余相。四眷屬決定:唯十地菩薩,無異生眷屬五時決定:乃至生死未空,不取般涅槃

  【正文】勝利王之教法,若如意寶樹清涼樹蔭,令一切受輪迴熱苦者得依怙,使能圓熟解脫。為具信者能依次第入此樹蔭,今且將此碩大寶樹分四支解說。其諦聽之。

  歸心於法第一

  【正文】欲度輪迴無邊大海彼岸者,先須思維今生即應精進成就,得安樂解脫。難得易失之人身,為得解脫之筏,具聞法思法修法之資質。一旦獲得人身,若任其空過,則不能脫此輪迴海,不能中止生死流轉之苦,仍於此難堪怖畏大海中浮沉,其迷妄之潮遍三善道,老死如泡沫濺至一切處,生死之流由是無盡。

  【注釋】輪迴六道,又稱為六趣,即生命六種趣向。三善道為天人、非天(阿修羅)、人;三惡道為地獄有情餓鬼畜生。六者統名「六道有情」。

  【正文】唯得聞法教者,則可斷生死流轉而不離無上大樂,故應以此能得安穩之無上法門,為最勝寶筏,精進度越三界迷誤海。

  【注釋】一切未解脫有情均住於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仍有輪迴生死

  欲界有情淫慾及食慾,上至六欲天,中至人畜所居的四大部洲,下至無間地獄,皆為欲界。

  色界有情無淫食二欲,然尚具有物質身(色身)一如欲界。四禪十八天屬之。

  無色有情既無淫食二欲,又無色身,但住心識於定境。四空天屬之。

  【正文】若今不修此趨向解脫之覺道,即難具福再生,經歷無盡具苦生命,世復一世,仍無能脫離流轉。故今既得暇滿人身,即應精進至誠修道,由是得利樂,能圓滿自利利他。

  【注釋】輪迴得暇滿人身,即為具福再生。六道中唯人最堪聞思修佛法,下三道太苦兼且愚昧,不堪修法天人及非天太樂,亦不修法,故皆不具聞思修佛法之福。然得人身者,亦須具八有暇及十圓滿,始名具福。八有暇者,一非生於地獄;二非生於餓鬼;三非生於畜生;四非盲聾瘖啞;五非世智邪辯,不信佛法;六非生當正法滅盡時,無佛法可聞;七非生於北俱盧洲,此洲有情長壽安樂不信正法;八非生於無想天,此天有情住於深定,不能聞思修法。非此八者,稱八無暇。

  十圓滿分內五圓滿與外五圓滿

  內五圓滿者,一眾同分圓滿,即既得人身,又得丈夫身;二處所圓滿,即生於人中,又生於有正法可聞之國;三依正二報圓滿,即既處所圓滿(依報),又無身根殘缺,復能分辨邪正,堪能受法(正報);四無業障圓滿,即於現生中不曾作五無間罪,亦未教他人作(五無間罪即殺父、殺母、害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五無信解障圓滿,即不因信邪法或外道而於正法不生信解。

  外五圓滿者,一大師圓滿,即遇佛出世三。二正法施設圓滿,即能值佛說法。三正法流轉圓滿,即值佛弟子能依正法證果。四正法不滅圓滿,即正法未滅,能證果之勝義法未斷。五隨順資緣圓滿,即修行人能得衣食卧具湯葯等緣。

  【正文】色身雖得暇滿,心識卻無保障。蓋萬法均不堅牢,且具變易而無本質,以萬法無常且易壞故。故應深切思維,死即將至。

  【注釋】世間一切事物現象佛家稱為萬法。萬法無本質,具變異,即稱為無自性自性之定義,即為獨立存在,獨自成立,而不依附任何客觀條件,且無任何變易。依此定義,萬法皆無自性,是即有為法,唯涅槃無為,其自性實有。下文即逐步詳論及此。

  【正文】周圍世界亦一體如是,此世界將為七火一淹及風所壞,無發尖許地能得保存。萬物蕩然,只余虛空。寄於其上之無常流轉有情,如天人、非天、人、地獄餓鬼畜生等,無論為何種有情,一旦時至,都將投入死海,轉識再生。年月日時亦短暫無常,分散消逝,如四季之變換即為其證。時地均無常,故當思維自身亦如是無常

  【注釋】據《阿毘達磨》,世界須經成壞劫,於壞劫時,世界為火水風所壞,然後再入成劫。

  【正文】既心識無保障,而色身亦無常,故於今日即應深切思維,明日之前,生命或即已消盡。

  【注釋】上來說此身無常。色身易壞,一如時空之變易毀滅,而心識則亦無自性。故吾人所據以為有者,實乃妄認。

  若不能由無自性無常而知無我,則雖修持亦入邪道。如修神我、修生天、修長生等,皆持我見;如修無想定等,則陷入常見,終不能得解脫

  下來說六道之生苦,由是建立出離心

  【正文】生苦比死苦更可畏。無論生於六道中任何一道,均無悅樂。因生命流轉即以熾燃火為自性故。由是當下即應求取解脫法門

  地獄聚生為冷熱折磨。餓鬼則受飢渴畜生互相殘殺,且愚昧無知。人則有三苦八苦。阿修羅為鬥爭及戰爭所苦。天人則受死苦,且有墮落惡趣之苦,其墮落也,享樂旋變為憂痛,此實為至難堪之大苦。天人享樂既盡,尚且或入地獄火海,思維及此,自當修持以離輪迴

  人生諸相無非為醒覺前之一夢,諸相變幻且復無常。以終須舍棄故,眷屬財富等等,又復何用。由是即應於法精進

  【注釋】人之三苦,即苦苦、壞苦、行苦。苦苦者,謂身心受苦時所生之苦,如生老病死等。壞苦者,謂偶現之樂境悴然失去之苦,如所愛者別離,欲求者不得。行苦者,謂諸行無常,遷流不息,不得安定之苦,如五蘊苦,即由色受想行識五者引生之苦

  八苦者,即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愛別離苦」,即所愛者不能長聚;六「怨憎會苦」,即所厭憎者卻偏偏會聚;七「求不得苦」;八「五陰熾盛苦」,即五蘊作用覆蓋佛性,由是輪迴流轉。

  自世俗言,輪迴六道,即有六種不同生命形態,若自勝義而言,六道其實只在人之一心。譬如有所求而不得,心識熬煎,不眠不食,如此即是地獄。若心胸曠達者,付諸一笑,如此即是天堂。倘能知業力緣起則為佛道,能離六趣。

  【正文貪欲如毒如兵如火,困擾持續而來,無少間有樂。從此即以積聚、護持、增上所貪者為要務,由是即為鄙吝及貪念所縛。與人鬥爭,妄念愈增,於是心為物轉,形骸與性命都銷。

  沉溺世法而所為皆背出世法,每為聖者所呵。蓋減少貪欲功德則自能增長,故欲趨安樂解脫者,自當寡慾知足

  故雲:無欲即為聖者,寡慾則近乎聖。苦受與妄念隨欲而增,功德則隨寡慾而長,故當繼聖者之步武,時常知足寡慾。

  交遊實亦有無窮過患,過多無義利,身心紛擾,易增忿爭,由是乃生取捨分別,終為結習所染。無論何所作,不能有一瞬令人真正得樂;無論何所為,亦不能令人得益;無論何所聞,皆無任何義利;無論何所親,最終必至離散。是即宜屏侍從,離親友,居於凈所,精進修持清凈法。

  古代無上聖哲嘗雲:唯靜居始得嘗法甘露味,故行者宜隱居山林,俾得安寧。

  諸勝利王佛陀亦曾稱讚靜居。無人煩擾,始能深心專一。行者自在修法無常心自能增上。置世法不顧,便自無俗務紛擾。不為世縛,則信意與出離心皆得倍增,諸行自能倍減。

  是故不為八風所動,不求取悅他人,亦不求名望,但朝夕於法樂中得自在,如是始不負暇滿人身。如斯利益不可思議,故行者即宜退居密林,一生深心修持

  【注釋】八風,指利、衰、毀、譽、苦、樂、稱、譏。如見有利於己者,即喜然而趨;見無益於己者,即聳然而避,此即為利衰二世風動。

  【正文】願如上闡述之清涼法雨,能滌凈妄念污染心。願一心修持功德,充滿蓮池;願同登安樂土。

  修法為道第二

  【正文】若因具信得入此無上功德法門,且欲進而求解脫道者,即應以修法為道,亦即寓修持於日用,此為調御自心法要。

  有人巳得遇勝利佛陀教授,且曾閉思修,而依然未得寧靜者,則以有塵俗心故。或追尋邪道外道而離正軌,或具慾望與渴望,或專注今生而困擾,凡此種過失,皆與正法相背,實因不以修法為道所致,今生來世有無窮過患。人若為種種虛幻所愚,臨命終時,將生懊悔,其中有身則生怖畏與焦慮來生或將墮惡道,更無緣得自輪迴道上解脫。是故應修法為道。

  【注釋】中有身,又名中陰身。即有情既舍此生身,而尚未取他生身之中間狀態世俗之稱為鬼者,即此。

  【正文】如人以葯療病,苟用葯不當,則病患更深,以法為葯者亦如是。修法不當,亦生無窮過患,具信者須深知此點。

  【注釋】末世多偽法,論者因特筆點出。以下即述擇師及事師之道

  【正文修法為道者,首須依止上師,承事一具德上師實為要事,以一切功德皆由上師生起故。

  具德上師者,即具慈悲與善巧,復能寂靜自製,及能容忍。其誓句,其信諾,其行止,皆應善妙圓滿。且曾聞思修多種法要,其感染無可限量,使人自然受陶化。復能不執世法,於八風能清凈如晴空。如是具德上師,能令親近之者皆成善知識,得入解脫道,實為勝利王於末世化身示現,即宜以極尊敬心向彼皈依

  皈依具德上師之義利無量無窮,能因之厭離輪迴,減少世俗牽掛,萬緣放下,離虛幻相。由是即能自製,聞思修法,從而獲正信等諸功德今生不空過,來世自能得熟果。是故當皈依聖德上師

  【注釋】上師應具十德。即善知法義、能廣宣說、處眾無畏、無礙辯才、巧方便說、法隨法行、威儀具足勇猛精進身心無倦、成就忍力。弟子應具十德。即具正信心種姓清凈恭敬三寶、深慧嚴身、堪忍無懈、凈戒無缺、忍辱不吝、勇健堅願。

  【正文】對上師不應以身語意三門欺蔑。須如病家之待醫士,海客之待航人,渡者之待船夫,旅客之待導者。故須恭敬承事令上師喜悅應知上師不敬,或生邪見來生將墮地獄,視欺蔑多寡以為期。故持恭謹以事上師如持護眼目。如有違犯,即應發露懺悔,且永不再犯。

  依止無上上師,即能生起聞思修心意。於是一心但求解脫,即能將諸行轉為功德。此即如何以修法解脫道之口耳傳授。

  無論何時得聞法要,即應思維誦記,為心意解脫故,應加奉持。無論何時書寫誦讀記憶修習,亦唯以解脫為念。於修持際,心行皆以猛厲出離為本,厭棄輪迴,除求解脫外,心念更無旁註。此即為無上口耳教授心要。

  無論行住坐卧、眠食言思,一切所作所為不離解脫之意樂,制心瀑流,厭棄輪迴,此即修法為道之大要。

  【注釋】上來三節,首言既依止上師,即應以法為道,亦即修持不離生活。次言一切修持應以厭棄輪迴為本。後言生活中一切所為,亦應以厭棄輪迴為本。是則即知,若修法為求福報,或求生天,是皆非正道。密乘多世間成就法,如息災、增益、懷愛、誅滅等四事業法,行者若不解脫修持,但求事業利益,是即非修法為道。

  【正文】尤須知大乘行人應將一己功德迴向眾生,為利益有情故,應一心修持,建立悲智菩提心迴向功德,讚歎隨喜。為此,須切知一切有情,都為自己過去生中父母眷屬摯友,故應令彼悉得利樂。

  【注釋】菩提心義為覺心,即求取正覺、能成佛道之心。故菩提心即具般若智,蓋正覺般若也。然大乘行人不求自利,復求利他,使一切有情皆能取正覺,故即須以悲心為本,悲憫有情,使能解脫。因之菩提心即具悲智二分。悲智雙運,即悲智菩提心

  【正文】為利他故,應建立覺心,即為利益一切有情而作功德事業,令他生歡喜。且應以廣大菩提心長養悲心,作思維言:願一切有情之苦因,於我身結熟果;願我所作之善因,為一切有情結熟果。願一切有情皆成佛道

  所作一切事業既為建立覺心而作,則自應將此功德無分別迴向。是故應能清凈三輪,知三輪本體皆空,即能修所修及所依之法,悉皆如幻,有表相而無實體,如幻師所幻化。能如是清凈三輪,則自能迴向功德以利他。

  【注釋】於菩提心不應執著,故於生起菩提心後,尚須領會三輪體空之旨。能修者為行人自己,所修者為行人修法目的,如為令有情佛道等等。連同所修之法,即為三輪,應知皆無自性,即本體空。

  或曰:法若無自性,修之何益。答曰:若執一法為實,則終不能舍此進修余法,是故法不應執。如小乘行人四諦十二因緣,即不能發悲智菩提心亦不能進而修習般若。然法之本體雖不實,其功德卻實有,如米面雖無本體,唯裹腹之功能卻亦非無,是故應啖食以養生。法亦如是,是故當修,然卻不應因其功德實有,即視其本體亦實有。

  【正文】對勝利佛陀及其法教,對諸佛菩提薩埵,對能積聚功德之事業,皆無餘具至信,尊敬之心熾盛,蓋能自利利他,或自他兩利,則行者自獲讚譽尊重,以及無比敬仰。

  隨喜者,即以歡喜心隨修諸佛菩薩及一切有情功德事業,此即為無上法,能將無限功德轉為不可思量之本覺。

  【注釋】本覺,謂一切有情本具之覺性。此詞有時又與本覺智相通。本覺智者,謂一切有情本具之覺性智慧。以具本覺故,一切有情遂皆具成佛之潛質,以具本覺智故,一切有情遂皆具成佛功能。故本覺為有情心相,佛性即為本體,當起用時,則為本覺智顯現。

  【正文】為利益有情故,應多發清凈願。為此,應修口耳傳承教授,用觀想清凈所修諸法

  【注釋】一切所作,都應清凈發願。例如於行路時,應願一切有情如是步入覺道。於食時,應願一切有情能藉一心專注滋養而生。於吸氣時,應願此能清凈自身妄念。於呼氣時,應願能加持有情福德。如是等等。

  【正文】無有須臾為世法所擾,以一己修持皆為有情作,以身語意三門作功德事業自凈其意生起廣大覺心,此即修法入覺道法門

  【注釋】此節總結上文,言應出離,以菩提心修持自利利他,念念不忘解脫修持不離生活,如是種種,即修法為道。

  【正文】由是,願甚深密義之鼓音響動,及廣大甚深獅子吼聲,能於無明荼毒與昏睡中,將一切有情喚醒。願彼等得見安寧之歡樂。

  道上除妄第三

  【正文】複次,於解脫道上,有共法、不共法,及無上法,清除妄念

  【釋義】當歸心於法後,於道上應清除一切妄念及能生過患之根源,否則即生種種障礙與妨難。

  【注釋】共法,指顯密二乘相同之法;不共法,指唯密乘所有之法,包括下三部密與無上瑜伽密而言;無上法,指唯無上瑜伽密所有之法。

  【正文】首述大乘顯教共道。於道上,應生起以四無量心為基礎正覺菩提心。由廣大利他之願力及悲心,即能消除阻礙精進妄念。以空性與大悲雙運菩提心,即能圓滿自利利他。

  【釋義】菩提心有兩層次,即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前者為取正覺,故建立悲心以度脫一切有情。後者由觀空性,而證悟諸法實相。二者雙運,即具方便與智慧,此能成佛道,且能圓滿有情離苦之願。

  【注釋】四無量心,即慈悲喜舍。願給一切有情以樂及樂因,是慈無量心;願拔一切有情之苦及苦因,是悲無量心;見一切有情離苦得樂,深生歡喜,是喜無量心;以上三者能平等舍,不起分別,是舍無量心。

  世俗菩提心即悲心,為方便;勝義菩提心即覺心,為般若,即出世間智,二者相融,不落一邊,始能圓滿自利利他,是為智悲雙運。

  又以世俗菩提心能建立大悲,勝義菩提心能證悟空性,故又名為空悲雙運。

  雙運者,二者相融,不側向一邊,且同時生起,使二者發生作用之勢力均等。

  【正文諸法空相本無垢無染,今欲清凈其玷污,必須於資糧道、加行道、見道及修道中,修三十七助道品。

  【釋義】於佛道中,行者能證本身佛性佛性者即諸法空相,即法界,即諸法本體,即圓成實性。凡夫佛性常為無明、妄心及諸行玷污,為清凈故,必須經資糧、加行、見、修四道,於此中修三十七助道品。

  【注釋】三十七助道品,分述如下。

  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增長。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進如意足,慧如意足。

  五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善、輕安、定、舍。

  八正道正見、正語、正思維、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三四為資糧道,雙五為加行道,七覺支為見道,八正道為修道。

  【正文】更進則須知十六空之正解,及圓滿六度無漏修持。為圓成智慧故,更須知人法皆空。以此法門對治,即能除身心諸行污染。此即為殊勝菩薩道。

  【釋義】下文即詳明此道。

  【注釋】十六空,依月稱《入中論》,其名相如下。

  言眼耳鼻舌身意等內六處本無自性,非常亦非壞,是名內空。

  言色聲香味觸法等外六處本無自性,是名外空。

  內六處依處之粗分色法,亦無自性,是名內外空。此乃內識對外境之依處。

  由空智能見內空外空內外空,然此空智亦無本體,名為空空。

  諸器世間其相廣大,以無自性故,是名為大空。

  涅槃為勝義,希求涅槃者因之生執,若知涅槃亦無自性,是名為勝義空。

  三界生法是有為,無自性故,名有為空。凡有為法皆有生住滅相,無生住滅相,即是無為法,其自性亦空,名無為空。

  一切法無究竟,究竟即是邊際,故有究竟,即落常斷二邊。無二邊者名為畢竟,即中道義,然中道亦無自性,名為畢竟空。

  生死無初際後際,故稱為無際。因無際故無來去自性空故,是名為無際空。

  凡夫於法有取捨,稱為散。若於法都無取捨,即為無散。然諸法真諦法爾而成,本無可散,是名無散空。

  有情自具之性為本性,無自性故,名為本性空。

  一切事物情景,為一切法,即菩薩功德亦一切法攝。無自性故,名一切法空。

  諸法自相亦無自性,名自相空。有為自相及無為自相皆然。

  有為法有生住滅三相,於過去現在未來三時皆不可得,無自性故,名不可得空。

  眾緣和合所生法,無和合實性,是為無性。和合諸法本空,名無性自性空。

  六度即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菩薩六度利樂有情,乃由初地登至六地。

  【正文】於世俗諦中,雖謂萬法實有,然萬法顯現實如陽焰、如夢幻,是故於專修覺道時,須離取捨兩邊。為利他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清除貪嗔痴三毒,則須治以對治之凈水。如不凈觀、慈心緣起

  【釋義】言及二諦,於世俗諦中,萬法實如陽焰如夢,於此認知行者始能如大乘經論所言,修六度萬行以利益有情。於妄念則用對治法對治。如對治貪毒,須觀想所貪不凈及具缺憾;對治嗔念,則對所嗔起慈心;對治愚痴,則用重重緣起以破無明。如是,即能剋制及清除障礙佛性之污染妄心。對覺道之認知亦變為澄明開朗。

  【注釋】觀十六空,破貪嗔痴,六度則作利益有情事。如是一破一立,即能清凈

  然則何以又用對治法以除妄念。蓋此仍就世俗諦言,若觀十六空,則為勝義諦矣。

  下來即說及此。

  【正文】於勝義諦,本來清凈無生,故不墮輪迴涅槃兩邊,得離世俗心之虛妄

  【釋義】欲生起勝義菩提心,須認知實相之勝義本體,非由因緣和合而生,此乃純然清凈,離諸虛妄,故無輪迴涅槃功德罪孽、善與惡等區別對待。

  若能決知圓滿智,即般若波羅蜜多之義,即能證人法皆空,由是即無輪迴涅槃兩邊,二者實只為世俗諦之幻相分別而已。自勝義諦觀之,則唯有空性。二諦相融,則為無上見。

  【注釋】輪迴涅槃世俗諦見,故應濟之以勝義諦。然若執勝義諦,但知空性,則易墮斷見,成惡取空。如清辯論師造《掌珍論》,謂真性之無為亦無有實性,如空花之不生起,是即入斷見,此即中觀自續派之失。宜乎月稱論師斥之,建立中觀應成派也。

  為救斷見,宜濟之以世俗諦,此即敦珠寧波車所以謂二諦須相融之意。既相融,則不入常斷二邊,謂無輪迴涅槃故非,執為實有亦非。

  然本論特重勝義諦,則以世俗諦之執易起,故特強調勝義諦之清凈無生,非謂唯知勝義諦即證菩提學人須明敦珠寧波車特筆點明二諦相融之意。無上見者,即大圓滿見。

  【正文】如是即為二諦之義理,而緣起法則為因乘大乘之法理。

  【釋義】萬物輪迴涅槃相,乃基於緣起為因,此等示現,不能否定。此實乃空性之持續自然展現耳。一如光之展現,波於水中之展現,亦如樹葉之聲沙沙響,世俗諸法相狀,悉皆如是,蓋一切相狀皆無可辯難,此即世俗層面真諦

  於勝義層面,所執皆非真實,唯成一味,離諸妄念而已。故勝義諦超越能所分別。然此亦實為世俗層面森羅萬象清凈無生本體,故二層面實不可分離。

  顯宗見地與密乘大圓滿見,證悟空性均無二致。此兩種體系,容或名相不同,區分事理有異,然無論何種標舉,空性始終為一。因乘大乘之特色,為於發心同時,行者步步深入法義,於是所見遂愈漸寬廣。其所以稱為因乘,即行者所修悉為成佛之因。如六度、如三十七助道品,皆能令人之人格及心智圓美。諸因圓滿,即能得成佛之果。

  建立世俗與勝義兩種菩提心,及證悟二諦,即為大乘共道清除妄心之教授

  【注釋】顯密二乘修持路徑不同,然證空性以成佛則一。顯乘所修六度萬行,種功德因,密乘則以轉毒成智為法門,直趨空性,轉污染為清凈,故得證佛果。下文即詳說此點。

  然顯乘行人每責密宗即身成佛之說為虛妄,此實由於不明轉毒成智,即煩惱菩提法門非虛。密乘修大圓滿口訣部心髓法時,實似禪宗,如謂密乘虛妄,則禪宗亦可謂虛妄,是故評價密宗,不宜皮相,應從其深法處探討。

  然若修密僅重事相,或執一法一咒不舍,則無非世俗有為法耳,非密乘真實義也。倘更迷雙運,則直入魔道,實為聖者所不齒。下文即依次第討論密乘修法

  【正文】密乘為大乘不共道,分外內兩支,具甚深無上法門,為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之融合,能依次第清凈妄心。

  【釋義】密咒道之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都有法門,消除能障礙修道之不凈妄執。前者為複雜之觀想,後者則修證空性。然若單修任何一法皆不圓滿,蓋修觀者不宜執實有,須以空性為本,修空者則不應墮入虛無,而謂一切法不實,如是始不違背緣起。故融合生圓二次第而修者,即指同時修習而不舍其一。

  【注釋】密宗分內密三乘、外密三乘,詳見下說。本節所言之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屬內密。

  內密有寧瑪派說與格魯派說。前者稱為舊派,後者則為新派。舊說內密三乘,為大瑜伽乘(摩訶瑜伽乘)、無比瑜伽乘(阿努瑜伽乘)、無上瑜伽乘(阿底瑜伽乘)。依次第以無上瑜伽乘為最勝。新說則僅立一無上瑜伽部,復平行分出三部,即父續、母續、無二續。本論所據為舊說。

  於舊派無上瑜伽乘中,又依次第分為心部、界部、口訣部。然口訣部又依次第分為隨機、口耳、心髓三部。諸部中以心髓部最勝,獨名「自性大圓滿心髓光明金剛藏乘」,本論造者龍青巴尊者即屬此系傳承。

  外密次第

  事乘——行乘——瑜伽

  內密次第

  大瑜伽乘——無比瑜伽乘——無上瑜伽

  無上瑜伽乘次第

  心部——界部——口訣

  口訣部次第

  隨機傳承——口耳傳承——心髓傳承

  (以上次第,後後勝於前前。而前前則為後後之道基。)

  於大瑜伽及無比瑜伽,皆修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二者同時而修。有謂大瑜伽只修生起次第,無比瑜伽只修圓滿次第者,實誤,蓋籠統而言耳。故本論及敦珠法王釋文,皆強調二次第須融合而修。生起次第修法,為觀情世間中一切有情皆成本尊,器世間則成本尊剎土,故即以修觀想為主;圓滿次第則行者自成本尊,住於本尊壇城中。然所成本尊身復有氣脈明點之次第修習,目的行者能起正智,故即以修空性為主。

  西藏密宗儀軌,一般均融合生圓二次第,若僅有生起次第者,則為基礎教授而已。然於大瑜伽中,則較少氣脈明點修習。於無比瑜伽,則先修生起然後再圓滿次第程序。於修無上瑜伽外內部時,則依次先修生圓,然後始修大圓滿,此則為行者內自證智之修習,亦即菩提心之修習。下文將次第論及。

  【正文】外三部密,主旨唯在凈化,或取或舍,適當交替而修,且用對治法以消除污染。

  【釋義】外三部密,即事密、行密、瑜伽密。其修習層次尚未能轉迷誤及妄念成本覺智,由是即須舍妄念而取智慧行者直接採取相反對治,以清凈身心污染。如沐浴、清凈、修慈悲等。

  所謂交替修習,即視何種污染無明或有或無,而作相應之對治。於修持道上,因有所清除之妄心,及能清凈之相應對治法,故須交替而修。此即為外密修持相當困難之處

  【注釋】外三部密修持,如事乘,須結種種手印,誦種種真言,以作沐浴、守護、甘露清凈加持法衣等法,然後入座,復須守護自身及修法處所等等。此稱為十八道,即共有一十八種清凈守護程序。此即凈化之意。

  【正文】至於內密,因本覺智圓融無分別,是故所舍者,即反成為修道之方便。

  【釋義】內密即大瑜伽、無比瑜伽、無上瑜伽。於修習中,認知本覺實為方便與智慧之雙運,無分別渾然一體。換言之,其為世俗諦與勝義諦之雙融,由是而作認知。於本覺總體中,有須舍之者,如妄心,及因妄心而起之苦受等,當其生起,反能因應而用作修持。如是,並非有意引發內心妄念生起,只是無須著意於舍其迷妄而已,而迷妄自然轉成覺性。此為內三部密修持特色。

  【注釋】內密特色,或稱為反修。當妄念生起時,不取不舍,反即此妄念而作修持,此即密乘種種止觀修習。

  月稱論師《入中論》有兩頌說:

  「有性乃生諸分別,已觀自性咸非有。無性彼等即不生,譬如無薪則無火。」

  「異生皆被分別縛,能滅分別即解脫智者說滅諸分別,即是觀察所得果。」

  前一頌,說世間萬法之生起,或謂自生,或謂他生,或謂自他共生,或謂無因生,此種種分別,實由不知諸法自性而致。若知諸法皆無自性,則譬如無薪不能生火,此種種分別謬見亦應不能存在。

  後一頌,謂有情因執諸謬見,始起貪嗔痴等,以致流轉生死即為分別所縛,能滅分別便即解脫。龍樹菩薩說由觀察緣生即滅諸分別,此即修觀之理。

  密乘修習,非引發妄念,而是當妄念起時,藉修持方便以觀察妄念自性,由是滅諸分別。是故於妄念不作取捨,唯觀察其自性而已。譬如當嗔念起時,修忿怒尊法;當貪念起時,修雙身法,此即將貪嗔等毒藉修法而加以觀察之道,是即為反修。下文言及壇城顯現等,即言反修之理。

  【正文】於壇城中一切自然顯現者,均為佛性展露,亦為行者自心所造。

  【釋義】勝義實相,即空性圓凈顯現之壇城,猶如幻鏡。諸法於鏡中無礙顯現,則為世俗實相,行者之心識亦包含其中,因諸法於幻鏡中自然顯現,實由心現,亦由心受。是故除如鏡喻之勝義實相,及如像喻之世俗實相外,更無第三種實相並存。

  【注釋】勝義實相即是空性,一切所顯均為世俗實相。《入中論》雲:

  「有情世間世間,種種差別由心立。經說眾生從業生,心已斷者業非有」。

  此乃說一切法唯心造。故密乘修習,在破離心之作者而非破離心之色法。有一喻雲:兩王爭位,勝者唯放逐敗者國王,而自統治人民,非將國內人民放逐。故下文所述清凈觀法,即破種種法之作者而不諸法緣起,破種種法。

  【正文】一切顯現都非實有,彼僅為空相,雖若宛然,而實為五蘊積集及妄執所生。若清凈觀之,無非諸佛眷屬

  【釋義】世俗諸法實相皆自性空,妄認其顯現為實有者,非是。自空性中生起剎那形態,無非為空性幻鏡之反映,各別呈現,實為自身意識認知力及心識之積聚。清凈觀之,即能體驗其微妙相。視自身五蘊為五方佛,五大為五佛母,八識為八大菩薩,如是種種,則知自身與妄念,原具聖者自性

  【注釋】五蘊:色受想行識。五大:地水火風空。八識: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

  五方佛及五佛母:中央毘盧遮那佛,配尊勝佛母;東方不動佛,配瑪麻幾佛母;南方寶生佛,配佛眼佛母;西方阿彌陀佛,配白衣佛母;北方不空成就佛,配法救度母。

  八大菩薩地藏彌勒虛空藏、普賢、觀自在文殊、金剛手、除蓋障。

  以一切妄念,為心識緣六塵所生境,故視能緣所緣等為佛菩薩及壇城一切法,此即自凈其意清凈觀法。故壇城即是空性,一切法皆為空性之各別顯現。空性即是佛性,故謂為諸佛眷屬

  【正文】於生起次第,萬法皆現於一壇城。自身成本尊,語為咒音,意則放收本覺。如是作,一切虛幻相即轉為佛土。

  【釋義】世俗萬象顯現宛然真實,唯以本無實體故,實為誤認而已。當以本覺轉化此等妄心誤認時,即轉為覺受不同之微妙相。故若自空有雙運之觀點觀之,萬法實為圓滿佛土,即遍滿本尊之壇城,於是再無一法為虛幻相。

  於清凈觀中,一切身相皆成本尊,一切聲音皆成咒音,一切思憶皆成本覺之顯現,即於觀想中,本覺成不同相狀流露,又復回收。全部修習重點,即轉身語意本尊、為咒音等,由是即能清凈生起次第之妄念

  【注釋】生起次第,謂由內心觀想生起壇城本尊故名生起圓滿次第則不爾,謂直緣自身脈氣明點,且令氣息融入中脈,以脈氣點本自具足,不待生起亦不待修成,故名圓滿

  以此分別,故修生起次第,即藉一切法之幻相起修,由是生起清凈壇城,行者無時無刻不自成本尊。若在外密,則行者不能成本尊,而修法時之壇城亦多在面前也。

  【正文】於圓滿次第,憑脈氣點瑜伽修習,行者進入不思議凈光明界,此中萬法均為真實空性,由是心氣即受駕御而致用。

  【釋義】於內密圓滿次第中,身即為脈,語為氣,意為明點。當修習脈氣點瑜伽時,觀想意之本體為本覺大樂。由是氣即能致用,得共不共成就。由此修習,古來有無大成就者得神通妙用,具見於史冊記述。

  【注釋】氣入中脈即起神通道家修中黃直透,其理與密乘略同,亦時能起神通妙用。密乘原不忌諱神通吉祥燃燈智尊者於《菩提道炬論》中言:「一切佛共許,為引發神通,如鳥未生翼,不能騰虛空,若離神通力,不能利有情。」唯密乘行人神通虛幻相,本無自性,由是對神通便不生妄執,如是始能進修大圓滿

  【正文】空性境界與本覺相融,此無分別雙運,即是手印。此即密咒道果金剛乘。

  【釋義】經如上修習,行者即能證空性與本覺無二,換言之,即能證空性之無礙展現,由是即得本覺佛身,亦名智身;得如如實相之佛自性身。蓋佛性即是真如,不涉緣起故。亦可說此乃著重於生起對實相之了知。故密咒大手印道,所修唯果,果即佛道,由是稱為果乘。

  脈氣點等修習,為無比瑜伽,然無上瑜伽亦作此修習,即如大瑜伽有無瑜伽之修習。內密三瑜伽實相輔相成,分別稱之為大、無比、無上者,無非為明其重點而已。大瑜伽所重為生起次第,無比瑜伽所重為圓滿次第,無上瑜伽大圓滿,契入萬有空性。然每一次第均包含生起圓滿大圓滿為求易了解其理,故分立三密之名耳。

  舉例而言,於大瑜伽修習,行者由觀空起,觀萬法於空性中清凈,於此生起悲憫大海,千波盪漾,此即所謂一心遍法界。當修空悲雙運時,即所謂一心入實相。

  此際觀想種子字,如吽字(藏文字母略),以生起清凈覺。種子放光清凈輪迴界及諸有情。此一切皆證知無非空性。由此修習,器世間成佛土,或所修習之本尊剎土,屋宇樓房皆成本尊越量宮,行者心識即成種子字。若種子字為吽,即由吽字轉為大悲金剛杵。金剛杵放光生起所修之本尊,如金剛薩埵。此後再經連串次第,即為瑜伽之密法修習。

  於無比瑜伽,上述次第予以簡化,著重控制脈氣點之修習。

  無上瑜伽大圓滿,有時又稱為大無上(maha-ati)。大者,指大瑜伽生起次第,能悟入實相本體,故實為無上修習。

  大瑜伽生起次第必須與無比瑜伽或無上瑜伽合修,其理趣如下——行者至少須修一本尊嫻熟,如蓮花大士或其他本尊持咒亦須嫻熟,如未能嫻熟,則無修習無比瑜伽所須依賴之基礎,於修脈氣點時亦缺乏連貫。同理,若行者未入生起次第之本尊靜慮止觀持咒,則亦無進入無上瑜伽之背景,使能覺受萬法任運成一圓滿壇城。此即是三種內密不能分別修習之理。

  【注釋】密乘於西藏傳播初期,過分著重圓滿次第之修習,由修脈氣點而得神通,並生執著,於是所修即成有漏之有為法。及吉祥燃燈智尊者入藏,始提倡修習空性。修脈氣點為定學,修空性則為慧學,又復提倡戒律,於是戒定慧三者始得平行。

  因此影響,修密行人始以大圓滿見為修密法究竟。三瑜伽必須互攝者,即此之故。蓋修生起次第亦修觀空性,修圓滿次第更須觀自身即是本尊壇城,壇城即是虛空法界。由是始不偏重於定而失慧。下文即將詳論及此。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