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越:解脫是什麼?

解脫是什麼?

人類生命最大的特徵是什麼?

人活著,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這個問題,三千多年前就有人開始考慮了。公元前1027年,在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王後耶夫人為其生下了一位太子,取名叫悉達多,意思是「一切義成、一切事成」。這位太子也就是後來的釋迦牟尼佛。

悉達多太子出生後不久,即有阿私陀仙人預言他將來可能要出家修行。為了避免太子厭世出家,凈飯王後太子納釋種婆羅門摩訶那摩之女耶輸陀羅為妃,並為他建築了冬天用的暖殿,夏天用的涼殿,春秋用的中殿。殿中都用七寶裝飾,窮極奢華。又在園里廣造池台,栽種花果,並以五百采女歌舞隨侍,人間的娛樂,可以說應有盡有。但這些聲色之娛,並不能使太子感到歡樂,相反的,他更為「人命苦短,憂思無量」的問題苦惱。

太子父王到城外出遊。他在東門外的人叢中看見一個老人,發白面皺,骨瘦如柴,手持拐杖,行動極其困難。車經南門,他又看見一個病者,身瘦腹大,喘息呻吟,痛苦萬狀地在道旁掙扎。他後來到了西門,遇到一族人抬著一具屍體。那屍體膿血流溢,惡臭難聞。隨行的親屬,痛哭流涕,使觀者心酸。太子看到此等情狀,感慨萬分。想到世人不拘富貴貧賤,都逃不過老病死的大關,嘆道:「日月易過,少年不常,老至如電,身形不支,氣力衰虛,坐起苦極。我雖富貴,豈能獨免?念及將來,甚可畏驚。」

從此以後,太子就常為如何安身立命,求得解脫的問題沉悶苦惱。到了他十九歲的時候,就在二月初八日的夜裡,潛出宮門。他發誓言道:「我若不能求得正覺,度脫眾生生死海中,誓不再回迦毗羅城。」

從此悉達多太子開始了他的修行生活,一直到三十歲時,在尼連禪河的一棵菩提樹下,睹明星而豁然大悟證得一切種智,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五 解脫之道

追思佛陀出家的經歷,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在佛陀看來,人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充滿了痛苦。佛在證道後最初傳的教法,就是「苦、集、滅、道」四種真理,叫作「四諦」。苦是現象,集是苦的因,滅是消除苦的結果,道是解除苦的方法。可見佛修行並創立佛法的初衷,就是為了解脫這些痛苦。後來佛陀教法,其實也都是解除人生之苦教法

四聖諦

苦、集、滅、道四聖諦,是佛法聲聞修行悟道法寶

聲聞是指因聞佛說法的音聲悟道聖人聲聞依苦集滅道四諦修行,可證阿羅漢果。

聲聞人得聞佛說四諦法,而知道眾生輪回六道生死的確是苦(苦諦),同時又了解生死苦惱的根源皆因眾生內心積集貪、嗔、痴等煩惱策動身口意三業,造作殺、盜、淫、妄等罪惡行為而形成的(集諦)。若然能夠取消內心貪嗔痴等煩惱的積集,就可以解脫生死的苦惱,證得涅槃究竟的快樂(滅諦)。但欲想離苦斷集,一定要切實修道(道諦)。所謂「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由修道的功力,斷除見思煩惱就可以轉凡成聖,證得我空真如之理,所以稱為四聖諦

依照聲聞乘的觀點,完整的一次因果在三世中圓滿,即前世無明、行作為因,依其產生今世識、名色、六處、觸、愛,依靠今世的愛、受、有三者作為因,而產生後世的生、老、死。這就是三有輪回的緣起

三界六道眾生,不管壽命長短,都一直在苦難中度過。苦,可分為內外兩種苦。內苦,為身心苦。疾病疲勞等屬身苦,憂愁嫉妒等屬心苦;外苦,為外境所加之苦。風雨寒熱等屬天然苦,盜賊欺擾等屬人事苦。《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那麼,苦從何來呢?

眾生因惑造業,遂感苦果要想解脫生死的苦惱,必須滅掉惑業諸法,歸於寂滅無為。所謂修道就是修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還有三無漏學:戒、定、慧。通過修道,乃斷煩惱障、了變異生死,證小乘極果。

苦是集的果,集是苦之因,滅為修道之目的,道為證滅和斷苦的途徑。這是佛陀最初教化凡夫小乘的善巧方便。

小乘人認為實有苦集滅道諸法,依四諦法證阿羅漢有所證,不能證法空。所以阿羅漢只破見思惑,他還塵沙惑、無明惑未破。這還屬於化城,未到寶所,非究竟的佛法,尚未與真實法性相應。

破有顯空。依般若真空的理體而言,既無生之苦集,也無修證之道滅。這就是說,真心的空相中,既沒有各種苦的感受,也沒有種種集因可斷;既沒有寂滅的涅槃可證,也沒解脫之道可修。所以,無苦集滅道是空聲聞法,令小乘人破除法執,而能回小向大,廣學般苦,趣向佛道

當然,一真法界本無一法可得亦無一法可舍。以般若智慧觀照,四諦即是法性妙用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是辟支佛所修的法門

辟支佛,名緣覺,又名獨覺。如果生逢佛世,親聞佛說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叫做緣覺;如果不值佛世,只憑自己宿植善根,觀察萬物緣生緣滅、生滅無常之理而悟道的,叫做獨覺。無論是緣覺,還是獨覺,都是因緣悟道聖者

十二因緣分為流轉門、還滅門。流轉門,是順觀的十二因緣,講述眾生輪回六道生死因緣;還滅門,是逆觀十二因緣,是滅除煩惱生死而證道解脫修法

十二因緣的流轉門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講述了一個人生死輪回的基本過程眾生迷失本心,妄起無明,以無明為因,產生造作的沖動(行),挾持前世生命所造作的善惡業種子去投胎(識),形成心物兩種元素和合而成的胎相(名色),逐漸形成了各種感官(六入),產生觸覺(觸),而有苦樂等感受(受),進而產生貪愛慾望(愛),因貪愛而欲據為己有(取),以取為條件生了有(有),因取、有而造業,形成感果受報的生命體(生),有生即有滅,諸根衰頹則老,身壞命終是死(老死)。這就是生命三世輪回之流。無明與行屬於前世,是今世的因;中間八個環節說明了今世,其中,識、名色、六入、觸、受五個環節是現在的果,愛、取、有三個環節則是現在和來世的因,生與老死則為來世之果。

十二因緣可以分為惑、業、苦三道。無明和愛、取三支,屬於煩惱惑道(無明為過去惑,愛取為現在惑);行和有二支是屬於業道(行是過去業,有是現在業);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屬於苦道。一切有情生死輪回的因果鏈中,依過去世的惑業(無明、行),招感現在世的苦道(識、名色、六入、觸、受);由現在世的苦道,引生現世的惑業(愛、取、有);再依現世的惑業,引發未來世的苦道(生、老死)。如是依惑造業,由業引生苦道,依苦道再起惑,再造業,再受苦。如此循環不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以有情流轉生死生生世世難以解脫

十二因緣的還滅門是: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生滅則老死滅。

人生的最大苦惱,由於老死而來。老死則因生而有,生命皆因有支業力的牽引,業又因妄取而生眾生被貪愛驅使才會妄取,愛是從感受而來,受是因六根與六塵接觸而產生,觸又因六入而生,六入又因名色所造,名色的形成則緣於識心投胎。識心投胎的主因,是由過去行為造作的業力所驅使。若無業力,識心就不被逼去投胎受報。

那麼,業又從何來而來呢?

業,是由無明造作而生

這樣追究到底,就知道無明才是生死輪回的根本。只要無明斷了,十二因緣就會斷了,「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樣就可以解脫生死輪回了。

那麼,怎樣才能斷除無明呢?

必須用般若智慧進行觀照。了達無明本體就是明,息妄歸真,不再妄起造作,破除我法二執。如是妄盡情空,真心自然顯現,無明則消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直至生滅,則老死滅。前因既滅,後果不生,即可永斷生死輪回。

般若智慧照見諸法空相時,則知一切法皆是真空妙有的當體顯現,不管是流轉門,還是還滅門,都無實法可得。十二因緣的每一支,無一不是空無自性。從這個意義上講無明也是如來藏。除了妄想執著,根本就沒有實法存在。所以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因此,依真心的空相而論,不但沒有凡夫流轉門的十二因緣法,同時也沒有辟支佛還滅門的十二因緣法,這樣,即可破除辟支佛的法執。

了解十二因緣意義,在於遣除無始劫的業力習氣、無名妄見。

轉識成智

佛法智慧之學,我們可以把佛法智慧分成很多類,如二智、三智、四智、五智等。

修行人首先要明了各種智慧含義差別才會自己的修證過程中進行觀照體悟。

二智為根本智與後得智。根本智,也稱無分別智,如理智、勝義智,是諸佛的實智,為三乘共有,能證知眾生萬物緣起性空的真理即是明了宇宙萬有普遍共同不變的原理、了達一切法的實相空性,是煩惱障已清靜智慧所顯現的真實;後得智,也稱有分別智、如量智、世俗智,是諸佛菩薩的權智。諸佛菩薩親證宇宙原理之後,能夠辨別眾生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思想慾望,而投以適合的法葯,拔除眾生的苦惱,給與眾生快樂,是照了俗諦之智,是所知障已清靜智慧所顯現的真實

三智指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為三乘共有,照見一切法之總相體空無我;道相智,又名道種智、道種慧和道慧。菩薩為了度眾生成佛,應當了世間一切善惡業之行相及其種類差別;一切種智,又稱一切相智、一切智智,能了知一切法如其所有之體性,及盡其所有之形相,以及了知菩薩聲聞一切道相。一切種智唯佛獨有。佛是「三智圓明」。

四智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顯現法界之萬德,猶如大圓鏡中現一切色像,遍照法界理事。因為空性本身就跟鏡子一樣,雖然美醜形相都可以從鏡內顯現出來,但是鏡子本身完全不受污染分別,大小品質都不會改變,所以稱之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了達一切法無我平等之理,佛與眾生無別,主體客體沒有分別,輪回與涅槃平等,對一切眾生起無緣大悲成就諸法體性平等作用;妙觀察智,因為知道一切事情本性都是平等的空性,所以就能觀察得更好。正因為不去分別、不去觀察,分別觀察得最好,所以能分別善妙諸法而觀眾生之機說法斷疑;成所作智,即證悟法界真實圓滿後,為成就利他妙業之智,為利益一切凡夫二乘種類而成種種變化之智。

密法在上述四智上加上法界體性智,合稱五智法界本體具足無量無邊法性,隨緣開顯,則現無量無邊法相,一切法性,當體即空,是為法界體性智。也可以說,前面四種智慧總集,為法界體性智。

所謂修行目的就是轉識成智。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張「凡夫八識,經過「轉依」而成為四智,即轉第八識大圓鏡智,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轉眼等前五識成成所作智。六祖慧能大師說,「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我們在修行的「因」位上第六意識妄念空了,達到般若境界;第七識的我執沒有了,對待一切人,怨親平等。不過,這兩識雖然轉了,還不究竟,必定要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前五識跟著轉為成所作智的時候,才算真正成就。密法則講轉第九識為法界體性智,即五智成就,乃為成佛

解悟與證悟

修行人初明般若之理,多屬解悟。雖明其理而不能返照,我執不破,理不與事合,不起力用,依舊隨緣流轉,成為知解之徒。更有甚者,偏執所解之空理,不重因果,妄起造作,反種惡道之因、非法之過,乃人之誤也。因此,有所解悟者,當返觀自心,時時自省,不可得少為足,更不可沾沾自喜,以為有悟有得。一落此見者,當知我執之根猶存,更當用力參究。古德雲:「大悟一十八次,小悟不知其數。」末法之人,慧淺執重,欲求徹悟,自當加倍努力,不可淺嘗輒止,自欺欺人,辜負了佛菩薩的一片苦心!

一些人已親見本來面目,但腳跟不穩,未經用功保任,亦未經事上磨練,加以多生煩惱習氣熏擾,所以常隨境流轉,未起般若之用,是謂「悟後迷」。此須用心保任,嚴持戒律,並於事上磨練,日久功深,無明煩惱斷盡,習氣毛病掃清,方得真實證悟,入菩薩位,開顯無量智慧神通自在

理可頓悟,悟則無一法可修,無智可得,無果可證,當體通透,方為真悟。事需漸修,悟後起修,不修而修,念念皆是般若波羅蜜多,潛移默化,不證自證,實為修道之通途。

那麼,悟後起修是何等境界呢?

圓覺經》說:「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禪宗祖師雲:「平常心是道。」

菩薩行持境界

菩薩所行境界,已是理事不二,全事即理,所行皆為般若之果德。這時,一真法界是他自己,他只能得到他自己,不可能再得到任何外在東西,也沒有任何外在。他沒有什麼可以得到,他也不可能再得到什麼,全證法性歸無所得。菩薩把全生命、全人格、全理智、全感情投入般若波羅蜜多,因為菩薩已證般若空性,所以於法自在,起無邊妙用,二執已破,諸法空凈,視世間世間一切皆量等虛空,皆同幻化游戲,了無掛礙,無求無取,無得無失,隨緣自在,無有恐怖虛妄我法二執已破,證入法界實相,則遠離凡夫之顛倒夢想

菩提心驅使,勵行六度萬行不息,以成就成佛報身之福德資糧。更依現證無我慧之勝義理智,繼續觀察抉擇,將二障習氣,破除盡凈,以成就佛法身之智慧資糧。迨方便分和智慧分均達究竟圓滿,即達佛之圓滿究竟涅槃。究竟就是真實、畢竟,畢竟證得生命真實──涅槃涅槃就是常、樂、我、凈。涅而不生,槃而不滅,意即證得生命的永恆。

梵語涅槃,譯為滅度或解脫不生不滅之意。妄時虛假,有生有滅,故曰生死;覺時歸真不生不滅,故曰涅槃

涅槃共有四種

一為自性涅槃是指眾生自性,原本清凈無染,不生不滅,聖凡同體平等無二。

二為有餘涅槃。二乘聖人證我空真如理,回復自性清凈,獲得生命自由解脫,不再受生死煩惱的束縛,得小乘極果。但由過去業力所招致的果報色身,有餘色身尚存在人間故名有餘涅槃

三為無餘涅槃。二乘聖人斷惑證真後,灰身滅智,已經離開人間,不僅精神獲得自由自在,同時也拋棄了眾苦積聚的五蘊色身,不再來三界受生,已斷分段生死。《大智度論》說:「聖人今世,所受之蘊盡,更不復受,是名無餘涅槃」。

四為無住涅槃。不住生死也不涅槃這是大乘菩薩斷盡無明煩惱而證得法真如境界。不住二乘斷滅涅槃亦不菩薩變異生死,不但斷分段生死,而且斷變易生死,即佛境界。此無住涅槃,方名究竟涅槃

涅槃是相對生死而說,菩薩住於般若果德中,既不見生死也不涅槃無生死可了,也無涅槃可證。所以,諸佛菩薩雖然已經證得涅槃,但以同體大悲故,倒駕慈航,隨流九界,出生入死,教化眾生,故不住涅槃;以大智故,斷除法我二執,於一切法得大自在,故不住生死;以其悲智雙運故,亦不住於中道;而窮未來劫,永遠往來生死之間,教化群迷,利樂有情故名無住涅槃。《圓覺經》雲:「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這就是般若真空不空妙用,是究竟涅槃真實境界

證悟佛境

梵語佛陀耶,簡稱佛,譯名覺者,覺悟宇宙人生真相。佛以般若智慧觀照法界真相發現緣起性空的真理,證悟到本具智慧德能,覺了一切眾生本具佛性,運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將自己所覺悟真理及在覺悟真理過程中所得經驗方法,用以教化眾生,使眾生能夠斷煩惱而證菩提、了生死而證涅槃

覺,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層含義小乘人破我執,斷見思惑,了分段生死,但能自覺,不能覺他;菩薩既破我執又破法執,既斷見思惑又破塵沙惑,但尚有微細無明未斷,既自覺又能覺他,悲智雙運,但未達究竟圓滿;唯有佛自覺、覺他都圓滿自利、利他都究竟,惑盡智圓,悲智合一,福慧具足,是名覺行圓滿。佛是大覺大悟而又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聖者

《大日經》雲:「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十法界中一切有情,只要能證悟本具妙明真心都能成佛。所以,三世諸佛是說過去、現在、未來無量諸佛這一切佛,都是般若波羅蜜多的緣故,而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是顯示佛果菩提至高無上。十法界中,唯有佛高於一切。三聖六凡,都在佛之下,無能過其上者,故名無上;一切眾生,無有能與佛齊等者。因為六道眾生的知覺是妄知,非真覺。二乘雖能覺悟諸法皆空,但味著於空,只期自度,無心度人,是心不平等菩薩雖能本著自覺、覺他的精神自利、利他,但自覺、覺他仍未圓滿。唯有佛陀,不但所證的真理平等,而且能等視眾生猶如赤子,平等教化,故言正等;正覺,不同於凡夫外道的執迷不覺,亦非二乘但求自利正覺也不菩薩自覺、覺他未能圓滿正覺,而是佛以真實智慧覺悟平等的理,又能平等教化眾生,覺行究竟圓滿,所以尊稱佛為「無上正等正覺」。

三世諸佛,因地修行,皆依般若波羅蜜多而修六度萬行,及功行具足,則般若波羅蜜多轉為一切種智。依此智,顯現三種法身:一為自性法身,即一切法之自性全體,也名法身;二為受用法身,依無相自性法身,開顯常樂我凈之真實色身,也名報身;三為變化法身,變現無量隨類化身,也名化身。法報化三身圓滿如一。因它不生及空性,故是法身;因空性圓具光明朗凈,故是報身;因它能夠自在顯現,大悲周遍,故是化身。這圓滿一體的法報化三身,便是覺性的本質。

法身、報身和化身,是對眾生來說的。對佛本身而言,是沒有分別的。佛的覺悟法身之境,而由此覺悟佛化現報身和化身利益眾生菩薩行持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對空性了悟的智能到圓滿即是法身。而大乘法中,菩薩修持慈悲法門,因為不斷修習慈悲的結果,便有報身和化身的顯現,為了依據眾生不同的根性而利益他們,所以圓滿覺悟不但在智能方面發展,了悟空性,並且從善巧方便方面發展慈悲,化現無數來救度有情

以我們的虛幻心識,是很難明了佛那種毫無造作、不生不滅境界的。佛的境界是任運自然的,也是無終止、無分別的。佛的身語意事業是毫無意念、毫無分別的,不需要特別地專心觀想,完全任運自然。佛提供了各種不同法門,如聲聞乘、緣覺乘、大乘,佛並未有意地分別這種法門給這個人,那個法門那個人,佛只是自然任運,圓滿了每個眾生願望。而佛的加持,亦是自然不費力的,廣及一切眾生。能對佛具有信心虔誠的人,必能感受出這一加持。佛的無分別無間斷之佛行,就像虛空一樣,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過去存在,現在存在,將來亦存在。佛從未費心去計劃要怎樣來救度眾生,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以什麼方式……

法報化三身與成就解脫之道

法身超越時空,遍滿一切法界,是永恆的。永恆之意,並非永遠持久不變,而是如虛空一樣非緣生,不生所以不滅法身是一種境界,不是實體,不是緣生物,卻可產生各種緣生事物,如輪回、涅槃無明智慧疑惑等。法身集合雙重清凈。第一重清靜即原始本然的,是全性無相,了無煩惱障和所知障;第二重清凈行者修習菩提道所顯現的成果。第一重原始本然清凈,為修行之「基」,即本覺;第二重清凈,為修行之「果」,即究竟覺。般若波羅蜜多,則為修行之「道」,即始覺。

平凡的眾生因根性未足,無法依止報身佛,而為了能利益這些未具相當證量但積聚許多善根功德眾生,於是便有化身佛的化現。化身佛,並不一定指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佛陀化身佛的化現,是不可思議的,甚至有時佛會化現為畜生,此畜生就是化身佛。只要是對眾生有益處的,佛便能化現,沒有固定的形式經典中曾提到在佛滅度後五百年,佛會化現為普通眾生的善知識;而在佛滅度五百年後更久,佛會化現為文字經典眾生將能從這些文字中獲得覺悟凈土法門則以化身佛的修法為下手處,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皆依阿彌陀佛大願而化現,為度脫眾生殊勝方便。依阿彌陀佛大願力故,凡夫之人也可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於彼極樂世界一生補處,圓證三身。

涅槃經》中說涅槃具足常、樂、我、凈四德。涅槃境界永遠不變的覺悟,稱作常;涅槃境界無苦而安樂,稱作樂;涅槃境界自由自在、毫無束縛,即是我;涅槃境界煩惱染污謂之凈。涅槃境界超越生死輪回,它雖然是修因感果而得,但不是由因緣和合而成,是唯一不變的、永恆的。這種境界是一種不可言說、不可思議的,超越人天福報的終極存在狀態。只要證得這種境界,生與死的分別對證道者而言,已經失去了意義,不管是生還是死,他都將永遠處於沒有煩惱、沒有迷惑的大自由、大自在中。

眾生因一念執著而生死流轉,痛苦煩惱,皆因不知智慧無明煩惱清凈如來藏與娑婆世界是一體無離合,從來不曾分離,所以佛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釋迦牟尼佛講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佛經,說的無非都是這個道理,萬千法門不過是為了對症眾生的萬千機緣煩惱

佛教流傳至今,已經三千餘年。其獨特的生命力,恰恰來源它是一門智慧之學、之法。無論何時何地,佛學提供給人們的都是醫治痛苦煩惱的一劑良葯。正因為佛學這一特點,千百年來吸引了無數大智慧、大慈悲的人投入其中,前赴後繼,構建了一座如金剛一般堅不可摧的智慧寶塔

生命有如花朵心靈本自解脫讓我們深入佛法智慧之海,共證菩提自在解脫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