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越:心靈本自解脫

心靈本自解脫

問:什麼是心靈的本自解脫心靈本自解脫了,還需要佛法嗎?還需要修持嗎?還需要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的證悟菩提嗎?

心靈本自解脫》倡導的「智慧生命」的智慧,是人世間生命智慧嗎?「生命圓覺」的覺,是人世間生命的覺知、覺性嗎?

答:這些問題很復雜,涉及到了全部佛法,涉及到了從一個凡夫到證悟菩提圓滿佛果的全過程

佛法須彌山,博大精深,浩如煙海,我們稱為全佛。世間與出世間生命中的一切,宇宙法界的一切,都是佛法所說的顯現。顯現是無常的,「諸行無常」,世間、出世間的一切法都是平等的,稱為法性大平等性,萬法不依你我的存在而存在,諸法無我

眾生執著無明生死輪回與涅槃都是幻化顯現,無有實相,實相無相。所以涅槃寂靜,一切顯現不生不滅涅槃不離生死生死不離涅槃。「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佛法三法印,是佛法的基本教理,是佛法的究竟義趣。

覺證智慧生命,即在智慧生命中證悟到生命圓覺的究竟——本覺智慧。證悟究竟真理是什麼的同時,首先要了真理是法爾解脫佛法,不是諸佛菩薩創造出來的,諸佛菩薩只是覺悟、證悟了的真理者。我們學習佛法,不僅要認識,更重要的是要親自實踐,佛法稱之為修證。不去實踐,不去修證,是不可證悟到法爾解脫真理。即便你是轉世應願再來菩薩也要示現這一修證證悟的報化二身的證量。

心靈本自解脫」的含義是法爾本自解脫,「智慧生命」的含義生命是本覺智慧的顯現,這些僅僅是概念佛法真實不虛,不是以世間幾個概念和名稱詮釋的。

問:心靈本自解脫生命解脫方法之路嗎?

答:心靈本自解脫無有解脫與非解脫的問題。生命宗教萬物萬相,都是佛的法身都是顯現,是本自解脫的、本來如如的、無以附加,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一切顯現,不生不滅;一切顯現「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是法爾解脫真理成佛就是證悟了這一真理這一真理不被一切所束縛,一切形式內容信仰都是認識、理解、修持、證悟這一真理的方便之法和修證之路。而同時一切形式內容信仰、方便本自解脫,因為一切形式內容信仰、方便也是法。法自性平等性,從執著我相、外境、一切幻化之顯現,到執著法相形式內容信仰、方便,都是一種執著,終不可究竟解脫,因為其背離了法爾解脫真理心靈本自解脫佛法的第一義諦。

莫要執著宗教形式,並不是說要舍棄它,而是將其形式內容高度統一,使其形式成為展示究竟解脫、法爾解脫的方便。過於執著形式內容、方便,不僅不能走上法爾解脫之道,反而會背上更大包袱。今天信佛學佛人不少,可是有多少人明白法爾解脫般若智慧真理有多少真正依佛陀教法、教言實修實證呢?許多信佛者反到成為了宗教文化市場、宗教經濟市場的貢獻者。

過於追求形式,會掩蓋住佛法法爾解脫真理的光輝。佛法如此走下去,生命力何在,究竟真理性如何顯現,如何能夠使信仰者真正走上解脫之道,歸於生命本來面目這是大問題,是我們這個時代佛法面臨的現實問題。

我們看到很多人拜佛,為的是家人福報、個人世間功名利祿。禮佛拜佛增長善業福慧,是集存資糧的加行之法,但將諸佛菩薩視為自身私利的保護神,是對佛法的褻瀆。

智慧生命」中的智慧,在佛法中稱為般若;「智慧生命」中的生命,指法界眾生

眾生俱生無明,以執著心為實有,因而有生有滅。眾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是無明眾生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眾生無明,以無明為因,產生造作的行為(行),挾持前世生命所造的善惡業種子而投胎(識),形成心物兩種元素和合而成的胎相(名色),逐漸形成了各種感官(六入),產生觸覺(觸),而有苦樂感受(受),進而產生貪愛慾望(愛),因貪愛而欲據為己有(取),以取為條件生了有(有),因取、有而造種種業,形成感果受報的生命體(生),有生即有滅,諸根衰頹則老,身壞命終為死(老死)。這是無明眾生從生到死的命轉里程,即三世輪回之流轉。其中無明與行屬於前世,是今世的因,中間八個環節說明了今世。識、名色、六入、觸、受五個環節是現在的果,愛、取、有三個環節是現在和來世的因,生與老死為來世之果。

十二因緣可以分為惑、業、苦三道。無明和愛、取三支屬於煩惱惑道(無明為過去惑,愛取為現在惑),行和有二支屬於業道(行是過去業,有是現在業),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屬於苦道。一切有情生死輪回的因果鏈中,依過去世的惑業(無明、行),招感現在世的苦道(識、名色、六入、觸、受);由現在世的苦道,引生現世的惑業(愛、取、有);再依現世的惑業,引發未來世的苦道(生、老、死)。如此,依惑造業,由業引生苦道,依苦道再起惑,再造業,再受苦,循環不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以有情流轉生死生生世世難以解脫。同時,無明有情眾生執著能所二取相,以為一切顯現境相實有,起貪嗔痴慢疑五毒,造種種業。此業熏習成業習,故業力習氣作用下,生死輪轉,不得解脫

問:剛才聽你講了無明眾生生生世世難以解脫生命生死過程皆因眾生無明緣起(十二因緣)。眾生俱生無明執著無明妄見,能所二取相,受業習氣所感,難以自解脫;又聽你講了心靈本自解脫,一切生命本來具足般若智慧,所以倡導智慧生命。那麼,這不是相矛盾嗎?

答:眾生雖俱生無明受業力所惑,同時又本具佛性光明、內證智、覺性光明,在本基上本來解脫,究竟解脫

回答這一問題,首先必須介紹般若的體、性、相、用,即佛法中的本基的概念

般若波羅蜜多」中的般若智慧之意,波羅蜜多是到達彼岸之意。從無明輪回界,越過生死海,到達涅槃彼岸,稱之為到達智慧彼岸,也指破盡無明眾生的我法二執,證悟法性的大自在境界,證悟無分別智、明空不二、明覺雙運、智悲雙運。

問:怎樣的智慧稱為般若?何種智悲能使我們證悟菩提涅槃

答:「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般若分為三種文字般若、觀照(內修證)般若、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

實相是諸法真實之相。所謂實相般若,即以般若智慧關照一切對境之真實絕對者。

實相無相對於眾生來說,實相不可知,必可言說。正如華嚴經雲:「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

實相無相,離一切虛妄之相,沒有一可得;實相無不相,具足恆沙功德之相,沒有一法不是;實相無相無不相,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妙有非有,真空非空,無相無不相,即是實相般若

觀照般若

觀照般若,即觀照實相之理智慧,亦為修行者在轉識成智的過程中的道用。行修六度般若蜜中的忍辱布施持戒禪定精進般若,修習禪定、參禪、止觀密宗教法中的四加行、十加行等一切觀心法門都是觀照般若

般若波羅蜜多修習實證最為重要。《心經》第一句「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又泛指一切習修觀照般若菩薩,又稱觀心般若

問:如何理解觀照般若

答:學佛的人都知道禪宗中北禪祖師禪秀的那個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鏡台。」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為了紀念,就把棵樹稱為菩提樹心如明鏡一般,就可以照物;如果鏡面上積有塵埃鏡子就失去了照物的功能,「照見五蘊皆空就不可能了。所以要用功,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個偈子的本意是:雖然人人都有清凈佛性,但客塵來了,不加掃除就會污染,要時時修觀心般若,「莫使惹塵埃」。

禪秀的偈子了不起,我們不能因為有禪宗六祖的頓悟法門,而忽視漸悟法門和觀當下的起心動念。依藏傳佛教寧瑪派大圓滿修法修行者見到心性,建立起了「徹切」見,仍需要修習「妥噶」,即大用,而成就報化二身。這是因為見到本體心性,阿賴耶識暫時不功用,但無始劫以來的習氣種子仍然會遇到風吹草動而翻起,不能轉識成智成就三身五智

釋迦佛滅度後百餘年間,通過「七百結集」和「萬人結集」兩大法會,形成「上座部」和「大眾部」兩大系統,後又分成二十部之多,稱為二十部。其共同點是「無我」。

這個「無我」,在佛教中分成「人無我」和「法無我二種佛教認為任何個人都是色、受、想、行、識五蘊合和而成。色蘊是物質部分,其餘四蘊是精神部分,是物和心兩個部分。「照見五蘊皆空」中的「五蘊」指的就是色、受、想、行、識。萬事萬物歸結起來,都是這五個東西,是物與心兩類。「人我」是五蘊合和、心物合和而成的一個假象,所以才叫「五蘊皆空」。離開五蘊,就找不到「我」。有「我」,就會生貪、嗔、痴種種煩惱,陷在生死苦海中。

小乘佛教認為「我空法有」。這里的「法」,指天地宇宙規律法則永恆,不依我存在不存在而存。

因緣而成東西無有生、住、滅,是空。因和緣非空。

現在自然科學也這樣認識:宇宙中的一切現象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可分,於是就尋找最基本的不可分割的物質,從分子找到原子,從原子找到基本粒子,現在對基本粒子還在進行解剖。

一切生死輪回的因是「我」,懂得了「無我」,就找到了斷煩惱方法。我空,而五蘊煩惱這些「法」不空煩惱如何了斷?於是產生了大乘佛法

公元二三世紀,印度出了一位龍樹菩薩他對般若學說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總結,其代表作是《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龍樹的弟子提婆又作了《百論》。這四部論正統地解釋了般若,其中《中論》最重要。《中論》是破小乘的,認為不僅人我空,五蘊也空,提出了一切法空的著名論斷,由此大乘佛法確立。

一切法空,不留半點執著。只有一切法空,一切煩惱才起不了作用才有解脫可言。

《中論》把小乘破得特別厲害。小乘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中論》都毫不留情地一破再破,破到最後,連佛的四諦法、十二因緣涅槃都全部加以橫掃。

問:這些都是佛教的根本,怎麼能破呢?

答:因為小乘把這些大法成了教條,在法上執為實有,這樣法就死了,唯有通過破,才能變活。

其實《心經》、《金剛經》里全是個「破」字。「佛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禪宗祖師們的棒喝、藏密仁波切的心性直指,也都是「破」,打破當下的意識分別心。

《中論》的思想,就是佛教里的緣起法。「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誰也離不了誰,無一法可以獨立。只有這個原則不能破,因為萬法實相,超越了破立的范圍,沒有一法可以成為實法,沒有一法可單獨成立。一法緣起,萬法相合,《華嚴經》稱為:「法界緣起」。

禪秀雖然認識到自性清凈,但停留在「我空法有」上,即使認識到「一切法空」,但沒有證悟到「一切法空」。在實際的現量中,在修行的理趣中,只達到了「我空法有」的境界,所以才有「時時勤拂拭」。正如五祖說,「只到門外,未入門內」,還沒有達到無上菩提絕對自如的境界

對於無上菩提,五祖作了相當細致的闡述:「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這種境界不是「時時勤拂拭」能達到的,因為佛性、大光明鏡、基、本體菩提心是不會被真正污染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是六祖的如如智。針對禪秀「我空法有」,六祖旗幟鮮明地提出「一切法空」,甚至菩提也空。

菩提本無樹,明境亦非台」的意思,是佛性本來清凈的那個心是不能執著的,也是空無有自性的,未有一佛能分別見到本「基」、本體。因為一切證悟的果就是此本「基」、本體其所證到的果和「基」、體是一體無離合的,本自一體、本自圓滿

本來無一物」的意思,是說「一切法空」。《中論》、《心經》都講了這一句

「何處惹塵埃」的意思,是對內不再認為有什麼佛性,對外不再認為有什麼塵埃,一切法空,大平等性自解脫。一切法無有自性,對任何世間的、出世間的、凡的、聖的沒有任何區別,找一個實在的佛性找不到的。《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六祖聽五祖講《金剛經》,悟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才算大徹大悟。六祖見道了「一切法空」的般若思想,與《金剛經》的主題是一致的。

問:「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似乎與「一切法空」的思想不協調,六祖大徹大悟,悟的什麼?

答:六祖大悟的不僅是「一切法空」的中觀思想,還包括自己的心體。這種「悟」,不能用教下理論中的「法空」完全說明。

唯識學對「法」下的定義,是任持自性,軌生物解。

「任持自性」,指每個事物都具有質、量、度、色、香、味等相應的屬性而自成一法,與其它的法不同而有區別。

「軌生物解」中的「軌」,指軌道、規律;「解」,就是認識。

這句話的意思:事物不僅具有獨特的「自性」,這個「自性」還具有相應的規律。既有「自性又有規律事物,才能使人們產生認識。如果沒有「自性」,法法之間就沒有差別天下萬物成了絕對的同一,認識就成了多餘的、無用的,還要智慧般若開悟干什麼?另一方面,自性中觀學所否認。中觀學的基礎緣起性空,一切法無自性。這是因為中觀唯識所講的自性有所不同。中觀學破斥的自性,是恆一不變、實有獨立、不依賴其它事物關係自在自有的事物緣起論則證明自性是沒有的,一切法無自性緣起性空。

中觀學認為,佛證的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包括兩個內容

一是對一切法說「如所有性」,對一切法的根本屬性加以確定。

二是對一切法說「盡所有性」,窮盡一切法之間的差別現象。對佛法而言,應如佛那樣三身五智、五眼六通,才能究盡事物的「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才能明萬法之源。說「一切萬法無自性」,這是事物的「如所有性」,即空性。

中觀學特別強調這一點,重點在於真諦。但就差別上說,從如何緣起上說,唯識學較中觀詳盡,傾向於緣起「盡所有性」,重點在明俗諦。

一切萬法本來就為自己所具有,能把八識中本來存在的東西如意地發揮出來,就是一切智智。

問:要證一切智智,沒有阿賴耶識這個前提如何證?

答:「轉識成智」,就是一切智智。所以,全部唯識,六祖只一句「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就可以概括了。證了阿賴耶識,就是證了一切萬法,結果還是證了你自己

禪宗自性眾生而言,是同體的;而唯識學中的阿賴耶識對眾生而言,卻是個別的。唯識學不承認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可成佛

以《六祖壇經》中「禪秀的漸悟、我空法留」,以六祖慧能「萬法皆空」的頓見為例來理解般若,是因禪宗般若開悟見性、明心道,只不過禪宗般若更注重修習實證而非僅僅停留在文字般若般若見上。未證到究竟菩提都是戲論。

討論實相般若和觀照般若,並非否認文字般若不重要。

文字般若

諸佛菩薩親證實相理體,是應對一切眾生因緣,以文字、語音、法相等壇城示現的法甘露,使其眾生能夠如理思維如法作意。

文字般若,是開啟觀照般若直至證悟實相般若基礎。一切法在菩提心中本來圓滿具足。一切文字般若都是諸佛壇城的究竟意,都是妙法甘露。書寫、閱讀、體證文字般若都是無量功德。同時,文字般若也是一切眾生光明智慧,因為一切眾生是佛,本具如來德相,只是不識本來面目,因無明執著而顛倒夢想生死輪回。文字般若如同喚醒眾生之法鍾,治癒眾生無明妙葯,是究竟的如如智,是諸佛菩薩、一切眾生菩提心光明

佛在世時,以音聲文字,所以佛經以名句文身為教體,乃至歷來的祖師們的一切開示莫不令人啟悟。沒有文字般若的方便,無法引導眾生離妄執悟實相。

禪宗雖「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或佛」,但禪宗的參話頭禪師應機棒喝、開示,也是一種般若的方便,可謂方便般若,與文字般若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參學者破關後(見性),仍需以經來印證,仍不離文字般若,只是「悟後起修」、「見性起用」。

雖然般若分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但同為一體,無有分別。依功效來分,文字般若是到達智慧彼岸之舟,觀照般若是行舟的駕駛,實相般若是到達彼岸目的地,三者缺一不可。

問:如何從文字般若進入觀照般若

答:這是個大問題。漢傳佛教自漢以來傳入中土,總立天台華嚴凈土禪宗四宗,佛光普照漢土二千年,佛教中國本土文化,特別是與儒教道教相融、相合共同傳承、發展到了今天,這是漢土眾生福德因緣。藏傳佛教和自唐以後傳入日本的唐密(東密),與漢傳佛教各宗雖有傳承、教法、方便的不同,但其教理教法的根本都是一致的,而且千年來相互交融,都不唯識中觀、大中觀見。如藏傳佛教寧瑪派般若甘露之頂的阿底瑜珈、無上瑜伽圓滿的「徹卻」見與漢土禪宗見地差別。但漢土的四宗中的觀修體系,千年來沒有很好地傳承下來,漢土古德、祖師的觀修實證的風范、禪風禪骨的精神,今天已不多見。

古人學佛精神,歸結起來講,就是明心見性、悟後起修,尤其是禪宗的風范,自六祖開始大力提倡。禪宗全力以赴的是開悟永嘉大師說:「但得本,莫愁末」。溈山對仰山說:「只貴子眼正,不貴子行履」,都是抓住關鍵之處下手,綱舉目張,從而達到了「王令已行天下遍,野老謳歌頌太平」的功效。如此,才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文字般若上。

李翱問葯山禪師:「何為戒、定、慧?」

葯山說:「老僧這里無此閑傢具。」

禪宗的傳法是個謎,這是因為禪宗歷代傳法文獻都記載得極為簡略,幾乎一句帶過,只有《壇經》交待得較為明白。五祖對六祖說:「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許多人認為其中有秘密,說五祖傳了密法給六祖,傳了「修命」的秘訣,這些都是佛法見地不明的說法。五祖明明說:「昔達摩大師初來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物,代代相承。」為了破除外人疑惑,使之有尊信之心,才將衣缽代代相傳。得了衣缽,說明得了祖師的法,有資格傳法。而這個法,是「以心傳心,自悟自解」,也就是「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本體」、「本心」就是六祖大悟的「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因為「本體」、「本心」是佛性,是菩提心光明,是如如智,是般若波羅蜜多。

問:為什麼殊勝的妙吉祥甘露不能人人得受呢?

答:因為我還沒有準備好。我們對法,對以心印心的禪師仁波切,還沒有生起根本的信心。我們的心中充滿疑惑,既使佛示現傳法,恐怕也得不到真實的受用。

般若心經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中的觀自在就是觀世音菩薩。觀,是「觀照」,又為能觀之智。是說觀世音菩薩在因地修行的時候修觀照般若,即用般若妙觀智由耳根一門深入,背塵合覺,思維修習,而入三摩地(正定),故能聞聲不循聲,稱謂聞世間一切音聲不起妄識分別,能夠反聞自性不被聲境所轉,得到耳門圓通,所以稱為觀世音。(依據《楞嚴經》的解釋,詳見菩薩自陳圓通文)。

凡夫依識成見,由耳根對聲境而起耳識,循聲流轉,因而生起貪、嗔之惑,叫做妄聞。菩薩稱性起智,以耳根聞性聞一切音聲,不起妄識分別所聞之聲,但起觀照能聞之性,此即反聞自在,於是不起貪、嗔之惑,叫做真聞。菩薩觀聽圓明,得大自在,能夠觀空不著空,觀有不住有,根塵俱消,空有無礙,何嘗不可稱為觀自在呢?《楞嚴經》「由我聞思,脫出大塵、如聲度垣,不能為礙」可為表顯自在功德了。

具地利他菩薩成就菩提後,應眾生願,大悲救度,凡世間一切眾生遇到災難時,能夠一心稱念菩薩聖號,菩薩智照無遺,一觀便知,即時起大悲心,尋聲赴感,無求不應,無苦不拔,故稱觀世音菩薩法華經普門品雲:「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號,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許多同人學佛多年,讀了許多大經大論,佛學知見通達,但是在修證上難以下手。漢傳佛教中,雖然禪宗開悟見性最快、最方便,但當今成就禪師難尋,天台華嚴又無更多方便下手之處,唯有凈土念佛還實在,所以當今漢傳佛教中以修凈土、念佛法門的學人居多。又因近年西藏密宗大興,不少藏地活佛仁波切來到漢地傳法、授教,漢地學習藏傳佛教教派學人也越來越多佛法是一個整體,禪、凈、密三者是同體無分離,華嚴天台各宗也一樣,佛法不二法門,只有次第的不同,沒有智慧高下。一切佛法的次第都是為了接引不同根器眾生而開起的方便之門

般若體性為空性,又稱空性般若般若空性。

龍樹菩薩的是般若之基,彌勒菩薩的是般若之道文殊菩薩的是般若之果。我們倡導「智慧生命」、「生命圓覺」,也是介紹般若的基、道、果的體系。這個體系包括外、內、密三個層面。外即般若波羅蜜多的體性,(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內即般若的觀修(五道、四重緣起的觀修),密即實相般若(如來藏),同時包含了小乘所修的緣起大乘所緣空性、究竟了義果地所證悟的如來藏。我們將這個體系歸納為「智慧生命生命圓覺」,所依經續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圓覺經》、《寶性論》、《七十二空性論》、《幻化網秘密藏續——光明藏》、《大圓滿心性休息》、《九乘差別略義》、《大圓滿三自解脫論》等。

問:般若體性為空性,如何理解?般若空性含義什麼呢

答: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介紹五蘊與空性的關係

人的生命和我們的世界是由物質精神兩種元素構成的。一切物質現象佛家稱之為色法。一切精神現象佛家概括為心法眾生物質現象所迷,稱為色蘊;為精神現象所迷,細分為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統稱五蘊。蘊,是積聚的意思。積聚色、受、想、行、識五種元素而成眾生,積聚無明煩惱而受生死

水火風所造諸色,有形色可見,有體可觸,有業可顯,屬於物質方面的。眾生妄認物質實有而為其所縛,是為色蘊;內心生起對外境的種種感受,以領納為生,謂領納苦、樂、不苦不樂三種感受,是為受蘊;眾生對外境內心的了別認識,是為識蘊。

五蘊又名五陰,陰是遮蔽的意思。五陰遮蔽了我們本具的妙明真心般若智慧不能顯現。眾生妄執物質精神為實有,五蘊交互作用,妄加取捨,遂生苦樂得失之見,依此造業不休,輾轉受果,於是生生世世永在輪回。

行深觀照般若的行持者,明了身心世界都是自性的顯現,當下五蘊皆空。空是性空,以五蘊法皆無實性。宇宙間一切法皆非孤立而自有,乃相互依存而有,依他起有,會合多緣而有,諸法自性、無實體皆是假名安立,眾生卻妄執法為實有。依勝義智觀察,一切法皆虛妄無實,即見空性。由見空性,即不起實執,於人我上不執實,見其自性無,即生人無我慧;於法我上不執實,見其自性無,即生法無我慧。

空是空其執著心,而不廢萬法假名安立。由於眾生執著心難破,所以往往錯解空義,我們執著一個與有相對的空相是空,這是頑空;外道執著斷滅空,認為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了;小乘與中乘是析法真空,尚有偏空的法執。般若空性是指性空,不廢一切相而自性本空,於空性中萬法自顯,空性的智慧沒有任何相,但可以顯現在任何相之中,這是真空妙有的中道境界,所以通達空性者,知一切法虛幻不實而不因果安立。

其次,是性相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蘊空,則五蘊空;五蘊空,則諸法空;諸法空、「色不異空」乃破凡夫執色法為真實的常見;「空不異色」,乃破二乘不達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離色斷天空,及外道不信因果相循的豁達之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則真俗圓融,色空不二的般若實相。

以上四句也是破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四邊。色不異空,是對有邊的破除,色是代指一切所知法,本來無有自性,雖顯現而本體為空性;空不異色。是對無邊的破除,由此了知空性不是斷滅空,不是於顯現外另有一個空性存在,而是於空性當體即顯現一切色;色即是空,是指現空雙運,破除亦有亦無的俱二邊,由此了達顯現與空性不是如搓黑白繩一樣各成別體存在,而是如金與黃色,水與濕性般無二雙運。空即是色。是反映離戲,斷除非有非無的二俱非的微細邊執,了知現空雙運也是非實體的存在。如此四邊破除後,更無任何實執戲論,抵達了諸法之究竟實相。色空圓融道理既明,受想行識四法也是同樣道理,無一法可得,而又具足一切法,當體真空妙有、明空不二。

般若以現空無二為要,即行持者並非將所現為世俗,將空為勝義而分別,而是修習現空無二,即是雙運。如果將顯現的色與空性分離,則二者都無有建立的基礎。「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顯現皆為本體自性空性的顯現,即現空的空,此空又為顯現所依的空性本體自性。又以現空的空破本體空性的空,即現空與空性本體的空,無二一體無有離合。而未證到現空者,便以信解修,而只是積修道的資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