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七

圓覺講座/《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七 時間:2009年10月17日地點台北科技大學主講:智崇上師紀錄:張春美整理:周雅容、汪滿妹 《金剛經》的經文,我們上次已經講完了;今天要講禪宗跟《金剛經》的關系。《六祖壇經》里有一故事:六祖慧能向五祖學禪的時候,有一天半夜,五祖在自己的房間裡面,用袈裟圍起來,不讓人家看到,秘密教他金剛經》。 當時整部經還沒講完,大概只講到四分之一吧,那裡提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講到這里,六祖就大徹大悟了。他就體會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他已經真正懂得所謂的自性了。他所以能夠懂,都是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里體會到的。 也可以說,《金剛經》對六祖來講是最重要經典他是依《金剛經》才印證了他自己的體驗。所以六祖以後的禪宗都是以《金剛經》為最重要經典。在六祖以前,並不是以《金剛經》為主的,而是以《楞伽經》為主。 六祖以後的禪宗留下了很多公案,那些公案都是修行達到突破,有了新體驗的時候,所留下來的紀錄。那些公案常常讓我們看不懂,留下來的文字都是不知所雲的;但是那些不知所雲的公案,我們每次讀到的時候,都是很開心的。比如說什麼空手把鋤頭、橋流水不流,聽起來有點莫名其妙,但是你光是聽他們這樣講,不知所以的,就覺得很開心。 尤其有一公案,大概大家都聽過的,就是有一位禪師,他先是說:「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修了一段時間以後,就「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再修到最後的時候,「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這就代表了他整個修行的歷程。你看看這幾句話,是不是就是我們《金剛經》的句型:「x即非x,是名x」?所以他們其實都是在演《金剛經》,而他們的金剛經》呢,不是說的,他們是做的;實踐、做到了,那就是他留下的公案。 所以那些公案不是像我們做文章他是真正的實踐,做成功了,然後留下了記錄。如果他根本沒有做,只是寫出這麼有點像公案的文句,那是一點意義都沒有的。所以重點是要能夠真的實踐、真的做到了。 有個故事是說有一個學禪的人,他先到一個禪師那邊去學;學的時候,他就師父:「佛是什麼?」或者是問:「本來面目是什麼?」他每次這樣一問,就被他的師父打,或者罵。後來他就不敢問,也不曉得該不該問,都不敢問了。旁邊的人就鼓勵他:「你如果不懂的話,你在學,就應該要問啊!」所以他又去問,這次他又被師父打,並且推出門外,然後把那個門「碰」這麼一關;他的腳還沒來得及走出去,一隻腳就被他打瘸了。 這時候他很難過,旁邊的人看到這樣,就再去問他的師父,他怎麼辦。他師父就說,要他到另外的禪師那邊去學,不要教他了。那他更難過了,所以就跑到另外的禪師那邊去,再去請教。那個禪師就問:「你學到了什麼啊?」他說:「沒學到什麼啊,每次問就被打,最後一次還被推出去,把腳弄瘸了。」結果禪師聽了以後說:「你的師父慈悲哦!」當然我們聽起來:「什麼?被打成這個樣還叫慈悲?」這倒也沒有什麼特別,更特別的是,那個徒弟聽到這句話開悟了,就修成了。 整個故事就是實際的演「殘暴等於慈悲」,就是在演《金剛經》。「殘暴即慈悲,是名殘暴」,或是「慈悲即殘暴,是名慈悲」──管它是名什麼,都沒有關系啦,反正他就開悟了。從這一事情我們就知道,「慈悲即殘暴,是名慈悲」這《金剛經》的句型,我們會這樣念、會製造這樣的句子;但是光這樣製造是沒有意義的,人家是真的實踐呀!實踐到什麼程度呢?實踐到他真的體悟了。他為什麼會從此就開悟了呢?因為他真的體會到「殘暴就是慈悲」,真的體會到了才會開悟。 所以整個禪宗演的戲碼就是在實踐《金剛經》,而不是在說《金剛經》。本來《金剛經》就是要實踐的、是要做的,不是拿來說的。所以當你沒有體驗到《金剛經》的那個句型,比如說「佛法即非佛法你沒有體會到,說是毫無意義的。你要真的體驗到了「佛法的是外道耶」、真的覺得佛法外道完全相等的時候,你才可以說:「佛法即非佛法」;沒有體驗到,說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再來看《金剛經》在《六祖壇經》里的特別呈現。《六祖壇經》最後一品〈付囑品第十〉,特別講了三十六對。因為六祖已經准備要圓寂了,所以他特別教導他的弟子法海、志誠、法達、神會等人。他把他們叫來後,告訴他們為什麼要把他們找來,因為這些被叫來的人將來都是要做禪師要去傳法、教人的。所以六祖就把教人的訣竅給他們。 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他說:你們跟其他人不一樣,我圓寂以後,你們都是一方的大師我要教你們怎麼說法,才不會偏離禪宗宗旨。「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你說所有的法都不要離開自性。 自性禪宗也叫本來面目。就是你不要離開你的本來面目。「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這邊差不多已經把重點講了,人家來問你的時候,你怎麼辦?就是用對法。對法就是《金剛經》,人家說長、你就說短;人家說天、你就說地;人家說好、你就說壞……這樣跟人家對,就是對法。這麼一對,你要真的能夠對、真的會實踐《金剛經》,就消融了;若只是嘴巴對,心裡沒有對,就沒有消融。 《金剛經》不就是「x即非x」嗎?我們就要把x和非x的相剝掉、對消掉;留下祂的本性、本質。如果沒有把相對消掉,那就沒有做到,就不太有用,也沒什麼意義。這里他就告訴你,要用對法。這段經文是在教《金剛經》要怎麼用、怎麼做事情。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 三科法門也沒有特別,就是「陰、界、入」 三個。所謂陰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入就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界就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所謂的十八界,就是生出六識,然後六識出六入,六入見六塵;三六一十八就這樣子這一程序其實就是本明緣著十二因緣程序這樣子出來的。這里就說明了一件事情:這個自性、本明,緣著十八界出來,或者緣著十二因緣出來;就這麼一件事情而已。祂也強調了一點,就是自性源頭;生出十八界的過程,就是自性起用。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自性怎麼起用呢?自性裡面是含有萬法的。藏識其實就是阿賴耶識,就是種子識,祂含了所有的種子在裡面,由祂起用的話,就生出萬法了。十八界這樣的萬法,就從自性這里生出來了。 我們在講自性的時候,若特別提到自性能含萬法,又名含藏識;這樣講的話,這個自性已經被看成是阿賴耶識了。我們對於阿賴耶識本來就有這樣的認識──阿賴耶識就是種子識;跟自性關系,可以說阿賴耶識裡面的清凈部分就是第九識庵摩羅識。其實庵摩羅識就是自性。所以把自性看成是阿賴耶識、含藏識的說法是可以的、一致的。 這邊開始就是祂的意義了,自性若起思量,自性就轉成識心、轉成六識了。所以就生六識,六識一生出來,就出六門──就是六入;出了六門,下來就見六塵,如是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就說明了這個事情:怎麼用自性?其實就是順著十二因緣,一下來,就是在自性。我們能夠思想、思考問題,就是自性已經在起用了、已經出來了這一段就是這個意思。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含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對法。 自性起用的時候,如果用的不好、歪了、偏了,那麼十八界就是偏差的、錯謬的;用的正,那十八界都變成正的。換一句話說,如果把自性拿來做不好的用途的話,這是眾生的用法。所以眾生是在自性,只是把自性用壞了、用的不好了。如果把它用的正、用的好的話,那就算是佛在用了。 「用由何等?」你要怎麼用?祂下面這句話就告訴你:「由自性有對法。」你要用的話,祂是有一個對法可以用的,意思就是我們在用自性的時候,要用對法,就是用《金剛經》;也就是用《金剛經》的句型,我們就可以用的善、用的正。這一段,他就對他的幾位重要弟子這麼交代。 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 這里,他總共分成三十六對,第一類是「外境無情」,無情指的就是物質,就是沒有生命的。這樣子的有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意思就是,如果天是x的話,非x就是地。所謂對,就是《金剛經》的「x即非x」,就是讓x和非x相等;讓它相等,就把它的相剝掉了,剩下了本質、性質。這邊他就沒有再把「是名」標出來,因為真的對成功的話,就是是名狀態,所以不用再寫出來。 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 法相觀念道理;語,就是我們說的語言言語道理相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共是十二對。這是在語言上的,他把它歸類為法相語言的對法。 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痴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嗔對、舍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再來這十九對是自性起用的,總共加起來是三十六對。看到這里,我們可以知道,其實不只三十六,對不對?根本就是無量無邊對,多得不得了。不過這是他特別教他弟子的對法。這樣的對法,本身就是《金剛經》,而且他在教這三十六對的時候,就是教他們怎麼用《金剛經》。怎麼去用?就是這樣子來用的。這三十六對的對法,其實應該就是以《金剛經》,舉了三十六個例子就是了。 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 這三十六對法如果你會用的話,你就貫通了所有的佛經,你就能夠離兩邊、離開二分法,那麼就達到不二了。 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 自性起用的時候,你雖然在跟人家講話、交談,一樣可以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內不著空,外也不著相。只要著相就會生出邪見;執空,就會無明。 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雲不用文字,人亦不言語;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雲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為什麼執空就謗經?執空的話,就是什麼都沒有嘛,你認為空才好,經典是有文字的,那個經就不好啦!所以那就是謗經!「既雲不用文字,人亦不言語;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你還在跟人家講話,其實你還是用到文字啊!所以這是不通的。這個執空的人又會說:「直道不立文字。」我們是禪宗,真正的禪宗是不立文字的,光是「不立」這兩個字,就是文字啊!所以你說不立文字,自己就在立呀。「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他就是在說,你自己說的空,你還好啦;但是你這樣就是在謗經,因為佛經是有文字啊!這樣罪就很大啦! 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見性。 這是他告誡弟子,說:「你們如果著相的話……」他前面講執空的,現在又在講著相的。你們如果在用的時候是著相的話,你著相作法,想要求真,然後又設很多道場在那裡講,有啊無啊這個好不好;但是你本身就是著相的,這樣的人就不得見性了。 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礙 我們再看,又有一種狀況,只是在聽法,聽了以後就依法來修行;可是在依法修行的時候,就什麼都不想,就做「我什麼都不想」這樣的事情這樣子的話,「於道性窒礙」,不行!所以我們以為依法修行,要一念都不生那就是百物不思什麼都不想;這樣子的話,對於這個自性、這個佛性、這個道性,是妨礙的。為什麼妨礙?因為你自性不能起用啊!你把它停住不用,所以是妨礙。 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光聽,但是不修這樣子呢,你就會生出邪見邪念來。那要怎麼做聽了法,依法來修,重點在不住相;你只要不住相,做什麼事都ok了。「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只要無住相法施,或者無住相,做任何事就ok了。問題來了,怎麼樣做到無住相呢? 他前面已經講了,就是用對法啊,人家說一個相,你就用一個相反的相跟他對,一對成功了,達到是名狀態,就是沒有相、無住相啦!所以這邊所說的,我們這樣子做,就是要用金剛經》達到是名狀態只要你用《金剛經》達到是名狀態,你思量也可以、起用也可以,都ok,那個都正的。 那如果你著相,當然就不行!那我就什麼都不想,我的自性就不起用,不思量了、什麼都不做,行嗎?也不行。你不起用,就讓你自性阻塞了。所以他就告訴我們,要這樣子來用,我們才能夠達到無住相法施、無住相布施、無住相做任何事。所以,《金剛經》不是讓我們變成獃獃痴痴的,不是這樣子的;而是讓你很靈活、可以用、可以活動、可以做事、可以……什麼都可以做,而且這樣做才對。而不什麼都不做,停滯在那裡,不是這樣。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如一問一對,余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 人家來問你問題的時候,問有,你就跟他說無;問無,你就跟他說有……就是這樣子。這個太簡單了,我們什麼人都會。不過他應該不只是這個意思,祂應該是要教我們,當他問有的時候,你就用無;你的心就要立刻拿「無」跟「有」來對銷掉,把那個相對銷掉。能夠對銷,就達到是名狀態;對不了,只是語言上鬥嘴,對修行是沒有幫助的。 但是鬥嘴會斗贏的,人家怎麼說都說不過你,會有這個功效。所以有人就是在文字語言上來鬥嘴,那個不算是《金剛經》!那應該算黑格爾的辯證法,他們玩的矛盾統一、正反合。他們玩這個,這樣子很有威力的,玩這樣子的話,鬥嘴都不會輸的。甚至有人專門拿這樣的東西權力鬥爭,那也是很厲害的。但是這樣子,對修行沒有幫助,只會造業啊! 所以這個東西要用的時候,雖然我們是可以這樣子用;像《六祖壇經》里,祂就教他弟子,人家這樣子問你,你就這樣來對。已經在經典裡面這樣講了,但是他們真正要用呢,是真的要做到,把相剝離了;所以真正的差別,就是在這里。 唯物辯證法就是正、反,然後就合,但這個合是有相的;而《金剛經的是狀態,是離相的、無相的。這個地方差別很大。 不過世間的人要學會用唯物辯證法很快,一下就學會了;但是要學會《金剛經》的句型,則是很難的。所以我們在講《金剛經》的時候,千萬要小心警惕,不要落到,以為自己玩的就是唯物辯證法。如果以為是這樣子,造成的後遺症很大,因為每次都會贏人家,所以很多人就很有興趣;但是這樣的勝利、這樣的贏,是在造業,那個業報是要還的。不是以為你贏了、你都賺了,你只得到好處,不是!表面上你得到好處,後果不堪設想,你要還的!所造的業都是一定要還的。這一點,我想我們要了解。 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雲: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余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 我們再看下面,「設有人問,何名為暗?」你就怎麼回答呢?「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明沒有了就是暗,以明來顯示這個暗,也以這個暗來顯示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就反反覆復,又明又暗、又暗又明,把你弄昏了,離相以後,就成中道義了。就是又不也不闇了。 如果是正反合的話,明是正,反是暗,合是什麼呢?就是灰啦。但是是名狀態就不是啊!它無相的、要離相的,所以這是不一樣的。如果要成中道義的話,那就要到是名狀態才是。所以他就教他們「余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 不過這樣子教法,如果沒有辦法真正懂《金剛經》的話,會弄成唯物辯證法;玩來玩去,就玩到矛盾統一,這樣子的話,是有危險的。《六祖壇經》顯示,禪宗整個的修行,其實就是在實踐《金剛經》。但是要實行《金剛經》的話,必須要實行真正的《金剛經》,不能把它變成了唯物辯證法。 我知道,也有人認為《金剛經》的句型「x即非x,是名x」是正反合。我要說明,這樣子看法對不對呢?我不能講對或錯,至少我會講,那個是危險的、不好的。對修行而言是很危險,而且是不好的。 以上,我就是把《金剛經》跟禪宗之間的關系,介紹到這邊。剛才引出了唯物辯證法的正反合,我現在接下來,再把唯物辯證法的正反合,跟《金剛經》之間的關系,再加以說明。 《金剛經》就是「x即非x,是名x」;唯物辯證法呢,我們都知道,就是正、反和合。用另外一個說法就叫矛盾、統一。何謂矛盾?正和反就是矛盾,合起來了以後就是統一,這個是他所說的。要舉例的話,如果我們說正是白色,反呢,就是黑色;那麼這兩個是相反矛盾的,把它合起來,白和黑合起來就變成灰的;灰的,就是所謂的統一。 那我們的《金剛經》呢,祂也可以是白的即是黑的,白即是黑,是名白。是名白是什麼東西呀?既不是白、也不是黑、也不是灰,它是無色無相的。所以這個地方跟正反合,是可以清楚的對比出來它們的不同。 這個確實是不同。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他那樣子的對法,有些時候是在正反合的狀態,所以他並沒有全部都在是名狀況我現在的了解,這個代表正反合也是《金剛經》,只不過是金剛經》的有相部分。《金剛經》還有一個部分,是是名狀態,是無相的部分,也可說是離相的部分。所以《金剛經》的句型,有一部份是有相的,還有一部份是離相的,祂有這兩個部分。所以我們可以把正反合,視為也是《金剛經》;但是它是有相部分的《金剛經》。而這個《金剛經》句型的是狀態,我們要講的這個狀態,是離相的部分;所以離相是《金剛經》,有相還是《金剛經》,這兩個都是。 但是我們世間人一用的話,會偏向有相的;對於離相的,太難了,他不會用如果你會用有相的話呢,最好不要用,為什麼?那個用起來是有威力,但是它是造業的。有沒有人有辦法,用這個有相的《金剛經》,又有威力又不造業?有沒有這樣子的人?不是有沒有這樣子的人是有沒有這樣子的佛?有,有這樣子的佛。就算是佛,要這樣子用都很難很難做到。 所以我們要用的話,就盡量用離相的部分;我們是要修行,就要用這個離相的部分。如果你離相的部分用得非常熟練,很會用了這個時候,有相的這個《金剛經》,你就可以用,不會有問題。你在用的時候,用了有相的部分,同時也在用離相的部分,兩個同時用,那是會驚天動地,不得了的,所謂佛的威神力就全部出來了。只有這個狀況可以,最適合。但是通常這是要離相的《金剛經用得非常熟練的時候,你就可以去用有相的《金剛經》,也就是那個唯物辯證法。如果不能的話,最好不要用。 有人就用了有相的《金剛經》,很任意、很強烈的在用有相的《金剛經》嗎?有啊,我們這個世間就有這樣子的人啊!這樣用下去,會是什麼結果?他所得到的業報,是原先沒有這樣用的時候的三倍!他會受到三倍的業報!他如果沒有這樣用,他得到的業報是一;但是他用了這一個有相的《金剛經》,也就是唯物辯證法的話,是有威力的、是有效的,但是他得到的業報是三倍!這個業報是要受的,逃不了的!就慢慢受吧,業要消完了才能夠解脫。不然的話,那個業一就直壓在那裡。 所以,有好處就有壞處,我們要知道這件事情。今天這個補充,可以說,我現在是接受正反合也是屬於《金剛經》,但它是屬於《金剛經》的有相部分。它不是不可用,但是後遺症很大。你會善用的話,比單獨只用離相的《金剛經更有威力、還更有好處,對修行是有幫助的。 我以前在《金剛經現代直解》是不接受唯物辯證法的,不認定它是金剛經》。最近我對這個地方,有了新的了解。我知道這個也是《金剛經》,但是是《金剛經》的有相部分。對於一般眾生而言,這個有相的部分容易用,很快的就能會用,但是後遺症很大。除非你已經修成佛了,然後離相的《金剛經》又用得非常熟練了;然後再去用有相的《金剛經》,那是ok的,而且是很強、很厲害的。這樣子的《金剛經》,就變得更是威力無窮了。  【現場問答】 問:請問什麼是末那識?什麼是阿賴耶識?什麼是意識?它們的差別為何? 師:這些問題都是很大的,不是幾句話可以講的。因為時間有限,我沒辦法詳細回答你。 所以我就先告訴你什麼是意識意識就是你會想東想西的那個心;你在想東又想西,比如說「等一下中午我要吃什麼東西」──這一類的、有形象的想就是意識。 什麼是末那識?末那識就是第七識,第七識就是抽象思考;是抽象的,不見得有形象。比如說,你現在心裡就是很歡喜很快樂,可是沒形象啊!你也不清楚,就是歡喜啊!還有心裏面就是憂慮,「唉呀,我就憂慮」但是你憂什麼?也沒有憂什麼,就在那裡憂慮;它沒有形象。這樣的狀況我們有的時候就會說:「你有太多心事。」這就是末那識,是沒有形象的一種想法。 阿賴耶識是什麼?阿賴耶識就是無明你有你自己都不知道──對一般人來講,通常是不知道;能夠知道自己這個部分,「啊!這是我的阿賴耶識。」那個修行要很高的。如果修行沒有到那麼高,你根本不知道你有阿賴耶識。要舉例的話,就是你心裡都有一種你要做選擇,選擇要聽梁老師講《金剛經》。你要做這個選擇,你現在會來。那種選擇跟阿賴耶識是有關系的,還不能說他就是阿賴耶識,但是會跟阿賴耶識有關系。或者說我們心裏面都有一些設定,而這個設定你自己不知道,那樣的設定其實就是阿賴耶識。那個設定誰給你的?可能不是你自己給的,而是老天爺給你的,那個就是阿賴耶識。 我曾跟一個同xing戀者好好的談過,因為我們雙性戀的人跟他們不一樣,我們也搞不懂他,就亂猜可能是怎麼樣、怎麼樣。後來跟他談,他說我都猜錯了,他們不是這樣。深談後,才猛然發現:哦,我會是雙性戀,因為我在阿賴耶識被種下一個雙性戀的設定,所以我會變成雙性戀;而那些同xing戀者,也是在阿賴耶識被種下同xing戀的設定啊!那裡根本沒有理由可以講,到那個地方,沒有理由可以講。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很多設定,那些設定,都是阿賴耶識。這樣子應該算是最簡單的回答了,用最短的時間,講了這麼復雜的東西。  問:如何用對法?請具體實例。 師:剛才不都已經舉了,人家問天,你就用地對,就是拿相反的來跟他對啊!當然開頭對的話,如果《金剛經》實踐的不夠,功夫不夠,就只是在鬥嘴。但是你修行夠的話,這樣子一對就是《金剛經》,就把它劃到是名狀態了,就是這樣子用啊!所以,具體的用法,就是實踐《金剛經》的句型。 那麼,《金剛經》要具體怎麼用?我們日常生活會用的,比如說,我的錢掉了,我的財產掉了你就用對法。什麼對法呢?吃虧就是佔便宜,來對一下嘛!你就說:「啊,我佔便宜了。」這就是對法。你如果還是不相信,就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給自己洗腦一下,就這樣用啊!這個就是實際的用法!就這樣子用啊!只是你用的成功、還是不成功而已。用不太成功,還是有效果的。至少吃了虧,心裡有點安慰。真會用的話,以後會真賺錢,就像那個塞翁他真賺啊!就這樣,你會用就會到那個樣子啊! 還有當你失敗的時候,你就念:「失敗為成功之母。」就這樣對,不就對上了嗎!這麼一對,心裏面就平了嘛。若還不相信我就告訴你,你去看看那個《富爸爸爸爸》,作者證明一定要失敗三次,經營企業才會成功,第四次才成功。他也講了為什麼,這是說理的部分;真會用的話,不需要說理啊!一對就解了,就沒問題了。對法就是這樣子用的。  問:如何以無相心法,用有相的《金剛經》?請具體說明。是誦經後的迴向嗎? 師:我告訴你,我不會講。只告訴你有這樣的事情而已,因為這個太難了,我自己都搞不懂了,怎麼講。  問:戒為何與非對?師:戒就是正,非就是無戒。所以這個,當然可以這樣對。 問:一般皆拜有相的神佛,也展現威力,有庇佑作用。若無相的話,是否就是常與自己的自性對話? 師:嗯,這個問題我有點搞不清楚在問什麼?我剛才講的,有相的部分跟無相的,是講《金剛經》的句型;不是在說我們拜有相的佛。那麼有相的佛,就展現威力,來庇佑你,無相的佛就沒有威力?不是,不是這樣。無相的佛哪裡會沒有威力威力無窮啊!祂的威力來自你的自性,你的自性一起用,就有威力了。 今天講了這個部分,特別說到一件事情,大家可以參考、注意的,就是《六祖壇經》裡面,什麼是起用?就是你的自性生了思量。你在想,就是你的自性在起用。問題是起用的正、還是邪的問題。如果你要讓起用的正,你就用《金剛經》,離相的那個《金剛經》;這樣子用,一用下去就是正的。如果你不會用,那麼就是邪的啦!或者你用有相的《金剛經》,多半是邪的啦!那個連佛啊,若離相的《金剛經》沒有修好,要去用有相的《金剛經》,都會變邪的。跟你講,都是邪的。 所以,我今天講後面那一個有相的《金剛經》,只是擴大你們的視野而已,不是要你們用,那個太難了。我自己都不敢用,所以你們也不要,聽了以後就想來用,會把你們害死的。  問:為救母親,而必須煮活魚湯給母親喝,這算不算殺生? 師:當然算殺生啦!你已經把一個活的魚殺了嘛!不管你為什麼原因,當然算啦!我想他心裏面是說,如果不算殺生的話,他就可以做;如果算殺生,該怎麼辦呢?因為我們不要殺生我想他的問題是這個。 我可以跟你們說,並不是殺生事情我們一定不可以做。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生命會死的,你不殺他,他自己也要死的。但是那這樣我們就可以殺嗎?也不是。在這里殺生不殺生關鍵點是,你是不是尊重生命你是不是愛護生命? 我們會想,愛護生命,我們就不要殺。對,我們不要殺。但是有時候,我們為了愛護母親生命,還不得不殺條魚這個時候怎麼拿捏?這個問題就是你的功課你要去體驗怎麼拿捏,那是你該修的功課當你釐清楚了,曉得怎麼拿捏了,那麼你就修行你就好了。至於那條魚,是不是你殺它,它就一定不喜歡,或者要恨你?不一定。這個問題,是要你自己去揣摩,才會找到你自己修行的路。 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不適合我給你一個答案。我給你一個答案你就好像「啊,問題解了,我就可以怎麼樣。」如果我給你一個答案,說:「這是可以的,殺沒有關系。」哦,這下子就出問題了,馬上就會出問題。就像基督教天主教,現在教他信徒,都說那些動物生來就是給人吃的。當然起初他們就是有這個問題,到底可不可以動物來吃啊?就有這個困難。後來他們得到了這個答案;這個答案給下去就完蛋了。所以,這個答案是很危險的。 我本來不知道有這個說法的,是因為母親我才知道。有一時間,她是信天主教的。我正好有一段吃素,我吃了六年素。她知道我吃素的時候,一直煩惱:「你這樣會營養不夠啊!你會身體不好啊!」然後就要勸我吃葷的。我那時候就是不想吃啊,所以就不要吃我也是為了守戒,什麼都不是;只是因為那個肉一碰到我的舌頭我就悲從中來,吃不下,沒辦法吃啊,所以就沒吃。 我沒跟她講,我說:「我就是吃不下,沒辦法。」但是她不曉得啊,所以就不斷的勸、不斷的勸。後來她就拿出這個,她說:「神父都這麼講,動物就是生來給人吃的。」我聽了以後,就覺得:「喔,是喔!」那我也沒有講話,因為那是我第一次聽到,也不曉得怎麼反應。她看我沒反應,所以以後看到我就講、看到我就講。講到後來,我就想:「這個好像是真的,真的是給人吃的。」又想:「真的嗎?真的是給人吃的嗎?動物給人吃的嗎?」我就很認真地去思考這個問題,思考到後來,「啊!我知道了,我們人是蚊子吃的!」我就理解了:我們人是蚊子吃的。所以我就跟我母親講:「ㄟ!我們人是蚊子吃的。」她一聽我這樣講以後,再也不說了。 所以這個也是一個對法,這一對,真的,問題就不見了。所以當有人像今天這樣提問:「要不要殺生啊?魚吃不吃啊?」我們不能說魚就是給人吃的,不能說。但是你吃它的時候,如果還要說它該給你吃那就實在太可惡了,對不對?就算我們吃了它、殺了它,我們要跟它說對不起,然後再感恩它、祝福它。這樣子的話,我想那個魚心裡也舒服一點,對不對?  問:三十六對,悲與害如何對? 師:悲心就是同情心嘛,看到人家受到傷害,我們就去幫助他,解除他的傷害;那悲跟害當然是相對的,沒問題。這個很容易了解的。 問:請問,用對法破著相,而達到無住相法施之境,固然很好;但是對凡夫會不會因此變成了兩個相,豈不更容易混淆,妄念更多了嗎?一般凡夫與初機能契入嗎?請開示。 師:如果不會用金剛經》,對來對去,根本沒有對銷,那是無效的。但是這樣子讓他變更差嗎?也沒有更差,他本來就這麼差嘛,差不多啦,並沒有變壞。如果他還能夠契入的話,那就賺到了。所以這個法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我們也要了解,這個法雖然列在《六祖壇經》裡面,六祖是對祂那幾個重要的弟子說的,並不是對一般人說的。所以這一點呢,除非你自己認為:我已經跟六祖的那幾個弟子差不多程度,那你可以參考用。如果你還不是,那麼還是不要用。  問:有人說六祖壇經》是度上等根器之人,一般中下根人恐怕難以契入。到底千年來也只出了一位六祖,六祖前有一到五祖,六祖後似乎未發現有來人。請問老師看法為何?師:六祖以後有兩百多個修成,不是沒有,只是沒有出名,名氣沒有像六祖那麼大而已。我們都說現在是末法時期,禪很難學,所以現在都不修禪了;都去修念佛法門,做凈土宗了。凈土宗比較容易,禪宗比較難,這是看法的問題。 在我看起來,凈土宗比較難,禪宗比較容易。因為禪宗它是要體悟自性自性就是你自己啊!這還不容易嗎?修凈土宗,要阿彌陀佛來接你,阿彌陀佛是別人耶,你叫祂,祂會來接你啊?不容易啊!自性就是你自己,你跟自己打交道當然容易嘛。所以我的看法是,禪宗比較容易;要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別人啊,你要求得祂來接你,不簡單耶,這個太難了。 問:禪宗師父內心是非常疼愛徒弟的,然而用的手段是殘暴的。趕出去的方法,就是愛的表現的另一種相,而是名狀態是指真愛的本質,不受外相殘暴手段掩蓋。也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見如來就是師父的真愛的菩提心,是嗎? 師:不是,是那個徒弟在實踐的過程中,因為深受他第一個師父的殘暴行為所苦,那殘暴的相在那裡;然後第二位師父又告訴他,那個殘暴的相在那個師父看起來,說:「喔!你的師父慈悲喔!」第二位師父這麼一說了以後,他才發現:「喔,原來殘暴是慈悲。」當他心裏面真的把它相等的時候,殘暴的相跟慈悲的相都沒有了、不見了,只剩下它的本來面目自性。那個時候他才體驗到是名狀態。 所以這個不是一兩句話,而是實際的沖擊。在強烈的沖擊下,把那個相剝掉,達到自性本來面目,這樣他才開悟。不是見他師父的什麼真愛,師父他來講,他看見的都是相,沒有本質;本質是在他自己心中!  問:父母親常責罵子女不對的地方,也是在演《金剛經》是嗎?師:不知道。他可能是,可能不是。 問:《金剛經的是名x,是可以無相、無不相的無限性嗎?師:可以。  問: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演練無相的《金剛經》? 師:常用這個《金剛經》的句型,或者是去體驗日常生活中,你所看見的相、所看見的狀況、所面對的問題,它的本質是什麼?你追尋它的本質,就會追到是名狀態,就是在演練《金剛經》。這樣的話,看事情就不會只看錶面,都是看背後的本質,那是很深入的。 問:請舉一些有相的《金剛經》的例子,為什麼會有三倍的業報?我們可以在言行上更加警惕。 師:這個沒有辦法說,為什麼有三倍?問這個問題你要自己去找答案。 問:請問對法,達到離相的是狀態,也是隨順覺性嗎?師:對。 問:今天的補充,離相與有相的正反合太精彩了。 師:今天的補充有相與離相《金剛經》,其實大家聽聽就算了,很難用的。主要是告訴你,因為正反合很多人會辦法在用,現在我主要的意思,雖然它也是《金剛經》,但是不要亂用,否則你會受到很大的傷害。 問:對生活中的個性制約,如何以佛經中的智慧來對治?例如他人罵到自己,就會動氣,習慣擔心等等。 師:你自己用的,我這個不曉得。 問:請問,生氣即非生氣,是名生氣。這時是名生氣,本質是空無嗎?心還會生氣嗎? 師:你做了才知道,我告訴你也沒用你要問這樣的問題,只有自己去做,做到了,你自己就曉得。 問:釋迦悟道後,在菩提樹下打坐七天,到底在想些什麼?師:你不問我啊,去問釋迦牟尼佛吧!  問:修行時,有眾多法門,是否該擇一精進?如果有時念阿彌陀佛、靜坐,有時又觀想四臂觀音,對修行是有幫助,還是阻礙? 師:這個不一定,你多選擇、多做會有妨礙,或反而是幫助,那是不一定的。隨各人的狀況,這個沒有答案。  問:請問自性起用,是否就是舍識用根?二者之間的關系,請開示。 師:自性起用,沒有舍識啊,自性起用就是由自性生出六識,沒有舍啊!一個也沒舍,也沒有舍識、也沒有舍根,都沒有。他二者之間的關系,就是識和根。就是十二因緣一貫的延續下來的事情自性一起用,就入到世間來了。祂怎麼入的?就是從自性直接就到識、到六根、到六塵,就這麼下來。你中間舍掉一個,那是沒有辦法的,你就不能起用了。 我們修行,有的時候要舍六根,又要舍六識,甚至七識八識都要把它舍掉,其目的是為了體驗自性。我們一般人,沒有體驗到自性,他的自性在那裡起用,但是他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自性,根本體驗不到;不但體驗不到自己有自性,甚至他體驗不到自己有阿賴耶識。所以對他而言,他根本是沒自性,根本是在六識之下,在那裡混,在那裡起用;至於他的自性已經被忘掉,好像不存在一樣。因為是在這種狀況,我們就需要先把這些六識、六根、六塵止息下來,讓自性醒過來。醒過來以後,你就知道自性在起用了。怎麼起用的?就這樣起用。今天講的這一段《六祖壇經》,是六祖在教他當時手下的大弟子,那些大弟子都已經悟本來面目了,對自己的自性是清楚的,所以才這麼講。現在這個問題這麼一問,也很重要;我們大家要知道,如果自己還沒有體悟自性還沒有本來面目,那麼你其實是不知道的。就是說你不是真正知道,只是聽我這麼講、在語言文字上知道、在理解上知道,但是你根本做不到。你的自性在起用,你無法知道,是有這個問題的。 我們的問題就回答到這里,謝謝各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