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宗之理
佛教有許多法門,但都必須經過修行,才能證到道果。據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中所說:「此世界修行有二種: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在於五濁惡世,於無量佛時乘阿鞞跋致,甚難可得。此難無量塵沙說不能盡,略陳有五: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三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四者聲聞自利,障於大慈;五者唯有自力,無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里,極大辛苦,是謂自力。易行道者,謂信佛語,修念佛三昧,願生凈土。乘阿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須臾即至千里,謂他力也。」
龍樹菩薩不但是凈土宗的祖師,也是天台、禪、華嚴、三論各宗的祖師,他的話我們當然要遵行。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是妙葯,若能適應我們根機之法,即可治沉痾。若欲即生便了生死,就應向易行門狠下功夫。在選修何種法門之先,我們來認識一下,難行道為什麼是難,易行道為什麼會易。
自力行門只所以難行之因
佛法的修學是「由戒生定,因定發慧。」在南傳佛教中,更重視此順序。戒有五戒、十戒、俱足戒、無漏戒、定共戒、道共戒的次第。定有欲戒定、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空、八念、九想、十想、背舍勝處、一切處等次第。要真正做到持戒清凈,連最初的五戒都很困難,更不用說以後之種種深戒了;以修禪來說,欲界定也不易修,色界定的初禪就會更難,又何況以後之種種深禪呢?其修學位次以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之三資糧位,到暖、頂、忍、世第一之加行住,合稱七方便。到七覺知觀成,破見惑,證初果,名見道位,此時可見真諦理。進修八正道,方是修習之正行,再歷二果、三果,名修道位,斷盡八十一品思惑,出三界,證四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這樣修才能得解脫,如此之行不是很難嗎?
大乘圓教的修行,是由信生解,由解起行。在佛說《法華經》時,詳說不信疑謗的罪過,又說:「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由此可見信解佛乘,依圓頓法門修學的不易。古人拼身捨命的參究,是為求了解,以便解後再進修方便,不解便是東撞西磕,盲修瞎煉,因其信難、解難,還須三□百劫,難行能行,故龍樹菩薩判為難行道。這里需要明白的是:佛所說的信,對通途教義來說應是生解的信。換言之,即是信經中之義,必須對經中的道理了達無礙,絕不能錯會佛意。必須對經中的事相,實實在在地明白,不可以凡情知見妄加猜度,故難信、難解,其行之難更不必說了。
至於大乘佛法的修行次第,依法性宗從信真如法性,迥超二邊,不即諸法,不增不減入手,發起信心、念心、精進心成就,入初住位,斷見惑。經二、三、四、五、六住,斷盡思惑,入第七住。再經八、九、十住,斷界內塵沙惑。十迴向位,斷界外塵沙惑。再破一品無明,方入初地,為見道位。修至十二品無明盡破,方成佛果。法相宗則依境起行,於行證果。境有九地,行有六地,果有二地。今不說別的,僅就行之第六地「菩薩地」來說,則須俱足菩薩種性,蒙佛攝受,起大悲心,能行曠劫難行苦行並不生退怯之四因;俱足見佛相好及神通發菩提心,聞經生信發菩提心,見法欲滅為護法故發菩提心,見一切有情惡濁放逸、多諸不信、多諸憂惱發菩提心等四緣。要俱足這些因緣,才可真正修習大乘之行,這是十分困難的。故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說:凡夫曾經熏習善根,發起信心,後遇諸佛,親承供養,經一萬劫,堪任發心。若供養諸佛未滿萬劫,縱使發心,遇惡緣便退。但我們也必須了解:大乘佛法行人,一經發心,雖未斷惑,但惑業已伏。因其本是界外大法,界內之見思惑當然不再現行。種子雖還未凈,因被凈法熏習,終會漸漸消滅,不過其修行時間,則是相當久遠的。
我們再從可接觸到的禪、教、律、密各宗來看,如無一定因緣及特殊的毅力,生生世世持之以恆地去修,亦是很難得到預期的效果,想在今生了脫生死,則更是難上加難。
先說禪宗:本宗主要靠修行者的定力,要能達到功夫純熟,能破未後的牢關,才於生死修行作得到主。否則仍「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香林禪師經四十年之努力,功夫方打成一片。圓澤禪師可謂大禪師,但他尚有三生石上的後有,看修禪有多難啊!
又如天台宗、三論宗,都屬教宗。依天台之教義,最切實的行徑,是修三觀以破三惑。此宗是以最初一著,修空觀,破見思惑,成一切智。然依因緣所生法,把根身器界,宇宙萬有,都看作空,利根人修或有可能,根鈍者就十分不易了。如觀而不空,當然於十八界不能出離;即使觀而空,還要考慮是否會落在惡取空,如恰如此,則自性也會陷於斷滅,繼續修持就接不下去了。三論宗的修習,須作八不正觀,以悟入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之佛性。然修此觀者,究竟要達到什麼程度?到哪個階段才能出離三界?實際在其宗義上也沒有明白的指出來。
律宗特重持戒,此宗即以持戒來制止三業的邪非,然後再以定慧伏斷見思煩惱而出三界。可見律宗要出離三界,還應兼修其他法門。只是在家受持五戒,或出家但持俱足戒,即使能護持嚴凈,是否就能破三界之惑而出塵呢?看來這還有問題,因為各宗皆須持律,律是各宗的共宗,是基礎。
密宗最常講的是修持須三密相應,得三密加持之力,也能即生成佛。但所成之佛,是否即是破盡住地無明,成福慧圓滿,十號俱足之佛呢?如果是,則歷代修密者多,成佛者當亦不少,為什麼經中只說繼釋迦之後,於此娑婆世界成佛者,只是彌勒菩薩一人呢?如果此「即身成佛」只等於禪宗的「見性成佛」,那究竟修密要修到什麼程度,才能出離輪回呢?
以上各法,皆是世尊所說,當然皆為妙法。但重要的是應機問題,契機的,雖難亦易,不契機的,雖易亦難。要真修行,只有靠明師的指點,及依自己的根性量力去做了。
大乘圓教,由信生解,依解起行。凈土法門由信生願,依願導行。在修習的次第來說,第一步是信,後一步是行,都相同。所不同者只在中間一步,在圓教要「生解」,在凈土是「發願」。在圓教中,信難、解難、行難,其中最難的還是開圓解。凈土法門以願代解,即將此最難的順利通過。圓教行門深廣,凈土行門有難有易,如果我們選易的,所以將凈土和圓教相比,只留下信的一關仍舊是難,只要能信,便容易了,所以凈土法門名為「易行難信之法」。
凈土法門中若行者靠自力修持,亦有難易之分,其難行法之難行程度,亦不亞於各宗,其中之實相念佛即是。《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的觀想念佛,亦屬難行法,不是我們鈍根眾生所能憶持的。最難的行法則要說是依《般舟三昧經》修般舟三昧了,此法以九十日為期,在此期間身常行而無休息,口常持阿彌陀佛名也不休息,心常念阿彌陀佛無有間斷。行此三昧法而得成就者,即能見十方諸佛立在其前,故名佛立三昧。行此法者鬚根利、心細、有善巧方便、精神體力健壯,還要有斷絕外緣的清凈修道場所,並依經而修方可得到。雖然以上所說的幾種法門都是難行的法門,但凈土門不同於他宗自力門的原因,是因為凈土另有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凈土行人雖修此難行法,但只要行人信願具足,即非他宗全依自力可比。修凈土中的難行道者,自力充裕則可即生證道,即未證道,行人臨終時亦可依其願力與佛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凈土。
凈土行法中的持名念佛,則被譽為萬修萬人去的法門,不論依據理論、佛願、事實,不論那一方面都是信得過的。持名就是念佛名號,這確實比以上所說的容易得多。不論男女老幼,有無文化,賢愚忙閑,出家在家,對於「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沒有一個不會念的,所以大家都覺得比較容易。甚至認為我有信、有願、再加上平時的念佛,仗阿彌陀佛的願力,到臨終就一定能往生了。那也不一定,要知道凈土信願的所歸是在行上,理事二種一心不亂,正是集中體現了信願於一心的關鍵。一心圓發正智如如,凈土的微妙即可於中並現,臨終往生也可必達。但凈土法門是仗自他二力得度的法門,行者不能只靠他力而忽略了自力,因為只有自力大,他力才會隨著大,絕對沒有隻靠佛力,而無自力的人能往生的。
念佛行人慾得現生真實受用,須自他兩力同時兼顧,不可偏廢。佛法所講的眾生心力不可思議,這是屬於自力方面,又說佛力、法力不可思議,此則是他力。我們能修凈土之行是自力,所修念佛之法,則屬他力。又念佛之人,能念之心屬於自力,所念之佛則為他力。自他兩力同時兼顧,則能感應道交,蒙佛接引而橫超三界。此即是說凈業行人有一分真實修持,才能得他力一分真實受用,若自身修持全不努力,則佛之他力亦愛莫能助。你不去感佛,怎麼會得感應道交呢?故念佛行人還應明白如下數點:
阿彌陀佛萬德莊嚴,利濟無窮,但因我等根有大小之分,行有勤怠之別,功有定散之異,故各人所得之益,亦有多寡、遲速、淺深之不同。我等凡夫在迷,如不乘此生努力念佛,若一失足,後悔莫及。故宜乘此生得逢佛教誨,雖未了悟,亦當具真信切願,念念至誠持佛名號,使漸入如來願海,蒙佛攝受而歸於蓮邦。
應明白通途之自力與凈宗之自力,雖都是自力,實不相同。就禪宗來說,參禪是以自心為宗,一切唯心。念佛則專以佛心為宗,一切唯佛。既以佛心為宗,一切唯佛,則念佛行人當以佛心為歸宿。凡念佛時,應想念自己本是彌陀心內之眾生,既是彌陀心內之眾生,理應念念安住於佛心而定心念佛,不可遷流。若覺遷流,即攝之令還,如此念佛方為自他兩力兼顧。
自力修定,必須開慧,念佛所求,能一心不亂即可。因此一心,即為如來菩提真心,得入如來菩提真心之後,方可念念住佛正定。如此念佛,則自覺有了依靠,此時非但不隨塵勞業識所轉,而更能使塵勞業識念念消融。消融至極,畢竟成片。一念成片,散亂自除。散亂既除,正定自會現前。若口念佛而任心遷流,則與佛力不能相合,故於受用亦不得力。凈土法門之仗佛力,當如是而修,自力他力,不可偏廢,設或離之,則兩失其用。
凈土念佛法門,雖是易行,但亦當勤精進,慎勿放逸。每見有等行人見蕅益大師雲:「凈土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便以為凈土法門十分容易,只要有了信願,隨便念念佛,臨終即可仗佛接引,決定往生。或見《觀經》雲:「十惡五逆,臨終十念,亦蒙佛接引帶業往生。於是對自己的行為不加撿束,造了業亦無悔,對自己的凈業修持更不注意,雖也念佛,但游游泛泛不問得力不得力,如此不覺老之將至,待到惡疾臨身,醫葯罔效,求生不得,求死亦難,方知為時已遲,悔恨亦晚。此時如能悔改,努力念佛,求生凈土,尚可企望。若不自悔,到此業障現前時,了無依靠,或有旁人為之助念,自己亦不知不覺,渺渺茫茫而辭別人世,奈何此當生可了生脫死之法門,只成後世得度之遠因。或更有甚者,遇自己病苦難受,反生毀謗,謂佛無靈,即使有人勸其念佛,亦說我不見佛在何方?旋因此謗三寶之罪,死後墮惡道而受惡苦。得如此之因,無非當初不解此凈土修持須自他兼顧,能所相成之理,一念之誤會,自欠修持所致,不可惜乎?
修凈土念佛法門者,確須信、願、行三資糧具足。信願二字只可作為先導,不可當作實行。信、願屬慧行,如眼所見;念佛是行行,猶如走路,必須起步行走方能到達,此即為自力、他力同時兼顧,不可偏廢之原因,願各同修努力實行。
為什麼會往生凈土?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除了再來的化身菩薩有親身的經歷之外,修持較深的行者也可知往生之理,一般初學者就只知阿彌陀佛有這個悲願,要接引苦難眾生往生西方,別的就知道很少了。我覺得要修凈土法門,必須先把這個問題搞明白,明白往生之理,則大有助於行持乃至終後的往生。
要明白這個道理,必先明佛法,我們還是仍從《法華經》談起。《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我佛世尊始自《華嚴》啟教,終至《法華》、《涅槃》,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就是為這一件大事。為此而於一乘教分別說三,亦為此而會三歸一,開權顯實。開八萬四千法門,示種種權巧方便,無非是因「佛之知見」難開,乃至難入。故有勞世尊費許多口舌,說種種法門,其目的是使眾生人人都能得到「佛之知見」的無限利益。
佛的知見是什麼?這就是世尊在海印三昧中親知、親見的境界,也就是《華嚴》的一真法界。
在佛看來一切眾生都是佛,我們本來就具足佛的智慧、佛的德相,只因被三惑障蔽,妄想執著,不但沒有了佛的智慧與德相,更不相信佛的智慧德相。佛為度眾生,故興慈運悲,以種種方法,讓眾生認識佛的知見。
於是,佛在《華嚴》會上說自證的「一真法界」,但三界之內無人能聽懂,佛因而不得不為實施權,說三乘教,最後到《法華》會上方開權顯實。但此時世尊還要先放毫光,顯示凈土的因果;怕人難信,又要大智舍利弗尊者三請;及至佛將說此大法時,還有五千人退席。從此可知,如無緣想要聽聞佛的說法都很難,更何況開佛的知見呢?
究其原因,可歸納為三條:1.佛的知見太高、太深;2.佛道曠遠,修行不易;3.眾生習氣重,貪圖目前利益,得少為足,怕吃苦不願勇猛精進學佛。
一般的學佛者,甚至是學凈土法門有年的人,大都認為念佛法門太簡單,或認為見效太慢,而想改學深奧的法門。我則認為凈土三根普被,所學未見效果非法門之咎,實是學者不得法及不肯下苦功所造成。
要知道凈土法門不但適合一般學佛人的根機,它也是《華嚴經》的歸宿,是佛為接引地上菩薩普遍成佛道的法門。在《普賢菩薩行願品》中,菩薩不是以「十大願行」,導華嚴海眾歸於極樂嗎?故可知凈土一門,絕對是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法門。但因《華嚴》太深,三界內之眾生無法接受,所以世尊又在方等會上說凈土三經,使大家都能接受。靠凈土經論的弘揚,凈土法門才逐漸成為佛教中信仰者最多的一個法門。
信奉凈土法門的人,一心念佛,廣積三福,一心求生凈土,如此即可不知不覺間深入佛境,佛知、佛見亦自然開發,所以稱做異方便,不是凡情知見可了解、能猜度到的事。正因為這樣,所以《阿彌陀經》玄奘大師譯名為《稱讚凈土佛攝受經》,世尊為廣度一切眾生,運悲願神力說此稀有的法門,真是不可思議。
往生凈土事理具足,從事上說,這是阿彌陀佛曠劫修行,以四十八願之力,並得諸佛護持,念佛之人臨終定蒙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凈土。在凈土經論中也說得較多,因此也為凈土行人所熟知。今從理上再作簡單介紹,以提高一般念佛同修的認識,懂得這個道理之後,再精進修持,進步一定會更快。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華嚴經》說:一切眾生皆有佛的智慧、德相,只因有妄想和執著,便不能得到佛的利益。《楞嚴經》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觀無量壽佛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心,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眾生本有佛的智慧和德相,所以一心想佛,自己的天真佛性就會徹底全彰。這叫做「依性起修,全修在性」。
我們常念佛要與佛相應,念佛時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若人念佛時能妄想全消,這便是念佛相應。若是至誠念佛,自然妄想全消。此時之感覺,真可謂難以言說,不是世界上之言語所能形容的。所以說:「念佛之樂,唯真念佛者方能知之。」印光老人常勸人「老實念佛」,其原因就在於老實念佛,才能念念與佛相應,真能如此,則無邊利益可當下親得。「心作心是」,本地風光就在此,你會享受嗎?
念佛能使心清凈念佛求生凈土之宗稱凈土宗,清凈之善業謂之凈業,究竟什麼是「凈」呢?古德雲:「惡無不止曰凈」。又說:「諸惑究盡謂之凈。」「凈之一字,唯佛克當」。確是這樣,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無明未破,還有一分細惑未凈,那我們凡夫的穢土怎可稱凈呢?從染到凈,總有個過程,不會一下子就達到的。故就眾生一邊說,能一念念佛,便是一念清凈;一念止惡,也是一念清凈。如此,凈之又凈,後方可達到佛的境界。盧舍那佛,漢譯凈滿。惡無不止,諸惑究盡,方為凈;善無不行,眾德悉圓,謂之滿。要能達到圓滿的凈,確是只有佛才能當得起。
凈宗十二祖徹悟大師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真心本有,妄情元空。一切善法,性自本具,但以久隨迷染之緣,未斷元空之妄,未證本有之真,善本具而未修,佛本是而未成。今欲斷元空之妄,證本有之真,修本具之善,成本是之佛,而隨悟凈之緣者,無如持名念佛。」由此可知若要舍穢取凈,只要念念不離佛,即便是工作時也以佛心搞好工作,就可從不清凈處轉為清凈了。如此一直做去,若到清凈本體徹底顯露,其快樂非世間之樂,所得法樂是難以用言語來形容的。
學佛的人中,不幸的是有些人常說空話,說什麼本來清凈,不假修持,他已得到佛法的真髓了,於是終日優哉游哉無所事事。如此以穢為凈,實是在三惑里翻「跟斗」。依報與正報是永不相離的。絕對不會有正報凈了,依報還不凈的。我們所以要生凈土,所以能得生凈土的原因所在,就是因為依報和正報是相應的。
心隨境轉,境凈才能心凈「土外取心」對於修凈業的人,是絕對要不得的事。執妄識為心的人,常說什麼唯心凈土,其精神狀態是他把凈土的實境,看作是虛妄的心想。錯呀!
要知道我們所感的穢土,是我們多生行業的報境。諸佛所感的凈土,是諸佛曠劫修行的報境。故以通途教理與一般的修法,必須三□修因,方能成就寂光實報的凈土;必須百劫練行,才能成就相好光明的佛身。修凈土法門就不同了,它只所以稱為特別法門,非但修法特殊,而所得的利益亦遠非他法可比。這是娑婆、極樂二土的世尊,為我們無力出苦的眾生發廣大願,修廣大行所開的勝異方便。我們如能依此法門,一心念佛求生凈土,雖自己無力斷惑,但往生凈土之後,惑業自斷,此為承佛願力,因境轉心。
一切凡夫,不能以心轉境,而心因境轉。境穢心也穢,境凈才能心凈。若舍離凈境妄說唯心,必定仍居穢土,仍起眾生知見,此為修凈業之大戒,念佛同修絕不可再唱此高調。
心佛一如,自他不二 據前面所說,我們己明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既明此理,則可知修凈行人非心外求佛,非心外求凈土,我自心作佛,我自心即是佛,如此即是心佛一如,自他不二。古德說:「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眾生心內諸佛,念念證真」。此語見淺見深,各有分別。說得淺,幾等於我們眾生的凡夫心行;說得深,便是《華嚴經》之深義。
一般無修持的人,往往拿自己的心理作標准,去衡量人家。先講個故事:大家都知道:宋朝時的蘇東坡與佛印禪師非常要好,常往來談論佛法。一次,兩位正跏趺對坐,但他們兩人的心理則不一樣,佛印禪師說:「居士坐得很好,真像一尊佛。」而東坡居士則說:「我看禪師倒象一堆牛糞。」禪師的心清凈,故看居士像佛,東坡居士的心就無法和禪師相比了。同樣,不信佛的人,當然就不會相信佛的行願、身土的因果關系。眾生雖不信佛,但諸佛仍度眾生。在佛看來,眾生和佛是一體,只覺得眾生迷背可憐,因眾生有分別心,心佛自然就相隔為二。待了悟之後,方覺心佛、自他互攝互融,遂生上求下化之心,到此才能真發菩提心,廣行利他之事。
禪宗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見了本性,就成了佛。本性在何處?本性就在我們心中。因本性在心中,我們心中就具有佛性,見了佛性,就成了佛,所以禪宗稱頓教。我們學凈土者亦有此法,那就是《觀無量壽佛經》教我們用觀想的方法,照著經中所說的十六觀想法去修,就可觀想出一尊阿彌陀佛來。此亦是佛不出我自心,西方極樂世界亦不出我自心。西方凈土之依正莊嚴,皆是我心中所造,這就是說西方極樂凈土,即是我自心凈土,阿彌陀佛即是我自性彌陀。
《觀無量壽佛經》講的是先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依報莊嚴,再觀想西方三聖的正報莊嚴,都觀想成功了,再觀想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作蓮花合想,作蓮花開想,作花開見佛想,此即是觀想念佛法門。但凈土宗之修行者,大都依《阿彌陀經》修持名念佛法門,我覺得觀想念佛與持名念佛不相妨礙,而有相互促進之妙,若修持名念佛有得,那盡可繼續念下去,但不可不知《觀經》中所說之理。若不知此念佛之理,則信願行三者中的「信心」易退。因你對凈宗之理不明,遇禪宗人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或遇密宗人說「三密加持,即身成佛」,你的信心就會動搖。信心一動,則願行隨之會退。此時你再去參禪、學密,可能亦學不好,朝三暮四下去,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人。
總之,凈土宗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或是密宗的「三密加持,即心成佛」。皆說明「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此理亦通《華嚴經》,道源法師說此「是大乘佛法中的最高理論」,又說「這在《十六觀經》上統統有」。宗派的不同,只是適合不同根性眾生的機。知此理後,學佛者的修證,自可在本宗深入,不管你學得如何,多少總積累了些經驗,如能不斷調整、深入,肯定是比改道易轍好。
阿彌陀佛是我們最熟識的一尊佛,因佛是西方凈土的本師,故凈土宗信徒對之感情更深。凈土宗信眾天天念佛,而對阿彌陀佛究竟了解有多少呢?一般的信徒就很難講出個所以然了,我覺得深入了解阿彌陀佛的成佛遠因與佛的行願,對信仰的鞏固與行持的精進是大有好處的,故作此文以介紹。
成佛的曠劫遠因
大家熟悉的《無量壽經》,已對阿彌陀佛的因地行願講得很清楚,故大家都很了解。學佛的人都知道果從因生,因深所以果妙。阿彌陀佛成佛之曠劫遠因,《法華經》上講得最明白。讀《法華經》,我們可真正理解凈土法門,並能知一切法門同歸凈土之因。《法華經》的最早之譯本,是西晉太康七年(286)竺法護譯的十卷本,名《正法華經》。凈土初祖廬山慧遠大師立白蓮社,弘揚凈土,就是以此經為常課的。其後,智者大師立天台宗兼弘凈土,求生西方,亦是依此經,不過他所用的則是較《正法華經》後一百二十年,後秦弘始八年(406)鳩摩羅什法師的譯本。可說兩大師都為凈土法華,同是一佛乘。實則「開權顯實,開跡顯本」的《法華》深義,久寓在凈土三經之中。
《法華經》說,三千塵點劫前,有大通智勝如來出世。時有十六王子,都出家為菩薩沙彌,聽佛說《法華經》,於八萬四千劫中,信解受持,為人演說。釋迦世尊、阿彌陀佛,都是十六王子之一。以上所說的已是極遠的因了,但經中又說:「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入其中」,這是更久遠的遠因。因有此緣,故阿彌陀佛能於世自在王佛所,發超勝願,修超勝行,建立西方凈土,以異方便,令一切眾生同入佛智,同成佛果,暢諸佛度生之本懷。亦因此緣,故十六王子分別在八方說法度生,同以西方為究竟處。更因此緣,故釋迦世尊說《阿彌陀經》時,十方諸佛同聲讚歎,並各各勸令本土眾生,信受此功德願力不可思議的、諸佛護念的凈土深經。原來凈土法門就是《法華》秘藏,是一切眾生同入涅槃甚深境界,同成佛果的方便直捷妙法。
諸佛世尊,無量劫來,發種種願,修種種行,立種種法門,皆為迷昧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使之得究竟樂。法門雖多,但「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目的是一。即是從《華嚴》法界流出無量法門,收無量法門歸《法華》一乘,是為豎出三界之通途教理;始自《華嚴》導歸極樂,中間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樂邦,至《法華》開權顯實,追述塵點劫前之往事,明今分居八方諸佛,皆為大通智勝佛子,同修妙行,同發大願,同度眾生,同證佛果。諸佛或居本土發遣,或住凈土接引,令十方眾生同生極樂,是為特別法門。此即諸佛為令眾生複本明、歸本凈,與諸佛同得受用常樂我凈的涅槃果德之大事因緣。阿彌陀佛為令眾生早得一佛乘故,遂發凈土橫超,普攝眾生的大願。究彼佛發此大願的遠因,實從《法華經》來。十方諸佛同說《法華》,即是同令眾生得生凈土。阿彌陀佛在西方接引,諸佛在十方發遣,只是「普令眾生同入佛乘」。故知阿彌陀佛令眾生往生西方的大願,即是十方諸佛的大願,是為《法華》之深義。
阿彌陀佛於西方成佛之後因,則來自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前所發的四十八願。《無量壽經》說,在久遠劫前,有五十四佛相繼出世,其最後佛即世自在王佛。此時有一國王,出家作比丘,名為法藏,於佛前作禮並說偈贊佛後,即說:「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愍哀,度脫一切,十方來生,心悅清凈,已到我國,快樂安慰。」這幾句偈語雖是十方如來的通願,但已攝「四十八願」之要義,此以通攝別,別不異通。既然如此,那阿彌陀佛又為什麼要發四十八願的別願呢?這是因為諸佛的通願,皆依通途教理度脫眾生,不但頓圓法門,凡小五分,即三乘漸教,也有不能盡攝的機,度生本懷究竟未暢。故阿彌陀佛特發四十八願,興起特別法門,普度上中下三種根機的眾生,以同證佛果。這個法門雖是特別,它卻是《法華》深義。故釋迦世尊於《法華經》中說:「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此實是普令眾生入一佛乘的妙法,故可說五時八教,同指樂邦,有此法門,佛的本懷真正得暢!
為四十八願苦修大行
阿彌陀佛能於西方極樂國土,以方便攝受眾生,這是他長期苦修的結果,諸經多有述說,不能俱引。今仍就《法華經》所說,塵點劫前,大通智勝佛出世,阿彌陀佛為菩薩沙彌。大通智勝佛說,此沙彌已曾供養百千萬億佛,凈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阿彌陀佛受持《法華經》,為人演說;大通智勝佛滅度,又經塵點劫的修持,我們可知阿彌陀佛為一切眾生,而在數不清的時期中,常修殊勝妙行之長遠。
另阿彌陀佛在發四十八大願之後,所修一切都為西方凈土的莊嚴圓滿,此一時期相對於前期,則可稱為別修妙行。西方凈土的構想是阿彌陀佛在五劫中,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凈之行所成。《無量壽經》卷上說:「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不生欲覺、扆覺、害覺,不起欲想、扆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偽諂曲之心,和顏愛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倦,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足具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遠離粗言,自害害彼,自他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棄國捐王,絕去財色,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無央數劫,積功累德。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應。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於無上正真之道。」阿彌陀佛以猛勵心,經兆載永劫之修行,方成此西方極樂凈土,可謂來之不易。此世界不同於諸佛之土,其原因就是阿彌陀佛有他特殊的大願——四十八願。阿彌陀凈土之殊勝
上面我們已談及阿彌陀佛的西方凈土,是攝取二百一十億佛土的清凈妙行所成,是一個與涅槃之境界相同的極樂凈土。佛以自己的果德名號攝受眾生,使眾生依果修因,依凈境得凈智。往生阿彌陀凈土者,雖不斷惑業而見惑、欲愛、色愛、無色愛、無明等五住煩惱圓伏圓斷。使未斷四住本不能出離三界者,得以出離,其果全同天台圓教的修證,其修行方法則遠易於圓教。圓教入手應伏五住煩惱,使見思、塵沙、無明三惑不再起現行,是甚深境界,要想達到十分不易。若不從圓教入手處深入了解,不將什麼是五住煩惱搞明白,就不知道憑藉什麼,也不知道用什麼方法去「伏」,離開「斷」則差得更遠了。即使搞清楚,如只空談開圓解、求禪悟,則開頭便錯,還講什麼修證?至於漸教,也須從頭至尾先搞明白,否則層層誤解等於盲修,此為以通途教理學佛之難。因其要求學佛修證者,必先廣讀經論,並要字字有著落,方可依教起修,如非利器,怎得受用?凈土法門就不是這樣,它依阿彌陀佛之別願,使《法華》純圓獨妙之法,令鈍根眾生同得受用。這就是「以別攝通,通全入別」之妙,故往生凈土者在同居土所見的應身佛,光明、壽命皆無量,同居土所有的依報亦莊嚴凈妙,下輩生者可同入、同圓上三土,是為不思議異方便。從此可知「持名念佛,全同實相」。
阿彌陀佛以果德之名號,即可攝受眾生。佛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十念皆生我國願」,第十九「勤修我皆接引願」,第二十「繫念必得往生願」等三個大願,即是攝受聞名生信,念佛求生之眾生的。佛名表佛德、佛身、佛土、清凈海眾,都是由佛曠劫行凈因而來。只要有眾生生信、發願、念佛求生,便可被佛的果德所攝受。「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果契合,自得大利。
未斷惑業的凡夫,念佛求生西方,所居當是「凡聖同居土」。西方同居不比娑婆,那裡的依報殊妙,正報尤勝,故《彌陀經》說:「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再依四十八願分述阿彌陀佛西方凈土殊勝之由:
1.西方極樂的同居土無有惡道,由第一「國中無三惡道願」,第二「不復更生惡道願」等兩個大願所成;
2.生西方同居土的人,皆為紫磨金色,俱足三十二相,由第三「各得真金色身願」,第四「形色無有好醜願」及第二十一「各俱三十二相願」等三個大願所成;
3.生西方同居土的人,皆俱足六神通,由第五「生者皆得宿命願」,第六「皆得天眼徹視願」,第七「皆得天耳徹聽願」,第八。皆得知他心念願」,第九「皆得神足飛行願」,第十「不起想念貪計(即漏盡通)願」,第十一「正定必至涅槃願」等七個大願所成。
4.生西方同居土的人,皆俱足智慧辯才,由第二十五「菩薩演一切智願」,第二十九「受經普得智辯願」,第三十「智辯無有限量願」等三個大願所成;
5.生西方同居土的人,皆得甚深三昧,由第三十九「受樂同於漏盡(則已斷三界見思煩惱,了脫生死,證阿羅漢果)願」,第四十二「聞名令得清凈解脫三昧願」,第四十五「聞名令得普等三昧願」等三個大願所成;
6.生西方同居土的人,都能在寶樹間,見十方佛土的清凈莊嚴,皆可於一念頃遍禮十方諸佛,由第二十三「一時普供諸佛願」,第二十四「供具自皆如意願」,第四十六「自然得聞妙法願」等三個大願所成;
7.生西方同居土的人,悉得深法忍,由第四十八「即得諸忍究竟願」所成;
8.生西方同居土的人,皆依報殊勝,由第二十七「萬物悉皆殊特願」,第二十八「菩薩道樹普見願」,第三十一「凈國照見十方願」,第三十二「嚴飾超諸天人願」,第三十八「妙服自然在身願」,第四十「隨意見諸佛國願」等六個大願所成。
以上所述,是往生西方凈土者皆能得到的殊勝利益,悉依阿彌陀佛之特別願力所成就。西方凈土更是四土融攝,阿彌陀佛法、報、化三身同名,此之殊勝是由第十二「光明遍照十方願」,第十三「壽命同佛永久願」,第十七「諸佛稱名讚歎願」等三個大願而來。清凈無染的法身理體,眾生人人本俱,惜因無明所障無由顯現,阿彌陀佛與十方諸佛悲憫眾生,運神通妙行,令持名念佛者徹底圓彰。這只要看釋迦世尊說凈土經典時的十方諸佛同聲讚歎,便可明白。阿彌陀佛曠劫修因與無量眾生結緣,十方諸佛共同護持,並與阿彌陀佛同願同行。其目的無非是勸令眾生往生西方,令眾生得涅槃之樂。阿彌陀佛之名號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諸佛神通,赫然具在,一稱洪名,成佛有分,緣起甚深,望讀者諸君萬勿輕忽!
四十八願簡釋
「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於「因位」為法藏菩薩之時所發的48種誓願。又稱四十八本願、六八弘願、六八超世本願。又日僧源空以四十八願為阿彌陀佛由210億諸佛國土所選擇攝取之大願,故又稱為選擇本願。因阿彌陀佛之本願,於《無量壽經》之諸譯本及梵本中皆有記載,然所舉之願數、願文等則互有出入。可大別為二十四願與四十八願兩系統,即:
(1).二十四願為《大阿彌陀經》卷上(吳譯)、《平等覺經》卷1(漢譯)等所舉;
(2).四十八願為《無量壽經》卷上(魏譯)、《大寶積經》卷17《無量壽如來會》(唐譯)、《悲華經》卷3、《大乘悲分陀利經》卷上(宋譯)舉出三十六願,西藏譯《無量光莊嚴大乘經》則舉出四十九願。今依曇鸞大師《往生論注》卷下有「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句,故今以魏譯《無量壽經》四十八願順序釋之:
1.無三惡趣願,又作自國無苦願、永絕三途願、令國無惡趣願、無苦苦願、國土嚴凈無諸惡趣願。即願佛國中無有三惡道之重苦;
2.不更惡趣願,又作命終不向他國受苦願、命終復不更惡趣願、無壞苦願、無惡趣願、有情命終展轉增上願。即願佛國中之天人,於壽終後得生他方,而不復入三惡道;
3.悉皆金色願,又作真金色身願、色齊等願、得身樂願、身皆金色願、所化成就真金色願、所化成就紫磨金色願。即願佛國中之天人,身皆金色;
4.無有好醜願,又作形無美醜願、色齊等願、令形無好醜願、得身樂願、有情容顏均等無差願、有情容顏均等無差別願、無好醜別願。即願佛國中人民之形色均為一類,而無有美醜的差別;
5.宿命智通願,又作令遠識宿命願、得宿命樂願、令識宿命願、宿命通願、宿命證明照了往事願、宿舍能憶願。即願佛國中的天人悉得宿命通,了知過去因緣;
6.天眼智通願,又作令天眼徹視願、得天眼樂願、天眼證明遍見諸方願、令得天眼願、天眼通願、必得天眼願。即願佛國中之天人悉得天眼通,能見十方無量之佛國而無有障礙;
7.天耳智通願,又作令天耳洞聽願、得天耳樂願、令得天耳願、天耳遠聞願、天耳通願、天耳遠聞諸佛法音願、自得天耳願。即願佛國中之天人悉得天耳通,能聞十方諸佛之法音而受持;
8.他心智通願,又作明鑒他心願、得他心樂願、他心悉知願、他心通願、得見他心願、他心智證遍知眾心願、見他心智願。即願波羅密佛國中之天人悉得他心通,能遍知眾生心念;
9.神境智通願,又作令神足迅速願、令得神足願、神足通願、神足智通願、得神通樂願、神足隨意願。即願佛國中之天人悉得神足通,於一念頃即可至十方佛國;
10.無有我想願,又作漏盡通願、令不起漏染願、無貪著願、得漏盡樂願、得漏盡通願、離諸妄想我我所等願、離諸妄想願、不起想念貪愛身願、無貪著身願、離諸妄想薩迦耶等願、不貪計身願。即願波羅密佛國中之天人,皆不起貪愛其身的想念;
11.住正定聚願,又作令住正定聚願、住正定聚必至菩提願、漏盡位願、必至滅度願、證入涅槃願、無上涅槃願、往相證果願。即願佛國中之天人,悉住於正定聚,以至滅度;
12.光明無量願,又作得勝光明願、光明遍照無數佛國願、自身光無限願、光色願、佛光無邊願。即願(阿彌陀)佛之光明無量,普照十方佛國而無有障礙;
13.壽命無量願,又作得壽久住願、壽命無窮難可測量願、自身壽無限願、長壽願、佛壽無量願。即願佛之壽命無量,而利益眾生亦無盡;
14.聲聞無數願,又作攝多眷屬願、攝眷屬願、聲聞無量願、眾無限願、眷屬聖者無數眾多願。即願佛國中的聲聞無量無數;
15.天人長壽願,又作壽命長遠願、壽無限願、眷屬長壽隨意自在願、天人壽命願、得長壽願、人壽無量願、眷屬長壽願。即願佛國中之天人,其壽命除本身願力外,皆無限量;
16.無諸不善願,又作眷屬善願、眾無惡名願、離諸非愛不善音聲願、離諸不善願、遠離不善願、離譏嫌願、天人遠離非愛音聲願、不聞惡名願。即願佛國中之天人,不聞一切不善之名;
17.諸佛稱揚願,又作諸佛同贊名字願、十方諸佛稱讚我名願、諸佛稱嘆願、為諸佛贊願、諸佛稱名願、攝法身願、諸佛咨嗟願、往相迴向願、選擇稱名願。即願十方諸佛稱揚彌陀之名號;
18.念佛往生願,又作攝取至心欲生願、攝上品願、十念往生願、諸佛信樂十念往生願、聞名信樂十念定生願、本願三心願、至心信樂願、信相信樂願。即願十方眾生,若至心信樂欲生佛國,乃至發往生之十念,則悉得往生。此願為四十八願中之最重要者,故有願王、王本願之稱;
19.來迎引接願,又作攝取修德欲聲願、攝中品願、臨終現前願、聖眾來迎願、行者命終現前導生願、臨終迎接願、現前導生願、修諸功德願、至心發願願。即願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佛國,則臨終時,佛與聖眾必現前接引之;
20.繫念定生願,又作攝取聞名欲生願、攝下品願、聞名繫念修福即生願、聞名繫念修善定生願、三生果遂願、欲生果遂願、植諸德本願、不果遂者願、繫念我國願、至心迴向願。即願十方眾生,聞佛名號,繫念佛國,將諸功德至心迴向,欲生佛國,則果願必遂;
21.三十二相願,又作令具諸相願、所化成滿三十二相願,具足諸相願、具三十二相願、眾生德滿願、所生報願、滿大人相願。即願佛國中之天人,悉具足三十二相;
22.必至補處願,又作攝他國菩薩願、令至補處願、菩薩究竟一生補處願、一生補處願、還相迴向願。即願他方國土之諸菩薩,來生佛國,除其本願自在所化外,余皆必至一生補處。
23.供養諸佛願,又作令奉遍侍諸佛願、食頃遍侍恆沙諸佛願、承力供養願。即願佛國中諸菩薩悉承佛力,得於一食頃即遍至十方佛國,供養諸佛;
24.供具如意願,又作所求供具皆順意樂願、所求供養具如意願、供物隨意願。即願佛國中之菩薩於供養諸佛時,所欲求之一切供養具(物),皆如意現前;
25.說一切智願,又作說法如佛願、說一切智如佛願、菩薩說法順一切智願、說法慧勝願。即願佛國中之菩薩,皆順入佛智而說一切智;
26.那羅延身願,又作令得堅固心願、得那羅延力願、具得金剛那羅延身願、得金剛身願、悉得金剛願。即願佛國中之菩薩,皆得金剛那羅延身;
27.所需嚴凈願,又作令物嚴凈願、殊秘珍彩嚴飾絕妙願、嚴凈無量願、萬物殊妙願、物絕倫願、光色特妙願、萬物嚴凈願、國土難量願。即願佛國中之一切天人、萬物,皆嚴凈微妙,形色特殊,即使得天眼者,亦不能辨其名數;
28.見道場樹願,又作道場高勝願、知見道樹願、菩薩皆共見道樹願、令見道樹願、少功德者增上願、知見寶樹願、懈慢凈土願。即願佛國中之菩薩,乃至少功德者等,皆能知見道場樹之無量光色及高廣;
29.得辯才智願,又作四辯無礙願、持經必得辯才智願、辯才智慧願、誦佛經法願、受法會得辯慧願。即願佛國中之菩薩,皆受持諷誦經法,而得辯才智慧;
30.智辯無窮願,又作慧辯無量願、辯才無窮願、菩薩智辯無滯無盡願。即願佛國中之菩薩,智慧辯才無可限量;
31.國土清凈願,又作形色功德願、國土光色徹照願、國界嚴凈願、凈如明鏡照見十方願、國土如鏡徹照十方願、土如明鏡願、得見十方願。即願佛國之土清凈如鏡,照見十方諸佛世界;
32.國土嚴飾願,又作宮殿寶飾願、莊嚴功德願、眾寶妙香合成宮殿願、嚴凈奇妙願、香薰十方願、妙香合成願、雜物熏香願。即願佛國中之萬物,皆由無量雜寶及百千種妙香合成,而聞其香者皆修其行;
33.觸光柔軟願,又作光明攝益願、光普益願、光明觸身得勝柔軟願、光明柔軟願、蒙光獲利願、光觸滅罪願、攝取不舍願。即願佛之光明,照觸十方世界眾生,令得身心柔軟;
34.聞名得忍願,又作音聲攝益願、得無生忍益願、聞名必得無生法忍願、得深法忍願、名普益願、法忍總持願、聽我名字證無生願。即願十方世界之眾生,聞佛名字,則證得無生法忍及諸深總持;
35.女人往生願,又作無有實女人願、令離穢形願、女人聞名者得離女益願、遠離譏嫌願、聞名發心轉女成男願、變成男子願、不復女像願、轉女成男願、女人成佛願。即願十方世界之女人,聞佛名字,發菩提心,則命終後不復受女身;
36.常修梵行願,又作聞名者修行不退益願、聞名梵行皆證正覺願、令立梵行願、聞名梵行願。即願十方世界諸菩薩,聞佛名字,則壽終後常修梵行以成佛道;
37.人天致敬願,又作聞名修行得他敬益願、聞名修行眾所敬重願、令成尊德願、作禮致敬願、聞名愛敬願。即願十方世界諸菩薩,聞佛名字,則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亦皆致敬;
38.衣服隨念願,又作天人受樂願、衣服自然願、應法妙服願。即願佛國中之天人,欲得衣服則隨念而至;
39.受樂無染願,又作唯受眾樂願、樂如漏盡願、受樂無失願、常受快樂勝如漏盡願、自然漏盡願。即願佛國中之天人,所受之快樂如漏盡比丘;
40.樹中見土願,又作隨意得見十方國土願、照見十方益願、隨意照見願、普見佛土願。即願佛國中之菩薩,隨意得於寶樹中照見十方無量嚴凈之佛土;
41.諸根具足願,又作諸相貌妙願、聞名令得端嚴報願、聞名至佛具足諸根願、具足諸相願、聞名具根願。即願他方國土之諸菩薩,聞佛名字,則諸根具足而無有缺陋;
42.住定供佛願,又作得三昧益願、止觀俱行願、聞名令得清凈解脫三昧願、聽名得凈解脫靜慮願、定慧俱行願、解脫三昧願、聞名得定願。即願他方國土之諸菩薩,聞佛名字,則得住於清凈解脫三昧,於一念頃,可供養無量諸佛而不失其定;
43.生尊貴家願,又作化物高貴願、生尊家益願、聞名死後生尊貴家願、聞名生貴家願、必得尊貴願。即願他方國土之諸菩薩,聞佛名字,則壽終後得生尊貴之家;
44.具足德本願,又作福智雙修願、聞名修習滿足德本願、聞名貴家願、修行具足益願、聞名具德願。即願他方國土之諸菩薩,聞佛名字,則歡喜修菩薩行,具足諸德本;
45.住定見佛願,又作常見諸佛益願、聞名令得普等三昧願、普等凈慮常見諸佛願、常見諸佛願、不離諸佛願、普等三昧願、聞名見佛願。即願他方國土之諸菩薩,聞佛名字,則得住於普等三昧,常見一切諸佛,直至成佛;
46.隨意聞法願,又作聞法自在願、隨欲得聞益願、自在聞法願,又作聞法自在願、隨欲得聞益願、自在聞法願,隨願得聞所欲聞法願。即願佛國中之菩薩,各隨得聞所聞法願。即願佛國中之菩薩,各隨志願而聞法自在;
47.聞名不退願,又作聽名即至得不退轉願、加力不退願、得不退轉願。即願他方國土之諸菩薩,聞佛名字,則得至不退轉;
48.得三法忍願,又作自力不退願、聞名得忍至不退地益願、聽名得忍諸法不退願、至三法忍願、得諸地忍願。即願他方國土之諸菩薩,聞我名字,則得三法忍,於諸法不退轉。
隋代慧遠大師《無量壽經義疏》卷上,將四十八願分為攝法身、攝凈土、攝眾生三類,即:四十八願中的第12、13、17三願為攝法身願;第31、32二願為攝凈土願;其餘之43願為攝眾生願。
大寂法師著《大乘凈土成佛之道》,分上、中、下3篇,是書以詮釋四十八願,作為對大乘佛法的入門。經過分析,使讀者明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整體意義。上篇為《凈土探究》,中篇闡述《菩薩修行次第》,下篇則明《大乘凈土圓滿顯現成果》。本書析理明白,值得凈業行人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