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琦雲居士:密宗法義初探

宗法義初探

曾琦雲

按:本文寫於1994年,當時正是氣功熱潮時期藏密氣功廣告也漫天飛舞。很多人被一些所謂氣功大師廣告引誘,沉迷於氣功的小天地裡面而不可自拔。故寫成此文,並向藏密專家多識教授求教。多識教授當時是西北民族學院藏語言文學系主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幹事,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研究員,甘肅省藏學研究會副會長,甘肅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收到此文後,多識教授很快就回了信,說:「琦雲同志,我雖然很忙,但以很大的興趣閱讀了你的文章和書信。當前國內外談藏密、修藏密的人多如牛毛,簡直不屑一顧。有時覺得閉眼、塞耳還清凈些,因為我對漢地人的談密修密沒有什麼好的印象。一見到那些港台和內地氣功師的低劣的談密文章,我直感到惡心。因為從其中根本看不到正信正解的成份。但看了你的這篇文章後,我感到很意外,盡管對密宗的源流和修持方面的解說還不夠十分精確和妥當,但對密宗氣功關系,對聞思修、戒定慧的認識,對第二佛陀宗師的評價等方面閃耀著難能可貴的智慧之光。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你慧根不淺。」當時,我發現許多練功人背離了佛教宗旨,看到那些對密宗氣功趨之若鶩的人,一點都不佛法,憂心如焚。當時有廣告說「班禪的老師××活佛恩准××傳法」,我將此事詢問多識教授。他回答說:「××活佛並不是班禪的老師,班禪有幾位老師,是那些人,我瞭若指掌。把××說成是『班禪的老師』,這本身就是一騙局。如果這謊是××所說那就足以證明××其人了。藏傳佛教對灌頂資格的要求極嚴,像拉卜楞那樣的有四、五千僧人,著名格西(大善知識)上千人的藏區大寺,具備灌頂資格的大德高僧在一時代也只有三、五人。像××那樣今日聞法,明日便大肆宣傳灌頂的人,在藏傳佛教史上尚無先例。同時,灌頂也非上師恩准就可以的問題,必須具備金剛上師二十條件閉關成就。××稱大師,借××活佛之名,到處聚眾進行所謂『灌頂』,在青海和北京高級佛學院被當作笑話來議論紛紛。為此,去冬在全國藏傳佛教研討會上,我已經向××活佛的傳法提出過批評。宗師的絕密心法,大威德怎能這樣亂傳?××又不是受過戒的僧人,這樣胡作非為定會受到黃教護法閻羅王的懲罰。」正如多識教授所說,漢地的假大師,假法本太多,真正的密宗法本並沒有翻譯過來,真正懂藏密的人,在漢地也是找不到的。鑒於漢地還有一些想真心學密的同志,故將此文重新整理出來。它既可以供學密入門的人閱讀,也可以供學佛入門的人閱讀。其中有密宗內容,已經插入多識教授的來信或作適當修改。

目前,密宗氣功正在華夏大地以及國外許多地方興起。但是,沉迷於密宗氣功的人,往往缺少對密宗法義的了解,更缺少對佛法的認識。從低級階段來說,密宗是一種氣功,可以強身健體。但從全部密法來說,密宗決不是氣功。不僅密宗如此,所有佛家功法都如此。如果只是把密宗瑜珈功法作為一種普通氣功,甚至以此作為滿足世間慾望的一種手段這就大錯特錯了。如此下去,必將誤入歧途,甚至落入魔境而不能自拔。密宗生命解脫的無上大法,即使用最高級氣功標准來衡量它,也很不恰當,更不能與現在社會上流行的氣功相比。

已故佛學家,禪密凈俱圓通無礙之大德,當代科學家黃念祖教授(1)曾總結今世人嚮往學密之動機往往是:「好奇,求神通,佔便宜,找竅門。貪求名聞利養,想當上師,以淫慾心愛慕雙修」如此等等。諾那祖師曾慨嘆曰:「汝等漢人與我們康藏人不同,你們一學密法便想當金剛上師(2)。」真正有成就的金剛上師畢生難遇,但現在有的人一蒙金剛阿闍黎(3)灌頂,便以金剛上師自居。一受慧灌,便任意雙修。黃念祖老居士密宗大德,曾已繼承紅教嫡傳弟子衣缽,但他終其一生不以上師自居。他說:「密宗知識(信解佛法學問淵博的人)難遇,惡知識易逢。」(所引均見黃念祖之《谷響集》)語重心長,值得我們深思。因此,密宗行者擇師不可不慎重,目前密宗出現一些不可收拾之局面,終因那些既無傳承,又無修證的所謂上師而引發,一盲引眾盲,俱墮入泥坑。密宗最重上師,遵從上師如佛,如遇邪師則一同落入金剛地獄,永無出頭之日矣!

我非學密之行者,但對密宗無上大法也深深欽慕,對目前學密的混亂局面,深為憂慮。如不引起重視,及時加以糾正,密宗這種本為生命解脫的無上大法將面目全非,遺害無窮也!只因自己學識淺陋,且無修行體會,故不敢輕易動筆。但作為同道的探討,覺得也未嘗不可,這就是寫這篇文章動機

(一)密宗氣功

密宗功法就是佛法,只談功法,不談佛法,是何密宗?怎不會片面執偏?正如盲人摸象,各執一端,不辨真假,自以為是。但是,一提到宗教許多人就會愚昧迷信在一起。要知道梨子的味道,總得親口嘗一嘗。佛法中的深奧道理,只有真正的密宗行者佛法修行者,才深有體會。佛教存在了兩千多年,總會有其中的道理。否則無數信仰者(前幾年統計現在世界佛教徒六億人)如此孜孜以求,難道他們都是瘋子嗎?要知道,修道練功,總要達到一種理想境界。所謂佛、菩薩、阿羅漢(4)都是修道練功所達到的一種境界,達到這些境界的人,原也是凡夫俗子,只因孜孜以求而各有所證,以至達到最後解脫的佛。如果不承認他們是已得道的聖人,為何今天還有這么多人頂禮膜拜,並取得與他們的信息相感通呢?雖然自然科學飛速發發展,但生命來去始終是一個謎。許多許多高僧大德(現稱大氣功師)都有特異功能,佛法名為五眼六通(5),這是自然科學無法解釋的。相信人體的潛能是無窮的,修道練功可以開發自身的潛能,從而成為對生命大徹大悟的人,這才是練功的真正目的所在。所以佛菩薩並不是生來就是佛菩薩,他們也是從凡夫修成的。他們與凡夫不同的是,已經覺悟生命的本質,達到了大解脫自在境界。佛也不是神,他沒有創造真理也不主宰世界,他只是把覺悟到了宇宙生命的原理告訴我們。根據佛所說道理修行,同樣可以成佛。要知道,佛是真語者,戒妄語佛門大戒,我們應當相信。因凡夫愚痴,故佛法是「世間難信之法」。但只要我們堅信無疑,必定會成正果。韶華易逝,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智者不可不慎!

目前氣功方興未艾,但很多人不明功法原理,人雲亦雲,鸚鵡學舌,盲修瞎練,,出現了許多問題。如我地有人練功反成為精神病患者,有人練功反使雙臂殘疾。我往往見練功者一練功就執著於引氣,氣到哪裡了,又到哪裡了。如此胡亂引氣,是好人也會引出大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須好好來研究一下氣功之「氣」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

我國古代認為「氣」是萬物的本原。《易·系辭上》:「精氣為物。」疏:「謂陰陽精靈之氣,氤氳積聚而為萬物也。」《論衡·自然》:「天地合氣,萬物自主。」《難經·八難》:「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靈樞·刺節真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因此,氣並不就是我們所呼吸空氣,為區別於後天之氣,故又寫為「炁」(如《關尹子》「以一炁生萬物」).此「原始祖炁」是推動胎兒呼吸動力,出生後,啟動臟腑經絡,並司理後天之氣。通過練氣功,均勻呼吸,靜心去妄,以後天之氣引先天之氣,二氣混和,呼吸綿綿,任督循環,身心達到一種平衡狀態,百病就無處生起了,《素問·上古天真論》:「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所以,氣功強身健體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

密宗也非常重視修氣脈,有「三脈七輪」之說。密宗行者言:「氣不入中脈,而雲得證菩提者,絕無是處。」(見南懷瑾先生《東方神秘學》)如此看來,密宗也應是名符其實的氣功了。但是,只要稍懂佛法的人便知道,密宗佛教的一個宗派,而佛教為人體由四大假合(6)而成,此假合之體終究是不長久的,最終要歸於「無常」(7)」而寂滅。四大體空,為何密宗反而執著於此臭皮囊,不但重視人體的氣機,而且注重鍛練身體,認為是成佛的妙道。這就是密宗表面上不同於漢地佛法的特點。但仔細分析,就如禪凈二宗,表面上未講修氣脈,實則已囊括其中矣。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達到解脫的途徑。但是,如果就此認為密宗僅僅是強身健體的氣功,那麼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如果執迷不誤,不知色身(8)是假,無心道人(9)是真,盲修瞎練,不明宗旨,反易受其害也!

密宗注重練氣,實際上是為了返本還原,然後尋找清凈本性佛法認為生命之形成來源於氣,由氣而成萬物。《楞嚴經》對此有深刻的闡述。世界形成首先來自風,風即氣也。《楞嚴經》雲:「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行世界」天文學家認為星體最初為星雲旋轉於太空中,實際上就是風輪旋轉而生地大,後來星雲逐漸凝成星體,就是最初的恆星。此時溫度最高,旋轉不已,風金(堅執欲明之心凝固而成有凝之相)相摩而成火光,火光遇冷而上蒸,「故有水輪含十萬界」。水與火本來是一樣。水是由兩個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結的(h2o),氫可燃,氧助燃。最先成為世界的元素是氫,它是氣體,故有風;可燃,故有火;可凝為液體,故有水;可凝為固體,故有地。如來說:「四大之性,清凈本然,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宇宙世界原本清凈無塵萬物都由因緣產生,有情生命和大千世界皆從心識而來,因心起無明而生妄念,執空為有,組合四大而成為一實體,使如來本性囿於四大假合之身而不現,此心實體謂正報,即有情眾生此心身依止之身外諸物,即無情世界,如山河大地房舍衣食,謂依報。正報與依報都為前業(一切心身活動)之果報,此生彼滅,循環不已,無始無終。因此,雖然從色身起修,引先天元氣,回歸自然,己初有成就。但是,此離大道仍遠,找不到究竟,仍屬有為法。「有」即是常見,即固執身心實有的邪見。《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古德雲:「一切歸一,一歸何處?」智者當自悟,不可妄猜禪宗公案。(有關密宗氣功的問題,後文還會談到。)

(二)密宗與顯教

學習密宗功法的人,他們雖然熱衷於練氣功,但對佛法卻一無所知。好象學密宗功法,就象打拳跳舞一樣,學幾個姿勢幾個動作,就是在學密了,這就要使智者啞然失笑了。學習密宗的人,必先學習佛法顯教。先不知顯,何能知密?什麼是顯教?釋迦牟尼佛一生傳授所說之法,都是公開的,所以叫顯教。至於佛法密意,也即是佛心印,則不在言傳之中。不可思念的佛法密意,以凡夫之心何能測度?所以釋迦牟尼佛終其一生,沒有明傳。

有關漢譯藏密佛教資料說,釋迦牟尼涅槃後七百年,為了使末世眾生速得成道,離苦得樂,而另傳密法。他以神通顯化,不再經母胎而出世,在南印度一個國度里,正當國王夫婦在後園閒遊時,看見池中巨蓮,中間一朵,忽然放大,異乎尋常,從花蕊中跳出一個嬰兒這就是後來密教的教主——蓮花大師。長大以後,繼承王位,以種種神通威德治理國政,以後捨棄王位周遊傳法。當中國太宗時代,便入西藏傳授,從此使西藏成為佛國。這就是藏密之由來。

這種說法不符合藏密起源,藏學家多識教授給我來信說:「密法是佛陀親傳,並非蓮花生所傳。佛陀在大轉三乘顯法*輪的同時,給文殊觀音等大菩薩和銳根弟子密傳了密部四續。如給烏杖國思扎菩提傳密集主續,給香巴拉法傳時輪主續等等。這類續部經典中的很大一部分譯成了藏文,現保存在甘珠爾部,總數佔大藏經的50%以上。蓮花生是八世紀的人,八世紀末吐蕃王赤松德贊執政時來藏傳法,是藏地舊密的始祖,並非所有密法的鼻祖。他與佛陀時代相隔一千三百多年(按現代的佛歷)。蓮花生也並非蓮花所生,看蓮花生正統傳記便知。」

另據資料,傳說釋迦牟尼涅槃後八百年間,印度佛教中出現一位龍樹菩薩,打開釋迦牟尼佛留在南印度一座鐵塔,取出密宗經典,從此世上便有密宗的流傳。到了中國唐玄宗時代,有三位印度密宗大師——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三藏來到中國,傳授密宗法門。宋末元初,由蒙古人帶入西藏的密教,兩相融會貫通。到明朝永樂時期,認為密宗過於怪異,便下令廢逐,以後一直流傳在日本稱之為「東密」。

密宗是我國佛教十大宗派(10)之一,它是純正的佛法藏密學者,必先學習顯教佛法十餘年,方才入密。連顯教都不懂,何能深入密教?西藏大藏經》較之漢地《大藏經》,少有出入。三藏十二部(11)都是佛法的根本,先不深入經藏,何能了解佛法密意?實則顯中也有密,密實則不為密。藏密佛法謂顯為共行,密為不共之行,連共行都不懂,何況不共之行

格魯派(黃教)認為顯密一切經論都是修行證果的教授。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即是先集中精力專修顯教理論,然後才深入密法。他認為在整個佛法修習程序上,必須先顯後密。只有在打好顯教經論的基礎,才能進入密法專修,以便使佛法義理同密法修證實踐有效結合起來,進而由「生起次第」達到「圓滿次第」的修行境界。故宗喀巴大師依阿底峽尊者菩提道燈論》而作《菩提道次第廣論》與《略論》。以人、天、聲聞、緣覺、菩薩道五乘次序,貫串戒、定、慧解脫究竟,發揚顯密圓通的理論。阿底峽尊者是噶當派的祖師,其《菩提道燈論》認為顯教與密教完全相通,強調僧人必須先顯後密,循序漸進地修行。宗喀巴早年的啟蒙教師頓珠仁欽是噶當派有名的喇嘛,宗喀巴後來雖然博採眾家,但噶當派顯密圓通的理論更得到發揚光大,其《菩提道次第廣論》直承《菩提道燈論》而來,一脈相承,一氣呵成。然後他又集合密教修法理論,作《密乘道次第廣論》。因宗喀巴大師傳承的教法嚴守戒律清靜苦修,流傳至今而不衰。其弟子於顯教理論和密教修行都有很高成就,博學多才者眾多,故能存正去邪,使密宗發揚光大。達喇與班禪轉世至今,形成了一個嚴密的傳承系統

今天一些學密者,首先不去認真研究顯教理論,就想直接入密,實則為密法的一些假現象所引誘。這些人專作個人的如意算盤,聽說密宗可以即身成佛,而現世利益很好,如求治病治病,求發財可發財,求神通可得神通,不舍世俗夫婦關系的,有雙修法,求官求名的,有增益法。既然可以這樣舒舒服服地成佛,又能得到這么多利益,何樂而不為呢?這些要求當然是可以達到的。但是,由於這些人沒有很好地學習顯密理論,甚至沒有讀過一部經,不明白佛法的最終宗旨,專想如此輕鬆地滿足個人的「私慾」,那麼就完全違背了密宗的初衷,實可哀哉!

(三)密宗禪宗凈土宗

我國佛法天主要有三大宗,即密宗禪宗凈土宗密宗瑜珈即是「相應」,即身口意(身語意)三密與佛相應。所謂相應法者,在下部密法中,身作手印、口念咒語、意作觀想。佛之身口意三密,凡夫不可測度,不可思議故稱為密。一旦身口意三密相印,即得身口意三業清凈,妄心不起,萬法歸一,心如止水,圓融自在,即達三摩地(12)境界,也即即身成佛凈土宗以信願持名念佛為宗,實則是密宗顯說,身在禮佛,即身密相印,口在念佛,即口密相印,心在想佛,即意密相應。如此一心念佛,心不雜亂,何能不感佛慈力加彼而生凈土?所謂凈土即為心凈(念佛得三業清凈)而得之凈土也,凡夫心穢故而得穢土也。三千大千世界在一念之中。禪宗也是密宗,「達摩西來無一字,全憑心意功夫」。禪宗以心印心,此中之密,凡夫何能測度?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本無宗派。傳法後人為對機治病,故分宗派。但不管是密、凈、禪,還是其他宗派都是解脫之法,都是佛陀所講之法,沒有上下高低之分,歸根到底是一個法。宣化上人開示說:「禪、教、律、密、凈,雖說五宗,歸根到底是一個,沒有兩個」如果用禪宗的話來說,連一個也沒有,一說即是錯。此理太高深。現在眾生根鈍,無法了解其中奧秘,反有落入斷見之弊,故不宜參禪。

綜觀現有佛法對於現世的人來說,凈宗與密宗最為適宜。如以方便而言,凈宗尤勝密宗,只因方法簡單許多人反而不信,須知最高深的的法往往也是最簡單的法,簡單實則不簡單啊!如念佛一法,念念相續,心無雜念,一心不亂誰能做到?再如《觀無量壽佛經》之觀想法更難矣。密宗法門雖也是解脫捷徑,但此種修行,悉待阿闍黎之灌頂加庇而後能入,應親承教授,非文字所能傳也。密教有戒雲:密無師承,不可濫學;未經灌頂,竊法無益。故此為局限之處,為漢地學者帶來困難

密宗凈土宗進行比較,其共同點都是他力法門凈土宗要感通阿彌陀佛加被才能生西,而密宗不僅要感通諸佛菩薩慈力加被,尤其還要感通上師的慈力加被。但是,一談到他力法門有些人就不大相信。如果不相信有佛,何必還去修道成佛?要是佛不救我,他何會降生我土諄諄教誡?要知道,佛是覺者,他是達到與宇宙時空融為一體,已超越時空相對,其信息無時無刻不布滿整個虛空簡單地說可以比喻成一種宇宙能量,這種能量無時不在,無處不有。如果說看不到,那麼我們看不到的東西很多,如電磁場、無線電信號,我們都看不到,難道你能否認它們不存在嗎?佛菩薩就好電波一樣,非凡夫肉眼所見。但是,佛菩薩有應化身,他的真身我們雖然看不見,若我們感應道交,即可看見應化身。只不過他們化現的男女之相並非仍有男女之欲。《廣州日報》報道:記者采訪法門寺,看到了該寺聖涎法會拜佛舍利時,釋迦牟尼佛在舍利上空顯現,被攝影師抓緊拍下的一張照片。當時目睹此景的數百中外高僧無不驚奇萬分,誦佛之聲震耳,場外十萬僧俗則激動地呼喊:「佛祖顯靈!」喊得山搖地動。時間正是1987年11月9日12時3分(農歷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聖涎日。

通常說,佛有三身,即法身、應身和報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法性身、真如如來藏、實相、法界圓成實性等。此法身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常住不變,人人本具的真性,不過眾生而不顯,佛是覺而證得了。當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靜坐悟道後第一句即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既然人人都有佛性,那麼人人都是佛子,所以佛就在我們心中,心即是佛也。既然人人都是佛,那麼就你中有,我中有你也,何能區分於你我?所以佛的心中無你我之分,他是真正的「無我」者。正因為基於這種覺悟,故佛能同體大悲,挽救眾生苦海,使眾生由迷而悟,轉入聖境。眾生自執有「我」,即私慾膨脹,貪嗔痴隨之而來,造殺、盜、淫、妄等罪,身心不得清凈,沉淪苦海不能自拔,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報身是由諸佛各自功德智慧而成的身,有自受用身和他受用身的分別。自受用身是佛自己受用內證法樂之身,他受用身,是佛為十地菩薩說法而變現的身。諸佛法身相同,因其本願不同,故顯其不同之報身。法身正好象一室之燈光,光光相照,互相圓融,沒有區別。但全室之光,又來自不同的光源,又區別於其中,報身即是如此。應身又名化身或變化身,即應眾生機緣而變現出來的身,如佛在印度降生,八相成道即是應化之身。《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音門品》說觀音有32應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不僅有情生命有其應身,無情世間也有其應身,即山河大地山石土木、九流十教、貧富貴賤中都有其應身,只要機緣成熟他就應世度生。只不過出現在我面前,我們還不知道呢!因為佛即「無我」,他何會稱名道姓來救你,並指望你今後的報答呢?如來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金剛經》就反覆闡述了「不住相」的道理,故如來把度眾生作為應盡的義務,度而無度也,不達到這種境界就成不了如來

從整體來說,佛之三身是連成一體的,法身是體,報身是相,應身是用,一而成三,三而成一。三身之境界凡夫無法測度也,非言語文字所能說明,只有自證方能了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就是佛法密意之所在。佛乃大慈大悲,何能隱瞞密法而不外傳,作為個人的專利品呢?只因菩提心印,妙密難明也,若言下頓悟,法外忘相,正如六祖所雲:「密在汝邊!」何秘密之有?那麼在未悟佛法密意之前,怎麼辦呢?那就只有靠上師和佛力加被,身口意三密相印,才能證得密宗是從果上起修,即諸佛本尊是已成之佛,我們是未成之佛,本尊已覺,我們未覺。既有導師明道路,我們何必另尋他路呢?已經煮成的飯,我們怎麼不吃?反而要去另起爐灶呢?須知修成佛必經三大阿僧祗劫(13)。要想此生有個了斷,必依如此捷徑(他力法門)才能解脫。同樣,凈土宗也是如此,因阿彌陀佛成佛之前(因地里)發了48願,要造成一個極樂世界,接引眾生往生而證佛果。現在是已經結成的果實,我們去吃就行了。即凈土宗也同樣是從果上起修,以阿彌陀佛願力宏大,念佛者在世吉祥如意臨終十念就能往,萬修萬人去,不漏一人也。是捷徑捷徑,故密宗諾那祖師說:「修任何本尊必須兼修西方凈土。」六成就法即有往生一法。黃念祖大德曾作一偈雲:

清凈一句萬德嚴,禪密凈土一而三

掩耳不聞末後句(14),無心猶隔一重關(15)。

六根齊攝當下是,三密相印剎那圓。

持名即禪即持咒(16),且卻即是祖師禪(17)

一般說來,密凈為他法門禪宗自力法門。實際上自他是不二的。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故他力即是自力。但眾生雖然有如來智慧德性,因妄想執著,卻不能證得。故凡夫與佛又有天壤之別。如果自認是佛,不須求證,則成為狂禪,認賊作父了。因此,眾生根鈍,須以毒攻毒,方能證知諸法空相。故密凈首先當一切歸一,至於一歸何處,則待後自能證悟。身結手印,口誦真言心中觀想即能與諸佛三密相印,靠三密加持之力即得一切歸一矣。同樣,身在禮佛,口在念佛,心在想佛,即與阿彌陀佛相應,全假即真,事理圓融(18),方知諸法空有不二,所謂「參到山窮水窮處,山河大地如來」。

有關三密相應和禪凈密的問題,多識教授來信說:「關於身口意三密相應法,說成是『身作手印,口念咒語,意作觀想』很不妥當。下部密法中,有這樣的說法,但這種解釋非常膚淺。在無上密中對『三密相應』的解釋不是這樣的。一切有形、有色之物,都屬身密,一切聲音都是語密,一切智慧都是意密。這三密包括了整個物質精神世界,『密』就是指物質精神不可思議性。修三密相應是密法的全部內容,不能只理解為『結手印』,『念咒語』、『觀想』之類。上密(核心密)的三密修法,不但與禪凈不同,就連事、行、瑜伽等下三部密法,也有很大的差別,能即身成佛之法,也只有無上密部才有。」

(四)上師三寶

學習密宗之人,極其重視與上師三寶(佛法僧)相印。如果拒絕上師諸佛信息(或說宇宙能量),想自求成佛,有如煮沙成飯,終不可得。拿若巴尊者說:「有人學法有得,以為自修自證,不信上師功德加持,此為最大過患。」故《密宗法義精要》雲:「行者行住坐卧,均不離上師三寶,行時,想上師在右肩,舉步若繞塔:坐時,想上師在頂上空中;食時,想變成甘露,先供後食;卧時,想住上師凊凈剎土。一切行動,應啟請上師三寶加被精進行持。特別於念誦迴向時,一心請求慈悲攝受,令一切有情皆成菩提道,不遺一人也。」不皈依上師三寶,雖然也能修得外道神通,但終究不能解脫而墮落。印度外道掌簡巴,常修氣功,亦戒殺、盜、淫,且作七供,雖相當成就,但不能解脫輪回,即以不知皈依三寶故。

既然密宗如此重視三寶加持,尤其重視上師加持,那麼擇師與遵師不可不慎。現當末法(19)時代,求有成就上師,恐怕畢生難遇,必須廣參多聞,辯正離邪。《最勝密法》說:「如灌頂傳承不斷橋者(即傳承次第未中斷),護戒清凈,三門(20)妄念少,慈悲心重者,可依。」又「有最勝密乘已證空性,已見本尊慈悲方便,或不為現世名聞利養,而以度生事業為重者,可依。」蓮華大士雲:「弟子不觀師之功德,輕信止者,如服毒葯;師不揀擇弟子而傳法者,如走路不看犬,行當自蹶。」

一旦依止上師三寶,當堅信上師三寶加持力,斷除一切疑慮。《密宗法義精要》雲:「謂初於師見其功德,生清凈信;中於自觀六道(21)苦,從懺罪積資多門生意樂,希求解脫成佛;後於三寶見為資糧田。舍彼無所依怙,惟彼能救,啟堅固信,歸心投止。」「一切加持、一切受用、加持等之大小,恆視信力之淺深。否則,釋尊當前,亦將疑二。彌陀及諸大菩薩之慈力遍滿虛空,無信者難攝受也。」有一故事說:「藏中有子,常貿易於印度。母求佛跡,屢無以報,母以死逼之,乃拾犬牙貽母,謂是佛牙。母信心頂禮供養,牙常放光,且飛出舍利。及母命終,現五色瑞相焉。」此母因不疑牙是假,故心已與佛相通,全假即真也,何不感佛力加被?同樣,我們所供佛菩薩相不也是紙印泥塑嗎?可一心禮拜,是心作佛矣,故與佛相通,此功德不可思議。因此,信總比不信好。一心祈禱,即有感應,方知此信為真。故密宗瑜伽相應的關鍵是首先要具備信心。彌拉日巴尊者弟子請師曰:「上師呀!我求你之加持。」尊者曰:「弟子呀!我求你之信心。」故「信為道源功德母」。有了信心,心不雜亂.一心稱名,即得感應有些人說,我也相信上師三寶加持力,但就是發現不了有何感應這是因為內心雜亂,污垢很多,組成一道牆與之相隔,故感應力微弱難於覺察。歸根到底,仍舊是信力不足。故而有污垢,難於相應。一旦捨命以求,必能迅速取得感應。為何人在危難中,向佛求救而得感應大呢?因此時已全心向佛,信力大增,故勝過平常念佛。故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有信才能發願發了才會修行

(五)戒、定、慧三無漏學

皈依上師三寶後,就要依教起修。戒定慧是三無漏學,缺一不可。下面就從戒定慧入手,粗淺談談密宗修法問題。

戒學體現了佛法立足的根本,體現了人類道德規範,也即是我們現在所說精神文明建設。人之所以成為人,就是必須約束自己,要有一個規範。一個國家的規範是憲法,佛教的規範即是戒律,沒有規矩何能成方圓?故佛法以戒為本,依戒生定,因定發慧也。阿難曾問佛:「世尊涅槃後以何為師?」佛告以戒為師,若能守戒,與佛在世無異。戒能斷惡,滅貪嗔痴三毒,證「無我法身。戒不清凈,即會作惡,作惡者則周圍是惡知識和惡信息心態即不能安祥和平衡。如此怎能身心清凈入定?又怎能由定開發智慧呢?一失足成千古恨啊!故《佛遺教經》雲:「戒是正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凈戒,勿令放逸毀缺。若人能持凈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凈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得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佛在涅槃前還如此殷勤囑託弟子必須嚴守凈戒,可見戒之功德勝過一切,我們不可掉以輕心,等閑視之,

佛教傳入西藏後,曾經有一時間戒律鬆弛,僧侶腐化,佛法衰落:而遭法難。朗達瑪等惡人滅法,決非偶然也。阿底峽尊者入藏後,才開始收拾這種混亂局面。而宗喀巴大師承前啟後,從整頓戒律入手,開創了藏密佛教的新局面,成為一位偉大的宗教改革家。大師見許多修學佛的人,一向精神散漫貪欲無厭。雖自詡為大乘行人,卻對趣證無上佛果菩薩戒,不能實行。有些學習密法的人,只求灌頂,而不知依止上師和護持三昧耶戒,以至求升反墮。更有狂者,竟說學密不要守戒。因此,他於無量法會中,為大眾講《菩薩戒品》、《上師五十法頌》、《密宗十四根本戒》等大乘戒。大師主張嚴守凈戒,僧侶必須獨身不娶。寺院組織管理必須嚴格要求,他強調守戒的重要,破戒的可怕。破密宗根本戒,現在不但有可怕的災難死後還要墮入金剛地獄。此地獄專為密宗行者而設,比無間地獄(最痛苦地獄)還要痛苦萬分。大師不僅廣泛宣傳嚴守戒,而且本人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當時有些僧侶雖然反對太師的講法,但見大師清凈苦修,嚴守凈戒,也不得不感動而投奔其麾下。故大師以自身的規範,在大眾中樹立了榜樣,美譽流傳四方。又加上其以神通顯化,更受到了廣大僧俗的熱烈擁護,使萎靡不振之道風一躍而為欣欣向榮,舊日頹景一去不復返矣。大師成為一代德高望重佛教領袖,世世代代受到人們的思念和欽敬。

密宗戒律分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三類。當常觀察自身於身三、口四、意三(22)是否清凈。古德雲:「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嚴持戒律,即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此即能凈化心靈心靈凈化,即能心無雜念,入定開慧。在身口意三業中,按觀在的形勢,身業首當戒殺。當今殺心太重眾生本為一體,只因業報,改頭換面,你殺他,他殺你,世代冤冤相報,何有了期?佛陀教育,殺生斷大慈種。《密宗法義精要》雲,殺生供佛,佛決不會來領受,徒為魔所食,魔當再來,受害無窮。修道者總要注意吸收周圍的好信息殺生是一種極惡信息行者必當遠避。在口業方面要注意的是,要靜默少言,禍從口出你不說話就不會無端生禍。仁者語默動靜當嚴加註意。在意業方面,當戒貪欲,去嗔心,離愚痴。當今之人,火氣太大佛道之人,當制火氣。「一把嗔心火,能燒功德林」。《佛遺教經》雲:「當知嗔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故佛強調要修忍辱波羅密。「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嗔恨;亦當護口,匆出惡言」如能如此觀想,則嗔心迎刃而解矣。以上是從律儀戒來說。又攝善法戒當以清凈三門,禮拜供養,或行住坐卧,時時觀照緣於六度(23)不少間接。如見佛像佛塔經典,當恭敬禮拜。見佛像,不管是好是壞,是金是泥,均當視如佛在目前,禮拜供養。一切佛像都有佛的信息,開天目者,即能見閃光。如果佛像已壞,則要發心修好,或勸人修好;如果不乾淨,則要清潔。見經書也當禮拜如佛。經書即是佛的法身,是佛所講的話,全都是佛的信息。有如佛在目前,何能不恭敬尊重?見僧人亦當恭敬尊重供養。僧是住持佛法的人,是我們可以直接見到的老師,可度我們到真理彼岸,故當恭敬尊重。俗人不可輕議僧人之短長,要以無分別心恭敬尊重。又於有情以無我心緣於四攝(24),自不生罪,且能利濟,令他脫苦,所修功德均當迴向法界眾生,是為饒益一切有情饒益有情即是自覺覺他,即是自利利他,即是菩提心。眾生自執有我,何能證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境界同體大悲,故菩薩總把度人作為自己的義務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其大願大悲之力何等浩大!不度眾生是不能成佛的。度了眾生即是度己,不求自利反能自利

定學是開發無漏智慧(現稱人體潛能)的根本途徑。《圓覺經》雲:「無漏清凈慧,皆從禪定生。」《妙法蓮華經》:「我得一切智,盡諸禪定際。」《大智度論》:「實智慧從一心禪定生。」「得禪定則實智慧生。」《壇經》:「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定是慧之體,慧是定之用」。什麼叫「定」,「定」即是「心住一境而不散亂」.《佛遺教經》「若得定者,心則不散」,即不受外界干擾也。若要達到這種境界,先當離憒鬧,一門靜修,走成佛捷徑大德雲:「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彌拉巴尊者雲:「入山靜修,快如成佛。以人多,易起三毒(貪嗔痴),心不清凈。貪受用等,亦從此起。」《佛遺教經》雲:「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閑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有人以為「大隱市朝,小隱山野」。但是,先不能做到小隱,何能做到大隱呢?先不能靜中求靜,何能鬧中求靜呢?故找個安靜的環境靜修是非常必要的。

禪定之力功德無量,能破除一切妄想,殺煩惱賊,頓使「一切歸一」也,即第六意識不分別,第七意識不執我,第八意識不落印記,此也即是不二法門,即生死涅槃合一不二,煩惱菩提合一不二,陰與陽一不二,意與氣合一不二,心與物合一不二,生與滅合一不二,明與暗合一不二,有與無合一不二,自與他合一不二,事與理合一不二,色與空合一不二。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很好地說明了禪定的次第境界觀世音菩薩佛陀說:「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寂,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見《楞嚴經》)故《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25)皆空」,於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頓證如來本性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為了證悟這種如來空性的境界密宗禪定分為三:初安樂住,次解疑,終究竟無念也。具體證修方法很多,如寧瑪派(紅教,祖師蓮花生)有「大圓滿法」等,噶居爾派(白教,祖師瑪爾巴,印度為諦洛巴)有「大手印法」等,薩迦派(花教,祖師薩迦巴)有「大圓勝慧法」等。格魯派(黃教祖師宗喀巴)有「大威德金剛法」等。因密宗重傳承,未得灌頂,不得竊法,竊法無益也,故本處只能從外觀上作一些大致的了解。

據有關資料說,藏密瑜伽遵循五種次序,即加行瑜伽、專一瑜伽、離戲瑜伽、一昧瑜伽、無修無證。加行瑜伽(如四皈依法、大曼達供養法、大禮拜法、金剛心菩薩法)為一切法之基礎,先有加行,後才有瑜伽禮拜供養、護摩(26)、念誦、研習教理等等,皆為加行。專一瑜伽即是專精觀想,住於一境。離戲瑜伽即是定久慧生,脈開心解,證悟菩提,還同本得,皆為「離戲之事」。向上精進,打成一片,即是一昧瑜伽。再進而得到「無修無證」之果位。具體儀軌修法有一共通組織,即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依佛法之信、解、行、證次第而言,一切眾生由初發心而登正覺,都皆從此生圓二次第而修。即如凈土宗,單以持名念佛法門而論,亦已具備生圓之序,而不別列其次第名目者,正為諸佛菩薩之密意。

多識教授來信說:「藏密瑜伽遵循五種次序的說法也不適當。這只是寧瑪派初級階段修法中的一個方面,並不代表寧瑪各派的修法,更不能代表整個兒宗法修法。所謂生起圓滿二次第,也僅僅是無上密的修證程序,下三部密只有有相、無相瑜伽,連『二次第』這種特殊術語都沒有。把『二次第』說成所有密法的修正程序是非錯誤的。下部密中也有自身佛的觀修法,但決不是生起次第。真正的生起次第是生、死、中陰身客觀規律的體驗性修法方法屬於核心密,並非一般的觀想和念咒。」

修密法並非首先就是修氣脈,即練氣功,多識教授來信說:「上密先修生起次第,而生起次第還涉及不到氣脈修法圓滿次第才有氣脈修法。漢地的學密人,不會走路,就想飛行,急功近利,好高騖遠,不為解決生命問題著想,只想得到一些低層次的身通,便修氣脈。這樣至多隻能獲得一些糊口的法術。以此為無上成就,愚弄群眾,其結果便是墮入金剛地獄,永不翻身,真是可憐!」

氣脈成就必須先有理論指導。童蒙止觀、六妙法門即是氣脈成就身心修練之中,調身、調息、調心,修止修觀,有一系統方法,不能盲修瞎練。再如凈土宗念佛一法,也須靜心念佛,調身,調息,調意,然後才易得成就也。

密宗氣脈之要,大體會於一身中之三脈七輪。三脈謂左脈、中脈、右脈,乃身體之要樞。七輪謂其頂輪、眉心輪、喉輪、心輪、臍輪、海底輪,分上中下三部分。打開中脈,使諸佛能量信息暢通無阻,即達人體這個小宇宙與佛的大宇宙相合成一,也即由小我進入大我(入我我入)。這種打通中脈的方法,與道家注重修任督二脈,打開大小周天,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很有相似之處。儒釋道本為相通,其他一些正宗功法,也是佛法基礎功。但是一切外道功法,比起佛法來,都達不到究竟。也即是不能明了萬法皆空,得不到五眼六通中的漏盡通。盡管如此,對於修道者來說,廣學多聞是必要的。閉門造車,往往會成為井底之蛙。自以為是,貶低他人,也即是佛法所說的「我執未盡

密宗打通中脈,入定開慧的方法很多。在二次第中有三寂:身寂、語寂、意寂。多識教授來信說:「身寂是生起次第的最高成就,語寂是氣入中脈的體驗,修成的徵候是入靜外部呼吸停止,意寂是修鍊中假死狀態,五大分離,元神脫體的死的過程真實體驗,它的結果是元神元氣化為佛體『幻身』,這是修鍊的高級階段,決不是修明點和丹田之類。」

密宗又名真言宗,持咒是入定開慧的重要方法。一個咒語,綿綿密密地念,水滴不進,雨打不濕,即是入定。咒語不可思議神通力,凡人不可強作解釋,現有人稱為宇宙語言咒語是諸佛心印,故念咒很快能與諸佛相印,快馬加鞭,得道最快。宗喀巴大師說,必須念誦觀想有證量後,方可進修氣脈明點。念誦念誦真言咒語真言諸佛菩薩信息使人諸佛互相溝通,幫助行者進入定境。有人說真言是一種音波頻率,而佛即是宇宙能量,也體現一種音波頻率,兩者相呼應,即產生共鳴。這種相印,使身體的氣入於中脈,暢通三脈七輪,使每一脈結舒解,自成光明清凈境界。實際上,密咒通一切法,諸佛成佛不開,何況我輩後學?例如凈土宗念佛為主,但為確保生西起見,也須加持大悲咒」、「往生咒」、「楞嚴咒」、「十小咒」。憨山大師(27)雲:「念佛不得力者,可以持明(持咒),仗佛心之力,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再說念佛與念咒有異曲同工之妙。如嗡、啊、吽三字根本咒是梵文聲母之總綱,形成了宇宙萬有生命的根本音,它震動身體脈結,清理臟腑宿疾。此三字之「啊」字即是念「阿彌陀佛」第一字華嚴經四十二字母原文:「唱阿字時,入般若波羅密門,各以菩薩威力,入無差別境界。」(註:「阿」不可念ē)故一句佛號我們就可當作一句咒語來念,其中自有信息密碼。再如「嗡嘛呢叭咪吽」六字大明即是蓮花大士祈禱往生極樂世界所唱的咒語,故一句咒語也可也可當作一句佛號來念。就是號稱自力法門禪宗,參禪者參至種子翻騰時,進退兩難,不假密咒佛力加持,即不能過此關。憨山大師雲:「歷代禪宗大德,均密持神咒,潛假佛力,但秘而不說。」

整個密宗靠三密加持,達到三密相印的三摩地境界密宗行者選好自己的本尊後,就必須努力便自己身口意與本尊三密相印。其方法在上密生起次第有四修正法,四瑜伽法,三殊勝法,四十九性法,圓滿次第有五次第法、六次第法,那若六法,俗諦幻身和真諦光明心雙修、雙證法等。正如多識教授說「深如大海,廣若天空,很難以一法或數法概括。」

總之,密宗以《大日經》和《金剛頂經》為依,立十種心,統攝諸教,建立曼荼羅(28),身口意三密相印,即凡成聖,其不可思議之力,唯佛能知,非因地菩薩所能測度。故行者能於禪凈外加修密法,則進步更快。

慧學是佛法的歸結處,可分為聞(聽聞佛法而生智慧)、思(思惟佛理而生智慧)、修(勤修禪定而生智慧)三慧。行者廣學多聞一門深入,入於甚深禪定,最後必能開發出無漏智慧,證悟宇宙本來面目

凡夫被五欲(色聲香味觸)所障,五欲即由五根(眼耳鼻舌身)而生,五根產生慾望又來自第六意識的分別。此分別又來自第七意識(末那識)之「執我」,向內執著這個四大假合的肉體為「我」,向外執取萬法為實,故眼見色,耳聽聲,鼻聞香,舌嘗味,身有觸。為滿足五欲,生貪嗔痴三毒,造殺、盜、淫、妄等大罪業。所造善業和惡業種子,都存入第八識(阿賴那識),也即藏識。凡夫以為作惡,別人不知,實則自己第八識已種下種子,正如攝相機一樣全部錄下了惡的信息,此生或來生機緣成熟,放出來的就是惡果。《大寶積經》:「縱經百干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涅槃經》:「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法句經》:「妖孽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酷。禎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因果輪回,沉淪苦海,可怕可怕,慎之慎之!修道的目的就是解脫輪回。要解脫輪回,先當離開五欲。五欲不生,「我執」即斷,心則無念,此身何能再有輪回?《佛遺教經》:「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剷除五根之欲,當修知足之法。《佛遺教經》:「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並不稱意。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雖富而貧。不知足者,常被五欲所牽,為知足者所憐憫。」淡泊知足不為世俗名利富貴所左右。如此即能入道。即得第六意識不分別,第七意識不執我,第八意識不落種子。如此即能把八識轉為四智,即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眾生智慧),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為佛觀察諸法及一切眾生根器而應予葯與轉凡成聖的智慧),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無我平等,對一切眾生起無緣大悲智慧)。轉第八識大圓鏡智(一切事理無不明白,有如圓鏡洞照萬物)。這樣,我法二執,俱已斷除,斷惑證真也。

通過聞思修,入於甚深禪定,能夠得到無漏智慧,同時也能得很神通,現在名為特異功能,佛法名為五眼六通等。對於這些神通,只是佛法的附屬品,開悟證果必然會來對於修道者來說,解脫是第一重要的,根本目的是獲得無漏智慧。至於某些神通,其他外道也能得到,但漏盡通,任何外道也得不到。故有神通的人並不就是已經開悟證果明心見性了。而開了的人,並不馬上就有神通。如果以神通來衡量正與邪,那麼天魔神通就很大,天魔也是聖人了。現在國內外有個別人別有用心,自稱證果,以小神通蠱感人心,我們可要提防,不可上當。釋迦牟尼佛在經中告訴我們,末法時代有諸菩薩入世度生,作種種形。但決不自稱菩薩,以泄諸法密意,除非臨終陰有遺付。我們要多三藏經典,特別是要讀《楞嚴經》,以提高辨別正邪是非能力關鍵之處,我們是要通過聞思修而獲得生命解脫的無漏智慧。《佛遺教經》雲:「若人有智慧之照,雖是肉眼,而是明見人也,是名智慧。」有了認識宇宙真相智慧,即使在生沒有神通,仍是肉眼也會得到解脫。有了神通,為度生方便,也只能偶然用之。如為個人名聞利養,蠱感人心,其惡果不堪設想,智者不可不慎啊!

寫到這里,倍感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測度;倍感眾生沉淪苦海而不自覺,可憐可哀!於是不禁悲喜交集。悲的是眾生剛強難化,執迷不悟。喜的是自己能有緣研究佛法,實乃大幸。但願一切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不要以為現在是科學天下科學成了迷信科學發達來自人類物慾的膨脹。為滿足五欲,科學製造機器,把人變成機械人,人類惰性成日增加,精神日益空虛,道德日益退化。另一方面,科學無限制地攫取大自然能源,大面積地破壞生態平衡,人類生存的環境面臨新的挑戰。此外,科學依賴於能源能源一旦枯竭,交通要斷絕,工廠要停工,城市要癱瘓。由於能源危機,再爆發戰爭的危險性時刻存在。對於修道者來說,對於五欲的追求是解脫的大敵,沉迷於物質享受之中,何能認識無上大道?故智者常嘆:人心不古,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富貴榮華,均如夢幻空花。即使有萬兩黃金,也生不帶未,死不帶去。連我們寄居的這個身體都靠不住,何況身外之物但也有生也帶來死也帶去東西那就是你心識中的業,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在名利物慾的追求中,心態則失去安祥和平衡,由心病而致身病,各種病症應運而生。先有身體才有享受,身不健康名利富貴,於你何益?要治身病,先治心病。安貧樂道,知足常樂,乃千古名訓,為心病良葯。

仔細地回憶一下藏密佛法,他們為何經受多次危難而長存不墜?乃因他們視西方物質文明發明是發瘋科學領導世界使人類會快速走向滅亡之路。不是嗎?如果核戰爭一起,地球就會毀滅嗎?而人心慾壑難填,總會為「我」而鬥爭,小戰不斷,大戰的危險性時刻存在。在這情況下,唯有佛法良葯能夠挽救世道厄運。它從斷除人心慾望人手,達到「無我境界,那麼世界不就走向大同了嗎?敬以此文祈禱世界和平,人民幸福,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最後錄太虛大師(29)寫的「宗喀巴大師法相贊」以敬禮密宗歷代祖師

釋尊大法,策源月邦,派分三干,化各一方。

錫蘭支那,爰及西藏蓮花生後,密咒當陽

律像經教,若存若亡,末經猥雜,染風孔張。

大師崛起,濁激清揚,菩提之道,次第宣鬯。

下中上士,胥歸金剛,根深枝茂,德隆譽芳。

此土禪凈,今亦淪荒,扶戒研理,救之不遑。

唯師與我,志趣相當,千里萬里,不隔毫芒。

我行未逮,我心正長,瓣香先覺,景仰無量。

注釋:

(1)黃念祖(1913~1992),畢業於北京工學院,曾在天津大學北京郵電學院等地任教,他於禪宗皈依當代大德虛雲大師,於密皈依紅教大德諾那祖師嫡傳弟子蓮花正覺上師及白教大德貢嘎上師,於1959年繼承蓮花精舍金剛阿闍黎位,受王上師衣缽遺囑。後拜謁夏蓮居大師後,觀末法機緣獨弘凈土法門晚年日夜註解凈土大經,1992年4月圓寂,得五色舍利百餘粒。更奇的是台灣弟子,遠隔海峽,在自家佛堂助念,竟於燈花上爆出舍利

(2)金剛上師密宗又名金剛乘,金剛上師即是具備密宗某法之傳承系統,且受灌頂,並即身成就者。

(3)阿闍梨:意為軌範師、正行者,即是灌頂師。

(4)佛即覺者,菩薩即覺有情(眾生),阿羅漢解脫輪回,

(5)五眼:肉眼(凡夫之眼,遇暗和障不能見)、天眼(天人之眼,遠近晝夜都能見)、慧眼(聲聞之眼,因聞佛法能識別萬法假相),佛眼(照見世界本來面目)。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6)四大:地水火風。世間有形物質均由四大組合,人體毛發牙齒、皮骨筋肉屬地,唾涕濃血、痰淚便利屬水,溫度暖氣屬火,呼吸屬風。物質是由元素合成,科學家分析為原子、分子、電子、質子、中子等。如果用這些元素組合起來,即使一種最簡單生命也製造不出來。可見四大本空,因心識而來

(7)無常世界一切事物都不是長久的,常住不變的。

(8)色身:物質組成的身。

(9)無心道人:亦稱無位真人臨濟師說:「在我肉體中,有一位無位真人,常通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出出入入,出於你們所見之處,所聽之處所思之處。尚未自覺體認的,務必打開心眼好好看看它。」

(10)十大宗派:俱舍宗、成實宗、禪宗天台宗、華嚴宗、密宗法相宗、凈土宗律宗、三論宗。

(11)三藏十二部:經律論為三藏,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為十二類,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事、未曾有、方廣、議論、授記。

(12)三摩地:又名三昧,譯為「正定」。即離諸邪念,把心住於一處而不散亂

(13)劫為計算時間單位,阿僧祗譯為無數長時間菩薩分為50位,須經三個阿僧抵劫。

(14)末後句:宋黃龍禪師觀水磨發明心要。佛眼曰:「吾有末後句待吩咐汝。」黃龍掩耳而去

(15)古德雲:「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

(16)《大集經》:「若人但念阿彌陀,是為無上深妙禪。」

(17)「且卻」又為立斷,乃紅教大圓滿法中之要法。

(18)事理世間森羅萬象之相叫事,真如之理體叫埋。

(19)末法:佛說隨著眾生私慾」增重,道德減退,「我執」加深,學佛法的人會越來越少。謂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一旦法滅,人類也即毀滅,世界又重新開始。

(20)三門:身、口、意。

(21)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前三道謂善道後三道謂惡道。

(22)身三:不殺生、偷盜、邪淫。口四:不妄語、兩舌、綺語。意三:不貪、不嗔、不痴。

(23)六度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嗔恚,精進懈怠禪定散亂般若愚痴

(24)四攝:布施、愛語、利行(損己利人)、同事(共事作朋友)。

(25)五蘊:蘊是積集的意思,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就是一般所說物質,變礙為義,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受就是感受,領納為義,其中包括苦、樂、舍三受;想就是想像,於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行就是行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識就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所緣所對的境界在此五蘊中,前一種屬於物質,後四種屬於精神,乃是構成人身五種要素。

(26)護摩:以不動尊為本尊,在本尊前設火爐,將鹽膚木投入火中焚燒,稱為智慧之火,以焚去一切煩惱惡業。多識教授補充:「護摩是火供,分息、增、攝、殺四類火供法,本尊不一定是不動金剛,焚燒之物也種類繁多,並不獨是鹽膚木。」

(27)憨山大師(1546~1623):又名德清,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納儒釋道為一。有《夢游集》等多種著作留世。

(28)曼茶羅:又名曼怛羅,是「佛城」、「佛園」之名稱,有立體建築和平面圖畫兩種

(29)太虛大師(1889~1947):主張人間佛教的改革家,一代高僧,在國內外有廣泛的影響,任過各種重要職務,有《太虛大師全書》傳世。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