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琦雲居士:生活禪淺探

生活禪淺探

曾琦雲

內容提要  凈慧法師多年來提倡「生活禪」,創辦「生活夏令營」,為中國禪宗開闢了一條新路。本文從三個方面體會凈慧法師的「生活禪」理念。第一,「生活禪」就是要與生活打成一片,實現「禪生活」,其理念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第二,「生活禪」是「人間佛教思想的真正體現。凈慧法師提倡「生活禪」、舉辦「生活夏令營」,圍繞「人間佛教」的理念,旨在探索佛教在現代生活中實踐中的方法、與社會相適應的方式。第三,「生活禪」就是從現實生活中的「我」去「悟道」,「道」不離生活中的「我」。「運水與搬柴」無不是「悟道之路

關鍵詞  生活禪  禪生活  人間佛教  覺悟人生  奉獻人生

近年,國內外佛教界都在佛教的契理契機尋找一條新的道路,台灣的「現代禪」和「安祥禪」等都做出了可貴的探索。凈慧法師在這方面亦是功不可沒。凈慧法師是我國當代禪宗大德中的風毛麟角,他多年來所提倡的「生活禪」,他獨創的「生活夏令營」,從1993年開始一直堅持到現在,時間長達十年之久,為中國禪宗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為中國禪的現代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本文則就凈慧法師的「生活禪」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的體會。

一、「禪」本來就不能離開生活

凈慧法師在第九屆生活夏令營(2001年7月20日)開營式上講話時說:

生活禪」的目的是要實現「禪生活」。從生活禪到禪生活其中所要落實的理念,就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大乘佛教的悲智二門,就是指救度眾生慈悲與求證菩提智慧。此二者之中,智慧屬於自利慈悲屬於利他。若配以人之兩手,則悲為左手,智為右手,悲智具足,兩手齊全,缺一不可。「覺悟人生」,自覺覺他;「奉獻人生」,自度度他。學佛而能以般若智慧覺悟(菩提),即是從生活禪」進入「禪生活」的過程學佛而能以慈悲精神眾生即從生活回到生活禪的過程覺悟人生即是觀照在當下,破除煩惱;奉獻人生即是發心在當下,成就眾生

人間佛教思想,通過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加以落實,以達到生活禪、禪生活生活境界精神境界。透過生活禪,貫徹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宗旨,將人間佛教理念落實在人間、落實在生活、落實在當下,上契佛陀圓滿大覺之本懷,下契當前人類精神需求之時機,並以之回應佛教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這一時代命題,就是我們提倡生活禪的初衷。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凈慧法師所提倡的「生活禪」就是要我們把「禪」與生活打成一片,並非離開生活之外另外有佛可求,有禪可參。怎麼實行「禪生活」呢?就是凈慧法師所說的「落實在當下」。凈慧法師說:

行住坐卧中,能夠時時觀照當下,使自己的心與佛相應,與法相應,與戒相應,我們當下便是身居樂土。這種覺性形之於語言,必然是清凈語、慈愛語、柔軟語,由此而達致口業清凈;這種覺性見之於行動,必然是慈悲道德、奉獻,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由此而達致身業的清凈;這種覺悟使我自己的心地保持靈明不昧,照破內在的貪嗔痴三毒,養成慈悲喜舍的心態成就覺悟、奉獻的精神,由此而達致意業的清凈。(《於上海玉佛禪寺禪學講座備課筆記》)

凈慧法師所說道理就是《金剛經》反覆說明降伏自心的問題。實際上,我們當前信眾最多的凈土法門所主張的念佛與參禪並非有兩樣,念佛即是降伏自心方法人不念佛,則念貪嗔痴。如果在生活中心動念處觀照自己,那就抓住了問題的根本,這樣觀心參禪才是真正的念佛。如果不能觀察自己的下一念,每天即使念數萬佛號也沒作用。許多修行者,沒有從根本著手,即是指此。從根本上著手,即是從「觀心」人手有些人念佛精進念誦數萬,甚至百萬,確實下了功夫,但一停下念佛,他的習性仍舊沒有改,起心動念,仍舊是貪嗔痴。這樣念佛雖然念得很辛苦,實際上又有什麼真實受用呢?他是是在欺騙佛陀呢?祖師說:「隨其心凈則佛土凈。」要使自己起心動都是佛心那就只有實行「禪生活」。在生活中參禪,就是在生活中學佛。不用打佛七,不用建道場,記住印光大師的話,從「克盡人道」修起。怎麼「克盡人道」,那就是從日常生活修行。《金剛經》不是一開頭就說佛陀托缽乞食嗎?這就告訴我們修行不離開我們的日常生活。怎麼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十六個字就概括了修行方法

中國禪宗佛教契理契機的產物,中國文化與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產生了中國式的佛教——禪宗禪宗哲學實際上就是一種人生哲學禪宗菩提達摩傳人中國,到六祖慧能形成五家七宗,蔚為大觀。六祖的《壇經》也是在中國佛教中唯一被稱為經的作品。六祖慧能說,東方人求生西方,西方人求生哪裡?否定了在現實世界之外另外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提出了只要心凈,此處就是凈土,不必另求一個凈土。這種即身是佛、即身成佛思想,實際上就是主張不離現實的「我」,去追求人生解脫

二、「生活禪」是「人間佛教思想的真正體現

中國佛教,主要是後期的大乘佛教思想文化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道家發展而來的道教主張出世,甚至人山苦修以求長生不老,所以在中國曆史上的影響沒有佛教那樣深遠。佛教之所以比道教發展快,是因為大乘佛教思想沒有脫離人本主義。六祖說:「佛法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釋迦牟尼是在人間成佛的,未來彌勒佛也將在人間成佛。離開了現實世界,沒有佛可成。《華嚴經》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心清凈即是佛,心外無佛。大乘佛教六度即是不離現實世界而求解脫,其五戒有似於儒家的五常,都強調在現實世界中去完善自己,從而達到人生最高境界。近代以來,大乘佛教更獲得了空前未有的發展。一代佛教改革家太虛大師出了人間佛教」的思想,使佛教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他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當代中國佛教繼承了這種「人間佛教」的思想,使佛教更加貼近現實生活中國信眾最多的凈土宗根據「人間佛教」的思想,提出了人間凈土」的思想,即西方極樂世界不離現實世界。凈慧法師創辦「生活夏令營」,提出「奉獻人生覺悟人生」的生活:禪,正是「人間佛教思想的真正體現。凈慧法師說:

我從1991年開始在不少場合說過,兩千年的中國佛教史,從適應不同時空環境、契理契機地推動佛教發展的角度來考察,這期間有三位劃時代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值得我們中國佛教徒永遠懷念,他們是兩晉之交的道安大師,盛唐時期慧能大師,近現代佛門泰斗太虛大師。正是以這些大師級人物為代表歷代高僧大德,以其高深的智慧無畏的膽識,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使佛教中國的發展高潮迭起,為中華民族的總體發展,為佛教慧命的延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第九屆生活夏令營開營式上講話》)

凈慧法師經常談到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他說

太虛大師代表的一批具有遠見卓識的僧俗大德佛教逐步推向現代化的洪流,強調「人間佛教」的理念,指明佛教在當今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這個任務至今尚未完成,目前佛教界的有識之士及所有關心佛教命運的人還在不斷地致力於佛教現代化的工作。「人間佛教」的理念佛教現代化的理論基礎,也是佛教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基本思想。我們提出「生活禪」、舉辦「生活夏令營」,圍繞「人間佛教」的理念,旨在探索佛教在現代生活環境中實踐的方法以及與社會溝通適應的方式

(《在第九屆生活夏令營開營式上講話》)

生活禪」所體現的「人間佛教思想理念就是凈慧法師概括的:

信仰落實於生活,將修行落實於當下,將佛法融化於世間,將個人融化於大眾

四句話可以說概括了大乘佛教精神,概括到一點就是凈慧法師所說的「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八個字,這八個字集中地體現了「人間佛教」的精神。正如凈慧法師所說

覺悟人生就是智慧的體現,奉獻人生就是慈悲的體現。我們既具有高度的智慧,又能有廣大的慈悲心,奉獻精神,那我們就能在當今時代佛法精神佛法形象很好地樹立起來。如果我們每個佛教徒都能成為積極向上、積極奉獻的人,那我們在社會就不會受到人家的譏嫌,就不會被說成是消極厭世。所以說,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八個字看起來很平實,做起來卻非常不容易。我們拈出這八個字,一方面作為我自己的座右銘,也希望認同生活的人都以此來勉勵自己、要求自己。在禪七法會的最後一天,我贈送給各位的沒有別的東西,就是這八個字。希望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都能本著「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精神生活、去工作、去修行。(《修生活禪的四個要點》)

三、禪不離生活中的「我」

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又說:「為仁由己,而由人哉?」(《論語·顏淵》)這是告誡學生「仁」離我們並不遙遠,它就在我心中的那一念。佛陀也反覆強調,佛就在我心中,心外無佛可得。否認人的命運由外力(神)來主宰,人的命運因果規律來制約,人是他自己命運主人。因此,聖人都強調發揮主觀能動性,開發心中本有的潛能(仁或佛性),走向大自在解脫境地。凈慧法師有關「生活禪」的系列始終強調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是禪,平常心是道,他說

我們的生活充滿著禪意禪機,所謂「神通妙用,運水與搬柴」。但大多數人由於自我封閉,意識不到他本身具有體驗禪的潛能,這就叫做「百姓日用而不知」。從自然現象來說,滿目青山是禪;茫茫大地是禪;浩浩長江是禪,潺潺流水是禪,青青翠竹是禪,鬱郁黃花是禪;滿天星斗是禪,皓月當空是禪;驕陽似火是禪,好風徐來是禪;皚皚白雪是禪,細雪無聲是禪。從社會生活來說,信任是禪,關懷是禪,平衡是禪,適度是禪。從心理狀態來說,安祥是禪,睿智是禪,無求是禪,無偽是禪。從做人來說,善意的微笑是禪,熱情的幫助是禪,無私的奉獻是禪,誠實的勞動是禪,正確的進取是禪,正當的追求是禪。從審美意識來說,空靈是禪,含蓄是禪,淡雅是禪,向上是禪,向善是禪。當然,還可以舉出更多現象來說明禪的普遍性,但僅此我們就可以發現禪作為真、善、美的完整體現,它確實是無處不在的。(《生活禪開題》)

中國禪宗從初祖菩提達摩到三祖僧璨,其門徒都行頭陀行,一衣一缽,隨緣而住,並不聚徒定居於一處。到了道信、弘忍時代,禪風一變。道信於[唐]武德(618)初人黃梅雙峰山,一住三十餘年,會眾多至五百。後來弘忍移居東山,又二十餘年,徒眾多至七百人,這兩代禪徒都定住一處,過著集體生活。他們實行生產自給,把運水、搬柴等一切勞動都當作禪的修行;禪就在生活之中,行住坐卧,吃飯屙屎都是禪。因為禪不離生活,後來馬祖百丈等於深山幽谷建立叢林,實行農禪並舉的禪修模式,禪由此時也就真正變成「生活禪」。實際上,禪從來就不離開現實生活中的「我」,從達摩祖師傳慧可,從慧可傳僧璨,從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從弘忍到六祖慧能,其一脈相承就是要「我」敢於當下承當自己,心即是「道」,「道」不遠人,若心外求「道」,則「道」不可得,若敢於當下承當自己,相傳一字不識慧能也能成為祖師。於此也可見「生活禪」的真正含義了。我們就用凈慧法師的話來作為本文的結束:

生活中的禪是如此靈動和現成,自然界又何嘗不是呢?如果滿天星斗不是禪,釋迦牟尼就不可能因睹明星而覺悟成佛;如果潺潺流水不是禪,洞山良價禪師就不可能因過小溪睹水中影而打破疑團;如果鬱郁黃花不是禪,靈雲禪師也不可能因見桃花而開悟大自然到處都呈現著禪的空靈與恬靜,悠遠與超越,真實與現成,所以陶淵明能留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絕唱,蘇東坡能留下「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的禪苑清音。

如果我們從生活中找回禪的精神(其實它從來沒有離開過生活),讓生活與禪打成一片、融為一體,我們的生活便如詩如畫,恬適安祥了。(《生活禪開題》)

[曾琦雲,1963年生於湖南雙峰哲學碩士,現任教於紹興文理學院。發表有《mzd與佛教》、《參同契心要論》、《漢語語匯與佛教》等論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