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沙門離指方 示鑒訂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此第三番顯見不滅也。爾時阿難。及諸大眾。從佛訶為非心。即起驚疑。及聞離塵斷滅。轉更不安。良以離識心外。更不見心。今蒙根中指出。宛然別有。寂然不動。驚疑頓息。所以身心泰然。自念從無始來。失卻本有不動真心。反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始得開悟。正如失乳之兒。忽遇慈母。昔日窮子舍父。今日乳兒遇母。何快如之。然此寂常不生滅性。雖蒙印許。若據尋常見即是眼。則眼與見。皆屬生滅。若據今日手開合。而見無開合。頭搖動。而見不搖動。則是生滅身中。有不生滅性。今雖領得見無所動之旨。尚未明其所以。猶存疑惑。於是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誰真誰妄。誰虛誰實。要於現前動搖生滅身中。的的指出不生滅性。令此真妄二性。皎如星月。方到自信不疑之地耳。
○鍾雲。二發明性者。發明二字。要從理上發顯義看。蓋謂真性理中。自有不生不滅。所顯發性。即下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大中現小。小中現大等是也。妄明理中所顯發性。即下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等是也。有作發明二性看者。便是言語發明矣。文義不順。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子。咸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雲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眾。諸有漏者。咸皆樂聞。
此匿王自陳斷見以請不生滅也。匿王昔事外道。曾有邪心種子。入其心腑。今被阿難抓著癢處。遂乘機發問。所謂因逢桃李樹。卻憶故園春也。迦旃延。此雲剪發。毗羅胝。此雲不作。乃外道六師之二。其道皆以斷滅為宗。以不解第八阿賴耶識。去後來先。為生死根本。轉此八識。名為涅槃。而反計此身斷滅為涅槃。若此方所計生為七尺軀。死作一棺土。即有挫燒舂磨。無所用之等。皆此類攝。豈知有死而不亡者在也。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時。曾見二種外道。皆說此身死後斷滅。即此斷滅。便名涅槃。我今雖遇如來。猶懷狐疑未決。必要現前有個證據。方能信得此心是不生滅。世尊雲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在會大眾。未到無漏者。咸皆樂聞焉。
○據除斷見粗惑。則此有漏。似惟指界內凡夫。二乘有學。若辨見性真常。則雖小乘四果。別教三賢。亦須普指。以彼自來未明見性是真常心故。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復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復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佛言大王。汝未曾滅。雲何知滅。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殞殞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佛言如是。
欲示不生滅性故先審其生滅也。佛告大王。汝在未來死處生疑。我只據現在生處問汝。汝身今現在矣。我問汝此肉身。為金剛常住不朽之物耶。為復畢竟是變壞之物耶。匿王言。世尊。我今此身。非常住之物。終從變滅而已。佛又重重細審。釣出狐涎。乃言。大王。汝身現在未滅。有何所憑。預知其斷滅耶。匿王言。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今雖未滅。然我觀察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之成灰。漸漸銷殞。趨於殞亡。無刻寧息。決知此身。到底滅盡。方得了當。佛言。汝身必滅。誠如是也。
○只此數語。已可以警念無常。劇貪世務者。寧不惕然。
大王。汝今生齡已從衰老。顏貌何如童子之時。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於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發白面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
此又細審其自少至老精神容色是同是別也。佛又言。大王。汝今有生之齡。已從衰老矣。汝之顏貌。何如童子之時乎。匿王言。世尊。我昔當孩孺時。肌膚腠理。滋潤鮮澤。及年至長成。精完神足。血氣充滿。而今齡已頹矣。迫於衰耄。形色則枯悴矣。精神則昏昧矣。雞皮鶴發。行步龍鍾。日在桑榆。殆將不久。如何乃以精神充足盛滿之時而見比耶。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王言世尊。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於此。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顏貌已老初十歲時。三十之年。又衰二十。於今六十。又過於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復令我微細思惟。其變寧唯一紀二紀。實惟年變。豈唯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沉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此又細審生滅之頓漸也。佛言。大王。一氣不頓盡。一形不頓虧。汝之形容。應非一旦頓朽。必以漸而朽矣。王言。世尊。世間變化。密密推移。我誠不覺。但見日往月來。寒暑迭遷。以漸至於此。何以故。人生光景。有長有促。今且以十年為率。如我二十之時。雖號年少。顏貌已老於十歲時。及至三十之年又衰於二十。至於今。六十又二矣。回觀五十。宛然強壯。豈非十年一變耶。世尊。我見此密移者。雖此壯色日去而殂。老相日催而落。然其間流易。尚且限於十年。是特舉其粗略而言耳。若復令我微細思惟。推窮其變。寧獨十二年之一紀。二十四年之二紀。實惟一年一變。豈惟年變。亦兼一月一化。何直月化。兼又一日一遷。若更沉其思慮。審諦觀察。則即此一念具九十剎那中。剎那。剎那。念念之間。皆在遷流。未嘗停住。質非金石。何以堪此。由年紀之長。以至剎那之短。變化密移如此。特任運者不覺。作意推度。始得知之。故知我身。終必從於變滅也。
○教中以利刃透九十紙為一念。故一念具九十剎那也。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
世尊見匿王歷敘變滅之相絲毫不漏故於急處一提。乃言大王。汝見變化不停。悟知汝滅矣。亦於滅時。知汝身中。有不滅者耶。王合掌白佛雲。我實不知。古人道。不知處最親切。所謂日用而不知也。使其知此。決不迷於斷見矣。佛言。汝既不知。我今可以示汝不生滅性矣。
大王。汝年幾時。見恆河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恆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雲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
此審觀河之見以明年變而見不變也。佛又更端問雲。大王。汝年幾歲。乃見此恆河水耶。王言。我生三歲時。慈母抱我謁長命天。經過此水。爾時即知是恆河矣。佛言。大王。如汝所說。從十歲以至六十歲。時時遷變。則汝見亦應遷變矣。但不知自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又見此河。中間十年。其水有以異乎。王言。我十三觀河。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也。不特十三。即至於今六十二矣。觀此河水。與三歲時。亦無有異也。
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恆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雲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王聞是言。信知身後捨生趣生。與諸大眾。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此複審見無童耄以結破斷見顯不生滅性也。佛又言。汝今自傷發白面皺。我且就面皺一端問汝。汝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是面有童耄矣。但不知汝今觀河之見。與童時觀河之見。亦有童耄不乎。王言。不也。世尊。佛既一一審明。無所逃遁。乃語之言。大王。汝尚未識不生滅性耶。夫汝面雖皺。而此觀河之見。即汝之見精也。汝此見精。其性實未曾皺。皺者。其可變者也。不皺者。非可變者也。變者。其受滅者也。不變者。其元無生滅者也。既無生滅。雲何復隨汝現在身中。同受汝之生死耶。即此便是生滅身中。不生滅性矣。而猶引彼不見道外道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不亦謬哉。王聞是言。乃信知性無生滅。此身死後。舍此生彼。從一暗室。投一暗室。出一苦輪。入一苦輪。未曾斷滅。與諸大眾。踴躍歡喜。得未曾有焉。
○此章由匿王在身上觀察。故成斷滅。世尊在見上發明。故無生滅。所謂不離華下路引入洞中天也。此則不唯破匿王斷滅之見。抑亦酬阿難二發之請矣。
○問。昔忠國師問禪客從何方來。客曰。南方來。師曰。南方知識。如何示人。曰。彼方知識。直示學人即心是佛。離此之外。更無別佛。此身即有生滅。心性未曾生滅。身生滅者。如龍換骨。蛇脫皮。人出故宅。師曰。若然者。與彼外道。有何差別。彼雲。我此身中有一神性。此性能知痛癢。身壞之時。神則出去。如舍被燒。舍主出去。舍即無常。舍主是常。審如是者。邪正莫辨矣。今佛言皺者為變。不皺非變。得無與國師相忤乎。答。國師破一時之執。如來開一時之權。皆妙辯也。當以意得。不可妄生卜度。獲戾佛祖。又往往宗家。謂不離身中。即有不滅性體。正謂根中見聞等性。非謂方寸之中。臟腑之內。別有性命。即同阿難所執身內識心也。
○鍾雲。前屈指飛光。是就一時一事中。指出不生滅性。此示觀河之見。是就一生中。指出不生滅性也。至第四卷中杵音之喻。雲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雲何為汝銷滅。則死後不生滅之性。乃透底拈出矣。
○第三番顯見不滅竟。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雲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此第四番顯見不失也。上惟舉見。此復兼聞。聞字當是性字之誤。匿王知見不多。故一言之下。心地開明。驀直信去。阿難多知多見。觸事生情。故方信而忽疑也。於時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而白佛雲。世尊。見性必是生滅。可名遺失。既此見性必不生滅。便是寂常。即與諸佛。等無差別。雲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而諸佛不名遺失顛倒乎。我心蒙蔽。如染塵垢。願興慈悲。一為我洗之也。豈知佛言遺失真性。但因顛倒而說遺失。非因斷滅而說遺失也。故下文全示顛倒之相以詰之。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為正為倒。阿難言。世間眾生。以此為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為倒。即世間人。將何為正。阿難言。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於空。則名為正。佛即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倍瞻視。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凈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隨汝諦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為顛倒。於時阿難。與諸大眾。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
此示顛倒之相以驗其倒情也。即時如來。垂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為正為倒。阿難曾遭毒手。不敢自任。嫁禍於人雲。我見世間眾生。咸以此下垂為倒。而我不知果誰正誰倒也。世尊就與一拶雲。若世間人。以此為倒。又將何等為正。阿難拗直作曲雲。若如來豎臂。此手上指。則名為正矣。世尊將錯就錯。即豎臂而告曰。若汝果以上指為正。即此便是冠履倒置。翻頭作尾。翻尾作頭矣。何處別求顛倒哉。且此一臂。本無倒正。諸世間人。分倒分正。差一倍瞻視。豈知下垂為倒。固倒也。上指為正。亦倒也。何得以上指為正。下垂為倒哉。由汝等倍生此見。而如來不作是見。故將汝身。與諸如來清凈法身。比例發明。則如來身。號正遍知。汝等之身。稱性顛倒。則汝自謂與佛等無差別不名顛倒者。誤矣。既與發明顛倒。復加錐札。令其循名求實。自揣顛倒實處。故曰。今又隨汝諦審觀察。汝身比於佛身。稱為顛倒者。既有顛倒之名。必有顛倒之實。從何實處。而得此名乎。阿難被世尊一問。有眼如盲。有口如啞。無言可對。無理可伸。惟與大眾。瞪瞢瞻佛。獃獃然。目睛不瞬。而不知身心顛倒所在也。所謂大智慧人。面前常有三尺暗。不其然歟。
○鍾雲。倒與正。同此臂也。特首尾相換耳。正遍知。與性顛倒。同此身也。特迷悟相反耳。知此。則知即遺失顛倒。不妨元不生滅矣。
○母陀羅。此雲印手。
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雲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
此下正與發明顛倒實處也。阿難願興慈悲。佛果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應不失時海潮之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十一色法。八識心法。生心之四緣。生色之二緣。及心所使五十一心法。廣至善惡邪正。世出世間。一切事業因果。諸所緣法。如是五位。皆是如來藏心之所顯現。如明鏡之現影像。可見萬法即心也。汝今五根之身。八識之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之物。可見心包萬法也。夫心之與性。體用互稱。心則從妙起明。圓融照了。如鏡之光。性則即明而妙。清凈堅實。如鏡之體。此心此性。元是汝自家有的。雲何汝等。遺失此本來自妙。不假修成之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而認本悟中之執迷。不知萬法即心。心包萬法。而反謂法皆心外。心墮法中乎。是乃於不顛倒中。而妄計顛倒。未遺失中。而義同遺失矣。
○問。前謂見性是黎耶體。即如來藏心。又即萬法實體。似為能現。今色心之心。既該八識。則黎耶已為所現。而惟心之心。當另有純真之心。何得仍取如來藏心以釋之。答。前七等但為所現。真心但為能現。而此黎耶。能所俱通。以對真心。降為所現。以對萬法。升為能現。蓋與真心本無二體。但惟帶妄而已。
晦昧為空。空晦昧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愍者。
此下發明身心所以為悟中迷也。夫此妙明心性。本無身心之相。皆由最初不覺。忽起無明。將此第一義空。晦昧而成無知無覺之頑空。所謂迷妄有虛空也。所變頑空。與能變無明。二法和合。故於頑然晦昧中。凝結而成四大之色。所謂想澄成國土也。以四大之色雜妄想之心。妄心妄色。想相和合。結成五蘊根身。所謂知覺乃眾生也。此即身之所以為悟中迷也。既有根身四大。內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於是內緣影事。而動搖不休。外緣實色。而賓士不已。昏昏擾擾。不明不凈。復執此昏擾擾者。以為圓妙明心。寶明妙性。此即心之所以為悟中迷也。既一迷此昏擾擾者以為吾心。決定惑此心為在色身之內。依肉團而居矣。殊不知不獨我此色身。是妙明心中所現之物。即外洎山河虛空大地。皆是妙明心中所現物也。今汝棄此廣大妙心。而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何異棄彼百千里澄清大海。而反認海中一浮漚體。以為海中之全潮在是。即窮盡瀛渤。亦在於是哉。由是觀之。則知汝身。與如來身。比類發明。雖同是一體。本無差別。但如來了得海是海。漚是漚。不棄海認漚。故曰正知。不認漚為海。故曰遍知。汝等既棄海認漚。復認漚為海。故曰性顛倒。所以目汝等。即是迷中加一倍迷之人也。正如我垂手時。實無正倒差別。而汝以下垂為倒。上指為正。此即是汝顛倒所在。故知汝等本無遺失。因顛倒而稱遺失。如來說為可憐愍者此也。良以汝等若真遺失。猶不足深愍。今由顛倒故。常如遺失。正如持珠作丐。枉受貧窮。不亦深可愍哉。
○問。前謂見性是八識實體。今復以聚緣為八識功能。得失何分哉。答。此識真妄和合。故見性取其一分真理。聚緣取其一分妄情。凡言八識去後來先等者。皆以妄情言耳。
○又雲。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至哉言也。自非佛了義之教。誰不計性命在於身中。萬法但為心外者乎。然命在身中。道教計之特甚。久矣。眾生不信身中本無性命矣。
○又問。認一浮漚。目為全潮。此何異於一毛孔中。包盡剎海。答。彼達諸法性全法界。故一毛稱性。即包無余。如說真摩尼珠。價值一國。誠不虛矣。此不達諸法實相。但將昏擾妄想。謬計身中。而又倒執能包虛空大地。是尚無體可得。憑何廣包。如說水泡價值一國。真大迷妄。安可同乎。
○前阿難聞訶非心。驚謂舍此更無。將同土水。如來安慰許以真心有體而已。非正開示真心也。譬如許人以物。後日方以與之。長水於彼處。即謂開示真心。以許為與。殊欠體認。至此章。方是開示真心之正文。而阿難到此。方知於緣塵外。更有如此廣大心體而如來所許。果爾非虛矣。
○第四番顯見不失竟。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此第五番顯見無還也。阿難承佛悲救深誨。萬劫倒懸。一生迷惑。一旦發明。感佛深慈。故至於垂泣。然心猶有疑。故復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得此妙明心。即是自己本來具足圓滿。不生不滅。常住心地。但我等一向遺此廣大心性。而認此昏昏擾擾者為心性。故名我等為性顛倒宜矣。然我現今見佛聞法。皆用此緣慮之心。世尊雖不欲我認。而斥為非心。若是別種緣心。或可舍擲。今者悟佛法音。承聽領納。方倚用之。豈可遽舍乎。由得其用。故不敢不認也。世尊要我所認者。是圓滿妙心。雖則廣大。現今不得其用。徒然獲此。故不敢認為本元心地。以認此須當舍彼。今既不忍舍彼。則亦不敢認此。又若舍了緣法之心。卻後將何承領佛法。縱不惜此緣心。而獨不重於佛法乎。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到不疑之地。乃得歸於無上道也。
○賀雲。正脈謂阿難不舍緣心。故不認真心。恐認此須當舍彼。不知本文雲未敢認。非謂不肯認也。持以初獲此心。尚未受用。未敢遂認為主人翁耳。必求世尊徹底發明。使得親見本來面目。乃敢承認。故曰拔我疑根。此正古人真參實證處。
○鍾雲。機有生熟。阿難平日受用。於緣心熟。於見性生。生處不能遽用。熟處自不能全舍。此亦人情也。但此處重在求真。而不在舍妄耳。
○此正尊者方搖未穩之際。而緣心真心。兩持不決之時。如人惑於岐路。恍惚不定。先德雲。易開終始口。難保歲寒心。尊者以之。自此直至各各自知心遍十方。獲本妙心。常住不滅處。方肯承認耳。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等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汝亦如是。
此責其認聲塵而不達法性也。佛告阿難。我今如此傾心吐膽。落草盤桓。欲汝舍妄緣而達心性。豈意汝之見解。尚與昔時一毫無異。而以攀緣之心。聽我圓滿常住心法。則此圓滿常住心法。亦成所緣之境。汝又安能契此法性哉。不知說法者。如指月人耳。今有人焉。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便當看月。若即觀指以為月體。愚哉是人。豈唯不識月。亦不識指。豈唯不識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以月明而指暗故也。若汝聽法之後。絕言語。黜聰明。一切放下。默究自心。此是因指看月。不存指相之人也。若汝依舊多知多解。不肯消歸自己。是逐句尋言。執指為月之人也。今汝執法音。而不達法性。何異執指為月。皂白不分。昏曉不覺者哉。故曰汝亦如是。
○鍾雲。緣心者。能緣之心也。法緣者。所緣之塵也。法音即聲塵故亦非真。法性者。真理也。教銓真理。理是眾生之心。豈可執教為心哉。指喻法。月喻聽法者之自心。說法顯心。聞教自合觀心。若執聲教。不解反觀自心。此人豈惟不達自心。亦復不知教意。何以故。以他聲教。為己自心。自他不分故。豈惟不知教意。兼亦不了教心體相。何以故。教屬聲塵。不能覺照。心體靈知。具有覺照。以無照之塵。為有照之心。有照無照二不別故。阿難之迷心迷教。及迷教心體相。亦如是耳。
○鍾雲。若欲研究佛乘。披尋寶藏。一一須銷歸自己。言言使冥合真心。但莫執義上之文隨言生解。直須探銓下之旨。契本會宗。如是。則天真之道不昧。無師之智現前。若一向背己狥文。執學興辨。是對木人而索語。期石女以生兒。空歷塵沙。終無得理。
○緣心之緣。攀緣也。法緣之緣。塵緣也。以法音即聲塵攝。故亦非真。若落紙墨。更是色塵矣。今宗家不許說義理。以才涉義理。又落法塵。亦可得而緣矣。
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此亦如是。若汝真心則無所去。雲何離聲無分別性。斯則豈惟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雲何為主。
此責其認妄心而不認真心也。汝今不舍緣心。是取分別我說法音者。為汝真心矣。既認此分別法音之心以為真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而確有分別之禮性矣。何也。妄心如客。真心如主。假喻以觀。譬有客焉。寄宿旅亭。一宿便去。終不常住。故名為客也。若掌亭人。都無所去。故名為主也。此亦如是。若真是汝之心。當如亭主。而無所去矣。雲何離卻聲音。遂無分別之性。但如客之暫止便去耶。由是推之。豈惟聲上分別之心哉。即分別我容之心。離我色相。亦無有性。以此皆屬前六妄識分別。皆非真心也。不特此也。如是乃至前六分別都無處。以為別有自性。不屬色。不屬空。正是第七緣八。屬帶質境。亦是分別。亦非自性。從數論師。昧而不知。遂執此為冥初自性。蓋外道立二十五諦。首號冥諦。彼謂冥初生覺。是萬法之元始。尊為極則之理。今非色非空。正齊此見矣。豈知分別都無。亦但離於粗分別耳。微細流注。固所未覺。色空都盡。亦但離於法處所攝半分生塵耳。其半分滅塵。固不能離。若離諸法半分滅塵之緣。即無分別之性。與上之離聲色而無性者。一類無別也。夫六處緣心。各隨本塵而生。亦隨本塵而滅。如影隨人。亦隨何人而來者。亦還隨何人而去。則汝心性。俱屬客邊。各有所還。何以為無去無來。常住之主人乎。
○以聲例色。相從而說。非但聲分別心。離聲無性。即色分別心。離色亦無其性也。乃至兼舉香味觸法分別都無。所謂內守幽閑也。都無。故有而非色。猶守。故無而非空。非色非空。冥然一識。此正六識無記性也。六識有還。不能為主。若八識。則為識精元明。無還則能為主矣。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雲何無還。惟垂哀愍。為我宣說。
此因還而請不還也。還者。如借來之物。必要還人。若是自己家裡物。無處可還。阿難言。若我緣心。各有所還。而如來說妙明元心無還處者何也。惟垂哀愍。而為我宣說焉。
○昔張無垢謁善權清禪師。問雲。此事人人有分。個個圓成。是否。清曰。然。公曰。為甚麼無個入處。清於袖中出數珠示之曰。此是誰底。公俯首無對。清復袖之曰。若是汝底。即拈取去。才涉思惟。便不是汝底。公悚然。故知才有分別。即有可還也。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
此下借見精以示不還真性也。良以妙凈明心。寶明妙性。具有三大。謂體相用。由無明不覺。一念妄動。轉此本體。而成業識。轉此智光。而成見分。名轉識。復轉此真境。而成相分。名見識。此中見精即皆光所轉之見分也。佛告阿難。且汝見我三十二相時。此見未落分別。豈非見精。本來元具。不從日月燈光借來。豈非明元。此見既為六精之一。而又在處明了不昧。固已現具精明之體。特以二種顛倒見妄未除。尚存能所。不得互用。故雖具精明。而但欠於妙耳。然雖非妙精明心。卻如第二月。捏目所成。與真月本無二體。非若水中月影。與真月有天淵之隔也。是則未得第一月者。當亟認第二月。猶之未得妙精明心者。當亟認見精明元矣。汝應諦聽。吾示汝以無還之實焉。
○月有三相。第一是天上凈月。第二是人以手捏目望月遂成二輪。取其捏出者為第二月。第三是水中月影。今以第一月喻純真之心。第二月喻見精明元。第三月喻緣塵分別。意欲令人決定舍於第三月。而決定認取第二月。則第一月不遠即在矣。問。何不即指純真之心。而乃用此曲示乎。答。純真之心。惟佛乃具。等覺尚帶生相無明。何況地前諸位。乃至五位凡夫。現前何有純真之心。然而真雖不純。體終不變。如金在礦。離礦無金。特礦有真偽。非金師莫能辨耳。故佛直指根性為心。如指礦說金。金即在礦。非離礦外而別有金也。此處祗因其無明未剖。尚有欠於妙之一字。故佛略抑揚之。意在表其真切耳。非如緣塵。呵其非心無體也。諸注於此發妄太過。如輕加緣塵之名。將濫同於第三月。強索有還之處。似公抗於佛言。徒引人之猶豫。不敢直認見性為心。其失非小。不知眾生現量。離此根中之性。別無可指。故諸祖指示。率多取於六根門頭者。奉佛密旨也。行人時中。但請認取此性。萬無一失。譬如收買金礦者。時下雖非精金。真金終不外礦而得。使其棄礦求金。非惟並金亦棄。將必惑於鍮石。而真金終不可見矣。豈不大可惜哉。
○鍾雲。二月雖非真月。然離真月。必無二月可得。見精雖非真心。然離真心。必無見精可得。蓋從真所起。全體即真。但當由見精覓真心。不可以見精當真心。去見精中之妄。即是真心。去月之捏。即是真月。固不可分為二。亦不得遽混為一也。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曜。中夜黑月雲霧晦瞑。則復昏暗。戶牖之隙。則復見通。牆宇之間。則復觀壅。分別之處。則復見緣。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郁[土*孛]之處。則紆昏塵。澄霽斂氛。又觀清凈。阿難。汝咸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雲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郁[土*孛]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則知汝心本妙明凈。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此備舉塵相有還以顯見性不與俱還也。阿難。我所謂無還者何哉。試觀世間可還之境。其體有八。其相亦有八。如日輪也。夜晦也。戶牖也。牆宇也。分別也。空性也。昏塵也。澄霽也。八者。其體也。明也。暗也。通也。壅也。緣也。虛也。郁也。凈也。八者。其相也。阿難。汝通看此諸變化相。各有所因。吾今為汝各還本所因處。雲何本因。阿難。如日為明因。則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以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也。即是推之。則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郁[土*孛]還塵。清明還霽。可類而還矣。更廣推之。則諸世間一切。凡有相可還者。皆不出斯類矣。若汝見此八種之見精明性。於此八相之中。當與何相而俱還乎。姑舉一相以征之。若此見性。與明俱還者。此見便隨明去。當不明時。又將何物見暗。知一相。則知諸相矣。今諸相任遷。一一皆見。足知明暗等相。於見性之中。自相往來。自相凌奪。種種差別。而此見體。朗然常住。不動不遷。元無差別也。以是知諸可還者。皆由假借外塵而有。自然不是己物。若汝之不還者。不由假借。非汝自己之物。更是阿誰。但汝識此見性不還。則知汝心本妙本明本凈矣。以見性是賓中主。真心是主中主故也。由汝迷悶不醒。既不識主中主。又不識賓中主。所以喪失本性。枉受輪回。於生死中。頭出頭沒。無有出期。是故我說汝等為可憐愍者此也。
○此八塵作四對。各取其相之相反為對也。惟虛空塵郁。體相顛倒。然下文還處。自見。分別。即前塵分別指種種諸物而言。如松棘鵠烏雜在之處也。緣。指種種異相而言。如直曲白玄差異之相也。頑虛則是全無諸物之處。遍是空性者。迥然惟見一空相而已。蓋緣是異色。空是同色。同異相反。生成對偶。舊注乃以分別作分別之心。則下緣字。與上何別。且下虛空。又與何為對乎。是以一句錯解。而使全文皆累也。又舊將八還辨見。對前七處征心。夫七征已是潦草之言。而又獨以此八還為辨見。尤為夢浪之語。前後十番。皆示見性。而獨指八還。余皆辨於何法乎。且前七處乃七大科。豈與此一科為對耶。今總改之雲。七處破心。十番顯見。則非惟法數相稱。而心妄見真之旨。亦攸分矣。
○第五番顯見無還竟。
○鍾雲。汝但知此見性無還。則知汝心本妙明凈。正欲其由見性而悟本妙明心。非即以見性為本妙明心也。以見性屬第八識。猶帶業識。本妙明心。屬第九識。即如來藏妙真如心故。
此第六番顯見不雜也。阿難言。我今承佛開示。雖知此見不與諸相俱還。而實常與水陸空行等物。混難無分。今於諸物之中。將辨何者是我見性。何者是物相乎。言未易分晰也。
○鍾雲。阿難意以見性雜在萬物之中。無見而非物。無物而非見。安辨何者是我之見性乎。佛意一切凡聖。見量雖別。見性是同。今只據汝所見之境。其種種差別者是物。其能見者是汝。汝有汝見。不幹我事。我有我見。不幹汝事。可謂分明之極矣。雲何不自認取。苦苦向我求討。豈我見可作汝見耶。
○此問只重我字。不重真字。詳下答意。自然應合。吳興之解非是。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凈。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恐是娑婆界三字之誤)如觀掌上庵摩羅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凈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
此先標出五種現量見精以啟下文也。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方證初果。未得無漏清凈。徒仗佛神力加被。乃得見於初禪一四天下。得無障礙。是有學人慧眼之見量如此。若阿那律。見此娑婆世界。如觀掌中庵摩羅果。是無學人天眼之見量如此。若諸菩薩等。見百千世界。豈非法眼之見量乎。至若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凈國土。無所不矚。豈非佛眼之見量乎。若乃一切眾生。只見目前。其所洞視。不過分寸。是又肉眼之見量也。夫此五種。廣至窮盡國土。狹至不過分寸。見量雖殊。均為能見之性而已。
○庵摩羅。此雲難分別。似桃非桃。似奈非奈。此方所無也。阿那律。佛之從弟。畫眠被訶。精進失目。遂證四果。得天眼也。
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汝應於此分別自他。今吾將汝。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是物相。
此則獨約阿難所親見者欲其自審擇也。阿難。姑置五見。吾且與汝上從四天王所住宮殿觀起。中間遍覽水者。陸者。空行者。雖有或昏或明。種種不齊之形像。無非皆是前塵分別之見。停留障礙處。汝應於此能見所見之中。自家分別其為自為他。自即見性。他即諸物也。設汝自不能乎。必假佛智。我則將汝擇於我汝共見之中。誰是我體。而能見物者乎。誰為物相。而為所見者乎。如此分明。是物是見。必有歷歷不混者矣。
○自即能見。所謂我體也。他即所見。所謂物象也。
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諦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此正言物不是見也。見源。即眼根也。阿難。盡汝眼力。從日月宮而觀。此最上物相。是物也而非汝。又至七金山。周遍諦觀。此居中物相。雖種種光。亦物也而非汝。漸漸而下。更觀於雲之騰也。鳥之飛也。風之動也。塵之起也。樹木也。山川也。草芥也。人畜也。此最下物相。亦物也而非汝。則所謂誰是物相者。此是矣。
○七金山者。須彌外。七重圍繞。皆以純金為體。光明最多也。雲騰鳥飛。自金山視之。亦居最下也。
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復差殊。同汝見精清凈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
此正言見不是物也。阿難。是諸在近在遠。諸有物相。千態萬狀。雖復差殊。然同是汝清凈見精所矚。則物類自差。而見性只是朗然一照。無有殊也。此無殊者。精而不雜。即前所說妙凈明心。此妙凈明心。實汝見性。何嘗混雜於有差殊之物相乎。則所謂誰是我體者。此是矣。
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若同見者。名為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雲何非汝。
此反辨前見不是物也。夫我謂見不是物。而汝或未之信耶。試再明之。若我無殊之見性。見於差別之物相時。此見即是彼物。則見性當成可見。即汝亦可見吾之見。何以故。見既是物。當成差別之相。豈不歷然可見乎。然吾觀物。實無一定。有時縱目取相。則見物。有時收視離相。則不見。汝若當吾見物之時。依彼同見之物謬言見吾之見者。設當吾收視離相。不見物時。何不並吾不見之體亦見之。而指其所在耶。不見之時。既不能見。同見之時。亦豈真能見哉。又汝若執言我已見汝不見之處矣。夫正當不見時。見性是我不見之體。諸物是彼不見之相。今我見既已離物。汝又見我自體。此不消費力辨之。我此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物相矣。又汝若不能見吾不見之地者。此更不消費力辨之。我此不見。自然非物矣。何以故。可見尚然非物。而況不可得見。豈猶同於物相乎。夫合可見不可見。而展轉皆非是物。雲何非汝之自性乎。
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則汝與我。並諸世間。不成安立。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遍。非汝而誰。雲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此反辨前物不是見也。夫我謂物不是見。而汝亦未即信耶。更再窮之。又則汝今見此差別物時。若彼諸物即皆是見。彼亦一物。此亦一物。汝既見物。物亦當見汝。有情無情之體性。紛亂混雜。無復情器之分。是物混也。有情無情。尚無從分。有情與有情。益不可辨。是則汝見我時。反成我見於汝。世間諸人。莫不皆然。壞世間彼我之相。不成安立。是人混也。阿難。若汝見我時。一定只是汝見。而非我見。彼我分明。曾無壞亂。是人分也。夫有情與有情。尚不混濫。則汝見性雖周遍一切諸物。有情無情。判然迥別。是物分也。即是物莫能混。非汝之真性而誰。且此真性是汝固有之物。雲何不自信而反疑耶。真性在汝。自不信其為真。而反從我口角邊討分曉。乃言雲何得知是我真性。不亦迷乎。
○宗鏡雲。若信入之時。自然洞鑒圓明。了達之際。尚不因於心念。何況就他人而求自法。取彼眼以作圓通。數寶終不濟貧。說食焉能得飽。但自親到。頓入絕學之門。惟在發明。方達無為之旨。
○第六番顯見不雜竟。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余。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月宮。此見周圓。遍娑婆國。退歸精舍。秪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檐廡。世尊。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為復此見縮大為小。為當牆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為我敷演。
此第七番顯見無礙也。阿難因見性周遍一語。疑見大不當復小。見通不當復塞。故興問端。而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本來周遍。必我真性。不雜於物者。則應隨處不變矣。今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或時而居日月二宮。俯觀一四天下。則此見周圓。遍滿娑婆國界。何其大也。及退歸精舍。秪見此園。更入堂中。清心而觀。但瞻檐廡。又何小也。世尊。若是此見體本來周遍一娑婆界矣。大者不應更小。何故今在室中。唯滿一室。大小不定如此。為是此見自縮其大而為小耶。為是牆宇所隔。夾之令斷耶。或縮或斷。義必有在。我今不知斯義所在。故願垂慈。為我敷演其義焉。
○天王殿中。眾寶俱在。故稱勝藏。日月宮。皆摩尼寶成。宮殿台池。天人充滿。日宮雖火摩尼成。而亦清涼同月。但光勝下注成熱耳。阿難隨佛。或時居之。孤山謂初禪唯見一四天下。則娑婆國。應指一小剎而言也。伽藍。此雲園。
○鍾雲。見性必我非余。知是自非他也。既是自非他。當能作主。雲何大小由他。不自由耶。若是縮大令小。猶能作主。若被物夾斷。則不能為主明矣。
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
此明舒縮大小在相而不在見也。佛告阿難。汝言此見縮大為小。斯言誤矣。夫一切世間大小內外。以及明暗通塞。諸所事業。皆屬前塵。根身器界。相分邊事。相則有形。可言舒縮。見本無形。豈應說言見有舒縮耶。
○縮心兼舒者。有縮則有舒也。
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雲何為在。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在。
以喻明之。見性本無大小。隨界空而現大小。亦如虛空本無方圓。隨瓶器而有方圓也。今有方器於此。其中惟見方空耳。我且問汝。此方器中方空。為定方耶。不定方耶。若定方者。易以圓器。空應不圓。乃器圓空圓。是不定方也。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乃器方空方。是又定方也。定與不定。俱不可定。總之器在則然耳。汝言不知斯義所在。夫此大小舒縮之義性。其無定亦如是。無定則無在。雲何必欲求其在耶。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須除了方器。器方一除。方相即隱。不應更向虛空。尋一方相而除之。以空體無方也。則知欲令見無大小。但須除卻前塵。不應說言更除見性大小之相。以見體本無大小也。方圓但由於器。器除而方圓泯矣。虛空更何所除乎。大小但由於塵。塵忘而大小泯矣。見性更何所除乎。
○忘塵功夫。在起行因中。但是觀想。亦惟達界室本空。頓息執持。縱觀純熟。心地豁然。泯身空廓。不見界室。始是似無礙。非真也。直待觀行功極。色陰消盡。十方洞開。無復幽暗。身界內外。影相分明。如見掌果。方是真無礙也。然亦但是體無礙。非用無礙。大用無礙。更在下文。
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若築牆宇。能夾令斷。穿為小竇。寧無續跡。是義不然。
此正斥其問之不當也。若如汝縮小夾斷之問。此見入室時。既可縮之令小。則應仰頭觀日時。亦可舉之令上。而世有挽見齊於日面者。無有哉。若謂築牆處。既可夾之令斷。則應穿竇處。亦可引之令續。而世有穿牆續見者。無有哉。既不能挽之令上。又安能縮之令小。既不能引之令續。又安能夾之令斷。故曰是義不然。上雲義性無定。猶許其立義。今雲是義不然。並所立之義而斥之矣。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此指其迷而重與發明也。夫見本不可礙。物本不能礙。然眾生畢竟成礙者。非由物礙。但由無始以來。不達萬物皆己。而迷己為物。遂失萬物一體之本心。物既不屬於自心。則非惟不隨心轉。而反以轉心。心既為物所轉。是故動為物礙。而於是前塵之中。觀大觀小。皆無自由分矣。是知物本是心。迷之為物。則礙心。亦如冰。本是水。結之為冰。則礙水。成礙之由。正在自迷而為物轉耳。夫為物轉者為眾生。若能轉物。則同如來矣。蓋迷時身則蕞爾。彌封滯殼。心則闇然。逐境偏局。所以被轉成礙。今能轉物。則萬物一體。圓而不偏。達物皆已。明而不昧。身心圓明。六根互用。如是浮塵及世界。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則身為法性身。土為法性土。盡十方世界為一隻眼。盡十方世界為一佛土。以如是眼。觀如是土。則數量銷減。理事圓融。故能不動道場。而身遍十方。於一毛端。含受國土。毛端含十方。即小攝大。十方在毛端。即大入小。毛中看國而國不小。即小中現大。國外觀毛而毛不大。即大中現小。此即事事無礙法界。廣狹自在玄門。又何舒縮大小之有哉。見性之妙。無以加矣。
○此較前忘塵境界。更是甚深。彼方圓照。此則圓用。照用具足圓融。亦性能之極致矣乎。
○鍾雲。物。即前文認物為己之物。乃指生滅心。非指前塵也。迷。即起信所謂最初不覺也。自己真性。本來周遍。眾生不自覺知。遂變為業識。及相見二分。於是本來真心。全然遺失。反被賴耶三分所轉。故於前塵境上。觀大觀小。蓋見分又為相分所礙矣。若能內脫身心。外遺世界。中翻業識。則同如來身心萬物一體。圓而不偏。達物皆已。明而不昧。不動道場。毛含十方。小中現大。大中現小。自在無礙。又何大小舒縮之有哉。說到此。則此見性。已會歸如來藏妙真如性中矣。
○道開雲。按世典。大學曰格物。中庸曰萬物育焉。又曰能盡物之性。孟子曰。舜明於庶物。又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又曰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此皆不為物轉。而求轉物者。但不知其力量作用。果能轉物否耳。若能轉物。則同如來矣。故肇論曰。會萬物為一體者。其唯聖人乎。
○第七番顯見無礙竟。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現在我前。見必我真。我今身心。復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辨我身。若實我心。令我今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此第八番顯見不分也。阿難白佛言。世尊。若依佛今旨。將此周遍一切之見精。必是我湛然之妙性。今此妙性。現在目前外物上。目前者既是我真。則我現今身內之心。能分別者。復是何物耶。而今身內之心。分別外物。實有作用。而彼遍外物之見性。實無別作用。分辨我身。彼見性若果實是我心。主宰於我。令我外見萬物。內見自身者。則是無別分辨者。實乃是我。而分別有實者。反非是我矣。且見性既在身心之前。又能內見自身。即同物能見我。然物能見我。佛前已斥其謬。今何不為謬乎。展轉推窮。實所未喻。故願垂慈。重為啟迪也。
○問。既與物不分。即成萬物是見。何故文中又言無是見乎。答。文殊喻中。明言有是則成二體。不得成一體矣。要須無是無非。方成一體之妙。蓋一體即是不分。當知不分者。是非雙絕之旨也。
○賀雲。阿難疑處。只認見性與身心為二耳。復是何物物字。從前咸是妙明真心中物生來。蓋疑實有一物。在妙明之中。不能和會為一也。不知身心器界。當體本空。全一真見。譬如鏡中景像。即鏡所現。豈真有一物。居於鏡中耶。故佛以或是或非兩端詰之。使之兩路俱窮。然後正告之雲。本無所有。元是菩提妙凈明體。可謂盡情吐露矣。
○鍾雲。前文因用真心不得。故舍緣心不得。此處因銷妄心不得。故用真心不得。雖聞汝身汝心皆是妙明心中所現物。然此一物字。無處安頓。至陰入處界。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則妄即是真。所用身心。即此見性。初無二體矣。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若實汝前。汝實見者。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示。
問意雖多。惟此在前。是其謬本。故但破一前相。而諸疑盡釋矣。佛告阿難。汝今所言見在汝前。是誠妄說。都無實義。若此見精。實在汝前。汝實見其相狀者。既有相狀。決有方所。既有方所。決可指示其在某處某處矣。
且今與汝。坐祇陀林。遍觀林渠及與殿堂。上至日月。前對恆河。汝今於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是種種相。陰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樹纖毫。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若必其見。現在汝前。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阿難當知。若空是見。既已成見。何者是空。若物是見。既已是見。何者為物。汝可微細披剝萬象。析出精明凈妙見元。指陳示我。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此令其從萬象中指出在前之見性也。夫在前則必可指矣。且今與汝。坐祇陀林。遍觀林渠殿堂。日月恆河。汝於師子座前。舉手指此種種之相。陰者林。明者日。礙者壁。通者空。乃至草樹纖毫。無大無小。但有形者。無不指著。若此見性。必在汝前。亦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矣。阿難當知。若指空是見性。既已成見矣。又何者是空乎。若指物是見性既已是見矣。又何者為物乎。舉空與物。而萬象備矣。汝可加番微細功夫。披剝此之萬象。要於萬象中。剖析出這精明凈妙之見元。指陳示我。同彼諸物。有相有狀。分明無惑可也。
阿難言。我今於此重閣講堂。遠洎恆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物。無是見者。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乃至菩薩。亦不能於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此印見性離一切相也。阿難承佛確實指陳之命。果然向萬物上。目觀手指一番。然舉手縱目。俱皆是物。絕不見在前之見性。故曰無是見者。又承佛微細披剝之命。果然於萬象中。著實剖析一番。然欲其分明。而轉不分明。故曰雖菩薩亦不能即物而剖出精見。使離於物。迥露自性。菩薩不能。而況我初學乎。是則在前之見。誠為非實矣。佛亟印之雲。如是如是。許其無一物而是見也。
○此科惟離一切物句難會。蓋正表見性離一切相矣。又謂不能剖出使離一切物。不幾矛盾乎。細詳語意。謂即物求見。固無是見者。即物剖見。使離於物而分明顯示。亦無是見者。如此。方是離一切相也。讀者詳之。
佛復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見精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今復告汝。汝與如來。坐祇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種種象殊。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
然無一物是見。見性固不在前。即無一物非見。見性又豈在前也哉。佛恐阿難知見性離一切相。而不知其即一切法也。故復告雲。汝既決定不能向萬象前。指出何者是汝離物之見性矣。良以所指諸物之中。無是見者。今復問汝。汝與如來。仍是坐林觀苑。乃至日月。種種象殊。必無見精。受汝確指。豈一切諸物。果皆非見乎。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
阿難言。我實遍見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何以故。若樹非見。雲何見樹。若樹即見。復雲何樹。如是乃至。若空非見。雲何見空。若空即見。復雲何空。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佛言如是如是。
此印見性即一切法也。阿難承佛發明非見之旨。乃言。我實遍見此祇陀林。以至萬象。而不知是諸物之中。何者非見也。何以故。若謂樹非見者。雲何見乃在樹。若謂樹即見者。雲何又名為樹。如是遍歷諸物。乃至於空。莫不皆然。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發明。實無物非見者。佛又印之雲。如是如是。許其無一物而非見也。
○先德雲是他得的人。道是也有出身路。道非也有出身路。所以世尊。無是見。無非見。兩皆印許。
○按此本明無非。只合雲若樹非見。雲何見樹足矣。又曰。若樹即見。復雲何樹。復兼無是者。恐聞無非。番又墮是。示此雙絕。蓋權人之妙旨有焉。
○夫見性量括十方。體含萬法。其與萬法。非即非離。惟其非即也。故能靈光獨耀。迥脫根塵。身界無干。生死不系。眾生不達斯義。則混淆真妄。沉溺輪回。既無智以自分。終何由而得脫乎。惟其非離也。故能塵剎混融。萬物一體。用彌法界。存泯自由。眾生未達斯義。則沉冥滯寂。灰斷纏空。既自昧其家珍。亦何由而能用乎。故前自指見以來。不動不滅。不還不雜。及無礙之前半。皆約不即之義。分真析妄。以決擇乎離塵獨立之體。今此不分之科。乃約不離之義。泯妄合真。以顯泄乎與物混融之妙。將使眾生明乎不即之義。則不淪生死。明乎不離之義。則不滯涅槃。若相背。而實相成也。
於是。大眾非無學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一時惶悚。失其所守。如來知其魂慮變懾。心生憐愍。安慰阿難及諸大眾。諸善男子。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妄。非末伽黎四種不死矯亂論議。汝諦思惟。無忝哀慕。
此由聞兩番印許故一眾茫然也。於是大眾有學聲聞。聞佛如是之言。茫然不知無是見無非見之二義。後度而莫測其終。前推而莫尋其始。河漢其言。亡其故步。蓋或是或非。決於一定。則可為守。今則雙許俱無。曾無一定。故惶悚而失其所守也。如來知其魂慮變懾。乃心生憐愍。安慰阿難。及大眾雲。諸善男子。勿用驚疑。無上法王。是真實語。稱真如理說。無賺誤之誑。無虛偽之妄。非同末伽黎外道。託言有不死天。一生不亂答人者。當生彼天。立為四種矯亂論議。曰亦變亦恆。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皆持兩可。終無決定。今無是見。無非見。決定雙遣。二俱不立。豈同彼矯亂不定哉。但汝等心粗慮淺。不諦思惟。若肯諦思。當有落處。必不孤負汝哀慕之誠也。
○賀雲。前用一喝。使阿難矍然。此用雙許。使大眾茫然。蓋妄須頓破。故一刀兩段以掃之。真難直說。故委曲擒縱以窮之。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鮮。惟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物。於其中間。無是非是。
此因大眾茫然故須大智慧人代請決疑也。是時文殊師利。愍此四眾。乃從座起。頂禮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所發明二種精見色空。無是無非是二義。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當即萬象而指出其象。胡為不能。若非見者。應當即萬象而一無所見。胡為一矚之時。無處不是。今此大眾。正由聞此深法。義趣玄遠。無所歸著。卒難領會。故有驚疑怖畏。非若疇昔在法華會上。善根輕鮮。聞大法而不肯擔當也。惟願如來大慈。再為發明此諸物象。與此見精。元是何等物件。乃在兩楹之間。既無有是。又無非是乎。
○是非是義者。是與非是二種義也。是義者。無是見之義。非是義者。無非是見之義。缺二無字。語之略耳。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凈明體。雲何於中。有是非是。
此會見與物而歸一真體以發明無是無非之旨也。見。即見精。見緣。即六塵色空等物。想。即六處識心。相。即六根身相。並指身心也。佛告文殊。及諸大眾。由汝等未得首楞嚴大定。故於萬象中。分物分我。分是分非。若諸佛。諸大菩薩。自證首楞嚴三昧。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住此定中。凡見分之見精。及相分之見緣。並所想相之身心。皆如目病。見空中華。本無所有。良由此見相二分。元是菩提妙凈明體。所謂法性如虛空。諸佛於中住。住此法性。尚不見有色空精見。雲何於中。有是。而復有非是乎。世尊至此。和盤托出矣。
○問。佛初惟以見為性。而曲明其不與身心萬物為侶。似謂見獨真。而余皆妄矣。今乃論妄。則降見性同是空華。論真。則升諸法同為真體。固是極理之論。其奈無所適從何。答。下文雖自瞭然。今更助一喻。一真。如大海中水。見精。如水之光。諸所物象。如水中之影。特因愚者認影為實。反忘其水。今欲令其舍影認水。其奈水體瑩徹。不見其形。故且令其認彼水面之光。故一一斥影為妄。贊光為真。欲其即光以識水也。而彼愚者。復執光影各自有體。橫起是非。故復明其光影皆無有自體。全惟一水是其實體。故知光影雖曰皆虛。然以光較影。則影有生滅。光無去來。影各偏局。光通周遍。又光影雖皆即水。然取影。則有淪溺之危。識光。則有得水之益。且影自是外境所映。而光實自體無余。然則由斯喻而詳。彼見精之與萬法。雖同妄同真。而得失差別。仍判然矣。
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凈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世尊既與發明。復恐不能信解。要令文殊。從旁添注。故問之曰。文殊。吾今問汝。即汝此身是個真文殊。還許此文殊外。更添一個文殊。喚作是文殊。得么。還許此文殊內。減卻一個文殊。喚作無文殊。得么。文殊是大智慧人。氣味相投。自然同聲相應。故曰。即我一個是真文殊。此外不得。更添一個是文殊。何以故。若更添一個是文殊。則我便有兩個文殊。然我有一個真文殊在。又不得喚作無文殊。蓋副本體而更有。方可說是。並本體而全無。方可說非。今不有不無。於中焉有是非二相。此喻正言除卻一個真體外。添一個萬物是見不得。減一個萬物非見亦不得。以真如體。不剩一法。不欠一法。圓同太虛。無欠無余故也。佛言既知真文殊上。本無是非。則此妙明之見。與諸空塵之物。亦復如是。蓋此見與物。本是妙明無上菩提凈圓真心。由最初不覺。而起一念。故迷為業識。轉為見相二分。相分所攝。則有色空。見分所攝。則有聞見。良以色空聞見。依真而起。如第二月。既如二月。則知本無。豈可在第二月上。妄生卜度。曰誰為是月。又誰非月。不知生是生非。皆是未見真月者也。文殊。若但見一月為真。則不妄立是非矣。
○如第二月。與前不同。前單喻見。此則兼喻色空也。
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此汝字指阿難)。
此又以法合喻重與發明也。見。即見精。塵。則內而身心。外而萬物。咸皆該盡。心亦屬塵者。以其為塵影故也。由汝未曾住此首楞嚴定。智眼不明。於依他法上。生種種遍計。約身心而言見性在前。約萬物而言是見非見。俱是虛妄亂想。不得真實。故不能於中。出是出非。如觀第二月。而恣其卜度。終不出於是月非月之妄論也。若得妙發真三摩提。了知見精與身心萬物。元一真精妙覺明性。本惟一體。方得頓悟萬法悉無自他之別。肯復擬見性於身心之前。而言其可指。度見性於萬物之內。而言其不可指哉。如凈眼人。得見真月。決不指此月為是月非月也。蓋初堅執在前。似妄謂可指。及對物詳辨。又似謂不可指。是皆妄想所惑。擬度紛然。今悟一真。斯疑頓絕。故曰出指非指。故知迷現量。則是非橫生。悟真性。則空明廓徹。如是而已。
○第八番顯見不分竟。
○出者。超也。指非指。應前既有方所。非無指示。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有何差別。世尊亦曾於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與彼自然。雲何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與字猶類字)。
此第九番顯見超情也。自然。因緣。皆是妄情計執。今此見性。並不屬此。故曰超情也。覺緣。即見性也。以見性能見明見暗。見塞見通。遍緣一切。故目之為覺緣也。阿難見如來發明精見色空。元是菩提妙凈明體。方得領悟見性周遍之語。而復疑其濫於外教。違於自宗也。故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果然周遍。果然常住。果然不生滅者。則先梵志金頭外道。所立二十五諦中。第一冥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