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是什麼?佛教是如何解釋生命的?

uploads/content/2022/may/69c7ad53fd752b339ab82d04d6d9c389.jpg" />

生命

  生命是指一種“東西”的存在,同時,也是人類生命現象存在的詮釋。就像光能在詮釋光現象或聲能在詮釋聲現象,是一樣的道理

  生命的內涵是指宇宙發展變化過程中自然出現的存在一定的自我生長、繁衍、感覺意識意志、進化、互動等豐富可能的一類現象,其外延可以包括生化反應產生的能夠自我複製的氨基酸結構,以及真菌、細菌、植物動物人類),就未來的發展可能而言,人工製造或者促成的機器複雜到一定程度,具備了某種符合生命內涵的基本屬性的現象也將可能納入生命的范疇,包括人機混合體,純自由意志人工智慧機器人等。

  另外,就目前保守的生命定義而言,已知的自然演化而成生命具有較為顯著的分形特徵,而這一特徵在目前界定的非生命自然現象中普遍存在,因此,雖然不能說所有的分形結構都是生命,但是,所有的生命結構都是分形的,是一句廣泛適用的重要衡量標準

佛教生命的解釋與看法

  生命從何而來死後又歸何處?這是人類永恆追尋的話題。佛教生命看法是「無始無終」,佛教把人定位在六道輪迴、五趣流轉的樞紐地位。五趣六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人在六道輪迴,就是靠著「業」這條線來維繫生命。業的生命線猶如念珠的線一樣,一顆念珠等於一期的生命,一期一期的生命靠著「業」來串連,就像一條線把念珠串成,不會散失。所以佛教生命的流轉,是無始無終的「生死輪迴」。

  在六道之中,人道眾生具有其他各類生命所無法比擬的殊勝之處。三惡道眾生因為寒熱苦、殘殺苦、飢渴苦等眾苦煎逼,苦多於樂,故無法修學佛法阿修羅眾生則嗔恨心重,多數時間都在與天爭鬥,所以也無暇修學善法。天道眾生多為五欲塵心所染,過分貪著享樂,亦無修行。太苦無力修行,太樂又易於貪著享受,只有人道苦樂參半,有時間思考人生,有慚愧心,有意志力,能夠發起宏誓願力,所以才能參究生命的實相,追求真理,有機會痛苦之中解脫出來。因此經中常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

  佛陀常用“盲龜浮木”來比喻人生的珍貴。《阿含經》中說人身極為難得,如大海盲龜,百年一現,有浮軛木有孔,在海上隨風飄動,當盲龜浮出水面,其頸正好穿入孔中。這種機會少之又少,佛以此比喻人身難得。佛經中講,從惡趣死,生惡趣者多,如大地土;從惡趣死,生善趣者少,如爪上土。所以人身難得,人死之後墮三惡道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

  總之,人道殊勝非其他生命所能比,所以佛教非常重視人生價值。經中有警示:“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古人也有勸勉:“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佛教要求我們重視人生,其目的就是要我珍惜此身,用於修學佛法,求證解脫。依據佛陀遺教佛法精神,在沒有得到真正解脫之前,絕不可自暴自棄,甚至自殘生命。願所有佛子謹遵佛陀的教誨,切莫辜負此人身!

  佛教認為死亡有三種:壽盡而死、福盡而死、非時橫死。《瑜伽師地論略纂》中說:“壽盡死,則業命終;福盡死,則衣食闕;不避不平等,則余緣枉橫死。”非時橫死是遇到自然水火災害及惡緣人禍等而枉死,自殺即屬於非時橫死之一種。而讚美自殺、教唆自殺者罪業更重,道宣律師說:“今多有人自焚,多有愚從七眾讚美其人,令生欣樂,並如律本結重。”也就是說,自焚致死,即犯殺戒;讚美自焚者,也同樣犯殺戒。我們佛弟子要堅持正知正見、正信正行,不要受邪惡勢力的蠱惑,輕棄人身,罪莫大焉,後悔莫及。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