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學成居士:雲門說寶鏡 之二 從臨濟祖師的法語入手

雲門說寶鏡 之二 從臨濟祖師法語入手

1、祖師們都是一個鼻孔出氣的

什麼是「如是之法」?我們經常在佛經里邊看到「如是,如是」之說,老佛爺經常用「如是,如是」來讚歎菩薩們、羅漢們,而見證的時候老佛爺也說:「如是,如是」。我們再看禪宗祖師在考驗弟子的時候,他的徒弟見地上「到位了」,在機鋒上「到位了」,祖師也會說:「如是,如是」。

這個「如是」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睜開眼睛看到太陽的時候,這個太陽是不是「如是」?夜晚看到月亮的時候,月亮是不是「如是」?走到桂花潭,桂花潭那邊的山山水水,是不是「如是」?一草一木是不是「如是」?大家師道友互相見面,見面的時候是不是「如是」?肚子餓的時候是不是「如是」?吃飽肚子是不是「如是」?困了的時候想睡覺是不是「如是」?精神來了的時候,蹦蹦跳跳的是不是「如是」?我們學修佛法有了感覺這是不是「如是」?老佛爺經常說「法爾如是」,我們怎樣理解這個「如是」?而且是「如是之道」。

要我來講這個「如是之道」,我覺得還真是不好講,很艱難,沒法說。好在《禪海十珍》前面有臨濟大師的這么一段開示。大家知道,禪宗盡管分了五宗七家或者五家七宗,但祖師們的心都是回事,都是一個鼻孔出氣的。所以說溈山仰山祖師也好、臨濟祖師也好、雲門祖師也好、洞山祖師也好、法眼祖師也好,實際上說的都是一個事,都是老佛爺睹明星而見道的那個感覺老佛爺睹明星而見道的時候並沒有三藏十二部,但是,他把他見道的那個感覺說了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就出來了

歷代祖師悟道以後,他們的傳法、他們的開示形成《五燈會元》,代代傳燈,一直到咱們虛雲老和尚,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傳承下來是不是各有各的味呢?實際上是一個味,佛法是一味法,真如有一個,但是表法卻是各種各樣的。古人說跟我現代人說話不一樣。我們看虛雲老和尚開示臨濟祖師開示,各人有各人的特點,不需要一樣。但是說破的、說穿的道理是完全一樣的,所以佛法是一不是二。下面先看臨濟大師開示

祖雲:大凡學人,先要明悟自己真正見解。若悟得自己見解就不生死所染,去住自由,而殊勝自備。然今不得者,病在不自信耳。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徇一切世境,滯惑積業。諸仁者,若能歇得念念馳求心,便與佛祖不別。汝欲識佛祖么?即汝目前聽法底是。由汝自信不及,便向外馳求。就得者,只是文字禪,與佛祖大遠在。諸大德,此時不求真悟,萬劫千生,輪回三界,徇好惡境,向驢牛胞胎去也。汝若自信得及,欠少什麼?六道神光,未曾間歇。一念凈光,是汝法身佛;一念善分別光,是汝報身佛;一念無差別光,是汝化身佛。此三身,即今目前聽法底人,為不向外求,有此三種功用。然此三種,亦只是名言。故雲:身依義而立,土據體而論,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諸大德,切要識取弄光影人,是諸法本源,是一切法根本。諸大德,四大色身,不解說法聽法,虛空不解說法聽法,是汝目前歷歷孤明,勿形段者,解說法聽法。所以山僧向汝道,五蘊身田,內有無真人,堂堂顯露,無絲毫許間隔,何不識取。心法無形,通貫十方,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執捉,在足運奔,心若不生,隨處解脫。山僧見處,坐斷報化佛頭,十地滿心,如客作兒;等妙二覺,如帶枷鎖羅漢辟支,如著泥土;菩提涅槃,如系驢橛。何以如斯?蓋謂作佛念經,縱然自在還為妄;度生心切,須信慈悲也是貪。

2、從自己本份上道一句出來才算數

現在,我們先來看看臨濟祖師的這段開示。祖雲:「大凡學人,先要明悟自己真正見解。」 這個大家明白吧。「大凡學人」——我們都是學人都是跟著佛學,跟著祖師學習的人,我們都是學習佛法的人禪宗了不起之處,就是它把最要害的東西直接交代出來了,是什麼呢?就是先要「明悟自己真正見解」。

什麼是自己的正見解?首先要明白自己能知、能識、能行、能動的那個。佛教里邊經常說「數他人珍寶」。看到別人是億萬富翁你羨慕,但是那個錢是別人的,跟你沒有關系;天天說山珍海味不行,沒吃到自己肚子里邊不管用。所以說,關鍵要有自己真正的見解。為什麼呢

香嚴祖師是在百丈祖師那裡通內外學,聰明伶俐,一問十答,十問百答,經教很熟,機鋒轉語也很熟,但是百丈祖師是說:「你不行,你不行。我老了,也管不了你了,你去找你的師兄吧。」香嚴祖師先是給百丈祖師侍者,接著又給師兄徒弟,但他多少還有點本錢,就經常跟溈山拌嘴。香嚴祖師溈山說:「你說的我全知道。」溈山回話:「你那個東西不管用,你要找一找如何是自己的本來面目。不用佛說的、不用祖師說的、不用我說的、不用其他師兄說的,從自己的本份上道一句出來,那才算數。」香嚴沒了辦法,自己回到寮房裡去想,如何是自己本來面目?無論怎麼想,結果還是別人說的,要麼是祖師說的,要麼是師父說的,想了好幾天也沒有一句是自己的

想一想,我們現在在這里,心裡想的東西是從我們娘胎里出來後就有的?是在學校里學的?在社會上染的?還是在寺廟裡反覆熏習出來的呢?還是別的什麼?當然,反覆熏習是對的,但關鍵是我們要看看在熏習之中有有我們自己真正的見解。在反覆熏習中我們能不能看到自己的真如?這個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錢嘛,要自己有錢才算是,銀行里存的那都是別人的存款,即使是自己的名字,密碼對不上號,這筆錢還是沒辦法用。所以臨濟祖師說,「若悟得自己見解就不生死所染,去住自由,而殊勝自備」。

我們知道很多學法的人學佛的人生死來的時候還不得已,就是自己生病的時候也不得已,別說自己生病的時候不得已,有時候煩惱來的時候都沒有辦法。今天發脾氣了,明天跟別人吵架了,怎麼辦?你能一下子把它轉過來嗎?今天情緒很低沉,悶悶不樂的;在廟子里呆的時間長了,想出去散散心。這些念頭來去去的,你有辦法對治嗎?我們平時想的,哪怕是法師教的,在經書里邊看的,一定要變成自己的東西才行

佛經上說,佛法精神糧食,多多益善,但是拉肚子怎麼辦?消化不良怎麼辦?臨濟祖師在這里說要變成自己的見解,就是要我們通過學、通過修,把佛祖對我們的教誨變成像我們吃飯一樣,要消化、要吸收,要變成自己的骨頭、自己的肉、自己的力量。要融匯貫通,真正地變成自己的東西,成為自己的智慧,那麼我們學習佛法才算有一定成就了。

3、密宗禪宗差別

臨濟祖師後邊又說了:「然今不得者,病在不自信耳。」病在不自信老佛爺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都能成佛。我們打開《五燈會元》,裡面經常看到祖師作如是說,比如說參學人來祖師:「如何是佛?」祖師說:「我說了你信不信啊?」參學人就說:「你是祖師你說的話我敢不信嗎?」祖師就說:「你就是佛。」把參學者嚇了一大跳。

當有人在跟我說你就是佛的時候,你自己敢不敢承擔?信不信自己是佛?很多人不敢承認:哎呀,我們這些人怎麼是佛,我們是業障鬼啊!雲門寺有句損人的口頭禪就是 「業障鬼」。我們確實是業障鬼,但我們也是佛。人都有兩面,當我們業障鬼一巴掌打下去,我們就是佛;若是我們陶煉得還不夠,修行還不到位的話,那我們就是業障鬼了。業障鬼厲害啊!

佛教講究信、解、行、證這個次第,首先就是信。信佛、信法、信僧,要相信自己的師父,要相信善知識,要相信祖師對我們的開示。既然佛也說了祖師對我說了,我們都有佛性,都可成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你信得過嗎?信得過就是好事。現在密宗里邊,無論是大手印還是大圓滿他有傳承就是活佛了,你信不信啊?信了好。為什麼呢?佛的法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無處不在嘛。

我在外面講課的時候有人就問我:「馮老師密宗禪宗到底差別怎麼樣?關系怎麼樣?」我說:「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在經典上是沒什麼差別的,我們把漢傳《大藏經》和藏傳《大藏經》拿來比較一下,基本是一樣的,只不過有幾部經,漢地有的藏地沒有,藏地有的漢地沒有而已。」不同的是傳承不一樣。禪宗的傳承藏地里有嗎?沒有。華嚴宗、天台宗的傳承藏地有嗎?也沒有的。密宗格魯派、寧瑪派等五大派的傳承,在漢地當年也沒有翻譯,也沒有傳承。相差的是這一部分的傳承。

漢地大家都應去讀《高僧傳》,在漢地的《高僧傳》中,大家看到的是人本位的佛法,談人的時候多。而藏地的高僧傳談神的比較多,為什麼呢他們的祖師是這個佛的化身、那個佛的化身,對不對呢?沒錯!如果我們去看佛的經典,我們都是佛的化身,哪一位不是啊?在座的各位都是佛的化身。但是,在漢傳佛教里邊他不強調這個,他強調的是人。你是因位上的,你必須修行然後再證果。而藏傳佛教是先把你的果位點出來了。其實這是藏文化和漢地文化的一個差別,實際上是一回事,只是著眼點不同。我們強調因位,因位才是真正用力的地方

禪宗一方面講究因位,同時強調果位。為什麼呢?因為因果不二。兩頭都在用力,並不是說這個就是因,那個就是果,不是這樣的。真正明心見性,破參了之後,你才會知道這里的妙處,真是妙不可言啊!關鍵就是要信——要信佛陀說的,要信祖師說的。那麼還需不需要解呢?還需不需要行呢?還需不需要證呢?在次第法門里邊,信、解、行、證是有次第的。在禪宗法門里邊,信、解、行、證是一個事。

信心銘》說得很清楚,「至道無難,惟嫌揀擇」。「至道無難」我在雲門也多次講過,真正的道是不難的,為什麼呢?一切現成,不需要你去修,不需要你去證,不難。難的是什麼呢?「惟嫌揀擇」,分別心一起,次第歷然、因果歷然。禪宗是頓悟法門,在「頓」里邊是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內容、沒有過程的。一有過程就有內容就有時間,一旦進入時間、空間里邊了,它就必然在次第之中。頓悟沒有次第、沒有時間、沒有空間,要見便見,沒有道理可講,有道理可講馬上就墮入次第之中。

4、就看你能不能打成一片

禪宗必須要信這個道理,所以臨濟大師說「大凡學人,要先明悟自己真正的見解。」需要明悟的就是這個見解,明悟啊,若悟得自己的見解就不會被生死所染。為什麼呢?你頓悟的時候是無因、無果、非因、非果的,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內容誰來負擔你啊?它必定是超然在其中,全部在其中了

今天天陰,把太陽污染了沒有啊?把天空污染沒有啊?明天天晴,天晴是日光明朗,眾生是否也就光明朗了呢?依經言就是「法爾如是」,說污染是我們心裡邊在污染,老天爺一點都沒有污染。今天天陰了,下大雨涼快了,你歡喜起來;若是雨不停地下,山洪爆發了,山體滑波了,泥石流來了,那你就要生煩惱了。每個人的體悟不同,喜、怒、哀、樂也不同,是依因緣而起。既然是因緣而起,那緣起之前,緣盡之後那又是怎麼回事?所以我們要看一看自己真正的見解它是在證入無生法忍的一種認定、一種自信,並不需要我們在文字上、在理論上去感覺什麼。

禪宗的證是一種現量,它不是學問也不修行程序它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現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那麼一種感覺。自己肚子里邊是餓的還是吃飽的,只你自己心裡邊明白。對禪宗悟了,心裡邊也有感覺,自己心裡邊也知道,悟了就是悟了,沒悟就是沒悟。社會也有一些學禪宗的人,認為自己悟了,說起來見解一套一套的,但我覺得實在不敢恭維。為什麼呢?一個人還有見解能叫悟嗎?你有見解,當你把見解說出來的時候,那就是分別識上的東西啊。

今年春節,(佛源)老和尚把聖一法師語錄給我看,並說:「聖一法師的禪七開示不錯。」我看了之後也很吃驚,聖一法師真的很不錯啊。他說到一個問題,包括許多學禪宗的人都沒有注意這么一個問題很多人認為自己明心見性開悟了,而且把自己的悟境說得頭頭是道,一聽也的確是有這樣那樣的一個見解。但是禪宗里邊經常有一句話,就是你能不能打成一片?很多人都說,哎呀,我悟了,當時悟了,過一會兒又忘了,又把它丟了,當我念頭浮起時,我的悟境又來了,當我的念頭放下的時候,悟境又去了這是第六識的分別啊!哪怕你當時悟得百分之百地正確、百分之百地透徹,那都不過是第六識的光景,不是「那個」事,真正的是八識全透!

5、明心見性非在第七識上下功夫不行

大家都知道第六識,學唯識的人都知道它是「審而不恆」的。它能夠分別、能夠思量,但是它要睡覺、要休息,睡著的時候它就不能分別了。你既然還有休息睡覺的時候,還有開小差的時候,還有失念的時候,你悟的那個東西保險嗎?你能夠說自己打成一片了嗎?談不上打成一片,遇見事情來了就起煩惱,還有煩惱生起,能說你悟了嗎?

那什麼才叫做打成一片?聖一法師說了:第七識!學過唯識的人都知道「恆審思量,勝余識故」,什麼東西它能在我們睡覺的時候還在照應之中?還在思量之中?第八識不行,第八識是保險庫,是一個庫房,它是「恆而不審」的,它是一個不分別的,像一個大倉庫什麼都裝。第六識是「審而不恆」,它清楚、明白,但是它要休息、睡覺,其中有時間、空間的作用就像一本書,第六識在起作用,我們必須一頁一頁地看完,不可能一本我一眼看完,我們必須通過時間,一個字個字地來看,這是第六識起作用,所以說它是「審而不恆」的。

第七識是「恆審思量」,所以打成一片必須在第七識上。第七識是我們的煩惱識,我們的貪、瞋、痴、慢全是第七識里邊的事。第七識把我們的第六識污染了,所以第六識的光明不能透出來。為什麼說第七識是「恆審思量」呢?第六識有休息睡著的時候,第七識永遠不會睡覺的。比如大家到了一個小寺院同學們幾個人住在一個寮房裡邊,你喊張三,張三一定會醒了,沒被喊的人一定不會醒。大家可以做個試驗。為什麼張三醒了,其他人卻沒醒呢?因為第七識沒有休息,張三的那個「我」還沒有休息。再比如說,我們突然被火燙了一下,頭腦還沒有反應過來,人馬上就跳開了,第六識還沒有反應,第七識馬上就起作用了,因為它是恆審思量的,同時它又是煩惱識。所以我們說,明心見性如果不在第七識上下功夫不行。

我們經常講無我無我放下放下,為什麼會放不下?因為有我嘛!為什麼會放不下?因為第七識把我們給污染了。你不管第七識上的煩惱,天天在第六識上去用功,哪怕把般若、把中觀、把唯識學得天花亂墜,不管用的!它不是知識。你學中觀也好、唯識也好,如果不在第七識上下功夫,不把知識修行聯繫到一塊,那知識只是知識,不是修行

大學裡邊有很多佛學教授你能說得過他們嗎?他們在文字上非常了得。但是你要跟他修行那他跟我們的出家師父能比嗎?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他們是學者,不是修行人。真正的修行人不把那些知識知識,而是把那些知識用在改造自己身心性命,改造自己的第七識上。我們必須要把佛教所宣揚的八正道三法印、四聖諦等這樣的理論,包括禪宗祖師的理論,都用在我們的第七識上。

這里又有一個方法問題了,什麼方法問題呢?有的人是拆了東牆補西牆,今天把這個煩惱治住了,明天又有一個煩惱來了明天把這個煩惱治住了,後天又有一個煩惱來了。所以,這就需要第六識強化般若力量,需要去悟,需要認識這個煩惱的空性。如果你真正地認識到煩惱的空性,對治有辦法、有經驗了,那麼以前能夠支配你的煩惱,使你煩惱的那種力量就慢慢地不能轉你了,就不能動你了。以前動心的事,現在就不動心了,這時你才會對第七識和第六識結合起來的那種悟,對生命、對精神、對煩惱徹悟感覺

所以說「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修行不僅僅是在第六識上,一定還要同時落實在第七識上,就是在「我」上、在「煩惱」上、在「我執」上真正地下功夫。這個要信得過,如果信不過那也不行。信、解、行、證在這個方面是一而四、四而一的,它是不二的。我們若是真正的大丈夫男子漢,就應該在這個方面敢於下手,敢於承擔。如果不敢於下手,對自己的一些煩惱,對自己性格上的一些麻煩捨不得下功夫,那也不行。特別是對治自己的意氣。有的人意氣很重,就是我執、我慢很重,這個是最要命的東西,對自己修行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如果從善如流,把這個「我執」真正放下了,真正成了一個空空道人,無障無礙,就跟真如相應了。

6、保持自己心路的通暢

天下午跟願炯法師討論這件事時,我說我在北京的時候,最怕出門。為什麼呢?因為北京太大,車太多隨便走到哪兒都塞車,要是有一個警察好啊,把這條路上疏通疏通。當時我一轉念,我們的這個心要是一直暢通無阻該有多美啊!智慧之水自由流淌,即使煩惱來了也會讓它舒服服的。要說沒有煩惱、不打妄想那是假話我也經常打妄想,但是要做到打妄想不動心。就像車在路上,我們看見一輛賓士車「呼」地過去了,過去就過去吧;一個破車噴著油煙子,很臟、很污染的那種車,在你身邊「噗、噗」地開過去了,開過去也就開過去了嘛。雖然破車容易出故障,但不管好車、破車出了故障都會堵塞交通。我們的心路也是這樣的,心路要通,不管是善念還是惡念都要打通。萬念不停留,就是念念不停留。

有個出家人曾問趙州和尚:「那個小孩子他的意識怎麼樣呢?」趙州和尚說:「水面上葫蘆。」這個出家師父不懂,「水面上葫蘆」是什麼意思啊?就問投子和尚,投子和尚就說:「念念不停留啊。」

我們如果能夠真正地做到念念不停留,就是不執著了。不執著便能品嘗其中滋味我執、我慢來了,就讓它來,讓它去。我們看洞山祖師《三滲漏》中有一句:「機不離位,墮在毒海」。「機不離位」,不管禪機也好,雜機也好,危機也好,念頭來了也好,都是機,如果它把我們的心堵塞了,那麼你就墮入苦海就有麻煩了。如果沒有這種執著,不管是好的念頭還是壞的念頭都不去認真較勁,就沒有麻煩。有些念頭來的時候你要去較勁,於是那個念頭就開始支配你做事。有人會莫名其妙地殺人、放火,那就是一念之差啊。有些事真的說不清楚,比如張三李四本來是很好朋友在一起喝酒,因為一句話兩個人爭著爭著互不相讓,一氣之下就拔出了刀子,一刀子捅過去,張三被捅死了李四的前途也斷送了。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很多,所以我們一定要警惕,保持自己心路的通暢,保持自己情緒的通暢。修行要修到這個份上就有點味了,就不執著於日常生活的是是非非,不會執著一個見地的是是非非。

出家師父們在見地上相互之間要經常辯論,談自己的見解見地,這個是好事,需要認真,但是也不要過於認真。你今天有很高明的見解,很棒,但再過十年、二十年,說不定有更高明的見解呢?有更高明的見解後,你會不會因今天這個「很高明的見解」而臉紅呢?所以我們要看到真正的般若是無形無相的,不執著的。但是產生這一切的力量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心,就是我們的真如。我們就要信這個,它是什麼?它什麼也不是。它能夠產生一切,善的它產生,不善的它也產生;好的它有,壞的它也有。它能生一切,即一切從真如湧出,一切又歸於真如之中,就像面上的波浪雖然起起落落,但永遠都是在大海里。我們就是要明白這個道理。別看一個浪起來了,哎呀很高興,一個浪下去了,哎呀又不舒服了。落下起來都是回事,要相信這個。

7、像天上的雲來來去

要堅信這個,我們首先就要明白「寶鏡」的功能是什麼?要知道「這個」是什麼?如臨濟祖師所說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啊。如果自信不及,如果不相信這個真如自性不相信我們自己就有不相信自己的真如自性祖師佛陀平等,那麼無論你怎樣在法上精進都會「徇一切世境,滯或積業」,很容易境界所轉,就像《壇經》里所說的:「心悟,轉法華;心迷,法華轉」。你悟了,你可以法華你沒有悟,你就法華轉了,弄得團團轉。如果沒有開悟自信不及,你就很容易被外境所轉,就算你再精進,也很會被世間法的境界所束縛,被世間法里的那些業障拴住。

所以臨濟大師說:「諸仁者,若能歇得念念馳求心,便與佛祖不別。」什麼叫做念念馳求心?我們經常有念頭來去去的,但是念頭來的時候我不動心,並不是說這個念頭來了就一定要怎麼樣。比如,我突然冒了一個想去北京念頭,但我並沒有一定要去,沒有執著這個念頭。一會兒我又想,這個時候去五台山應該很舒服這個時候廣東很熱,等等,有很多念頭念頭一來就是五台山峨嵋山,但是你不會因念頭來了就得馬上去五台山,馬上去峨嵋山,只是想了想卻沒有真的去。所以念頭來了不去管它,不跟著念頭也不跟著念頭去,這個心態就是很正常的。但有些時候,有些念頭一來你就管不住了,知道張三說你壞話了,要找他理論一番。他這個沒做對,那個說錯了,於是你心生煩惱,要跟人吵架甚至動拳頭了,那你就是被這個念頭拴住了。

這樣的例子,自己要善於琢磨。什麼念頭我能不動心?什麼念頭我可能還動心,還被念頭拴系?那麼,我怎樣才能不被念頭所拴系?怎樣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自由自在的人?所以臨濟祖師說得很明白:「若能歇得念念馳求心」,有追求、有希望即是有馳求心;意氣用事,逞英雄豪氣,要懲惡揚善,還是一種執著、馳求心;貢高我慢、貪、嗔、痴等,通通是馳求心。但是,只要你不去觸動,那就不是馳求心,就像天上的雲來來去去的,你不要管它就行了。如果你被它支配了,它執持你意念不斷,而且這個意念成了你的行業和活動,那就叫煩惱現前,那就麻煩了。所以我們一定要識得這個念念馳求的心。識得念念馳求的心並不等於我們不起心動念。這個一定要區分得開。有馳求心的人,他總是想:哎呀,我還有馳求心,還有念頭還在妄想。他老是想追求那個無夢、無想、無念的狀態,實際上沒有那樣的境界

六祖大師所說的無念,是指我們的念體。我們經常說當下一念,什麼是當下一念?我們永遠都有一個現在,我現在做什麼?現在並不是一念,而是一種感覺,是其中的內容。無窮的念頭在現在這個面上來去去,過去有過去的現在,未來未來的現在,為什麼有過去的現在和未來的現在?因為過去和未來都在「現在」中出入。不論是世間法的或者出世間法的,它都會在這個舞台上,在這個平台上來來去去。但是「現在」這個一念它是不動的,它是無念的,它是產生念頭基礎念頭是從它產生,又沉入在其中。所以我們要識得念念馳求的心,才能夠見到這個真如不動的性。嚴格來說,我們這個「現在」的當下的一念,也就是六祖說的無念,實際上就是我們的這個能產生來來去念頭真如本體

8、解悟不是證悟

學佛的人都關心法、報、化三身,對此,顯宗、密宗禪宗都各有其說。禪宗的說法,在《壇經》里六祖有所交待,這里我們看臨濟大師怎麼說。什麼是法、報、化三身?就是大家現在能聽的這個真如。但這是三位一體的,區分講來,「一念凈光,是汝法身佛;一念善分別光,是汝報身佛;一念無差別光,是汝化身佛。」真是乾淨、徹底!我們的祖師真正是老婆心腸啊,他把這些佛教里邊的不傳之密,一點遮掩都沒有的全都交給大家了,真的非常慈悲。但往往是到了這個份兒上,很多學佛的人信不過。怎麼這樣就成佛了呢?怎麼這一念就三身具足了?是祖師在打妄語呢,還是我們在打妄想啊?

希望大家在看這一段的時候多用心,千萬別用分別心,而真正做到迴光返照,自己回機,窮追到底,用佛法上的話來講就是徹法源底,看透!看到最後、最後、最後、最後……是什麼?臨濟祖師又說:「即今目前聽法的人,為不向外求,有三種功用。」不去向外求,不去妄加分別,不去妄加增減,你自然就有三種功用。但是此三種也只是名言,一說到嘴裡邊、寫在書上又變成名言,變成文字、變成語言了。你看祖師在這里的高明之處,他一定不讓大家把祖師開示當成什麼真理,或者當成了什麼語言、當成了什麼文字,而是需要我們自己迴光返照,以自己生命本源自己的精神本源去參、去悟。如果只是在名相上去迷所謂的報身、法身化身,那樣你就完了。所以臨濟祖師說:「然此三種也只是名言」而已,也只是語言文字,「身依義而立,土據體而論,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

身依義而立」,法身也是因義而立的。什麼是凈土呢?這是據體而論的,不能憑空說凈土或者說是穢土,它必須據體而論。既然是論,那就說我這個世界有若乾淨、若干不凈道理。從《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與凈土有關的經論里邊,你可以證得「啊,這是凈土」。同樣的,法性、佛性法身也可以通過佛法的種種理去證明它。但是你如果還陷在理論上、文字上的話,那就真實的法性、真實佛性真實凈土差十萬八千里了,用一句中國古代的成語,那就是南轅北轍。為什麼呢?因為名字都是光影。

所以我們一直強調要證悟,如果證悟不行的話,解悟也可以,但我們也不執著於解悟。解悟是第六識的一種感覺,它可以現在有,但一會兒沒了煩惱來了的時候,這個解悟就不作用了,所以要明白什麼是光影。雲門祖師就說,「法身也有三種病」啊,「光不透脫也有兩種病」,這個雲門祖師很早就提出來了祖師早就告訴我們所謂的解悟,那是第六識上的一種感覺,不能說這種感覺不到位,也不能說它的知見不高,但它畢竟沒有在第七識上透,只有在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上全都透過了,那才算是真正的破三關了。

9、我們的心就像一束光

臨濟祖師又說:「諸大德,切要識取弄光影人。」我們在理論思維上、在語言上、在念頭上,實際上都是在弄光影。我們心裡這個念頭來,那個念頭去,或是在佛法上玩理論,玩得很歡喜。但到底是誰在玩,是誰在弄光影?背後還有這個問題啊。今天,有個事情我一下子想通了,很歡喜明天又一個事情別人都明白,就是我老是想不明白,心裡邊很窩囊。為什麼會歡喜?為什麼會窩囊?誰在窩囊?誰在歡喜?背後還有個誰?我們一定要把背後的這個東西找到。用臨濟祖師的話來說就是要:「識取弄光影人,是諸法本源,是一切法根本。」

當年,有一師父問投子和尚:「大藏教之外還有什麼奇特的事?」三藏十二部以外,還有什麼奇特的事?投子和尚就說:「你說這大藏教,三藏十二部是從哪裡來的?」是啊,是誰把它生出來的?心生出來的嘛,要說奇特,這個心可比三藏十二部還奇特。為什麼呢三藏十二部還是從老佛爺的心裡邊生出來的,是從歷代祖師心裡邊生出來的。當你明心見性開悟當了祖師以後,你所說開示一樣的可以入藏。

大家可以想一想,現在高科技的錄像機、攝像機、行動電話、飛到外太空的火箭、宇航器有多神奇啊,可一萬年以前這個地球是什麼樣?有高樓大廈嗎?有飛機大炮嗎?一萬年前沒有這些東西啊。宇宙時間漫長無比,地球已經四十五億歲了,一萬年算什麼呢?彈指一揮間。就這么彈指一揮間,從一萬年前只有森林、只有獅子老虎猿猴、人們只會鑽木取火的社會,發展到現在有電視、電話、原子彈的一個人類社會,所有的一切從什麼地方來的?佛法又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一切都是從我們的心生出來的啊。所以臨濟祖師說:「諸大德,切要識取弄光影人,是諸法本源。」我們要信得過,要立得住,要相信自己,要敢於相信自己就是諸法本源。善的法是從「這兒」起,不善的法也是從「這兒」起,般若從「這兒」起,煩惱是從「這兒」起。說穿了「這兒」就是菩提,就是真如

我們要是明白了就敢於在這里下手,敢於在這個地方取證。所以下面臨濟祖師又說:「諸大德,四大色身,不解說法聽法。」棺材裡的死人、太平間里的人跟他說法,他知道嗎?他不知道。人死了,四大色身不理解這個。「虛空不解說法聽法」,虛空並不知道說法、聽法。「是汝目前歷歷孤明」,是我們現在能聽、能想、能看的這個「歷歷孤明」知道聽法、說法

我經常打這樣的比喻:比如這里是一個裝有寶藏暗室暗室有很多寶貝,而我們的心就像一束光。心照在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就明白了,這就是我們的心光啊。如果我們的心光不投入,今天是紅火大太陽陽光燦爛的,若是不留意,看到的東西還是記不住。一但注意了,你注意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就清楚明白了。比如說我們這里有五六個人在同時說話聲音一樣大,你怎麼聽?我現在要聽大和尚說什麼,注意力就投放在和尚身上我要聽教務長說話我的心就在教務長身上我要聽大知客說,我的心就在知客上。心住念住,你所聽所看的就清楚了。這個就是你心光投放的位置,對此大家都應該有經驗就像在一樣,這里坐了這么多人,往遠一看都在我眼中,全都清楚又全都不清楚,為什麼呢?我要看和尚,就必須把所有的人放下眼睛只盯著大和尚;如果我的眼睛盯著教務長,那我的目光就在另一邊了。我的注意力放在和尚放在教務長這里的時候,必須把其他人全都放下,是不是這個道理呢?這就涉及到我們怎麼用心的問題。在密宗里有修明點的法,這個明點就是我們的注意力。如果我們把這個注意力用好、用活、用到刀刃上,就是臨濟祖師說的無礙凈光,就是臨濟祖師說的「目前歷歷孤明」。

10、千手觀音與算命先生

「是汝目前歷歷孤明,勿形段者,解說法聽法。所以山僧向汝道,五蘊身田,內有無真人,堂堂顯露,無絲毫許間隔,何不識取。」大家對這段都很熟悉了,這是臨濟祖師的「無位真人」,是大家經常聽得到的開示

「勿形段者」,勿就是沒有的意思,這個歷歷孤明並不是有形有相的東西臨濟祖師常說,有一位無位真人在你們面目中出入,你們有沒有證據?有證據拿出來說說,什麼叫無位真人他在眼、耳、鼻、舌、身、意中遊走不定,可能在內也可能在外。我們閉上眼睛打坐的時候他可能在內,睜開眼睛向外看的時候他就在外。我們用眼睛看的時候,這個無位真人就在眼睛上;我們用耳朵聽的時候這個無位真人就在耳朵上。

道吾祖師問雲岩祖師:「千手觀音一隻手都一隻眼睛,哪一個才是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正眼呢?」雲岩祖師回答說:「如人夜裡摸枕子。」就是晚上沒有燈的時候,你躺在床上摸枕頭啊!聽了這話,道吾祖師就說:「我明白了!」雲岩祖師反問他:「你明白了什麼道理啊?」他說:「遍身是眼。」就是遍身都是眼睛。雲岩祖師說:「不對,只說到八分。」不完滿啊,只說到八成,還沒說到十成。道吾祖師就說,那師兄你說說怎麼樣啊?雲岩就答了一句:「通身是眼!」

說到這里,我想起在成都認識的一位盲人算命先生。那夫婦都是瞎子,看到他們煮飯、炒菜、加蜂窩煤,那簡直就是比有眼睛的人幹得還好。真的是干乾淨凈、整整齊齊,讓人覺得「通身是眼」。那個時候我年輕,有時找他們算算八字。你說他們是盲人嗎?可他們真是做到了通身是眼。道教有一部經叫《陰符經》,其中有句話說「瞽者善聽,聾者善視。」就是說眼睛瞎了的人善於聽,聾子的耳朵是聾,但是他是最善於看。「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這就說明一個道理,雖然他們眼瞎耳聾,但是他們用的心比我們更專精,更專注啊。晚上黑燈瞎火什麼都看不見的時候,大家去找東西,如果是手摸到了,那手就是自己的眼睛;如果是腳碰到了,腳也可說是自己的眼睛嘛。

所以我們要知道臨濟祖師說的這個「無位真人」,他是「堂堂顯露,無絲毫許間隔」的。它沒有一分鐘、一秒鐘離開我們。這個無位真人就是我們的真如你說這個真如什麼時候離開過我們?一刻都沒離開過我們,但是我們卻不知道它在什麼地方。《寶鏡三昧有一句:「夜半正明,天曉不露,」為什麼說夜半正明?晚上睡覺第六識分別識不用的時候,正是我們的真如大放光明的時候;而當你清醒的時候,第六識開始起作用了,天曉了就是指第六意識來了,分別思維來了,你去找真如,那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沒有門入啊。因為分別思維是看不到真如的。只要我們分別思維停下了,真如就在那裡活潑潑的,如臨濟祖師所說,這個無位真人「堂堂顯露,無絲毫許間隔」,它就在那裡一點間隔都沒有,「何不識取,心法無形,通貫十方。」

為什麼我們看不到這個心法呢?因為它是無形的嘛。「心法無形,通貫十方」,它是無形無相,而且是通貫十方,無處不在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