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什麼意思?信仰的重要性

uploads/content/2022/may/b8ef77b385b5fc27f76a6094a60ae1d2.jpg" />

信仰是什麼?

  信仰梵語(sraddha),譯作信心、信解,是信心瞻仰之意,指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對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信仰帶有情感體驗色彩,特別體現在宗教信仰上,極致甚至會喪失理智。

佛教信仰什麼?

  佛教信仰對象佛陀,但信仰佛不僅是指單純信仰佛陀這一個人,真正的內涵是信仰他所講述的“法”,透過對佛法修行,使自己也能夠達到生命圓滿狀態信仰目的不僅僅是為了信仰,而是為了完善自己的生命很多人都認為佛教信仰迷信,其實是不對的,相反,佛教是反對迷信、注重善惡的。當你聽過一些佛教對於信仰的解釋之後,你就會明白,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非常合理的。

信仰的重要性

  信仰所關注的是人生大事,包括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包括對人生價值生命自我的認識,也包括心靈的關懷及煩惱解脫。這些都是人類永恆的問題,不會因為我們的忽略而不再存在。事實上,但凡有思想的人都可能碰到。一旦涉及這些問題而沒有宗教信仰作為支撐的話,人生往往會陷入迷茫之中。

  信仰和人們的精神需求有關。如果內心宗教有強烈需求,具備了足夠的虔誠自然容易身體力行地實踐。一旦由實踐得到切身的宗教體驗,這種信仰就會比較堅固。我們每一個人在世間上除了營求種種的生活以外,都要有一信仰。這個信仰,你信哪一種宗教都可以,只是你不迷信、不能邪信。

  擁有健康宗教信仰,比沒有宗教信仰更好。因為信仰能幫助我們找到人生的究竟歸宿,凈化自我的心靈,建立道德的規范;並引領我們踏上古聖先賢的求真探索之路宗教信仰不僅為我們界定了是非善惡標准,更為我們指明了完善道德的途徑,能夠幫助我們成為具有深度和純度的好人信仰是自己對生命的體驗。有些事情,如果缺少信仰,怎麼也無法解答;有了信仰之後,至少有一部分問題能獲得解決;由此再繼續深入,就可以漸漸體會到生命意義價值

  說到宗教,必然涉及到信仰基督教有“因信稱義”、“信者得度”之說,顯示了信的絕對作用這就是典型的“無條件的信”。因為許多宗教經驗是超越理性層面的,所以往往對理性進行排斥。

  但佛教認為,人類之所以為萬物之靈,正是因為具有理性思維能力。那麼,提倡理性佛教又是如何看待信的作用呢?《大智度論》告訴我們:“佛法以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要進入佛法海洋,首先必須有信,但要從佛法中得到利益,則必須依靠智慧理性)。佛法修學包括“信、解、行、證”四個次第,也是以“信”作為進入佛門的第一步,再輔以“解”和“行”,最後才能達到“證”的目的。只有對佛法生起信仰,然後才會去認識和理解,才有能力去行持和實踐。反過來,對佛法有了深刻理解和切身實踐之後,才能使信仰得到進一步深化。

  信仰是尋找一種終生的依賴,這種依賴將貫穿我們整個人生。所以,當我們確定自己的信仰時,往往需要舉行某種儀式。如基督教的洗禮,佛教皈依。凡沒有經歷這一過程的,不能算作真正的基督徒或佛教徒。就佛教來說,皈依關鍵在於宣稱三皈的時刻,即“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這是我們選擇佛教作為信仰後宣告的誓言,直接關繫到我們能否獲得教徒的資格。當然,成為合格的佛弟子還須遵行相應的戒律,如佛教五戒等等。這才是區別佛教徒與非佛教徒標准

  至於那些不曾皈依受戒而只知燒香禮佛的人,或是出於朦朧的宗教需求;或是停留在民間信仰階段,對寺院道觀、神廟都一視同仁地頂禮膜拜;或是純粹的功利行為,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來投機。嚴格地說,都不屬於宗教信仰的範疇。當然,若以虔誠心禮佛,也能因此獲得內心安寧,並種下善根福德。而在親近三寶過程中,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正信的佛教

  佛教信仰應以出離心菩提心為基礎,這也是我們堅守信仰的重要保證。很多人雖然信仰佛教,但從未生起出離心菩提心,或者在初發心之後逐漸將它們忘失了。原因在哪裡呢?心的活動需要因緣去滋潤。過去的修道人非常重視無常觀和不凈觀的修習,就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出離心。如果我們平時深陷於世俗環境慾望需求中,久而久之,心就會進入世俗的軌道。同樣,菩提也要通過不斷的觀想和實踐來深化。而漢傳佛教在這兩方面都做得很不夠。

  信仰還要建立在對佛法義理的認識之上。很多人之所以會信仰淡化,關鍵在於他們的信仰本身比較盲目,對佛法缺乏足夠的認識。換句話說,信仰並未在他們的思維中紮下根來。如何使我們的信仰得到鞏固?或者是通過理性認識,或者是通過實踐證得,或者通過感應道交。如果既沒有勝解,也沒實證,又沒有感應信仰自然就會逐漸空洞,最後淡化或退失也就不奇怪了。即使表面沒有放棄信仰也會落入“習慣性的麻木”,甚至逐漸轉向對世俗名利的追求。

  所以,要依正見建立正信,佛法外道的不共之處就是正見。但對於信仰的實踐,不能僅僅停留在思想認識上,它需要我們去身體力行。如果有正見的指引,再輔以出離心菩提心,信仰就能不斷得到加強和鞏固,不斷得到深化和升華。

信仰哲學概念  心靈產物

  信仰心靈的產物,不是宗教或政黨的產物,宗教或政黨只起了催化劑的作用。沒有宗教和政黨,人同樣可以擁有信仰

  信仰是個人的意識行為,靠集體建立起來的信仰難以長久,靠集體的信念建立起來的信仰會隨著某個宗教、政黨、組織的解體而煙消雲散。信仰內容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天人合一信仰上帝信仰、佛信仰科學信仰、對權利、地位、金錢、聲譽、美色等的痴迷和崇拜也是信仰,“及時行樂”、“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鍾”、“得過且過”等也是信仰

  信仰是一種靈魂式的愛、關愛,它是人類最基本的一種情緒信仰東西往往超脫於現實,所以神、已故的親人,或者以人為靈魂主導的團隊國家宗教等。在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到國家宗教是人們的信仰所發展的一種文化國家文化宗教文化信仰最根本的就是以自身一樣為根本的同類所產生的一種愛,通過人的情緒大腦所激發的無限的渴望。

  信念信仰是不一樣的,信念是你堅信的東西或者事情信仰則是人們靈魂的標注。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某人或某物極其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或榜樣。不過,信仰很少是對人身上的,宗教並非信仰物件,而是信仰的表現形式,表現形式不可作為信仰物件。

  哲學意義

  信仰即是你的信任所在。

  與信任不同:信仰同時是你價值的所在。

  信仰是人們對生活所持的某些長期的和必須加以捍衛的根本信念。不管科學技術發展到何等程度,人的有限性是不會改變的,雖然我們知道的比2000年前的人們多得多,隨著知識的增加,在一些問題的認識上獲得了進展,可一些新的困惑又會產生,而在有些問題上,比如在死亡所引起的恐懼這一人生終極問題上,則幾乎沒有取得進展。人類欲知和未知、在有限和無限之間的鴻溝,與他們的祖先相比,縮小的幅度可能遠沒有想像的那麼大。在這道鴻溝里,既生出希望,也生出恐懼這就信仰出了地盤。人類永遠需要信仰,要依靠信仰儘力拉近有限和無限的距離

  因此信仰和人們一般所說信念有所不同。信仰回答的是人生日常關切最有深度的方面。信仰對象也是崇拜對象,在人類經驗領域內的萬事萬物,一切無不是有限的,也只有有限的價值,這些只具有有限價值事物很難作為信仰對象信仰是為了超越,超越一切有限,惟有超越現實的無限才能真正成為彌補人自身局限性的希望。“上帝”的真理便是人類尋找到的超驗真理,對“上帝”的信仰不是任何經驗命題可以相提並論的。

宗教信仰

  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在中國一向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各宗教派別在中國都有或多或少的發展,除了以上三種宗教,還有中國特有的“儒教”、“道教”,宗教也是源於對自然的未知,與民間神話一樣,它們也有自己的神話傳說,彼此相互串聯。

  (1)佛教

  佛教相信每個人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成佛信仰核心內容佛教其實並不推崇科學敵人——迷信,相反,佛教是反對迷信、注重善惡的,只是用因果業力現實因果律擴展到三世輪迴,將一切串聯其中以使人產生敬畏之心,達到超自然的,嚮往解脫心靈寄託。

  (2)儒教

  儒教又稱“孔教”“聖教”。先秦被稱為道教,以“儒家思想”為最高信仰,以超凡入聖(成聖)為終極目標。後為和崇尚黃老列庄等道家思想道教區分,從南北朝開始叫做儒教又被稱作聖教,跟佛教道教並稱為三教。“儒教中華民族土生土長的宗教”,儒教是禮樂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繼承者。

  “儒教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宗教,凡是生活中國這塊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如北方的遼、金、元,西夏及清,歷代王朝都以儒教為國教,孔子教主這是孔子生前沒有料到的,正如老子道教奉為教主沒有被老子料到一樣)。……儒教利用政教結合的優勢得以成為國教,儒教神權與皇權融為一體,不可分割。”

  (3)道教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核心內容,以丹道法術為修煉途徑,以得道成仙為終極目標,追求自然和諧國家太平社會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積德者能夠幸福快樂、長生久視,充分反映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識信仰心理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4)基督宗教

  基督宗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提倡包容、進步精神。敬仰並感恩基督(對基督宗教創始人耶穌基督進行感恩,他為拯救人類的罪惡而死),基督教號召自由、民主、仁義、義氣與道義。消除內心的不良慾望,對犯下的過錯和自身的罪惡進行懺悔,凈化心靈基督宗教認為,世上的人有善有惡,將來基督從天降臨,審判地上的活人和死人,善人將進入天國獲得永生,惡人將被拋入地獄受永罪,教會把天堂描繪成一個極樂世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