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梵語:वज्रच्छेदिका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सूत्रvá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簡稱《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

《金剛經》譯文及註解評析

uploads/content/2022/june/790f75793bff4864122bbee6f3bf5982.jpg" />

閱讀《金剛經》必須具備的五個基本認識

  一、《金剛經》是一部偉大的哲學巨著,是關於價值觀、人生觀、宇宙觀以及方法論的根本大作,是人類認識自身,改造自身,認識宇宙,改造宇宙的“金剛”般的武器!

  二、闡釋了宇宙永恆不滅的絕對真理。闡釋了人類以及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指出了宇宙與一切眾生並非是“上帝”創造的絕對真理

  三、我們讀《金剛經》,必須研讀大量的原始佛經。研讀原始佛經時,必須明白其中的一些關鍵詞,其含義並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含義,比如“出家”,是指人類應該樹立正確價值觀,人類不應該只把關愛的目光投向自身與家人,還應該把關愛的目光投向社會以宇宙中的一切眾生。至於去做大德高僧,那叫“舍家”。比如“我”有以下之義佛性,佛如來,天生的(自性),永恆不變自在,牢固不可破壞,完美的,圓滿的,獨立於普遍聯系的世界之外的存在等等。比如“空”,有以下之義:少,少到可以忽略不計;多,多到無邊無際,無法計算,猶如虛空;永恆不存在;消滅;填滿;圓滿境界,暢通無礙。比如“相”,有以下之義感性的認識;唯心的認識;表面現象;特徵;平面思維;表達方式,表達形式不完美的狀態等等。

  我們研讀原始佛經時,要仔細斟酌,隨其語境,把現代詞語代入進出。同時要懂得斷句並增加必要的標點符號。

  四、要特別把注意“心”這一概念,與其本質含義相違背。我們不了解這一點,就有可能誤認為佛法是唯心論甚至是有神論。佛說: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名心念處。詳見北本《大般涅槃經》後卷《遺教品》之第一。

  五、我們在解讀大乘佛法義理時,必須對佛經與魔經加以區分,《乾隆大藏經》里,收錄了很多的魔經,混淆了我們的視聽,可能有人會疑問:佛不是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嗎?怎麼還不能降伏妖魔,反而讓魔經摻雜進來呢?佛說:“比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當千……此人未必有力敵於千,但以種種伎藝所能能勝千敵,故稱當千。如來亦爾……”詳見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純陀品第二》。魔王層出不窮,並且他們的力量也是強大的!所以需要無數的善男子女人,各路菩薩與佛一道,共同戰勝百魔,千魔乃至萬億魔!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原文】

  如是我聞。一時①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譯文】

  如是我聞:一時,釋迦佛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與一千二百五十個大比丘在一起。到吃午飯時,世尊鄭重地披上袈裟,手持缽盂,進入舍衛城中乞食。在城中挨家挨戶化緣完畢,返回住處,吃完飯,收好袈裟缽盂,把腳洗干凈,整理好座位,然後打座。

  【註解與評析】

  ①:本章中的“一時”,並沒有註明某年某月某日,所有的原始佛經都有這一用語習慣。佛告訴我們,時光永恆。在永恆無涯的時光里,人們不必挑選所謂的吉凶日,不搞占卜算命,更不能搞封建迷信

第二品 善觀啟請分  【原文】

  時長老菩提①。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②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③心。應④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⑤。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尊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譯文】

  這時,長老菩提,在眾多人中,立刻從座位站起來,裸露右肩,右膝跪地,雙手合掌虔誠敬禮尊敬地對佛說:“稀有世尊如來善於愛護並掛念著各位菩薩,善於教導各位菩薩世尊,如果善男善女人,發‘大乘佛道’的大願,如何地感應加持他們,如何地幫助他們破除意識中的八魔?”

  佛說:“很好很好!須菩提,正如你所說的,如來善於愛護並掛念著各位菩薩,善於教導各位菩薩你現在仔細聽,立刻為你解說。如果善男子女人發‘大乘佛道’的大願,該這樣地感應加持他們,並這樣地幫助他們破除意識中的八魔!”

  須菩提回答:“好的!世尊,很開心地聽您教導。”

  【註解與評析】

  ①:須菩提,“須”指“完美無漏”之意,“菩提”指“智慧”,須菩提善解“空義”。

  ②:如來,並不僅僅指釋迦佛,指宇宙中的一切佛。

  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無上微妙;多,指不驚不畏;羅,指安穩牢固的大乘之道;三藐,指拔除了三界生老病死憂悲毒箭之後清涼、高遠的境界;三菩提,指拔除了“貪嗔痴”三毒箭之後的覺醒;整句話含義可概括為無上微妙的不驚不畏安穩牢固的大乘佛道之法,簡稱為“大乘佛道”,還可以稱為“佛乘”、“佛果”。

  ④:應,指感應加持宇宙中的一切佛及各路菩薩都會感應加持發“大乘佛道”大願的善男子女人

  ⑤:降伏其心:指幫助善男子女人破除意識中的“無常、無樂、無我、無凈”之魔,煩惱魔、陰魔、死魔、天魔

三品 大乘正宗分  【原文】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眾生①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②。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③入無餘涅盤④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⑤。即非菩薩

  【譯文】

  佛告訴須菩提,各位大菩薩,應該這樣地降伏善男子女人意念中的八魔,就是讓善男子女人樹立這樣一種價值觀與人生觀:所有一切不同類別的眾生卵生的、胎生的、濕生的、化生的;肉眼可見的、肉眼不可見的;無感性認識、有感性認識的;無唯心認識、有唯心認識的,我統統讓他們入“功德業力,四無量心、神通,智商智慧圓滿”的境界而“滅度”。這樣“滅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而實無有任何一個眾生得以“摩滅”,為什麼?須菩提,如果善男子女人,不明白這樣一個普遍的規律和本質:就是所有的眾生在本質上都沒有生老病死,所有的眾生會來人間成人,所有的人類都會菩薩道,所有行菩薩的人都會成佛,所有的佛都永恆持續不斷地存在。如果不懂這一規律和本質,就不是真正的菩薩

  【註解與評析】

  ①:眾生,指具有靈魂,能自主呼吸,能來去坐卧的一切活動體。一切的植物,一切的微生物、寄生蟲、病毒、真菌、細菌不在此列。

  ②:有想,就是感性認識。

  ③:令:指菩薩要如同王子愛護臣民一樣愛護一切眾生,同時,鼓勵“臣民”對魔宣戰。宇宙中的六道眾生,以人類最可貴,每一個太陽系中,四大星球的人類又以地球人最可貴,地球人有五大優勢是任何眾生不可比擬的:1、具備探索真理的大無畏勇氣與自強不息的精神(勇健);2、善於思考(正念);3、佛出世處;4、修業地;5、行大乘佛道之地。(詳見《起世經》卷八<三十三天品第八>)

  ④:無餘涅槃:無餘,指完全的,絕對的;涅,指“不”,槃,指脆弱且不完美,其含義指“完全的牢固,絕對的完美!”無餘涅槃也叫空“相”、滅“相”。

  ⑤:壽者相:指人類眾生生老病死這一現象感性認識!實質上,生老病死是個假象,所以佛說生死如夢如幻!注意,佛可從未說過“人生如夢如幻”!佛也還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佛性”的五層含義

  ⑴一切眾生“身”可滅,但“靈魂”永恆不滅這一特質叫“真”我!“真”指“堅固完美”,與“脆弱、瑕疵”相對,並不與虛假”相對,所謂“小我”不真實是指我不牢固,不完美,並非小我是假的。佛性也叫“了因”、“畢竟因”,是貫穿眾生成佛之路上,永恆不滅的保障性因素!“身死識過,猶如種子棄在地中……棄遷過化亦復如是!”(詳見《大乘顯識經》卷上)。

  “周遍五道,一身壞死,復受一身,生死無量,比盡天下草木,斬以為籌,數其故身,不能窮盡……”(詳見《過去現在因果經》第一卷)。

  ⑵精神意識大於肉體。一切眾生因為有著永恆不滅的“靈魂”,所以精神意識肉體同時而得,精神影響著肉體肉體影響著精神,但歸根結底是精神大於肉體

  佛說:一切眾生身及“煩惱”,俱無先後,一時而有。雖一時有,要因煩惱而得有身,終不因身而有“煩惱”也!(詳見南本《大般涅槃經》三十六卷)。

  所謂的“煩惱”,指“靈魂尚不能完全控制肉體狀態,我們可以稱這不完狀態的“靈魂”稱為“精神意識”。

  以上兩個特徵,一切眾生都俱備。

  ⑶俱備“佛如來”一切神通的潛力,這股潛力,三惡道眾生不俱備。

  ⑷俱備“佛如來”智商與一切智慧的潛力。這兩種潛力,只有人類才俱備。

  ⑸“佛”性。“佛”性與“佛性”是兩個不同內容概念,“佛”性大於“佛性”,“佛”性除以上所說內容之外,還包含了對一切眾生慈悲喜舍”的精神境界及“出世”的“三觀”和方法論。六道眾生,只有人類才俱備“佛”性的可能性,一闡提有“佛性”但無“佛”性。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才說六道眾生之中人類最可貴!所以佛說,人世間有六個難能可貴,即:佛世難遇;正法難聞;怖心難起;中國難生;人身難得;諸根難具。(詳見南本《大般涅槃經》第二十卷)。

  本章講述的是人類該建立怎樣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出世”的價值是指人類通往“佛國”這一自由王國的永恆燈塔!(第一義諦)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原文】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①。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②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③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④。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⑤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譯文】

  佛接著對須菩提說:“其次,須菩提菩薩對於眾生,應該永恆持續不斷地布施,並且不停留於任何固定的內容對象方式方法上。就是說不能固定於物質財富布施。不能以感性認識和唯心認識選擇布施對象方式方法,須菩提菩薩應該這樣布施,不停留於‘平面思維層面,為什麼?如果菩薩不停留於平面思維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你的觀點是怎樣的?東方的三千大千世界其數量之多與邊際之廣,可以思量嗎?”

  須菩提回答:“不可思量!世尊。”

  佛接著問:“須菩提,南、西、北方,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以及上下共十方,其三千大世界之數量與邊際,可以思量嗎?”

  須菩提回答:“不可思量,世尊。”

  佛接著說:“須菩提菩薩不停留於平面思維布施福德也是這樣,不可思量!菩薩應牢固樹立並掌握以上我所說的‘三觀’與布施方法論。”

  【註解與評析】

  ①:法:叫“不覺”,這裡指尚未覺醒的眾生

  ②:不住色:“色”的含義較廣泛,這裡指物質財富,除物質財富外,菩薩還應給於眾生健康長壽(命)、神通(力)、平安(安)、智慧(辯)。

  ③:聲香味觸法:指經耳鼻舌身意取認識即感性認識與唯心認識。

  ④:不住於“相”,指建立立體思維,也叫“多頭”思維,,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如“伊”字三點,“伊”字就是立體的“立”字。

  對布施建立立體思維,有兩大方面含義

  ⑴充分認識布施的重大意義

  ⒈布施人類通往佛國唯一的通行證;

  ⒉布施可以讓自身得到佛的加持佛說如來如同商主,誰對眾生有愛,如來就會加持誰;

  ⒊布施也是讓自身不斷進步的不竭動力,因為要“給予”,必須自己有“貨”。

  ⑵布施的一般方法

  ⒈以人為本,兼顧其餘五道眾生

  ⒉利他的同時,也要愛護好自己。“觀色無常而不厭離色,欲證於法也……”(詳見《佛說大乘十法經》)

  ⒊抓主要矛盾,幫助人們建立正確三觀方法論為主。佛說:斫伐樹木,應先斫伐園林。

  ⒋因世、因時、因己、因人、因地、因事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佛說:……如彼良醫善知於乳是葯非葯……(詳見南本《大般涅槃經》第二卷)

  ⒌堅持團結到底(畢竟軟語),鬥爭到底(畢竟呵責),既團結又鬥爭(軟語呵責)三種手段教化眾生

  ⒍堅持“常見”與“斷見”的辯證統一。“常見”指:絕對的、普遍的、一般的、全局的、必然的、不變的、靜態的、正向的、平等的……,“斷見”指:相對的、特殊的、個別的、局部的、偶然的、變化的、動態的、逆向的、不平等的……

  ⒎常發大願,比如:“願我來世成佛之時我所在的佛土……”(可參閱《葯師經》)

  ⒏永恆地讓自己留存在於人世間,不管是成佛以前還是成佛以後,不去做所謂的“天人”。(詳見《佛說廣義法門經》)

  ⑤:虛空,指宇宙有無數無量無邊的三千大世界。“此一一世界,各有十剎微塵數廣大世界周匝圍繞……”(詳見《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八卷)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原文】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①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②。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③。即見如來

  【譯文】

  佛接著問:“須菩提,你的觀點是怎樣的?能以人的身體的特徵見到‘佛性’嗎?”

  須菩提回答:“不能,世尊!不能以人身體的特徵見到‘佛性’!”

  佛問:“為什麼?”

  須菩提回答:“如來所說人的身體特徵並非是人身體的本質特徵。”

  佛告訴須菩提:“凡所有的感性認識與唯心認識,都是錯誤的!如果明白宇宙眾生乃至一切的‘事物’都如虛空般廣大無邊,即見‘佛性’。”

  【註解與評析】

  ①:如來,指“佛性”。

  ②:身相非身相,指人類身體是“須彌山王”的縮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縮影,是宇宙世界海)的縮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如果把人體比作“須彌山王”,那麼人類的“大腦”相當於“利天”,“肝臟”稱為“常醉”,脾胃稱為“缽手”,“腎臟”稱為“持蔓”。

  如果把人類大腦比作整個的“須彌山王”與其相連接的四大星球,則大腦神經垂體相當於“利天”,左前大腦相當於東部“弗婆提”,右前大腦相當於南部“閻浮提”,右後大腦相當於西部的“瞿陀尼”,左後大腦相當於北部“郁單越”,四大洲的各種河流相當於“血管”,各種果樹相當於神經,果樹上的香果相當於神經細胞。(詳見《起世經》)

  三千大千世界宇宙的方位對應人類大腦的方位與上面說的相同。

  ③:諸相非相,指宇宙萬事萬物本來面目,並不是人類通常的只用“眼耳鼻舌身”感知和用“心”想像樣子菩薩修“無相三昧”,修十個“無相”。

  ⑴無“色、聲、香、味、觸”相,指宇宙中,三千大千世界的數量之多,邊際之廣,眾生之多,發展變化之快之廣,時間久遠,有如“虛空”,不能被感知(一種抽象式的比喻)。無“色、聲、相、味、觸”相,指人類要牢固樹立“宇宙眾生猶如虛空般廣大不能被人類用眼耳鼻舌身感知”的理念

  ⑵無“成、住、壞”相,就是要牢固樹立“宇宙眾生、時光永恆不滅”的理念

  ⑶無男女相,指無“自性”的理念,“男女”本指“性”,引申為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無“自性”(眾生佛性,地的堅性,水的濕性,火的熱性,風的動性不在此列),“自性”指與生俱來並且永恆不可改變不可磨滅的“本質”與“規律”。

  “諸法無我”,“一切諸法性本自空”都是相同的含義。其含義有:一切自然物的生成、發展、衰退、消失的規律外在表現形式人類社會發生發展、變化、消失的規律外在表現形式;一切眾生生理現象精神現象所作所為;一切眾生流轉於生死命運的被動態狀,一切眾生潛力不得提高,與“佛”存在的巨大差距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造物主所作也不是“天生”的,而是“業力所作所化,一切“事物”都遵循這一普遍規律(同一性)。“業力”指一個“事物”內部的因素(同內十二因緣)與外在條件(外十二因緣)互相的影響力。

  正是因為事物”沒有“自性”,所以存在被改變的可能性,眾生的各種貪嗔痴慢,精神肉體較大影響的狀態眾生的流轉於生死命運的被動局面,人類的智商、智慧神通與佛存在的差距等等,都具備著被改變的可能性,並且在永恆的時空里,這些可能性必然成為現實性!佛說: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自知不受後“有”!“生”指取著“色受想行識”而帶來的錯知錯見和錯誤言行(住色法);“有”就是對“生”進一步的加劇。

  同理,宇宙也存在著被人類改變改造的可能性,只不過宇宙人類可改造程度人類自我改造程度不同而已。

  因為一切“事物”都受內外十二因緣的影響,並且無常因、無常緣,所以一切“事物”都呈現出各個特殊的狀態,即使同一“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上也呈現出特殊的規律方式(無一性),一切“事物”特殊的狀態有無數無量種,如虛空廣大無邊(一切諸法本性空寂),所以人類在認識宇宙、改造宇宙,認識自我、改造自我過程中,必須用不同的方法手段

  因為無常因、無常緣,於是一切事物成立、發展、變化也就具有巨大的復雜性和潛在性(無物性)。因而,人類改造世界、改造自我過程與結果,就呈現出並不僅以人類意志為轉移的特點,並且不與人類努力程度完全對等相應,其間呈現出一定的曲折性與偶然性(一切和合無“自在”或一切和合不從“和合”)。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原文】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①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法相②。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③取相。即為著我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譯文】

  須菩提尊敬地對佛說:“世尊會有眾生聽到這樣的言論義理,生堅定信念嗎?”

  佛告訴須菩提:“不要說這樣疑慮的話語,如來滅後,第五個五百年正法衰微時,有持戒修福的人,對本經文義理,能生信心並以此為實踐,應該知道這些人,已經不僅僅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經於無量千萬佛所在的劫世里種了各種善根。聽到這樣的言論義理,甚至一念之間生凈信心的人如來全部知道全部看見!這些人,得到如此的無量福德!為什麼這樣講?因為這些人明白了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沒有了對宇宙的表面認識,沒有了對人類自身的表面認識。為什麼?這些人,如果以心取著‘佛性’的特徵,就開發不出自身的佛性。如果僅停留於對宇宙表面的認識,就開發不出自身佛性!為什麼?因為宇宙中隱藏著人類身體巨大的奧秘!如果僅停留於對人類自身表面的認識,也開發不出佛性,因為人類身體隱藏著宇宙的奧秘。所以,不能執著於只認識改造宇宙也不執著於只認識改造人類自身,應該堅持兩方面的辯證統一。因為這樣的原理,所以如來經常說,你們這些比丘,必須明白我說三觀方法論,如同過河的工具,適當的情況下佛法都要捨棄,何況違反佛法的理論與言行?”

  【註解與評析】

  ①:“滅”,指如來隨順因緣化身消失,如來真實法身是“金剛”之身,永恆持續不斷地存在,並且牢不可破,眾生雖然永恆不滅,但所受的肉身是脆弱的,並且不能持續不斷地存在。

  ②:法相與非法相,“法”叫做“不覺”,所有的自然物以及覺醒的人類之外的眾生,都稱為“法”,但這裡的“法”僅指宇宙以及宇宙中的自然物。“非法”,指覺醒的人類,這裡指一切人類,這裡的“相”,指表面認識。

  ③:“心”,這裡的“心”指善良願望,主觀意志想像等一切的精神活動,佛性並不是精神活動,佛性的根本,是表現在人類的智商智慧與一切潛力的全部開發。

  認識改造自身,有個基礎大法門:觀想佛祖結迦趺坐,現紫磨黃金色身,放大光明,“坐”在我們腦中央,然後佛身上升一多羅樹之高,降下來,又上升二多羅樹之高,降下來,再上升三多羅樹之高,降下來:如此漸進,直至上升至七多羅樹之高,再降下來,這樣為一個小循環,每做完三個小循環,佛身的朝向就換一個方位,八個方位做完,共計二十四個小循環。每天堅持一遍觀想時,不必執著於多羅樹的高度。採用數息法,佛身上升時,我們吸氣,佛身下降時,我們呼氣。(詳見北本《大般涅槃經》,後分卷遺教品第一)

  本章指出了人類該如何進一步地認識佛性,如何地開發佛性,同時,反對唯心主義與教條主義!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原文】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①。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②而有差別

  【譯文】

  佛問:“須菩提,你的觀點是怎樣的?如來擁有了‘佛果’嗎?如來所說法嗎?”

  須菩提回答:“據我掌握佛所以說的義理,沒有固定不變的方法稱為‘大乘佛法’,也沒有固定不變的方法如來可說。什麼原因呢?如來所說方法,都不可以一成不變,也不可以說一定是不合法或合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世間因緣在變化,佛法要隨著世間因緣的變化而變化。一切聖賢都是以‘無為法’為根本指導,只不過聖賢們所處的劫世,國土時代、從事的領域、對人類和平正義解放事業做出的貢獻不同而已!”

  【註解與評析】

  ①:非法非非法,合法與不合法在本質方面是辯證的統一(法與非法性相無二)。如同醫生為患熱感與寒感的人開藥,藥方的性能截然相反,但療效一樣。

  ②:“無”為法,指無漏之法,包括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無作)三昧

  本章強調的是“空三昧”,指“一切法法性空!”“法性”指大乘佛法的根本方針和基本原則,“空”指如同虛空般廣大無邊且暢通無礙。

  其含義分別如下:

  ⑴為了一切眾生,一切為了眾生,並且等視眾生如一子(眾生性就是法性)。

  ⑵永遠保持“不知不覺”,不滿足於自身成績狀態(法者就是法性)。必須明白,在自身成佛的路上,做功德,修神通,提高智商,提高智慧,修四無量心,探索宇宙人類的奧秘,需要經歷無數的“量”的積累與“質”的飛躍,才能達到如來圓滿境界。而這些“量”的積累與“質”的飛躍及其過程,不可能用具體的數字與具體時間來衡量,猶如“虛空”,也稱為“不可得”,誰能擁抱“虛空”,得到“虛空”呢?(抽象式比喻),當然,這一過程並非永遠沒有完成時。

  ⑶修“十個”不執著。(詳見《大方廣佛華嚴經》五十三卷離世間品)

  如來永遠走在“化度”十方眾生的路上。圓滿境界有完成時,但“化度”十方眾生的任務永遠沒有完成時!即使成佛後也如此!因為宇宙中的眾生只會有增無減!(如來性就是法性)

  所謂“不增不減”,是指眾生同一法性,並非不多一個不少一個。

  不執著也稱為“無所見”,隨順世間因緣的變化而變化,所以佛說六波羅蜜空,色空,眼識空乃至如來空。

  ⑷修“斷常二見”的辯證統一。(一性就是法性)

  ⑸思想不僵化封滯、精神懈怠放逸。(無住住就是法性)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原文】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②。是故如來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③。

  【譯文】

  佛問須菩提:“須菩提,你的觀點如何?如果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用於布施這人所得到的福報,難道不多嗎?”

  須菩提回答:“很多!世尊。”

  佛接著問:“為什麼?”

  須菩提回答:“這樣的福報並非福報的本質,所以如來這人得福報很多。”

  佛說:“如果還有人,於此經文中領會,掌握義理四句偈,向他人演說,這人得福報超過前面那個人!為什麼這么講?須菩提,十方一切佛及他們的大乘佛道’之法,都以本經為根本指導。須菩提,所謂的出世間法,既來自於世間,又要指導世間修一切善法!”

  【註解與評析】

  ①:三千大千世界

  ⑴以“須彌山王”為中心,太陽月亮圍繞其旋轉,山底下周圍有四大星球與須彌山通過大金輪牢固地連接著。此為一個“小世界”,四大星球都住著人類地球處於南部。

  ⑵一千個小世界組成“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一個“中千世界”,以此為一個集合單位,遍滿十方,得十個“中千世界”,以十個“中千世界為一個集合單位,遍滿十方,得一百個中千世界,以一百個中千世界單位,遍滿十方,得一千個中千世界,以一千個中千世界單位,遍滿十方,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共計一百億個小世界。(詳見《起世經》與南本《大般涅槃經》卷四)

  ⑶每一個小世界共有三十三層天,分別為欲界七層: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魔身天;色界二十二層,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凈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廣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天色天四層:空無邊天,識無邊天,無所有天,非想非非想天。(詳見《起世經》卷八)

  所言“天”,都是“星球!”

  ②:是福德即非福德性。並不是否認物質財富的重要性,旨在強調掌握大乘佛法義理的極端重要性!

  ③:佛法佛法:佛要求各位菩薩成佛以前的無量世里,要隨順世間隨順因緣,以智能(發揮主觀能動性)攝一切善法,世間善法,共分為五大類:⑴名世:天文、地理(男、女);經濟(瓶、衣);軍事國防(車乘);醫學(舍宅);⑵句世:語言學,這很重要,必須掌握古代造字的“反切法”,才可以逐漸讀懂如來密語。⑶法世:社會制度、政黨制度國家制度,一切法律法規。⑷縛世:倫理學與各種文明禮儀。⑸執著世:藝術

  修以上善法時,必須符合下列標準:⑴不能給世界人類帶來災難(無燒無割無死無壞)。⑵讓人們離“八苦”。⑶讓人們明白並感到人生“有常有樂有我有凈”。(詳見南本《大涅槃經》十二卷)

九品無相分  【原文】

  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①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②。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無所行④。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譯文】

  佛問:“須菩提,你的觀點是怎樣的?須陀洹可以作‘我得須陀洹果’這樣的念頭嗎?”

  須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

  佛問:“為什麼?”

  須菩提回答:“須陀洹稱為入大乘佛道之流,而實質上尚未入大乘佛道之流,不‘積聚’感性認識與唯心認識,稱為須陀洹。”

  佛問:“須菩提,你的觀點是怎樣的?斯陀含可以作‘我得斯陀含果’這樣的念頭嗎?”

  須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

  佛問:“為什麼?”

  須菩提回答:“斯陀含稱為人天一返而達圓滿,而實質上並未達圓滿境界,稱為斯陀含。”

  佛問:“須菩提,阿那含可以作‘我得阿那含果’這樣的念頭嗎?”

  須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

  佛問:“為什麼?”

  須菩提回答:“阿那含稱為‘不受身’,而實質上並非不受身,稱為阿那含。”

  佛問:“須菩提,你的觀點怎樣的?阿羅漢可以作‘我得阿羅漢道’這樣的念頭嗎?”

  須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

  佛問:“為什麼?”

  須菩提回答:“實質上沒有固定不變的概念稱為阿羅漢世尊,如果阿羅漢作這樣的念頭我得阿羅漢道,’就不能開發出佛性世尊佛說菩提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無畏大丈夫世尊我不作這樣的念頭我是無畏大丈夫’。世尊,我如果作這樣的念頭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就不會稱贊須菩提大乘第一空行者,因為須菩提本質上不存在‘有’為行,而稱須菩提大乘第一空行者。”

  【註解與評析】

  ①:須陀洹。須,無漏之意;陀洹,修煉之意。須陀洹,也叫“逆流而上”,即逆生死大河而不再聽命於生死命運的安排,須陀洹已有了出世的三觀,但功德不夠,所以屬於初位菩薩,已得如來“受記”。(詳見南本《大般涅槃經》卷六)

  從須陀洹到阿羅漢,是依次從初級到高級的過程,這四種果位的菩薩之人,其“佛性”已得到了相對應的開發,但遠未得到“佛性”的全部開發!佛說:我亦有分,然非我所須。

  ②:無諍三昧。諍,指“對立,割裂”之意,並非:“爭辯,爭論”之意,無諍三昧包含於“空、無相、無願”三昧之中,佛把“無諍三昧”從“空、無相、無願”三昧中單獨列出來,是讓人們懂得世界是普遍聯系的,這普遍聯系的影響力永恆存在。(十二因緣是“我”)

  無諍三昧含義有:

  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自然自然都不對立的。

  ⑵個人世界外在世界三觀方法論、主觀意志現實條件、客觀規律、人們的理念言行所作所為果報,……一切的一切都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

  ⑶常與斷的辯證統一。

  (無諍三昧十二因緣法可詳見《分別緣起勝初法門經》)

  ③:離欲阿羅漢,可稱為“無畏大丈夫”,“無畏”屬於無願(之作)三昧的范疇。無願(無作)三昧含義有:

  ⑴不承認世界是造物主所作

  ⑵不承認世界人類“心”的顯現,不承認自然人類自身的發展變化,僅僅依人類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也不承認萬事萬物可以獨立於普遍聯系著的世界之外而存在。

  ⑶不承認人有天命、定命。

  ⑷所做的一切,不為自身的利益不求來世天人

  ⑸敢於善於同邪惡鬥爭。不觀持戒,不觀果報佛說:若說殺一闡提會得惡報,無有是處。

  ④:行,指“有”為行,以“有”為法為指導的所思、所言、所為。分為“住色法”和“住心心數法”。(詳見南本《大般涅槃經》卷六)

  ⑴住色法:“色法”指通過以“眼、耳、鼻、舌、身”感知的事物,以及這些事物引發人的生理感受與精神感受,住色法屬於感性的認識,其分別表現為:其一,貪婪著“五欲”之樂,缺乏靈魂主宰。一切的自然物,因為沒有靈魂,所以不能持續不斷地存在,並且不牢固。(諸行無我無常,不住),如果人類貪婪著“五欲”之樂,並因此造作種種惡行,等同於自然物,必墮三惡道。其二,以“事物”是否能被眼耳鼻舌身感知來判斷“事物”是否存在。這就違背了客觀事實,比如,宏觀調控和市場對經濟的影響力,並不能被人以眼耳鼻舌身而感知,可影響力卻客觀真實地存在著。其三,否認宇宙眾生,時光永恆存在,否認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否認因果報應,不見來世,否認世界是普遍聯系,並且是不斷變化的。其四,否認人類的主觀能動性。

  ⑵住心心數法:⒈認為一切世間都是心的顯現,甚至是我造的, 我能我能作;⒉唯意志論,不以事實為依據,不尊重客觀規律;⒊僅有主觀願望,沒有實際行動;⒋認為修苦行就是最大的功德福報;⒌崇拜鬼神,搞封建迷信

第十品 庄嚴凈土分  【原文】

  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①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②。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庄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嚴佛土者。即非庄嚴。是名庄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譯文】

  佛問須菩提:“你的觀點是怎樣的?如來以往在燃燈佛那裡於大乘佛法‘有’所得嗎?”

  須菩提回答:“不得,世尊如來在燃燈佛那裡,於大乘佛法無所得。”

  佛問:“須菩提,你的觀點是怎樣的?菩薩庄嚴佛土嗎?”

  須菩提回答:“不庄嚴世尊。”

  佛問:“為什麼?”

  須菩提回答:“庄嚴佛土,並非庄嚴,稱為庄嚴而已。”

  佛說:“所以,須菩提,各位大菩薩,應該這樣樹立虛空般廣大無邊的思想認識,不應停留在感性認識上,不應停留在唯心認識上,思想認識應該像虛空般廣大。須菩提,比如有人身體如須彌山王這樣大,你的觀點如何?這樣的身體算大嗎?”

  須菩提回答 :“很大,世尊。”

  佛問:“為什麼?”

  須菩提回答:“佛說這樣的大身並非金剛不壞的大身,只不過稱為大身。”

  【註解與評析】

  ①:燃燈佛:也稱“普光如來”,燃燈佛向釋加佛授記的故事。(詳見《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

  ②:無所得,這裡的“無”指“少”的意思,盡管釋迦佛已得授記,佛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開發,但離真正成佛練就金剛不敗之身,尚存較大距離。釋加佛以此教導各位菩薩應該永無止境地努力精進庄嚴佛土也是永無止境,須彌山王與宇宙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來世的路,宇宙人類自身的無窮的奧秘,等待著各位菩薩去探索,去證知!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原文】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雲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男子。善女人。以七寶①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譯文】

  佛問:“須菩提,比如一恆河中所有沙塵的數量,又以一沙塵作一恆河,你的觀點是怎樣的?這些恆河中沙塵的數量不夠多嗎?”

  須菩提回答:“很多,世尊,這些恆河已多到數不勝數,何況其中沙塵的數量!”

  佛說:“須菩提我現在實話告訴你,如果有善男子女人,以滿恆河沙數般的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七寶,拿來布施,所得福報多嗎?”

  須菩提回答:“很多,世尊。”

  佛告訴須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理解掌握此經的義理以及領會掌握四句偈,為他人演說,這樣的福德勝前福德!”

  【註解與評析】

  ①:七寶:指金、銀、琉璃、頗梨、真珠、琥珀、瑪瑙。

  本章再次強調掌握大乘佛法義理的極端重要性。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原文】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①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②。

  【譯文】

  佛接著說:“還有,須菩提隨時隨地有人演說此經以及四句偈,應該知道此地,一切世間天人修羅都會感應供養他們,如同佛的塔廟所在地那樣。更何況有人能完全地領會掌握並讀誦。須菩提你應該知道,這些人已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象這樣經典所在的地方,相當於有佛存在,你應該如同愛護弟子般地愛護他們。”

  【註解與評析】

  ①:經典是指男子女人完全掌握了大乘佛法義理,演說得精彩。

  ②: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這句話表面上看很矛盾,其實不矛盾,佛通過這句話告訴大家:通達大乘義理,並不意味著就成了佛,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原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①。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②。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③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譯文】

  這時,須菩提尊敬地對佛說:“世尊該如何稱呼此經?我們這些人該如何遵照實行?”

  佛告訴須菩提:“此經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因為這樣的名稱,你們就該遵照實行。之所以這樣,須菩提佛說‘一般性’的根本大法,並非‘一般性’的根本大法,而是通過無數的實踐,無數的個別總結提煉的‘一般性’大法!須菩提如來‘有’所說法嗎?”

  須菩提尊敬地對佛說:“世尊如來無所說。”

  佛問:“須菩提,你的觀點如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這些算多嗎?”

  須菩提回答:“很多,世尊。”

  佛說:“須菩提,這些微塵如來說並非微塵,稱為微塵如來世界,並非世界,稱為世界。須菩提,你的觀點如何?能以三十二種外貌特徵得見如來嗎?”

  須菩提回答:‘不能,世尊,不能以三十二種外貌特徵得見如來。”

  佛問:“為什麼?”

  須菩提回答:“如來說三十二種外貌特徵,如同虛空般廣大,稱為三十二種外貌特徵。”

  佛說:“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女人,用恆河中沙子一樣多的身命布施。如果還有人,掌握此經的義理和領會掌握四句偈,為他人演說,他所得福德與前面的福德一樣多。”

  【註解與評析】

  ①:無所說,是指佛在無量世里,無數的實踐當中,掌握了宇宙眾生全部的奧秘,如果要全部說出來,是說不完的,只能說“一般性”的理論,佛說:我所知法,如林中葉,所說的法,如手中葉。另外,有些內容沒說,是因為因緣”尚未成熟,佛曾經交待阿難如來未說的,你就別說。

  阿難被佛授記為“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他的果位超過須菩提的果位,須菩提通曉“佛性”的含義,何況阿難?可某部“經典”中,阿難那位所謂的“佛”批判得一無是處,難道不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嗎?

  ②:微塵微塵世界世界,有兩層含義

  ⑴一顆微塵與一“三千大千世界”的比例,大於一“三千大千世界”與宇宙的比例。

  佛說:比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下一點……如果展轉盡地種墨……不得其邊際……(詳見《妙法蓮花經》卷三《化城喻品》)

  ⑵一顆微塵,每次取其原有規模的七分之一比例,可作無限的分割。(詳見《方廣大庄嚴經》卷四《現藝品第十二》)。

  ③:三十二相如來聚足三十二相後,可作無量的變化,如來法身也是“物質”性的。(詳見南本《大般涅槃經》二十一卷)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原文】

  爾時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①。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②。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③。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④。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⑤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⑥。須菩提如來是真語⑦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譯文】

  這時須菩提,聽佛演說此經,深刻地明白了其中的要領,感動地流下眼淚,而尊敬地對佛說:“希有世尊佛說這樣很深的經典,我從以往無量世來所得慧眼,從未聽過這樣的經文世尊,如果還有人聽到此經文信心堅定雜念,則增長堅固思想認識,應該知道這些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此堅固思想認識就是如虛空般廣大無邊,不可限量,並且牢不可破,所以如來稱其為堅固思想認識,世尊我現在聽聞這樣的經典,不足為難。如果當來之世,第五個五百年,其中有人,聽到此經,如理領會掌握,這些人就為第一希有,為什麼?因為這些人懂得了一切眾生都永恆不滅思想認識猶如虛空般廣大。之所以這樣,菩薩之特徵就是不能用感性認識與唯心認識去認知。人的特徵,眾生的特徵,生死的特徵就是不能用感性認識與唯心認識去認知。摒棄一切感性與唯心的認識,就稱為‘覺悟’。”

  佛告訴須菩提:“是的,是的,如果還有人,聽到此經,不驚不怖不畏,應該知道這些人非常難能可貴,如來說金剛般的根本大法,並非金剛般的根本大法,而是比金剛還要牢固的根本大法,只不過稱為金剛般的根本大法。須菩提忍辱根本大法如來說非忍辱根本大法,而是讓人快速達到自由佛國的強大‘武器’。須菩提,如我以前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那時,明白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永恆不滅。為什麼,我於以前被節節支解時,如果不明白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永恆不滅就會生起嗔恨!須菩提,又想起過去在五百世里作忍辱仙人,在那五百世里,明白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永恆不滅。所以須菩提菩薩應拋棄一切現有的認識,發大乘佛道的大願,思想認識不應停留在感性認識上,思想認識不應停留在唯心認識上,思想認識應該如虛空般廣大。如果思想認識懈怠精神放逸了,就是脆弱的,所以佛說菩薩思想認識不應僅停留在物質財富布施上。須菩提菩薩為造福一切眾生,應該這樣布施如來說一切感性與唯心的認識,都是錯誤的認識,又說一切眾生並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所說的話語,是經得起檢驗的,是完美無漏的,是符合客觀實際的,是真誠的,是辯證統一的,須菩提如來所得的法,此法無限量又有限量,須菩提,如果菩薩思想認識,只停留於以佛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於黑暗處,什麼也看不見。如果菩薩思想認識不停留於以佛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眼睛日光明照,見種種物質。須菩提,當來之世,如果有善男子女人,能夠對此經義理領會掌握讀誦。等同於如來。以佛智慧,全部知道這些人,全部看見這些人都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註解與評析】

  ①:離一切諸相,佛要求人們修三十七個“無相之相,詳見南本《大般涅槃》三十六卷。

  ②:不驚不怖不畏。有三層含義:⑴不再有生老病死恐懼;⑵不再畏懼邪惡;⑶不對自身能否達到佛的境界有懷疑和畏難情緒

  ③:第一波羅蜜。如金剛,實質上比“金剛”還硬,金剛可壞,而大乘佛法不壞,佛永不壞眾生不壞。因為世間不出比金剛還硬的東西,只好以金剛作比喻

  ④:忍辱波羅蜜,也叫“無生法忍”,生,指精神肉體被動的影響,忍,指控制之意,指精神主動控制因肉體帶來的各種慾望和唯心認識帶來的各種錯知錯見。

  人們在修“無生法忍”時,應該適合自身的特點,循序漸進,切不可強行操作。更不做無謂的犧牲。釋加佛做忍辱仙人時,已經有了無量神通,並且為了感化歌利王才這樣做的!每個人的起點不同,每個人的經歷都不可復制,所以必須適合自身的特點,否則就違背了大乘佛法精神,違反了矛盾的特殊原理。修一切法常者,墮於斷見。

  佛說:一切屬己,不必受樂;一切屬他,不必受苦。己,指精神;他,指肉體

  ⑤:歌利王,也稱“阿闍世王”,釋迦佛與歌利王的故事以及五百世忍辱仙人故事。(詳見《賢愚因緣經》)

  ⑥:眾生眾生,指所有的眾生,在永恆的時空里,最終都會成佛,起點、經歷、時間不同而已。佛也是從眾生凡人修煉而成的。

  ⑦:真語,真,如金剛般不可破壞之意,就是經得起檢驗。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原文】

  須菩提若有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①。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譯文】

  佛說:“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女人,初日時分,用恆河中沙子一樣多的身命布施,中日時分,又用恆河中沙子一樣多的身命布施,後日時分,還以恆河中沙子一樣多的身命布施,這樣無量百千萬億劫,用身命布施。如果還有人,聽到這樣的經典信心不退轉,他所得福報勝過前面那人。何況書寫、領會、掌握、讀誦為他人演說!須菩提一句話概括,此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的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佛道大願的人演說,為發最上乘佛道大願的人演說。如果有人領會掌握讀誦廣為人說,如來全部知道這些人,全部看見這些人,都得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像這些人,才是擔當得起弘揚如來大乘佛法之重任的人。為什麼?須菩提,如果樂於小乘佛法人就執著於‘眼見佛性’,就對此經,不能領會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任何地方,如果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修羅都會感應供養他們。應該知道這些地方,等同於佛塔,都應恭敬,作禮圍繞,以各種花香散發這些地方。”

  【註解與評析】

  ①:劫,指三千大千世界從成立到毀滅,所用的時間,為1474.56億年。(具體演算法詳見《佛說無量壽命經》)

第十六品 能凈業障分  【原文】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①。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

  【譯文】

  佛說:“還有,須菩提,如果善男子女人,領會、掌握、讀誦此經,如果被人們輕賤,那是前世造了罪業,本來應當墮入惡道,因為今世被人輕賤,先世罪業立刻被消滅,必然快速入於大乘佛道。須菩提我想起遇到燃燈佛以前無量劫世里,遇到了八百四千萬億億的佛,都一一供養承事,無白白空過,如果還有人於後末世,能夠領會、掌握、讀誦此經,他所得功德,以我供養八百四千萬億億佛的功德都不及他的百分之一,也不及他的千萬億分之一,甚至不能用算數比喻所能及。須菩提,如果善男子女人,在後末世,有領會、掌握、讀誦此經,他們所得功德,我如果一一說出來,或有人聽到,思想立刻狂亂,質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此經的意義不可思議果報也不可思議。”

  【註解與評析】

  ①:後末世,指三千大千世界成立之初,每一個小世界裡,有七個太陽,只剩下一太陽時,人類才可以安住、居住。(詳見《起世經》)

  後末世,還有無量億年,我們所處的這後末世,有一千位佛出世,而釋迦佛僅排第四位,可見後末世,還有無量億年。(詳見《大悲經》卷三

  本章釋迦佛贊嘆後末世的善男子女人,是給善男子女人高尚動機,也是在教導我們,應該經常讚美他人,給他人以高尚動機,激發人們向上向善的動力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原文】

  爾時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①。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③。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④。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⑤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庄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庄嚴佛土者。即非庄嚴⑥。是名庄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⑦菩薩

  【譯文】

  這時,須菩提尊敬地對佛說:“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大乘佛道’的大願,如何地感應加持他們,如何地降伏他們心中的八魔?”

  佛告訴須菩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