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梵語:वज्रच्छेदिका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सूत्रvá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簡稱《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

《金剛經說什麼》讀後感

uploads/content/2022/june/6ab4ed39360605b2a3c2b5bae19df6aa.jpg" />

  金剛經說什麼讀後感

  千餘年來,《金剛經》作為大乘佛教代表經典,在中國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說,《金剛經》是人類智慧的終極凝聚,是最為上乘的經文。南懷瑾老師的《金剛經說什麼》,以淺顯易明的解讀及三十二首偈頌,對《金剛經》的主旨作出研究總結,其文深入淺出,得到讀者的巨大共鳴。

  《金剛經》流傳千年,社會上各種注釋極多,整整一部經,始終圍繞一主題,即"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一切現象均為性空幻有。此一說高屋建瓴,較為難懂,南師用最通俗易懂的話,對經中疑難之處均作出詳盡的解釋剖析,從而揭開了金剛經》的神秘面紗。

  南師講到,早在佛陀在世時,便告訴眾弟子,在宇宙虛空中,像太陽系統一樣的世界,是無量數、不可知、不可量,如恆河沙一樣多。現代科學已經證實,宇宙中類似於太陽系、銀河系的星系、星團,確實浩渺無數,不可度量。而我們人類在廣闊無垠的宇宙中,大可忽略不計,人類認為十分強大的煩惱牽纏在宇宙中看來,是那樣地微不足道。佛的境界不同於普通人境界,不是因其有多強的神奇法力,只是看問題看世界的角度不同,換言之,佛法不是什麼奧妙理論,只是以更為寬廣的視野為基,教給眾人一些想開問題的方法,以便於使人平靜應對各種現象而不至於陷入思維的怪圈中受到來源於自己心理上的打擊或傷害。

  南師在書中有言:"家庭父母子女夫婦相聚都不堅固,終歸要分散的。佛經上常有一句話:聚會必有消散。聚攏的因緣完了,統統要分散。"這在日常中未免有些不合情理,然而,佛經中所講的人快樂,是常樂、清凈,不隨聚散離合而變化,人在正視世間事理並明了、接受的基礎上,不因事物顯現而喜,也不事物完結而悲,超然於暫時性的悲喜之上,得到的卻是通達、瞭然,始終如一的平靜與恆樂。

  "一個有大智慧大氣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斷,就像香象渡河一般,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過。"誠然,一個人思想做到隨時安然是非困難的,而如何把煩惱降伏下去,南師講佛陀得很輕松:"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就在這個時候,就是當下,一念之間,這麼一寧靜的時候,煩惱已經不見了。如果硬要想一個辦法煩惱降伏下去,各種辦法只會徒增心裡煩亂。只要每時每刻,順其自然事情一來,心反映出喜怒哀樂,但一切事情去了就不留。"當我們在這個位置上坐下來的時候,一切都已經沒有了。"

  南師用通俗的語言講:"今天有一個人瞪了你一眼,害你夜裡失眠,你早住在人家那個眼睛上了。任何境界都無所住,我們看著一邊,那一邊就如夢一樣過去了,沒有了……這一都不要去管它。"其實能傷害人們的,往往並不是事情本身,事情只顯現了一剎那,而人的思想卻可以將它無限延長。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歸根結底,傷害人的正是自己的思想

  世間法的作風是,人們即使按佛陀教誨去布施布施後也總想得到一定的好報,而佛法布施的真義是--布施,就是將所有的一切統統都放下布施完了就完了,無施者,無受者,也無施事。在現實生活也可以如此理解,我們為人民服務是自自然然的事情,服務完了就完了,就算沒有回報,我們也同樣去做。其實,真正的福報,本不在於各種暫時性的名聞利養,這就如同現實生活中的各類寵物一樣,雖然能得到種種物質上的歡娛享受,卻根本無謂自主智慧,如在車輪下喪命的寵物就數不勝數,因為沒有智慧,其禍福完全操縱於他人或外物。能得到的一切有形之物終將毀壞,而真正的福報大智慧成就,是超脫了現實世界而得的大成就。

  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但世間都是虛妄,就算連佛法也無需執著佛法只是解救人心理困惑的良葯,但如果人自己本來就健康快樂,那麼良葯再好也不隨便亂用。佛引申這個觀念說:"如來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南師指出,這句話並不是要否定自己平生所言或故弄玄虛,而是再一次作出強調與肯定--對各種道理都不能始終抱住牢牢不放道理是在一定場合下解決一定的問題,而換一個場合便可能不再適用。也就是說,任何一句話本身都沒有對錯,只有在某一時刻某種特定情形下,對某人某事適用或不適用,而在用過之後即可放下。由此我想到一例,即在"相對論"問世之前,眾科學家公認推崇的牛頓經典力學體系在微觀領域就不能適用,而當時除愛因斯坦外卻沒有人敢於指出其錯誤之處。其實真正的至理,本沒有定式。任何學問,任何事情都是佛法

  許多人認為佛法就是講消極、講空的一面,其實整部《金剛經》始終強調不執著於任何一面,既不會執著於有,自然也不執著於空。對此,南師很形象地說:"你說影子是真是假?電影就是影子,那個明星已經死了,它再放出來一樣的會唱歌跳舞……所以《金剛經》沒有說世界是空的,可是它也沒有告訴你是有的,空與有都是法相。""如露亦如電,你說閃電是沒有嗎?……但是閃一下就沒有了。"只要認識清楚,現在都是電影,是偶然暫時存在的世界,不取於相,不被外界環境牽著走,即可明心見性,如如不動

  南師講真正大成的人,絕對的謙和,謙和到非常平實,不會覺得自己了不起,因為他沒有絲毫"我已證果"的執著意識。你罵他也好,恭維他也好,他都視為平常佛法最重要的不執著,就是不執著於"我"的存在--"佛法一切眾生平等,一切平凡得很,並不是說有我成佛了,了不起,你們都不是佛,都要聽我的。沒有這回事,那不是佛法了。""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愛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不是躲在冷廟裡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隱士。"如同生物圈存在的各種生死循環一樣,每一個人處在一社會圈中,無法脫離種種社會關係而存在;而對萬物而言,組成萬物的分子原子都在瞬息不停地互相交替轉化,千萬年當中,並沒有一永恆不變的"我"存在。

  佛法不是消極之法,其就如今日心理學一樣,以輔助眾生離苦得樂為己任。它教人以更廣闊的時空觀透視大千世界使人心理上自立自強,從而戰勝現實中的一切苦難。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目睹世間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發願眾生離苦得樂,棄王子身份而遍訪尋道,於菩提樹下證悟,此後才有十五年講經,及諸多經典問世。《金剛經》開頭第一卷,講的是穿衣、吃飯、洗腳、睡覺,教每一個人平實地去做自性自度,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直至本心不受任何外物觀念影響,便可得證金剛。自然對於經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而在閱讀經典之後,若真能獲得離苦得樂的至法,並自覺幫助他人,令世界上人清凈得樂,開拓出人間凈土,那麼佛陀的千年夙願也便終得圓滿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