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教經典,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唐玄奘譯,知仁筆受,共一卷,是般若經類的精要之作

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的區別是什麼?

uploads/content/2022/june/13c18663214c7cd1510be1dc9d0b3a54.jpg" />

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有什麼區別?

  這兩句話是在心經》裡面的兩句話。色就是講物質;受、想、行、識就是講精神,就是講我們現象界的種種事相,其實它就包含了兩個很重要的觀慧。

  “色不異空”就是融相即性觀,就是你看到這個表相,你要知道它背後的規律。第二句話色即是空”就是泯相證性觀。我們看到這個色法的當下,其實當體即空。它兩者是一體,是不二的。

  第一句話的不異是從緣起來看,緣起的種種色是從性空裡面出來的,沒有性空就不會有緣起。所以在現象上來講,色法和空性是沒有差異的,就是叫不異。

  第二句話,色既是空,從事相上的不異,在進一步從它的體性來說,實際上它就是不二,就是同一個東西,為什麼是同一個東西呢?第一,既然是緣生法,就是種種因緣和合在一起的色法,它不是原來就有的,所以它當體即空。色即是空是在色法之外去滅色為空,不需要滅,當下的色法就是空,照見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當體的空性照見,這就真空含萬有,以真空的一種智慧,你才能度一切苦。

  其實我們凡夫執著這些有。見到名也有,利也有,別人說的話也是有,種種這樣的影像在我大腦當中產生了執著當你一產生執著,這個要離開的時候,你就會接受不了。就像我們理性的時候都知道有生就必然會有死,但是當我們不斷地去執著生的時候,對死是排斥的,是接受不了的。我們也知道有增一定會有減,但是我們都喜歡增,卻不喜歡減。

  在般若系統經典當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緣起跟性空。如果我們一個學佛人真正“色不異空,色即是空”的理念能真正領會,把它運用到我們生活工作當中的話,其實你的煩惱就可以菩提。我們人為什麼會煩惱?就是因為執著東西,當他要失去的時候,你就會有煩惱

  有智慧的人都知道,所有東西都會離我們而去。我也會離所有而去,沒有什麼永恆不變東西。色身它必定要生老病死世間萬物它必定要成住壞空。但是我們這個精神體它裡面的數據不同,它就會生住異滅,它會變化。所以我們要放下外在物質的變化,而是要去在意我們內在精神信息的積累,去積累清凈種子,去積累善的種子。隨著生命的流轉,你這個色身也會越來越殊勝

  打個比喻講:我們內在的精神體就是真正的主人,他找一個色身只是他暫時的家。就像找到我們這個人身也就是100年左右。如果你累了一些不好信息,你下輩子可能你的身體是一個豬,在裡面又住個幾十年,不斷地去換地方,但真正的主人是誰呢?就是我們內在這個精神體。

  一會兒這個色身是你的家,一會兒那個色身是你的家,其實真正我們的家園在哪裡?就在這個虛空當中,超脫不出來,就六道當中不斷地輪轉。如果有幸修行超脫出來,進入四聖法界,進入到極樂凈土,那我們就妙不可言吶!

  但是現在的眾生顛倒,很在意在這個色身,一輩子都為它打工,最後這個臭皮囊遲早是要扔掉的。外在的房產,外在的一些財物,我們也很在意,其實在關鍵時刻它都派不上用場。特別是當死亡來臨的時候,它真的不但幫不了我們,可能成為我們的包袱束縛,所以一定要明白:“世間萬物都是為我所用,千萬不要為我所有,”這種執著只會給你帶來傷害。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如是我聞報德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