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典。

《阿彌陀經》三種合印序

  阿彌陀經三種合印序

  夫聖教之血脈在於法,大法之宏傳繫於人。人因法悟,法賴人宏。於茲法乳恆流,慧燈踵繼。今我林諸居士,感恩思報,踴躍宏經。去夏以來,除共修課儀、常誦密咒外,印有《普賢行願品》、《觀音普門品》,《金剛經》、《心經》各二種。茲又有鍾履堅居士發無上心,繼印《阿彌陀經三種。蓋印經諸賢之用心,乃欲大眾咸以觀音大悲為心,普賢之大行為願,以般若為導,以凈土為歸。此誠知恩者善於報恩之勝行也。

  更有進者,此次印《般若》則兩譯齊刊,印《彌陀》則三本並行。前者已屬罕睹,後者更是未聞。匪但生面獨開,抑亦隻眼別具。此非眩奇,實寓苦心。《般若》部份,已有該經王序闡明。茲僅就現印三種,略抒管見。

  蓋《阿彌陀經》乃世尊不問自說之心要,十方佛贊之深經,究竟方便之妙法,最極圓頓之指歸。早經姚秦羅什大師譯為華文,即今流通最廣之小本《彌陀》是也。羅師乃七佛譯師,應秦人尚簡之機,所譯文約義豐,精妙暢達,至理圓彰,本無剩義。唯以末法眾生,根機漸減。頗有行人,既未廣探教海,又不深究己躬,以生滅心,希求佛慧,逞己情見,附會聖言。斷取經中“一心不亂之文,便謂往生極樂非此不可。遂使凈業學人,或勉強堅持,而疑慮叢生;或望岩生退,而臨歧嘆泣。於是方便法門,頓生荊棘;易行之道,翻成險徑。是以先舅氏梅公光羲老居士,於《無量壽經》會集本序文中曰:“吾常慨夫今之習凈宗者僅持小本,於小本僅持秦譯,……而欲使之一門深入,不惶他歧,難矣!”先師夏公蓮居,於會集《無量壽經》後,又取秦、唐兩譯小本《彌陀》而會集之,用意亦在是也。

  唐譯乃玄奘大師所譯,名為《稱贊凈土攝受經》,與秦譯本同經而異名玄奘大師之譯經,准確完備,力保原面,雖篇幅稍增,而原語具存,辭義詳明,可免誤解杜撰之弊。例如:秦譯曰:“一心不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唐譯則為:“……繫念不亂……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凈佛土。”兩譯合參,聖意明顯。凈宗妙旨,和盤托出。蓋平時以信願持名為因,臨終即得加佑往生之果。《無量壽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往生正因,正與此相表裡。

  夫凈宗之殊妙,首因普被三根。蓮邦之超異,獨在方便、同居。凡夫念佛,徑登不退。超情離見,不可思議。十方如來同贊者在此,本師釋尊諄諄教導者亦在此。蓮宗九祖蕅益大師雲:“若持至事一心不亂,則生方便有餘土。若至理一心不亂,則生實報莊嚴土,亦分證常寂光土。”可見“一心不亂”乃求生上土之所需。欲生同居,橫出三界,但發大心,深信切願,老實念佛,足矣。

  先師夏蓮老,悲心無盡,大智宏深。憫凈宗之就衰,驚法幢之欲傾。於是先後會集《無量壽經》與今小本,廣采眾譯之長,深顯聖意之實。問世以來,備受歡迎。老修耆宿,或講或誦,流播中外,聞者信樂。今我林首創以會集之小本《彌陀》,與原譯合印,實多饒益。於是持原譯者,可兼探並行之本,深入參究,理明信深。持會本者,則有原譯可以徵信,乃知一字一句,悉本原譯;所會所集,咸符聖心。此誠大有功於聖教之舉也。

  夫法不孤起,仗緣乃興。今此印經,亦由善導大師示寂一千三百年紀念之勝緣。大師法王之正印,暢諸佛之本懷。以《無量壽經》為綱宗,以“十念必生”之聖願為依止,開佛秘藏,贊唱持名。慧眼獨具,流澤無窮。我林善友,敬效大師施此經十萬部之勝行,恭印是經,以繼大師力宏“一向專念”之聖志。並考證中、日典籍,會成大師新傳,附印於後。唯願大師,法炬長明,照耀無極。謹獻此一片心香,以為紀念,以為供養

  心示障深慧淺,素甘緘默。茲以印經勝緣,踴躍歡喜,乃忘鄙陋,敬為之序。

  黃心示序於北京居士

  一九八○年庚申歲首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