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是什麼意思?佛教禪定方法

uploads/content/2022/may/45c4b0279b640e2c8b6df3d51436160b.jpg" />

禪定佛教解釋)

  禪,為梵語dhya^na之音譯;定,為梵語sama^dhi 之意譯。禪與定皆為令心專注於某一對象,而達於不散亂狀態,或謂禪為dhya^na 之音譯,定為其意譯,梵漢並稱作禪定色界之四禪與無色界之四定,合稱四禪八定。法華提婆達多品與坐禪  同義。五家參詳要路門附錄(大八一·六一五上):「夫修禪定者,先須厚敷蒲團,結跏趺坐。」

  禪定佛教譯語中特別的譯法,「禪」,這是印度梵語禪那的簡稱,其義為「定」、「思維修」、「功德叢林」等,故「禪定」是華、梵兼稱,這是其名稱上來解說的。

  若從其意義上來說,一個修行人,能攝受散亂專注一境,即是所謂「定」;攝心繫念一種法門,能出生種種三昧即是思維修」;依於禪定能出生種種功德,即所謂「功德叢林」。總括起來說,禪定是修菩薩道者的一種調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凈化心理、鍛煉智慧,以進入諸法真相境界。由此看來,禪定是修菩薩行所必經過程手段;禪味不可著,死水不藏龍,正是糾正認手段目的錯誤

  因禪定未必就是禪宗,所以世界宗教,凡是有神秘效驗的,無非是從禪定工夫而來,不論他們是用持咒也好、祈禱也好、禮拜也好、誦經也好,所得的結果,多是禪定作用

佛教禪定方法

  禪定的意思是心無二念,開始練習時必有方法方法作用是使得我們的心念散亂狀態而至集中狀態,再由集中狀態而至統一狀態。到了統一的狀態,便稱為定,但是統一狀態也有不同的層次:由身心的統一,至內心與外境的統一,再進一步,便是前念與後念的統一。要想達到前念與後念的統一,必須經過前念與後念的連續如項鏈,一念扣一念,念念同一念一樣的念頭,然後才能把前後念的間隔消化,僅剩下一念的存在,此時即是止於一念,名之為定。到了連此一念也不之時,便是即定即慧。

  初修禪定之時,可有許多方法,舉凡禮拜、誦經、念佛持咒、梵唄、經行等,都為達到安心、靜心和凈心的目的,主要由於修行而使身心平衡,都是定的功效。如果沒有高明專長的老師,以上所舉各項,都是佛經中處處可以見到的修定方法,安全可靠而不會產生副作用及後遺症。不過這些均屬於散心修定。

  如果遇到對禪定已有經驗,並對佛法有正知正見老師,就向他們學習專心修定的方法那是指的禪觀法,或被稱為止觀方法禪宗則稱為參禪的方法

  禪觀的方法,一定不離三個原則那就是:調身的姿勢,調息的呼吸,調心的專注。以放鬆身體肌肉,也放鬆頭腦神經為基本的要求。正確姿勢,包括行、坐、立、卧四種,以輕松端正為原則正確呼吸,以自然速度原則正確專注,則以只顧方法不問得失原則。如果企圖心強,急功好利的心旺盛,便會為你帶來魔境的困擾。必須要有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的心理准備,才會安全。所謂斬佛斬魔的意思是說,不論可喜或是可怖的任何景象及感受出現,都把它當作幻景及幻覺處理。否則若遇惡境易生退心,甚至毀謗三寶,指為修行不得好報。若遇善境易生慢心,甚至宣稱得大神通,證了聖果成了佛,那就太可憐了!(聖嚴法師

禪定的釋義

  禪定又名三昧」,所謂「念佛三昧三昧之王。」「禪」「定」亦即「止」「觀」,止是放下,觀是看破。禪定是指「心一境性」,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外禪內定,專注一境。禪定必須先由「入靜」開始,而到「至靜」,才能達到「寂靜」,此時已經是忘我境界,從「身空」、「心空」而進入到虛空法界。然而坐禪要進入禪定境界,也必須要具備「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潛意識障礙

  禪的意義是在定中產生無上的智慧,以無上的智慧來印證,證明一切事物真如實相的智慧這叫作禪。

  《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禪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定,就是禪定一如。對外,面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禪;對內,心裡面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參究禪定那就暗室放光了!」

  《心經》:「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謂「行深」,即是禪定、深定。觀自在菩薩禪定發現,當五蘊皆空——也就是「無我」的時候,一切的煩惱痛苦解脫了,觀自在菩薩是在定中得到這個清凈的大智慧證得自在成就

  一般來說,禪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脫,但要悟道解脫卻離不開禪定。在“戒、定、慧”的三個階段中,“定”從“戒”至“慧”的橋梁。

  對上根利智者而言,禪定並無一定之形式。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十字街頭好參禪。」「如來於二六時中常起觀照。」只要念念覺照,當下「一念清凈念佛,念念清凈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時時刻刻保任,修無修修,行無行行,修一切善而不執著所修之善,斷一切惡且故不為一切惡所縛,當下這念心便是歸於中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