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content/2022/may/c5237b3e4ce931412e1424d41992e0e5.jpg" />
化緣是什麼意思?化緣,是指比丘托缽乞食,其目的不在食物,而在種植信佛學法的善根。化緣的本意是讓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有接觸佛法的機會,所以比丘要沿門托缽乞食,接觸俗人,應機施予佛法的宣化,故將托缽乞食視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以之接引、化導與佛法有緣的人們,所以名為化緣。
現今化緣多半是為建築寺院,很少是為了個人生活,也有一些是團體和寺院乃至個人,為了舉辦、促成某一種文化教育慈善事業而產生,比如印經、辦學校、建醫院、孤兒院、老人院等,面對此等活動,出家人應該做,居士們當然也應該做。現代人提到化緣就聯想到向人要錢,這並非佛法的本意。當然,透過乞化而使在家人布施,雙方都得實益,不過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表面給人佛法而目的在於要錢。化緣,不一定化錢,能夠感動對方的心意,化得一個歡喜的善緣才是最重要的。經雲:“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然而有心,才會有緣,以一顆真摯的心意化導群倫,與別人結下長久的佛緣,才是化緣的真諦。
為什麼要化緣?化有教化和募化兩種意義。緣是機緣,簡稱化緣。所謂教化,是演說三藏(經律論)的義理,使眾生依法修行,必能離苦得樂,轉凡成聖的意思。至於募化,是佛住世時,為了降伏出家眾的貪心而建立的,凡出家人的生活所需,完全由在家信眾供養結緣,這樣可以減去許多無謂的煩惱而安心辦道,了脫生死。而在家人,利用這供養的方便,可以廣結善緣。法華經雲‘諸苦所因,貪慾為本,若滅貪慾,無所依止。’由此可見,我們要遠離諸苦,必須戒貪,才是根本辦法。而布施供養,是戒貪的具體表現。
也許有人說:‘你這窮和尚命好,有一份長期補給證——化緣,就可以不耕而食,不織而衣,當然你贊成化緣,而且口口聲聲的叫人家放下,自己抓得緊緊的,難道說你們拿別人的財物就不為貪?’我認為不是,因為我們拿別人的東西,不是用來養家活口,而是用於印經造像、救濟貧困等等弘法利生的工作,所以不為貪。而向人化緣的目的,是為了廣結佛緣,故不為貪。
化緣的詳細釋義化緣一詞,本極莊嚴,比如釋迦世尊,是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此一因緣,即為化緣,即為化度眾生的因緣;教化眾生,渡過生死大海,便是化緣。如來入滅之時,還說:“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也就是說:佛為化緣而來世間成佛,佛雖入滅,化緣未絕。此一尚未完滿的化緣,有待後世的佛子來繼續完成。
佛因化緣而現,佛子亦皆有其化緣,故在《根本說一切有部雜事》卷五中有如此的記載:“時舍利子,為‘化緣’故,便往婆羅門家,頻頻到彼。夫婦皆來,請受三歸五戒,”後來並將他們的兒子,舍給舍利子出家為侍者。又於《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三中亦有如此的記載:“鄔陀夷觀知彼婦,‘化緣’時至。持衣缽,到彼家……因為說法,便獲初果。”
因緣這樣東西非常微妙,如果往昔生中未曾結過佛法的緣,即使遇到佛陀,佛陀也無可奈何;佛陀是大覺智人,但亦無法化度一個無緣的人,所以在佛陀時代,有很多不受佛度的人,竟在佛的弟子面前接受了化度。因此,佛及佛的諸大弟子,每見一個可度的人,往往總在事先以神通觀察,先看他的化緣屬誰,便由誰去化度。
在現代,每一談起化緣,總會聯想到募捐上去。出家人化緣募款,往往是為起廟。這一觀念,本來也與教化因緣是一樣的。在佛陀時代,除了佛陀,其餘的大弟子們為了僧團的四事——衣、食、卧、具、醫葯,也曾向在家人去勸募;有時為了住的問題,也會勸募。但他們很少向老信徒動腦筋,他們是向未曾信佛的人施於方便的教化,當其接受了教化,歸依了三寶,甚至證得了聖果之後,自然會來大力施捨的,所以在佛時的許多精舍,多數是由一人獨捐的。
這在中國以前,大陸上的許多大寺院,由一人獨捐而建者也不乏其例。故在大陸上也有一種極其良好的古風;有些出家人為了要在某地興建或重建一座寺院,便向當地的首富著手,即使是不信佛教,也要設法來感動他,教化他;往往是用苦行感動的,比如風雪之夜,赤足踏雪,敲著木魚,唱著佛號,終夜不息。有的連續數年,才能使之受化,一旦受化之後,那就成為虔誠的大力護法了。如此的化緣,始可稱為真正的化緣。
化緣的歷史發展化緣給人的觀感與托缽不同。和尚們勸募興建、整修寺廟的經費時,對方知道自己的錢將被用在有形而永久的地方,而且只要該建築物繼續存在,他的功德就不斷增長。寺院可以點綴鄉里,自己的名字及捐獻款額又會銘刻在紀念碑上。因此很少有人認為化緣和托缽是同一回事。
民國以來,經常有名寺的名僧到遠處化緣,他們先向當地富有的佛教信徒作一番適切的介紹,然後為此行的目的募款。舉例來說,1920年代,寧波觀宗寺的住持為籌集購置大藏經的費用,特地前往北平,結果募得了所需的五千元(中國貨幣),其中還包括了段祺瑞執政的一筆捐款。(中略)
寺院不一定主動向人募款。shryock曾提及發生在安徽的一樁事例。當地有位富紳,夢見觀世音勸他打消撘乘某艘汽船的計劃。夢醒後,他就改變主意。結果那艘船被炮艇撞毀,好幾百人罹難。滿懷感激之情,富紳捐出數千元給迎江寺,作為修補寺塔之用。
有些人捐錢並非為了支持某項工程或計劃,而是為了資助寺院的日常開銷。北平凈蓮寺在1930年代,有三位在家居士輪流負擔該寺所有的預算。高旻寺雖是模範十方叢林,但每年所收的谷租只夠和尚食用九個月,前面曾說高旻寺是不做佛事的,餘下的支出要由南京、上海的有錢居士定期捐款(布施),以資彌補。協助興建湛山寺的在家眾經常到該寺走動,並主動詢問儲倉的米糧是否充足。如果不足,在家眾會主動送幾袋米過來,如果還需要更多,就傳話給其他虔誠的道友。這種為生之道頗不穩定,因為湛山寺本身沒有田地,除功德金外,就完全倚賴牌位及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