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慧法師:網路問答錄(61--70)

  第六十一問:「我弟學佛、禪行、素食十多年,卻被一年輕少婦誘惑,離家姘居,不再學佛禪行,開始喝酒吃肉,抽煙賭博等。與其二人見面時,不願結俗緣,不知該說什麼,少說或不說話;卻引起不快,不知如何面對為好?」類似情況很常見,能為其開示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凡屬此種類型的學佛人,皆因過去世善根不足,修行中有破十重戒之過未來得及懺悔改正;今世雖遇大善知識教化,能夠學佛、禪行、素食十多年,但業習還在,未證定空,心智不開,不能轉境。若遇大惡因緣纏繞時,魔法促使慾望膨脹,魔律侵擾心戒喪失;飛行精靈入竅助力,魔民用盡妖媚手段。投其所好摸准軟肋,甜言蜜語攻破防線;吃喝嫖賭多管齊下,將其收回魔王陣營。觀其因緣,知多惡因緣纏繞可怕,可壞正戒、正法正心正行正見正道、正業、正命,失去大善因緣,又毀今世善根,損減慧命增長,一失戒萬劫恨;常處幽冥無期,盡是無明伴侶緣起本來是空,不見今日姐弟。明其因緣,知因果循環不息可醒,各業各受,自果自償,不被情牽,心不妄動。放下俗緣結法緣,正戒可守道業田,精勤正法舍俗念,定空心智破情關;無生法忍護正念,快意恩仇放天邊,一切雜染皆為擾,往來無礙不相代。表面是如何對待親情,處理好姐弟關系;其實質是魔事對行人的考驗,相纏相繞將其拖入魔網。既不可不慎,又不可過慎;既自利自度,又利他化度。

  為何既不可不慎,又不可過慎呢?因為事已至此,無法挽回;就應面對事實,泰然處之。既然在很多場合無法迴避,就應顧及在場親友的心裡感受,以及當事人人格情面;當以禮相待,尊重人權,顯示學佛人的大氣風度,保持學佛人的寬容心態,體現學佛人的方便智慧,樹立學佛人的和善形像。在慎重上,適度得體而心裡敬而遠之言行自清而把握心裡界限,謙下和順不失戒身威儀,與其交談而保持法體正念。在不可過慎上,心態反感會令眾人不快,表情冷漠會影響場面氣氛,言行不當會引發爭吵衝突,失去禮儀會造成親友反目。所以學佛人的修行境界,是出世可證悟超凡脫俗,入世不離隨順人情事故。

  為何既自利自度,又利他化度呢?因為學佛人處處是道場,時時皆法事;特別是在受持菩薩戒的人,一切俗事在依事理認知的同時,還須依法理認知事理認知不離人情法度,人情關系道德平常生活不檢點,或為失德,在不違法度的前提下,都為作風小事;而學佛人事認知則不同,既關系戒體法事,又關繫世世生命生死大事,還關系自性慧命的涅槃佛事。若依如此事理認知,似乎合於世法,不違佛法,無懈可擊。但學佛人若素依世法處之,是為墮落,當為不可。但學佛人若素依佛法處之,不及其他,所言所行不容易被當事人接受,心態表情容易引起當事人誤解自覺自覺站在對立面,還為心有怨親、差別、我思、法相執著。其效果是雖身不願與其結俗緣,卻與當事人心結下當世惡緣;若當事人再說幾句輕慢詆毀學佛人的話,徒增煩惱,又結下後世惡緣。法理認知站在佛法的高度上,身在俗緣之中,心處俗緣之外,不見法緣之相自在法緣之中;沒有度人之名,卻行化度之實,空去利他之虛,隱含利他之理。若依如此法認知,一切功過皆有為,俗惡是非隨業習,榮辱得失相對法,捨去放下得上乘;人不可與世常住,理卻可與世常存,事在世常生變化,法與世雄辯大明。其效果是自己業緣自己了,我也力氣,心也無煩惱自在樂逍遙。所以學佛人應將大乘法化入心智,將一切事項圓融如法如戒之中,法空無一切相。2016/1

  第六十二問:「出家人,弘法是家務和畢生的事業,他也必須擔當弘法利生的責任。所以僧寶是三寶之一。在家人護法責任。如果出家人不去弘法,在家人熱心弘法,這本來就是不正常的,這本來就是顛倒的。所以說,這是一個敗法的標誌。而且,如果白衣弘法,白衣會越來越貢高我慢,出家人沒有事可干,那就無事生非,這正常嗎?這不正常。為什麼?不如法這是佛說的,不是我說的。居士不是三寶,你至少有家。居士的是知識,不是經,所以不要本末倒置。經典里也不允許居士講經。即便有,大家可以講空、空性,佛給認證的,可以。否則,不可以。」如何認知這種說法我等願聞。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如此說法,只能是照貓畫虎的相似法,不見證悟,我法不空,主觀臆斷,盡是名相;混淆義理,顛倒知見,誤導世人,實為敗法。

  「出家人,弘法是家務和畢生的事業,他也必須擔當弘法利生的責任。所以僧寶是三寶之一。」出家人,擔當弘法利生的責任,是自依願力,也是眾生祈盼。但弘法不只是語言文字,而是通過語言文字,將教義法理示範世間,將修行證悟過程醒告世人,將定空境界教化有情,將明心見性利益眾生。若紅口白牙所說語言,白紙黑跡所寫的文字,貼上出家人法利生的標簽,披著佛法外衣而無實義的假名;不論什麼人,弘得什麼法,利得什麼生,都值得深思。出家人,相上為三寶之一,若不佛心相契,所弘皆是正法嗎?《達摩血脈論》中雲,「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須發,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須發亦是外道」。若魔子魔民入伽藍為僧,以及破戒雜僧,相為三寶,實為地獄人。

  「在家人護法責任。如果出家人不去弘法,在家人熱心弘法,這本來就是不正常的,這本來就是顛倒的。所以說,這是一個敗法的標誌。」在《大般涅槃經》中,有四眾具足圓融,有真俗二諦不壞正法,有四依法句佛旨為憑據,在家人不但有護法責任也有熱心弘法的義務,與出家人住持佛法相互融合,與出家人法相得益彰,才能使佛教正法長久住世。佛住世時,維摩詰居士講法教化菩薩聲聞弟子呢!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其中有四十七位現在家相,只有六位現出家相。難道這是本來的顛倒法嗎?難道這是敗法的標誌嗎?答案不言自明。在家人弘法,不礙出家人弘法;出家人不去弘法,與在家人弘不弘法沒關系。若只有出家人弘法,沒有在家人樂說佛法,沒有各宗教贊嘆佛法;就沒有大眾擁戴佛法,就沒有社會護持佛法;那隻能是孤芳自賞,那才是真正的敗法標誌。在如何對待在家人弘法上,千萬「別拿豆包不當乾糧」為好,以防自斷鳥之一翼。

  「而且,如果白衣弘法,白衣會越來越貢高我慢,出家人沒有事可干,那就無事生非,這正常嗎?這不正常。為什麼?不如法這是佛說的,不是我說的。」在《妙法蓮華經》中,有釋經解法者,須證悟我法二空,須具大慈悲心,為入如來室。證悟我法二空已無名相,具大慈悲心對一切眾生平等,怎麼還會越來越貢高我慢呢!越來越貢高我慢的居士,能釋經解法讓大眾信伏嗎!若居士能釋經解法,必是依法持戒修行人,必是證悟諸法空相在行菩薩道;如同燒火棍雖不能當牙簽用,但牙簽也不能頂替燒火棍的作用;否則,負不起謬法誤人的因果。若居士能釋經解法,出家人就沒有事可干,那就無事生非;在佛法中,哪裡有如此義理出家人有沒有事可干,或無事生非,與居士釋經解法能搭上邊嗎!若沒有事可干,就無事生非的出家人尚不自利,如何能弘法利生呢!這才不正常,特別不正常。這種義理還稱是佛說的,不知佛在哪部經中所說,還不知這種義理怎麼如法的;真是聞所未聞,荒謬至極。出家人日日禮佛、念佛、禪行、持戒法事善行、誦經、傳法等一切僧事,本身就是弘法利生;完全沒有必要與居士釋經解法對立起來,引起沒有必要的爭論。

  「居士不是三寶,你至少有家。居士的是知識,不是經,所以不要本末倒置。經典里也不允許居士講經。即便有,大家可以講空、空性,佛給認證的,可以。否則,不可以。」居士世間相上不是三寶,但從法性上是不是三寶呢?有可能不但是三界真僧,還是宇宙真僧呢!特別是末法時代有無菩薩乃至大菩薩,依化身示現世間;《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有菩薩依願力救度眾生苦,應以何身得度者,就示現何身,化身無量數。若觀世音菩薩示現白衣身,那還是不是三寶呢?當然是三寶!鳩摩羅什法師還有家室,那還是不是三寶呢?當然還是三寶!白衣居士是有嚴格區別的,不能混為一談。白衣是未皈依、未受戒、未得法、未修行的人,應是有關專家學者,講佛教常識,研究佛教起源,考證佛教歷史發展過程,傳播佛教文化,還有將佛經文言解為白話等;這當然不是釋經解法,但也不可或缺。居士則不同,是皈依受戒得法修行的人,居家向佛士心堅固,禪行定空證悟智慧者有之;釋經解法而利樂有情,荷載重任助正法中興,人天眼目護法運久長,如何成了本末倒置呢?不知哪部經典不允許居士釋經解法呢?又怎麼知居士釋經解法沒有遵佛法旨呢?恐怕是說法太隨便了,或理解佛法偏頗了,或以個人知見而說吧。

  如此講法,不是與誰知見不同的小事,而是關系佛法興衰的大事;故須明辨法理,以免欺世誤人。2016/1

  第六十三問:「佛法僧為佛教三寶三寶眾生皈依對象;可釋迦牟尼佛由苦行證道,為身有苦;肉身入般涅槃而不能長久住世,為身無常;諸法是空,亦為無常;眾僧是苦,亦為無常;空、苦、無常處,為何成為眾生依止處呢?若是皈依自性三寶,為何又在佛法僧前皈依,不是著相嗎?」望予明示,以解眾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佛教佛法三寶,可分世間三寶與出世間三寶;世間三寶為權、為方便,出世間三寶為實、為了義。世間三寶無常,是空是苦,不是眾生真實皈依處。出世間三寶為真常,是實是樂,是一切眾生真實皈依處。對人道凡夫而言,世間三寶見聞覺知,出世間三寶不可見聞覺知;須通過皈依世間三寶後,依法持戒修行證悟後,才能知見覺出世間三寶釋迦牟尼佛為化身示現身,示現世間一相三寶;盧舍那為報身佛,不來不去為出世間一體三寶;人若不釋迦牟尼佛,當然不知盧舍那佛。名為三寶,實為一佛;於一佛寶,即有法僧。寶濟慧命,法養智身,僧化凡心,世出世間。佛僧二寶,人異體別,各住本位,同別有願。法與僧佛,體同難別,性空妙有,各依功用

  世間三寶,為別相三寶。佛寶別相;一為菩薩示現身,依願度眾生,有太子出家,自修諸苦行;二為坐菩提道場,示現破魔眾,成無上正覺,轉法號名佛。法寶別相;一為經律論十二部,義含一切善惡,理分有為無為,教化奉行善法,遠離一切惡法;二為傳授解脫法門,離法門修行法門修行人,證道依法成就。僧寶別相;一為心性自在無為,真空妙解智慧,凡聖共住清凈,無生法忍無爭;二為弟子從教受化,和合梵侶信眾住持守護佛法,弘傳三乘義理。故世間三寶,義為覺者、正者、凈者;覺者福慧具足,正者軌持常住,凈者清心無為。

  在世間三寶中,僧寶別相有二種一是念佛功德名號,功行成就法體,凈行守持戒體,現出家相為僧者;二是心念與佛相通,載法大行世間,法性心地得戒,現在家相為居士者。出家人相為三寶之一,在家人具法性無相者亦為三寶之一。在佛陀時代,當正法興起時,有維摩詰居士代表的無量在家信眾,從國王太子、嬪妃至文人、紳士民眾等,多擁戴佛教,方興正法住世。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當正法興起時,南朝梁代傅大士,三次為梁武帝釋經解法,與達摩祖師、志公禪師齊名,共稱梁代三大士;雖身在家而心已岀家,相為白衣而實為僧寶;並以大士代表的無量在家信眾,助持正法掀天徹地,興盛多朝。時至末法,正法中興在即,還會居士脫穎而出,廣為大眾弘傳正法,以白衣身大行菩薩道,在濁世中依法持戒清凈梵行,示現欲愛離欲愛而身心不染,於魔法最勝處顯現方便智慧;並且以居士身為代表的無量在家信眾,與僧眾和合因緣,共同促成佛教復興,再啟繼往開來盛世。

  出世間三寶,為常住別相三寶。佛寶別相;一為法身佛,法性遍周一報身佛國土利益法界眾生,恆常一真如相,變易存在無生滅,妙有蓮華世界海;二為報身佛,如如不動,無來無去,依願心力,大行方便,安立法界,教化十方,慈悲一切,常樂我凈;三為化身佛,隨因緣可化現無量數,利益十方世界眾生,既為法身功用,又為報身妙用法寶別相;一為十波羅蜜法,為凈土菩薩信受;二為諸菩薩行持無量法門成就菩薩道業。僧寶別相;一為常住凈土報身菩薩像,無有生滅,圍繞諸佛,覺知諸法空相義,覺了諸法實相理;二為化身往來示現像,依願護持佛法,悲心弘傳教義,化導眾生離苦,趣向一乘彼岸。故岀世間三寶,義仍為覺者、正者、凈者;覺者覺性真空,正者正心無邪,凈者凈行無染。

  在出世間三寶中,僧寶往來入世別相有二種一是出家像,僧相庄嚴,身離塵染,心法不二,戒為師尊,住持伽藍,興辦法事,廣結善緣,六度萬行;二是在家像,百行有身,一心三寶事理和合,增益慧命,能持一切,順逆因緣,示現因果,空諸法相。在佛教公案中,比比皆是,歷歷在目,諸佛化現,菩薩再來;密隱叢林,密行於世,不以相見,自性一體。寺有僧像寒山拾得,世有唐朝龐居士夫妻,還有宰官雅士、妓女屠兒等,不勝枚舉。

  在世間三寶皈依,是當世身心皈依處,也是受戒受法、善行培德、解惑開智處,還是與出世間三寶結緣處,最後是證悟皈依自性三寶處;而成就五分法身,十力無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諸波羅蜜,無量三昧三寶一體,菩提道業。在佛法僧前皈依即是隨順世間因緣,依相見相,見相離相,離相空相,空相無相;若執名相,有我法相,落有為相,是真著相。2016/1

  第六十四問:「據多種傳媒報導,近些年來,一些寺廟被承包經營,亂設功德箱,假冒僧尼方丈,大肆借機斂財。承包方式有合作、投資、合資、租賃經營等;還有一地方企業、個人,利用寺廟進行違法經營,『不燒高價香,遊客命不保』。對於此類現象,一些有識之士與高僧大德,紛紛表示譴責,『寺廟被承包,佛教被綁架,信眾被欺騙,信仰受損害。』還大聲疾呼,『景區收錢,佛教被冤,玷污佛門,踐踏信仰』。但效果甚微,緣故是被承包經營的寺廟,產權歸旅遊、文物、房管、園林、環衛(北京數百年曆史的福祥寺,成了垃圾場)、企業、個人等多家所有,不能進行有效管理。誰能給解釋一下,這是為什麼?」不知您如何認知,能否為其解釋一下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寺廟佛教信眾活動的場所,也為常住僧尼清凈修行地方,還為集中展現諸佛菩薩形像的壇城,還為藏經傳世與法物流通的殿堂,還為舉辦各種佛事法事、僧事的道場,還為廣大民眾傳統信仰的依託,還為傳播道德文明與善行社會的家園,還為開啟人生智慧與撫慰心靈的寶庫等;即是佛教存在並發揮功用基礎,其功能作用及存在價值,無法估量,無法計數。一方面信眾寺廟需求緊缺,部分僧尼無處可供常住,在民間買房租屋;另一方面大量寺廟被佔用、開發、閑置、廢棄,或被承包經營,這是人心的虧欠,對歷史的犯罪,對傳統的丟失,對道德的褻瀆,對文明的踐踏,對信仰的毀滅,對文化的蔑視,對社會的欺騙,確實令人痛心疾首,目不忍見。有一位圓持法師,分析總結出十四種主要原因,例舉了十二種社會危害,提出了十五條解決建議義理比較圓滿證據比較充分,分析比較透徹,建議比較合適,故不需再講什麼。只能講一些因緣理性認知此類事項,回歸平和心態面對一切,天地法則運轉懲惡揚善,人間正氣自然會讓無量仁者期盼早日實現。

  在佛陀時代,密行第一的佛子羅睺羅,在僧團中地位很高,具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多有在家信眾供養;當時有一位長者供養一座精舍,供其與眾弟子修行說法。但這位長者精舍內僧團事務橫加干涉,致使僧眾不快。佛陀知此事後,令羅睺羅告訴這位長者,問他供養精舍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供養僧,施出去後就無權過問僧事,護法可以,管理不行。羅睺羅將佛陀所說告知後,這位長者不但不知悔改,反生怨恨心,趁羅睺羅不在時,將精舍供養給另外的比丘佛陀聞知此事,即對諸比丘說法,一物已布施僧人使用,再將此物供養他人,皆不可接受,當為戒律。如此所表主要義理有四;一是避免寺廟產權糾紛,將僧團拖入相互爭訟,損毀佛教形像;二是佛心悲憫,令施主慚愧而免墮地獄,遭受惡報;三是明確僧俗關系,告誡在家人干涉僧事業報極重,不可妄為;四是表示功過有度,供養僧為功德,生悔後收回供養僧物為劫十方佛財、盜取僧物、侵損常住等。

  在末法時代,當代眾生因緣如此,往昔善行間雜果報。另外,眾生業習加重,魔子魔民遍布世間,魔法魔律操控世人,使其一時失去正佛知見正法知見,進而欲毀掉伽藍,毀損僧尼,毀壞佛法,毀滅佛教。聽一聽民眾怎麼說的,就什麼都明白了;「宗教搭台,販賣如來;經濟唱戲,貪官污吏;寺廟承包,偽僧得益;廟產興商,行為不當;寺產助學,買賣度牒;打包上市,個人得利;信仰失義,迷信興起;邪教泛濫,禍國殃民;道德滑坡,良心喪盡;傳統文化,不知哪去;畸形追求,利令智昏;多行不義,必然自斃。」從民眾詼諧中,不難觀察到,在魔法毀敗前,一定是魔心瘋狂,魔力折騰,戴著君子的面具,用盡真小人的伎倆;然後,否極泰來。

  面對如此亂象,如何保持平和心態,恐難理解。其實,凡此種眾生,只見眼前利益,不計身後果報,皆為可憐憫者;待往昔所作善行善報後,今世惡行惡習和合,賢劫千佛出世,再無因緣善生人天、聞一佛一菩薩名號、見一寺一佛形象,冥中苦受無期,不得救度。另外,佛教終歸能覺悟世間眾生佛法流布能培育慈悲心懷智慧增益能改善核心價值善行他能提升人生品德;故人心信仰需要佛教人心善行佛法人心皈依需要僧尼人心愉悅需要寺廟。待大眾明了亂象後的真相時,也是眾生善緣成熟時,因緣和合形成不可阻擋之勢,佛教正法興盛如日中天,如此亂象如疾風吹浮塵而蕩然無存。但在當下,應持寧靜,不礙法行,增長慧命,時不我待。還須凈行,言不為魔王所說,行不為魔民所用,心不為魔事所擾,願不為魔法所動。肺腑嘆言,大觀因緣三界天,六道眾生最愚頑,無量諸佛巧方便,此岸迷兒不上船。2016/1

  第六十五問:「街頭巷議最傷感的是一些老人,在罵子女如何不孝;微信圈裡傳播最火爆的是一些貧困老人,在子女眼裡不如寵物狗。心有良知人要問,贍養老人傳統美德哪裡去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只剩物質了嗎?過去只聽過拜金主義的名詞,現在有點領悟實義了,未來什麼樣算是不敢往下想,太可怕啦!」不知依佛教義理,如何認知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在古人心裡,子女善事父母者為孝;這種善行美德,是做人必備的道德品質,也是做人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從有文字記載以來,經國家代代君主規范,經儒教不斷豐富完善,從崇拜祖先祭祀活動,到生命延續的傳宗接代,至血緣關系倫理准則,形成了傳統孝道,並形成了流傳至今的孝文化;即「人性天賦,」孝的善德當然也是天賦,人人都是生而具備。還有以孝悌為核心的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從會說話兒童,到百歲老人皆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有三的原義,為「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無後為大的原義,為「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而不現代人荒謬的解釋,不娶無子為大。又將不贍養父母,不盡「反哺」義務,規范為五不孝;即「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孝道古人一種博大的理想境界,也是做人德行的最高表現。孝道的本質是敬,根基是仁,核心是德,高尚是品,源泉是善,道理是真,百善是先,立身是本,價值是義,紐帶是親。可以跨越時空,成為永恆的命題,為人人自願遵守的終極法則。在忠君愛國上,訓誡為「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理政之道在於理德,理德之道在於順應民心、官民和睦、上下無怨,自然會萬國敬仰,百姓歡心,天下太平,災害不起,禍亂不生社會安穩。故孝道即有傳統文化理念又有社會制度禮儀,可概括為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爭、善終。

  在近代中,將孝道作用歸納為修身養性、融合家庭、報國敬業、凝聚社會、塑造文化五個方面,只留文化符號的軀殼,而無踐行的實義。在演化中,將孝道歸類於封建主義,定性為禁錮進步思想精神枷鎖,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輿論工具,愚弄人民大眾精神鴉片,是反人類、反社會、反人性的頭號幫凶。總結出十大罪狀;一是超級反動派鼓吹的信條,虛偽殘酷;二是一生只為別人活著,是滅絕人性,使其喪失靈魂;三是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骯臟的血,散發著腥臭的味道;四是只論長幼尊卑,不論是非曲直;五是報恩高於一切,使人違心做事;六是世界上最大的邪教,使人失去進步方向;七是一切社會公平的根源,扼殺平等價值觀念;八是投機取巧的理由,為封建階級的最後避難所;九是反時代的反動思想,扼殺創新力量;十是不適用神聖道德,必將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在實際中,將孝道絕對化為贍養年老體衰的父母社會責任而不是個人應盡的義務;將孝道極端化為子女一方一味的付岀,任何人都會寒心;將孝道扭曲為子女並非單方面欠父母的,父母也欠子女天倫之樂情感;將孝道妖魔化為祭祀亡故的父母祖先,為搞封建迷信活動。在變革中,孝道形式在變,而孝道的內含沒變;因為孝是天地法則賦予人的本性,又從人類本性流出;所以孝道既是道德文明的端點,又是道德文明的底線;一旦突破底線,就等於一切沒有底線。發生不能孝敬父母現象,及發生一切不道德的事項,都不足為怪。若對生我的人不孝道責任對我的人也難盡義務;如新聞報導某地有一自生自賣子女團伙,涉案成員六百多人,並在當地形成了一種常態環境,多麼顛倒的觀念哪有倫理親情可言。還如,有多少公眾名人與達官顯貴,悄然移居國外,忠他君愛他國去了,而且成為一種新時尚,成為部分青年精英的夢想;併流傳一種博論,「國家興亡,匹夫無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是執政者的國家天下民眾自己的天下。」據公開報導,近幾年查處的貪官數量也十分驚人,且桃色新聞滿天飛,還自以為榮呢!

  佛教孝道的內含義理,比儒教與其他宗教的內含義理,要廣泛得多;首先佛教孝道是禮敬供養父母、佛、法、僧、君、親、師,孝順父母先於佛,大於道,高於義;其次戒名為孝,孝為制止一切惡,廣行一切善,是一切戒行的根本;然後一切眾生是我往昔父母,地水是我本體,火風是我先身,慈悲救濟生命,依法救度慧命;最後是念佛行善,舉辦各類法會,仗佛功德超度七世以來及無量劫生生世世的父母,使之離苦得樂,善生人天。當然,還有孝順父母者,善有善報,人天親近,善神護佑,多福多壽,家丁興望,蔭及子孫;還有不孝父母者,心常怨恨,貪吝狠毒,多遇惡緣,鬼魅纏繞,常遭災禍,鴞獍惡報;還有若遇孝順子女,應感佛恩,知善行得福,繼而供養三寶,廣修善業;還有若遇不孝子女應知懺悔往昔諸惡業,凌辱二親、誹謗三寶、兩舌惡口、諸多邪見等,因緣和合,感召今世討債叛逆佛教中孝道義理無盡,趣味廣泛;如有一佛教故事,說有一人去往西天拜佛,想見佛一面,當走數月後見一和尚和尚告知「佛已知你想見他,已經在你家裡,你當速歸,見有一人反穿衣、倒穿鞋、大餅貼到門框上的便是佛。」這人急忙趕回家後,見自己的母親正是如此;便問怎麼回事母親告知,「正在貼餅子,鄰居報信說離家近一年的兒子來了,高興之中將手中的面貼在門框上,找件衣服披到身上沒看反正,拖拉著鞋往屋外走急著見兒子。」這人醒悟感言,「在家敬父母,勝似遠燒香。」還有宣化法師為母茅蓬守孝,本煥長老燃臂孝母等,皆為人間師表,大眾楷模。當然,佛教中的孝道義理,與儒教及其他宗教義理皆能融合,又義理各表,相得益彰,互不為礙;如天主教中的孝道平等自由平等是在天主前一切人權地位的平等自由是在教法自我約束下的自由;而不是絕對平均、等同無別的平等也不是隨心所欲、我行我素的自由佛教中的孝道平等自在,雖義理有別,但大同小異。2016/1

  第六十六問:「佛法經論浩如煙海,古今法師眾說紛紜,不知信佛從哪裡開始,身心又該到哪裡去,誰能為我開示一下嗎?」請為其方便解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佛法經論浩如煙海,開示悟入的義理,雖普度眾生,卻多為行者說;古今法師眾說紛紜,信解行證的知見,雖眾生平等,卻各有側重而論。對初始發心信仰佛教者,各依因緣善根,各有選擇依止;其共同特點是,一切從善行開始,一切善行皆依十善法為基礎,一切善法皆依戒律標準皈依三寶為善行,供養禮佛為善行,慈護眾生為善行,修身養德為善行。諸惡莫作有遮止,眾善奉行無邊際,無緣大慈心平等同體大悲佛性善行善心的體現,善心品質的體現,品質功德的體現,功德是福慧的體現。在此世界,若離開善行,一切信仰都無法存在;佛教從始至終不離善行,悲憫救護一切眾生

  信佛善行後,身心依法而修行,可往生人天善道,成就聲聞、緣覺、菩薩道,直至證得佛道。同樣信佛善行,為何差別這么大呢?緣故很多,主要有六;一是受持戒律不同;二是依止法門不同;三是精進程度不同;四是證悟境界不同;五是發心大小不同;六是善行功德不同。修行應知,不依名相論道果,不依我法說聖凡;具足聖心可超越,具足聖行乃彼岸勝境不可作聖解,聖心不可妄揣度;四諦因緣法為道,慈悲喜舍是聖心。勝行人天有為法,聖行無為在平凡;善行可行入門口,難行能行成道艱。心行功德可說,有說有想無功德;言語道斷緣心遠,中道自入無二門。

  往生人天善道的人,身皈依三寶而心未皈依,或相為三寶而不三寶聖心;名受戒而實不能具足守戒,或說戒思戒而身心不能行持戒律;未依止明師而修行傳承法門或以念佛為宗及以因為果;不能依法持戒精進禪行,或依法不持戒持戒不依法;不得正定而無證悟境界,或口說理悟而無真修實證;嘴上喜樂大乘而實不能行,或懼身苦行而未發道心;只能善行人天福報而無聖德,或不具聖行而不入法流。

  成就聲聞道果的人,身皈依三寶而心無疑惑,或具聲聞聖心而道果漸修;身心具足戒而能持戒律,或清凈梵行中得無作戒;依止明師而能供養親近知識,或修行傳承法門而能一門深入;能依法持戒精進禪行,或身心苦行閉關及住山洞茅蓬;得正定而有體悟境界,或觀三界有限因緣而覺空苦無常;樂聞大乘而不具足實行,或見眾苦而漸發菩提心;能善行世間而具聖德,或身心聖行而未達彼岸

  成就緣覺道果的人身心皈依三寶其心堅固,或緣覺聖心猛於聲聞;身心具足受戒持戒得戒,或清凈梵行喜樂身心無為;依止明師而能供養受教善知識,或不舍一門而又入多門;能依法持戒精進禪行,或身心苦行而避開塵世;得正定而有證悟境界,或觀十二因緣而獨覺諸法空相;喜受大乘法而次第漸修,或觀眾生因緣而增道心(即成道後再度眾生);具聖德善行而離世塵擾,或身心聖行而漸證彼岸功德

  成就菩薩道乃至證得佛道的人,身皈依三寶後心合三寶,或心法自然菩薩道;身心具足受戒與嚴持正戒,或得自性戒於一切善行中;依止明師凈行而重弘法利生,或捨身命財供養受化大善知識;能依法持戒精進禪行而不疲厭,或苦樂行於世間而常修懺悔法;得正定正慧而有證悟境界,或觀世與出世因緣而不眾生;修行大乘法而贊佛功德,或發菩提心而行菩薩道;具足菩薩聖德而善行不同法界,或舍我法名相而具足彼岸功德。2016/2

  第六十七問:「有位慧遠大師說,『與佛教經典相比,儒道經典不過是糠秕而已。』這句法語爭議具大,影響甚廣,流行深遠。他有資格這么說嗎?這么說法對嗎?」請您幫助辨明法理。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應明確見地,不是誰有沒有資格這么說法,而是誰有沒有證悟如此境界。怎麼說法與什麼人的資格無關,而與修行人的證悟境界有關。佛法見地,為慧根知見的表達,是不同道次的心境。如蕅益大師所說,「只貴子見地,不貴子行履。」

  據《神僧傳》記載,慧遠大師句法語,是皈依三寶後,聽聞道安法師釋經解法,豁然而悟,自心感嘆;「儒道九流皆糠秕耳。」這本是自幼熟讀儒家經典,宿儒英達;遍參道家博宗,深致嘉遁;而見聞佛教經典了義竟理後,心之校量,自我認知。故爭議可以理解,但不能以對錯評判。

  在國學文化中,儒釋道平等;乃至與天主教伊斯蘭教等,文化平等文化是一種社會意識,也是一種社會現象文化是不同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各自造就的精神產品,也是形成的智慧結晶;傳承著不同民族各自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善惡觀念宗教信仰等,為人類之間可以進行交流,又被社會大眾心裡普遍認可,而且世代心靈傳承植根於意識形態。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使民族間能夠和睦相處,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廣泛借鑒等;同時,在民族文化中,都程度不同存在相對性和差異性,如優秀與糟粕、先進與落後、善良與丑惡、高尚與庸俗等。文化的相對性和差異性,是民族進步的源泉動力而不是否認平等的依據。一種文化否定另外一種文化,就是否定一個民族生存的靈魂,就是對一個民族尊嚴的欺辱,就是對一個民族信仰的蔑視,就是對一個民族歷史的否定。由此,不論什麼人、什麼信仰、什麼民族、什麼國家,都應堅持民族平等文化平等信仰平等、人權平等;否則,就會引發思想抵觸、人為災禍、民族戰爭、文明毀滅。

  文化平等,不礙教義法理和而不同。和為文化相合,不同為用心不同。各宗教義理,皆為心外求法思維有邊,一切有我執著名相。唯佛教義理,為心內求法身心與戒法融通後,修證境界上高無頂,下深無底;覺觀心量廣而無邊,大而無際;佛性光明量等法界,周流遍至;法身慧命十方無盡,三世相續;神通自在通達無礙,法有不共;功德圓滿無限庄嚴,常樂我寂。佛教經典,是人修行證悟後,覺觀自性心法真實記述;是不同法界眾生,所處不同生滅過程的匯集;含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世間智與出世間智;依自然法與因緣法,超自然法與因緣法,揭示了宇宙人生真相。修學佛法的人,證悟我法二空後,觀世間法與世間智,皆是有為,輪迴生滅諸法無常,不得解脫;故此比喻佛教經典如果實精華,儒道九流如糠秕。

  爭議具大,在文化上同而不和;即修學儒道文化的人,依文解意佛教經典,不能悟入學佛人的證悟境界,產生誤解誤判的知見,才產生具大爭議。當了義理差異後,爭議自然平息,儒釋道仍平等相處。影響甚廣,為儒道文化是本土文化,接納其他宗教文化,融通佛教文化;但不準排斥攻擊、詆毀誹謗儒道文化;任何一種不和言論,必然影響民族情感。當辯明義理內含後,誤解誤判自會化解。流行深遠,儒釋道早已成為國學文化,根植於民眾心地,各自見地相互欣賞,各人意願擇學選修,善學君子為仁,善修道法為仙,善行佛法為聖。當信仰文明普世,崇尚有德必定流行深遠。2016/2

  第六十八問:「人吃虧是因為善良,而是因為缺少智慧;老實人不等於善良善良不等於老實;這種說法對嗎?」依佛法義理也如此認知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一切世智論義,皆在相對法中,存在缺欠,難得圓融在一時間地點條件下,對不同人群演義論理,可以認為是真理;在一切相反時,可以認為是謬誤。如「人吃虧是因為善良,而是因為缺少智慧;」也可以這么說,善良人具有智慧,可也容易吃虧,或為甘願吃虧。再如「老實人不等於善良善良不等於老實;」也可以這么說,善良人多是老實人老實人一看就善良,或為人老實好人。這么說與那麼說,都似有道理,又各有缺欠。若有人因貪佔便宜,掉入他人設計的陷阱,上當受騙,當然是「人吃虧是因為善良,而是因為缺少智慧。」若有人不與人計較,時處與人方便,能夠容事讓人,當然是善良人容易吃虧,或為甘願吃虧。若人表面上老實,心裡一肚子壞水,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當然是「老實人不等於善良善良不等於老實。」若老實人樂於奉獻,不聲不響幫助他人,還不圖名爭利,當然是老實人一看就善良,或為人老實好人

  佛教門中,常勸化世人,與人不要爭強勝,退步人不是痴,榮辱得失莫計較,萬般由命不由人;總之,吃虧是福。吃虧是福,福在哪裡?不好理解。其實,福在祥和心態高尚品德忍辱增道,人天護佑,自然避禍人身安穩信佛人的這種理念,是建立在相信天道大公、因果不爽的基礎上,「寸心不昧,萬法皆明,明中施捨,暗裡填還,」當然具有智慧。在佛法中,吃虧是福,簡說有四種類型;一是強弱,強者佔先,弱者居後,強弱相爭,弱者是禍;若是弱者明心,虧名不虧德,虧利不虧理,虧事不虧心,虧力不虧道;吃虧當是福,義理法轉化,福至禍遠離,強弱應明智。二是智愚,聰明算計,圖謀心機,經營名利,愚鈍不及;若是愚者明理,算計不過命,心機不抵壽,簡單生活平淡人生;將相本無種,富貴不生根,老實人常在,積德留善心三是善惡,益應善取,善予回饋,利有惡求,埋藏禍根;若是善者明義,善行惡自止,止惡自向善,善行付成本,惡行負代價;人善天不欺,惡人天不怕,天理還公道,地正有公平。四是因緣,他日欠債,今應還帳,前世欠息,今應還利;若是因緣明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人身輪迴,人亡業不失善惡總有報,因緣和合時。

  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對待吃虧是福,有四種衡量標準;一是政治標準,體現國家意志,人人應為國家多做奉獻,少爭回報。二是法律標準,體現民眾意志,人人應為社會繁榮穩定多做努力,少爭私利。三是道德標準,體現人心趣向,人人應為道德文明多做善事,少為惡行。四是戒律標準,體現佛法趣向,人人應為眾善奉行多做示範,少為毀破。

  若是離開道德力量約束,離開敬畏善惡因果,為了爭奪名利,圍繞著對錯、是非、榮辱、得失,會產生無休止的爭斗、辯訟、暴力、報復等,誰願老實,誰願善良,誰肯吃虧,誰肯勞苦;必然人心浮動,攪得家國不寧,誠信無人恪守,假冒偽劣橫行;教人盡學招法,金錢衡量人品,騙術空前絕後,無所不用其極。故而人心思善,回歸道德,功在當代,造福子孫。2016/2

  第六十九問:「佛說乘法解脫,又為何說唯一佛乘呢?唯一佛乘是捨棄二乘法嗎?」請給予方便釋解。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三乘,為聲聞、緣覺、佛乘。佛說乘法解脫,是佛觀察此世界眾生因緣善根,又觀察此世界自然法則,切合實際而為說法因緣,為值佛住世時間短,人生在世時間短,往昔聞法少,今世善行少。善根,為難信佛法,疑惑佛法,往昔業習多,今世妄執多。自然法則,真、實、存在,空、苦、無常眾生受者是,生滅輪迴是。佛一大緣故示現來此世界,既度脫無餘記眾生,又度脫有餘記眾生。在度脫有餘記眾生中,先以聲聞乘為導引,說苦集滅道法證得世間解脫。再以緣覺乘為教化,說十二因緣法,增長世間解脫智慧。在度脫聲聞緣覺與無餘記眾生中,佛說唯一佛乘為究竟解脫,出世間別無二乘為了義,教化悟入中道義諦,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證得彼岸功德成就佛道

  佛為何說大乘法呢?當觀三界無常,故世間解脫為有餘涅槃。無餘記眾生多為乘願再來,示現世與出世解脫,證入無餘涅槃。依大乘法如何觀三界無常呢?當修菩薩行;即大精進禪行證悟定空境界,破無明遮蔽,除煩惱干擾,斷貪染業習,行於八正法,時時處處依慈悲心為首,悲憫一切眾生喜樂釋經解法,經常懺悔業障,讚頌諸佛功德,教化眾生,度脫眾生,不舍眾生,依聲聞緣覺法為基礎,悟入大乘道;而不著己樂,不取證世間道果,方便行於凡夫地中。菩薩行人,方便行於凡夫地中,外現凡夫相,內懷菩薩行,具足慈悲心,救攝諸眾生。為不舍眾生故,常為眾生示現修行十善法,依慈教善,依悲濟苦,依法度人,依戒護心;棄捨世樂,化轉俗見,顯示安穩,證大涅槃

  唯一佛乘是發菩提心,修行大乘法,不是捨棄聲聞緣覺法。在此世間法中,若離開依聲聞緣覺法為基礎大乘就如同空中樓閣,根淺眾生無法得入;故佛依一說三,化現三城寶藏,觀機逗教,引導有緣眾生,次第進入佛乘寶城。在出世間法中,諸佛凈土雖有邊地,度脫發菩提心的大阿羅漢,但無聲聞緣覺法,而是唯一佛乘的大乘法,直接證入菩薩品位,必然成就佛道在此世界修行人,在未證悟覺知自我是乘願再來者前,應老老實修行聲聞緣覺法,破除自心五蘊魔事,去除三界貪染欲習,清凈梵行自無煩惱干擾,顯現法性光明何處見無明,於次第證悟道過程中,發起菩提心,修行大乘法,證入不二法門。若是得無餘記眾生見聞大乘經典,至心憶念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三稱,當世值遇善知識傳導,應時獲得戒體法體,行證得生法忍;其人命終,離苦出世,十方世界,隨意往生,見諸菩薩,敬奉諸佛。2016/2

  第七十問:「見聞二義,甚難悟知;一是『十界從心生,心從何處生』,何義?二是『殺父殺母,向佛前懺悔;殺佛殺祖,向什麼處懺悔』,何解?古今未見詳解,不知誰能說明白。」可以為其解疑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古僧依禪理相有問,未見有禪師明了作答,只告知從參悟至妙悟,可自心悟知。雖未見明了作答,卻不礙真修實證。今又有人問義何解,可見世有大因緣、大善根者,樂聞大乘法理深義,求證解脫。雖依禪理相有問,須依法實相作答;不是依理講理,而是依實相講法,理在法中,義在理中。但是,如此講法,恐未證義理圓通者,及未證了觀諸法實相者生疑;或世間依文解義者,及在名相上爭來講去者生誹;可因緣殊勝又有機緣成熟者,只能方便略講,各自隨緣去吧!

  昔有廣印禪師自幼出家後,經常回家探望母親母親恐影響其道心,便對他說,「三朝新婦,一世禪和。子其勉之!」雖不知此偈原記如何載之,但今可理解為,我一婦人為人妻者,修了幾輩子好,才生此貴子,能因緣和合,一世出家為僧,清凈禪行智慧;你應記住這話,好好修道,將來救度母親。廣印禪師成道後,不忘母親勸勉,終生受用。一日,廣印禪師於寺內見十法界圖,便問剃度師,「十界從心生,心從何處生?」剃度師不能回答,便勸其遊方參學。簡介此問出處,方便理解法義。

  十界從心生,是實相法;即十法界眾生,皆由心中業習而生。佛亦由因地慈悲喜舍修菩薩行,與無量眾生結緣,依菩提心發大願力,成就佛道,安立法界。佛雖緣起性空,而無緣大慈願心不空;眾生雖在生滅與變易法中,而所行業不失;故有諸佛國土庄嚴又有不同世界與不同法界。心從何處生?心從五蘊生,五蘊即是心。五蘊識從何處生?五蘊識由法性(單指法界性,不含器物性)生,即心由性主。法性由從何處生?法性無生妙有,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無明在哪裡,在六道眾生五蘊中,根植在區宇,表現為業習;而在四聖道眾生中,無無明而法光明升起,根植在心中,表現為願力。五蘊,在六道眾生為善惡雜染,在四聖道中為純善無惡。如此講法有依據嗎?有!很多人都讀誦過《般若波羅蜜心經》,在經中有五蘊皆空,才心無掛礙。經文開始便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還可見菩薩五蘊,只是五蘊皆空,直至成佛。那麼五蘊與心的差別在哪裡呢?主要差別有二;一是五蘊中有色、受、想、行、識,為五蘊區宇,五蘊區宇各有功用,各依眾生,各通法界;五蘊為心組合體,心為五蘊一合相,可法理各表,又各有其名。二是十法界眾生各有形態,身根相異五蘊有同;業習差別心性相通;但在不同形態中,各由相體不同而有差別,只能各表其義,各稱其名;如人有六根、七識、八阿賴耶,五蘊也在其中,可總稱為八識心田,而不能斷開稱六根五蘊等。在這裡多講幾句,我曾講過,學佛人只念一句佛號,不能精進禪行,除乘願再來者外,不能往生諸佛凈土,只能隨業而轉;法理依據是五蘊不空,業習未除;如非想非非想處的天人,只依識五蘊(其他處眾生皆稱五蘊識)而存在,就是在識蘊區宇不空有疑,疑佛、疑法、疑出世間三寶一相,而不得出離世間;若解深義,可參學《大佛頂首楞嚴經》。故我勸學佛人,欲出離世間,須依此修行,終生受用不盡。

  廣印禪師參訪儀峰禪師,儀峰禪師便教他讀文偃禪師「露」字話頭;即有僧問文偃禪師,「殺父殺母,向佛前懺悔;殺佛殺祖,向甚麼處懺悔?」文偃禪師答,「露」。義可解為,露者顯露,法界無藏;自向心懺,悔無匿罪。道應內求,不應外參;內求證道,外參學理。證道自明,學理唯識;自明明心,唯識識智。殺父殺母者,必在佛前懺,須在眾前悔,重在行中改。而殺佛殺祖者,世間有之;古有歌利王與提婆達多,今有毀壞佛塔佛像佛經者,打殺罵辱菩薩行人者,業報等同。若有懺悔者,應如法懺悔;首先應皈依三寶身心方能如法懺悔,求得悔過自新;然後應於現在佛前,向過去佛懺悔,稱念過去佛名號,仗其功德力,去除惡因;其次於現在佛前懺悔,稱念現在佛名號,仗其功德力,去除惡習;再次於未來佛前懺悔,稱念未來名號,仗其行願慈悲力,化轉惡果;再次於諸菩薩懺悔,稱念諸菩薩名號,仗其行願慈悲力,改惡向善;最後誦持大乘經典,仗諸方等經典加持力,凈行證道。如此懺悔具足,少一為有缺失;具體可在法師引領下,參照《大通方廣懺悔滅罪庄嚴成佛經》行持;否則,難懺難悔,難除惡因,難去惡習,難轉惡果。2016/2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