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祖寺接待來來往往客人的時候,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那就是客人們總是希望同時到五祖寺看看。這其實也沒有什麼奇特,黃梅這個地方走出了三位祖師,西山的四祖寺與東山的五祖寺是禪宗的根據地。東山法門在歷史上的地位以及東山法門的發源地西山四祖寺,自然是禪門弟子嚮往的聖地。
不光是我們國內的禪門弟子希望一、二、三、四、五、六祖地參拜;海外的禪門弟子更是希望一、二、三、四、五、六祖地參拜。所以,四祖寺的地位就很特別,有點像禪宗參訪的中軸線。
自己常常被分派參與接待工作,對參訪者的心態和境遇非常了解。所以,對於如何向他們解釋四祖寺的情況和歷史就非常熟悉。根據他們的時間情況,安排活動內容是自己非常拿手的。當然,一路上不停地解說也是不會缺少的。如果時間充分,還能組織繞塔,念經等佛事活動。
自己把四祖寺周邊的景點總結為“一洞”、“兩橋”、“三塔”。洞是傳法洞;兩橋是藺潤橋和明月橋;塔則是毗盧塔、眾生塔和衣缽塔。絕大部分沿著一、二、三、四、五、六祖參拜的人是沒有時間跑這麼多地方的。好在四祖殿裡面有照片,自己常常在四祖殿就把這些地方解說一通。
四祖寺最大的特點是禪宗人自己建的第一座寺院;是出家人“農禪並重”的第一個先例;是由靠社會人士供養轉為土地菩薩供養(土地上種什麼,土地菩薩就給我們什麼)的第一個組織;是禪宗集眾安居、修行辦道、常住弘法的第一個道場;是漢傳佛教寺院清規戒律形成的發源地。
這些個“是”非常重要,中國佛教之所以有今天,就靠這些“是”,得以發展的。沒有這些“是”,佛教可能沒有今天的形式。佛教在中國發展到今天,有很多的變革,其中這些個“是”,起了很大、很關鍵的作用。尤其是禪宗,之所以有現在的情形,這些個“是”,是不可缺少的。
歷史上有好幾次滅佛之災,其他其他的宗派因為沒有這些個“是”,紛紛萎靡不振,甚至無法恢復。只有禪宗這一脈沒有受到滅頂之災,與此有很大關系。先德們不需要依靠別人,自己在林下泉邊就能參禪辦道。一但社會上需要佛教的時候,他們很快又把佛教這個大剎桿立起來。
自己在陪客人去五祖寺*的時候,不但在車上能講解一些四祖、五祖的公案,還特別介紹他們注意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這也是常常被人們忽略的事實。那就是四祖寺的周邊有很多的田地,而五祖寺周邊基本沒有。當年五祖弘忍祖師在西山因為人太多而轉到東山弘法,東山沒有土地,他們靠什麼來生存呢?而且後來因為東山法門的盛名,聚集了一千多人在那裡辦道。原因就是東山得到了外界的供養,尤其是皇家的供養,使得東山得以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