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content/2022/may/85d35ea7e6014e9de600bccf5911975b.jpg" />
根器,佛教教義名詞,指先天具有接受佛教之可能性。“根”比喻先天的品行,“器” 比喻能接受佛教的容量。
學佛剛入門,一般不建議看太多開示。許多開示,都是祖師大德針對不同根基,講不同的話。根器不同,開示的也不同。如果是下根器的人,把上根器的話拿來用,那就會害了自己。
有個公案:問:什麼是修行?答:飢來吃飯,困來則眠。這是開悟者的境界。如果沒有開悟,也說這個話。那問一句:豬也是一樣飢來吃飯,困來則眠。那你說,和豬有什麼區別?所以說,到什麼境界,我們只能講什麼話,這叫老實。
再比如,德山禪師晚年時開悟後,就說“老僧一打坐,能消萬擔糧。”這是開悟後的話。那沒有開悟前,他講什麼呢?他講“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身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沒有開悟前,他的行持都是謙卑,小心翼翼的。不敢開口說大話。這是祖師大德的行持。
如果學佛後,就會偷懶。偷懶時,就說自己不執著。這就是自作聰明,小聰明。沒有達到不執著境界,卻說不執著,這也是小聰明。古人說,知見要高,要深遠,但是行持要謙卑,謹慎。修行中,有兩個境界,一個是有學,一個是無學。還沒有到達無學階段,就要好好踐行有學。那就是在事相上的行持。
實際上,真正開悟的人,會越注重行持,越謙卑。會在拜佛、誦經、打坐,還有培養福報等事相上的修持功夫。有的人說,我不執著拜佛,誦經,不執著培養人天福報。其實啊,這有些自欺欺人了。聖人才會不執著,凡夫還是執著一下吧。否則所有的不執著,都是偷懶的理由。
看過百年虛雲的電視劇都知道,虛雲當年在山洞閉關六年。這六年都在做什麼呢?看了虛雲年譜後才知道,他在山洞禮拜萬佛懺,每天拜懺。虛雲在沒有開悟前,也是到處參學,打坐。甚至從普陀山三步一拜到五台山,花費三年時間。可以說經歷了許多苦難。所以不能給自己偷懶的借口,說不執著。
剛學佛時,就要執著一些。拜佛,拜經,培養福報等事相上要努力去做。不執著是聖人的境界,我做不到,我福智才不夠,我還是得把自己修的福智庄嚴一些。這也是我的執著。大家都不執著了,佛法也就滅了,佛法能保存,都是祖師大德用生命去保護下來的,這也是一種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