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content/2022/may/5aff64378ff25aa639740518737c14fd.jpg" />
修習禪定,是有方法的,首先,要有安靜、清凈的環境。其次,要有不亂、無染的心境。定是一種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精神專註於一點,不受外界任何干擾,毫不散亂,毫不昏沉。因此,它要減除財、色、名、食、睡的貪慾,消除瞋心,平時養成合乎清淨戒律的習慣,排除昏沉掉舉、散亂雜念二種干擾。
然後,按照正確的姿勢,盤腳趺坐,調身、調息、調心。調身,是身定。調息,是口定。調心,是意定。祖師有“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四句名言,正可用來概括這一習禪入定的過程。
從禪學來說,根本是“止觀雙修”,“心一境性”。習止習觀,才能達到心與境的平等統一。心專註於境,境又融合於心,毫不變易。這就是清淨無染,心本清淨,心境和諧,心境同一。也就是還事物的本來面目(亦即還人的本來面目)。達到這種境界,就是意識對時間、空間一切運動的停止(stop)或“凍結”。
本來,定,是相對於“動”而言的。動指心動、意動,即意識在活動。現在,意識停止運動了,這才是“定”。所以,禪宗常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道,就是心行處(今天就叫“意識流”或“思想活動”),就是意識的軌跡、思維的軌跡,也就是“心行”的軌跡。一句話,讓所有的、全部的思維活動、意識活動,乾淨、徹底地中止、停住、止息、毫無動念,即“一念不生”,這才是“定”。能夠進入這種狀態,才叫“入定”。
可是,定,談何容易?這不像一輛開動的汽車或火車,踩一下“剎車”,或拉緊控制閥,就可把車子停下來。人的意識要複雜得多。第六意識,做不了自己的主,它的主人是第七意識(末那識),這是第六意識活動的原動力。可見,人的意識,不論處在哪一種狀態(明瞭位,散心位,睡眠位,甚至禪定位),末那識都不會老實,安分,都要在暗中發揮它的主宰作用,控製作用。
所以,我常說,我們要改造自己,實際上就是改造自己的末那識(自我意識),佛家的禪,就是改造末那識,轉變末那識,這同我們叫改造世界觀,是完全一致的。(當然,我們也不能一味指責末那識,末那識也不是一無是處。)一方面,“五慾六塵”,“五大根本煩惱”,來源於末那識,一方面明瞭意識之所以忘命地努力工作,也正靠了這個末那識是驅使它的動力。
所以,我們不可能消除末那識,滅掉末那識,我們卻可以對他進行調整,控制,或者抑制與限制。不控制住末那識,不對意識之火釜底抽薪,要想進入禪定,(高層次的四無色定),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