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覺長老開示:正定,枯定,邪定

  (一)、修行要有目標,假使沒有目標,就容易走錯路;有了正確方向,才能圓成佛道。修行目標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只要一步步地落實修行福慧雙修定慧等持、悲智雙用,就能佛陀一樣,萬德莊嚴福德禪定智慧,都達到最圓滿境界

  修行過程如同讀書,從小學到大學,若能一氣呵成,當然是最好。但是每個人家庭環境或種種因緣不同,有些人可能無法大學畢業,就先讀高職或高工,等到畢業後,將來有機會再繼續深造。佛法也是如此,佛陀度化眾生,依根機而分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所以,佛法成佛、成菩薩、證羅漢、學習修行學校學校里分成各種科目佛法當中也有八萬四千法門,但其中有一個共同的法門,是人人必修的功課那就禪定

  能夠修習禪定是非殊勝、難得的福報因緣。但修定必須要有智慧;沒有智慧打坐修定就容易走遠路,甚至走錯路,如古德雲:「十字街頭岔路多」。所以,首先必須了解什是「正定」、「枯定」與「邪定」。

  修定最重要的是要具有正知正見;沒有正知正見就會走錯路。「正定」便是要具有智慧、正知正見,才能產生正定成道證果。什麼是「枯定」?靜坐什麼都不知道,腦中一片空白,心昏昏沉沉、糊里糊塗,無法開智慧、斷煩惱,無法得到解脫成就正覺這就是枯定。

  「邪定」是知見錯誤、身口意三業不清凈修法錯誤不修還好,修錯了,非但成不了佛,反而墮入魔道;想生天,反而墮入三塗惡道。譬如,社會上有人修定得到一些感應,甚至引發小小的神通,可是太執著感應,便成了邪知邪見社會上有很多人自稱是菩薩羅漢再來佛陀轉世……,這些都是邪見

  如果不知道持戒,不知道修定的真正意義,到處為人看三世因果,說某人證到初果、二果……,自己沒有證道卻說已經證道,自欺又欺人,就害人匪淺了。有些人會這麼做,往往是為貪求名利、得到他人的恭敬供養,這樣就不正定將來還會墮入惡道、邪道

  修禪定必須要持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違背這個原則,所修出來的禪定,就是邪知邪見的邪定。有些宗教打坐,甚至有些感應,但是沒有持戒,所修的定就不正定,無法漏盡煩惱成道

  所以,要檢討自己是不是落入邪定、枯定?邪定、枯定,都不正定,無法從中得到利益,希望得到禪定妙用身心安樂成就道業,就一定要修正定。如何才能得到正定?一方面要聽聞知識開示,二方面要持戒清凈。其中,最重要的是具足正知正見

  正定,是以三皈五戒為根本,至少要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以戒為根本,有了戒行並且在禪坐中精進用功,很快就會有所進步。

  進一步,還要發菩提心。經雲:「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諸佛菩薩大悲心為根本,因大悲而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覺,所以,修行首先就是要培養慈悲心。

  慈悲心表現在生活上,就是戒殺、放生,進一步還要吃素。有很多人聽到吃素,就不修行學佛。其實,初初開始學佛受三皈依,不一定要吃素。但最低限度應該練習吃三凈肉,成為習慣之後,再開始吃五凈肉,慢慢地自然而然就不會想吃肉。佛很慈悲,為了普度眾生,所以開設種種方便。

  有了慈悲心,然後要修一切善法而不執著善法,不求回饋,完全以慈悲心為根本。慢慢慈心廣大,心清凈了,與道相應,菩提心自然就會現前。見到菩提心,不是就成道了,還要繼續用功「證到菩提」,這就要靠功夫了。

  (二)、世間很多人看到佛法緣起性空,就執著空,由於自己沒有吃素,便說:「酒肉穿腸過,佛在當中坐。」這就是邪知邪見。因為他不了解佛法講的空,不是空空洞洞的空,「空」當中還能生妙有,這才是空的真實義理。如慈航師說:「法性本來空寂因果絲毫不少」,這就是真正的般若般若不離開「有」,修善不執著善,才是真正的般若

  此外,也有很多人因為讀誦《金剛經》,看到大乘經典般若、講性空,就依文解義,錯解佛法空性的義理,自以為是,講得天花亂墜。可是,生活中卻言行不一、表裡不一,身口意三業不清凈,甚至連普通人都比不上,所謂「口中說空,行在有中」,這就是邪知邪見,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對空性之理沒有真正了解。

  「法性本來空寂因果絲毫不少」,即是指人生在世,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絲毫不減。希望未來解脫,現在就不要種惡因、種墮落的因。沒有惡因,將來就不會感惡果,如《雜阿含經》雲:「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以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菩薩既然了知諸法空性之理,為何還畏因呢?這是由菩薩知因識果,了知現在起什麼心,將來就感什麼果報。起一個善念,就受一世的善報身,起兩個善念,受兩世的善報身。因此,我們平常要時時刻刻起善念,始終想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及孝順父母恭敬師長慈心不殺道理這就是從因上努力未來必感得莊嚴清凈殊勝的善報。

  一般眾生很少能夠善念相繼,大多都是為自己著想,貪、瞋、痴三毒熾盛貪財、貪吃、貪睡、貪名、貪利。起一個惡念就落入一世的惡報,貪吃就變成餓鬼,起了瞋心就變成修羅。相反地,如果現在惡念不起,善念也不起,就是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無念,才是真正的正念

  禪修,就是讓我們保持無念。無念,是這念心不起心、不動念,還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隨處作主,也就是這念覺性要存在,了了分明、常寂常照,這就佛經中講「知見明達」的道理。保持覺性的存在,才能有智慧定力就能隨處作主。

  有些人不了解禪修究竟的道理打坐時看到光明、看到佛像或看到好的境界,就以為自己已經開悟了,這樣就錯誤了,其實這隻打坐的一種定境。禪修的境界很多,無論看到什麼境界都不能執取;如果心生執取,修行就會走遠路,甚至走錯路,故《楞嚴經》雲:「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打坐時看好的境界,不要高興;看到壞的境界也不理它。無論聽到什麼、見到什麼,一概不理。這念心經常保持正念,一念到底,一層層、一關關地突破,直至煩惱漏盡,到達最高的境界,就成道了。在禪宗來講,就是要破三關──破初關,就是明心見性,悟見本具清凈自性;破重關,就了生死;破牢關,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要漏盡煩惱成就正覺,就應具足正定,發長遠心,永不退轉。

  《楞嚴經》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要嚴謹地持守戒法;打坐時看到任何境界都不理會,不落入任何境界,保持這念智慧心,時時刻刻都作得了主。日常生活中不斷檢討自己有沒有煩惱心安安定?動也如此,靜也如此,沒有取捨、憎愛。這念心像一面鏡子,不落一點塵垢;又像一潭止水,不起一點波浪。如此修行就能成道、得解脫。因此,修行、禪坐,都是持戒為根本,以發菩提心為根本。能夠如此,就不會落入邪知邪見修行能有成就

  (三)、修行不是糊里糊塗地枯坐,「枯定」即是禪宗所說的「死水裡面不藏龍」。「死水」就是落入無記當中,裡面沒有大智慧,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靜坐時,要保持覺性的存在,才是真實的。如果無法保持覺性,妄想很多,可以用一些方便法門把心收回來,例如修數息觀、念佛持咒、誦經、禮懺,或修種種善法,稱之為修加行。由於加功用行,妄想煩惱沒有了,清凈本心就會現前。

  無論修數息、參話頭中道實相觀,覺性一定要存在,把心安在一處。但是,這念心不住內,不住外,也不住中間,心要安住在哪裡?要安住在「道」上。「道」是什麼?道就是一個「知」。

  譬如現在看到一個茶杯,知道是一個茶杯這就是知。可是一般人看到以後,馬上就想茶杯從哪裡來,台灣制或大陸制的?茶杯的花色、形相很好,要不要買一個……,一連串的念頭,念念遷流,就變成眾生了。所以《大乘起信論》提到「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當下這一念心沒有覺照,就隨著茶杯境界攀緣生滅,變成六根、六塵、六識、十二入、十八界的眾生之境。如果現在知道是茶杯,只有這一個絕對的「知」,不起第二念,保持這念心了了分明,如如不動即是楞嚴經所說的:「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盤。」

  時時刻刻保持正知正見,則打坐是道、不打坐也是道,穿衣吃飯、家庭工作、學業都是道。但是一般人在動中、逆境中保持不住這一念心,所以每天早晚應該多練習靜坐剛開始心中一定會有妄想昏沉煩惱,可以先誦念靜坐靜坐時,則要保持心清楚明白。

  上班時,心清楚就是智慧,心安詳就是定力。保持平常心、無住心、寧靜心、慈悲心、謙卑心、不貢高、不我慢、不嫉妒、不慳貪,就是修行夫妻之間彼此尊重、忍讓;親子之間,子女父母孝道;手足之間兄友弟恭……,這些都做到了,就是善法,就是福德心中就不會有煩惱再來打坐,心很快就定下來,就與道相當了,如永嘉大師雲:「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行住坐卧都不妄想,人在哪裡,心在哪裡,就是禪,就是修行

  修行學佛是很長遠事情,能夠學習《金剛經》教示的無上妙法:「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長遠心,靜中養成,動中磨鏈,這念心安詳自在、清楚明白。如此修行這一就能契入菩薩行、契入佛道

  修行不可始終往外馳求,要反求自心是否不起煩惱。時時要有慈悲心,待人以寬,克己以嚴,經常檢討反省。心就是佛,心就是道,往外求是尋不到的,所以古德言:「眾生求佛不求己,聖人求己不求佛。」如果總是希望別人來關照自己,只求佛菩薩庇佑加持,就是眾生境界;若能以慈悲心去關照眾生,自己就是菩薩

  佛法中有凡位菩薩、賢位菩薩、聖位菩薩。現在發心菩薩行,就是初發意菩薩。繼續落實修行,不得少為足,發長遠心,就由初發意菩薩成為賢位菩薩,進而成為登地菩薩,如破竹般,一節節上升。

  古人說:「修行億萬劫,悟在剎那間。」修道的歷程又可分為「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成道位」四個不同的層次

  沒有契悟以前,修行法門都是生滅當中,屬於方便,就是「加行位」。由於加行用功得力,業障消除,心清凈了,因緣成熟便會豁然契悟心性――這念本具、不生不滅的心,得見中道,稱「見道位」。

  悟後起修則稱為「修道位」。因為悟了以後,只是如同見到初一的月亮還沒有圓滿,要繼續保持這念菩提心,時時安住在心性上,就是所謂的「保養聖胎」。這時的修行即是「修而無修,言而無言,行而無行」,雖然還是要修除習氣妄想、人我、是非等種種煩惱,但是修了之後不執著,歸還原點,修了等於沒有修、行了等於沒有行。原點就是一念不生、就是覺性,無論晝夜、動靜、順逆,始終都要保持這念覺性的存在。

  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卻說沒有度一個眾生;演說無量無邊的佛法,卻說沒有說過一句佛法,正是「言而無言」、歸還原點的示現。如果執著自己說了許多佛法,度了廣大的眾生,就表示仍有我執、法執,這念心還在相對的境界攀緣,尚未契悟絕對的境界

  修道證悟,最後達到絕對、不染一塵的境界,如同十五的月亮圓滿無瑕,屬於「成道位」。這裡的「成」是現成、本具的意思,不假絲毫造作而成

  佛法非常微妙殊勝而不可思議,只要時時不離當念,不論順境逆境皆清楚明白,就能夠了生死,有如「千年暗室,一燈即破」。假使不明白這個道理修行就會走遠路、走錯路。有一修行學佛的人,雖然很精進,但始終沒辦法契入聖道,就是因為沒有正知正見,不知道佛在哪裡、道在哪裡。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修行有四難:一、得人身難,二、生中國難,三、聞佛法難,四、生正信難。」能破除妄想執著,即能產生正信;具足正信,馬上就能契入正定,超越時間和空間,成為自己的主人

  修行學佛必須要正定,修正定最重要的是智慧智慧就如眼睛。但是有智慧,徒然空談,不去實行也沒有用。如果有智慧,又能夠實行,有事有理,就是真正的菩薩行、真正的般若智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