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content/2022/may/6fb7b1ed80a62986d576db138f9569e5.jpg" />
所謂悟性,就是根機。
根機深厚,就敏銳;根機淺薄,就遲鈍。
同樣的精進,敏銳者,可能大有收獲;而遲鈍者,則少有進步。
根機深厚的,我會建議您,側重修證南禪頓悟法門,尊慧能禪者為祖。根機淺薄的,我則建議您,側重修證北禪漸悟法門,尊神秀禪者為祖。
那麼,根機的深厚或淺薄,如何分辨?禪宗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自己的根機如何,自己知道。自己想想,自己感受一下:我們的戒定慧修證的如何?我們的貪嗔痴息滅的如何?
我總認為,作為凡夫,我們不可能是敏銳者,我們都只是遲鈍者。除非,你是聖者再來。
佛陀說:第一種良馬,主人揚鞭,一見鞭影,便奮蹄前行;第二種好馬,鞭到馬尾,就知道主人意思,趕緊奮蹄前行;第三種庸馬,鞭子雨點般落到身上才肯奮蹄前行;第四種弩馬,主人的雨點般鞭子抽破了它的皮肉後,才勉強的奮蹄前行。
我們多數的都是庸馬、弩馬嘛。
良馬、好馬尚且要跑才能到達終點,何況庸馬、弩馬。夢想我們的良馬、好馬、庸馬、弩馬哪天能夠飛起來,一眨眼就到,豈有那麼容易的事。當然,更不現實。
據此,慧能的頓悟法門,要與神秀的漸悟法門結合起來修證才行。漸悟是基礎,是過程,是因,頓悟是結果。不蓋二樓豈有三樓。不能因為吃第七個餅時才感覺飽,就認為是因為第七個餅使你飽的。我們,不應顛倒漸悟與頓悟的先後次第,也不應該把兩者割裂開來理解或實踐。
現實中,一些學佛者,忽略了漸悟的過程,只是拿頓悟的道理為自己的疏於修持找借口。說心好就好,無需刻意去修行;說行亦禪、坐亦禪、行住坐卧體安然。這是不合適的。因為,我們是凡夫,不是慧能那樣的聖者。這些,是從本體理性上說的。而凡夫,境界還停留在事象效用上。
為此,我們理應漸悟、實修,腳踏實地地一步一個腳印。漸悟積累多了,頓悟便是水到渠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