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講記》(共159會)

  凈土法門:《<佛說十善道經>講記》(共159會)

  佛說十善道經(第一集)2000/4/21新加坡凈宗學會檔名:19-14-001

  諸位同學,大家好!昨天我們將《感應篇》講圓滿了。《感應篇》的文字雖然不長,古人匯編這一公案因緣也就是歷史上許許多多感應故事,搜集得非常豐富,有理論,有事實,如果詳細的介紹,是永遠說不盡的。過去有很多感應事實,現在更多,我們在中國、在外國,常常在報紙、在電視資訊裡面,得到許許多多這一方面的報導,這些報導確實增長了我們的信心,絕對不可以說,我們沒有親眼見到,我們就不承認。過去李老師常常用比喻講,他說:「你的爸爸你見到了,你承認;你祖父你見到了,你的曾祖父、高祖父要是都沒見到,那你都不承認了,哪有這種道理?」我們見不到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以現在科學家來說,我們眼睛功能很有限,所見到的光,光波只能在適合的波度我們能看到,比我們能見光波長的光波我們見不到,短波也見不到。但是今天用科學儀器去測量,確確實實有長波、有短波,有我們見不到的,見不到不能說它不存在,見不到不能說它不是事實這就屬於迷信這是屬於武斷。

  佛是非常講求科學的,他讓我們去證明,宇宙之大,無奇不有,這是事實。今天科學家知道空間有不同的維次,我們常常聽講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在理論上講空間是無限度的,不同維次的空間,我們就見不到,就無法接觸。科學家了解這個事實,確實有不同維次空間存在,但是怎麼突破,現在技術上還做不到。佛家做到了,有許多高級的宗教做到了,他為什麼做到?他知道不同空間維次的來源原因,為什麼會造成不同維次的空間,他知道。怎麼造成的?是由於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眾生妄想分別執著無量無邊,所以空間維次是無量無邊的。知道它的根源,如果把這個根源消除,問題就解決了。所以佛家禪定方法讓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於是不同維次空間突破了。你放下愈多,突破的層次愈大,這是我們今天講的「神通」,中國人講特異功能,就這么回事情

  心愈清凈你能夠接觸的境界就愈廣大;妄念愈多煩惱愈多,你的圈圈就愈小,你就無有方法突破。我們人住在三維空間裡面,四維空間他決定沒有分。佛懂得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現象是怎麼來的,所以他有方法佛家講八萬四千法門那是講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修什麼?全是修禪定。換句話說,全都是消除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恢復我們的真心真心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個話是真的,不玄,有很清晰明白的理論依據,這是佛教導我們的。所以諸位同修到此地來參學,最重要的就是從佛法裡面學得放下,「看破、放下」。我常常跟大家講,我們的根,這個根本的錯誤,我常常講好像樹的根本爛掉了,那還有救嗎?根本是什麼?真心本性。我們的真心本性怎麼會爛掉?怎麼會壞掉?染上了自私自利這就完了。

  佛經裡面告訴我們,真心是什麼樣子?經論里講得太多了,真心離念。換句話說,沒有妄念的心就是真心,有妄念的心就是妄心,妄行。妄是什麼?妄念妄念里頭最嚴重的就是我執,起心動念是「我」,我的利益這就完了,你這個圈圈劃得太小,只有我,都沒有別人。我聽很多人說夫妻兩個都有秘密有一次,有一在此很有名的,我們談「唐城」那個事情他是那邊一個老闆,看到我們「佛教居士林」這樣坦承公開,他很佩服。他跟他太太就有秘密,他有多少錢,太太不知道,太太有多少錢,他也不知道。這個我執還得了嗎?真的只有我我之外一個人都沒有。他都不相信這個世間有可靠的人,一生不敢跟人說真話,你說種人生活世間多麼可憐!這是佛經里講「可憐憫者」。哪裡像我們學佛的人,心裡沒事,決定沒有自私自利,對待任何一個人都坦承公開,沒有絲毫秘密

  所以頭一個要學佛成就要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如果你私心,去不了!念佛念得再好,都去不了。為什麼?佛在經上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不但是善,最善、上善,上善人的俱樂部,我們不善怎麼能進得去?阿彌陀佛縱然慈悲歡迎你去,那裡的大眾不歡迎,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上善」是什麼?決定沒有自私自利你有自私自利,說實在話你再大的福報,你的享受是一生,你這一生享盡了,沒有了!舍棄自私自利,把念頭轉一轉,一切為社會、為眾生。這還不夠大,佛菩薩那個心量,他不為我地球眾生,是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所以那個心量大,這個人才叫「上善」。首先把心量拓開,決定不為自己,不為自己的好處太多了。你們諸位同修冷靜觀察,細細思惟你看許多、也有出家人,為自己的他們的形象是怎麼樣的?不為自己的,我們這是不為自己的,每個星期都有兩三個團到這裡來看我,這是很明顯的例子我要自私自利,你們決定不會到這兒來看我,也不會有這么多人聚集在「居士林」、「凈宗學會」。沒有自私自利,一切公開。你們供養的錢,我轉手就過去了。李木源居士手不摸錢的,你對於居士林任何供養,即使是支票,他也叫別人收,他自己不收的,對這個東西害怕。你們交給我,我轉手就送掉了。一切為正法久住,正法是教化眾生,幫助一切眾生覺悟,一切好事里頭,這是第一等好事

  所以我跟大家講過很多遍,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互相尊重,互助合作,整個世界是一個家庭。怎樣才能落實?政治做不到,武力也辦不到,經濟科學、技術都辦不到,這大家都得很清楚,幾千年的歷史,我們看得很明白,能夠辦得到的只有教育。釋迦牟尼佛是王子出身,他可以作國王,他知道這個事情政治不能解決,舍棄王位經典裡面記載,釋迦年輕的時候,武藝超群,他可以作將軍、作元帥,他也不搞這個,他知道這個不能解決問題,舍棄了,終身從事於多元文化社會教育。釋迦牟尼佛是什麼身分?什麼樣的一個人?用現在的話說,他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工作者」,他干這個事情。而且是義務教學,他不收學費,他不取人家的供養,過最簡單生活,每天三衣一缽,清凈自在快樂無比,給我們做示範。

  當年在世,遊學五印度印度分五個區,那時都是小國,沒有統一,跟中國周朝時候一樣。周朝時候,我們在經上念到八百諸侯,就是八百多個小國。大的國,大概像現在一個縣這那麼大;小國,一個小村莊、村鎮,小國。這些小國當然有矛盾,當然有衝突,當然有戰爭釋迦牟尼佛教學把這些都化解了。所以我們在書上看到,當時十六大國王皈依佛法,都依釋迦牟尼佛做老師這是他懂得。中國古聖先賢也懂這個道理佛教沒傳到中國之前,古老的中國提倡孝道,提倡師道。漢武帝制定國家教學的方針,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教育政策。漢武帝那個時候,佛法還沒有傳到中國來,佛法傳到中國來是漢明帝,還在後面幾代,後漢明帝,漢武帝是前漢。這個政策根據《禮記》裡面「學記」實施的,「學記」是中國古老的教育哲學,裡面有兩句話,「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諸位要知道,一個國家治亂關係在教育,你家庭興衰關鍵也在教育。你這個家能不能興,看你家的小孩,你作父母的要常常知道,你的小孩他想什麼?他念什麼?他說什麼?他幹什麼?你要了解他,一切錯誤的要把它糾正,這是教育。最重要不可以自私自利的心,要努力,要好學。學習裡面最重要的是德行智慧、技能學成之後,為社會服務,父母從小要教;為國家服務,為全世界人類服務,這個偉大。那個愚痴父母,為自己家庭賺錢,家庭享受。你要曉得,諺語說得好,「一家飽暖千家怨」,你一家很富裕,你不照顧別人,別人都是你的冤親債主,恨你入骨,到你運衰的時候,群起而攻之,你這個家就滅亡了。所以要布施恩德,自己有能力、有財富布施貧窮的人你這家道永遠不衰。為什麼?貧窮人擁護你,「你是好人,你肯幫助我們,我們希望你發大財,你發大財我們沾光」,各個人幫忙。你要不照顧別人,你發財,人家就恨你,你家失火了,他絕不來救火,「燒得好!燒得好!」你家裡要被強盜搶劫的時候,他在旁邊看,「搶得好!該搶!」都會變成這個現象這是人之常情。一定要幫助別人,要幫助社會。我們幫助別人,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別人幫助我們,互相幫助,所以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我也遇到很多同參道友,甚至於一些老法師問我:「凈空法師我要跟你學習。」我說:「學什麼?我有什麼好學,我什麼都沒有。」他說:「你的法緣殊勝,你教教我。」我說:「這個很簡單布施。你布施法緣就好你不布施,你哪來的法緣?」我們這幾十年來,我在台上講經今年四十一年了,我們的錄像帶、錄音帶,現在做的光碟以及書本,我們後頭版權頁都是「歡迎翻印」,絕對沒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決定沒有這個字樣,所以我們的東西流通到全世界,法緣這么勝。假如我後頭印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法緣就完了。今天為什麼在世界上產生這么大的影響,很多同修告訴我,最保守的估計超過兩億人,很保守的估計。什麼原因?就是沒有版權,大家歡喜流通。我們是利益社會利益大眾,你何必要版權?你要那個版權,你拿的幾個錢?太有限了。我們沒有版權,你看看這個人氣多旺。我住在新加坡這個地方,每個月都有從國外來的幾百人來看我,來看我的都會帶一點供養,錢太多了,比你版權收入不知道超過多少倍,這都是事實

  我們拿這些錢做更多的東西,跟全世界各個地方結緣。所以錢多多做,錢少少做,沒有錢最好了,沒有錢我沒有事,我可以找個山明水秀的地方去隱居,去讀書,去念佛,那多快樂!所以現在搞得沒有辦法,你們送這么多錢來怎麼辦?我要辦法把它怎麼用出去,很快把它用出去,這個東西絕不能留。財是古人講的通貨,像流水一樣,一定要流通,大去大來,小去小來,不去就不來了。通貨要流通才行,財不可以積,一積就錯了,佛在經上講的「積財喪道」,道就沒有了,所以財不可以積,財一定要用,特別要幫助苦難的人。所以我們多做利益社會利益大眾事情這是真實功德,你這一生沒有白來,你沒有白過。

  所以諸位到此地來,最重要的是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放下,只要把這十二個字放下,你學佛你就決定能成佛。你學佛不能成佛,這十二個字當中總有幾個字沒放下,造成障礙。佛菩薩之所以能成佛菩薩,他這十二字完全沒有了。學佛,大家聽說諸佛菩薩乘願再來什麼叫「乘願再來」?我們如果發個願,願力超過我們的業力我們現在就乘願再來了。佛菩薩是什麼願?我們知道,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這個身體是為大眾服務的,不是為自己。我們今天得這個身體,念念是為我的,為我業力身體不是我的,身體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一個工具,那你就是乘願再來,你跟佛菩薩沒有兩樣。所謂凡夫跟佛只在一念之差,一念迷,迷什麼?迷這個身是我,一切都為我,迷!佛菩薩覺,覺的是什麼?身體不是我,身體是為眾生服務的工具,盡量發揮這個工具,為一切眾生造福,就這么一個念頭;轉過來,凡夫成佛了。不為自己,自己的福報無量無邊,智慧無量無邊,我們在這裡做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你們學佛這一生當中肯定成就。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總結的問題一大堆,他們打字的時候給我這一本,我慢慢的跟諸位來解釋,這都在此地。《十善道經昨天來了,印得很多,希望諸位都帶一本回去,常常去念,非常非常好。

  佛說十善道經(第二集)2000/4/22新加坡凈宗學會檔名:19-14-002

  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還是有幾個問題必須要解答,同學們兩天就要回中國,要離開此地。第一個問題,他問往生極樂世界之後,是不是馬上可以回來度眾生?還是需要等到「花開見佛悟無生」方可?

  這個問題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彌陀非常慈悲對於悲心很重的人,法緣殊勝的人,有特別的加持。如果是他發願要先度眾生,後成就自己,佛也幫助他,只要跟阿彌陀佛見了面,就能夠得到彌陀本願的加持,無論在哪一道受生,都不會迷失自性。所以這是不可思議法門,也是自古以來許多祖師大德們講的「難信之法」,這個法是佛在一切經裡面從來沒有講過的,一切諸佛剎土從來也沒有這些事情,唯獨西方世界有。這個理非常之深,事很明顯,我們要相信。

  佛法是教育,而不宗教這是我們已經把它認識清楚了。佛陀的教學跟孔老夫子精神完全相同,「有教無類」,也就是對一切眾生平等教化。但是夫子確實他教學的範圍是在世間,而且只在世間。至於天道鬼神夫子常講「敬鬼神而遠之」,我們奉祀他,但是不能夠親近學習。「遠」是這個意思,就是不跟他學習。而釋迦牟尼佛的教學範圍就大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範圍廣大而沒有邊際。這裡面講十法界,現在科學家講的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不同維次到底有多少數目,沒有人知道。在理論上講是無量數的,而佛統統都教化。佛有什麼能力?佛不是說他有能力,佛是講的每一個人自性本能。我們仔細思惟,它的理論能夠站得住腳,我們會點頭,會相信。自性是什麼?真心。我們的真心,我們的本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才藝、無量相好。我們常講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而實際上佛講的,大乘上講的,「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你本來有的。所以佛說他沒有東西教人,他教人的東西,全是一切眾生本能。但是他本能恢復了,他說眾生本能是隱藏住,有東西把你蓋覆住,使你的本能不出來,不起作用;不是沒有,確確實實有。所以佛看一切眾生平等的,沒有高下,不但是「法門平等,沒有高下」,常講「生佛平等」,生是眾生,佛是諸佛如來,生佛平等,性相一如,理事不二。這是大乘上講的經義,這是事實真相

  為什麼世間聰明,有愚鈍的?那就是你蓋覆的煩惱有輕重厚薄不同。煩惱的人智慧就高一點;煩惱的人智慧就低一點;造作善業多的人相貌就端嚴;造作惡業的人相貌醜陋,這個境界有一定,千變萬化。跟我身體一樣,身體也是屬於境界這是現相,「相隨心轉」。所以一個修行人認真斷惡修善,過幾年看他相貌變了,相貌好了,變得很慈祥,說明他修行功夫得力了。相隨心轉,境界也隨心轉。如果我們一個人一生都被外面境界所轉,這就是說你會受外面境界影響,你是凡夫你自己做不了主。你要能轉境界你不會受境界影響,你能夠影響境界,這個人就是佛,《楞嚴經》上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所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之後,無論到什麼地方眾生,別說是人間來,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他哪一道都能去,他空間維次全部突破了,他不受外面環境影響,這有功夫了。這個功夫,當然一方面是自己修的,更大方面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使你恆住念佛三昧,你才有這個功夫

  我們要問,有沒有必要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絕對有必要。所以我們肯定西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有。明末清初,蕅益大師別號叫「西有道人」,西方有,他真信!他說極樂世界確實有,阿彌陀佛確實有,所以他叫「西有道人」,這是我們要肯定的。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是決定不同維次的空間,他是高維次,極高無上,他是把所有一切不同空間維次全部突破了。所以世尊讚歎他「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光中極尊」是讚歎他的智慧能力,空間維次全部突破;「佛中之王」是讚歎他的德行。我們對這個要相信,釋迦牟尼佛決定不講假話

  而諸佛菩薩世間示現,記住一個原則,必定是針對現前社會需要,提供拯救解決的方法,這個對我們才真正有利益。對現前不適用的這些理論方法,他決定不說。我們今天的社會生了嚴重的危機,我們要知道這個危機是教育徹底失敗了。過去世界還能維持一個祥和,原因在哪裡?全世界對於道德倫理的教育疏忽了,中國人重視。《十善道經》序文講,十分之一的人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十分之九的人沾光。我們中國人口佔全世界比例不止十分之一,有五分之一,五分之一里頭,有一的人接受儒家的教育、佛法的教育,這個世界就能安定就能夠維持。在這一個世紀當中,這一個世紀的前半個世紀還好,我還受到一點教育。我在抗戰期間,抗戰是個界限,抗戰期間到勝利之前,家庭父母學校老師給我們講一點倫常道德,我們還受一點薰習;抗戰勝利之後,沒人講了。

  所以現代人不懂得做人,我們看到小朋友,他的思想、他的言行,仔細觀察感覺得很恐怖。三、四歲的小孩電視,天天霸佔著電視,在家裡客廳有大電視房間有小電視,他父母要看的節目跟他不一樣,父母叫他「你到你的房間,去看你的小電視」,「不,小人看大電視大人看小電視」。這種思想言行,我們聽到之後提心吊膽,目無尊長。他長大之後怎麼辦?所以想想他從小就這樣子來養成,小孩很可愛,現在是可愛,大了就不可愛了,這是對教育上的疏忽。所以二十年之後,三十年之後,外國宗教講的世界末日我很相信。這個問題現在要不重視它,要不認真的想辦法來挽救,二、三十年之後,這世界救了。所以今天學校教育不講了,這個社會這些樣子,你打開電視,打開這些網路,裡面內容是什麼?殺盜淫妄。全世界眾生腦子裡都想的這些,這還得了嗎?眾業所感大家都惡業惡業天天增長,果報就不可收拾,世界末日真的就到了。基督教講世界末日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也講世界末日佛教雖然不講世界末日,佛講有末法時期、有滅法時期佛家善惡果報,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決定有惡報

  聰明人、有智慧的人,在這一生短短期間當中,要懂得修福。什麼叫善?什麼叫惡?必須有能力、有智慧辨別。凡是利益一切眾生,幫助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是善。凡是利益自己,利益自己的團體,損害別人,欺騙別人,這是惡。惡的果報在三途,這又何必?人在世間你能幾天?算你活上一百歲也不過三萬六千日,想一想太短暫了。這么短暫的時間去造作罪業,墮落在三途,那個時間就長了。不值得!所以在這個世間聖賢書,受好的教育,必定要克服自己的煩惱,克服自己的慾望,真正發心利益眾生

  你說你要想回來度眾生,我常講要度眾生是先度自己,你自己沒有得度,你怎麼能度得了眾生?怎樣度自己?把自己的煩惱習氣全部改掉,就是度自己。《十善道經》就是標準殺生習氣、是煩惱,我從今而後不殺生不懂這個道理的時候,常常看到蚊蟲螞蟻蒼蠅這些小動物在我房間干擾,有意無意就把它死了;學佛之後,再也不殺,它也是一條命。螞蟻到這兒來,它也是來找東西吃,出來覓食、謀生的,它沒有犯死罪,我們為什麼要殺它?決定不可以。我們用什麼方法來對待它?慈悲心對它,我們要布施供養它,它找東西吃,我們給一點東西放在門外院子裡面,它慢慢就到那邊去了,以後它就會再干擾了。不需要殺它,不需要防範,不需要殺蟲劑,什麼都不需要,我們可以跟它溝通,它有靈性。凡是有靈性,你殺它,難道它沒有報復的心理嗎?將來它得人身,我們變螞蟻,他又來殺我們,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所以這個事情決定不能幹。

  偷盜是最容易犯的,凡是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都是屬於偷盜。有些人說,不損人如何能利己?這個觀念就是錯誤,就是迷惑,他不知道利人才是真正利己,真誠心去利益眾生佛教給我們「廣修供養」,廣是廣大,沒有邊際,對一切眾生我們盡心儘力供養他、布施他,果報不可思議。我們布施這一國家的人民,你要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來生果報一定是在這個國家國王。為什麼?你對他有恩惠。你要布施世界你就作輪王,佛經裡面講的統治全世界大王世界的盟主,許多國家都情願聽你的教誨,都服從你的號令,從布施得來的。你今天有錢,賺了很多錢,你前世修的財布施;你今天有智慧,你過去生中修的法布施;你得健康長壽,是你修的無畏布施。修什麼因,得什麼果。沒有修因,今天想盡方法去得果報,得不到!沒有這回事情

  所以干哪一個行業能賺錢,我不相信!哪一個行業都不能賺錢。你真命里頭有的,布施多了,無論幹什麼事情都賺錢,命里有!你做那個事業那是緣,你有因,因結到緣,果就現前了。你沒有因,緣再殊勝,你什麼也得不到。這些道理事實真相,唯有佛講得透徹、講得明了。所以度眾生先要度自己,度自己先要改變自己的煩惱習氣。頭一個要改的,是把自私自利的心改掉,學佛菩薩,佛菩薩沒有自己,《金剛經》上說得好,「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隨類化身。我到這個世間來就是行菩薩道的,就是來度眾生的,度自己就是度眾生。因為度自己就做一個榜樣你是社會大眾的模範、社會大眾榜樣讓人家看到你,尊重你,效法你,向你學習,你就度了他。你不能度自己,你決定度不了別人,你說得再好,人家看看你不像,那怎麼行?釋迦牟尼佛、諸大菩薩歷代祖師大德他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一生唯有修善,絕不作惡。只有利益眾生,絕不利益自己,眾生就是自己,利益眾生是真正利益自己。所以心量要大,諺語說得好,「量大福大」,量小福就小。一絲一毫的善行,如果心量大,他這個善行就擴大,就變大了;心量小,做再多的善事果報還是小,它不會超過你的心量。所以頭一個要把心量拓開,「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遵守佛菩薩的教誨。我們今天把聖教歸納為五個綱領,我們很容易記,很容易學習,一定要很認真努力,天天去做

  第二個問題,釋迦牟尼佛示現有「馬麥之報」及三天頭痛,阿彌陀佛如果到這邊來示現,是不是也有這個現象出現?

  有,這是教化眾生,告訴眾生因果可畏。成了佛,不能說就沒有果報、過去造的惡沒有惡報了,成了惡報也現前。也現前,他無所謂,他知道這是還債,一筆勾消了,非常快樂接受果報世間人迷惑,接受苦報他不甘心,他怨天尤人。佛菩薩知道業因果報,所謂是「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不是沒有因果,不昧就是對於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佛說十善道經(第三集)2000/04/23新加坡凈宗學會檔名:19-14-003

  諸位同學,大家好!從網路上傳來的問題,匯集起來已經不少了我想我們另外找時間來答覆。有一同學這一兩天就要離開新加坡時間非常寶貴,今天我們開始討論《十善道經》,在這一經典裡面,也能把我們許許多多的問題解釋了。像此地有一個問題,宗教融合是一大勝事,若我們也去聽外教的經典,是否與「一門深入」相違背?對於正教教派,譬如清海、盧勝彥,當如何應對?

  這個問得好,教確實有邪正,要辨別清楚。可是對於深位的人他們的見解就不一樣了,這些人真正到了不受外境的干擾,所以邪正就沒有了。我們現在凡夫,會受外面環境影響,於是邪正就必須要辨別,要遠邪親正,這是隨順根機來說的。

  今天大家請看《十善道經》,前面有雍正皇帝的「上諭」,我們來看這一篇。清朝的帝王都是佛門弟子,而且在康熙雍正乾隆這三朝,是前清鼎盛的時期,他們請法師在宮廷裡面講經,我們在記載里頭看到講《無量壽經》,以《無量壽經》的理論教誨來治國,這是非常值得讚歎的。宮廷裡面讀經講經,建立了共識,這是非常有智慧、非常高明的作法他不自己的意思,不叫別人聽我怎麼說,不是的。聽佛說皇帝要聽佛的,臣子庶民都聽佛的,人心平了,所以天下大治。我們看他這一篇,就曉得清朝怎樣把國家治好這個地方透一點消息。「上諭」,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皇帝的訓辭。

  【朕惟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也,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

  這一段是主旨、總綱,一語說破了。「朕」這個字是上古時代有一切人的自稱,就像現在稱「我」,上古時代都稱「朕」。這個字變成皇帝專用是秦始皇,秦始皇才開始這個「朕」是皇帝的自稱,以後一般人稱自己就不用這個字,我們要曉得這個字來源。『朕惟』,用現在的話來說,是我認為、我以為,就是這個意思。『三教』,是中國古時候「儒、釋、道」,講這三家,這三家都是屬於教學。諸位要曉得,這個「教」是教學,不是宗教宗教中國確實是很晚才有這個名稱,而且不是從中國來的,是從日本傳來的。所以中國沒有「宗教」這個名詞,也沒宗教這個概念,這是從外面傳來的。

  中國講教是教化的意思,教育的意思,怎麼樣教化眾生。「教化」這兩個字的意思非常好,教是行為,化是結果,我們接受聖賢人的教導,於是就產生變化,這是常講的變化氣質,化惡為善,化迷為悟,化凡為聖,這是講教學的效果。所以中國人用的辭彙,教是因,化是果,意思非常的完美這是儒家道家佛家三種教育。『覺民於海內』,是教人民覺悟。海內是指中國,在中國推行覺民的教育,這個意思多好!絕不是迷信,是教眾生覺悟。『理同出於一原』,它的理論根據是相同的,在形式上來看,都是依據孝道師道,這是「儒、釋、道」三家都講孝道,都講尊師。雖然他們說法不一樣,方法也有差異,他的方向目標決定是相同的,所以『道並行而不悖』。中國這么大的幅員,這么多的人口,在從前國家沒有立這么多的學校,誰去教化眾生?這三家,他們擔負起教化眾生責任,幫助國家,幫助帝王,幫助社會,使社會大眾真正得到安和樂利、幸福生活這是把這三教他們的殊勝利益,一語道破!

  可是人他有分別執著他有煩惱習氣,於是互不相容,這種情形不難理解。現在社會這個問題更嚴重,毛病發生在哪裡?雍正也一句話道破。

  【人惟不能豁然貫通】

  這是根本的毛病。為什麼互不相容,互相嫉妒排斥?就是沒有豁然貫通。豁然是大悟,能夠悟入聖賢人境界事理貫通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不能豁然貫通。

  【於是人各異心

  異心就是講的妄想分別執著每個人妄想分別執著不一樣。

  【心各異見】

  每個人看法想法不一樣,於是煩惱習氣現前了。

  【慕道者謂佛不如道之尊】

  慕道就是道教道教信徒他說佛沒有道那麼尊貴這就是尊道貶佛,問題就出來了

  【向佛者謂道不如佛之大】

  佛弟子尊崇佛,佛大,道沒有佛大。

  【而儒者又兼辟二氏以為異端】

  孔子學生把道跟佛闢作異端,異端就是不是正法,比邪法講得客氣一點,不是正道。於是三教就互相排斥。

  【懷挾私心,紛爭角勝而不相下。】

  這個事情自古以來就有尤其是信徒信徒之間,存在矛盾對立,彼此爭勝而不相下。往上面去,上面去沒有。前幾天李木源居士還跟我說他說從前太虛門下弟子跟圓瑛門下弟子,互相不相容,彼此攻擊,彼此不相讓。以後這兩位法師見面,非常客氣,信徒一看,怎麼回事情,怎麼兩位和尚他們見面這么客氣?上面沒有這回事情,下面不服,總以為自己的師父了不起是第一,別人都不如。現在這習氣更深了,到處都能看見。所以我們讀這一篇「上諭」,感觸很深。換句話說,上面沒有過失,過失都在下面。我們再往下看。

  【朕以持三教之論,亦惟得其平而已矣。】

  這是雍正皇帝自己說的,他對於三教的看法,跟別人就不一樣。為什麼?三教都下過功夫這就是前面講的豁然貫通。「亦惟得其平而已矣」,平是平等,三教確實平等。我們今天看新加坡新加坡現在是九個宗教,過去這九個宗教彼此不相往來,也是各個以為自己第一,別人總是不如,在佛法裡面叫「自贊毀他」。佛說「自贊毀他」這一條,在《瑜伽戒本》裡面是重戒,《梵網戒本》裡面都列入了戒條,不容許的。「自贊毀他」是在造業,你對別人並不了解,就輕易毀謗,這個罪很重。「自贊」是傲慢,是屬於貪瞋痴的一分。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法平等,佛在《金剛經》上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有些人說,佛講「法門平等」,大概是釋迦牟尼所說的一切經教。這是我們這樣想法,是不是佛的意思?誰也不敢講。佛是這個意思嗎?我們今天讀《華嚴》,從《華嚴》裡面的啟示來說,佛不是這個意思,佛講的法門平等,是世出世間一切法,包括所有宗教,還包括邪法。為什麼?它才能與大方廣相應,邪法不收在里頭,那就不是大方廣。

  邪法跟正法平等,這個道理很難懂了。為什麼說它平等?同出於一源。正法是心現識變的,邪法也是心現識變的,離開心識,世出世間有一可得。邪正從哪裡分?我們大乘經讀多了,曉得與法性相應的叫正,與法性相違背的叫邪,邪正是這么分的。相應不相應我們不談它,根是一個都是這兒生的,我們要深深明白這個道理。然後回過頭來觀察自己,我們自己一念善心是正,一念貪瞋痴是邪,邪正就在本身。一念惡,是妄想分別里頭變現出來的;一念善,是正知里頭變現出來的。妄想跟正知是一不是二,迷了時候叫妄,覺了時候就叫正。由此可知,正法邪法就是覺迷而已。覺悟了,邪法就變成正法;迷了,正法也變成邪法,這才是真正明白道理。所以三教的教人都叫覺,覺就是正法,教人轉迷為覺。迷了的相是六道三途,覺悟的相是四聖、一真,現相不一樣,果報不一樣,迷的果報苦,覺悟果報樂。

  【能得其平】

  以清凈平等心來看。

  【則外略形跡之異,內證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無異旨,無非欲人同歸於善。】

  你真正明白,真正通達,你就不在乎形式,而著重它的內涵,著重它的實質。我頭一次跟納丹總統見面的時候,他就我說了這么一句話他說他在所有宗教裡面,最尊敬的是佛教佛教重實質而不重視形式。這個話內行,不是外行人說得出來的,所以我們對他尊敬。能透過這一關,不但世出世間的的宗教平等了,一切諸法平等,我們的平等性智才能夠現前,分別執著才能放下。大乘法裡面講,「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又跟我們說,「哪一法不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妖魔鬼怪也是佛法。佛是什麼?覺的意思,你只要通達明了覺悟了,這個法就叫佛法;你要是不明了、不覺悟,迷在其中,經典、《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佛法,要明白這個道理。法是一切諸法這是我們平常解釋宇宙人生一切的道理,一切演變的過程形相,用一個字作總代名詞叫「法」。佛是什麼意思?對於這些法都明了通達就叫佛,世出世間一切法徹底通達明了,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他對於一切法不迷惑。

  明了之後,我們才曉得只要是正法正法是什麼?與善相應,與覺相應,佛法講三個字標準是「覺、正、凈」,與「覺正凈」相應的就叫佛法,與「覺正凈」相違背的,我們叫邪法。諸位想想看,法哪有邪正?邪正在迷悟,悟了就「覺正凈」,迷了就是「迷邪染」。覺的對面是迷,正的對面是邪,凈的對面是染。如果這個法教我們「迷邪染」,這就不正法,我們稱它作邪教、邪法;他教給我的是「覺正凈」,這是正法。我們沒有明心見性,換句話說,我們在十法界裡面要學正法,要遠離邪法,等到你超越十法界,你到一真法界裡面去了,邪正就沒有了。在十法界里頭有,一真法界裡面沒有,一真法界圓滿大覺,這個道理要懂。好,今天時間到了,這個「上諭」後面還有一大段,我們明天接著再講。

  佛說十善道經(第四集)2000/04/24新加坡凈宗學會檔名:19-14-004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諸位掀開經本,我們接著看雍正皇帝的「上諭」,第一面倒數第三行下半段看起,我把這個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導人於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誘掖獎勸,有一不引人為善者哉。】

  從這兒看起。前面一段,是把三教宗旨為我們說出來,宗旨、它的根源,這也正是佛家講的契機契理,理是同出於一原,機就不一樣,所以才有三種教學的方法,接引三類不同的根性。這個跟大乘佛法講的教學原理原則完全相應,方法形式雖然不一樣,它的方向目標相同,那就是同歸於善。善的標準是要與心性相應,與性德相應,這是不變的原則,但是與心性相應的程度,確實有淺深廣狹不同。我們知道法身是最清凈的,法身大士;四聖法界法身大士就稍微遠一點,天道又遠一點,人道就更遠了,三惡道完全違背性德。佛的教誡,佛給我們制定的一些規律佛家常講的戒律都是本著這個原則而說出來的,這是我們應當要明了,然後才能體會到諸佛菩薩真實智慧,無盡的慈悲,善巧方便。

  尤其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對於「形跡」絕不把它放在心上,而重實質。「形跡」是關於契機的,實質是契理的,果然契理,眾生的根性無量無邊,我們沒辦法了解。《華嚴》裡面,居然用貪瞋痴接引一類眾生,我們看起來好像是與性德相違背,其實他不違背。我們去做就違背了,他去做就不違背,原因在哪裡?他心地清凈他不染著,和光同塵。我們為什麼不能做?我們染著。換句話說,我們接觸境界會起妄想分別執著法身大士接觸境界,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高就高在這個地方。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與法性相應;染妄想分別執著這就相違背,那叫造業。於是佛給我們制定戒行,我們是最初級的,所以一定要明了,要能肯定,我們今天是最初級。佛教給我們什麼?十善業道,這是最初級的,佛教幼稚園。我們能不能做到?要不能做到,那佛教幼稚園的資格都沒有,這是我們自己要反省的。我們學佛究竟在哪個階段、在哪個等級,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晚近太虛法師所講「五乘佛法的人乘,五戒十善屬於人乘,天乘還要加四無量心,多少都有一定慧,才能從這個向上提升。

  我們今天接著看『夫佛氏之五戒十善』,這個「夫」沒有意義,是語助詞,佛家所說五戒十善這是佛法基礎佛法的大根大本。『導人於善也』,「導」是引導,誘導人向善。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學起,別人不能做,我們一定要做,決定要遵守。戒跟善在形相上相同,在果德上不相同,這個要知道,所以受戒跟行善不一樣。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裡面也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看起來好像都一樣,但是他果報不相同。戒是你正式接受佛陀的教誨,你自己發願就如世間人所講的發誓,你曾經發過誓願要學十善沒有,十善你沒有發這種心。果報十善是希求福報五戒不是福報,這裡頭不一樣。五戒的是什麼?求的是清凈心,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形式上是一樣的,目的方向迥然不同,一個是希求福報,一個是希求定慧這是戒跟善有差別五戒一定要在菩薩面前受,十善不必要。所以同樣修學這幾個科目,用意在哪裡?目的在哪裡?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法清凈心比什麼都重要,戒能斷「貪瞋痴慢疑」,善沒有這種能力,用意也不在此。所以這是基礎的,引導人向善。

  『吾儒之五常百行』,我們從這個地方看,雍正皇帝他稱「吾儒」,他用這兩個字他是中國人,認同中國他不外國人,滿清入主中國,跟中國就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民族。「吾儒」,我們儒家你看看這個味道儒家講的「五常」跟佛家講的「五戒」,非常接近。五常是「仁、義、禮、智、信」,仁就不殺生殺生就不仁;義是不偷盜,禮是不邪淫,智是不飲酒,信是不妄語,跟佛家五戒相同。人能夠持五戒來生一定得人身。我們能得人身,過去生中持五戒,這在大乘法裡面叫「引業」,引導你到人道裡面來受生。我們都得人身,是同一個引業;但是每一個人面貌不相同,生活環境不相同,富貴貧賤不相同,這是另外一個力量,這個力量叫「滿業」。滿業是什麼?善惡業。過去生中修的善業多,這一生就富貴;修的善業少,這一生就比較貧困。兩種力量,我們自己要清楚、要明了,然後就不怨天尤人。縱然生活逆境當中,也不怨天尤人,為什麼?過去生中造的不善因,這一生得的這果報,自己當然能夠樂於接受,這個人才能夠修道,才能夠行道。如果怨天尤人,這個念頭就造罪業。

  「五常」,是中國幾千年祖宗教導子弟,處事待人接物的常規;「常」就是不可以間斷的。中國人接受這個教育幾千年,雖然在近代失去了,大家不講了,那個根總在。今天我們講仁義道德,講大乘佛法中國人容易接受,這是什麼原因?它還有根。我們從五戒、從五常這個教育來觀察,中國人看一切人、看一切物都是善的,一切人都是好人,「仁者無敵」。五常頭一個就是「仁」,仁慈的人沒有敵對。如果跟我是敵對的,這個人就不仁慈。別人可以跟我敵對,我絕不跟別人敵對。叫別人不跟我敵對,那個難!這個不是聖賢人的教導。聖賢人教導,我自己不可以跟別人作對,別人跟我作是他事情。他輕視我,我們不敢輕視他;他毀謗我,我們不可以毀謗他;他侮辱我、陷害我,我們絕不能用報復的心理看他這是學聖學賢,聖賢人凡夫差別在此地。凡夫造業,聖賢人積德修功,不一樣!否則的話,我們讀聖賢書、學聖賢教,學到哪裡去了?這幾個科目要牢牢的記住,一時一刻都不能違背,這叫修行

  如果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違背了五戒五常,你錯了。知道錯了,趕快把它修正過來,這是世出世間大聖大賢善惡標準這叫善。符合這個標準才叫善,不符合這個標準那就不善。別人不善,我們不可以跟著他做不善,我們要行善去感化他。眾生為什麼造作不善?煩惱習氣太重,沒有人教導他,佛在《無量壽經》上講得好了,「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可以原諒他。他的父母沒有教過他,他的老師沒有教過他,他的長輩沒有教過他,他怎麼會知道?沒有人教,他知道,那是菩薩再來的,那是賢人,不是凡人凡人沒有人教誨,煩惱習氣哪有不現行的道理?所以我們明了,此地雖然講「儒釋道」三教,實際上內容講到佛跟儒。「百行」,行是行為,百是形容多,絕對不是說一百條。五常這個「五」,是實實在在的數字,百行就不是一個實在的數字是一個形容詞。儒家所講的「三千威儀」,這在《儀禮》裡面所說的,百行就是指這些,都是『誘掖獎勸』,引人為善

  下面雍正皇帝舉了一段公案,這段公案是南北朝時宋朝的一段故事

  【昔宋文帝,問侍中何尚之曰,六經本是濟俗。】

  《六經》是儒家的,儒家全部的典籍,大家都知道《十三經》,它一共有十三部。《六經》實際上也就是指《十三經》,它的宗旨,教學的宗旨是『濟俗』;換句話說,端正社會風氣,它目的在此地。

  【若性靈真要,則以佛經為指南。】

  講到心性之學,佛經是第一,也就是宇宙人生真相佛經講得非常透徹。佛經內容,用今天學術界的科目來說,無所不包,真正是經典裡面常講的大圓滿。宋文帝他懂。

  【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則吾坐致太平矣。】

  推崇佛教。『率土之民』,用現在的話說,是舉國的人民、全國人民,都能夠學習佛法,都夠接受佛陀的教育。『淳』是真誠的心,『此』就是講的佛教都能夠以淳樸的心、真誠的心,接受佛陀的教誨。宋文帝說,那我就『坐致太平』,天下無事,作太平天子,什麼心都不必操。

  這是從國家領導人對於三教的認知雍正能夠舉出這幾句話,當然他認知,他贊同這個說法,他欣賞這個說法,我們也就曉得他當然學習這種作法。至於他做到多少,與他的領悟有關係;他做不到的部分,與他的習染有關係。習染是煩惱習氣功夫愈深,煩惱習氣就愈淡薄。真正契入境界皇帝不做了,清朝順治皇帝就出家了釋迦牟尼通達這個,王位要了,一心一意從事於教學的工作,這比做皇帝快樂這是大樂,比做皇帝還要富貴。那必須真正通了的人才行,沒有完全通達,還是不行。雍正算是很不錯,雍正為他兒子奠定了根基,所以乾隆是清朝最盛的一代,他奠下的根基。我們知道康熙雍正乾隆這三朝,宮廷裡面天天念《無量壽經》,講《無量壽經》,這是他們的理念,以《無量壽經》來治國,他們有這個共識。

  下面是何尚之的對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何尚之的對話,給我們很大的啟示,諸位如果是明了了,今天世界雖然亂,我們認真努力修學,你會有信心幫助社會,幫助這些苦難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不要以為我們個人修持這個力量太渺小了,那我們是不了解真相,了解事實真相,你就不會有這種分別執著。我們一個人認真修行,縱然一點作為都沒有,但是潛移默化,這個力量還是不可思議,會影響你周邊的人,會影響世界,會影響後世。一個人的修持功德之大,我們要不深入經藏,沒有法子了解,總認為一個人修行有什麼了不起?一個人造罪業,有什麼了不起?一個人造罪業,連累社會,連累後世,過也是沒有法子說的。必須要把這些理事搞清楚,斷惡修善,破迷開悟

  佛說十善道經(第五集)2000/04/25新加坡凈宗學會檔名:19-14-005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十善道經》,雍正皇帝「上諭」第二面,第一行最後一句看起。

  【何尚之對曰。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則百人和睦。持此風教。以周寰區。則編戶億千。仁人百萬。而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國。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

  我們看這一段。這段話是雍正皇帝引用過去宋文帝跟何尚之的一段對話,這些人都非常明了儒釋道三家在那個時候教學的成果,對於社會安定、政權的鞏固、和平和人民的安樂,有積極的貢獻。所以文帝說「六經本是濟俗」,《六經》就是指儒家的教學,如果講到「性靈真要」,這是屬於佛家講得清楚,要是全國人民都能夠接受儒跟佛的教導,他說我就可以坐享太平,就是太平天子

  接著何尚之這一段對話很重要給我們帶來很大的信心。『百家之鄉』,一百家,在當時我們用概略的估計是一家四口,百家就是四百人,這四百多人裡面,他說要有十個人持五戒,這十個人淳厚、謹朴(謹慎、樸素),他就能感化這一百家。我們想想,這是百分之一的數字,百分之一、二,一百個人里頭有一兩個人,真正接受儒、佛的教育,真正能夠理解,依教奉行,對於社會風俗就能產生這么大效果。『千室之邑』,邑是一個都市、一個城市,這個城市有一千戶,這一城市裡面有一百個人持十善,真正能依十善業道去修學,這一百個人和睦,他就能感化這個都市。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這個世界亂了,人心壞了,感覺到失望無救了,這個觀念錯誤的。我們自己要認真努力修學。他們做不善,我們行善,要有耐心,時間久了必定能夠感化這些人。我們看上古時代中國歷史裡頭記載的舜王,他的父母兄弟都是很惡劣的,時時刻刻要置他於死地。他能夠盡孝,真的像六祖能大師所說的,「不見世間過」,只看到別人的好處而不看別人的缺點父母對我不好,他總是反省「我做得如法,我做得不好,才讓他生氣」,天天在反省,天天在改過,這樣三、五年下來,全家被感動了。這一和睦之後,就感動他的鄰里鄉黨,最後感動到國王,是堯王,堯王聽到這個事情,特地來訪問他。所以中國講孝,舜擺在第一個。堯王把兩個女兒給他,把王位給他孝感天地!一個人積行,以真誠心積集一切善行,能感動一家,感動一鄉,感動一國。這在佛法裡面叫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所以我們不要看社會風氣不好,自己就灰心,就退轉了,這個錯誤的,要更積極舍己為人,做社會、做大眾的好榜樣

  佛家的教學,它的根本跟儒家講的完全相同,在「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這三句就落實在十善業道。如果沒有十善,這三句是口號,是空洞的,用十善來落實孝親尊師。在佛家裡面,這個意思講得更深更廣,「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佛家講的孝順孝順一切眾生。誰做到了?在中國歷史上舜做到了,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不是沒有人做到,不是沒有效果。佛菩薩做到了,在經典裡面的記載,那總是外國。舜做到了,舜是中國人,中國歷史上有明確的記載。這樣的人歷代都有,諸位如果讀《二十五史》,你就能發現。現在在新加坡,我們常常提到的許哲居士做到了。你看她一個人,不僅影響整個新加坡,訊息傳播出去之後,影響東南亞整個地區,可惜能夠這么做的人少了

  我們今天雖然學佛五戒十善沒有做到,要真做!一個人做就能產生這么大效果,所以我們相信何尚之的話,如果這個地區有十個許哲,新加坡不是這個樣子。我們親眼看到了,我們要發心學習,舍己為人,為整個社會,為一切眾生。我們今天持五戒、學十善,不是光為自己,光為自己這個心量太小了。希望來生得福報,這一生能改善自己生活環境,這個意義太小了。我持五戒,我修十善,是為一切眾生。所以佛菩薩心量大,他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我們今天只要把心量放大到整個地球,我今天修行為他們修的,是為他做一個樣子,希望他們從自私自利回過頭來,一切能為一切眾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眾生造福。

  我們這個人的身體,我常講、講了很多次,身體世間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一個工具,不是「我」,一切為我錯了,這個世界沒有前途,一片黑暗。一切為眾生,決定沒有自己,念頭轉過來,一切眾生主人我是僕人我是伺候主人的,這是菩薩。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為一切眾生服務,做個好樣子這就是救度一切眾生。這種人中國很多,我們常常聽說,沒有被發現,沒有人去宣揚,要宣揚才能產生效果。所以許哲居士,我還想找專門的攝影師,給她錄一套記錄的錄像帶,向全世界流通。她雖然沒有讀過佛經,沒有接觸過佛法佛經上所講的她全做到了。一百零一歲才發心皈依在我講堂皈依的時候,我連五戒證書都送給她,她全做到了。這要像一般打分數的話,她滿分,她打一百分,這是我們的好樣子

  這種『風教』,風是風氣,教是教化,這樣良好的風氣教化。『以周寰區』,寰區是講國家。『則編戶億千,仁人百萬』,這個仁人就是能夠持五戒、持十善的,只要有一萬人能夠做到,整個國家風氣就變了,就能夠改過來了。下面舉例來說,人能夠行一善,他就去一惡。譬如說能持不殺生殺生之惡他就不做了;能持不偷盜,偷盜這種念頭行為,他就掉了。『去一惡,則息一刑』,國家的刑法是制裁那些違法之人人人都守法,刑法也就息了,沒用處了。『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國』。所以人,尤其是佛的學生,一定要做社會最好的榜樣,怎麼樣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先要從本身做起。善惡標準,就在這個冊子上。這個小冊子佛家經典分四大類:教、理、行、果,這是屬於行經,是教我們要拿行為去落實,這個不是研究討論的,是要切切實實去做到。

  佛菩薩是九法界一切眾生的好樣子,我們今天講的模範、表率,「學為人師」,師是表率;「行為世范」,他的行為是一切眾生的模範、榜樣。於是我們就要想到,我們起心動念有沒有想到,我這念頭能不能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如果不能做榜樣,這個念頭不能起。我的言語社會大眾有沒有正面的利益?沒有利益,這個話不能說,我的行為、一切造作都要利益社會大眾。不利於社會大眾的,不但是不能做念頭都不能起,這才是弟子,這才是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誨。否則的話,我們的書念到哪裡去了?我們到底學的是什麼?

  雍正皇帝這一段對話,換句話說,他肯定。在過去中國社會是儒釋道三家的教育,他有智慧,他看得清楚,三家教學雖然在手段方法不盡相同,根本是相同的。我們今天把這個意思展開來,新加坡九個宗教,九個宗教形式上不一樣,教化眾生方式上有差別理念上是相同的,所以九大宗教可以團結,可以合作。不相同的是枝葉,根本相同,哪有不能和睦相處的道理!我們試驗試驗,這兩年來成果出乎我們意料之外,新加坡九個宗教就像兄弟姊妹一樣,往來這么樣的親切,確實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道雖然不相同,但是不違背,這是我們在此地親目所睹的,這是在全世界做了一個好的樣子,好的開始。李木源居士我稱贊他,他是菩薩他是真的菩薩,九大宗教這些領導人、傳教師,也都真正是菩薩,為這個地區、為全世界人做出好樣子這就是貢獻。希望永遠化解種族的衝突宗教戰爭你說這個功德多大!

  末後這一句話說,『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洵」是深信的意思,我深深相信。這是國王大臣在討論,宋文帝相信,何尚之也深信不疑,可以垂拱坐致太平,只要把「儒釋道」這三種教學好好的推廣。中國歷代帝王,那個時候學校不普及,怎樣教化眾生?這是治國平天下一樁大事。就像一個家,你的家庭你要想希望家庭興旺,做父母的一定要懂得小孩,你的兒女他每天想什麼?他說什麼?他做什麼?你要好好的誘導他,要教導他,去惡為善,破迷開悟,你的家庭怎麼會不興旺?國家也是這個道理國家領導人:帝王大臣,他要懂得人民在想什麼,人民在說什麼,他在做什麼。如果這個要不懂沒有辦法去疏導、誘導他、教化他,這個國家社會怎麼可能安定?

  用什麼方法教他?道德教育,「儒釋道」都是人文教育。今天講人文教育,在中國古人講是德行的教育,教導你明了人與人關係人與自然環境關係這是生活教育。人與天地鬼神關係天地鬼神是什麼?就是與世間所有宗教,不是別的。講天地鬼神就是我們要懂得世間有許許多多宗教存在,他跟我們是什麼關係,我們跟他怎樣相處,是說這么一樁事情都是現實的,都是在我生活周邊,沒有辦法離開脫離,只要你把三種關係處好,你就真正過幸福美滿生活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就能做到。中國古聖先賢為我們說的寶貴教訓,《禮記?學記》是中國教育哲學,最古老的教育哲學,裡面兩句名言,「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個意思用現在的話說,建立一個政權,領導全國人民什麼最重要?教學。在現在的話來說,建立共識,這是屬於現在人講思想的教育,教你怎麼去想;想要想善的,不要想惡的。

  釋迦牟尼在這個經上講得好了,我們把這一最重要的話,我把它寫出來放在這個本子最前面;放在最前面,這是最重要的。這可以說是佛法教學的總綱領,教我們什麼?晝夜常念善法,晝夜思惟善法,晝夜觀察善法。這個善法就是十善標準,常念善法是心善,思惟善法是念頭善,觀察善法是行為善,這個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人要這樣修,他怎麼會不作佛?他怎麼會不作聖?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個「不見」是絕對不把世間一切過失、不善放在心上不可以!讓你的心純善,你的念頭純善,行為純善,你的前途一片光明,你的生活自在安樂。即算過最貧窮物質生活,也快樂無比,就像夫子讚歎顏回一樣,顏回的物質生活缺乏到極處,顏回天天快樂無比。他樂個什麼?他明了「道」,就是心善、念頭善、行為善,不在乎物質生活。所以社會才能夠永久的安定和平,不會去爭利,爭名逐利這個事情,他決定不幹

  後頭一句我們把它念掉:

  【斯言也。蓋以勸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

  到這裡是一個大段,這是這一段的總結,這一段是雍正皇帝說的。「斯言」是指上面宋文帝跟何尚之的對話,這個對話是勸善。能夠勸全國人民行善,這是天下之要道。清朝初期開國的君王都非常聰明,都很有智慧,他們推行宗教教育,那個時候佛教還是教育。佛教變成宗教,大概是嘉慶以後的事情,在乾隆時代佛教還不是宗教,還是屬於教育。所以佛教變成宗教,非常不幸,變成宗教時間也只是兩百多年而已,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了。我們學是學釋迦牟尼佛的教育,絕對不是搞迷信,搞迷信我們得不到佛法真實利益,只有教學我們才能得到真實利益。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佛說十善道經(第六集)2000/4/26新加坡凈宗學會檔名:19-14-006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十善道經》第二面,雍正皇帝「上諭」最後的一段,倒數第三行第二句看起。

  【而佛教之化貪吝。誘賢良。其旨亦本於此。】

  到這個地方這是一小段。前面說過,中國自古以來,儒釋道三家肩負起社會教育的使命,收到很好效果,所以每一個朝代執政的這些帝王,沒有一個不推崇三教的教學,幫助這個社會達到長治久安,也幫助帝王垂拱坐致太平,這在歷史上很明顯的能夠看到。諸位如果仔細去觀察,不是說某一個時代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佛教就興旺;國家衰弱,佛教就衰敗。你如果從這上面看,因果就顛倒了,好像佛法的興衰是隨著時局的,而不知道佛法的興衰決定社會的治亂。佛法興旺,善人多,社會安定,所以天下大治;佛法衰,學佛的人少,善人少,社會動亂了。所以三教的教學是因,治亂是果,一定要在這個地方辨別清楚。

  儒家禮記?學記》裡面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就是懂得因。建立一個政權,建立一個國家領導人民,什麼事情最重要?教育,教學為先。只要把教育搞好,人民能夠和睦相處,能夠平等對待,能夠修善斷惡,豈不是天下太平嗎?社會安定,人民幸福最重要的是教育。治國如是,治家也不例外。你要希望你的家庭興旺,家庭興旺必定要出好子孫,好子孫從哪裡來?還是從教育來。你不教,兒女怎麼會好?一定要教他。由此可知,無論哪個環境,教育最重要。工商界裡面能夠發達,事業能做得很成功,是對員工的教育。如果疏忽了教育,制度再好,都有弊病。我們看到外國許多大公司老闆出了問題,公司就倒閉了。你要問什麼原因?失敗在教育,疏忽了培植接班人,疏忽了對全體員工的教導。

  所以儒家提出來,「作之師,作之親,作之君」,這三個字是一貫的,並不單單指對於國家各級政府領導人而說的,是對於每一個眾生講的。任何一個人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德行成就事業都不能離開這個原則。「作之君」,是領導他。什麼叫領導?領是率先,領隊走在前面,後面人跟著他,領是率先。導的意思跟領很接近,你帶他走一條正路,跟在你後面的人不會走上歧途。領導的人要有智慧要有德行要有善巧方便。「作之親」,親是布施恩德。我們在佛家三種布施來講,領導無畏布施,「作之親」是內財布施,「作之師」是法布施你要父母愛護兒女的那個心情,愛護別人。你做一個公司老闆對你員工看作是你的子弟,所有員工看作自己子弟,以親情的愛護照顧。你想想看,員工哪有不盡忠的道理?「作之師」,師是教導他。人有這三個使命,這三個字能做到了,你沒有不成功的。你個人德行成功;「立德、立功、立言」,這是三不朽,儒家所讚歎的事業人人都能做得到,你做不到是你不懂這個道理你沒有認真去奉行,你沒把它做到。

  歷代帝王明白這個道理他有人教,從小最好的老師來輔導他,他明了,他懂得,知道所有聖賢的教學,理論基礎是相同的,方法善巧不同,那是對象不一樣,方向目標決定是相同,都是勸善。還舉出宋文帝跟何尚之的一段對話,這一段對話說得非常明確。在總結裡面,他說勸善才是天下之要道。佛家對於勸善的理論方法說得非常透徹,非常周詳。

  『佛教之化貪吝』,「貪吝」是一切眾生病根,三途地獄的根本。人能夠離貪瞋痴,就決定不墮三惡道,所以貪吝要連根拔除。吝是吝嗇,自己有的捨不得幫助人,不知道幫助人是真正的福報

  我們在沒有接觸佛法也不懂,這些大道理是章嘉大師給我的。我對老人家相信,相信是什麼原因?「君、親、師」這三個字他做到了。我們年輕親近他,真的把我們當作兒女看待,非常關心。我那時候工作,只有每個星期天去跟他見一次面,接受他的教誨。初學佛,有時候也偷懶,朋友邀約要去玩,就不去了不去,過幾天就打電話來,他問我:「你怎麼沒有來?是不是生病了?」非常關切,搞到以後不能不去你想那種關心、那種愛護,慈悲攝受愛心!我們真正生感激。教導我,我才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