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現觀庄嚴論》講記三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繼續講《現觀庄嚴論》。整個論典分四個部分,今天是甲三、論義。論義即論典的本體

  丙二、(令智者趨入論典之支分——必要關聯):

  前面已經講了頂禮也可說是誓言,同時也講了一般論典要具備的四種法相。第一,內容。如果沒有內容,無法利益眾生;第二,必要;第三,必要之必要;第四,關聯,它們之間的關聯。

  內容和必要是暫時要得到的,必要之必要是最終、究竟要得到的。論典屬於能詮,它陳述的內容是所詮,所以二者是所詮和能詮的關係。必要和必要之必要,是暫時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它們之間是彼生關係這叫關聯。

  一般論典都要具備這四個法相。所以此處講四個法相,這也是此論典的立宗部分。

  大師於此說,一切相智道。

  非余所能領,於十法行性。

  經義住正念,具慧者能見。

  為令易解故,是造論所為。

  「大師於此說,一切相智道」。講的是這部論典的內容大師善逝如來正等覺佛陀依次轉了三次法輪,其中第二轉法輪內容就是般若,這里說的是般若經》中所宣講的內容

  「一切相智之佛道」,就是究竟的智慧,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是最究竟的智慧。佛菩薩如實照見了諸法的究竟實相——大空性。道就是方法,能獲得究竟佛果方法。《現觀庄嚴論》里講了八事——八種現觀,它包含了所有的道和果。佛在般若經中直接講的是對境,即諸法的究竟實相,大空性,同時以隱晦的方式講了佛菩薩所證的境界。後來,彌勒菩薩開顯的八事,都是菩薩所佛、證的境界,都屬於有境,不是對境。

  八事內容三種智慧、四加行(四種修行)、法身。為什麼是八個數目而不是其他數量——再多一個或再少一個?這是以基道果決定的,基是三種智慧,道是四加行,果是法身

  也可以以對境、方法、結果三者決定。對境是三種智慧,共有一百七十三個道相;方法或者說修行,就是四個加行;果,結果,也叫最究竟的果位——法身,通過這四種不同的修行,最後要到達佛果自性成佛

  「非余所能領」。般若經的道現觀隱晦之義也就是菩薩境界,除了大乘菩提心菩薩,其他外道以及小乘成就者——內道的聲聞緣覺,都無法領會、通達、獲得。

  「於十法行性,經義住正念,具慧者能見」。這里講的是必要之必要,最究竟的能見,最究竟的法身

  十法行有不同的說法。按麥彭仁波切的觀點,指發菩提心十種波羅蜜多。般若經的含義內容也是十種波羅蜜多——從布施波羅蜜多直到大智波羅蜜多。十地有十個波羅蜜多。

  什麼樣的人才通達般若經的意義,並最終證得?「諸具慧者能見」。有智慧的人通達、獲得。「住正念」,指了知了經教的含義——般若經的內容不忘繼續修持精進人才通達般若經的內容,獲得最終的果位——法身

  此外,還要對大乘佛法、對般若波羅蜜多有意樂和追求。沒有意樂,不追求這些甚深教義也是不行的。有意樂,也追求大乘教義,但是沒有慧根,不是大乘種姓,也無法了知般若甚深含義;有點智慧,卻特別懈怠、不精進的人,如果不去護持心態,不精進修持自己所知、所證,也是也不行的。

  如果想通達般若經的含義,想獲得般若經里講的境界尤其是最究竟的法身,需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有意樂;第二有慧根;第三精進

  「為令易解故,是造論所為。」為了令人能夠輕而易舉地解悟難以證達的般若之義——經教中所包含的八事隱義之理的緣故,而以此論加以明示,這是彌勒菩薩這部論典的必要。

  八事——八種現觀都是般若經的隱晦之義。在般若經里,以隱晦的方式傳講。這是一般人難以證達的。但是彌勒菩薩通過八事七十義、各種竅訣,加以明示,眾生即可輕易了知。這是造此論之必要。彌勒菩薩為了大乘根性的眾生,明示了般若經的隱晦之義,這也有立誓的意義。同時,也講了這部論典所具足四種法相

  內容是八事,八種現觀,也就是菩薩境界。對般若經的含義、佛菩薩境界大乘義理,如果有意樂有興趣,自然就會這部論典生起信心

  必要,是通過這部論典能輕而易舉地通達難以證達的般若之義,最終也可證得菩薩境界。必要之必要是通過精進修行,最後能獲得法身果位——最究竟斷證功德圓滿的果位。

  關聯。因為證悟遍智——佛的智慧,需要依靠通達般若佛母之義(的智慧)。前面已經講了,般若佛母是般若波羅蜜多的意思,為什麼將般若波羅蜜多稱為 「佛母」?因為四種聖者(聲聞、緣覺、菩薩、佛)都從它那裡產生,都要依靠般若波羅蜜而成就。而通達般若佛母之義智慧,又必須依靠本論。由此可見,能詮所詮之間是互相關聯的,二者是能詮所詮的關係。必要與必要之必要之間也是互相關聯的,有彼生關聯。所以也間接地宣說了此論的關聯。此處雖沒有直接講關聯,但間接宣說了

  四個法相都具備的論典,有緣眾生自然就會生起信心自然依此論典而修行。也是科判中說「令智者趨入論典之支分」的原因

  關於十法行,按麥彭仁波觀點,指十種波羅蜜多,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說法。比如哦巴活佛解釋為《辯中邊論》中的十法行,指繕寫、供養布施聽聞、朗誦、記憶、演說、默念、思維、修習這十個修持方法。這也是可以的,不矛盾般若經里也具備這些修持方法

  有些論師有不同的解釋,說十法行是指在七支供的基礎上,加上皈依發心發心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共有十個。這也不矛盾般若經里肯定具備這些。麥彭仁波切的觀點是十波羅蜜多。有幾種不同的解釋,都是矛盾的。

  乙二、(所造正論)可分為三:一、針對欣樂廣講者之八現觀分類;二、針對喜愛中講者之六種分類;三、針對傾慕略講者之三現觀分類。

  丙一、(針對欣樂廣講者之八現觀分類)可分為二:一、以結語略宣;二、廣講彼等之義

  丁一、(以結語略宣)可分為二:一、略說論題;二、廣講論支。

  戊一、(略說論題):

  般若波羅蜜,以八事正說。

  前面頂禮的偈頌里,講了般若波羅蜜多,作者沒有頂禮菩薩也沒頂禮其他的,而是頂禮般若波羅蜜多。為什麼要頂禮般若波羅蜜多呢?因為我們要超脫輪迴、戰勝自我,要靠般若波羅蜜多。

  超越的境界分四個:阿羅漢、獨覺佛、菩薩佛陀,也叫四聖者他們的境界都是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產生的。阿羅漢、獨覺佛、佛菩薩都是般若波羅蜜多中產生的,都是般若波羅蜜而成就的。這是般若波羅蜜多特有的功德也可說是不共同的功德,其他任何事物都沒有這個功德。即使錢再多、權力再大、神通再廣大,也超脫不了輪迴。要超脫輪迴,只有依靠般若波羅蜜多。作者憶念這樣不共同的功德而做頂禮

  我們不能在無記的狀態中做頂禮,什麼也不想就跟著別人磕頭、贊嘆,這是如法的。有的人磕頭、贊嘆,還帶著貪心、嗔恨心,這也是不如法的。主要是從心裡憶念佛功德,憶念菩薩功德,憶念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由此產生信心,然後贊嘆、磕頭,才是如法的,才有功德。如果沒有發心,沒有恭敬心,都是如法的。作者是憶念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生起信心而做的頂禮

  接下來講,是以何種方式明示、宣講般若波羅蜜的?這都是般若經的隱晦之義般若經里不是直接宣講。般若波羅蜜有時候指境界,有時候指空性。此處般若波羅蜜的是菩薩境界。佛菩薩境界里的對境和有境是一味不二的,是同一個意思。中觀里主要講本體空性,講般若的時候主要講有境,不講對境,有境就是佛菩薩境界。應當以所詮八事而進行真實的宣說。

  八事是指八種現觀。三種智慧展開講是八事,八種現觀展開講就是七十義,也就是七十個現觀。此處講的般若波羅蜜,很多印藏的論師對此有不同的觀點般若波羅蜜有相似的、真實的。有些論師認為果般若波羅蜜才是真實般若其他的都是相似的。比如道般若蜜、文字般若蜜。有些論師認為,道般若——菩薩修行境界才是真正的般若能到彼岸的叫般若這是菩薩智慧、現觀。這樣的道般若蜜多才是真實般若,果般若是道般若之果,所以也叫般若,但不是真實般若波羅蜜,而是相似的、假立的般若波羅蜜

  道般若波羅蜜一地到十地的菩薩菩薩的入根本慧定才是真正的道般若蜜多。凡夫地的菩薩,比如處於資糧道和加行道時,他們的境界也叫般若波羅蜜,但它只是般若波羅蜜的因,雖然也可以叫般若波羅蜜,但不是真實般若,是相似般若文字般若是能詮,所以也叫般若,但不是真實般若波羅蜜。這是一種觀點

  還有其它的觀點,認為自性般若、果般若真實般若波羅蜜。現在講般若的時候主要講第二轉法輪內容,所以不講自性般若。藏地的他空派講般若時也講自性般若自性般若指我們本具的光明它也真實般若。還有佛獲得的境界智慧這叫般若,也是真實般若,其他都是相似的般若

  自宗麥彭仁波切在講般若(現觀)時,不講自性般若。還有小乘境界也不真實般若。此處講的文字般若、道般若、果般若,只有果般若才是真正的般若,其他兩個是相似的般若

  依據是:印度有一位著名的獅子賢論師,後學者講《現觀庄嚴論》時以他的觀點為主。在他所著的《八千頌大疏》 中也雲:「出有壞善逝佛陀的如幻無二之智,即為真實般若。能獲得該智並與其相順同的,由言詞、語句彙集而成的論典,以及具有見道等法相之道,道般若,也稱之為『般若波羅蜜多』,但彼等僅為假立之般若。」這都是相似般若不真實般若

  陳那論師在《般若八千頌略義》當中也說道:「智慧度無二,彼慧即善逝。」佛的智慧境界才是真實般若。「修彼具義故,論道立彼名。」文字般若是能詮,所以叫般若,道般若是它的因,所以也叫般若。這二者都是相似的般若,不是真實般若。以此依據,可以認定果般若才是真實般若其他的都是相似的。

  但是華智仁波切和宗喀巴大師有不同的觀點,他們一致認為道般若和果般若都是真實般若,其他的是相似般若。道般若也是一地到十地菩薩境界,果般若是佛的智慧境界。這些才是真實般若,其他都是相似的般若

  由此可見,只有果般若才是真正的般若,道般若是以果法之名而命名為因法之般若的;經典般若則是以所詮之名而命名為能詮般若的。這兩個都是假立、相似的般若

  這里主要講頂禮句里的般若波羅蜜多,是以八事,即通過八種不同的現觀而宣講的。

  戊二、(廣講論支):

  前面是略講論題,現在是展開講八事,但也簡單地講。以八事的方式般若波羅蜜多。何謂八事?

  遍相智道智 次一切智性

  一切相現觀 至頂及漸次

  剎那菩提 及法身為八

  講三種智慧:遍智、道智、基智。頂禮句講三種智慧的時候,與論題中講的三智的順序不同。頂禮偈是先講基智、道智、果智。論題講先講遍智、道智、基智。這也是有辯論的。其實,先講基智、道智、果智也是合理的。般若經里有這樣講的,佛教也有

  《般若經》中說的「須菩提圓滿徹底之遍智智慧」,此處的遍智智慧是基智。或者是須菩提圓滿徹底之基智智慧」,是針對聲聞緣覺而言。這里先講的是基智。基於道者,是針對大菩薩而言,為了大菩薩的是道智。做為種者,一切種者就是遍智,是佛具備的智慧,是針對善逝正等覺諸佛而言。

  這是般若經里講的,先講的是基智,然後講道智、果智。這樣的順序也是合理的。

  論題講的三種智慧的順序是,先講遍智——佛的智慧;再講道智——菩薩智慧;再講基智——聲聞緣覺的智慧般若經里也有這樣講的,這個順序也是如法、合理的。

  現在在講八事,即八種現觀,八種不同的境界

  第一,八現觀的法相包括:

  (一)遍智:對普遍無餘的所知之相在一剎那間現前的智慧

  這是佛具備的智慧,就是輪涅一切法——所有的事物、所有的法,剎那間普遍無餘之所知,沒有過程。菩薩有過程的。

  沒有過程為何還說一剎那,還說個時間呢?一剎那是沒有、不存在的。佛照見一切法離戲、無我空性,是不可思議的。其實,萬法分析到最後,都是不離緣起性空,都是不可思議的。剎那間,這個「剎那」是超越時空、超越時間的。剎那間照見一切法,照見無我空性,都是空性的、無我的,法和人都不存在。

  無我——法無我、人無我,一切都不是實有的。空性也不是實有的。不是實有但是也有,有也不是實有。如《般若波羅蜜心經》中所講,都是超越的。說有也不是,說沒有也不是。

  一剎那當中照見一切法皆空,對境是輪涅一切法,一剎那是沒有過程的。佛沒有出定和入定的區別,一直在定中,但在定中什麼也不耽誤,一切顯現仍然可以存在,這是佛的境界

  (二)道智:通達三道為無生菩薩修行的時候,對境是三道,即聲聞緣覺的境界以及屬於他們的道,還有佛、菩薩的道和境界。一切道相,在勝義諦上皆空都是空性。空性就是無緣的狀態

  菩薩入定的時候,也能了達、通達三種智慧的因、本體、果,是一種空性、無緣的狀態並以圓滿成熟和修鍊的方式,來現前真實邊際。現前真實邊際指最究竟的果位——佛的果位。究竟的果位就是涅槃。寂滅有兩種,佛的境界,叫大寂滅,菩薩最後進入大寂滅的狀態——成佛

  成佛之前要完成三種事業

  第一是圓滿,即自己斷證的功德圓滿。因為眾生都是自性清凈的佛,但不能說是成佛了。雖然都有佛性,但沒有成佛,斷證功德圓滿了才叫成佛。如果斷證功德圓滿不能入大寂滅,若是入寂滅了就會墮入寂滅邊,跟小乘阿羅漢一樣了,所以自己的斷證功德圓滿

  第二是成熟,即讓所化眾生相續成熟成佛之後要有自己的所化眾生這是菩薩在因地時就要做的,在因地時跟眾生結善緣,讓眾生相成熟。等他示現成佛後,他的所化眾生,比如第一批弟子都要見性都要成就。實際上他之前就已經把這個基礎打好了,尤其是讓第一批弟子相續成熟成熟標準是什麼?就是這些眾生相續中尚未產生見道的功德,但是即將要產生見道之功德也可以說見道之現觀——智慧。還有這些眾生在見道、修道時,見道有其所斷,這些所斷即將要斷除,相續中產生見道之智慧,這才叫成熟

  第三是修道。是要修成自己的清凈剎土。成佛的時候,是在自己的清凈剎土中示現成佛清凈剎土的標準,對自己來說是清凈就行,心凈則土凈,自己的心徹底清凈了,土就清凈了。比如釋迦牟尼佛已經修鍊圓滿了,我們看他的剎土是不清凈的,但對他自己來說是清凈的。這是要修鍊剎土,這個事業是要完成的。

  這樣,菩薩入大寂滅就不會墮入寂滅邊,如果斷證功德沒有圓滿,所化眾生相續沒有成熟自己的剎土沒有修成清凈,這樣入寂滅就要墮入寂滅邊。但是菩薩成佛之前已經完成了這三個事業,所以他還是要示現成佛。度化眾生時,還是在自己的清凈剎土,對自己來說還是清凈的。

  「蓮花淤泥而不染」,蓮花長在淤泥里,但是沒有被染污,同理,他的斷證功德已經圓滿了,對自己來說是清凈的。這是道智,是有學,無學是佛的境界

  道智可分為聲聞道智、緣覺道智以及大乘道智三種聲聞道智和緣覺道智不是真正的道智。真正的道智是大乘道智。

  (三)基智:按麥彭仁波切的觀點,蘊界處——蘊是五蘊,界是十八界,處是十二處,其實都是一個意思,即五蘊包含一切法,十八界包含一切法,十二處也包含一切法。一切萬法以補特伽羅人我空的聲聞基智——聲聞智慧。能取意識還沒有證得無我,但是了知所取外境無我這是緣覺基智。以及通達二我皆空——菩薩遠離戲論的大乘基智。共有三個。但是聲聞和緣覺的基智,對大乘修行人來說是要舍棄、要遠離的。大乘的基智,才真正屬於菩薩的基智。

  以上講的是三種智慧,接下來是四種加行。加行可分為四種加行或二十種加行。正等加行、頂位加行、次第加行、剎那加行,都包含在正等加行里,所以叫四種加行。也可分二十種階段,所以叫二十種加行。正等加行的界限小資糧道至到無學道

  (四)正等加行:加行的時候證得三種智慧,但是還要繼續修行修行的時候,三種智慧有一百七十三種道相,正等加行時都以集中的方式,同時、全面地去修行

  (五)頂加行:也叫頂位加行,即修行的時候,已經修到極點,這個時候叫頂位加行。正等加行每次修到最極點時都有一個叫頂位加行,總共有九個頂位加行。

  (六)次第加行(漸次加行):前面是全面、集中修的,現在也是全面的,並且是次第、分開修的。即更進一步、更深入地修行。比如修布施時,三道之相具足在一布施波羅蜜中。以此例子說明,所有的都這樣修。

  為了成就有學到究竟的剎那加行,而以具有確定的道相、數量以及次第,互相之間以一種修法而牽動所有修法方式,以這種方式所進行的修持,便稱之為漸次加行。可分為十三種加行。這也是從大乘小資糧道,一直到無學道都有

  (七)剎那加行:在次第加行圓滿成就之後,以一剎那間修習所有無漏之法,便能現證圓滿菩提的加行。是在十地的末尾。

  這四種加行,本體是一個,沒有分別,以反體分有四種

  (八)法身:修習四加行所獲得的究竟清凈之果,即為法身本體是一個,反體可分為四身——法身、報身、化身自性身。

  以上是大概講八事。這是大概講的,詳細的內容在後面會通過七十義宣講。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迴向發願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8年6月2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