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現觀莊嚴論》講記四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昨天我們簡單講了八事,今天學習七十義。前面已經講過,眾生的意樂不同,有喜歡簡略的,有喜歡廣泛的,還有喜歡中等的。因此,對應講了三種:為喜好廣泛之人,而宣講七十義;為喜歡簡略之人,宣講了三種智慧;為喜愛中等之人——不是很簡略,也不是很廣泛,而宣講了八事。

  三智、八事、七十義,有的是直接講了四聖者見解有的是間接講了四聖者見解。但不管以哪種方式講,都包含著所有的現觀。

  今天主要講七十義。三種智慧表示遍智,也就是佛的智慧,有十種法相;表示道智的,主要是菩薩境界,有十一種法相;表示基智的,有九種法相;四個加行,表示正等加行的,有十一法相;表示頂位加行,有八個法相;表示次第加行,有十一法相;表示剎那加行,有十四法相。表示法身的有四個法相。共有七十個內容,所以叫七十義。

  前面講過,三種智慧是對境,也可以叫所知四種加行是方法,也是能知,是菩薩修行過程境界法身是最後的果位,到達的目的地,也是佛的果位。

  這是總講,下面會分別講。也可以說,這里是略講,後面有廣講。

  表示遍智的十法:

  發心教授 四種抉擇分

  正行之所依 謂法界自性

  這里主要講的是遍智,即佛的智慧,能通達一切事物的究竟智慧

  我們要了解一個人,會通過他的家庭、學歷、朋友去了解他。同樣,我們要了解佛具備的智慧——遍智,徹見輪涅一切法自性智慧,也是通過因以及其他一切修持方法去了解它,這樣才能全面了解。

  (一)發心:具備兩種意義或者兩種條件世俗菩提發心;有的人會不了解,這里講的是遍智,佛的境界,為什麼講發心呢?內道和外道的區別是皈依小乘大乘的區別就是發菩提心。想進入大乘妙道,首先要發心發心成佛最重要因素,不發菩提心不可能成佛

  菩提心有兩種,這里講的是世俗菩提心。為什麼是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言思的範疇,普通凡夫也可以具備。勝義菩提則是遠離言思的,一般普通凡夫無法具備這種功德世俗菩提心要具備兩個條件也可以說含兩層意義簡單講,以大悲心緣眾生,以智慧佛果,即上求佛果、下濟眾生之心,就是世俗菩提心。

  雖然我們目前還沒有這個能力,但有這樣的心理狀態我要眾生我要成佛。這也叫發願成佛眾生,為度眾生成佛,這兩個發心都是可以的。想成佛就要具備智慧,想度眾生就要具備大悲心。最初沒有度化眾生能力,先要有發心。沒有發心不可能有行動,先有願再有行。所以這里先講大乘行者的願及心態

  (二)教授:傳授以二諦雙運的方式進行修道的教授發心了之後,就追隨大乘具足法相的善知識,從他那裡得受大乘的教言。自己不知道怎樣修行,所以修行之前要得到教言:大乘是二諦雙運,即不落空邊,也不落有邊。

  現在很多學佛人,有時候墮落空邊,有時候墮入有邊。一說認真就執著了,一說不執著就不認真了。通過大乘道的教言才可以修行才可以具備二諦雙運的見解

  (三)加行道:前面兩個都在資糧道里,發心並得到了教言,就可以進入修行。以修持教授而進行抉擇的見道支分,即為可成為其因法的四種抉擇分。見道支分就是見道的因法,這是大乘的加行道。為什麼說加行呢?通過加行可獲得見道。見道就是親見諸法的究竟實相,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通過修行,最後才能獲得見道的現觀,見道的功德

  大乘的加行道四種抉擇分,指四種加行有四個階段——暖位、頂位、忍位、勝法位,四個不同的境界。後面廣講的時候會仔細講這些。

  這些也是具備所緣、行相、因、緣、所斷五種圓滿之特徵。每一個加行的階段,每一個抉擇分,都具備這四個特徵,以這種方式修行這是大乘行道,也叫加行道或抉擇分。

  (四)修行所依:修行廣講的時候會仔細講,即成為十三種正行之所依的根本或者所依之法的法界自性種姓。有十三種修行所依或本體之法。

  十三種修行本體、所依是什麼?法界自性修行靠什麼?修行要靠身和心。以前講過暇滿的人身解脫機緣成佛要靠暇滿的人身,但主要是靠心。

  我們修行主要是調伏心。如果心本性不是空性,或者不是光明,不是覺性,就不成佛。例如芝麻可以榨出油來,但榨沙子不能,因為沙子不含油,榨再多也不可能出油。

  同樣的道理,二轉法輪講大空性,法界自性也指大空性,三轉法輪如來藏,密宗里還講覺性光明。這些也叫種姓,我們心的本性是大空性、大光明、大覺性,所以我們可以成佛。如果心本性不是空性,不是光明,不是覺性,你再努力、再精進也不可能成佛

  所以修行首先要靠這個,也可以說這是修行本體、所依。所依是什麼?如果沒有這樣的種姓,沒有這樣的佛性就不成佛。這講的是修行之所依。

  諸所緣所為 甲鎧趣入事

  資糧及出生 是佛遍相智

  前面講了四個法相,接著還要講六個法相,總共有十個法相

  (五)修行所緣:前面是修行的所依,這里講修行的所緣。修行的所緣是什麼?依靠通達修行取捨諸法,從而修持不共之法,即是修行的諸等所緣。

  我們一直在講修行修行的所緣是什麼?就是一切法——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世間法、出世間法。這些都要了知,然後進行取捨,比如取捨有漏和無漏,要斷有漏行無漏。所以,修行的所緣是世出世間一切法,也可以說是有漏、無漏的一切緣,或有為、無為的一切法。

  (六)修行所為:所為是指目標。前面已經發心了,修行目標是為了獲得佛果,什麼是佛果?這里講,作為修行最終目標的斷證之果——大斷、大證與大心三者。三種功德的綜合體,叫佛果

  大斷是指徹底斷除二障——煩惱障、所知障。煩惱障礙解脫所知障礙成佛。想要成佛,就要徹底斷掉這兩種障礙,連種子都不能留。阿賴耶當中有很多種子,要徹底斷掉,這叫大斷。僅僅壓伏一下不行,我們有時候只能壓伏一下,但這是不可以的。要斷根,從阿賴耶中斷掉二障——煩惱障和所知障。

  大證指證悟二無我智慧——究竟的智慧,而且達到最極點。二我包含一切——人和法。為什麼說大證呢?意思是達到最極點。比如大乘的見道,也是證悟二無我的現觀,但是在這里,是指修煉達到了最極點,智慧也達到了最極點,達到了最高水平,不能再提高了

  大心即大悲心。即對一切眾生都有悲心,有拔除他們的痛苦的決心。對境是一切眾生,這個決心是本具的,智悲雙運,這種大悲和大心,也就是大悲大智是不二的,是一味一體的。什麼時候證得大悲雙運的究竟境界二障自然斷除,在相續中無影無蹤,這種狀態成佛

  所以修行目標是三大——大斷、大證與大心,三種功德綜合就是佛果要有目標,有目標才會方向,這樣修行就不會走偏。

  (七)披甲修行:在披掛起廣大發心鎧甲以後,以違品不可侵害,並在每一種波羅蜜多中,都具備了六種波羅蜜多的修持

  這個主要是心力,好比一個勇士到戰場打仗,先要披掛鎧甲這是防衛用的。同樣,若真正要修行,想走進大乘妙道,先要做心理準備,下決心、立誓言

  立誓就是下決心:為了獲得究竟的佛果,我從今天開始,精進修持六度萬行。什麼叫六度萬行?即六波羅蜜多。每一個波羅蜜多,都圓滿六種波羅蜜多,以這樣的方式修行,叫六度萬行。

  主要是立誓,自己要下決心。一個具有智慧的人,不會輕易立下誓言,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會立下誓言,好比在石頭上刻字一樣,任憑風吹雨打都不消失。同樣,他一旦立下誓言,縱遇命難也不會舍棄誓言,有再大、再嚴重的違緣也不會失去道心。不像我們這些修行人,稍微有一點點對境就想逃避,來山上剛開始發心很好:我來護持僧眾,我來護持道場,我來做……結果沒到兩年就失毀誓言,開始逃避了。這就是因為當初沒有經過深思熟慮,隨意發心,輕易立下誓言的結果。

  一個大乘行者,不會輕易立誓言、下決定,但是一旦決定了就不會再動搖。因為是經過深思熟慮,以智慧觀察過,覺得這是正確的,是值得自己用生命來護持的。修行的起步階段,要披掛盔甲,意思是要立下誓言,下定決心,不能盲目。以智慧做決定,下一個決心。主要是心裡的狀態這是成就不可缺少的一個因素

  (八)趨入修行:剛才是心理準備——下決心,現在開始趨入修行。依靠具備此等披甲修行,從而趨入大乘行道果所攝持之一切萬法的修行。意思是非常全面,一個也不落,開始要修行了。

  (九)資糧修行:以此意樂加行所引發的,以無量修持方式趨入菩薩道的無邊資糧修行。資糧是指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

  二資,即智慧資糧和福德資糧,這兩個資糧都要修。我們現在積累資糧,很多時候都只修福德資糧,沒有修智慧資糧。我們講中觀的時候也講過,基是二諦雙運,道是二資雙運,果是二身雙運,都不離雙運。道是二資雙運,不但要積累福德資糧還要積累智慧資糧。及做任何善事好事時,都要站在三輪體空的角度,這樣二資是同時積累的。

  我們念經、念咒的時候,只是嘴上在念,內心沒有見解,沒有以三輪體空智慧的攝持;做善事供養布施,都沒有站在三輪體空的角度做。三輪體空即無緣的狀態,有大空性的智慧

  以空性智慧而做,雖然沒有真實的,但可以有相似的。在凡夫地,只有相似的,而沒有真實的。依靠相似的也可以,但是不能沒有,不可缺少。

  現在我們上早課晚課,口頭上念的都很流利,表面上看很如法,但是內心沒有見解,沒有正確心態,沒有從三輪體空的角度修行不具備正行無緣殊勝,所以我們得不到如是的功德利益

  我們學佛十年、二十年,相續沒有變化,境界、素質沒有提高。有些人學佛了、出家了,素質還不如以前,這樣最終不會成佛只會成魔。希望大家不要這樣。

  (十)定生修行:依靠前面所說九法的究竟成就,而必定生出最終所生之八種結果的修行

  以上所說的十法,即是表示佛陀遍智之法相。通過這十種法相來了知遍智,掌握佛的境界

  表示道智的十一法:

  道智是菩薩境界。共有十一種。通過這十一種法相,我們可以了知菩薩境界

  令其隱闇等 弟子麟喻道

  此及他功德 大勝利見道

  (一)道智支分:為了使其成為堪能產生道智的法器,以如來自性光明,而令以異熟業所產生的諸天光明隱暗不現,從而摧毀其我慢。

  佛傳法的時候,曾經來了很多天界眾生(一般我們是看不見的),他們自身帶光,有神通,能飛,有很多人類不具備功德。他們當時很傲慢,雖然來了,但是內心不怎麼服氣。佛就通過神通發光,把他身上的光都隱暗不現,即光都沒有了。其實這是一種表法。佛的智慧智慧威力智慧的光芒、禪定威力,把天界眾生都降伏了。他們雖然有點神通,但還是凡夫,所以不具備佛的功德

  想要在相續中產生道智的功德,首先要去傲慢心。之前我們也講過,傲慢鐵球上不沾功德水,如果有傲慢心不可能得到法。某種程度上講傲慢也是自我之意。如果放不下自我相續中不可能產生道智。如果產生道智,必須要放下自我,即放下自我的種種觀點

  我們都不是合格的佛弟子。雖然我們皈依佛陀,但是我們經常依自己的主見都是自以為是的,都是自我觀點:「我是怎麼怎麼想的,我覺的怎麼怎麼樣的,我是怎麼怎麼看的……」

  你是誰啊?你是佛嗎?你不是佛,所以你沒有資格這么說。你是佛弟子,在佛面前沒有資格這樣說。所以要放下自我,不能這樣說。成佛了以後,你跟佛無二無別了,那時是可以說的。作為佛弟子,應該說「佛是怎麼怎麼說的,佛經里怎麼怎麼記載的」,這樣說是正確的。

  為什麼要這樣?放下自我,在你的相續才會產生道智。如果不放下自我,不可能產生道智。有傲慢心不可能有功德,真正有功德人不能有傲慢心。真正有正知正見的人有何可貢高傲慢的?

  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世的母親都是未來佛陀,應該是除了感恩就是恭敬。反觀我們,今天看不起這個,明天看不慣那個……這都凡夫見解。所以在這里講的道智支分,首先是要成為法器,在你的相續中要產生道之智慧。如果想成為菩薩,就要放下自我;如果真的想獲得這些功德,就要對治傲慢之心

  (二)弟子聲聞道:以諸菩薩之聖智而照見,為了令其超離(輪迴)而間接宣說的弟子聲聞道。

  菩薩不僅證悟自己的道,還要證悟聲聞的道。他的道現觀要圓滿,就要通達一切三種道,對自己來說這樣才能圓滿。還有他也攝受這些聲聞種姓弟子。如果他不精通聲聞道,怎麼攝受小乘種姓弟子呢?

  (三)鱗喻獨覺道:以諸菩薩之聖智而照見,為了令其超離輪迴而間接宣說的鱗喻獨覺道。

  這點與剛才講的相同,道智的對境的三智,他照見攝義諦中無生世俗諦中這些道的因、果、本體都要通達。所以也是自己的一種修行,同時有時候也要攝受獨覺種姓的有緣眾生,所以他也要掌握的。

  (四)大乘見道:即因此生以及他世(來世生生世世之義)之功德,見道而產生的,第一次見諸法的究竟實相,這是個大勝利,徹底斷除了很多計生的煩惱,也斷除了一部分俱生的煩惱。作為現證(親見)四諦大乘見道,現證四諦智。四諦是苦集滅道,小乘四諦大乘也有四諦

  作用及勝解 贊事並稱揚

  迴向隨喜 無上作意等

  (五)修道功用:即修道的作用功德

  具備修道作用真實修道可分為兩種:一、有漏修道後得階段這是出定的時候;二、無漏修道入定階段這是菩薩入定的時候。

  第一、有漏修道後得階段

  (六)勝解修道:深信自利、他利、自他二利是母般若所具功德的勝解無上作意修道。憶念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

  (七)勝解修道功德諸佛菩薩因對勝解修道生起歡喜,從而宣說其功德之贊美、承事和稱揚的勝解修道功德

  (八)迴向修道:能使善根不耗盡的,以在世俗中將自他一切善根迴向菩提之因,在勝義中了可得方式而作迴向的無上作意修道。

  如果不迴向善根容易摧毀,異熟果容易耗盡。做迴向,第一能保護所行持的善根善根可以不斷地增長,異熟果不會耗盡。

  迴向兩種,一種是善根成為菩提之因。菩提之因指:以這些善根自己能迅速成佛成佛之後度化眾生。一種是迴向給一切眾生,以此善根願一切眾生獲得佛果菩薩智慧屬於道智慧世俗是這樣的,勝義中了可得,一切都是空性之意。

  (九)隨喜修道:迴向隨喜很重要。為了自己的善根增上,而對自他善業進行隨喜的無上作意修道等。

  這是隨喜,同時也是勝義中不可得。有見解智慧很重要的,如果沒有見解智慧都不屬於大乘的道智慧。有見解的攝持下,做善事也好,修行也好,都屬於大乘的道智慧

  修持清凈 是名為修道

  諸聰智菩薩 如是說道智

  (十)修行修道:即修持現證入定離戲境界智慧功德修行修道。

  這是菩薩入定的狀態菩薩入定的時候能取所取都息滅在法界中,都沒有了。真實顯現了一真法界

  (十一)清凈修道:諸法雖然安住於諸法自性是本來清凈之中,凡夫卻如同視白色海螺為黃色現象一般顛倒而緣。

  都是空性的,但是我們沒看見,沒有證得;都是清凈的,但是我們沒有感覺到。都是空性的,但是沒有證悟到。這是什麼原因?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我們認為這都是實有的,我們認為這是不清凈的,這個人不清凈,那個人不清;這件事不好,那件事兒不好這都是我們自己的業障

  心不清凈,顯現也是不清凈的。這都是顛倒而想,都是正確的。海螺是白色的,但是得膽病的患者,看白色的東西都是黃色的。但這是他自己的問題。我們失去了自性,認為都是不清凈的,覺得實有的。這是我們自己的業障,心不清凈,所以顯現這樣的外境。

  以真實之道清凈此等垢障,從而逐漸成為所謂的「最清凈」,這就清凈修道。你心的境界越提高,心的顯現也最清凈這是入根本慧定的作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入定,每次出來的狀態都不一樣。智慧高了,顯現也越來越清凈,越來越清凈……最後是一片大光明,越來越清凈,越來越清凈……最後都是覺性的光明

  我們在口頭上會說,都是覺性的光芒。這都是通過修行,經過漫長的時間才能獲得的。釋迦牟尼佛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最後才證得的,不是一說就能得到的。

  以上述十一種法,可以如是而宣說表示諸聰智菩薩道智之法。道智慧,是菩薩境界,我們通過這些法相境界可以了知。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迴向發願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8年6月3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