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邊地疑城的往生條件(一)

  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復次慈氏,他方諸大菩薩發心欲見無量壽佛,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聖眾。彼菩薩等,命終得生無量壽國,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其胎生者,皆無智慧,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眾。無由供養於佛,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佛告彌勒,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牢獄,種種莊嚴,張設床帳,懸諸繒蓋。若有小王子,得罪於王,輒內彼獄中,系以金鎖供養飯食衣服床蓐,華香伎樂,如轉輪王,無所乏少。於意雲何,此諸王子,寧樂彼處不。對曰,不也。但種種方便,求諸大力,欲自勉出。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寶宮殿,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但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雖有餘樂,猶不樂彼處。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亦得遍至無量無數諸餘佛所,修諸功德

  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 曹魏康僧鎧 譯《佛說無量壽經

  第四問,是問胎生化生情況。佛就問,極樂世界往生者,「人民」,這個「人民」包括凡夫、包括聖人。有胎生者,汝復見不。這個「胎生」,大家要注意,這裡面就討論胎生的問題了。胎生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我們在母體當中胞胎出生。胎生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是有極樂世界的人民,他是在宮殿裡面,他不能出來,類似於一個人在「胎獄」裡面,雖然有五官、有人形,但沒有人的作用,不自在。以不自在這個含義來比況胎生。

  這個比況有三種比喻,一個是胎生,一個是疑城。疑城,就是他住的宮殿也像一個城市,或者百由旬,或者千五百由旬,住在那裡面,也有寶池宮殿就像城,但是他不能出來。這個城是怎麼顯現的?是他的懷疑心顯現的,就叫疑城。還有種一表達,就是邊地。這個邊地,我們不要理解為極樂世界旁邊的地方邊地也是比喻的說法。就是比喻在我們八難裡面,不是說有一難是生到邊地嗎?生到邊地,就是指沒有佛法流行的地方,不能見佛,不能聞法,不能見菩薩比丘僧。以這樣一個特點,比喻就好像生在八難裡面的邊地而不是說他生在極樂世界旁邊的地方

  這些情況都是指有懷疑心、後悔的人他在宮殿裡面不能出來,其特點是不能見阿彌陀佛,不能聞佛說法,不能見菩薩比丘僧。這就叫胎生。

  那麼,這胎生的情況,佛就問阿難,「你見到沒有啊?」阿難尊者就回答,「已見。」並且還表達了胎生的這些人所住宮殿,他住在宮殿裡面,宮殿也是七寶宮殿或者是有一百由旬——四千里或者是五百由旬——兩萬里。他們在宮殿裡面,也是享受著五欲的快樂。他享受的五欲快樂就像忉利天上的人,也是自然而然的現前。所以,從他的物質生活上說,他也是很享樂、很莊嚴的。胎生主要是他精神上的痛苦。下面就是探討胎生的因果問題。

  請看下面。

  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先看這一段。

  當時,阿難尊者看到的這種情景,當然慈氏菩薩在場也親眼目睹。這時候,慈氏菩薩就跟佛有一個討論。這種問話,可能阿難尊者不一定有水平問得出來,阿難尊者只是初果聖人,慈氏菩薩是等覺菩薩,他跟佛來作一些談論,距離還不是太大

  當時,慈氏菩薩就稟白佛言,世尊,很奇怪哦,是什麼因緣,何因何緣,極樂世界的人民,有的是胎生,有的是化生?胎生,在裡面不能出來,化生,就是在蓮華裡面化生。這兩種情況,當然化生就很殊勝了,那胎生為什麼不自在?這種不自在原因是什麼?有的自在,有的不自在,他的原因在什麼地方?何因何緣。因,就是他的親生的正因,緣,就是他的助法。

  佛就告訴慈氏菩薩,這裡面就特別談到信心問題。凈土法門是難信之法。我們很多的念佛行人,實際上都有程度不同的疑惑之心。有疑惑之心情形,雖然念佛求生凈土,到了極樂世界,就屬於胎生的范疇。

  若有眾生,如果他方世界眾生,他雖然念佛,但是念佛過程疑惑心。這里的疑惑心,說明他有一定信心,但信心裡面夾雜著疑惑的心。如果他一點信心都沒有,那就根本不需要討論了,那根本就不可能往生。這個疑惑心,就是懷疑。惑,就是猶豫不決。好像是有那麼回事,但想想又不對。這種疑惑心,就是修凈土法門一個很大的損失。雖然有一定疑惑心,但是他對凈土法門也有一定程度上的信心。所以他也修諸功德,就是三輩九品的因行,他也盡量去做凈業三福,他也去做。做了之後,也願意往生到彼土。

  修諸功德,願生彼國。很多人就覺得:「往生是要靠我修行,靠我的力量——自力成就往生」,他的疑惑更多的是存在在這兒,對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救度的智慧,他信不及。

  這個疑惑心,就是講對下面的五種智慧「不了」,不了,就是有懷疑,不能了達,不能了知,不能承擔,相信不了。不了佛智。

  佛智,從總的來說,就是指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一切種智。這種佛智就是前面我們講的,他的無著的根本智。那麼,下面提出的四種智慧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是他的後得智。他對阿彌陀佛的這些智慧有懷疑,信不及。

  恰好這里就是一個認知上很大的挑戰。佛的智慧,前面的偈頌也談到,阿彌陀佛深廣的智慧聲聞緣覺二乘都不能測量,等覺菩薩都不能完全了知,更何況我們這些業力凡夫

  比如,這個人一看,你信願稱名十聲,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五逆十惡眾生,只要信願持名都能往生。他馬上就有懷疑了,「哎,佛不是說重業先牽嗎?這么重的業障的人,念十聲乃至一聲佛,就能往生,還有這樣的事啊?」他馬上就有懷疑。他就覺得,你十聲念佛力量輕,你一生造惡的力量重,重者先牽,應該先到地獄裡面去。他很難相信阿彌陀佛名號的大威神力量,能夠救阿鼻地獄眾生。你只要信願稱名,感應道交,彌陀的願力在你身上一體現,你五逆十惡的罪業都不構成往生障礙。就等於你這塊大石頭放在航空母艦上,不會沉下去一樣。但是他「不了」啊!不能了知佛的不可思議力量啊!包括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認為:「念佛你要往生,哪那麼容易呀!」一定要念到功夫成片,一定要念到清凈心,一定要一心不亂,一定要這樣那樣,他設了很多條件。這都是不了佛智的表現。

  因為佛來救度我們的威神願力的力量,是不可思議智,是不可能用我們的語言來討論清楚的智慧,不可能用我們的思惟思惟清楚的智慧他是大乘廣智,他是發了大乘之心,要平等普度一切眾生他有這樣的智慧,九法界眾生一網打盡。這種智慧是「無等」,沒有跟這個智慧相等的,沒有跟這種智慧並駕齊驅的。這在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救度眾生威力智慧當中,是最奇妙、最上、最殊勝的,所以就叫佛中之王、光中極尊,超勝一切諸佛救度眾生力量

  對這個,就是信不及呀!很難相信啊!

  為什麼現在還有一種說法?說:「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化城,你還要回來斷煩惱才能成佛。」你說說這些,他完全就是按照自己的思惟去揣摩,完全不了解阿彌陀佛的發願是怎麼發的。

  他的願成就了,跟我們是什麼關係。你只要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是大乘正定聚的菩薩,就是阿鞞跋致的菩薩。光是這個事,又信不及了。阿鞞跋致在我們的判教裡面,那是要破無明才成為阿鞞跋致——法身大士你這個一點煩惱都沒斷的人,怎麼一去就是阿鞞跋致呢?信不及呀!但凈土法門恰恰就是這樣,他就是阿鞞跋致啊!雖然你是五逆十惡罪人,你只要去了,就是阿鞞跋致,就有種種的神通妙用就有佛的相好光明,紫磨真金色啊!這個事,實在是他想破腦袋都想不清楚你說他是凡夫吧,他是阿鞞跋致,你說他是聖人吧,他的煩惱還沒有斷。那你怎麼評價他的身份?非凡非聖,即凡即聖,是他世界的教網所不能詮釋的。但是西方極樂世界恰好就是這個樣子的,這就阿彌陀佛不可思議智慧、不可稱的智慧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所致。

  這已經不是談道理的問題了,這完全要從佛心去談,要從心、佛、眾生等無差別來談。阿彌陀佛把果地上的功德,無條件的給了一切往生者。因為都是他的兒子,一去,他要繼承他父王的一切。所以他就不斷煩惱涅槃分,這是凈土法門的一個特點。你沒有斷煩惱,但是你能得到涅槃功德

  我們一般說,你不煩惱,不可能得到涅槃功德。但凈土法門你沒有斷煩惱,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全體涅槃的常、樂、我、凈,你都獲得了。所以,凈土法門從因地修行,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以信願稱名來轉換,以及在果地上,你一去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一生補處,就能快速成佛就能在一念之間頓超,不需要經過十住、十行、十迴向這樣的一個次第。對這些,我們常常會疑惑不信

  而且,就像印祖說的,常常是通宗通教的人不信凈土法門。他通宗通教,他把斷惑是怎麼回事,證真怎麼回事,搞得很清楚。但是,凈土法門竟然不是尋著他這個通途走的。就好像他爬一百零八層樓梯,他知道哪一層怎麼回事,哪一層怎麼回事,一級一級爬。但殊不知凈土法門他不跟你爬樓梯,他坐個電梯,「嘩啦」就上去了。但不了解電梯的,他就覺得:「哪有這個事?我要爬一個小時你怎麼三分鍾就上去了?沒有這回事呀!」但你說不清楚他就是要爬一個小時對你三分鍾上去,他表示懷疑。所以,往往這些通宗通教的人不相信凈土法門。印祖曾經有一開示,說凈土特別法門跟通途法門,離則兩益。就是把它們分離,都有利益。合則俱損,你把它們合在一起談的話,雙方都有損失。

  這個難信之法,為什麼佛不斷說難信、難信?它確實就是,我們對阿彌陀佛的威神、智慧難以產生信心,也確實不是我們認知的范圍。

  所以凈土法門為什麼要仰信?為什麼那些愚夫愚婦,反而能得到利益?老實頭,「我不不懂我就念!」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所以,凈土法門信心,唯上智與下愚不疑。要麼上根利智,他沒有懷疑。要麼愚夫愚婦他就老實實。問題就在於我們這些半吊子,充滿懷疑。

  雖然疑惑不信,但是他還是相信罪福,就是善惡果報應。犯了五逆十惡就會下三惡道。修五戒十善就會到好的地方去。他能相信這個,還算不錯的人啰!然後,有這個因果觀念他就修習一切善本,比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戒定慧六度凈業三福,他都修。修了之後,也把這些功德願意回嚮往生極樂世界。那麼,這樣的眾生,由於對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救度的智慧疑惑,雖然他修了很多事相上的行持,他能往生,但是,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邊地疑城——胎生。

  這個邊地疑城,可千萬不要以為是阿彌陀佛施設的一個城市讓你過去。一切唯心造,是他有懷疑的業識的心,變現出了這么一個境界他自己包在裡面,也是自己懷疑的業力把他包圍了。是這樣的一個情形。生到這樣的自心懷疑心所顯現的宮殿裡面,在那裡面,要呆五百年。這個五百年是指我們這個世間時間概念。如果是指極樂世界時間概念那就很長了。其特點是見不到阿彌陀佛,聞不到經法,見不到菩薩聲聞聖眾。這樣往生極樂世界,就成為胎生的往生者。

  但是,如果我們這個世間有一眾生很有般若智慧、宿世凈土善根,聞到凈土法門,明信佛智。明,說明他沒有迷惑,有智慧。信,表明他沒有懷疑。這個信,是他的明的表現,也就是說,信是智慧之相。明信阿彌陀佛的佛智、根本智,以及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這四種智慧

  有的注經家會把這四種智慧配一個佛的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這是元曉法師在《無量壽經宗要》裡面這么配的。有時候看看,也有一定道理,再仔細思惟呢,也不一定局限在這樣的一個框架裡面。

  總之,阿彌陀佛的智慧無量無邊,他應九法界眾生的救度需要,所展示的智慧的表現形式,也是無量無邊的。所以我們對佛的智慧要有一個決定的相信。他的智慧跟我們有直接的關聯,因為他光明來傳達他救度我們的智慧光明是遍照一切的,也遍照在我們的當下的,遍照在我內心的每一個念頭裡面的。所以,如果能夠明信佛智慧,乃至無等無倫最上的智慧,那你這時候,對於往生,你一定得到安心了。無論我業障多重,阿彌陀佛願力更大。無論我臨終種種業力的表現形態怎麼樣,但是阿彌陀佛第十九願一定會兌現,臨終一定會來接引我,臨終一定會放光注照我。

  對於往生你要作得生想,作業事成辦之想,作決定能生之想,或者已經往生之想。你要作這樣想,才跟佛的智慧相應。

  為什麼說一念的清凈信心至心迴向都能往生?是由你這一念的信心,跟阿彌陀佛的大悲智慧互動上了,感應上了,就被佛所攝受住了,你就逃不掉了,你一定會往生!是這么一個問題。但是這些確實難信,有時也很難去說,因它太形而上了。

  那麼,如果能夠決定相信佛的救度的智慧,有這個智慧,有這個信心,來作諸功德。我們說,凈土法門作諸功德,是要有信願為前提的。如果充滿懷疑心,他也可以作諸功德,但是,他是生到邊地。那你有信心作諸功德,這個作諸功德,更重要的功德之行就是執持名號名號叫萬德洪名,你有信願來莊嚴這句名號你就在行菩薩六度,就是在戒定慧三無漏學,就含攝了菩薩所有的萬行。所以,念佛是第一善,至高無上的善。

  然後,把你信願行的功德至誠迴向。這時候,你的迴向也是充滿信心的。你把你所有的作諸功德回嚮往生,你一定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一定能往生信心迴向。那麼,這具足信願行的眾生就會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蓮華裡面,自然化生。這就不是胎生了自然而然的變化而生,在蓮華裡面跏趺而坐。得到的果位,非常迅速。須臾之間,他就具有佛的相好光明,他的智慧福德自利化他的功德極樂世界的一切菩薩,無二無別。

  凈土菩薩功德,前面我們已經討論過了他們的禪定如高山,智慧大海,等等勝妙的功德。你只要一往生,從蓮華化生就能夠獲得極樂世界所有菩薩的種種功德神通智慧辯才妙用

  請看下面。

  復次慈氏,他方諸大菩薩發心欲見無量壽佛,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聖眾。彼菩薩等,命終得生無量壽國,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其胎生者,皆無智慧,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眾。無由供養於佛,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現在,佛表述得更清楚了。這里表述的化生有我們這個世間信佛智的眾生往生化生,下面是講他方世界化生的。

  復次,就是看到他方世界化生眾生,有本土娑婆世界過去的,也有他方世界諸大菩薩發心。他方諸大菩薩,統攝地前的菩薩和地上的菩薩、居家的菩薩出家菩薩,它的面可能涉及得很廣了。發心也就發了前面講的明信阿彌陀佛的根本智,明信阿彌陀佛無礙的後得智,就是發了信佛智的心。然後,他願意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具有至誠恭敬心,作種種供養。他那個剎土的佛,也勸勉敕令他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他們一發願,臨命終時,也能夠蒙阿彌陀佛的接引,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在七寶蓮華自然化生

  佛又告訴彌勒,你應當知道,無論是本土往生化生者,還是他世界化生者,他們都是由於智慧勝故。這個智慧勝故,就具體體現在信願。智慧般若智慧,由於他有甚深的、殊勝般若智慧,他才會凈土法門產生堅定不移的信心。哪怕他是等覺菩薩,他都願意一往情深的往生就像文殊普賢菩薩,以及善財童子所示現的一樣。善財童子示現一生成佛的最後歸宿是在極樂世界他有甚深智慧,才明白彌陀大願王恩賜一切眾生快速成就大乘圓頓佛果的勝妙之處。他了解這個勝妙之處,他才願意去,這是智慧的表達。

  那麼,到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有些胎生的眾生都是由於他沒有這么甚深般若智慧他就凡夫的情執、邏輯思惟,去猜測,去琢磨。所以,他雖然念佛,裡面充滿著懷疑。有時候懷疑心還特別重!我們有時候念念念,會冒個念頭:「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什麼呀?這真的有嗎?」上次有個居士他在閉關念佛,開始三天還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越念越有懷疑,搞得念成了哪有阿彌陀佛?哪有阿彌陀佛?」這個懷疑心自然表現成聲音了。不容易的!他說這話,倒很實在。是容易有懷疑的。這都是沒有智慧的表現。雖然有懷疑,但還是願意去。你看阿彌陀佛太慈悲了,你雖然有懷疑,「我也要把你攝受住」,不是說:「你還常常懷疑我,我不理你了!」這一不理,我們就徹底完了。

  那麼,只是到極樂世界五百年宮殿里出不來,不能見阿彌陀佛,不能聞佛講大乘的經法,不能見到像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彌勒菩薩,包括彌勒菩薩都在極樂世界呀!還不能見菩薩僧和聲聞僧。

  由於這樣,他就沒有辦法供養阿彌陀佛。由於沒有聞法,沒有見菩薩聲聞僧,也就不知道菩薩法則儀式。上求下化、自利利他的菩薩行的內涵,都不知道了,於是就不能修習種種的菩薩行的功德。實際上,雖然在裡面物質生活很快樂,但在精神上、心性上,太不自由了,這樣,他也就很苦。應當知道,這樣的胎生眾生是由於他宿世沒有甚深般若智慧,對凈土法門,尤其對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智慧有懷疑所導致的現象

  請看下面。

  佛告彌勒,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牢獄,種種莊嚴,張設床帳,懸諸繒蓋。若有小王子,得罪於王,輒內彼獄中,系以金鎖供養飯食衣服床蓐,華香伎樂,如轉輪王,無所乏少。於意雲何,此諸王子,寧樂彼處不。對曰,不也。但種種方便,求諸大力,欲自勉出。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寶宮殿,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但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雖有餘樂,猶不樂彼處。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亦得遍至無量無數諸餘佛所,修諸功德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先看這一段。這進一步用一個比喻來幫助我們理解胎生的情形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彌勒菩薩,這種胎生的情況就好像,譬如有一個轉輪聖王,轉輪聖王的福報大哦,一般金輪王都有千子,或者五百王子他有一個七寶構成的牢獄轉輪聖王建的牢獄都是七寶來做的。在這牢獄裡面,也有種種的莊嚴,裝飾得很好生態環境很好,裡面擺設、設置得很豪華,床也是黃金的床,帳子可能是絲綢的,還有種種錦帛的繒蓋,是這么一個華麗的地方。那麼,如果他的小王子得罪了轉輪聖王,得罪了父王,這個父王就會把他關到這樣的七寶牢獄裡面。然後,既然是囚犯,就要用鐐銬把他銬住,那鐐銬都是黃金做的,金鎖。這個金鎖,實際上代表著以疑惑心修諸功德你做功德,就代表金。如果你造了惡,可能這個鎖就不是金的了,可能就是鐵的了。在這牢獄裡面呢,也給他很好物質生活享受,想吃什麼就有什麼,穿著很華麗的衣服,床上的褥子也是軟軟的,焚上華貴的香,還有種種的妙華,還有種種的伎樂來享樂。這些五欲的享樂就好轉輪聖王一樣的享受,沒有一點缺乏。

  那麼,對於這些關到牢獄裡面的王子,雖然有這么好的待遇,但是他是不是很願意住在那個地方呢?彌勒菩薩就回答,「不也」,不願意呀!為什麼?因為一個人的生命最重要的是自由啊!他在那裡雖然過得很享樂,但是他自在呀,被鐐銬銬住了。雖然那個銬的東西黃金做的,黃金做的跟鐵做的,本質上也沒差別呀,他不自由啊!別說轉輪聖王的王子渴望自由,就是一條狗,它都追求自由啊!

  巴普洛夫曾經有個實驗。他養了一隻狗,這只跟他親近他有時候做實驗,辦公的時候,這只就在他的桌子旁邊蹲著,很自在樣子他有一天就動了個念頭,做個實驗,就在這只狗的腳上綁了根小繩子。這根繩子得很長,它在這房間裡面可以隨便到哪個角落,都能到達的。這時候,狗就有反應了。你不繩子的時候,這個狗很自在。你綁一根繩子,哪怕這根繩子並不妨礙它的活動,它都不自在,它一定要把這根繩子掙脫。不掙脫,它就「嗚嗚」地在那兒轉來轉去。所以巴普洛夫很感慨呀!連狗都要自由,更何況人呢?裴多菲的一句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生命自由超過一切。

  他在自由情況下,他不快樂啊!所以他就想方設法要出來,要自由啊!但是被鐐銬銬住了,他就想方設法找一種外面的力量,「誰能幫我的忙啊?誰能把我的鐐銬解開呀?誰能讓我離開這個牢獄?」哪怕牢獄七寶的,那也不行啊,不能在這兒待呀!這是比喻

  佛就以這個比喻來合法了,就從法上來比喻。佛就告彌勒菩薩,這樣化生眾生,也像這一樣。雖然在那個宮殿裡面有種種的享樂,像忉利天王一樣,但是他快樂。他為什麼在牢獄裡面?就好像這個王子得罪了轉輪聖王。這里從心性上說,轉輪聖王就代表我們的心王。就是由於缺乏智慧疑惑阿彌陀佛的智慧,你的心王就迷惑顛倒了,就被無明所控制了。你由心王,顯現這個心所,也是這個樣子的,所以他就往生極樂世界七寶宮殿。雖然在宮殿里沒有一刑罰不像在這世間上,你坐牢一定是犯了什麼罪,一去就可能給你上什麼刑,灌什麼水,抽鞭子什麼的,倒沒有這些事情,甚至一念的惡事都沒有,一點皮肉受苦的事情都沒有。他只是在五百年當中不能見佛,不能聞法,不能見菩薩僧而已。由於他不自在也不能到他方世界修行,修諸善本,上求下化。所以,胎生的眾生是以這個作為他痛苦他是由於這個苦。就好修行,上地的境界他就快樂,在下地的境界,就苦。從下地的境界望上地,上地的境界快樂,自己這個境界為苦。殊勝地方為樂,自己稍微劣等一點為苦。是以這個為苦,不能見三寶,就是他的苦。那對於一個修道的人來說,不能見三寶,確實是他最大的苦。本質上的東西沒有得到,你得到枝枝節節的東西,得到那些五欲的快樂,那有什麼意思呢?你得到五欲的快樂,實際上付出了自由的代價,你不自在呀,你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生命!所以,他就本能不願意待在那個宮殿裡面,就好轉輪聖王的王子不願待在七寶牢獄一樣。

  這些處在宮殿裡面的胎生的眾生,他想出來,怎麼出來?他向誰去求助?我們從漢、吳兩譯來看邊地疑城。實際上,佛在這里幫助這些胎生的眾生。雖然見不到三寶,但是阿彌陀佛的光明會照過去。他通過彌陀光明的注照,他就在反省自己,「我為什麼出不去?」這一反省,一通過佛的光明加持,他才發現認識到不能出去的原因。不得自在原因是什麼?他的本罪。這個本罪是什麼?就是疑惑疑惑是他的根本之罪是在這里。

  這時候,他就發了殷重的心,自己來懺悔,呵責自己,求離開這個「牢獄」,這個宮殿。好!這個懺悔法就起作用了。你只要一懺悔,這時候,你是一個慚愧心,你是一個懺悔心,你這個心一起來,這就佛性力量這就光明力量啊!他就能沖破那個疑惑黑暗力量。即得如意,即得就是不隔時。你只要懺悔就能出來。所以疑城也不很難出來,主要是你疑,你住在那裡原因是什麼?是你的懷疑。你把懷疑懺悔掉了,就出來了。所以說五百歲,只是最長五百歲如果你能夠懺悔掉,或者七天就出來了,或者三個月、一百天就出來了他不一定要等五百年五百年是一個常數,但是你只要懺悔懺悔掉就出來了

  這時候,一出來他很歡喜呀!就好像一個囚徒從牢獄裡面出來,重見光明,獲得自由感覺呀!那是完全不一樣的心態他就趕緊要知恩報德,到阿彌陀佛所,去恭敬頂禮,作種種供養。這時候,他適應了之後,他也得到這些凈土菩薩功德,得到六種神通妙用也能分身散影,遍至無量無數的諸餘佛所。就能到他方世界的佛所,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做稱讚如來,廣修供養,這些十大願王的功德,都去做

  最後,釋迦牟尼佛是這樣苦口婆心的勸誡我們,要根除懷疑,要產生信心,「彌勒菩薩,你應當知道,如果有修行凈土法門菩薩生起阿彌陀佛的智慧疑惑心,就會失去廣大的利益。」由此,正面的應當明信、深信諸佛無上智慧諸佛,就是指阿彌陀佛。雖然總稱是諸佛,別指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要深信阿彌陀佛無上的智慧。無上就是無與倫比的、大不可思議的,眾生任何的業障都不能擋住的拯救眾生智慧

  所以,我們學凈土法門產生信心,實際上就是對阿彌陀佛無上智慧的不斷認知、不斷熏習。是對佛拯救眾生的果地上的智慧上產生信心,才叫真正的信心,他力的信心,佛力的信心

  你不要老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琢磨,琢磨得越多,反而使我們越來越沒有信心。越來越沒有信心,他容易懷疑,容易退轉。這方面的例子不少啊!真的是

  原來我住在護法堂的時候,就有一個比丘,他念佛還念得很精進,一天念四萬聲佛號。念一念呢,可能在念佛過程中他就生了很多妄想雜念妄想雜念生起來,這也是正常情況。肯定念佛過程,阿賴耶識的業力種子現前,肯定有這個妄念、那個妄念。然而,他做了個錯誤的判斷,說:「我不念佛還很清凈,我念佛還有這么多妄想雜念。這念佛有什麼用啊?不念了!」他做了個錯誤的結論。他說:「我就修南傳佛教去,我就打坐去。」這都是「不了佛智」。

  所以,明信阿彌陀佛的無上智慧,確實是不容易的!

  我們有時候要多看一點大乘經典,尤其要從佛的果地上建立的智慧去了達。所以讀《華嚴經很有必要,讀《法華經》也很有必要,幫助我們建立對凈土信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