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等同阿彌陀佛的本體,所以法然上人有一句話說:
至極大乘意者,體外無名,名外無體。
法然上人在《選擇集》里也說:
彌陀一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內證功德」,及相好、光明、說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悉攝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
所謂「三身」,法身也在名號裡面,報身也在名號裡面,化身也在名號裡面,使得我們只要執持名號,所有內證、外用的功德都能不假自得。這就顯示,第十八願所講的「乃至十念」的稱名念佛,方法上是這么容易,境界上是這么高超。
《觀經》「流通付囑文」,與《阿彌陀經》正宗分的核心,也就是《阿彌陀經》的宗旨,兩者之間有一貫相承的脈絡,也就是《觀經》與《阿彌陀經》所說的是同一件事,兩者都在標舉「專念佛名」。尤其是《阿彌陀經》,進一步將持名的往生功能加以詳細說明。怎樣說明?
四、諸佛證誠:執持名號是六方諸佛所證誠的,是六方諸佛所證實、證明的。
五、世尊所證:這句名號是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娑婆世界所證悟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有關第五點跟第六點,展現在《阿彌陀經》哪個地方呢?在最後流通分的地方,釋迦牟尼佛就說: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這段文至少說明兩點:第一,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五濁惡世成佛是非常困難的;第二,在這個五濁惡世宣說持名念佛這個法門也是難中之難的。
蕅益大師就說:
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
意思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因地所修的佛行,果地所得的佛果,就是這句阿彌陀佛名號;現在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中,把這句所證悟的果覺名號全部傳授給我們五濁惡世的惡眾生,使五濁惡世的眾生能夠轉惡成善、離苦得樂。
蕅益大師說,釋迦牟尼佛所證的無上正等正覺,就是這句彌陀名號。這種解釋,是非常令人咋舌,非常令人驚訝、震撼的!
七、只能無條件信受
可見這句彌陀名號的境界是佛跟佛的境界,不是菩薩乃至聲聞、緣覺所能想像的。所以,對這句名號不管了解不了解,我們只能無條件地信受;如果要等到了解了才來接受,那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不是我們所了解的境界。
「信受」的「信」涵蓋什麼呢?涵蓋「無功用」,因為不是了解之後才信,是服從權威的接受。
所以,我們對於佛法,對於傳承祖師所講的,就應該抱著無條件地接受這種態度,而不是在心中打一個問號,甚至認為「雖然經典、祖師這樣說,可是我的見解跟他們不一樣」,這就不是佛弟子了。
《阿彌陀經》說:
也就是說,少善不能往生,多善才能往生。雖然經文中沒有說明什麼是少善,不過說出多善就是「執持名號」,也就是說,執持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這就顯示除了執持名號之外,一切的定散二善都是少善根。
少善根、多善根的比較,在哪裡有開展呢?在《觀經》。《觀經》最初說定散二善,到了流通分,只留下念佛一法,作為往生正定之業。這正說明定散二善是少善根,不能往生,而殷切地勸導稱念佛名,來顯示念佛是多善根,所以,善導大師就解釋說「實非雜善得為比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