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李隆蓮 譯注)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

  清 張師誠 編纂

  清 徐槐廷 征義

  李隆蓮 譯注

  李恕豪 審定

  譯 注 緣 起

  《徑中徑又徑》一書,為淸末張師誠居士(?—1892),精選各種經論和祖師大德關於凈土法門的切要論述,分為起信,立願,勵行三部分,取蓮池大師持名為徑中徑之意,編輯成書。

  路小而捷,就稱為「徑」。「小」是比喻只念一句佛號極為簡易;「捷」是比喻念佛往生成就極為迅速。誠以攝心為學佛之要道;念佛為攝心之捷徑;而持名念佛又為捷徑中之捷徑;古今大德多贊凈土為最方便,最快速,最穩當法門.並歸納有四種殊勝處:

  (1) 不斷惑業,得出輪回;

  (2) 不經多劫,一生解脫;

  (3) 不修余行,得波羅蜜(「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4) 不值佛世,常得見佛(臨終佛來接引,往生花開見佛)。由此觀之,稱為捷徑中之捷徑真實不虛。此書又經徐槐廷居士,斟酌損益,並在有關各條之後,補充注釋,引證事例,名為《徑中徑又徑征義》。益臻翔實,便有利於讀者之理解和生信。凈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對此書評價頗高,謂對於凈土法門

  「若已有信心,當閱凈土諸書。若不能多閱,其最顯豁(明白通達)者,如《徑中徑又徑》一書,采輯諸家要義,分門別類。令閱者不費研究翻閱之力,直趨(直入)凈土堂奧(精髓)。於初機人,大有利益。「(《印光大師文鈔》復張雲雷居士書二)

  但此書文辭古奧,一般讀者每感難解。十年前,昌臻曾請托李恕豪教授(網編註:李恕豪老師為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譯為白話。以利普及。恕豪與餘俗家有世誼,書香門第,學富品端,深研儒學,兼及釋典。著有:《清涼澄觀禪師傳》、《太上感應篇事證語譯》、《法華經辭語解釋》及佛學論文等。惜譯稿未及付梓,即告遺失,深為慨嘆!近年,有李隆蓮居士,於文學修養有素,進而探索佛典,頗多解悟。曾寫佛學論文,並語譯《印光大師文鈔》多篇。刊載佛學雜志,頗受讀者好評。因知此書尚待譯注,慨允承擔此任。歷時近半年,不辭辛勞,數易其稿。稿成復請李恕豪教授詳加審訂,以期完善。

  所望此書出版,能為初機指明一條捷徑中之捷徑,修學凈土,應如何從信、願、行下手用功,獲得真實受用,實所熏香以禱者! 付印在即,謹將此書譯注緣起,略記如上。

  在編輯上,《徑中徑又徑譯注》列在前面,方便閱讀;原著列在後面,以利查對。又〈譯注〉部分;《徑中徑又徑》譯文,用黑體字;《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文,用小一號字,以資區別。特此說明。

  釋昌臻於四川省樂至報國寺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

  徑中徑又徑征義自序

  我少時讀書,受的是儒家教育,研究孔孟聖賢之道。而對於佛教經典,從沒有閱讀過。庚戌年出任粵東行政長官,我已經亡故的兒子用康那時正潛心研究佛教經典,購請了大藏諸經,經中闡明了心法的要義,我因此才能夠遍讀佛經。讀後感覺到此心豁然貫通,諸相俱空,慨然有出世之意。於是匯集《金剛經宗旨,撮其要義,名為《金剛經解義》。此時,還沒有接觸到凈土法門

  丙寅年退休後,友人張子簡送我一部《彌陀疏鈔》,說是雲棲大師教人修習凈土法門。我接受並認真閱讀,仰見我佛如來,救度眾生,了脫生死,只有這一念佛法門最為簡要。

  而雲棲大師,指示迷途,詳加引證,實為往生津梁。我於此書中採擷其精華,分別章節目次,名為《彌陀疏鈔擷》。我的凈業修習,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傅大士說:「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雲棲大師說:「念佛修行徑路,而持名又是徑路中的徑

  路。「

  浙江張蘭渚中丞,匯集各家勸修凈土的論著,編著成《徑中徑又徑》一書,立信、願、行三法,又分別十二門,詳細扼要。我不揣冒昧,將書中繁者節選,略者增補。又在各條之下,對其內容加以說明,又舉事例加以驗證,再加旁註,以警策人心使人更容易生信、發願念佛,不是很恰當的做法嗎?

  白居易念佛偈說:「日暮而途遠,此生已蹉跎。」我今年已七十歲了,夕陽雖好,光景無多,只有謝絕塵緣皈依佛法。《彌陀經》一卷,佛號千聲,預辦資糧,作為身後大計。這本書,就是我自修自度的證明啊!

  同治七年歲在戊辰四月樂凈居士徐槐廷序

  徑中徑又徑征義序

  凈土法門,自東晉廬山遠公開創,迄今一千五百多年中,不

  論僧俗男女,不論貴賤賢愚,凡深信有阿彌陀佛,專心念佛

  的人,無不應往生。如《往生集》及《凈土聖賢錄》等書記載,

  件件可考。什麼原因呢?《無量壽經》四十八大願中說:「十方

  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又偈頌雲:「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

  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然而我在今日,得聞佛名,深願念佛。此時阿彌陀佛在西方,得聞我名,深願念我。惟以佛願感我願,故以我願應佛願,感應道交,至捷至靈。所以信願念佛,終生不改變的人,早已念念匯入彌陀大願海中,如水歸壑,決定往生

  或有疑問者說:「我雖早晚念佛,但整日事務繁多,都是塵勞,並且口念佛時,不免雜念紛紛,恍惚無定,要想求得一心不亂,太難了,不知能不能往生?「回答說:「不要多疑,無論一心念佛,或者散心念佛,只怕所發的信願行三心真實,果然能發起真心此心就會如長江水,種種雜念如水上波,往生之事就會像江流入大海,怎麼會江流進大海時,水波不消散,反能阻擋江水長流呢!「又有人問:「如此說來,儘管作惡,只要肯念佛也得往生。那麼西方不就成為這些逃犯的躲藏地了嗎?這如何是好?「答:「唉!你不作惡,尚且不肯念佛,怎麼說作惡的人,反而肯念佛呢!況且人不信佛,才敢造作罪惡,絕對沒有真正信佛而不道行善止惡的。如你所疑,就是誹謗正法!佛也不能救你!「

  蘭渚張中丞,深知世俗的種種疑障,可憐可憫,所以著《徑中徑又徑》一書。我們鄉中的樂凈徐居士,主管粵東行政時,曾著《金剛經解義》,刊印廣施。退休回家後,在斗室之中清靜修行。徐居士與常惺成為忘年之交,專談佛法,篤修凈業。由於張中丞所著《徑中徑又徑》一書,最能啟發信根,徐居士手抄數遍,並為之增加註解及事證。他將一冊贈送於我,我足足珍藏了三十年.現在遇到陸靜涵居士發心念佛,願力精進。我將此書給他看,他欽慕張中丞、徐居士至誠,也手抄了一冊,並發願出資印刷,廣為流通。

  靜涵居士的心願,也就是張中丞、徐居士的心願,也即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光明所照所感

  所以凡是讀到這本的人,能發一念信心,發一念願心,發一念念佛真心阿彌陀佛,就在你的一念心中,垂手接引。他日蓮池會上,把臂同行。祈望不要錯過這大好機緣呀!

  時在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元宵凈業學人海鹽張常惺謹敘於吳門

  寓齋,時年六十有六

  譯者按1:有關《徑中徑又徑》作者張師誠與林則徐學佛關係

  1998年2月,上海佛學書局再版的《林文忠公手書經咒日課》附錄林則徐的曾孫林大任1933年6月所書跋語說:「先文忠公早歲以文字受知於張蘭渚[1]中丞,遂佐其幕府。嘗以急促之時,治繁重之務,振筆累千言,精神貫注,略無疏懈,張公嘆為奇才。文忠公寫經之歲,即張公秉節吾閩[2]之時,當時香火因緣,其詳不可得聞已。喪亂之後,僅存此冊,然亦足見棲心凈土,行持無間,迥異尋常者矣。

  印光法師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敬則致

  福,慢則獲咎。余每誦斯言,輒凜然生寅畏之念。近人寫經,往

  往多破體字,或間以行草。揆諸古德規範,殊多未合。今觀此冊,

  筆意矜嚴,無少怠忽。非恭敬之至,曷克臻此。然則手澤流傳,

  足為後世法者,豈惟日有恆課,處塵勞而不易,又當將之以誠敬,

  而無或褻慢,則寂而能感,理有必然,吾儕於此,可不反求諸心,

  而知所勉歟!公元1933年6月曾孫大任謹識。「

  林則徐中國近代史上焚毀英帝鴉片,傑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但他一生虔心奉佛,並真實履踐的事跡,則鮮為人知。林則徐,福建福州人。20餘歲,在福建巡撫張師誠幕府任職,深受器重。因「張師誠奉佛尤謹,曾輯《徑中徑又徑》一書,勸策行人,專修凈業,多切至之語林則徐自然深受影響[3]「。那時,林則徐即用蠅頭小楷[4]書寫《阿彌陀經》等經咒,隨身攜帶,終生受持。並常書聯語為座右銘:「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又聯雲:「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所以,當年為國家民族的利益,能不顧威脅利誘,不怕罷官判罪,毅然銷毀鴉片。正是「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已求安樂「的菩薩精神的體現。在流放新疆四年中,將個人榮辱得失置之度外。「兩三年裡即組織開墾近百萬畝荒地;推廣『坎井』以利灌溉。為此,老百姓將『坎井』 改名『林公井』,以誌紀念。「真正做到以出世(無我)精神,辦入世(利他)事業

  在英國倫敦蠟像館中,至今屹立著林則徐的蠟像,證明歷史自有公論。而林則徐的後裔,子孫繁衍,人才輩出,至今分布在各地有聯系的尚有300餘人[5]。其中較知名的如:曾任原國民黨政府最高法院院長林翔,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聯合國首席代表凌青[6]。從佛法觀點看:利人是善,損己利人更是大善。《周易》所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綜觀古今歷史,真實不虛。

  近代高僧印光大師謂「詳觀古之大忠大孝,建大功,立大業,

  道濟當時,德被後世,浩氣塞天地,精忠貫日月者,皆由學佛

  力而來。......林文忠公則徐,其學問知識、志節、忠義,為

  前清一代所僅見。雖政事冗繁,而修持凈業,不稍間斷。以學佛

  乃學問、志節、忠義之根本。此本既得,則泛應曲當,舉措咸宜。

  此古大人高出流輩之所由來也。一日,文忠公曾孫翔,字璧予者。

  以公親書之

  《彌陀》、《金剛》、《心經》、《大悲》、《往生》各經咒之梵冊課本見示。其卷面題曰:《凈土資糧》、其匣面題曰:

  《行輿日課》。足知公潛修凈土法門,雖出入往還,猶不肯廢。

  為備行輿持誦,故其經本只4寸多長,3寸多寬。其字恭楷,一筆

  不苟。足見其恭敬至誠,不敢稍涉疏忽也。[7]「

  譯者按2:《徑中徑又徑》作者張師誠傳

  張師誠。字心友,號蘭渚,湖州(浙江吳興縣)歸安人有一

  天,他父親夢見太陽的光芒照耀在窗戶上,醒來之後,就生下了張師誠。母親很早就去世了,張師誠事奉父親孝順聞名。少年時即參加科舉考試及第,曾經多次擔任各地方首長的官職,後來任江蘇巡撫,見到蘇州城的殺業很重,屢次提出告示規勸戒殺。每遇有放生河等地方,則頒布嚴禁捕獵魚類的禁令。在他任職的官府中,從不宴請客人,也不殺生

  不久之後長年持齋奉持佛法專心學習凈土法門,自號『一西居士』。張師誠揀擇過去賢人凈土論說,編輯成《徑中徑又徑》一書,並在此書的最後附上凈土歌詠,張師誠親自作了數十首,最為警策切要,今收錄其中八首。

  一雲:「宿世以來的佛緣,使得我們今日能夠識得阿彌陀佛

  的萬德洪名,因此應當盡此一生如火急般地向西方凈土歸去。如

  果不向此生拚命地求生極樂世界,恐怕墮入無明而再度落入輪回

  的胞胎之中。」

  一雲:「才一提起佛號煩惱眾魔不斷地來侵撓,要怎麼樣

  降伏妄念而達到一心呢?只要口念佛號耳朵仔細聽,心念要和手

  中持念的念珠相應,一字一句心中寂靜、清楚明白地念去即可。」

  一雲:「要完全地拋棄名聞利養和悲歡離合之事。對自己生

  死最切要的就無如『放下這一件事了。想要斬斷恩愛的繩索就

  要憑著智慧之劍,蓮池大師的七筆勾應當要看千萬回。」

  一雲:「乘著阿彌陀佛的大願船度脫塵世生死輪轉,心中

  要平等生起自利利他的念頭。先籍著極樂凈土安穩世界暫時棲

  息,等到羽毛豐滿後即可任意地飛還娑婆世界度化眾生。」

  一雲:「執持佛號無有間斷、誓願不改最初發心,尤其是在臨命終時能夠一念融入阿彌陀佛,可惜蘇東坡先生往生的公據雖然在,但是臨命終時未能著力而虛棄了從前的功夫。」(張師誠自註:蘇東坡常將阿彌陀佛聖像隨身攜帶,說這是往生西方的公據,好像是有志於求生西方凈土,等到臨終病危時,則說:

  「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沒有,但是在這裡著力不得。」錢世雄在旁邊說:「這是東坡先生您平時實踐想要達到的地方,到了此時更應當著力用功才是 !」東坡說:「著力用功錯了!」說完後就氣盡而逝。蘇東坡臨命終時,竟然不能著力用功,不能往生西方。實在是令人嘆息! )

  一雲:「最怕的就是臨命終時神識昏迷。此時舌根堅硬氣力

  難提,若非平日深信切願專一念佛。哪裡有資糧能夠助我們往生

  西方。」

  一雲:「唯心凈土自性彌陀這個道理很難明了,水、火、鏡子這種觀想譬喻是非常地精要,念佛念到一心時,心念阿彌陀佛相合,臨命終時自然有佛來相迎。」(張師誠自註:《般舟三昧經》的水、火、鏡子比喻,其中說到鏡子具有水、火之性,比喻眾生本具佛性作用。而必須假藉日、月之光來照者,比喻阿彌陀佛慈光攝取眾生之力。以明珠、艾草能引發水火者,比喻信心念佛力量故知唯心凈土自性彌陀,不是空無依據的話。如果能夠專注凈修,念到一心不亂,則此心此性,回復到最初的本來面目,與阿彌陀佛融成一片。臨命終時,自然能夠見到佛。)

  一雲:「稍微留下一點愛念尚未完全捨棄,便恐怕臨命終時,被此愛念所牽引。想要出離娑婆世界,貪愛之心必須除盡,楊次公的名論可以重新再詮釋。」(張師誠自註:宋代楊次公曾經說: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極樂世界之所以能夠往生,必定由於心念的專一,此實在是究竟之論。而想要出離娑婆世界,如果還有一個愛念未除盡,即恐怕很難脫離塵世的羅網,不僅是只有愛念重的才會墮入娑婆。應當說:「愛不除不出婆婆」似乎更為精到。)

  清道光八年(西元一八二八年),年六十餘歲,請假回到故鄉。自己寂靜地居住在一間小屋子內,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凈土。過一年後往生,臨命終時,課誦《阿彌陀經》之後,才舉佛號,稱念至第五句。即安然寂靜往生。(張蘭渚年譜。徑中徑又徑。汪石心述)

  (以上傳記摘錄自《凈土聖賢錄易解》慧律法師講述,1998年台灣文殊文教基金會出版)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

  上卷

  起信法

  醒迷門

  「人生若夢,一切皆空」,這句話人人都知道,也都能說。然而卻是終日營求不止,竟然不知醒悟。大概以為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又有人認為人死後,依然轉世為人,用不著憂慮。他哪裡知道禍福業報,毫釐不爽。得人身極難,既得人身,又入夢境造業,依然輪回六道,其苦無邊。要想脫離六道輪回的苦,除了西方凈土,你歸向何處呢?要使人發起敬信,必須先消除他的迷惑。於是我輯錄了這《醒迷門》。

  宋朝王龍舒著《龍舒凈土文》說,人在活著的時侯,父母

  子房舍田園,以及器具衣服等物,沒有一樣不喜愛的。糧倉雖已

  滿,心還不滿足;金帛雖已多,而謀求仍未停止。一旦無常到來,

  這些東西全都拋棄。就是我的這個身體,尚且還要捨棄,何況身

  外之物呢?靜心思量,人生猶如一場夢。古人說:「一日無常到,

  方知夢里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妙哉此言!我又添作

  一偈雲:「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但念阿彌陀,定生極樂

  國。「

  註:以上黑體字為[徑中徑又徑]譯文,以下同。

  往昔,韓持國的女婿王實,拜訪蘇東坡,說韓持國自己認為

  年老多病,來日無多,打算沉浸於聲樂酒色之中,以娛晚年。蘇東坡說:「正因為已是殘年,就更不應這樣做了。」他告訴王實,前不久,有一老人生死關頭,極為瞭然。在臨終那天,他置辦酒席,聚會親友。酒席快要結束時,他就與眾辭別,奄奄一息,即將離世。他的兒子齊聲呼喚,請留一句話,作為對後世子孫的教訓。老人說:「只宜第一五更起。」他的幾個兒子都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請父親明示。老人說:「只有五更天可以辦自家的事。自家的事,就是臨命終時,可以帶得去的東西。你們看我平日治家理生,今日去世,什麼東西可以帶得走?「兒子們恍然大悟。蘇東坡對王實說:「請你回去轉告持國,趕緊預辦自家事。與其將有限光陰耗費在聲色之中,何不如為臨命終時能夠帶得去的東西作準備呢!「

  註:以上為[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文,以下同。

  《龍舒凈土文》又說,這個世界的人,都好像水上的氣泡,

  生滅無常。人們只看見眼前的老者,卻沒有想想年紀未老而死的也很多呀!何況世間無不是苦,即或稱心如意,也是暫時的。人一生的所作所為,不可能全無罪惡,命終之後,免不了隨業緣而去,杳杳冥冥,知道在哪裡呢?或墮地獄,受無量極苦;或為畜生,任人宰殺;或生餓鬼,飢火燒身;或入修羅,為嗔恨所逼迫。雖然生前修積善業,得生天上人間,然而福報享盡,依舊輪回六道,流浪生死,沒有出期。只有西方凈土,最是脫離生死輪回的捷徑人身難得,趁著健康時,辦好這件大事,臨命終時,直接往生極樂世界。再回頭看看那些死後押送冥府、見閻王而受恐怖的人自然是大不相同了!

  道徹,錢塘人。乾隆年間,臨命終時,對眾人說:「娑婆[8]世界痛苦,不可說,不可說!極樂世界[9]的快樂,不可說,不可說!如果你們還記得我的話,只要念阿彌陀佛,不久就可以見面。要是錯過這一生,輪回六道的長夜,實在太痛心了!「

  死心和尚凈土文》說,阿彌陀佛最容易念,極樂凈土最容易生。然而世人不肯相信,只曉得貪生,不知道怕死人生百歲的有幾個?七十古來稀,大限[10]到來,還是一死。比如功名富貴人家,財寶如山,妻妾滿室,日夜歡樂,他難道不希望長生在世嗎?奈何時光有限,暗裡光陰催人老,無常[11]一到,立刻就得走,不容稍有遲緩。並且大家眼裡所見、耳中所聽、前街後巷、親情眷屬朋友兄弟,那些強壯的年輕人死了多少啊!古人雲:

  「莫到老來方學道,孤墳儘是少年人。」

  我勸少年人,趁著血氣充盛,體力未衰,正好修行

  奉勸衰老人,最好念佛,年老體衰,日月無多,發白臉皺,

  耳聾眼花,頭低背彎,腳手顫抖。去天堂的路太遠,入地獄卻很近。如此還不為死時預辦,還要等到什麼時侯!

  有兒女的人,正好念佛,自從早年娶妻養子,經營家業,受盡千辛萬苦。如今兒女長大,家業已成,正好將擔子交付兒孫,自己落得現成享福,念佛修行,要是不知回頭,必定是痴人!忽然三寸氣斷,不免一旦皆休。如果是孝順兒孫,齋請幾位僧人,讀上幾部經,哭得幾聲,這還是記得爹娘的;若是不肖之子父母剛死,屍骨未寒,揮霍錢財,出賣田園,縱情享樂。由此看來,著什麼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遠憂。

  沒有兒女的人,正好念佛,孤單一身,無憂無慮,不須男婚,不愁女嫁,粗衣淡飯,多麼清閑若不修行後悔莫及。

  富貴人最好念佛,高樓大廈,衣食豐足,百事現成,這都是前世修來的。

  貧窮人正好念佛,缺衣少食,貧窮下賤,常受飢寒,這都是由於前世不修行,才遭此現報,如果不改往修來,一死之後,如秤砣落井,何時得出!

  參禪人正好念佛,或是由於根機稍鈍,恐怕今生不能大悟,可借彌陀願力,接引往生,這好比祖上朝廷建有大功,其子孫可以直接做官,不必擔心金榜落第,官位是現成的。

  有愚痴人說:「心好就行了,何必一定要念佛。」這是邪知邪見,惑亂世人!古德[12]雲:「冷笑富家翁,營生忙似箭, 囤里米生蟲,庫中錢爛貫。日里把秤稱,夜間點燈算。形骸如傀儡,莫教繩索斷。眼光忽落地,追悔有何便。「你如果念佛不生凈土,我墮拔舌地獄[13]。他年凈土花開[14]日,記得娑婆念佛時。

  明朝蓮池大師講,世尊人命呼吸間。應當以沉痛的心情來相互警策,說:「大眾,我與你今日送走這個僧人,明日送走那個僧人,不知不覺,輪到自身,此時悔恨莫及。必須趕緊念佛,時刻不要放過才好。我見你們虛度光陰,自己也說可惜,對人也說可惜,可是來到堂中估唱[15]時,依然談笑自如,你們是不相信人命呼吸間呀!「

  蓮池大師骷髏圖說》一篇記載,傅大士說:「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縱然金玉滿堂,難免生老病死。任你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大士此語,正所謂「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什麼是「萬般將不去」呢? 人生所有的官位金寶,房屋田園,飲食衣服玩物,乃至嬌妻愛子無常到來,哪一樣是帶得走的?什麼是「惟有業隨身」呢?人一生所造作的各種貪嗔痴罪業,非禮姦淫,任意宰殺。為子的忤逆父母,當臣的欺瞞君王。盤剝眾生,聚斂財物,陰險刻毒,殘害物命。這種種惡業無常到來的時侯,總是緊緊跟隨著你。既然如此,若不猛省回頭,改惡修善,洗心念佛,豈不是白白得此人身,虛生浪死!苦啊,苦啊!

  我觀察世上的人,個個都好念佛,今分三等列出:一是極閑的人,應當不分晝夜,一心念佛。二是半閑半忙的人,應當事情辦完,立即念佛三是極忙的人,應當忙裡偷閒,以十念法念佛。另外,富貴的人,衣祿豐足,正好念佛貧窮的人,安分守己,正好念佛。有子孫的人有人接替他做事,正好念佛。無子孫的人,心無牽掛,正好念佛。無病的人身體康健,正好念佛有病的人,知道離死不遠,正好念佛聰明的人,通經達理,正好念佛。愚鈍的人,無雜知見,正好念佛。總而言之,天上人間,四生九有[16],都應當念佛。奉勸世人,何不趁著這四大[17]假合的身體未成骷髏時,早早念佛。直到「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時,懊悔也來不及了啊!

  明朝邵武縣知府嚴澄,病後寫給親友的信中說:「我一病不

  起,幾乎死去,不料死而復生。現在雖然能夠苟延殘喘,哪裡知

  道今後會怎樣呢?回想過去為生計而奔忙,簡直就同嚼蠟一樣無

  味。這一皮囊,終是要壞的。六塵[18]假合如幻影的心相,何

  處堅牢?不如換掉凡心,求生凈土。念阿彌陀佛一句,消罪業無

  邊。姑且奉上勸說文,以表誠意。「

  宋朝師子峰如如顏丙《勸修凈業文》說,人都以為這個身體就是自己,誰相信身體是一切苦的根本!人人都貪戀世間快樂,卻不知道快樂痛苦原因。短暫的一生,很快就過去了,怎麼可能長久在世。這個虛幻的軀體並不堅固,總是要磨滅的。未入胎胞之日,哪有什麼男女之身?只因為是由地、水、火、風假合而成也就免不了生、老、病、死、凋殘的痛苦人生虛浮如水上泡,須臾不久;生命危脆似草頭露,瞬間便無。年紀大的不過六七十歲就死了短命的大都二三十歲而早亡。況且遭獸類襲擊,毒蟲傷害,都是突然發生、來不及防備的。還有,房屋倒塌,車輛壓傷,怎麼能夠避免?坑坑窪窪,跌倒的危險,到處不可預料。戰爭洪水大火災禍,何時沒有?又有今日不知明日事,上床別了下床鞋。一口氣不上來,便成千秋永別。可嘆這個身體沒有是處,奈何哪個不被它欺瞞! 筋纏著七尺骨頭,皮裹著一包肉塊。九孔常流不凈,六根[19]充塞無明。毛髮齒爪,聚集著一堆塵埃。涕淚唾津,污穢猶如廁坑。裡面儘是蛆蟲聚會,外頭又招蚊虱交攢。只要沾上一災一疾,都能使人喪命。更有大熱大寒,催人易老。眼被色所牽,引歸餓鬼途中;耳隨聲音而去,墮入阿鼻地獄[20]。口頭吃盡千般味,死後只添幾滴油。此身不值得珍惜,眾人當願出離! 為什麼痴迷的人還在大逞風流糊塗的人仍然在顛倒懵懂。還有人在那像骷髏的人頭上,插花戴朵,也有人在臭皮袋邊,帶麝帶香。華麗的外衣罩住了盛滿膿血的口袋,錦羅綉被遮蓋的是屎尿桶。用盡奸心百計,自以為能萬年長住,不知頭痛眼花,閻羅王派人已來到。更是兩鬢斑白牙損齒落,無常大鬼寄信相尋!

  個個戀色貪財都是人身的近路。日日飲酒吃肉,無不是種地獄的深根。眼前圖快活一時,身後受苦辛萬劫。一旦命根斷絕,四大風刀[21]解體時,外面手腳抽搐,內里肝腸痛裂。縱然妻子兒女痛惜,也無法留你。即使骨肉親人滿堂,有誰能替你一死?活著的人空自悲號,死去的不免神識賓士。眼前茫茫不見光明,舉目孤單全無伴侶。過奈河橋,看見的無不悲傷。入鬼門關,到來的全都凄慘。世上才過七日,陰間押見十殿閻王陰曹判官手抱案牘不講人情獄卒持叉無笑臉。平生行善的人,送歸天道、仙道、人道。在世時造惡的,押入湯途、火途、刀途。地獄中大鍋里的油湯沸騰高如山頭,刀山劍樹其勢如山峰聳立。灌銅汁而遍身肉爛,吞鐵丸而滿口生煙。遭宰割則血肉淋漓,入寒冰地獄皮膚凍裂。身體碎裂經業風[22]一吹又再復活,生命已盡羅剎 [23]一吼又再復生。人間歷經幾春秋地獄方才一晝夜

  魂魄雖歸鬼界,屍體仍卧棺中,或過三天五天,或當六月七月,腐爛則生蟲流血,臭穢則熏天熏地,腫脹不堪入目,丑惡實在可怕。匆忙付諸一堆野火,命斷送埋萬里荒山。往日愛俏佳人,轉眼化為灰燼。今日荒涼白骨,變作泥堆。從前種種恩愛,到此一切成空。自古英雄,如今何在? 淚雨灑時空寂寂,悲風動處冷颼颼。夜深而鬼哭神號,日久而鴉餐鳥啄。荒草畔漫留碑石,綠楊中空掛紙錢。到頭來,人人都免不了這樣的下場,到這裡怎麼還不醒悟!

  大家都要明白這個道理,及早回頭。一翻身跳出迷津,彈指間裂開愛網。不要在鬼窟里找出路,要知道蒲團上有真人[24]。我佛悲憫,垂慈拯救,欲令眾生橫出三界[25],特開凈土一門。四十八願[26]宏大深遠,深入人心而接納一切眾生。十萬億佛土似乎遙遠,仗佛力只在須臾間。託身於蓮胎之中,享用自然衣食。棲息於清凈的國度,免除六道的輪回。是男是女都能修,若智若愚都有份。只要能迴光返照,便知本體原無。如果不能學道參禪,也應持齋念佛真能一心不亂,管教你七日成功。變六賊為六神通[27],離八苦為八自在[28]。《凈土文》中的真言實語可以證明。《往生傳》中的靈異事跡並非虛構。對眾為大眾宣揚,回家為一家解說。使處處齊知覺悟,教人人盡免沉淪。上助諸佛法輪,下拔眾生苦海。佛言不信,何言可信! 人道不修,他道難修。莫等一日換了皮,縱有千佛難救你! 火急精進,時不待人。各人都應馬上去辦理這件大事,不要讓此生空過。

  明朝有個名叫庄嚴的人,他深通佛理,平常除了衣食所需,

  其餘全部布施窮人。他曾填詞《滿庭芳》一首:「六十餘年,

  片時春夢,覺來剛熟黃粱(《枕中記》說,盧生在夢中享受榮華

  富貴。及醒,主人蒸的黃粱還沒有熟。)。浮華幻影,有甚好風

  光。冷眼輕輕覷破,急翻身、蹬斷絲韁(繩索)。兒孫戲,從他扮

  演,何必看終場。青山茅一把,殘生活計,別作商量。但隨緣

  遣,洗缽焚香。先送心歸極樂,恣逍遙,寶樹清涼。堪悲也!回

  頭望處,業海正茫茫。「

  《凈土晨鍾》記載錢孝直說,自古以來都把三界中的生死輪回,比喻牢獄。只要未曾了脫生死都是三界牢獄中的囚犯。今天看見身陷監牢的人,呼天救命,無不哀憐他的愚痴,嗤笑他不知早日求生。我也認為囚犯求生是太晚了,然而比起我們這些人,還算是早的了。死囚秋季問斬,一年之中也不過那一天,而這一天的前後,天天都可以作準備。而我們在三界獄中,月月可能死,日日可能死。無論老少貴賤,好人惡人,都可能死。若不早作準備,姑且等待那一刻。萬一就在此時,勾符到來,劊子手當面,手忙腳亂,你用什麼去抵擋? 袁中郎說:「眾生處於五濁惡世[29],正如囚犯牢獄之中。「因為凡入獄的都是罪人,生於人天道的,也都是業報分段之身[30]。然而罪人入獄,無不時時刻刻希求出離,因為他知道鐵網牆外,還有一個大安樂世界。如今眾生煩惱為本家,以生死為樂園,不知道大鐵圍山[31]就是我的鐵網圍牆,三界法場外,各自有家鄉樂土諸佛慈悲憐憫,為眾生分別凈土穢土[32],指出回家路途。又大建舍宅來安頓他們。簡直就是往來於監獄的門口,為出獄的犯人修治道路,並長時間在獄外等候,為他們修飾旅館。如此大恩,何身可報! 經上說:「如來一大因緣,出現於世[33]。」大事,就是生死大事。諸佛既不惜垂手救拔,眾生仍死而不悟,實可悲哀!

  從前有一僧人探訪俗時故友,勸他生死事大,及早念佛。這位故友惋謝,並說因為還有三件事未了,現在還不能念佛。僧問緣故他說雙親靈柩還沒有安葬,兒女們男婚女嫁的事也還沒有辦完。僧人走後不久,這位友人忽然死去。僧人前來弔唁,作了一首詩說:「吾友名為張祖留,勸他念佛說三頭(三件事)。可憐閻老無分曉,未了三頭便去勾。「此文雖淺,大可醒世!

  錢孝直又說,從貧賤人的角度看待富貴人,見他盛氣凌人,不勝垂涎羨慕,然而當事之人,未必真正快樂假如君主喜怒無常,侍奉這樣的君主就不憂慮。同朝的大臣各懷異志,所憂慮的就是他們的想法。因貪戀官位患得患失,一旦有了權力就排斥異己,拉幫結夥。位愈高則責任愈重,寵愈隆則嫉妒愈多事情一旦敗露,即使想做一個平民百姓也不可能了。富家翁手拿籌碼算帳,竭盡一生心力,聚斂財物遺留給子孫,然而百年興衰,實屬難以預料,也許死後財物全歸別人。由此可見,富貴有什麼值得榮耀的? 完全是苦呀! 因為富貴勝過貧賤的,都不是要緊的事情,例如食物是用來充飢的,衣服是用來禦寒的,如果要求衣服華美,食物精細,這些對身心又有什麼要緊呢? 其他類推可知。而最關利害的,是老! 是病! 是死! 一個人隻身來到世界,猶如孤注,只能一擲。到了油盡燈滅的時候,卿相乃至平民百姓,都無人可以代替,都是同一結局。想到這裡,不由人不當下心灰意冷!

  明朝天啟初年,北京正陽門,由一個老軍人看守,他鰥居無兒女心中無一事牽掛,每日焚香誦《金剛經》。宰相韓爌常常乘坐大轎,腰纏玉帶,身著蟒袍,前呼後擁,經過這裡。聽到他的誦經聲感嘆道:「我的事難做,他的事易為,而我沒有他這樣的福報啊!「老軍人七十三歲去世,六月天氣,屍體沒有異味,連蒼蠅也不飛集,大家都感到驚異。冒起宗說:「人生一世不受官位束縛,身得自由。眼前無累,就是人間仙福。更何況修行最上乘出世正因,哪裡是火宅[34]中的大富貴人能比得上的呢?「

  易行

  已知身在迷途,必定想求出離。當知入道有多個門徑,只有

  念佛求生凈土易行道。而凈土的路途也很多,又只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凈土,最為易行。因為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願度盡一切眾生阿彌陀佛與我們這個世界特別有緣,威神力又極大,所以攝取無遺。人若能信向,至心持名,無不蒙佛接引。所謂仗佛力加持修行方法,與那些專靠自力的人,其難易,豈止天地之別! 因此我輯錄了這篇《易行門》。

  《龍舒凈土文》講,《凈土傳》說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二位菩薩,乘大願船,泛生死海。在這個娑婆世界,呼喚接引眾生上大願船,送往西方。如果肯去,沒有不得往生的。由此可見,佛與菩薩,憫念眾生,沉淪苦海,沒有能力出離,所以自以大誓願威神之力,招引眾生往生凈土。好比駕船人招引行人登船,送到對岸一樣。人只怕沒有真信切願,若真心想去,雖有罪惡也沒有不得往生的。因為信願,就在於一念呀!比如人活著的時候,心想去哪裡,身體就隨著去哪裡,心念想停住,身也隨即停止,這個身體常隨著念轉。然而也有心念想去,而身被牽掛的。身體敗壞時,就只剩一念而已,一念到處,則無不到。如果這一念在凈土,則必定生凈土。更何況還有佛與菩薩,接引行者往生呢!

  《往生傳》中記載,張抗是翰林學士,規定自己念《大悲咒》十萬遍,發願求生凈土。一天生病卧床,至心稱念佛號。他忽然對家人說:「西方凈土就在堂屋西邊。阿彌陀佛坐在蓮花上,翁兒在花地金沙上禮拜、玩耍。「過了很久,念佛而逝。翁兒是張抗的孫子,先已亡故。因為極樂世界,是我心中凈土,若以里程計算,有十萬億佛土,而心則沒有遠近。所以《楞嚴經》說,臨命終時,身體的餘溫尚未散盡,而一生的善業惡業,頓現眼前。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兼修福修慧,及與凈土信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凈土,隨願往生

  宋朝丞相鄭清之說,今天學佛者修習的,不過是禪[35]、教 [36]、律[37]三者而已。究竟圓頓沒有比得上禪宗的,但若不是上根利器、心領意解的人,免不了導致頑空斷滅之失。研究三乘沒有比得上教下的,如果不是得魚忘筌[38],因指見月的人,免不了受鑽故紙堆的譏誚。護善斷惡沒有比得上律宗的,如果不是身心清凈、表裡如一的人,免不了自受纏縛之苦。總起來看,論其所入,則禪、教、律。歸根結蒂,則是戒、定、慧。不通過禪、教、律,而得到戒、定、慧的,只有凈土一門

  開始念佛時,口念佛心想佛,諸惡莫作,豈不是戒? 一心繫念凈境,幻塵俱滅,豈不是定? 雖然是在念佛,其實什麼也沒有念,心中湛然明凈,豈不是慧? 人能放下萬緣,一心嚮往西方,那麼不用棒喝,便能一下子得到開悟。不閱大藏經典,而得正法眼[39]。不持四威儀[40],而得到大自在。不垢不凈,無縛無脫,當時即是什麼叫戒、定、慧? 什麼是禪、教、律? 我的心和佛的心,完全沒有差別這是凈土最高境界。八功德水[41],金蓮花台[42],又何必懷疑呢?

  蓮池大師說:「大藏經所說明的,不過是戒、定、慧而已。念佛就是戒、定、慧,何必非要逐字逐句閱讀大藏經呢? 光陰迅速,命不堅久,願大眾以修凈業為急務!「

  蓮池大師說,所謂徑路修行,路小而捷就稱為「徑」。「小」是比喻一句佛號極簡易,「捷」是比喻念佛成功之迅速。善導大師有偈說:「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所以說,通過其他的法門學道,稱為「豎出三界」。念佛往生,稱為「橫出三界「。比如蟲子在竹中,豎出要節節打通,很難。橫出則可在短時間內,從旁咬破得出。其他法門比起念佛一法,則念佛要快速多了!

  念佛又有多門,如「實相念佛[43]」等四種,乃至「萬行」 [44]、「迴向[45]」等。實相之佛,雖說人人本來具有,然而眾生業障深重,能解能悟的人極少。下面的幾種方法有一些弊病,例如,「觀像」[46]:一旦沒有了像,也就什麼都沒有了,因而形成間斷。「觀想」[47]:人們的心很粗糙而境界卻非常精細,妙觀很不容易形成。「萬行」:則所作繁多,重處偏墜。只有持名一法,簡要直捷。只要能念念相續就得往生即是古人所說的「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樣雖然不追求實相,而與實相契合!所以念佛修行徑路,而持名念佛又是徑路中的徑路。

  桐江法師說,成佛有橫豎二出。豎出,如聲聞四諦[48],

  緣覺修十二因緣[49],菩薩六度萬行[50],這涉及到境位的問

  題。這就像科考及第,須要有真才實學。又如像一次一次地晉升

  官職要有政績才行。橫出,即是通過念佛求生凈土。這如同先

  輩立下三大功,後世子孫可以繼承官爵,這是由於祖上力量

  而不問這個人的學業的有無。又如官員們蒙皇恩全部升遷,這是

  由於國王力量而不論任職時的功績怎樣。橫豎二者相比,其

  難易的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蓮宗寶鑒》說,娑婆濁世,眾苦聚集而修道難成。凈土樂邦,眾善聚集而位登不退[51]。稱念佛名號的人諸佛護念而往生。發菩提的人彌陀光照而增進。菩薩羅漢,是往生者的同伴。水鳥寶樹[52],全都念佛。耳際常聞妙法心中頓絕貪嗔。快樂無窮,壽量無極。一旦往生凈土,永不退轉。哪像人道天道中,觸目所見,無非是些不快暢的事情;在那不可靠的權乘路上,善根少有圓滿的時候。所以三乘人[53],歷經阿僧衹劫[54],而功行難成。而念佛法門,於彈指間即得往生凈土。初學者的根機淺薄,如果不仰仗他力,難以進修。我佛願深,凡是有的人,統統攝受接納。使用其他的法門學道,好比螞蟻上高山;凈土往生,恰似風帆行於順水。彌陀接引,直趣菩提。眾聖提攜,高超三界上品即登佛果下品所生猶勝天宮。普僅信奉彌陀,不要懷疑!大家一起修行,不要退轉!

  《雲棲事略》記載,雲棲大師鄰家有一婆婆,日念佛名數千聲。問她原因,老婆婆說:「我已經去世的丈夫平時持念阿彌陀佛名號,臨命終時,身體有病苦,與人拱手而別。因此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議「。雲棲大師從此專心凈土,並書寫「生死事大「四個字置於案頭,作為對自己的警策

  《西方公據》中說:各位善人世間有千條萬條路,為什麼只教人念佛呢?這是由於人的念頭關係重大。牽魂引魄,造命生身,無不由此一念。念善上天堂,念惡下地獄。一念直則生為人,一念橫則淪為畜生。什麼是餓鬼?只因貪念不知足呀!念魔還成魔,念佛便成佛要想免除六道,除非只念佛。若還不念佛,一失人身,萬劫難再得。所以釋迦如來,教人念佛。遠公大師,教人念佛。如果念佛不能了生死佛祖怎麼會誤人!凡是念佛不能成佛的,其過錯不在佛。口念心不念,雖然念了也和沒念一樣。縱然你念了一生,也當不了至心念一聲。「念」字從「心」,並不從「口」。念佛時要從心而起,聲音從口而出。心中的佛,口中的佛,兩者都不可偏廢。

  千佛萬佛,為什麼只念阿彌陀佛? 因他老人家發過四十八大願,誓願度盡十方眾生。這四十八大願中,有一願說:「若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能稱念我阿彌陀佛名號而不生我國者,誓不成佛。「西方凈土殊勝妙境詳細記載在《阿彌陀經》上,所以名叫西方極樂世界。唉!人間富貴百歲成空。天上繁華,千年便盡。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無量的壽命,而往生方法又是只念句阿彌陀佛。世間既有這樣極便宜的好事,卻不肯干,還要到哪裡去踏破鐵鞋而尋求無上道呢?從今而後,急須發下誓願

  「若我不念佛,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則變成鬼而永墮北陰豐都地獄。「罷了,罷了,三藏十二部,讓與別人悟。八萬四千門,讓與別人行。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外,不用一字。各自去打掃凈室一間,供佛像一尊。每日燒清香一爐,換凈水一杯,夜來上明燈一盞。不論紙畫木雕,如同真佛一樣。早晚參拜,必誠必敬。一串數珠不離手,一句彌陀不離口。高聲念,低聲念,六字念,四字念,緊念,慢念,朗念,默念,合掌念,跪膝念,面佛念,朝西念,敲魚念,掐珠念,行道念,禮拜念,獨自念,同眾念,在家念,在外念,閑也念,忙也念,行也念,住也念,坐也念,卧也念,連夢中也念,這才是念佛。念得心酸淚下,念得火滅灰寒。念得神號鬼哭。念得天喜地歡。地獄在後,蓮池在前。那時縱有千萬人阻擋我不念也不可能了。

  善導和尚立專雜二修。雜修,就是以散漫心修各種善業,迴向凈土。專修,就是身須專禮阿彌陀佛,不摻雜其他禮拜。口須專念阿彌陀佛名號不念其他名號,不讀誦其他經咒。意須專想阿彌陀佛,不修其他觀想。專修的,一百個人,有一百個往生,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往生。如果是雜修的,一百個人或得一二人往生,一千個人或得三五人往生

  漢月禪師說,求生凈土法門最廣,單取「緊要無滲漏」的方法最好。所以說持經不如持咒持咒不如作觀,作觀不如持名,持六字「南無阿彌陀佛」不如持四字阿彌陀佛」。這是由於持名簡易,容易成功的原故。然而持名一法,撥珠課誦,又覺浮泛。雖念而寬,不能成就。必須是竭盡全部心力四字洪名,一句一句一聲一聲。若念一日甚至七日,念到虛空粉碎,五蘊[55]冰消,稱為一心不亂。到此便是凈業已成,往生指日可待了。

  《雲棲法匯》中說,有人問:「經中只說執持名號,似乎只

  念四字。而如今都念六字,究竟是念四字為好,還是念六字為好?

  大師又是用哪一種念法呢?「雲棲大師回答說:「自己念四字

  隨同大眾念六字。「

  析疑門

  有人聽說念佛易行法門,往往產生懷疑而不肯修,就是修

  行已久的人也可能中途動搖、疑情日起。這樣或前功盡棄,或趨向外道。因疑而誤,流弊無窮。往生凈土,原本不是立即就能成佛,所依仗的是不離佛,永不退轉,最後必定成佛而後已,這是一種極為穩妥的事情。《智者十疑論》、《天如或問》、《雲棲四十八問答》不怕反覆辯論,闡述得極明白極透徹。此門只採擷往聖前賢的問難雜說,匯成一篇,以斷其疑。我輯錄了這篇《析疑門》。

  慧覺玉禪師說,有人講:「凈土法門聖人的權巧方便法,以此接引頓根,教化普通根器的人,如果能一超直入如來境地,又何必借用他力呢?「回答說:佛住世時的文殊普賢,佛滅度後的馬鳴、龍樹,我國的智者、智覺,都發願往生凈土,難道他們都是頓根嗎? 釋迦佛在《大寶積經》中,勸父親凈飯王,並七萬釋迦族人,都生凈土,莫非這些人都是普通根器的人嗎? 這些聖賢,是不是都不如今天的「利根勝器」呢? 況且如果以凈土法門為權,又以什麼為實呢? 以前孫莘老對此也有懷疑,因與楊次公、王敏中辯論,這才消除了疑慮。

  按普賢菩薩偈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文殊菩薩偈也是這樣說的。馬鳴尊者著《起信論》,此書末後,勸人求生凈土。龍樹尊者著《毗婆沙論》,也有稱贊彌陀偈。《寶積經》記載,釋迦佛說

  「父王,如今應當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常勤精進,一定得

  成佛。「這時父王與七萬釋迦族人,聽說此法

  信解歡喜,悟無生忍[56]。

  王龍舒說,有人懷疑問:「人在這個世界念佛,西方極樂

  界七寶池中,為何會生出蓮花一朵?「我告訴他說,這不難理解,譬如一面大明鏡,凡是東西來到明鏡前,都會現出影像明鏡何嘗有心呢?這是很明白很自然事情。西方阿彌陀佛國土清凈明潔,自會照見十方世界就好比在明鏡前看見自己的面像一樣。所以在這個世界念佛,西方七寶池中,自然生起蓮花一朵,這就有什麼可懷疑的了。或者還有懷疑者問:「念往生真言的人阿彌陀佛常在他的頭頂,護佑此人。如果無量世界有無眾生,都念往生真言阿彌陀佛一個人,怎麼能一一遍住其頂呢?「 回答說,這也很自然。譬如天上有一個月亮,但它能普遍影現於一切水中,豈不是很自然的事嗎?或者又有疑問說:「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菩薩聖眾前來迎接。如果十方世界有無眾生精進念佛,如何都能知道其往生日而去迎接呢?「答,這也很自然呀,譬如天上有一太陽,但能普照無量境界,豈不自然嗎? 更何況佛的大威神力,不止同日月一樣呢!如此看來,阿彌陀佛遍住其頂,遍知歸期,還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呢?

  《凈土決疑》序中說阿彌佛光明,如同大圓月,月光遍照十方。如果水清而且靜,月亮就全體映現水中。月亮並不是因為喜歡清靜而趕來的。如果水混濁而且動蕩,則月無定光。也不月亮嫌棄水混濁動蕩而離去的。對水來說,有清濁動靜,而對月來說沒有取捨去來。所以優曇大師說:「變化之體即是真實,因而沒有去來的差別。從真體流出變化,因而示現有往還的不同。不來而來就好像水中現月一樣頓時呈現。不見而見,則猶如行雲一樣忽然出現「。

  王龍舒說,人們突然聽說西方極樂凈土殊勝景象,多數不相信。這並不奇怪,因為凡夫都局限於眼前所看見的,對於肉眼看不見的,也就不能相信了。豈不知佛把妄語列為大戒之一,嚴勵戒人打妄語他自己當然絕對不會以妄語騙人。世上的人,凡是說假話的,不是由利害得失,就是因為避免禍患。佛無求於世,哪有什麼利害得失? 佛看生死如同刀砍虛空又有什麼禍害要避免呢? 所以佛是沒有必要說假話騙人的。再說世間人品在中等以上的,都不肯說假話,怕喪失德行,何況至高尊貴的佛啊! 佛言可信,不用懷疑! 況且自古至今,修凈土法門的人感應很多,尤其不可不信呀!

  李卓吾說:「當時釋迦牟尼佛金口稱贊,說有阿彌陀佛在西

  方極樂國土,專門接引念佛眾生。以此來看,是有極樂國土呢?

  還是沒有極樂國土?如果說沒有西方極樂國土,那阿彌陀佛就是

  假名蓮花就是假相,接引眾生就是假話,互相欺騙,佛一定造

  彌天大罪,也會即時敗露,怎麼還能引起萬億聰明豪傑、僧俗

  女,共同生起信向呢?何必還要問我有沒有真實存在的極樂國土

  呢?「

  王龍舒說,或有人講:「人念佛名,一直念誦,這好比呼叫一個人的名字,如果不停地呼喊他,這個人一定會發怒。所以說一直稱念佛名,未必就是善。「回答說,其實不然,眾生自無始以來,口業過惡,積如高山大海。多多稱念佛名,以盪滌自己的罪業,還怕念得不夠,怎麼可以同呼叫凡夫名字相比呢?何況諸佛自開設此念佛法門,用以引導扶持眾生善其口業,再漸漸善其身業。因此,說一直稱念佛名未必是為善的人這是世俗說法,不是諸佛引導扶持眾生的言論。

  王龍舒先生說:「我曾在鎮江,聽見賣蝦的人喊賣蝦。叫喊

  賣蝦一聲,就知道他三業都惡。為什麼?肩挑蝦擔,身業惡;心

  想賣蝦,意業惡;口中叫喊賣蝦,口業惡。三業皆惡,這就是佛

  所說地獄中人呀!若是口念佛名,口業善。口念佛時,又能心

  想佛像,意業善。端正其身,手提數珠,身業善。常能善其身口

  意三業,以修凈土,必定上品往生。「

  蓮池大師講,有人說:「既是唯心凈土就不可能在十萬億佛土外,還有一極樂凈土。「大師說,這種唯心凈土說法,原是出自佛經上的話,是真實不錯的。但是援引而作為依據的人,錯會了意思。即心即境,並無心之境。即境即心,也無境外之心。既然境全是心,何必一定執著心而排斥境呢? 若排除境而說心,你是沒有理解什麼是心呀! 或是又說:「臨終所看見的凈土都是自心,所以沒有凈土。「大師說,你不想想古今念佛往生的人,臨命終時,聖眾前來迎接,以及天樂異香幢幡樓閣等,如果僅你一個人獨自所見,可以說是自心,然而事實是當時大眾全都看見聽見。有聽到天樂隱隱向西而去的,有異香滿室多日不散的。為何天樂不向其他方向,單向西方而去? 人已亡故,此香還在。難道還認為沒有西方凈土嗎? 圓照本禪師,在他未去世前,就有人看見他名字寫在西方凈土蓮花之上,難道別人的心,成了圓照本禪師的心了嗎? 又試問,你臨命終地獄相現前的,不是心嗎? 回答:「是心。」這個人墮地獄了嗎? 答:「墮地獄了。」那麼既然墮入地獄,說明地獄確實存在,極樂凈土就不存在嗎? 心現地獄的人,墮入真實存在的地獄。心現凈土的人,難道不往生真實存在的凈土嗎?

  宋朝圓照本禪師,駐錫慧林,平時密修凈業。當時雷峰才法師,神遊凈土,看見一座宮殿殊勝偉麗。問旁人,回答說:「這是等待凈慈本禪師的。「還有資福曦公到慧林,曦公向禪師頂禮供養金錢後離去。人問其故,曦公回答說:「我在定中看見金蓮花,說這是專等慧林本公的。其他蓮花無數,說是等待受度的人,還有枯萎的蓮花說是修行退墮的人。「後來圓照本禪師臨終安坐而逝

  《天如凈土或問》說,人都以為修行凈業只在死後才有用處,而對眼前目下,沒有利益。回答說,這是由於你的見識不廣,怎麼沒有看見經中說受持佛名的人,現世當獲十種殊勝利益:一、常得諸天神隱形守護。二、常得一切菩薩常隨守護。三、常得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四、一切惡鬼皆不能害,一切蛇龍毒藥悉不能中。五、水火冤賊,刀箭牢獄,橫死枉生,悉皆不受。六、先所作業,悉皆消滅,所殺冤命,彼蒙解脫,更無執對。七、夜夢正直,或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像。八、心常歡喜所作吉利。九、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歡喜禮拜。十、命終之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得見阿彌陀佛及諸聖眾持金蓮花,接引往生西方凈土。以上十種利益,是佛經上具體記載的,是佛金口所宣。念佛對現生或是來世都有利益,所以說世出世間殊勝法門都不念佛。只應精進,不要懷疑。

  《龍舒凈土文》中,有講述現世念佛感應一卷。有念佛驅走鬼的,如陳企。有念佛脫難的,如邵希文。有念佛得很安穩的,如劉仲慧。有念佛房屋倒塌沒有被壓死的,如失明婦人。有念佛瘧疾很快就好的,如李子清。有念佛眼睛復明的,如阮嫂。有念佛治好經久難治的病,如梁氏女。有念佛治病得痊癒的,如秀州僧人。有念佛孫兒免難的,如鄉下老者。有看見殺生念佛得福報的,如鄭鄰。由此推論,念佛殊勝利益,哪裡僅僅這十種呀!

  慈照宗主《凈土十門》告誡說,念佛人臨命終時,如果有三種懷疑,就不往生凈土。一、懷疑我這一生所作惡業極重,修行時間很短,恐怕不得往生。二、懷疑我雖念阿彌陀佛,但還有心願未了,以及貪嗔痴愛未息滅,恐怕不得往生。三、懷疑我雖念彌陀,臨命終時,擔心阿彌陀佛不來迎接。如果有這三種疑慮,因懷疑而形成障礙,失掉正念,是不得往生的。所以念佛的人,一定要深信佛經明旨,不要生疑心。佛經上說:「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上至一心不亂,下至十念成功,統統接引往生九品蓮,永遠脫離五濁惡世。假使能心心不昧、念念無差,則疑情永斷,決定可得生了

  無為縣的楊次公說,滿載柴草的車著火可以撲滅,裝在船上的石頭不會沉水。現世殺生,現世受報的人,沒有超過張馗的,臨命終時地獄相現,他至心念佛十聲,超生凈土死後地獄的人,沒有比雄俊更快的了,他因念佛而死而復生證得妙因。世人罪過,不過如此。擔心自己不能往生的人,又何必自暴自棄呢!

  陳瓚,明代進士,一意修持凈業。一客人說:「你沒有聽說大鑒禪師談論「唯心」嗎?為什麼還要厭棄穢土而欣樂凈土呢?「陳瓚回答說:「唯心凈土說法,出自大鑒禪師而不是從大鑒禪師才開始有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早就說過了,只是擔心人用不清凈的心求生凈土,並不是說無垢凈呀! 況且極樂國土之所以快樂,不單是花池珠閣、鳥音風樹等。我慶幸自己將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被無量光,經無數佛,證無生忍,成無上道,濟無邊眾,這才是快樂呀!客人以客之禪樂垢土,我以我之禪樂凈土,您就不用指責我了!「

  陳瓚,萬曆年中,官至刑部侍郎。後卧病在床,念佛更為虔誠。根據當時制度規定,京師大臣三品以上的,在盛夏,皇上賜冰解暑。陳瓚家裡的人,把冰塊放置在他的床前,眾人看見冰中涌現出七級寶塔,上面的欄桿曲折相連,窗格玲瓏精緻。不久,冰塊漸漸消融,塔影漸漸變小。一會兒,陳瓚氣盡,塔影也消失了。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

  中卷

  立願法

  決定門

  有信而無願,信就虛浮。即或有願,但認為此生修行已晚,

  功效難以達到,只求來生轉世為人出家修行。這種想法是說不好,殊不知今世所造惡業,能保證來世必定生為人嗎?就是能保住人身還能仍然聽聞佛法嗎?一蹉百蹉,後悔莫及!因此必須拼著這一生,咬緊牙關,非往生極樂國土不可!非在此往生不可!這樣發願才可以說是發決定願。願既堅決,功夫自然精進。有志者,事竟成,難道是假話嗎?因此我編輯了這《決定門》。

  五代時期永明延壽禪師說,「九品」是經文所說的,自有高低的不同。往生上品還是下品,則由二心來決定。一是定心,如果修習極樂世界中的定觀,得上品往生。二是專心,只要持念佛名,眾善資助熏習,迴向發願往生,得下品往生。不管是哪一種,都必須把一生的全部心血投入進去,盡此報身,精進修行。坐卧之間,面常朝向西方,當行道禮敬之際、念佛發願之時誠心誠意地祈求,再無其他雜念就像一個人在牢獄受刑,如長時關押監牢。又如怨賊追趕,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出苦海。速證無生,廣度有情。紹隆三寶,誓報四恩[57]。如此懇切至誠,必定工夫不會白費。如果言行不相符,信心不足,無念念相續之心,有屢屢間斷之意,像這樣懈怠懶散,臨終雖想求往生,但被業障所牽,恐難遇到善知識[58]。臨終四大分解時,正念就提不起來。什麼原因? 而今是因,臨終是果。因一定要實在,果才不會落空。聲音明朗,回聲才會清楚。身子要直,影子才會端正呀!

  蕅益大師講,「九品」的意思是說,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的人,就是下品下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散亂漸漸減少的人,就是下品中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不散亂的人,就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嗔痴的人即是三品往生念到事一心不亂,先斷「見思惑」[59]、「塵沙惑「,也能夠伏斷「無明惑」的人即是三品往生。以上總不外乎定專二心。

  元朝優曇大師說,真信修行的人,真的要想往生極樂世界,就要專志一念,持一句阿彌陀佛。只此一念,就是我的本師。只此一念,就是化生佛。只此一念,就是破地獄的猛將。只此一念,就是斬群邪的寶劍。只此一念,就是頓開黑暗明燈。只此一念,就是渡苦海的大船。只此一念,就是醫治生死的良方。只此一念,就是出三界的徑路。只此一念,就是本性彌陀。只此一念,直達唯心凈土。只要記得這一句阿彌陀佛在念,不要忘失。念念常現前,念念不離心。無事也這樣念,有事也這樣念。安樂也這樣念,病苦也這樣念。生也這樣念,死也這樣念。如此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再去問人家怎樣找到回家的歸途呢?

  蘇東坡說:「佛以大圓覺,充滿河沙界。我以顛倒想,出沒

  生死中。雲何以一念,得往生凈土?我造無始業,本從一念生。

  既從一念生,還從一念滅。生滅滅盡處,則我與佛同。如投水海

  中,如風中鼓橐[60]。雖有大聖智,亦不能分別。「

  優曇大師又說,凡是修凈土的人,都必須立場鮮明地與生死對抗,不是說了就算了。應當考慮到無常迅速,時間是不會等待我們的,必須把念佛當作一件大事來做才行。如果是半進半退,似信似疑,到底能頂得什麼事?如何才出得輪回?如果能深信不疑就得從今天開始,發大勇精進心,不要問懂得還是不懂得,見性還是不見性,只要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像靠著一座大須彌山一樣,搖撼不動。專一心意,或參念、觀念、憶念、十念,或默念、專念、繫念、禮念,念念在茲,常憶常念。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過,念佛不離心。日日時時,不要放舍。綿綿密密,像母雞抱蛋那樣,常使暖氣相接,這就是凈念相繼。假使再加上智慧觀照,就知道凈土就是自心,這才是智人修行功夫。這樣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穩,縱然遇到苦樂逆順境界現前,也只是念阿彌陀佛。沒有一念改變心,沒有一念退惰心,沒有一妄想心。直到生命的盡頭,永不變心,決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真能這樣用功那麼多生多劫的無明生死業障自然會消失。塵勞習漏,也自然清凈了。將來親見彌陀不離本念。功行圓滿,願力資助。臨命終時,必定能生到上品

  淮陽曉山和尚的《修念佛箴》說:「示汝諸有情,可以整心

  趣。棄卻貪、嗔、痴,大家秉智慧。冷眼掛眉間,看破紅塵

THE END